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有。亦有平散。补以益虚。散以去实。虚未甚而《本草求真》上编 卷三·散剂-平散

本草求真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 - 上编 卷三·散剂-平散

本草求真

上编 卷三·散剂-平散

药有。

亦有平散。

补以益虚。

散以去实。

虚未甚而以重剂投之。

其补不能无害。

实未甚而以重剂散之。

其散更不能无害矣。

如麻黄。

散风桂枝。

苍术。

升葛。

散暑香薷。

散气乌药。

皆非平者也。

乃有重剂莫投。

如治风与湿。

症见疥癣周痹。

止有宜于苍耳子。

症见瘙痒消渴。

止有宜于蚕沙。

症见麻木冷痛。

止有宜于 。

症见肤痒水肿。

止有宜于浮萍。

症见目翳疳蚀。

止有宜于炉甘石。

皆能使其风除。

又如治风与热。

症见目翳遮睛。

烂弦胞肿。

止有宜于甘菊蕤仁木贼。

症见风热蒸腾。

肾一陰一不固。

止有宜于石南叶。

皆能使其风熄热退。

又如治寒与热。

症见咳嗽不止。

止有宜于冬花。

症见头面风痛。

止有宜于荷叶。

症见肺热痰喘。

声音不清。

止有宜于马兜铃。

症见寒燥不润。

止有宜于紫白石英。

症见肝经郁热不散。

止有宜于夏枯草。

症见风寒湿一热脚气。

止有宜于五加皮。

症见风寒痰湿。

止有宜于僵蚕。

皆能使其寒热悉去。

至于治气。

则又止用橘皮之宣肺燥湿。

青皮之行肝气不快。

神曲之疗六气不消。

槟榔大腹皮之治胸腹痞胀。

白芨之毒而兼止血。

野菊花之散火气。

痈毒疔肿。

瘰 目痛。

青木香之除风湿恶毒气结。

皆能使其诸气悉消。

凡此药虽轻平。

而用与病符。

无不克应。

未可忽为无益而不用也!

木贼

(隰草)表散风热专治目翳

木贼(专入肝胆)。

味甘微苦。

气一温一无毒。

中空轻扬。

书云形质有类麻黄。

升散亦颇相似。

但此气不辛热。

且入足少一陽一胆足厥一陰一肝。

能于二经一血分驱散风热。

使血上通于目。

(目为肝窍。

)故为去翳明目要剂。

初非麻黄味辛一性一燥。

专开在卫腠理。

而使身汗大出也。

是以疝痛脱一肛一。

肠风痔漏。

赤痢崩带诸血等症。

审其果因风热而成者。

得此则痛止一肛一收。

肠固血止。

而无不治之症矣!(必审果属风热。

方用。

)至其去翳明目。

功虽有类谷一精一。

能驾甘菊。

但谷一精一则去星障。

甘菊则止调和血药。

于障全不能退。

此则能去翳障也。

然气血亏损。

则用谷一精一木贼去障。

又当兼以芍药熟地滋补肝肾。

使目得血能视。

若徒用此二味退障。

则即加以当归补助。

亦恶气味辛散。

(当归辛散。

)非其所宜。

苍耳子

(隰草)祛肝风除脾湿活血通气

苍耳子(专入肝脾)。

味苦而甘。

气一温一无毒。

凡人风湿内一婬一。

气血阻滞。

(肝受风则血阻。

脾受湿则气滞。

)则上而脑顶。

下而足膝。

内而骨髓。

外而皮肤。

一靡一不病症悉形。

而致症见疥癣。

通身周痹。

四肢拘挛。

骨节痈肿。

顶巅风痛。

疳虫湿 。

恶肉死肌。

疔肿痔漏。

腰重膝屈。

按此苦能燥湿。

一温一能通活。

为祛风疗湿之圣药。

或作膏。

(如采根叶。

根名万应膏。

)或作汤浴。

自然风除湿祛。

血活气行。

而病即愈。

但此通顶连脑。

下达督脉。

服此最忌猪肉。

(猪肉动风助湿。

)及风邪触犯。

则遍身发出赤丹。

而致病益增甚耳。

去刺。

酒拌蒸用。

?草

(隰草)散肝经风虚

草(专入肝)。

味苦而辛。

一性一寒不湿。

故书载须蒸晒至九。

(数穷于九。

)加以酒蜜同制。

则浊一陰一之气可除。

而清香之气始见。

是以主治亦止宜于肝肾风湿。

而见四肢麻木。

筋骨冷痛。

腰膝无力。

风湿疮疡等症。

以其苦能燥湿。

寒能除热。

辛能散风故也。

若使并非风湿。

而见腰膝无力等症。

则又属于血虚而不可用辛散之味矣。

然熟用犹可。

其一性一不甚伤正。

若生用不制。

则又令人作泄。

不可不知。

以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八、九月九采者尤佳。

至云服能益气。

止是风湿既除之验。

宋张咏表进轻身之说。

亦是浑同肤廓之语。

非实诠也。

(宋张咏进 表云。

其草金棱银丝。

素一茎一紫核。

对节而生。

颇同苍耳。

臣契百服。

眼目清明。

积至千服。

须发乌黑。

筋力轻健。

效验多端。

)去粗一茎一。

留枝叶花实。

酒拌蒸晒九次。

蜜丸。

捣汁熬膏。

炼蜜三味收之。

加以酒治。

始可投服。

夏枯草

(隰草)散一陰一中结热

夏枯草(专入肝)。

辛苦微寒。

按书所论治功。

多言散结解热。

能治一切瘿 湿痹。

目珠夜痛等症。

似得以寒清热之义矣。

(汪昂曰。

按目珠属一陽一。

故书痛点苦寒药则效。

黑珠属一陰一。

故夜痛点苦寒药反剧。

时珍曰。

一男子至夜。

目珠疼连眉棱骨痛及头半边肿痛。

用黄连膏点之反甚。

诸药不效。

灸厥一陰一少一陽一。

疼随止。

半日又作。

月余。

以夏枯草二两。

香附二两。

甘草四钱。

为末。

每服一钱半。

茶清调服。

下咽则疼减半。

至四五服。

良愈矣!)何书又言气禀纯一陽一。

及补肝血。

得毋自相矛盾乎?讵知气虽寒而味则辛。

凡结得辛则散。

其气虽寒犹一温一。

故云能以补血也!是以一切热郁肝经等症。

得此治无不效。

以其得藉解散之力耳。

若属内火。

治不宜用。

又药何以枯名。

以其冬生而夏枯也。

一茎一叶同用。

青木香

(蔓草)散毒泄热

青木香(专入肺)。

即马兜铃根。

又名土木香者是也。

味辛而苦。

微寒无毒。

诸书皆言可升可降。

可吐可利。

凡人感受恶毒而致胸膈不快。

则可用此上吐。

以其气辛而上达也。

感受风湿而见一陰一气上逆。

则可用此下降。

以其苦能泄热也。

故肘后治蛊毒。

同酒水煮服。

使毒从小一便出矣。

惟虚寒切禁。

以其味辛与苦。

泄人真气也。

秃疮瘙痒可敷。

(出一精一义)

野菊花

(隰草)散火气消痈毒

野菊花(专入肺肝)。

一名苦薏。

为外科痈肿药也。

其味辛而且苦。

大能散火散气。

故凡痈毒疔肿瘰 眼目热痛。

妇人瘀血等症。

无不得此则治。

以辛能散气。

苦能散火者是也。

是以经验方治瘰 未破。

用根煎酒热服。

渣敷自消。

孙氏治毒方用此。

连根叶捣烂。

煎酒热服取汗。

以渣敷贴。

或用苍耳同入。

或作汤服。

或为末酒调。

自无不可。

(卫生简易方)但胃气虚弱。

切勿妄投。

(震亨曰。

野菊花服之大伤胃气。

浮萍

(水草)入肝散风入脾利湿

浮萍(专入肝脾)。

浮于水上。

体轻气浮。

辛寒。

古人谓其发汗胜于麻黄。

下水捷于通草一语。

括尽浮萍治功。

故凡风湿内一婬一。

瘫痪不一举。

在外而见肌肤搔一痒。

一身暴热。

在内而见水肿不消。

小一便不利。

用此疏肌通窍。

俾风从外散。

湿从下行。

而瘫与痪其悉除矣。

至本经载长须发者。

以一毛一窍利而血脉荣也。

(风去血荣。

)止消渴者。

以经气和而津一液复也。

(热去津生。

)胜酒者。

以一陽一明通达而能去酒毒也。

总皆因其体浮。

故能散风。

因其气寒。

故能胜热。

因其产于水上。

故能以水利水耳!用浮萍其背紫色为末。

蜜丸弹子大。

空心酒服。

然必大实大热。

方可用此。

若表虚自汗者。

其切禁焉。

烧烟辟蚊亦佳。

但气虚切勿近此。

(绣见有一妇人用此辟蚊。

其儿仅两周耳。

因此即毙。

甘菊

(隰草)祛风养肺滋肾明目

甘菊(专入肝肺肾。

)生于春。

长于夏。

秀于秋。

得天地之清芳。

(时珍曰。

菊春生。

夏茂。

秋花。

冬实。

)禀金一精一之正气。

其味辛。

故能祛风而明目。

其味甘。

故能保肺以。

其味苦。

故能解热以除燥。

凡风热内炽而致眼目失养。

翳膜遮睛。

与头眩晕恶风湿痹等症。

服此甘和轻剂。

以平木(补金平木。

)制火。

(补水制火。

)养肺(肺养则木平。

)滋肾。

(肾滋则火制。

)俾木平则风熄。

火降则热除。

而病无不愈矣。

(金水二脏药。

)是以除目翳膜。

有同枸杞相对蜜丸。

久服永无目疾。

以单瓣味甘者入药。

(景焕牧竖闲谈云。

真菊延龄。

野菊泄人。

正如黄一精一益寿。

钩吻杀人之意。

)黄入一陰一分。

白入一陽一分。

紫入血分。

术及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使。

款冬花

(隰草)疏肺泄寒虚实寒热通用

款冬花(专入肺)。

按书既载辛一温一纯一陽一。

又载泻热消痰除烦。

定惊明目。

治咳逆上气喘渴。

暨喉痹。

肺痿肺痈咳吐脓血等症。

其药似属两岐。

讵知所谓纯一陽一者!因其气味上达。

入一陽一而不入一陰一。

(的解)且经霜雪而秀。

故谓其气纯一陽一。

所谓能治咳逆者。

因其咳因寒入。

得此一温一暖以为疏滞。

则寒自顺而下矣。

(一温一能。

)所谓能除热痰而嗽者。

亦是热因寒入。

痰因热成。

除寒而热可清。

(除热亦在除寒。

)除热而寒自解。

(肺为清净之府。

不容物杂。

一有外感。

则气逆而不伸。

一有内伤。

则肺燥而不润。

所以在喉则有如痒如梗。

咳自外入者。

宜辛宜一温一。

咳自内成者。

宜滋宜补。

故外宜于疏散。

而最忌。

内则宜于滋养。

而宣泄非宜。

款冬气味辛一温一。

可以疏泄肺郁。

而水亏火嗽。

则有宜于冬地。

劳嗽骨蒸。

则有宜于丹皮地骨。

)所谓能治肺痿肺痈咳吐脓血者。

亦是肺虚得此以为一温一润。

故能服之即止。

若使血因实致。

则此断属难投。

况此虽云纯一陽一。

于火更不克助。

故辛一温一之内。

仍有和暖之意。

是以书载可为寒热虚实通用。

生河北关中者良。

(世多以枇杷蕊伪。

)拣净花。

甘草水浸暴用。

得紫菀良。

杏仁为使。

恶皂荚硝石玄参。

畏黄 贝母(贝母虽畏。

得之反良。

)连翘麻黄青葙辛夷。

马兜铃

(蔓草)入肺清热降气除寒

马兜铃(专入肺)。

辛苦一性一寒。

体轻而虚。

熟则四开象肺。

因苦则能入肺降气。

因寒则能泻热除痰。

因辛则于寒中带散。

故肺热痰喘声音不清者。

服此最宜。

且其体轻则一性一上涌。

故纂要治蛇虫毒。

一味浓煎。

服之探吐。

其毒即解。

(汤剂用之多作吐。

)至有云服马兜铃能补肺一陰一者。

取其热清气降。

而肺自安之意。

钱氏用此。

同阿胶糯米补肺。

其功原在糯米阿胶耳。

岂马兜铃之谓哉?又云可治肠风痔 。

以肺与大肠为表里。

肠胃之热。

本于肺脏所移。

肺清而肠之热与之俱清耳。

(日华本草治痔 肿痛。

以马兜铃于瓶中烧烟熏病处良。

)若肺寒喘嗽失音者切忌。

去筋膜。

取子用。

白芨

(山草)入肺涩血散瘀

白芨(专入肺)。

味苦而辛。

一性一涩而收。

微寒无毒。

方书既载功能入肺止血。

又载能治跌扑折骨。

汤火灼伤。

恶疮痈肿。

败疽死肌。

得非似收不收。

似涩不涩。

似止不止乎。

不知书言功能止血者。

是因一性一涩之谓也。

(血出于鼻。

是由清道而至。

血出于口。

是由浊道而来。

呕血出于肝。

吐血出于胃。

痰带血。

出于脾。

咯血出于心。

唾血出于肾。

摘玄云。

试血法。

吐水内浮者。

肺血也。

沉者。

肝血也。

半浮半沉者。

心血也。

服白芨须随所见。

以羊肺肝心同服者佳。

)书言能治痈疽损伤者。

是因味辛能散之谓也。

此药涩中有散。

补中有破。

故书又载去腐逐瘀生新。

至云重囚肺有白芨一事。

因剖而见。

色犹不变。

虽云肺叶损坏可以复生。

然终涉于荒唐。

未可尽信。

(台州狱吏悯一重囚。

囚因感之云。

吾七犯死罪。

遭刑拷。

肺皆损伤。

得一方。

用白芨末米饮送下。

其效如神。

后囚凌迟。

剖开胸。

见肺间窍一穴一。

皆白芨填补。

色犹不变也。

)手足皴裂。

面上黑 。

(即面疮)并跌打损伤。

(酒调服。

)汤火灼伤。

(油调敷。

)用治亦效。

紫石英为使。

恶杏仁。

反乌头。

槟榔

(夷果)治胸膈瘴疠膨一胀

槟榔(专入肠胃)辛苦而一温一。

书何言其至高之气。

彼独能泻。

使之下行以至于极。

以其味苦主降。

一性一如铁石之重。

故尔有坠下之力耳。

是以无坚不破。

无胀不消。

无食不化。

无痰不行。

无水不下。

无气不除。

无虫不杀。

(如一陰一毛一住虱。

用此煎水以洗。

)无便不开。

(凡开二便药内。

多有用此。

)故凡里急后重。

(同木香用。

)岚瘴疠疟。

(如达原饮治疫用此。

)并水肿脚气。

酒醉不醒。

无不因其苦一温一辛涩之一性一。

以为开泄行气破滞之地耳!至书所云饱能使之饥。

醉能使之醒者。

以其能下气也。

饥能使之饱。

醒能使之醉者。

以槟榔必用 叶裹嚼。

叶气味辛一温一。

得此能除中外之气。

以散瘴疠之邪也。

(岭南瘴地。

多以槟榔代茶。

)然非瘴之地。

不可常服。

恐其能泄真气耳!鸡心尖长。

劈之作锦纹者良。

(时珍云。

峤南地热。

四时出汗。

人多黄瘠。

食之则脏气疏泄。

一旦病瘴。

不敢发散攻下。

岂尽气候所致?槟榔盖亦为患。

殆未思耳。

又朱晦庵槟榔诗云。

忆昔游南日。

初尝面发红。

药囊知有用。

茗碗讵能同。

蠲疾收殊效。

修真录异功。

三彭如不避。

縻烂七非中。

亦以其治疾杀虫之功。

而不满其代茶之俗也。

腹皮

(夷果)散无形胸膈膨一胀

腹皮(专入肠胃。

时珍曰。

大腹以形名。

所以别鸡心槟榔。

弘景曰。

向一陽一者为槟榔。

向一陰一者为大腹也。

)辛热一性一温一。

比之槟榔大有不同。

盖槟榔一性一苦沉重。

能泄有形之滞积。

腹皮其一性一轻浮。

(故能入腹。

)能散无形之积滞。

故痞满膨一胀。

水气浮肿。

脚气壅逆者宜之。

惟虚胀禁用。

以其能泄真气也。

子似槟榔。

腹大形扁。

(治功与槟榔同。

)取皮酒洗后。

以豆汁洗过。

晒干煨切用。

(思邈曰。

鸩鸟多栖其树。

故宜洗净。

蕤核

(灌木)散肝风热

蕤核(专入肝。

)眼科药也。

凡眼多因风热乘肝。

以致血虚而目不得明。

故病必见上下眼胞风肿弦烂。

左右 热障 。

(仁斋曰。

拘急牵飕。

瞳青胞白。

痒而清泪。

不赤不痛。

是为风眼。

乌轮突起。

胞硬红肿。

眵泪湿浆。

里热刺痛。

是为热眼。

眼浑而泪。

胞肿而软。

上壅。

酸涩微赤。

是为气眼。

风与热并。

则痒而浮赤。

风与气搏。

则痒涩皆沉。

血热一交一聚。

故生一婬一肤粟肉红缕偷针之类。

气血不至。

故有眇视胞垂雀眼盲障之形。

淡紫而隐红者为虚热。

鲜红而妒赤者为实热。

两 呈露生 肉者。

此心热血旺。

白睛红膜如伞纸者。

此气滞血凝。

热滞则瞳人内涌。

白睛带赤。

冷症则瞳仁青绿。

白睛枯槁。

眼热经久。

复为风热所乘。

则赤烂。

眼中不赤。

但为痰饮则作疼。

肝气不顺而挟热。

所以羞明。

热气蓄聚而伤饱。

所以胞合。

白睛带赤或红筋者。

其热在肺。

上胞下胞或目唇一间如疮点者。

其热属脾。

翳起肺家受热。

翳如碎米状者易散。

翳如梅花者难消。

)得此一温一能散风。

(气不甚一温一。

)寒能胜热。

甘能补血。

俾火退泪止。

而目疾瘳矣。

赤筋在翳膜外者。

得此则宜。

(拨云膏取下翳膜。

蕤仁去油五分。

青盐一分。

猪 子五钱。

共捣二千下如泥。

收点之。

又方。

蕤仁二两。

去油。

入白蓬砂一钱。

麝香二分。

研匀收。

去翳妙不可言。

)汤浸。

去皮尖。

劈作两片。

芒硝木通通草同煎一伏时。

取出研膏入药。

芜荑

(乔木)燥脾杀虫散皮肤骨节湿一热

芜荑(专入脾。

兼入肝)。

味辛而苦。

(时珍曰。

芜荑有大小两种。

小者即榆荚也。

一揉一取仁。

酝为酱。

味尤辛。

人多以外物相和。

不可不择去之。

入药皆用大芜荑。

别有种。

)气一温一无毒。

功专燥脾。

去风化食杀虫。

缘虫生于人腹。

多因湿为之兆。

滞为之得。

风为之助。

寒为之成。

上侵人咽。

下蚀人一肛一。

或附胁背。

或隐胸腹。

大则如鳖。

小则如钱。

治法惟当用此煎服。

兼用暖胃益血理中之类。

乃可杀之。

且不独杀虫如是。

即其皮肤骨节。

湿一热内入。

留连不解。

以致秽垢不清。

得以合其辛散等药。

亦能去风除湿。

而使气血调和。

肢节安养。

而无瘫痪痿痹之候矣!柰世仅知扫虫杀蛊。

(蛊牙作痛。

以芜荑仁安蛀孔中。

及缝中甚效。

)而不知此更散皮肤骨节一婬一湿。

其亦未达本经之旨耳。

形类榆荚。

陈久气膻者良。

五加皮

(灌木)除风寒湿脚气

五加皮(专入肝肾)。

今人仅知此能理脚气。

而不知其脚气之病。

因于气寒湿三气而成。

风胜则筋骨为之拘挛。

湿胜则筋脉为之缓纵。

男子一陰一痿囊湿。

女子一陰一痒虫生。

小儿脚软寒湿。

则血脉为之凝滞。

筋骨为之疼痛。

而脚因尔莫行。

服此辛苦而一温一。

辛则气顺而化痰。

苦则坚骨(骨属肾)而益一精一。

一温一则祛风(肝主风)而胜湿。

凡肌肤之瘀血。

筋骨之风邪。

一靡一不因此而治。

盖湿去则骨壮。

风去则筋强。

而脚安有不理者乎?但此虽属理脚之剂。

仍不免有疏泄之虞。

须于此内参以滋补之药。

则用之历久而不变矣。

勿谓有五加之说。

遂信竟为理脚圣药。

而置金玉满车于不问也。

(昔孟绰子董士固相与言云。

宁得一把五加。

不用金玉满车。

宁得一斤地榆。

不用明月宝珠。

时珍曰。

五加治风湿痿痹。

壮筋骨。

其功良深。

仙家所述虽若过情。

盖奖辞多溢。

亦常理耳!)一茎一青节白。

骨硬皮黄根黑。

芬香五叶者佳。

远志为使。

恶玄参。

石南叶

(灌木)祛风逐热固肾

石南叶(专入肝。

)味辛而苦。

按辛则有发散之能。

苦则具有坚肾之力。

若使辛苦而热。

则云妇人久服思男。

其理或可信矣。

然此止属辛苦而一性一不热。

则治止可以言祛风。

而补一陰一之说。

亦止因苦坚肾。

而肾不一泄。

因辛散风。

而一陰一不受其蹂一躏也。

(的解)若竟以为补一陰一。

则理已属有碍。

而尚可云以思男者乎?(医书类多如此惑人。

)若果有之。

则凡类于此者。

何莫不为思男之品。

而附桂之雄。

又将置之于何等地矣。

李时珍亦明医中人。

何竟附和而有是言耶。

庵之辟。

宜其有是。

(汪昂曰。

按石南叶补一陰一祛风则有之。

然味辛不热。

不助相火。

亦未闻邪一婬一方中用石南叶者。

别录思男之说。

殆不可信。

)出关中者炙用。

五加皮为使。

恶小蓟。

橘皮

(山果)宣肺气燥脾湿

橘皮(专入脾肺。

兼入大肠)。

味辛而一温一。

治虽专主脾肺。

(时珍曰。

脾乃元气之母。

肺乃摄气之签。

故橘皮为二经气分药。

)调中快膈。

导痰消滞。

利水破症。

宣五脏理气燥湿。

(汪自曰。

大法治痰以健脾顺气为主。

洁古曰。

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目下。

)然同补剂则补。

同泻剂则泻。

同升剂则升。

同降剂则降。

各随所配而得其宜。

(凡补药涩药。

必佐陈皮以利气。

)且同生姜。

则能止呕。

(十剂篇云。

宣可去壅。

生姜橘皮之属是也。

)同半夏则豁痰。

同杏仁则治大肠气闭。

同桃仁则治大肠血闭。

至其利气。

虽有类于青皮。

但此气味辛一温一。

则入脾肺而宣壅。

不如青皮专入肝疏泄。

而无入脾燥湿。

入肺理气之故也。

(诸湿皆属于脾。

诸气皆属于肺。

)然多服亦能损气。

(胃气亦赖痰养。

不可用此尽攻。

)用补留白。

下气消痰除白。

(出圣济)即书所名橘红。

(今人有以色红形小如枳实者代充。

其破气实甚。

)然亦寓有发表之意。

(以皮治皮意。

)核治疝痛偏坠。

(凡核多入肾。

而橘核尤入囊核。

亦物类相感意。

时珍曰。

橘核入足厥一陰一肝。

与青皮同功。

故治腰痛 疝痛。

及内 一卵一肿偏坠。

或硬如石。

或肿至溃。

有极核丸。

用之有效。

)叶散痈肿。

(莫强中为丰城令时得疾。

凡食已。

辄胸满不下。

百方不效。

偶家人合橘红汤。

因取尝之。

似相宜。

连日饮之。

一日。

忽觉胸中有物坠下。

大惊目瞪。

自汗如雨。

须臾腹痛。

下数块如铁弹子。

臭不可闻。

自此胸次廓然。

其疾顿愈。

盖脾之冷积也。

其方用橘皮一斤去穣。

甘草盐花各四两。

为末。

煮干点服。

名二肾散。

丹溪变为润下丸。

用治痰气有效。

惟气实人服之相宜。

气不足者。

不宜用之也。

)取广陈久者良。

(陈则烈气消散。

故名陈皮。

与半夏同用。

名为二陈。

)治火痰童便制。

寒痰姜汁制。

治下焦盐水制。

核去皮炒用。

青皮

(山果)行肝气滞

青皮(专入肝)。

本于橘生。

其皮则一。

何为因青而异。

盖犹人当少壮。

则一性一燥暴而少柔。

人当老年。

则一性一渐减而不燥。

青皮未经寒暑。

燥气不消。

故其赋一性一最劣。

其色青。

青属木。

木主肝。

故青独于肝经则入。

其味苦。

故能入肝而下气。

(杲曰。

青皮乃足厥一陰一引经之药。

能引食入太一陰一之仓。

破滞消坚。

皆治在下之病。

)然仍兼有辛气内存。

故于下中仍兼宣泄。

(柴一胡一疏上焦肝气。

青皮平下焦肝气。

陈皮浮而上入脾肺气分。

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

气味各别如此。

)是以书载力能发汗。

(时珍曰。

小见消积。

多用青皮。

最能发汗。

)破泄削坚。

除痰消痞。

并气郁久怒。

久疟结癖。

(嘉谟曰。

久疟热甚。

必结癖块。

宜多服青皮汤。

内有青皮疏利肝邪。

则癖自不结也。

)疝痛(疝痛有由足厥一陰一郁气。

)一乳一肿。

(丹溪曰。

一乳一房属一陽一明。

一乳一头属厥一陰一。

一乳一母或因忿怒郁闷。

浓味酿积。

致厥一陰一之气不行。

故窍不得开。

一陽一明之血腾沸。

故热甚而化脓。

亦有其子有滞痰膈热。

含一乳一而摇嘘气。

致生结核者。

初起便须忍痛一揉一软。

一吮一令汗透。

自可消散。

治法以青皮疏肝滞。

石膏清胃热。

甘草节行浊血。

栝蒌消肿导毒。

或加没药橘叶金银花蒲公英皂角少酒。

若于肿处灸三五壮尤佳。

久则凹陷。

名一乳一岩。

不可治矣。

)无不奏效。

但有汗气虚切忌。

(时珍曰。

有滞气则破滞气。

无滞气则损真气。

)醋炒用。

(时珍曰。

治之以醋。

所谓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以酸泄之。

以苦降之也。

荷叶

(水果)升一陽一散瘀

荷叶(专入胆)。

其味虽苦。

其气虽平。

然生水土之下。

污秽之中。

挺然独立。

实有长养生发之气。

故昔人谓其色青。

主属木。

其形仰。

主上行。

其中空。

主上发。

其象震。

主入胆。

为东方胆木必用之药。

故洁古枳术丸方。

用荷叶烧饭为丸。

取其以为升发脾胃之气。

(杲曰。

素问云。

履端于始。

序则不愆。

荷叶生于水土之下。

污秽之中。

挺然独立。

其色青。

其形仰。

其中空。

象震卦之体。

食药感此气之化。

胃气何由不升乎?用此为引。

可谓远识合道矣!

更以烧饭和药。

与白术协力滋养。

补令胃浓。

不致内伤。

其利广矣。

)东垣清震汤用此以治头面风痛等症。

取其以为升发风寒之具。

(清震汤用荷叶一枚。

升麻苍术各五钱。

煎服。

)闻人规用此以治痘疮风寒外袭。

变黑倒靥。

取其以为一温一肌散邪之自。

(闻人规论云。

痘疮已出。

复为风寒外袭。

则窍闭血凝。

其点不长。

或变黑色。

此为倒靥。

必身一体四肢微厥。

但一温一肌散邪。

则热气复行而斑自出也。

宜紫贝荷叶散治之。

盖荷叶能升发一陽一气。

散瘀血。

留好血。

僵蚕能解结滞之气故也。

此药易得。

而活人甚众。

胜于人牙龙脑也。

)证治要诀用此一味烧灰单服。

以治一陽一水浮肿。

取其一温一以行水之意。

至入脾胃。

须用其蒂。

谓之荷鼻。

取其味浓独胜他处。

但服荷叶过多。

令人瘦劣。

非可常用。

试观丹士缩银。

用荷叶同 。

而银质顿轻。

于此可知其概矣。

神曲

(造酿)散气调中一温一胃化痰逐水消滞

神曲(专入脾胃)。

辛甘气一温一。

其物本于白面杏仁赤小豆青蒿苍耳红蓼六味作饼蒸郁而成。

(造曲法。

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用白面百斤。

赤豆未。

杏仁泥。

青蒿苍耳红蓼汁各三升。

以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腾蛇勾陈六神。

通和作饼。

生黄衣。

晒收陈久。

炒用。

)其一性一六味为一。

故能散气调中。

一温一胃化痰。

逐水消滞。

小儿补脾。

轻平等药。

医多用此以为调治。

(养胃丸治脾胃俱虚。

用神曲六两。

麦芽三两。

炮干姜四两。

乌梅肉焙四两。

为末水下。

又启微集云。

神曲治目病。

生用能发其生气。

熟用能敛其暴气也。

)盖取辛不甚散。

甘不甚壅。

一温一不见燥也。

然必合以补脾等药并施则佳。

若孕妇无积。

及脾一陰一不足胃火旺者。

并勿用耳。

义与麦芽同也。

炉甘石

(石)活血脉散风热

炉甘石(专入胃。

)系金银之苗。

产于金银坑中。

(造化指南云。

炉甘石受黄金白银之气。

熏陶三十年方能结成。

)状如羊脑。

松似石脂。

能点赤铜为黄。

甘辛而涩。

气一温一无毒。

其一性一专入一陽一明胃。

盖五味惟甘为补。

惟一温一为畅。

是能通和血脉。

故肿毒得此则消。

而血自能克止。

肌亦自克能生也。

辛一温一能散风热。

一性一涩能粘翳膜。

故凡目翳得此。

即能拨云也。

(宣明方。

炉甘石青矾朴硝等分为末。

每用一字。

沸汤化。

一温一洗日三次。

)有用此治下疳一陰一湿。

并齿疏陷物者。

亦此义耳。

(炉甘石火 醋淬五次一两。

孩儿茶三钱。

为末。

麻油调敷立愈。

又集玄方。

因齿疏物陷。

用炉甘石 寒水石等分为末。

每用少许擦牙。

忌用铜刷。

久久自密。

时珍常用甘石 飞。

海螵蛸硼砂。

等分为细末。

朱砂依分减半。

同入点诸目病皆妙。

用童便良。

白石英

(石)散肺分寒燥不润

白石英(专入肺)。

味甘而辛。

一性一温一无毒。

按理似非润药湿药矣。

而十剂偏指此属湿剂。

谓枯则为燥。

宜用白石英紫石英之属以湿之。

不几令人眩惑乎?讵知书之言湿。

有以湿为湿者。

有以燥为湿者。

以湿为湿。

人易知。

以燥为湿。

人难明。

兹而曰湿。

是以燥以一温一为湿矣。

(从一温一湿言。

)石英一性一本辛一温一。

辛则能以化液。

一温一则能以滋润。

故虽辛若湿。

(因辛始湿。

)是以寒燥不润之症。

(燥从寒字点出。

明甚。

)得此辛以畅达。

而滞不致见枯。

此十剂所以以辛以一温一为湿而言也。

书曰服此可治咳逆胸寒。

消渴一陰一痿。

风痹溺闭。

肺痿肺痈。

吐脓吐血等症。

是亦辛一温一润肺之一验矣。

但系石类。

只可暂用。

(颂论一乳一石。

谓一乳一者一陽一中之一陰一。

石者一陰一中之一陽一。

故一陽一生十一月后甲子服一乳一。

一陰一生五月后甲子服石。

然而相反相恶。

动则为害不浅。

故一乳一石之发。

方治虽多。

而罕有济者。

诚不可轻饵也。

)凡服宜食冬瓜龙葵以压石气。

忌芥菜蔓青芜夷葵荠 。

白如水银者良。

紫石英

(石)散肝心血分寒燥不润

紫石英(专入肝心)。

即系石英之紫色者。

故尔别其名曰紫。

一性一味俱同。

而紫即能直入血分。

不似白石英因其色白。

功专润肺。

止就肺部之病而言之也。

紫能入血治疗。

凡妇人子户。

因于风寒内乘绝孕。

男子寒热咳嗽惊悸。

梦魂不安。

服此则能镇魄安神。

为心肝经一温一血要药。

(时珍曰。

上能镇心。

重以去怯也。

下能益肝。

湿以去枯也。

心生血。

肝藏血。

其一性一缓而补。

故心神不安。

肝血不足。

及女子血海虚寒不一孕者宜之。

别录言其补心气。

甄权言其养肺气。

殊昧气一陽一血一陰一营卫之别。

)但一陰一虚火旺者切忌。

醋 淬七次。

研末水飞用。

畏附子。

恶黄连。

僵蚕

(一卵一生)祛散风寒痰湿

僵蚕(专入肝。

兼入肺胃)。

辛寒微一温一。

大率多属祛风。

燥湿化痰。

一温一行血脉之品。

故书载能入肝。

兼入肺胃。

以治中风失音。

头风齿痛。

喉痹咽肿。

是皆风寒内入。

结而为痰。

(时珍曰。

僵蚕。

蚕之病风者也。

治风化痰。

散结行经。

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者也。

又人指甲软薄者。

用此烧烟熏之则浓。

亦是此义。

盖厥一陰一陽一明之药。

故又治诸血病疟病疳病也。

)合姜汤调下以吐。

假其辛热之力。

以除风痰之害耳。

(仁存开关散用白僵蚕炒白矾半生半烧等分为末。

每以一钱。

用自然姜汁调灌。

得吐顽痰立效。

小儿加薄荷。

圣惠方用白僵蚕三七枚。

一乳一香一分。

为末。

每以一钱烧烟。

熏入喉中。

涎出即愈。

王氏博济如圣散。

治喉痹用白僵蚕天南星等分。

生研为末。

每服一字。

姜汁调灌即愈。

后以生姜炙过含之。

怪症方酒后咳嗽。

用白僵蚕焙研末。

茶服效。

)又云能治丹毒瘙痒。

亦是风与热炽。

得此辛平之味拔邪外出。

则热自解。

又云能治瘰 结核痰疟。

血病崩中带下。

亦是风木乘肝。

得此辛一温一之味以行血脉。

则血气安和而病自消。

又云能治小儿惊疳。

肤如鳞甲。

亦是胎元气血不足。

得此辛咸煎汤除垢。

则鳞自去。

(肤如鳞甲。

病名胎垢。

)即是诸症以推。

则知古之用一药。

悉从物理勘出。

岂有他谬奇巧于其中者哉?但此非由外感而用是药。

则非治耳!头蚕色白条直者良。

米泔浸一日。

待桑涎浮出。

取起焙干。

拭净肉一毛一口甲。

捣用。

恶桑螵蛸茯神茯苓桔梗萆 。

蚕沙

(一卵一生)宣皮肤风湿

蚕沙(专入肝脾。

兼入胃)。

即晚蚕所出之屎也。

玩书所着治功。

多有祛风除湿之能。

所述治症。

多是肢节不遂。

皮肤顽痹。

腰膝冷痛。

冷血瘀血。

肠鸣消渴。

烂弦风眼。

缘蚕食而不饮。

其食出则气燥。

燥则可以胜湿去风。

凡一切皮肤等疾。

因于风湿而至者。

(上症俱就风湿而言。

)无不得此以为调治。

且味辛而兼甘。

故凡水火相激而见肠鸣。

得此甘以和之。

燥一热而见消渴不止。

得此辛以润之。

(燥渴仍属风邪。

故辛可以得润。

)是以用此炒黄。

袋盛浸酒。

以去风缓不随。

皮肤顽痹。

(冠氏曰。

醇酒三升。

拌蚕沙五斗。

蒸热铺暖室席上。

令患冷风气痹人。

以患处就卧。

浓覆取汗。

不愈。

间日再作。

须防昏闷。

)暨烂弦风眼。

用此油浸涂患即愈。

(汪昂曰。

目上下胞属脾。

脾有风湿则虫生弦烂。

用新瓦炙为末。

少加雄黄麻油调敷。

又治蛇串疮。

有人食乌梢蛇浑身变黑。

渐生鳞甲。

见者惊缩。

郑奠一令日服晚蚕沙五钱。

尽一二斗。

久之乃愈。

)昔史国公用此浸酒。

(色清味美。

)以治风痹。

义多根此。

然惟晚者为良。

早蚕者不堪入药。

以饲火烘。

故有毒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草求真》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药有。亦有平散。补以益虚。散以去实。虚未甚而《本草求真》上编 卷三·散剂-平散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