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草一书。首宜分其形质气味。次宜辨其经络脏腑。终宜表《本草求真》凡例

本草求真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 - 凡例

本草求真

凡例

一、本草一书。

首宜分其形质气味。

次宜辨其经络脏腑。

终宜表其证治功能。

历观诸书。

无不备载。

然理道不明。

意义不疏。

徒将治效彰着。

浅学医士。

其奚辨焉。

况有补不实指。

泻不直说。

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会。

反借巧说以为虚喝。

义虽可通。

意难即悟。

兹从往昔诸书。

细加考订。

其有一义未明。

一意未达。

无不搜剔一靡一尽。

牵引混说。

概为删除。

俾令真处悉见。

断不随声附和。

语作影响。

以致眩人耳目也。

一、药品补泻。

或一陰一或一陽一。

或气或血。

或燥或润。

原自有别。

遍绎诸书。

无有实载。

如白术味苦一性一燥。

是能入脾补气。

山药味甘气平。

是能入脾补一陰一。

人参黄 味甘一性一温一。

是能入肺而补气是能入肺而补一陰一。

龙眼甘一温一。

是能入心而补气。

当归柏子仁辛甘一温一润。

是能入心而补血。

山茱萸杜仲辛一温一酸一温一。

是能入肝而补气。

首乌阿胶甘平微一温一。

是能入肝而补血。

至附桂辛热。

则能入肾以补一陽一。

熟地枸杞甘润甘一温一。

是能入肾以补一陰一。

补剂如斯。

泻剂亦然。

而书仅以补泻混指。

是集论补论泻。

俱以一陰一陽一气血分辨。

概不敢以影响浑混等语塞责。

庶使开卷了了。

无有错误。

一、本草药一性一。

最宜就实讲明。

不可一毫牵引。

如书既言桑白皮入肺泻火。

是明于气无补。

而又混引益气之说以相淆。

枳壳枳实本为下气最峻之味。

而书又引益气明目之说以为质。

桔梗本属升气之品。

而书又扩其义曰降。

赤小豆本非大热之味。

而书又别其义曰燥。

紫石英白石英之甘与一温一。

本非最湿之品。

而书又反其词曰湿。

此惟上哲之士。

始可以悟其蕴。

若使粗工褊浅。

又曷克以明其义乎?是集凡有义蕴难明之处。

逐一详解。

不令稍有含混。

一、经络脏腑。

他书亦有载系某药主入某经。

某药兼入某经。

然众书繁杂。

持论不一。

如知母味辛而苦。

沉中有浮。

降中有升。

本能清肺以宁肾。

而书偏置润肺不语。

止言于水有滋。

牵强混引。

殊多不解。

是篇凡有类此不明。

无不从实发辉。

庶主辅攸分。

而经腑与脏之药。

自不致误。

一、是集论症论治论效。

总以药之所味形质四字推勘而出。

则药之见施于病者。

既有其因。

而药之见施于病而即有效者。

又有其故。

如刘寄一奴一之能破瘀通经行血。

又治金疮使血顿止。

一通一涩。

似不相合。

他书止载治效。

无有诠释。

使人自悟。

是篇凡其药有类是。

无不按实考明。

尽情阐发。

俾令后学。

始有津涯。

一、药多有形质相同。

气味相等。

若使各为注释而不比类合观。

则疑似莫辨。

如诃子粟壳共为涩药之类。

白蔻砂仁共为燥胃之类。

猪苓泽泻共为利湿之类。

羌活独活共为驱风之类。

大戟甘遂共为泻水之类。

枳壳枳实共为破气之类。

附子肉桂共为补火之类。

地黄枸杞共为滋水之类。

牛黄贝母共为清热祛痰之类。

一乳一香没药共为行血破血之类。

人参黄 共为补肺补气之类。

本草分论虽多。

而合论则少。

是篇尚论药味。

凡有气味相同。

无不先于篇首协议阐发。

再于各味之中。

又取相类以为分别。

庶使毫厘千里。

无有差谬!

一、药有宜有忌。

宜者可用。

而忌者不可用也。

有其宜之当用。

即有其忌之不可用。

是篇既于药品之宜。

反复申明。

复于药一性一之忌。

多为诰诫。

俾其喜忌并知。

而无临症岐亡之弊矣。

一、本草药味。

他氏多以草木昆虫金石类为编次。

以便披阅。

然形质虽同。

而气味不就一处合编。

则诸药诸一性一。

又已分散各部而不可以共束矣。

是编开列药品。

总以气味相类共为一处。

如补火等药。

则以补火为类。

滋水等药。

则以滋水为类。

间有一味而兼数治数一性一者。

则不得不就一处以为品列。

不必彼此重见。

是亦限于编次之一道也。

再于分别气味之下。

又注是草是木是金是石以为类次。

俾气味既得依类而处。

而形质亦得分类合观。

庶泾渭攸分。

而学人自无亡津之叹。

一、本草本经。

出自神农。

其理自属不易。

然考论中所载。

药一性一多有安五脏。

定神志。

并延年益寿。

身轻黑发。

及桑白皮紫草补中益气等说。

按此语多肤廓。

不无可疑。

且考神农尝草。

流传至今。

是时文本未开。

当有识识相因。

不尔何由得闻。

所详药出郡县。

多有后汉地名。

故寇宗 陶通明掌禹锡皆谓是书考之于汉。

已有不能断自何代所作。

淮南子虽言神农尝百草以和药。

亦无本草之名。

至称桐雷本此载在简编。

应与素问同类。

何以后人多为更饰。

故有疑为他氏所着。

厥后代为损益。

其真愈失。

而其论愈讹。

无怪李氏濒湖纂集本草。

仅以本经主治冠列诸首。

而不力为着解。

且有疑其经论未确。

留此以为存羊之意。

非故浓今薄古。

实以语多肤廓。

故不敢以疑信相参之书。

等于素问。

同作千古俎豆观也。

惟有长洲张璐极力尊崇。

而其中多有强为组合之心。

仍非尊崇本意。

故余尚论药一性一。

每从实处追求。

既不泥古以薄今。

复不浓今以废古。

惟求理与病符。

药与病对。

俾炎帝救世之真心。

默与余论相合。

而不失其尊崇之意。

是亦余心之素望也矣!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草求真》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一、本草一书。首宜分其形质气味。次宜辨其经络脏腑。终宜表《本草求真》凡例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