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在表宜散。在里宜攻。在上宜吐。在中下宜下。反是则《本草求真》上编 卷三·散剂-吐散

本草求真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 - 上编 卷三·散剂-吐散

本草求真

上编 卷三·散剂-吐散

邪在表宜散。

在里宜攻。

在上宜吐。

在中下宜下。

反是则悖矣!昔人谓邪在上。

因其高而越之。

又曰。

在上者涌而吐之是也。

但吐亦须分其所因所治以为辨别。

如常山蜀漆。

是吐积饮在于心下者也。

藜芦皂白二矾桔梗芦皂角。

是吐风痰在于膈者也。

生莱菔子是吐气痰在于膈者也。

乌尖附是吐湿痰在于膈者也。

一胡一桐泪是吐肾胃热痰上攻于膈而见者也。

栀子瓜蒂。

是吐热痰聚结于膈而成者也。

砒石是吐寒痰在于膈者也。

至于膈有热毒。

则有木鳖青木香以引之。

痰涎不上。

则有烧盐以涌之。

但吐药最峻。

过用恐于元气有损。

况砒石木鳖。

尤属恶毒。

妄用必致生变。

不可不慎。

常山

(毒草)吐心下疟痰积饮

常山(专入心下。

)辛苦而寒。

有毒。

功专引吐行水。

为除疟疾老痰积饮要药。

盖疟无不挟痰挟热以成。

然亦有风痰寒热食气之分。

(风痰宜于星乌。

寒痰宜于姜附。

热痰宜于贝母。

食痰宜于楂曲。

气痰宜于乌药。

痰在膈上经络。

非吐不解。

痰在四肢皮里膜外。

非姜汁竹沥不达。

痰在胁下。

非白芥子不除。

痰在骨节眼黑步艰。

非萆 苦参不祛。

痰在手臂肩背酸痛。

非导痰加姜黄木香桂枝不和。

痰在肠胃实结。

非用下药不愈。

)治须分其一陰一陽一虚实表里以定。

如疟果因伤寒寒热。

及时气一温一疫。

而致黄涎聚于胸中。

心下牢固不解。

则当用此引吐。

然亦须在发散表邪。

及提出一陽一分之后而用之。

其用又当审其所见部位。

及药佐使以治。

如常山得甘草则吐。

水在上焦者宜之。

得乌梅山甲则入肝。

水在胁下者宜之。

得大黄则利水。

邪热一交一结而成内实者宜之。

得小麦竹叶则入心。

得秫米麻黄则入肺。

得龙骨附子则入肾。

得草果槟榔则入脾。

然此一陰一毒之草。

其一性一悍暴。

虽有破瘴逐饮之能。

而亦终损真气。

所以仲景治疟方中。

从无及此。

(经曰。

太一陰一在泉。

湿胜所一婬一。

民病积饮。

又曰。

岁土太过。

雨湿流行。

甚则饮发。

盖饮有五。

流于肺为支饮。

于肝为悬饮。

于心为伏饮。

于经络为溢饮。

于肠胃为痰饮。

)而夏伤于暑。

秋必瘅疟。

及疟在三一陰一。

元气虚寒人。

则常山等药皆为戈戟。

或问吐药甚多。

何以疟疾必用常山蜀漆?盖以常山一性一兼逐疫。

疟疾本于湿疫。

故于常山蜀漆则宜。

犹之瓜蒂乌附尖莱菔子藜芦皆为吐剂。

而瓜蒂则止宜于热痰。

乌尖附则止宜于湿痰。

莱菔子则止宜于气痰。

藜芦则止宜于风痰也。

酒浸炒用。

根即蜀漆。

功用略同。

但苗一性一轻扬。

其于上焦邪结。

治之更宜。

藜芦

(毒草)吐风痰在膈

居。

盖缘苦虽属降。

而亦善涌。

藜芦辛少苦多。

故能入口即吐。

是以风痰膈结。

而见咳逆上气者。

当用是药以投。

使其膈部之邪。

悉从上出也。

但此宜作散剂以投。

(散可达上。

)切勿汤药以服。

(儒门事亲云。

一妇病风痫。

初一二年一作。

后渐日作。

甚至一日数作。

求死而已。

值岁大饥。

采百草食。

见野草若葱。

采蒸饱食。

觉不安。

吐胶涎数日。

约一二斗。

汗出如洗。

甚昏困。

后遂轻健如常人。

以所食是葱访人。

乃憨葱苗。

即藜芦是已。

时珍曰。

我朝荆和王妃刘氏。

年七十。

中风不省。

牙关紧闭。

先考太医吏目月池翁诊视。

药不能入。

不获已打去一齿。

浓煎藜芦汤灌之。

少顷噫气。

遂吐痰而苏。

药勿瞑眩。

厥疾勿瘳。

诚然。

)至于肠 泄痢如何。

书载克治亦是因吐除其实积。

积去而利与 亦可止矣!吐虽等于常山瓜蒂乌附尖莱菔子。

但常山则吐疟痰。

瓜蒂则吐热痰。

乌附尖则吐湿痰。

(亦吐风痰。

)此则专吐风痰者也。

况此气善通顶。

治喉痹及鼻中息肉。

为末吹效。

然亦并非得已。

即有中蛊等毒。

及或老痰积块。

止可借其宣泄。

切勿沾口以自损其津一液耳。

取根去头用。

黄连为使。

反细辛芍药诸参。

恶大黄。

畏葱白。

(服葱汤。

吐即止。

木鳖

(蔓草)木鳖子引吐热毒从痰外出。

番木鳖引吐热涎逆流而上

木鳖(专入外科外治)。

本有二种。

一名土鳖。

有壳。

一名番木鳖。

无壳。

木鳖味苦居多。

甘辛略带。

诸书皆言一性一温一。

以其味辛者故耳。

究之一性一属大寒。

狗食即毙。

人若误用。

中寒口噤。

多致不救。

常有因病错用而毙者矣!故其功用多从外治。

如肿毒一乳一痈痔漏肿痛喉痹。

用此醋漱于喉间。

引痰吐出。

以解热毒。

不可咽下。

或同朱砂艾叶卷筒。

熏疥杀蛊最效。

或用麻油熬擦癣亦可。

总不可入汤剂。

以致寒毒内攻耳。

番鳖(即马钱子)功与木鳖大同。

而寒烈之一性一尤甚。

所治热病喉痹。

亦止可同山豆根青木香磨汁内含。

使其痰涎引吐。

逆流而上。

不可咽下。

斑疮入眼。

可用番木鳖半个。

轻粉冰片麝香为末。

左目吹右耳。

右目吹左耳。

日吹二次即住。

狗一性一大热。

用此大寒内激。

使之相反。

立见毙耳。

止入外科治疗。

用时除油。

一胡一桐泪

(香木)

一胡一桐泪(专入胃。

兼入肾)。

苦咸大寒。

专治咽喉热痛。

齿 风疳。

瘰 结核。

缘此热盛于内。

上攻口齿。

发为诸病。

非不用此味苦。

则虫莫制。

用此味咸。

则坚莫除。

用此大寒。

则热莫解。

经曰。

热一婬一于内。

治以咸寒。

又曰。

在高者。

因而越之。

可知大热大毒。

必用大苦大寒以为引吐。

方能以除。

(颂曰。

古方稀用。

今治口齿家。

为最要之物。

)正俗所云有病病当之者是耳。

但此不宜多服。

恐其引吐不休。

结如小石片者佳。

(时珍曰。

石泪入地受卤气。

故其一性一寒能除热。

其味咸。

能入骨软坚。

)木泪状如膏油。

(系树脂流一出者。

甜瓜蒂

( )吐热痰在膈

甜瓜蒂(专入脾肺胃)。

即俗名苦丁香是也。

味苦气寒。

有毒。

盖此气味纯一陰一。

功专涌泄。

凡因热痰聚膈。

而见面目浮肿。

咳逆上气。

皮肤水气。

黄胆湿一热诸症。

则当用此调治。

或兼他药同入涌吐。

如仲景合赤小豆之酸甘。

以吐胸中寒邪。

金匮瓜蒂汤。

以治中 无汗之类。

(胸中者清一陽一之府。

诸邪入胸皆阻。

一陽一气不得宣达。

以致胸满痞硬。

斯非汗下可施。

惟以瓜蒂极苦。

赤小豆味酸。

相须相益。

能除胸中实邪。

为吐剂中第一品也。

)若不因其高而越。

则为喘为嗽。

势所必至。

但非实热实症。

不可轻用。

莱菔子

(荤辛)莱菔子生吐风痰炒熟下气定喘。

菔根生用消痰除血熟用生痰助湿

莱菔子(专入脾肺)。

气味甚辛。

生用研汁。

能吐风痰。

有倒墙推壁之功。

迅利莫御。

若醋研敷。

则痈肿立消。

炒熟则下气定喘。

消食宽膨。

一生一熟。

一性一气悬殊。

菔根一性一亦类子。

(生升熟降。

)但生则克血消痰治痢。

(汪昂云。

夏月食其菜数斤则不患痢。

秋月以菜叶摊屋瓦上。

任霜雪打压。

至春收之。

煎汤饮。

治痢得效。

)熟则生痰助湿。

以故火伤垂绝。

用生莱菔汁灌之即苏。

(方人避难。

入石洞中。

贼烧烟熏之。

口一含莱菔一块。

烟不能毒。

嚼汁擂水饮之亦可。

)打扑损伤青紫。

捣烂 之即散。

煨熟擦摩冻瘃。

二三日即和。

偏头风取近蒂青色半寸许。

捣汁滴鼻孔。

左痛滴右。

右痛滴左。

左右俱痛。

两鼻皆滴。

滴后少倾。

日滴一次。

不过六七日。

永不再发。

欲令须发白者。

以生地黄汁一升。

合生莱菔汁饮之即白。

伤血之验可征也。

(生地黄凉血。

莱菔汁破气。

须发安得不白。

是以人服何首乌地黄者。

切忌莱菔。

犯之惟用生姜以制。

)小儿瘤 游风。

涂之即愈。

并能消面毒。

腐积。

(腐浆见萝 不成。

并解附子毒。

但其一性一总属耗气伤血。

故脾胃虚寒。

食不化者。

为切忌焉!子炒用。

胆矾

(石)吐风痰涎在膈

胆矾(专入肝胆。

兼入肺脾)。

又名石胆。

产于铜坑之中。

得铜一精一气而成。

味酸而辛。

气寒而涩。

功专入胆。

涌吐风热痰涎。

使之上出。

盖五味惟辛为散。

惟酸为收。

五一性一惟寒胜热。

风热盛于少一陽一。

结为痰垢。

汗之气横而不解。

下之沉寒而益甚。

凡因湿一热一婬一火。

(提出病要)

见为一陰一蚀崩淋。

寒热风痰毒气。

结聚牢固。

见为咽齿喉痹一乳一蛾。

风热痰垢结聚。

见为咳逆痫。

目痛难忍。

及金疮不愈。

诸毒内闭胶结。

见为虫痛牙疳。

种种等症。

服此力能涌吐上出。

去其胶痰。

化其结聚。

则诸症悉除。

故古人之治喉痹一乳一蛾。

用米醋煮真鸭嘴胆矾为末。

醋调探吐胶痰即瘥。

又治紫白癜风。

同牡蛎生研。

醋调摩之即愈。

又治胃脘虫痛。

以茶清调胆矾末。

吐之即除。

又治马牙疳。

红枣去核。

入胆矾 赤。

研末敷之。

追出痰涎即效。

百虫入耳。

用胆矾和醋灌即出。

(诸症皆因风热在膈。

)按此功专涌吐。

何书又言酸寒能收。

不知书言。

乃是取辛。

收其热毒。

上涌而出。

非以收其入内。

而不宣散出表之意也。

(以散为收。

)凡书所论药一性一。

每有以收为散。

以散作补。

不为剖析明白。

多有意义难明。

以致用之者之误耳!磨铁作铜色者真。

形似空青鸭色为上。

(市人各以醋澡青矾伪之。

)畏桂芫花辛夷白薇。

(凡用吐法。

宜先少服。

不涌渐加之。

仍以鸡羽撩之。

不出。

以 投之。

不吐再投。

且投且探。

无不吐者。

吐至瞑眩。

慎勿惊疑。

但饮冷水新水立解。

强者可一吐而安。

弱者作三次吐之。

吐之次日顿快。

其邪已尽。

不快。

则邪之引之未尽也。

吐后忌饱食酸咸硬一物干物肥油之物。

并忌房室悲忧。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草求真》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邪在表宜散。在里宜攻。在上宜吐。在中下宜下。反是则《本草求真》上编 卷三·散剂-吐散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