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编 卷四·泻剂-平泻
平泻者。
从轻酌泻之意也。
凡人脏气不固。
或犯实邪不泻。
则养虎胎患。
过泻则真元有损。
故仅酌其微苦微寒。
至平至轻之剂以进。
如泻脾胃虚热。
不必过用硝黄。
但取石斛轻淡以泻脾。
茅根以泻胃。
柿蒂以敛胃蕴热邪。
粳米甘米甘凉以固中而已。
泻肺不必进用黄芩知母。
但用沙参清肺火热。
百部除肺寒郁。
百合清肺余热。
薏苡仁清肺理湿。
枇杷叶清肺。
金银花清肺解毒而已。
泻肝不必进用胆草青黛。
但用鳖甲入肝清血积热。
消劳除蒸。
旱莲草入肝凉血。
青蒿草清三焦一陰一火。
伏留骨节。
白芍入肝敛气。
钩藤入肝清热除风而已。
泻心不必黄连山栀。
但用麦冬清心以宁肺。
连翘清心以解毒。
竹叶清心以涤烦。
萱草清心以醒忧利水。
郁金入心以散瘀。
丹参入心以破血而已。
泻肾不必进用黄柏童便知母。
但用丹皮以除无汗骨蒸。
地骨皮以除有汗骨蒸而已。
至于调剂一陰一陽一。
则或用以一陰一陽一水止嗽消渴。
解毒则或用以荠。
散瘀行血则或用以蒲黄没药苦酒。
开郁则或用以木贼蒙花谷一精一草而已。
凡此虽属平剂。
但用之得宜。
自有起死回生之力。
未可忽为浅常已也!
沙参
(山草)肺火熏蒸
沙参(专入肺)。
甘苦而淡。
一性一寒体轻。
故能入肺以泄热。
及泻肺火。
凡久嗽肺萎。
金受火克者。
服此最宜。
盖以热气熏蒸。
非用甘苦轻淡。
不能以制焚烁之势。
故嗽必借此止。
若寒客肺中作嗽。
切勿妄用。
以嗽既属寒成。
复以寒药为治。
不更使寒益甚乎?至书有言补肺养肝。
及益脾肾。
皆是从肺子母受累推究而出。
服此肺不受刑。
子母皆安。
即肝亦不受累。
诸脏并见安和耳。
非真能以补一陰一也。
(热在于肺宜用。
肺热清而一陰一不受累。
故书言人参补五脏之一陽一。
沙参补五脏之一陰一。
)凡书所载药一性一补泻。
类多如斯。
不独沙参为然。
似人参而体轻松白实者良。
生沙地长大。
生黄土者瘦小。
恶防己。
反藜芦。
薏苡仁
(稷粟)清肺热除脾湿
薏苡仁(专入肺脾胃)。
书载上清肺热。
下理脾湿。
以其色白入肺。
一性一寒。
味甘入脾。
味淡故也。
然此升少降多。
凡虚火上乘。
而见肺痿肺痈。
因热生湿。
而见水肿湿痹。
脚气疝气。
泄痢热一淋。
并风热筋急拘挛等症。
皆能利水而使筋不纵弛。
(筋为厥一陰一所主。
而亦藉于一陽一明胃土以为长养。
盖一陽一明胃土。
内无湿一热以一婬一。
则肺上不熏蒸焦叶。
而宗筋亦润。
宗筋润则筋骨束而机关利。
所以痿厥多因肺热焦叶。
机关不利。
而治痿则独取于一陽一明。
故薏苡清热除湿。
实为治痿要药。
震亨曰。
寒则筋急。
热则筋缩。
急因于坚强。
缩因于短促。
若受湿则弛。
弛则引长。
然寒与湿。
未尝不挟热。
三者皆因于湿。
然外湿非内湿启之不能成病。
故湿之为病。
因酒而鱼肉继之。
甘滑陈久烧炙并辛香。
皆致湿之因也。
筋急寒热皆有。
因热筋急。
当用薏苡清热除湿。
因寒筋急。
法当除湿。
似不宜用薏苡之剂。
汪昂不然衍义之说。
亦非确论。
)非若白术气味苦一温一。
寒一性一不见。
号为补脾要药矣。
此止清热利水之味。
用于汤剂。
一性一力和缓。
须倍他药。
若津枯便秘。
一陰一寒转筋。
及有孕妇女。
不宜妄用。
以一性一专下泄也。
杀蛔取根同糯米炒熟。
或盐汤煮过用。
麦冬
(隰草)清心肺火
麦冬(专入心肺)。
有类天冬。
然麦冬甘味甚多。
寒一性一差少。
天冬所主在肺。
而麦冬所主。
则更在肺而在心。
是以书载功能消痰止嗽。
(治嗽须分外感内伤。
如外感则声盛而浊。
先缓后急。
日夜无度。
痰涎稠粘而喘急。
内伤则声怯而槁。
先急后缓。
或早甚。
或暮甚。
清痰小气而喘乏。
外感则其发必暴。
或为寒热。
或为气逆。
或为鼻塞声重头痛。
轻者脉亦相缓。
重者脉见弦洪。
内伤其发有渐。
或素有劳积虚损。
日渐以甚。
其症或为寒热潮热。
或为形容瘦减。
或两颧常赤。
或气短喉干。
其脉轻亦微数。
重必细数弦紧。
)解热除烦。
去痿除呕。
(痿按经言肺热叶焦。
皮一毛一虚弱急薄以着。
则生为足弱不能以行之症。
心热火炎下厥。
而生胫纵不能任地之症。
肝热口苦血干。
而成拘挛筋痿之症。
脾热胃干而渴。
肌肉不仁。
发为肉痿之症。
肾热腰脊不一举。
骨枯髓减。
发为骨痿之症。
独肺热而叶焦。
高源化绝。
而诸脏不得仰肺灌溉。
故痿独推于肺。
而治痿又责重于一陽一明。
)而又载同人参则能复脉生津。
(名生脉散。
)非合心肺而皆治乎?盖肺朝于百脉。
脉属心。
心燥则肺失养而脉绝。
心清则气即充而脉复。
麦冬气禀清肃。
能于心中除烦。
(肺清则水得生而心不烦。
)譬如人当盛暑。
则燔灼不宁。
若值秋风一至。
则炎热顿解。
而无燥郁不堪之候矣!(东垣曰。
人参甘寒。
热而益元气。
麦冬苦寒。
滋燥金而清水源。
五味酸一温一。
泻丙火而补庚金。
益五脏之气也。
)至于一乳一汁不开。
用此则能通活。
热血妄行。
用此则能即止。
他如膈上之稠痰。
得此则消。
心下之支满。
得此则除。
脾有积热则化。
胃有火呕则止。
色因血枯即润。
嗽久不止即愈。
诚保肺之津梁。
清心之指南也。
但气寒而虚人禁用。
肥一大者良。
去心用。
入滋补药酒浸。
地黄车前为使。
恶款冬。
畏苦参青葙木耳。
百部
(蔓草)除肺寒泄肠热杀虫止嗽
百部(专入肺)。
甘苦微一温一。
功专杀虫。
能除一切蛊毒。
及传一尸一骨蒸。
树木蛀虫。
疳积疥癣。
(虫触烟即死。
)然亦能治寒嗽及泄肺热。
以其气味甘一温一故也。
李时珍云。
二冬亦属治嗽。
但二冬一性一寒治热。
此则气一温一治寒耳。
百部虽云微一温一。
而苦过于甘。
于气总属有碍。
似于虚人不宜。
(苦伤气。
)不可不知。
根多成百。
故以百名。
取肥实者。
竹刀劈去心皮。
酒浸焙用。
百合
(柔一滑)清心肺余热
百合(专入心肺)。
甘淡微寒。
功有利于肺心。
而能敛气养心。
安神定魄。
(朱二允曰。
百合之甘敛。
胜于五味之酸收。
)然究止属清邪除热利湿之品。
因其气味稍缓。
且于甘中有收。
故于心肺最宜。
而不致与血有碍耳。
是以余热未靖。
坐卧不安。
咳嗽不已。
(朱二允曰。
久嗽之人。
肺气必虚。
虚则宜敛。
)涕泪不收。
(涕泪系肝肺之邪。
有寒有热。
当察其因。
不可概作热治。
但此专就余热言。
经曰。
肺为涕。
肝为泪。
心为汗。
脾为涎。
肾为唾。
)胸浮气胀。
状有鬼神。
用此治其余孽。
收其残虏。
安养抚恤。
恩威不骤。
故能安享无事。
岂非宁神益气之谓乎?仲景用此以治百合病症。
义亦由此。
但初嗽不宜遽用。
花白者入药。
石斛
(石草)入脾除虚热入肾涩元气
石斛(专入脾肾)。
生于石上。
体瘦不肥。
色黄如金。
旁枝如钗。
甘淡微苦咸平。
故能入脾而除虚热。
入肾而涩元气。
及能坚筋骨。
强腰膝。
凡骨痿痹弱。
囊湿一精一少。
小一便余沥者最宜。
以其本生于石。
体坚质硬。
故能补虚弱。
强筋助骨也。
但形瘦无汁。
味淡难出。
非经久熬。
气味莫泄。
故止可入平剂。
(或熬膏用之为良。
)以治虚热。
补一性一虽有。
亦惟在人谅病轻重施用可耳。
取光润如金钗股。
短中实者良。
长而虚者名水斛。
不堪入药。
去头根。
酒浸用。
恶巴豆。
畏僵蚕。
石斛
(蔓草)治心热祛肝风
钩藤(专入心肝)。
味甘微苦。
气平微寒。
为手少一陰一心厥一陰一肝经要药。
缘肝主风。
心主火。
风火相煽。
则风因火而愈炽。
火亦因风而益盛。
其在小儿。
则病必在惊痫螈 。
眼翻一抽一掣。
(筋急而缩为螈。
筋缓而弛为 。
伸缩不已为螈 。
俗谓之搐搦是也。
)大人则病必见头旋目眩。
妇人则病必见赤白带下。
故必用此轻平宣泄认为下降。
则风静火熄。
而惊风热自尔其克除矣。
(藤类象筋。
故一抽一掣病由筋生者。
必为之用。
)此惟小儿风热。
初热病未见甚者。
用之得宜。
若使风火至极。
势难骤遏。
则此轻平疏泄。
效难克奏。
又当细审所因。
用以重剂以为投服。
则药始与病当。
而无病重药轻之弊矣。
取藤细多钩者良。
(钩尤有力。
)但久煎则无力。
茅根
(山草)清胃火消瘀血利水道
茅根(专入胃肝)。
味甘一性一寒。
清热。
消瘀利水。
凡苦寒之药。
未有不伤气败胃。
此药味甘一性一纯。
专理血病。
凡一切吐血衄血。
血瘀血淋。
血崩血闭。
并哕逆喘急烦渴。
黄胆水肿等症。
因热因火而成者。
服之热除而血即理。
火退而气与水即消矣。
(吐血由于心肝火旺一逼一而上行。
与衄血由于肺火所致。
皆当用此水煎一温一服。
或为末。
米泔水调服。
)且能解酒毒。
(恐烂五脏。
用茅根汁饮一升。
)溃痈疽。
及疖毒诸疮。
或用根捣敷。
或用此煮汁调敷毒等药。
或以酒煮亦无不可。
此药甘不泥膈。
寒不伤中。
为治虚羸客犯中州之剂。
(时珍曰。
良药也。
世人以微而忽之。
惟事苦寒之剂。
伤中和之气。
乌足知此哉!)至云能以补中益气。
虽出本经。
然亦不过因其胃热既除而中气自复。
岂真补益之谓哉?经解之说。
似未可信。
茅以白者为良。
初生茅针。
可以生啖。
甚益小儿。
功用亦同。
屋上败茅。
止衄敷疮最妙。
青蒿
(隰草)清肝肾三焦一陰一火伏留骨节
青蒿(专入肝肾三焦)。
一性一禀芬芳。
味甘微辛。
气寒无毒。
一陰一中有一陽一。
降中有升。
能入肝肾三焦血分。
以疗一陰一火伏留骨节。
故凡骨蒸劳热。
及风毒热黄。
久疟久痢。
瘙痒恶疮。
鬼气一尸一疰等症。
当须服此。
(时珍曰。
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
采蒿悬门庭。
可辟邪。
冬至元日。
各服三钱亦良。
则青蒿之治鬼疰。
盖亦有所伏也。
)以其苦有泄热杀蛊之能。
一陰一有退热除蒸之用。
辛有升发舒脾之功。
而又于胃中气不犯。
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
其形有类山茵陈。
又能清上虚热。
以治目疾。
且烧灰淋汁。
点治恶疮息肉餍瘢。
生捣可敷金疮。
止血止痛。
但一性一偏寒不一温一。
虽曰于胃不犯。
亦止就其血虚有热。
服之得宜而言。
若使脾胃素虚。
及见泄泻。
则于此终属有忌矣。
童便浸叶用。
熬膏良。
使子勿使叶。
使根勿使一茎一。
萱草
(隰草)清心利水除烦
萱草(专入心脾)。
何以萱名。
以其草属蔚茂。
值可以解忧。
(诗曰。
焉得萱草。
言树之背。
)
苗如葱叶。
烹食可以适口。
(即鹿葱。
)味甘而气微凉。
能以去湿利水。
除热通淋。
止渴消烦。
开胸宽膈。
令人心平气和。
无有忧郁。
是以命名。
(时珍曰。
萱草即今东人采其花晒干而货之。
名为黄花菜。
又曰。
萱属水一性一。
下走一陰一分。
一名宜男。
宁无微意存焉?)但气味轻淡。
服之功未即臻。
不似气味猛烈药。
一入口而即见其有效也。
山楂
(山果)消食磨肉伐胃戕脾
山楂(专入脾胃)。
甘酸咸平。
何书既言健脾。
又曰能伐脾胃生化之气。
得非自相矛盾乎?使明其理以推。
则知所谓健脾者。
因其脾有食积。
用此酸咸之味。
以为消磨。
俾食行而痰消。
气破而泄化。
谓之为健。
止属消导之健矣。
如系冒昧之辈。
便以补益为名。
以为用一药进步。
讵知实而用此轻平消导。
得此则健。
虚而用此。
保无书云伐生之说乎?按楂味酸与咸。
最能消化肉食。
(与麦芽消谷食者。
绝不相同。
)凡煮老鸡硬肉。
但投楂肉数枚。
则易烂。
(其消肉积之功可推。
)且人多食。
则嘈烦易饥。
服参太过。
但用山楂即解。
岂非戕脾伐生之验欤?(时珍曰。
凡脾弱食物不化。
胸腹酸利胀闷者。
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
但不可多用。
恐反克伐也。
)至于儿枕作痛。
力能以止。
痘疮不起。
力能以发。
犹见通瘀运化之速。
(儿枕痛犹于恶一露积于太一陰一。
故合沙糖调服。
以行其瘀。
)有大小二种。
小者入药。
去皮核。
(核亦能以化食磨积。
)捣作饼子。
日干用。
(时珍曰。
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
损齿。
齿龋人尤不宜也。
)出北地。
大者良。
粳米
(麻麦稻)固中清热除烦
粳米(专入脾胃。
兼入心脾)。
即人常食之米也。
禀天地中和之气。
味甘一性一平。
(时珍曰。
北粳凉。
南粳一温一。
赤粳热。
白粳凉。
晚白粳寒。
新粳热。
陈粳凉。
凡人嗜生米。
久成米瘕。
治之以鸡屎白焉。
)人非此物不能养生。
故一性一专主脾胃。
而兼及他脏。
凡五脏血脉。
一靡一不因此而灌溉。
五脏积液。
一靡一不因此而充溢。
他如周身筋骨肌肉皮肤。
一靡一不因此而强健。
故凡白虎桃花竹叶石膏等汤。
一靡一不用此以为固中清热。
然米既有早晚之不同。
复有地土出处之各异。
(颖曰。
新米乍食动风。
陈者。
病患尤宜。
)早米受气既早。
一性一虽一温一而质多粘。
食之反能恋膈。
(脾有湿滞者最忌。
)晚米受气既迟。
其一性一稍凉。
服之不无稍清。
而白晚一性一滞。
尤觉滋害。
出于高地。
则米硬而质洁。
出于洼处。
则米润而一性一陰一。
然总于中是固。
诸方用此佐助。
盖恐药一性一苦寒。
得此甘缓同入。
俾胃气不致顿损。
而热与烦亦得与之俱安矣。
此虽常食之物。
服之不甚有益。
而一参以药投。
则其力甚巨。
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
米醋
(造酿)散瘀解毒消食
米醋(专入肝)。
本湿一热之气而成。
味则酸苦。
气一温一。
酸主敛。
故书重载散瘀解毒。
消食。
且同木香磨服。
则治心腹血气诸痛。
以火淬醋入鼻。
则治产后血晕。
且合外科药敷。
则治症结痰癖。
疸黄痈肿。
暨口嗽以治舌疮。
面涂以散损伤积血。
及杀鱼肉菜蕈诸毒。
(时珍曰。
无非取其酸收之义。
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
)至醋既酸。
又云能散痈肿。
以消则内散。
溃则外散。
收处即是散处故耳。
(的解)且多食伤筋软齿。
(收缩太过。
则筋受伤。
时珍曰。
酸属木。
脾病毋多食酸。
酸伤脾。
肉 而唇揭。
)以酸入筋。
过敛则于筋有伤。
过酸则木强水弱。
而于齿多软。
(宗 曰。
食酸齿软。
犹造靴皮者。
须得醋而纹皱。
故知其一性一。
不负酸收之意。
)米造。
陈久者良。
(镜源曰。
米醋煮制四黄丹砂胆矾常山诸药。
)
一陰一陽一水
(地水)调剂一陰一陽一不和
一陰一陽一水(专入肠胃)。
即汤沸半杯。
合井冷水半杯。
而并用之也。
缘人一陰一陽一不和。
则吐泻并作。
而霍乱不宁。
斯时病属仓卒。
寒热难分。
一陰一陽一莫测。
若使投以偏剂。
(如单服姜汤之类以毙。
)则不免有误治之失矣。
惟急用此投治。
则一陰一陽一克协。
故借有形调和之质。
以平无形不和之气也。
若使心腹绞痛。
止有吐泻之势。
而无吐泻之实者。
是为干霍乱。
即为绞肠痧。
(心腹绞痛。
不得吐泻者。
名干霍乱。
吐泻有物。
名湿霍乱。
盖病在上则吐。
在下则泻。
邪在中。
则吐泻并作。
)则又另有法在。
(如古方用盐熬热。
童便调饮。
极为得治。
但不可用谷食米汤下咽。
以致立毙。
)而非此水所能治矣。
鳖甲
(龟鳖)泻肝分积热除劳嗽骨蒸
鳖甲(专入肝)。
味咸气平。
色青。
书虽载属补肝。
(青入肝。
)与龟载属补肾(黑入肾。
)
各别。
然究皆属除热削肝之品。
(介虫皆属一陰一寒。
故能除热。
)非真滋肝药也。
凡厥一陰一血分积热。
而见劳嗽骨蒸。
寒热往来。
一温一疟疟母。
及腰腹胁坚。
血瘕痔核。
经阻产难。
疡痈疮肿。
惊痫斑痘等症。
服此咸平。
能以消除。
(诸症皆就一陰一虚邪入而论。
故用鳖甲入一陰一除热散结。
)若肝虚无热。
切忌。
鳖以七肋九肋者佳。
以其得一陽一之数耳!其用必取乎肋。
以肋属肝故耳。
但食品中惟鳖叵测。
如三足两头。
并项强腹赤。
皆有大毒。
能以杀人。
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