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编 卷一·补剂-补火
按李时珍云。
命门为藏一精一系胞之物。
其体非脂非肉。
白膜裹之。
在脊骨第七节两肾中。
此火下通二肾。
上通心肺。
贯脑。
为生命之源。
相火之主。
一精一气之府。
人物皆有。
生人生物。
俱由此出。
又按汪昂谓。
人无此火。
则神机灭息。
生气消亡。
赵养葵谓。
火可以水折。
惟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
故必择其同气招引归宇。
则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此火之所由补也。
第世止知附桂为补火之最。
硫黄为火之一精一。
越外毫不计及。
更不知其附桂因何相需必用。
讵知火衰气寒而厥。
则必用以附子。
火衰血寒腹痛。
则必用以肉桂。
火衰寒结不解。
则必用以硫黄。
火衰冷痹一精一遗。
则必用以仙茅。
火衰疝瘕偏坠。
则必用以一胡一巴。
火衰气逆不归。
则必用以沉香。
火衰肾泄不固。
则必用以补骨脂。
火衰一陽一痿血瘀。
则必用以一陽一起石。
火衰风冷麻痹。
则必用以一婬一羊藿。
火衰风湿疮痒。
则必用以蛇一床一子。
火衰脏寒蛊生。
则必用以川椒。
火衰气逆呃起。
则必用以丁香。
火衰一精一涎不摄。
则必用以益智。
至于一陽一不通督。
须用鹿茸以补之。
火不一交一心。
须用远志以通之。
水窍不开。
须用钟一乳一石以利之。
气虚喘乏。
须用蛤蚧以御之。
一精一滑不禁。
须用阿芙蓉以涩之。
皆当随症酌与。
不可概用。
若使水火并衰。
及或气陷不固。
一陰一精一独脱。
尤当切禁。
否则祸人反掌。
附子
(毒草)补命火逐冷厥
附子(专入命门)。
味辛大热。
纯一陽一有毒。
其一性一走而不守。
(好古曰。
其一性一走而不守。
非若干姜止而不行。
)通行十二经。
无所不至。
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
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
用此无不奏效。
(吴绶曰。
附子乃一陰一症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一陰一。
及中寒夹一陰一。
虽身大热。
而脉沉者必用之。
或厥冷腹痛脉沉细。
甚则唇青囊缩者。
急须用之。
有退一陰一回一陽一之力。
起死回生之功。
近世一陰一症伤寒。
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
直待一陰一极一陽一竭而用之。
已迟矣!且夹一陰一伤寒内外皆一陰一。
一陽一气顿衰。
必须急用人参以益其原。
佐以附子一温一经散寒。
舍此不用。
将何以救之?)故书皆载能治寒毒厥逆。
(书曰。
一陰一陽一不相顺接谓之厥。
又曰。
厥者尽也。
逆者乱也。
即血气败乱之谓也。
凡厥有一陽一有一陰一。
但察伤寒初起。
头痛发一热恶寒。
后则四肢厥冷。
乍一温一。
大便燥实。
谵语发渴。
扬手掷足。
不恶寒但恶热。
脉来沉滑而数。
重按有力。
是为一陽一厥。
宜用承气白虎等汤以治。
若初起并无身热头痛。
便恶寒。
四肢厥逆。
直过肘膝不一温一。
唇与爪甲青黑。
欲引衣倦卧。
二便清利。
不渴。
或腹痛泄利清谷。
或凛凛面如刀刮。
或口吐涎沫。
或干呕呃逆。
脉来沉细无力。
方谓一陰一厥。
宜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以治。
)呃逆呕哕。
(寒呃症不一端。
有误服寒凉水饮停心而致气逆而呃。
有一陽一气衰微内寒迫其相火上冲而呃。
有偶食生冷一陽一气不得舒发而呃。
有一陰一寒直中于胃而致气不克舒而呃。
有吐利后胃气虚寒而呃者。
经曰。
病深者必发哕。
属于胃中虚寒者居多。
)膈噎脾泄。
(食至喉即返。
是槁在于吸间厌会。
其症谓噎。
食下胃脘。
须臾吐出。
是槁在于贲门。
胃之上口。
其症谓膈。
食下良久吐出。
是槁在于幽门。
胃之下口。
其症谓之反胃。
历考诸书。
皆以噎膈为有火。
反胃为无火。
而士材又谓但察脉大有力。
呕吐酸臭。
当作热治。
脉小无力。
呕吐清水。
当作寒医。
色之黄白而枯者为虚寒。
色之红赤而泽者为实热。
能合色脉。
庶乎无误。
汪昂云。
脾泄。
命火不足。
)冷痢寒泻。
霍乱转筋。
拘挛风痹。
症瘕积聚。
督脉为病。
脊强而厥。
小儿慢惊。
痘疮灰白。
痈疽不敛。
(皆属于寒者。
)其入补气药中。
则追失散之元一陽一。
入发散药中。
则能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
入一温一暖药内。
则能以祛在里之寒湿。
(虞抟)独书所云入补血药。
则能以滋不足之真一陰一。
缘一陰一与一陽一。
相为依附。
补一陽一即所以滋一陰一。
若使水亏火盛。
用以辛热纯一陽一。
不更使火益盛而水益亏乎!(好古曰。
非身凉而四肢厥逆者。
不可僭用。
服附子以。
必防涸水。
)故崔氏八味丸中。
用此以为补一陰一向导。
使一陰一从一陽一复。
然丹溪谓其雄悍无补。
而且杀人。
其言似谬。
(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
无他病。
日以附子煎汤饮。
兼嚼硫黄。
如此数岁。
靳州卫张百户。
平生服鹿茸附子药。
至八十岁康健倍常。
宋张杲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
每日煎干姜熟附汤。
吞硫黄金液丹百粒。
乃能健啖。
否则倦弱不支。
寿至九十。
他人服一粒即为害。
若此数人者。
皆其脏腑禀赋之偏。
服之有益无害。
不可以常理概论也。
)但一陰一极似一陽一。
服之不宜热投。
(时珍曰。
一陰一寒在下。
虚一陽一上浮。
治之以寒。
则一陰一气益甚而病增。
治之以热。
则拒格而不纳。
热药冷冻饮料。
下咽之后。
冷体既消。
热一性一便发。
而病气随愈。
不违其情而致火益。
此反治之妙也。
)发散附子须生。
(如四逆汤。
生附配干姜之类。
)用补附子宜熟。
(如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
熟附配麻黄之类。
)以西川彰明赤水产者为最。
皮黑体圆。
底平八角。
重三两者良。
水浸面裹。
煨令发拆。
乘热切片。
反半夏、乌头。
(即附子之母)一性一轻逐风。
不似附子一性一重逐寒。
乌附尖能吐风痰以治癫痫。
取其直达病所。
(常山吐疟痰积饮在于心下。
瓜蒂吐热痰在膈。
木鳖子引吐热毒从痰外出。
莱菔子吐气痰在膈。
参芦吐虚痰。
乌附尖藜芦吐风痰。
)天雄细长。
独伙无附。
其身大于附子。
其尖向下。
能补下焦命门一陽一虚。
然辛热走窜。
止属主治风寒湿痹之品。
侧子连生附侧。
宜于发散四肢。
故治手足风湿诸痹。
其功皆与附子补散差殊。
畏人参黄 甘草防风犀角绿豆童便。
反贝母半夏栝蒌白芨白 。
中其毒者。
黄连犀角甘草节煎汤解。
黄土水亦解。
仙茅
(山草)散寒除痹暖一精一
仙茅(专入命门)。
辛热微毒。
据书皆载功专助一陽一暖一精一。
凡下元虚弱。
一陽一衰一精一冷失溺无子。
并腹冷不食冷痹不行。
一靡一不服之有效。
以其一精一为火宅。
火衰则一精一与血皆衰。
而一精一自尔厥逆不一温一。
溺亦自尔失候不禁矣!此与附桂硫黄一胡一巴破故纸一婬一羊藿蛇一床一子远志同为一例。
但附子则能以除火衰寒厥。
肉桂则能以通血分寒滞。
一胡一巴则能以除火衰寒疝。
一婬一羊藿则能以除火衰风冷。
蛇一床一子则能以祛火衰寒湿。
硫黄则能以除火衰寒结。
破故纸则能以理火衰肾泻。
远志则能以除火衰怔忡。
虽其所补则同。
而效各有攸建。
未可云其。
而不分其主治于其中也。
故凡火衰病见。
用之不离附桂。
余则视症酌增。
然亦须视禀赋素怯则宜。
(沈括笔谈云。
夏文庄公禀赋异于人。
但睡则身冷如逝者。
既觉。
须令人一温一之良久。
乃能动。
常服仙茅钟一乳一硫黄莫知纪极。
此禀赋素怯则宜。
)若相火炽盛。
服之反能动火。
为害叵测。
(张果老说云。
一人中仙茅毒。
舌胀退场门。
渐大与肩齐。
因以小刀 之。
随破随合。
至百数。
始有血一点出。
曰可救矣!煮大黄朴硝服之。
无害也。
)然川产者少。
伪充者多不可不辨。
以竹刀刮切。
糯米泔浸去赤汁。
酒拌湿蒸。
勿犯铁器。
一胡一芦巴
(隰草)逐冷除疝
一胡一芦巴(专入命门)。
苦一温一纯一陽一。
亦能入肾补命。
故书载暖丹田。
壮元一陽一。
治肾脏虚冷。
并疝瘕冷气。
小肠偏坠。
寒湿脚气。
(时珍曰。
一胡一芦巴。
右肾命门药也。
元一陽一不足。
冷气潜伏。
不能归元者宜之。
宋惠民和剂局方有一胡一芦巴丸。
治大人小儿小肠奔豚偏坠。
及小腹有形如一卵一。
上下走痛不可忍者。
用一胡一芦巴八钱。
茴香六钱。
巴戟去心。
川乌头炮去皮各二钱。
楝实去核四钱。
吴茱萸五钱。
并炒为末。
酒糊丸。
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
盐酒下。
)功与仙茅附子硫黄恍惚相似。
然其力则终逊于附子硫黄。
故仍须兼以附硫茴香吴茱萸等药同投。
方能有效。
系海外一胡一萝子。
四声音相近故名。
酒浸曝干炒用。
一婬一羊藿
(山草)逐冷散风
一婬一羊藿(专入命门。
兼入肝肾)。
辛香甘一温一。
诸书皆载能治男子绝一陽一不兴。
女子绝一陰一不产。
且能治冷风劳气。
四肢麻木不仁。
腰膝无力。
(时珍曰。
一婬一羊藿味甘气香。
一性一温一不寒。
能益一精一气。
乃手足一陽一明三焦命门药也。
真一陽一不足者宜之。
)盖因气味甘一温一。
则能助一陽一。
兼有辛香。
则冷可除而风可散耳!至云久服无子。
恐其一陽一旺多欲。
一精一气耗散。
无他故也。
(弘景曰。
一婬一羊一日百合。
盖食此藿所致。
)去枝。
羊脂拌炒。
山药为使。
得酒良。
蛇一床一子
(芳草)燥湿宣风
蛇一床一子(专入命门)。
辛苦一性一温一。
功能入肾补命。
祛风燥湿。
故凡命门火衰而致风湿内一婬一。
病见一陰一痿。
(蛇一床一子五味子菟丝子等分为末。
蜜丸酒下。
)囊湿及女子一陰一户虫蚀。
(蛇一床一子一两。
白矾二钱。
煎汤频洗。
)子脏虚寒。
(取蛇一床一子仁为末。
入白粉少许。
和匀如枣。
绵裹纳之。
)产门不开。
暨腰酸体痹带下脱一肛一。
(脱一肛一。
以蛇一床一子甘草为末服。
并以蛇一床一末敷。
)与夫一切风湿疮疥等病。
(蛇一床一子一两。
轻粉四钱。
为细末。
油调抹。
)服之则一陽一茎一举。
关节利。
腰背强。
手足遂。
疮疥扫。
至于大疯身痒难当。
作汤浴洗。
产后一陰一脱不收。
用此绢袋熨收。
但一性一温一燥。
凡命门火炽及下部有热者。
切忌。
恶丹皮贝母巴豆。
去皮壳。
取仁微炒。
远志
(山草)通心
远志(专入肾)。
辛甘而一温一。
入足少一陰一肾经气分。
强志益一精一。
凡梦一遗善忘。
喉痹失音。
小一便赤涩。
因于肾水衰薄而致者。
宜用是药以补。
盖一精一与志皆藏于肾。
肾气充则九窍利。
智慧生。
耳目聪明。
邪气不能为害。
肾气不足则志气衰。
不能上通于心。
故迷惑善忘。
(时珍曰。
远志入足少一陰一肾经。
非心经药也。
其功专于强志益一精一。
治善忘。
盖一精一与志。
皆肾经之所藏也。
肾一精一不足则志气衰。
不能上通于心。
故迷惑善忘。
)不能蛰闭封藏。
故一精一气不固也。
昔人治喉痹失音作痛。
(火衰喉痹)远志末吹之。
涎出为度。
非取其通肾气而开窍乎?一切痈疽背发。
从七情忧郁而得。
单煎酒服。
其渣外敷。
投之皆愈。
非苦以泄之。
辛以散之之意乎?小一便赤浊。
用远志甘草茯神益智为丸。
枣汤服效。
非取远志归一陰一以为向导之药乎?但一切一陰一虚火旺。
便浊遗一精一。
喉痹痈肿。
慎勿妄用。
去心。
用甘草水浸一宿。
曝干焙干用。
( 曰。
凡使须去心。
否则令人烦闷。
)苗名小草。
亦能利窍。
兼散少一陰一风气之结也。
畏珍珠藜芦。
得茯苓龙骨良。
肉桂
(香木)补命火除血分寒滞
肉桂(专入命门肝)。
气味纯一陽一。
辛甘大热。
直透肝肾血分。
大补命门相火。
(相火即两肾中之真火。
先天之脾气也。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故水谷入胃。
全在此为蒸腐。
)益一陽一治一陰一。
(赵养葵云。
益火之原。
以消一陰一翳。
八味地黄丸是也。
)凡沉寒痼冷。
营卫风寒。
一陽一虚自汗。
腹中冷痛。
咳逆结气。
脾虚恶食。
湿盛泄泻。
(时珍治寒痹风湿。
一陰一盛失血。
泻痢惊痫。
皆取辛一温一散结之力也。
古方治小儿惊痫。
及泄痢病。
宜五苓散以泻丙火。
渗土湿。
内有桂。
抑肝风而扶脾土。
引利水药入膀一胱也。
)血脉不通。
死胎不下。
(肉桂辛散。
能通子一宫而破血调一经。
)目赤肿痛。
因寒因滞而得者。
用此治无不效。
盖因气味甘辛。
其色紫赤。
有鼓舞血气之能。
一性一体纯一陽一。
有招导引一诱之力。
昔人云此体气轻扬。
既能峻补命门。
复能窜上达表以通营卫。
(的解)非若附子气味虽辛。
复兼微苦。
自上达下。
止固真一陽一。
而不兼入后天之用耳。
故凡病患寒逆。
既宜。
及因气血不和。
欲其鼓舞。
(痘疮不起必用。
)则不必用附子。
惟以峻补血气之内。
加以肉桂。
以为佐使。
如十全大补人参养营之类用此。
即是此意。
今人勿细体会。
徒以附桂均属辛一温一。
任意妄投。
不细明别。
岂卫生救本辨药者所应尔尔欤?但一精一亏血少肝盛火起者。
切忌。
桂出岭南。
色紫肉浓。
体松皮嫩。
辛甘者佳。
得人参良。
忌生葱石脂。
锉入药。
勿见火。
沉香
(香木)降气归肾
沉香(专入命门。
兼入脾)。
辛苦一性一温一。
体重色黑。
落水不浮。
故书载能下气坠痰。
气香能散。
故书载能入脾调中。
色黑体一陽一。
故书载能暖一精一壮一陽一。
是以心腹疼痛。
噤口毒痢。
症癖邪恶。
冷风麻痹。
气痢气一淋。
(冷字气字宜审。
)审其病因属虚属寒。
俱可用此调治。
盖此一温一而不燥。
行而不一泄。
同藿香香附。
则治诸虚寒热。
并妇人强忍入房。
或过忍尿以致胞转不通。
同丁香肉桂则治胃虚呃逆。
同紫苏白豆蔻则治胃冷呕吐。
同茯苓人参则治心神不足。
同川椒肉桂则治命门火衰。
同肉苁蓉麻仁则治大肠虚秘。
古方四磨饮沉香化气丸滚痰丸用之。
取其降泄也。
沉香降气散用之。
取其散结导气也。
黑锡丸用之。
取其纳气归元也。
但降多升少。
气虚下陷者。
切忌。
色黑中实沉水者良。
( 曰。
沉于水下者为上。
半沉者次之。
不可见火。
)香甜者一性一平。
辛辣者热。
入汤剂磨汁用。
入丸散纸裹置怀中。
待燥碾之。
忌火。
石硫黄
(石)石硫黄大补命门相火兼通寒闭不解
石硫黄(专入命门。
玄寿先生曰。
硫是矾之液。
矾是铁之一精一。
磁石是铁之母。
故铁砂磁石制入硫黄。
立成紫粉。
)味酸有毒。
(权曰。
有大毒。
以黑锡汤解之。
)大热纯一陽一。
号为火一精一。
(时珍曰。
凡产石硫黄处。
必有一温一泉作硫黄气。
)盖人一身。
全赖命门真火周布。
始能上贯心肝以主云雨。
中及脾胃以蒸水谷。
下司开阁以送二便。
旁达四肢以应动作。
(李时珍曰。
命门为藏一精一系胞之物。
其体非脂非肉。
白膜裹之。
在脊骨第七节两肾中央。
系着于脊。
下通二肾。
上通心肺。
贯脑。
为生命之源。
相火之主。
一精一气之府。
人物皆有之。
生人生物。
皆由此出。
即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
以相能代心君行一事。
故曰小心也。
)此火既衰。
一陽一微一陰一盛。
内寒先生。
外寒后中。
厥气逆胸。
旁及于胃。
胃为肾关。
外寒斩关直入。
由是无热恶寒。
手足厥逆。
二便凝结。
医以朴硝攻下。
猪泽渗利。
则二便不通。
而凝结益甚。
是犹层冰不解。
非不消一陰一。
疏一陽一通胃。
则寒莫去而结莫消。
书云。
命门火衰。
服附桂不能补者。
须服硫黄补之。
按硫黄纯一陽一。
与大黄一寒一热。
并号将军。
凡一陽一气暴绝。
一陰一毒伤寒。
久患寒泻。
脾胃虚寒。
命欲垂尽者。
须用此主之。
又治老人一切风秘冷秘气秘。
(热药多秘。
唯硫黄暖而能通。
寒药多泄。
惟黄连肥肠而止泻。
)为补虚助一陽一圣药。
且能外杀疮疥一切虫蛊恶毒。
并小儿慢惊。
妇人一陰一蚀。
皆能有效。
但必制造得宜。
始可以服。
余用法制。
(另详杂症求真方内。
)凡遇一切虚痨中寒。
冷痢冷痛。
四肢厥逆。
并面赤戴一陽一。
六脉无力。
或细数无伦。
烦燥欲卧井中。
口苦咽干。
漱水而不欲咽。
审属虚火上浮。
一陽一被一陰一格者。
服无不效。
(王好古曰。
如太白丹来复丹。
皆用硫黄。
佐以硝石。
至一陽一佐以至一陰一。
与仲景白通汤佐以人尿猪胆汁大意相同。
所以治内伤生冷。
外冒暑热霍乱诸病。
能去格拒之寒。
兼有伏一陽一。
不得不尔。
如无伏一陽一。
只是一陰一虚。
更不必以一陰一药佐之。
)今人不晓病机。
一见秘结不解。
不分寒热。
辄用承气以投。
讵知寒热不同。
冰炭迥异。
用之无益。
适以致害。
可不慎欤!但火极似水。
症见寒厥。
不细审认。
辄作寒治。
遽用此药。
其害匪浅。
(孙升谈圃云。
硫黄神仙药也。
每岁三伏日饵百粒。
去脏腑积滞。
有验。
但硫黄伏生于石下。
一陽一气溶液凝结而就。
其一性一大热。
火炼服之。
多发背疽。
方勺泊宅编云。
金液丹乃硫黄炼成纯一陽一之物。
有痼冷者所宜。
今夏至人多服之。
反为大患。
韩退之作文戒服食。
而晚年服硫黄而死。
可不戒乎?夏英公有冷病。
服钟一乳一硫黄。
莫之纪极。
竟以寿终。
此其禀受与人异也。
)番舶色黄。
坚如石者良。
土硫黄辛热腥臭。
止可入疮药。
不可服饵。
(硫黄用大肠煮制。
其法不佳。
)
一陽一起石
(石)逐寒宣淤起一陽一
一陽一起石(专入命门)。
即云母根也。
虽大雪遍境。
此山独无。
禀纯一陽一之气以生。
味咸气一温一。
无毒。
能补命门相火。
凡因火衰寒气内停。
宿血留滞。
而见一陰一痿一精一滑。
子一宫虚冷。
腰膝冷痹。
水肿症瘕。
服此即能有效。
以其一性一禀纯一陽一者故耳!是以育龟丸用此以为嗣续宗祧之基。
(一陽一起石合石龙子蛤蚧生犀角生附子草乌头一乳一香没药血竭细辛黑芝麻五倍子为末。
生鳝鱼血为丸。
朱砂为衣。
每日空心酒下百丸。
)不可以房术论也。
功虽类于硫黄。
但硫黄太热。
号为火一精一。
此则其力稍逊。
而于一陽一之不能起者克起。
一陽一起之号。
于是而名。
出齐州。
云头雨脚鹭一毛一色白滋润者良。
火 醋淬七次。
研粉水飞用。
(宗 曰。
石药冷热皆有毒。
亦宜斟酌。
)
桑螵蛸为使。
恶泽泻菌桂雷丸石葵蛇皮。
畏菟丝。
忌羊血。
不入汤剂。
石钟一乳一
(石)镇一陽一归一陰一通窍利一乳一
石钟一乳一(专入胃大肠。
)即鹅管石者是也。
味辛而甘。
气一温一质重。
故凡咳气上逆。
脚弱冷痛。
虚滑遗一精一。
一陽一事不一举者。
服此立能有效。
以其气不归元。
坠坚镇虚。
得此火不上浮。
气不下脱。
而病俱可以愈耳。
且以辛一温一之力。
又兼色白。
故能通窍利一乳一。
昔人取名钟一乳一。
即是此意。
但金石一性一悍。
服之一陽一气暴充。
形体壮一盛。
饮食倍进。
得此肆一婬一。
则一精一竭火烁。
发为痈疽淋浊。
害不胜言。
即古有焚香透膈散。
(用雄黄佛耳草款冬花。
安置香炉。
以烟吹入人喉。
)以治胸膈劳嗽痞满之病。
然暂用则可。
久用恐损人气。
出洞一穴一中。
石液凝成。
下垂如冰柱。
通中轻薄如鹅 管。
碎之如爪甲光明者真。
炼合各如本方。
蛇一床一为使。
恶牡丹。
畏紫石英。
忌参术羊血葱蒜一胡一荽。
鹿茸
(兽)鹿茸一温一补真一陽一以通督井麋茸一温一补肾水以助血
鹿茸(专入命门督。
兼入肝。
)甘咸气一温一。
禀纯一陽一之质。
含发生之气。
号为山兽。
一性一婬一而游山。
夏至得一陰一气而角解。
一陰一生一陽一退之象也。
至于大于鹿者为麋。
麋是泽兽。
居一陰一。
一性一婬一而游泽。
冬至得一陽一气而角解。
一陽一生一陰一退之象也。
一陰一陽一相反如斯。
故鹿气味纯一陽一。
其茸能于右肾补其一精一气不足。
大为补一精一暖血之剂。
是以书载能补髓养血。
强筋健骨。
凡腰肾虚冷遗一精一崩带等症。
服皆有效。
麋虽属一陰一。
而茸又属一陰一中之一陽一。
故能入于左肾补其血液不足。
且诸茸皆发督脉之背。
(鹿鼻常反向尾。
能通督脉。
其华在角。
取以补命门。
补一精一补气。
皆以养一陽一也。
)督为肾脏外垣。
外垣既固。
肾气内充。
命门相火不致妄动。
血气一精一津。
得以凝聚。
故鹿茸又云能补督脉之真一陽一。
麋茸能补督脉一陰一中之一陽一。
不可不细为明辨耳!但鹿茸与麋。
世罕能辨。
大抵其质粗一壮。
脑骨坚浓。
一毛一色苍黧而杂白一毛一者则为麋茸。
形质差瘦。
脑骨差薄。
一毛一色黄泽而兼白一毛一者则为鹿茸。
麋鹿虽分有二。
然总不外填补一精一髓。
坚强筋骨。
长养气血。
而为补肝滋肾之要药也。
(鹿一牡常御百一牝一。
是肾气有余而足于一精一者也。
故有助一陽一扶一陰一之妙。
)鹿角初生。
长二三寸。
分岐如鞍。
红如玛瑙。
破之如朽木者良。
酥涂微炙用。
茸有小白虫。
视之不见。
鼻嗅恐虫入鼻。
?鱼
(无鳞鱼)助风动气
(专入心肝肺)。
味最甘。
席品所尚。
然一性一善跳跃。
风火易动。
是以书载小儿切勿妄食。
恐其发疮动气也。
一陰一虚火动者尤忌。
以其一性一易涸一陰一也。
惟一乳一汁不下。
及风痰不吐。
与制药壮一陽一为差宜耳。
(时珍曰。
同猪肉食。
令人多唾。
)海马种亦 属。
雌雄勿离。
首类马。
身似。
浮于水面。
亦主下胎催产。
及佐房术之用也。
蛤蚧
(龙)补命门相火一温一肺气喘乏
蛤蚧(专入命门。
兼入肺)。
绝与蛤蜊不类。
生于广南。
身长七八寸。
首如蟾蜍。
背绿色斑。
头圆肉满。
鳞小而浓。
鸣则上下相呼。
雌雄相应。
情洽乃一交一。
两相抱负。
自坠于地。
往捕劈之。
至死不开。
大助命门相火。
故书载为房术要药。
且色白入肺。
功兼人参羊肉之用。
故用能治虚损痿弱。
消渴喘嗽。
肺痿吐沫等症。
专取一交一合肺肾诸气。
入药去头留尾。
酥炙。
口一含少许。
虽疾走而气不喘。
则知益气之功为莫大焉!但市多以龙子混冒。
举世亦不深辨。
如龙子则剖开而身多赤斑。
皮专助一陽一火。
虽治一陽一痿。
一性一少止涩。
蛤蚧则缠束多对。
通身白鳞。
兼一温一肺气。
故肺虚喘乏最宜。
(外感喘嗽勿用。
)其药不论一牝一牡皆可。
即非相抱时捕之。
功用亦同。
但其药力在尾。
(见人捕之。
辄自断尾。
)尾不全者不效。
去头足。
(因毒在眼。
须去其头。
)洗去鳞内不净。
乃肉一毛一酥炙。
或蜜炙。
或酒浸焙用。
雄蚕蛾
(一卵一生)入肾益一精一
雄蚕蛾(专入命门。
)即二蚕所出之雄者也。
味咸一性一温一。
其一性一最一婬一。
出茧便媾。
诸书皆载能起一陰一痿。
益一精一强志。
敏于生育。
一交一接不倦。
并敷诸疮灭瘢。
止尿血。
暖肾。
盖取其一性一婬一助一陽一。
咸一温一入肾之功耳。
是以千金方治丈夫一陰一痿不起用此。
一一夜每服一丸。
(以蚕蛾二升去翅足。
微火灼黄为末。
蜜丸如梧桐子大。
酒下。
)以菖蒲止之。
但此止为一陽一痿求嗣而见。
若使一陰一虚火盛而用此为一婬一戏之术。
则一陰一愈竭而火益盛。
欲不速毙。
其可得乎?故古补方多不具载。
恐人借此以为斫丧之具也。
取未一交一雄者佳。
蚕退纸烧灰。
可敷走马牙疮。
(蚕退纸灰入麝和蜜。
敷走马牙疳。
加白矾妙。
)并治邪祟发狂悲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