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之切于人身者。非其火之有余。即其《本草求真》上编 卷四·泻剂-渗湿

本草求真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 - 上编 卷四·泻剂-渗湿

本草求真

上编 卷四·泻剂-渗湿

病之切于人身者。

非其火之有余。

即其水之不足。

火衰则水益胜。

水衰则火益炽。

昔人云。

火偏盛者。

补水配火。

不必去火。

水偏多者。

配水。

不必去水。

譬之天乎?此重彼轻。

其重于一边者勿补。

则只补足轻者之一边也!决不凿去砝马。

审是则凡水火偏胜。

决无凿去砝马用泻之理。

推是禀体素浓。

脏气偏胜。

并或外邪内入。

阻遏生机。

如湿气流行。

土受水制。

在初湿气内盛。

能毋渗而泄乎?久而水气横逆。

泛流莫御。

能无决而去乎。

此水之宜渗宜泻者然也。

火气内炽。

一火发动。

众火剂起。

冲射搏激。

莫可名状。

此火之不得不泻者也。

热气内蒸。

水受煎熬。

苟不乘势即解。

则真一陰一立槁。

此又热之不得不泻者也。

至于或热或火。

结而为痰。

或热或火。

盈而为气。

痰之微者。

或从渗湿泻湿之药以去。

若使痰甚而涌。

宜用苦宜苦咸之药以降。

气之微者。

或用泻火泻热之药以消。

若使气盛而迫。

须用苦寒苦劣之药以下。

其有禀受素亏。

邪气不甚。

则止酌以平剂以投。

不可概用苦寒。

以致胃气有损。

又按湿为一陰一邪。

凡人坐卧卑地。

感受湿蒸。

及或好食生冷。

遏其元一陽一。

郁而为热。

在初受邪未深。

不必竟用重剂。

惟取轻淡甘平以渗。

然渗亦须分其脏腑。

如扁豆山药陈仓米茯苓浮萍通草鸭肉鲫鱼鲤鱼泽兰。

是渗脾胃之湿者也。

但茯苓则兼肺肾以同治。

通草则止合肾以共理。

鲫鱼则止合肾以皆渗。

故暑湿熏蒸。

三焦混乱。

宜用扁豆以除之。

胃气不平。

烦渴不止。

宜用仓米以止之。

脾虚热泄。

宜用山药以渗之。

水肿不消。

宜用浮萍以利之。

淋闭不通。

宜用通草以开之。

肠风下血。

膈气吐食。

宜用鲫鱼以理之。

陈气不化。

宜用泽兰以去之。

虚痨嗽肿。

宜用鸭肉以平之。

肿嗽泄泻。

宜用茯苓以利之。

水肿脚气。

宜用鲤鱼以治之。

又如榆白皮冬葵子神曲石钟一乳一。

是渗肠胃之湿者也。

故五一淋肿满。

胎产不下。

宜用榆白皮冬葵子以服之。

一乳一汁不通。

宜用石钟一乳一以通之。

又如茯神萱草。

是渗心经之湿者也。

故惊悸健忘。

水湿内塞。

宜用茯神以利之。

消渴心烦。

宜用萱草以释之。

他如肾有邪湿。

症见心气不一交一。

则有桑螵蛸以治之。

症见杨梅毒结。

则有土茯苓以导之。

但土茯苓则兼诸脏之湿同理。

肺有邪湿。

汗闭不一泄。

则有姜皮以发之。

肺气不降。

则有通草以通之。

肝有邪湿。

而见子肿风痨。

则用天仙藤以治之。

至于湿一热稍胜。

药非轻剂可治。

则又另有泻剂。

而非斯药所能尽者也。

通草

(蔓草)清肺通一乳一利水

通草(专入肺胃)。

气味甘淡。

体轻色白。

有类灯心。

(时珍曰。

有细孔。

两头皆通。

故名通草。

即今所谓木通也。

今之通草。

乃古之通脱木也。

颂曰。

古方所用通。

皆今之木通。

其通脱木。

稀有用者。

)功同入肺。

引热下降。

及利小一便。

通淋治肿。

(杲曰。

通草泻肺利小一便。

甘平以缓一陰一血也。

与灯草同功。

宜生用之。

)然灯心质小气寒。

则兼降心火。

此则兼入胃通气上达而下一乳一汁之为异耳。

(时珍曰。

通草色白而气寒。

疏淡而体轻。

)况此体大气轻。

渗淡殆甚。

能升能降。

既可入肺而清热。

复能上行而通胃。

东垣用此以治五种水肿癃一闭。

非取气寒能降。

味淡能升之意乎?仲景用此合当归芍药桂枝细辛大枣甘草。

名为当归四逆汤。

以治伤寒邪入厥一陰一。

非取通草以通营卫之意乎?但孕妇勿服。

土茯苓

(蔓草)消水除湿尤解杨梅结毒

土茯苓(专入胃肝。

兼入肾肠)。

甘淡气平。

功有等于萆 。

治能除湿消水。

去清分浊。

然此尤解杨梅疮毒。

盖杨梅疮多由岚瘴熏蒸。

与一婬一秽湿一热之邪一交一互而成。

(时珍曰。

杨梅疮古方不载。

亦无病者。

近时起于岭表。

传及四方。

盖岭表风土卑炎。

岚瘴熏蒸。

饮啖辛热。

男一女一婬一猥。

湿一热之邪蓄积既深。

发为毒疮。

遂致互相传染。

自南而北。

遍及海宇。

然皆一婬一邪之人病之。

)其症多属一陽一明(胃)厥一陰一。

(肝)而兼及他经。

盖相火寄于厥一陰一。

肌肉属于一陽一明故也。

如兼少一陰一太一陰一。

则发于咽喉。

兼太一陽一少一陽一。

发于两角。

若用轻粉劫剂。

毒气窜入经络筋骨。

莫之能出。

变为筋骨挛拘。

发为结痛。

遂成痼疾。

(时珍曰。

水银一性一走而不守。

加以盐矾。

升为轻粉银朱。

其一性一燥烈。

善逐痰涎。

涎乃脾之液。

此物入胃。

气归一陽一复。

故涎被劫。

随火上升。

从喉颊齿缝而出。

故疮即干痿而愈。

若服之过剂。

及用不得法。

则毒气窜入经络筋骨之间。

莫之能出。

痰涎既去。

血液耗涸。

筋骨失其所养。

营卫不从。

筋骨挛痛。

发为痈毒疳漏。

久则生虫为癣。

手足皴裂。

遂成痼疾。

)须用此一两。

外用金银花防风木通木瓜白藓皮各五分。

皂荚子四分。

人参当归各七分。

日服三剂。

(时珍曰。

用此能健脾胃。

去风湿。

脾胃健则营卫健。

风湿去则筋骨利。

故诸症多愈。

又云。

此名搜风解毒汤。

犯轻粉病深者月余。

浅者半月即愈。

)忌饮茶酒肉面盐醋。

并戒房劳百日。

渴饮土茯苓汤。

半月方愈。

取其湿一热斯除。

而浊一陰一得解矣。

白者良。

忌茶。

茯苓

(寓木)渗脾肺湿伐肝胃水邪

茯苓(专入脾胃。

兼入肺肝)。

色白入肺。

味甘入脾。

味淡。

故书皆载上渗脾肺之湿。

下伐肝肾之邪。

其气先升(清肺化源。

)后降。

(下降利水。

)凡人病因水湿而见气逆烦满。

心下结痛。

呃逆呕吐。

口苦舌干。

水肿淋结。

忧恚惊恐。

及小一便或涩或多者。

(诸病皆从水湿所生而言。

)服此皆能有效。

(故治亦从水湿生义。

)故入四君。

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

入六味。

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

最为利水除湿要药。

书曰健脾。

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

又曰定魄。

(肺藏魄。

)即水去而魄自安之意也。

且水既去。

则小一便自开。

安有癃一闭之虑乎?水去则内湿已消。

安有小一便多见之谓乎?故水去则胸膈自宽。

而结痛烦满不作。

水去则津一液自生。

而口苦舌干悉去。

(故效亦从水湿既去而见。

)惟水衰一精一滑。

小一便不禁。

非由水湿致者切忌。

恐其走表泄气故耳。

苓有赤白之分。

赤入小肠。

白入膀一胱。

白微有补。

赤则止泻湿一热。

一气一血。

自不容混如此。

至皮专治水肿肤胀。

以皮行皮之义。

(凡肿而烦渴。

便闭溺赤。

属一陽一水。

有五皮散疏凿饮。

不烦渴。

大便溏。

小一便数。

不赤涩。

属一陰一水。

宜实脾饮疏气饮。

腰以上肿者宜汗。

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一便。

)以大块坚白者良。

(系松根灵气结成。

)恶白蔹。

畏地榆秦艽龟甲雄黄。

忌醋。

茯神

(寓木)导心痰湿

茯神(专入心)。

功与茯苓无异。

但神抱心以生。

苓则不从心抱。

故苓则能入脾与肾。

而神则多入心耳。

书曰服此开心益智。

安魂(肝藏魂。

)定魄。

(肺藏魄。

)无非入心导其痰湿。

故能使心与肾一交一通之谓耳。

(的解)心木书名黄松节。

味苦一性一温一。

能治诸筋挛缩。

偏风 斜。

心掣健忘。

(汪昂曰。

方用心木一两。

一乳一香一钱。

石器炒研。

名松节散。

每服二钱。

木瓜汤下。

治一切筋挛疼痛。

一乳一香能伸筋。

木瓜能舒筋也。

)亦是入血之意。

取苓有心者是。

(汪昂曰。

以其抱心。

故能治心也。

)去皮及中木用。

鲤鱼

(鱼)利水消肿

鲤鱼(专入脾)。

气味甘平。

每于急流之水跳跃而下。

是鲤已有治水之功。

且甘能入脾。

故书载能下气利水。

凡因水气内停。

而见咳气上逆。

黄胆水肿脚气等症。

服此则能以消。

河间云。

鲤之治水。

因其气以相感。

(犹 之治水。

)是以外台秘要用赤小豆一升。

水二升。

煮作三升余。

摅去渣。

顿尽服利。

利尽即愈。

又治孕妇水肿亦效。

然一性一禀六一陰一陽一气初生。

(故为一陰一中之一陽一。

)故多食则能动风发一热也。

鲤鳞烧灰存一性一。

可治产后血滞。

鲤骨烧灰。

可疗鱼骨鲠。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草求真》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病之切于人身者。非其火之有余。即其《本草求真》上编 卷四·泻剂-渗湿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