经曰。半身以上。风受之也。半身以下。湿受之也。然《本草求真》上编 卷三·散剂-散湿

本草求真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 - 上编 卷三·散剂-散湿

本草求真

上编 卷三·散剂-散湿

经曰。

半身以上。

风受之也。

半身以下。

湿受之也。

然有湿不下受。

而湿偏从上感。

则湿又当上治。

盖湿无风不行。

如风在上。

其湿从风以至者。

则为风湿。

是风是湿。

非散不愈也。

湿值于寒。

寒气凛冽。

其湿由寒至者。

则为寒湿。

是寒是湿。

亦非由散不除也。

且有好食生冷。

留滞肠胃。

合于两露感冒。

留结不解。

随气胜复。

变为寒热。

以致头重如裹。

皮肉筋脉。

皆为湿痹。

则不得不从开发以泄其势。

然散湿之药不一。

有止就湿而言散者。

如苍术之属是也。

有因风湿而言散者。

如白芷羌活独活防风寄生葳蕤秦艽巴戟狗脊灵仙海桐皮草苍耳子萆 茵芋之属是也。

有就寒湿而言散者。

如五加皮天雄蔓荆子僵蚕细辛之属是也。

有兼风热而言散者。

如芜荑之属是也。

有就热湿而言散者。

如香薷之属是也。

有就痰湿而言散者。

如半夏之属是也。

至湿而在胸腹。

症见痞满。

宜用川朴以散之。

湿在肌肉。

症见肤肿。

宜用排草以洗之。

湿在肠胃。

挟风而见拘挛痹痛。

宜用秦艽以除之。

湿在筋骨而见头面不利。

宜用蔓荆子以治之。

此皆就表就上。

受湿论治。

故以散名。

若使湿从下受。

及已内入为患。

则又另有渗湿泻湿诸法。

而非斯药所可统而归之也。

苍术

(山草)升一陽一发汗除郁

苍术(专入脾)。

甘苦辛烈。

气一温一无毒。

虽有升一陽一散郁。

发汗除湿。

(杨氏家验方。

男子妇人因食生熟物。

留滞肠胃。

遂至生虫。

久则好食生米。

否则终日不乐。

及至憔悴萎黄。

饮食不思。

用苍术一味为丸而愈。

益昌伶人刘清啸一娼名曰花翠。

年逾笄。

病此。

惠民局监赵尹以此治之。

两旬而愈。

盖生米留滞肠胃。

受湿则谷不磨而成此疾。

故用苍术去湿暖胃消谷。

燥痰(许叔微本事方云。

予患饮癖三十年。

遍求名医不效。

自揣必有癖囊。

如水之有科臼。

不盈科不行。

但清者可行。

而浊者停滞。

无路以决之。

故积至五七日必呕而去。

脾土恶湿。

而水则流湿。

莫如燥脾以去湿。

崇土以填科臼。

乃悉屏诸药。

只以苍术一味。

同枣肉为丸。

忌桃李雀肉而疾除。

)辟恶。

(时珍曰。

陶隐居言术能除恶气。

弥灾诊。

故今病疫及岁旦。

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夷坚志载一江一西一士人为一陰一气所侵。

或曰。

君必当暴泄。

但多服平胃散为良。

中有苍术能去辟也。

)治肿之功。

然甘味少而辛苦重。

不似白术一性一禀中和。

直固清一陽一中气之为妙耳。

故同香附则为散郁而气平。

(苍术能径入诸经。

疏泄一陽一明之湿。

通行敛涩。

香附乃一陰一中快气之药。

一升一降。

故郁散而平。

)同黄柏则能治下部湿一热。

(黄柏味苦。

苦胜热。

故可以去湿中之热。

苍术一性一燥。

燥胜湿。

故可以去热中之湿。

两者相需妙用。

故其方呼为二妙。

)同大枣则能治胁下饮 。

(用枣始能固中也。

)同二陈加白术升柴。

则能以治脾湿下流。

肠风带浊。

(带浊有寒有热。

有痰有气。

有风有湿各异。

须要审症辨用。

)然必禀体肥盛多湿者始宜。

若形瘦多火切忌。

至云服能轻身长生。

不过因其湿去之谓。

岂真能入仙境之地哉?(本草多有长生不老之说。

欺世惑民。

以致药品真义不出耳。

)出茅山。

坚小有朱砂点者良。

糯米泔浸焙干。

同芝麻炒以制其燥。

防风地榆为使。

浓朴

(乔木)散脾胃湿满

浓朴(专入脾胃)。

辛苦。

书言同枳实大黄。

即承气汤。

则于实满能泻。

同苍术橘皮。

即平胃散。

则于湿满能除。

同解利药。

则于伤寒头痛可治。

同泻痢药。

则于肠胃能浓。

大抵气辛则散。

故于湿满则宜。

味苦则降。

故于实满则下。

(经曰。

太一陰一所至为中满。

又曰。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

又曰。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则生 胀。

治宜察其腹满而痛者属实。

腹满不痛者属虚。

腹满不减。

按之愈痛者。

属实。

腹满时减。

按之不痛者。

属虚。

腹满而见散漫不实。

兼有倦怠嗳气饱闷等症。

则为胃气有亏。

腹满而见光亮不暗。

按则汨汨有声。

及无燥渴等症。

则为水邪内结。

腹满而见大便不坚。

时结时溏。

溏则稍减。

结则渐加。

小一便清利。

甚则浑白如泔。

其脉缓大而滞气日益甚。

则为气虚不摄。

但腹满属热者少。

而属寒者多。

今人治胀。

非属牵牛商陆利水通道。

即属浓朴枳实破气通结。

殊为可惜。

)今人不解。

误以书载浓朴益气。

及浓肠胃数语。

不论虚实辄投。

讵知实则于气有益。

虚则于气无损乎?实则肠胃可浓。

虚则肠胃不薄乎?(震亨曰。

一习一以成俗。

皆谓之补。

哀哉!)至云破血杀虫。

亦是气行而血自通。

味苦而虫则杀之意。

凡书表药功能。

总是由药气味勘出。

非是别药着治以自逞其意见也。

朴即榛树皮。

以肉浓紫色者良。

去粗皮。

姜汁炒用。

(即干姜为使意。

)恶泽泻硝石寒水石。

忌豆。

犯之动气。

秦艽

(山草)除肠胃湿一热兼除肝胆风邪止痹除痛

秦艽(专入肠胃。

兼入肝胆。

)苦多于辛。

一性一平微一温一。

凡人感冒风寒与湿。

则身一体酸痛。

肢节烦疼。

拘挛不遂。

如风胜则为行痹。

(痹兼三气皆有。

兹止就其胜者而言。

)寒胜则为痛痹。

湿胜则为着痹。

痹在于骨则体重。

痹在于脉则血涩。

痹在于筋则拘挛。

痹在于肉则不仁。

痹在于皮则肤寒。

至于手足酸疼。

寒热俱有。

则为一陽一明之湿。

潮热骨蒸。

则为一陽一明之热。

推而疸黄便涩。

肠风泻血。

口噤牙痛。

(上龈属胃。

下龈属大肠。

秦艽能除风湿牙痛。

)亦何莫不由一陽一明湿一热与风所成。

用此苦多于辛。

以燥一陽一明湿邪。

辛兼以苦。

以除肝胆风热。

实为祛风除湿之剂。

(风除则润。

故秦艽为风药中润剂。

湿去则补。

故秦艽为散药中补剂。

圣惠方治急痨烦热。

身一体酸疼。

用秦艽柴一胡一一两。

甘草五钱。

为末。

每服三钱。

白汤调下。

治小儿骨蒸潮热。

减食瘦弱。

用秦艽炙甘草各一两。

每用一二钱。

水煎服之。

加薄荷叶五钱。

)然久痛虚羸。

血气失养。

下一体虚寒。

酸疼枯瘦。

小一便利者。

咸非所宜。

形作罗纹相一交一。

长大黄白。

左纹者良。

右纹勿用。

菖蒲为使。

畏牛一乳一。

蔓荆子

(灌木)散筋骨间寒湿除头面风寒

蔓荆子(专入膀一胱。

兼入胃肝。

)辛苦微一温一。

书言主治太一陽一膀一胱。

兼理足一陽一明胃足厥一陰一肝。

缘太一陽一本属寒水之经。

因风邪内客。

而致巅顶头痛脑鸣。

(太一陽一脉络于脑。

)肝属风脏。

风既内犯。

则风必挟肝木上侵。

而致泪出不止。

(目为肝窍。

)筋藉血养。

则血亦被风犯。

而致筋亦不荣。

齿亦不坚矣!(齿者骨之余。

上龈属足一陽一明。

因下龈属手一陽一明大肠。

风热上攻则痛。

(口鼻耳目二一陰一)蔽塞而病斯剧。

蔓荆体轻而浮。

故既可治筋骨间寒热。

而令湿痹拘急斯去。

气升而散。

复能祛风除寒。

而令头面虚风之症悉治。

且使九窍皆利。

白虫能杀。

是亦风寒湿一热俱除之一验耳。

但气虚血虚等症。

用此祸必旋踵。

不可不知。

去膜酒蒸炒。

或打碎用。

恶乌头石膏。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草求真》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经曰。半身以上。风受之也。半身以下。湿受之也。然《本草求真》上编 卷三·散剂-散湿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