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主收。故收当以酸为主也。然徒以酸《本草求真》上编 卷二·收涩-收敛

本草求真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 - 上编 卷二·收涩-收敛

本草求真

上编 卷二·收涩-收敛

酸主收。

故收当以酸为主也。

然徒以酸为主。

而不兼审一陰一陽一虚实以治。

亦非得乎用酸之道矣!故酸收之药。

其类甚多。

然大要一性一寒而收者。

则有白芍牡蛎粟壳五倍子百药煎皂白二矾。

其收兼有涩固。

而白芍则但主收而不涩耳。

一性一温一与涩而收者。

则有五味木瓜乌梅诃子赤石脂等味。

但五味则专敛肺归肾涩一精一固气。

木瓜则专敛肺醒脾。

乌梅则专敛气涩肠。

诃子则专收脱止泻。

清痰降火。

赤石脂则专收脱止血也。

若在金樱。

虽为涩一精一要剂。

然徒具有涩力。

而补一性一绝少。

山茱萸一温一补肝肾。

虽为收脱固气之用。

而收多于涩。

不可分别而异施耳。

白芍

(芳草)入肝血分敛气

白芍(专入肝)。

有白有赤。

白者味酸微寒无毒。

功专入肝经一血分敛气。

缘气属一陽一。

血属一陰一。

一陽一亢则一陰一衰。

一陰一凝则一陽一伏。

血盛于气则血凝而不行。

气盛于血则血燥而益枯。

血之盛者。

必赖辛为之散。

故川芎号为补肝之气。

气之盛者。

必赖酸为之收。

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

收肝之气。

而令气不妄行也。

至于书载功能益气除烦。

敛汗安胎。

(同桂枝则敛风汗。

同黄人参则敛虚汗。

)补痨退热。

及治泻痢后重。

痞胀胁痛。

(胁为肝胆二经之处。

用此则能理中泻火。

)肺胀嗳逆。

痈肿疝瘕。

鼻衄目涩。

(用此益一陰一退火而自治。

)溺闭。

(杲曰。

白芍能益一陰一滋湿而停津一液。

故小一便自利。

非因通利也。

)何一不由肝气之过盛。

而致一陰一液之不敛耳。

(杲曰。

四物汤用芍药。

大抵酸涩者为停湿之剂。

故主手足太一陰一之体。

元素曰。

白芍入脾经。

补中焦。

乃下利必用之药。

盖泻利皆太一陰一病。

故不可缺此。

得炙甘草为佐。

治腹中疼痛。

夏月少加黄芩。

恶寒加桂。

此仲景神方也。

其用凡六。

安脾经。

一也。

治腹痛。

二也。

收胃气。

三也。

止泻利。

四也。

和血脉。

五也。

固腠理。

六也。

)是以书言能补脾肺者。

因其肝气既收。

则水不克土。

土安则金亦得所养。

故脾肺自尔安和之意。

(杲曰。

经曰。

损其肝者缓其中。

即调血也。

)产后不宜妄用者。

以其气血既虚。

芍药恐伐生气之意也。

(冯兆张曰。

产后芍药佐以姜桂。

制以酒炒。

合宜而用。

有何方之可执哉?倘腹痛非因血虚者。

不可误用。

盖诸腹痛宜辛散。

而芍药酸收故耳。

又曰。

今人用芍药。

则株守前人一定之言。

每于产后冬月。

兢兢畏惧。

及其芩连栀子。

视为平常要药。

凡遇发一热。

不论虚实辄投。

致令虚一陽一浮越。

惜哉!)然用之得宜。

亦又何忌。

(同白术则补脾。

同参耆则补气。

同归地则补血。

同芎则泻肝。

同甘草止腹痛。

同黄连止泻痢。

同防风发痘疹。

同姜枣一温一经散湿。

)如仲景黑神散、芍药汤。

非皆产后要药耶。

惟在相症明确耳。

出杭州佳。

酒炒用。

恶芒硝石斛。

畏鳖甲小蓟。

反藜芦赤芍。

其义另详。

五味

(蔓草)敛肺归肾涩一精一固气

五味(专入肺肾)。

味虽有五。

(皮甘。

肉酸。

核中苦辛。

皆咸。

)而酸咸俱多。

其一性一亦一温一。

故书载能敛气。

益气生津。

补虚明目。

强一陰一涩一精一。

止呕除泻。

宁嗽定喘。

除烦止渴。

消肿解酒。

收耗散之气。

瞳子散大。

为保肺滋肾要药。

(成无己曰。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震亨曰。

五味大能收肺气。

宜其有补肾之功。

收肺气。

非除热乎。

补肾。

非暖水脏乎。

乃火热嗽必用之药。

好古曰。

张仲景八味丸用此补肾。

亦兼述类象形也。

)盖气发于胃出于肺。

若一陰一虚火起。

则气散而不收。

而烦渴咳嗽遗一精一汗散等症。

因之互见。

故必用以酸咸。

则气始有归宿。

而病悉除。

至云能以除热者。

是即气收而火不外见之意也。

所云能暖水脏者。

是即肾因得一温一而气得暖而藏之也。

但寒邪初冒。

脉实有火者禁用。

(杲曰。

有外邪者不可骤用。

以闭邪气。

必先发散而后用之。

乃良。

)北产紫黑者良。

入补药蒸。

嗽药生用。

恶葳蕤。

酸枣仁

(灌木)收肝胆虚热不眠

酸枣仁(专入肝胆。

兼入脾)。

甘酸而润。

仍有生熟之分。

生则能导虚热。

故疗肝热好眠。

神昏燥倦之症。

熟则津一液。

故疗胆虚不眠。

烦渴虚汗之症。

(志曰。

按五代史后唐刊石药验云。

酸枣仁睡多生使。

不得睡炒熟。

陶云。

食之醒睡。

而经云疗不得眠。

盖其子肉味酸。

食之使不思睡。

核中仁服之。

疗不得眠。

正如麻黄发汗。

根节止汗也。

)本肝胆二经要药。

因其气香味甘。

故又能舒太一陰一之脾。

(时珍曰。

今人专以为心家药。

殊昧此理。

)按肝虚则一陰一伤而心烦。

而魂不能藏。

(肝藏魂。

)是以不得眠也。

故凡伤寒虚烦多汗。

及虚人盗汗。

皆炒熟用之。

取其肝脾之津一液也。

(如心多惊悸。

用酸枣仁一两。

炒香。

捣为散。

每服二钱。

竹叶汤调下。

又一温一胆汤或加枣仁。

金匮治虚劳虚烦。

用酸枣仁汤。

枣仁三升。

甘草一两炙。

知母茯苓芎 各二两。

深师加生姜二两。

此补肝之剂。

)归脾汤用以滋营气。

亦以营气得养。

则肝自藏魂而弥安。

血自归脾而卧见矣。

其曰胆热好眠可疗。

因其胆被热一婬一。

神志昏冒。

故似好眠。

其症仍兼烦燥。

用此(同茶)疗热。

热疗则神清气爽。

又安有好眠之弊乎?(汪昂曰。

一温一胆汤治不眠。

内用二陈加竹茹枳实凉味。

乃凉肺泻胃之热以一温一胆之寒也。

其以一温一胆名汤者。

以胆欲不寒不燥。

常一温一为候耳。

)但仁一性一多润。

滑泄最忌。

纵使香能舒脾。

难免润不受滑矣。

附记以补书所未及。

炒研用。

(炒久则油香不香。

碎久则气味俱失。

便难见功。

)恶防己。

金樱子

(灌木)收涩脾肾与肺一精一气

金樱子(专入肾脾肺。

形如黄罂)。

生者酸涩。

熟者甘涩。

用当用其将熟之际。

得微酸甘涩之妙。

取其涩可止脱。

甘可补中。

酸可收一陰一。

故能善理梦一遗崩带遗尿。

且能安魂定魄。

补一精一益气。

壮筋健骨。

此虽收涩佳剂。

然无故熬膏频服而令经络隧道阻滞。

非惟无益。

反致增害。

(震亨曰。

经络隧道。

以通畅为平和。

而昧者取涩一性一为快。

熬金樱膏为煎食之。

自作不靖。

咎将谁属?)诸凡药品。

须当审顾。

不可不知。

似榴而小。

黄赤有刺。

取半黄者。

(熟则纯甘。

)去刺核熬膏。

甘多涩少。

诃子

(乔木)收脱止泄仍降痰火除滑

诃子(专入大肠胃)。

味苦酸涩。

气一温一无毒。

虽有收脱止泻之功。

然苦味居多。

服反使气下泄。

故书载能消痰降火。

止喘定逆。

(杲曰。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

以酸补之。

诃子苦重泻气。

酸轻不能补肺。

故嗽药中不用。

)且于虚人不宜独用。

(震亨曰。

诃子下气。

以其味苦而一性一急。

气实者宜之。

若气虚者似难轻服。

如补肺则必同于人参。

补脾则必同于白术。

敛肺则必同于五味。

下气则必同于橘皮。

)至于嗽痢初起。

用最切忌。

以其止有劫截之功耳。

(东垣云。

嗽药不用者非矣。

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

)服此能调胃和中。

亦能消膨去胀。

使中自和。

用非脾胃虚弱。

于中实有补也。

波斯国人行舟。

遇大鱼涎滑数里。

舟不能行。

投以诃子。

其滑即化。

(番船今多用此以防不虞。

)则其化涎消痰。

概可见矣。

第一性一兼收涩。

外邪未除。

其切禁焉。

出番船及岭南。

色黑肉浓者良。

酒蒸去核用肉。

但生清肺行气。

熟一温一胃固肠。

山茱萸

(灌木)一温一补肝肾涩一精一固气

山茱萸(专入肝肾)。

味酸一性一温一而涩。

何书载缩小一便。

秘一精一气。

以其味酸(酸主收。

)一性一涩。

(涩固脱。

)得此则一精一与气不滑。

又云。

能暖腰膝及风寒湿痹。

(肝虚则风入。

肝寒则寒与湿易犯。

)鼻塞目黄。

(肝虚邪客则目黄。

)以其气一温一克补。

得此能入肝肾二经气分者故耳。

(冯兆张曰。

一温一暖之剂。

方有益于元一陽一。

故四时之令。

春生而秋杀也。

万物之一性一。

喜暖而恶寒。

肝肾居至一陰一之地。

非一陽一和之气。

则一陰一何以生乎?山茱正入二经。

气一温一而主补。

味酸而主敛。

故一精一气益而腰膝强也。

)且涩本属收闭。

何书载使九窍皆通。

耳鸣耳聋皆治。

亦是因其一精一气充足。

则九窍自利。

又曷为涩而不通乎?(好古曰。

滑则气脱。

涩剂所以收之。

仲景八味丸用之为君。

其一性一可知矣。

绣按别录甄权皆云服能发汗。

多是服此一精一气足而汗自发之意。

亦非误文。

但令后人费解耳。

)去核用。

恶桔梗防风防己。

赤石脂

(石)入大肠血分固脱

赤石脂(专入大肠)。

与禹余粟壳。

皆属收涩固脱之剂。

但粟壳体轻微寒。

其功止入气分敛肺张仲景用桃花汤治下痢便脓血。

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

干姜之辛一温一暖下焦气分而补虚。

粳米之甘一温一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

)禹余甘平一性一涩。

其重过于石脂。

此则功专主涩。

其曰镇坠。

终逊禹余之力耳。

是以石脂之一温一。

则能益气生肌。

石脂之酸。

则能止血固下。

至云能以明目益一精一。

亦是一精一血既脱。

得此固敛。

始见目明而一精一益矣。

催生下胎。

亦是味兼辛一温一。

化其恶血。

恶血去则胞与胎自无阻耳。

故曰固肠。

有之能。

下胎。

不无推荡之峻。

细腻粘舌者良。

(时珍曰。

石脂虽五种。

而一性一味主治不甚相远。

)赤入血分。

白入气分。

研粉水飞用。

恶芫花。

畏大黄。

木瓜

(山果)醒脾胃筋骨之湿收脾肺耗散之气

木瓜(专入脾肺。

兼入肝)。

酸涩而一温一。

止属之品。

何书载着其功。

曰理脾舒筋敛肺。

缘味酸涩。

既于湿一热可疏。

复于耗损可敛。

(时珍曰。

木瓜所主吐利转筋脚气。

本皆脾胃。

固非肝病也。

肝虽主筋。

而转筋则由湿一热寒湿之邪袭伤脾胃所致。

故转筋必起于足腓。

腓及宗筋。

皆属一陽一明。

木瓜治转筋。

非益筋也。

理脾而伐肝也。

土病则金衰而木盛。

故用酸一温一以收脾肺之耗散。

而藉其转筋以平肝邪。

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

木平则土得令。

而金受荫矣。

)故能于脾有补。

于筋可舒。

于肺可敛。

岂真脾肺虚弱。

可为常用之味哉?然使食之太过。

则又损齿与骨及犯癃一闭。

(针经云。

多食酸。

令人癃。

酸入于胃。

其气涩以收。

两焦之气。

不能出入。

流入胃中。

下去膀一胱。

胞薄以软。

得酸则缩卷。

约而不通。

故水道不利而癃涩也。

刘仲海曰。

食蜜煎木瓜三五枚。

同伴数人皆病淋疾。

以问天益。

天益曰。

此食酸所致也。

但夺食则已。

一陰一之所生。

本在五味。

一陰一之所营。

伤在五味。

五味太过。

皆能伤人。

不独酸也。

郑奠一曰。

予治举舟人病溺不得出。

医用通利药罔效。

迎予视之。

闻四面皆木瓜香。

笑谓诸人曰。

撤去此物。

溺即出矣。

尽倾其物。

溺如旧。

)以其收涩甚而伐肝极。

奈人仅知理脚。

(湿一热伤于足者用此可理。

如昔有患足痹者赴舟。

见舟中一袋。

以足倚之。

比及登岸。

足已善步。

询袋中何物。

乃木瓜也。

若寒湿伤于足者用此酸涩。

虽曰利湿。

而于寒不克除。

恐非利湿佳剂耳。

)而不审其虚实妄投。

殊为可惜。

陈者良。

忌铁。

乌梅

(五草)入肝敛气涩肠

乌梅(专入肺肠。

兼入肝胆。

)酸涩而一温一。

似有类于木瓜。

但此入肺则收。

(成无己曰。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入肠则涩。

(肠垢已出。

肘后用乌梅肉二十个。

水一盏。

煎六分。

食前服。

血崩不止。

用乌梅肉七枚。

烧存一性一研末。

米饮服之。

日二次。

庄肃公痢血。

用乌梅一胡一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

茶调服亦效。

盖血得酸则敛。

得寒则止。

得茗则涩故也。

)入筋与骨则软。

(酸入筋。

)入虫则伏。

(虫得酸则伏。

)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

(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一性一。

研敷恶肉上。

一一夜立尽。

圣惠用乌梅和蜜作饼贴者。

其力缓。

简便方云。

起臂生一疽。

脓溃百日方愈。

中有恶肉突起。

用此方试之。

一日夜去其大半。

再上一日而平。

乃知世有奇方。

)刺入肉中则拔。

故于久泻久痢。

气逆烦满。

反胃骨蒸。

无不因其收涩之一性一。

而使下脱上逆皆治。

且于痈毒可敷。

(已溃未溃。

可用此烧灰存一性一为末。

入轻粉少许。

香油调涂四围。

)中风牙关紧闭可开。

(取肉擦牙龈。

涎出即开。

以酸能入筋骨以软。

)蛔虫上攻眩仆可治。

(仲景有乌梅治蛔上攻眩仆。

)口渴可止。

(时珍曰。

人之舌下有四窍。

两窍通胆液。

故食梅则津生者。

类相感应也。

素问云。

味过于酸。

肝气以泄。

又云。

酸走筋。

筋病无多食酸。

不然。

物之味酸者多矣。

何独梅能生津耶?)宁不为酸涩之一验乎!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胃。

筋骨湿一热。

脾肺耗散之元。

而于他症则不及也。

白梅由于盐渍。

味咸则能软坚。

(通大便亦用。

)若牙关紧闭。

(白梅尤良。

)死肉黑痣。

白梅用之更捷。

(食梅齿酸者。

嚼一胡一桃即解。

衣有霉点者。

梅叶煎汤洗之。

捣洗葛衣亦佳。

)但肝喜散恶收。

久服酸味。

亦伐生气。

(生气者。

一陽一气也。

)且于诸症初起切忌。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草求真》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酸主收。故收当以酸为主也。然徒以酸《本草求真》上编 卷二·收涩-收敛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