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寒成。亦有热致。寒成者固当用一温一。热成者自当用寒。《本草求真》上编 卷二·收涩-寒涩

本草求真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 - 上编 卷二·收涩-寒涩

本草求真

上编 卷二·收涩-寒涩

病有寒成。

亦有热致。

寒成者固当用一温一。

热成者自当用寒。

如五倍子百草煎。

其味虽曰酸涩。

而一性一实寒不一温一。

为收肺虚火浮之味。

故能去嗽止痢。

除痰定喘。

但百草煎则较倍子而鲜收耳!牡蛎一性一专入肾固脱。

化痰软坚。

而一性一止专入肾而不入肝。

龙骨入肝敛气。

收魂固脱。

凡梦一遗惊悸。

是其所宜。

而一性一不及入肾。

各有专治兼治之妙耳。

至于粟壳。

虽与五倍入肺敛气涩肠相似。

而粟壳之寒。

则较倍子稍轻。

粟壳之涩。

则较倍子更甚。

故宁用粟而不用倍也。

粳米气味甘凉。

固中除烦。

用亦最妙。

若在蛤蜊粉气味咸冷。

功专解热化痰固肺。

及秦皮一性一亦苦寒。

功专入肝除热。

入肾涩气。

亦宜相其热甚以行。

未可轻与龙骨牡蛎粟壳微寒之药为比也。

五倍子

(一卵一生)内服敛肺泻火除热止嗽固脱外祛风湿杀虫

五倍子(专入肺脾)。

按书既载味酸而涩。

气寒能敛肺经浮热。

为化痰渗湿降火收涩之剂。

(汪昂述丹溪谓倍子属金与水。

噙之善收顽痰。

解热毒。

黄昏咳嗽。

乃火浮肺中。

不宜用凉药。

宜五倍五味敛而降之。

《医学纲目》云。

王元 虚而滑一精一。

屡与加味四物汤。

吞河间秘真丸及真珍粉丸。

不止。

后用五倍子一两。

茯苓二两。

丸服遂愈。

此则倍子收敛之功。

敏于龙骨蛤粉也。

昂按凡用秘涩药。

能通而后能秘。

此方用茯苓倍于五倍。

一泻一收。

是以能尽其妙也。

)又言主于风湿。

凡风癣痒瘙。

眼目赤痛。

用之亦能有效。

得非又收又散。

又升又降之味乎?讵知火浮肺中。

无处不形。

在上则有痰结咳嗽。

汗退场门干吐衄等症。

在下则有泄痢五痔。

下血脱一肛一。

脓水湿烂。

子肠坠下等症。

溢于皮肤。

感冒寒邪。

则必见有风癣痒瘙。

疮口不敛。

攻于眼目。

则必见有赤肿翳障。

用此内以治脏。

则能敛肺止嗽。

固脱住汗。

(常出自汗。

睡中出为盗汗。

用五倍子研末。

津调填脐中。

缚定。

一一夜即止也。

)外以治肤。

熏洗则能祛风除湿杀虫。

(一切癣疮。

用五倍子去虫。

白矾烧过。

各等分为末搽之。

干则油调。

)药虽一味。

而治分内外。

用各不同。

非谓既能入肺收敛。

(治黄昏时嗽。

)又能浮溢于表。

而为驱逐外邪之药耳。

书载外感勿用。

义实基此。

染须皂物最妙。

生于盐肤木上。

乃小虫食汁。

遗种结球于叶间。

(盐肤木酸寒。

除痰生津止嗽。

五倍子虫食其津一液结成。

故与盐肤木功同。

)入药或生或炒用。

百药煎

(一卵一生)敛肺止嗽固脱

百药煎(专入肺胃)。

系五倍子末同药作饼而成者也。

(五倍一斤。

同桔梗甘草真茶各一两。

入酵糟二两。

拌和糖罨。

起发如面。

)其一性一稍浮。

味酸涩而带余甘。

五倍子一性一主收敛。

加以甘桔同制。

则收中有发。

缓中有散。

凡上焦痰嗽热渴诸病。

用此含化最宜。

加以火 则治下焦血脱。

肿毒金疮。

喉痹口疮等症。

用之即效。

以黑能入下焦故也。

御米壳

(稷粟)敛肺涩肠固肾

御米壳(专入肺大肠。

兼入肾)。

酸涩微寒。

功专敛肺涩肠固肾。

凡久泻久痢。

一肛一脱。

久嗽气乏。

并心腹筋骨诸痛者最宜。

(杲曰。

收涩固气能入肾。

故治骨痛尤宜。

时珍曰。

泄泻下痢既久。

则气散不固而肠滑一肛一脱。

咳嗽诸病既久。

则气散不收。

而肺胀痛剧。

故俱宜此涩之固之。

收之敛之。

但要有辅佐耳。

)若嗽痢初起。

寒热未净。

用此以为收涩。

致令邪留不解。

则杀人如剑。

可不慎欤?(震亨曰。

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

但要先去病根。

此乃收后药也。

治痢亦同。

凡痢须先散邪行滞。

岂可据投粟壳龙骨之药。

以闭塞肠胃邪气?盖邪得补愈甚。

所以变症作而淹延不已也。

)洗去蒂膜。

或醋炒蜜炒取用。

得乌梅陈皮良。

罂中有米极细。

书言气味甘寒。

煮粥能治反胃。

亦须分脏偏纯。

及病症一陰一陽一虚实以治。

龙骨

(龙)敛肝气止脱镇惊安魄

龙骨(专入肝肾大肠。

兼入心。

一陰一中之一陽一。

鳞虫之长)。

甘涩微寒。

功能入肝敛魂。

不令浮越之气游散于外。

故书载能惊镇辟邪。

止汗定喘。

(冯兆张曰。

龙灵物也。

灵则能敛邪恶蛊毒魇魅之气。

喘逆者气不归元也。

气得敛摄而归元。

则喘逆自止。

)涩可去脱。

故书载能以治脱一肛一遗结崩带。

疮口不敛等症。

功与牡蛎相同。

但牡蛎咸涩入肾。

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

此属甘涩入肝。

有收敛止脱。

镇惊安魄之妙。

如徐之才所谓涩可止脱。

龙骨牡蛎之属。

白地锦纹。

一舐一之粘舌者佳。

(时珍曰。

龙骨本经以为死龙。

其说似是。

别录曰。

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上一穴一中死龙处。

采无时。

汪昂曰。

今人或以古圹灰伪之。

)酒煮火 用。

忌鱼及铁。

畏石膏川椒。

得人参牛黄良。

(牛黄恶龙骨。

而龙骨得牛黄更良。

有以制伏也。

)龙齿入肝。

收魂安魄。

凡惊痫癫狂因于肝魂不收者。

即当用此以疗。

(肝藏魂。

能变化。

故魂游不定者。

治之以龙齿。

)但无止泻涩一精一之用。

牡蛎

(蚌蛤)入肾涩一精一固气化痰软坚

牡蛎(专入肾。

兼入肝)。

咸涩微寒。

功专入肾。

软坚化痰散结。

收涩固脱。

故瘰 结核。

血瘕遗一精一崩带。

咳嗽盗汗。

遗尿滑泄。

燥渴一温一疟赤痢等症。

皆能见效。

(权曰。

病虚而多热。

宜同地黄小草用之。

好古曰。

牡蛎入足少一陰一为软坚之剂。

以柴一胡一引之。

能去胁下硬。

以茶引之。

能消项上结核。

以大黄引之。

能消股间肿。

以地黄为使。

能益一精一收涩止小一便。

肾经一血分之药也。

成无己曰。

牡蛎之咸。

以消胸膈之满。

以泄水气。

使痞者消硬者软也。

元素曰。

壮水之主以镇一陽一光。

则渴饮不思。

故蛤蛎之类能止渴也。

)然咸味独胜。

走肾敛涩居多。

久服亦能寒中。

或生用。

盐水煮 成灰用。

此本海气化成。

纯雄无雌。

故曰牡蛎。

贝母为使。

得甘草牛膝远志蛇一床一子良。

恶麻黄辛夷吴茱萸。

伏 砂。

蛤蜊粉

(蚌蛤)解毒化痰止嗽敛寒

蛤蜊粉(专入肾。

兼入肺肝)。

即海内水蚌壳 而为粉也。

与一江一海淡水蚌壳不同。

功与牡蛎相似。

但此止有敛涩化坚解热之力。

(时珍曰。

寒制火而咸润下。

故能降焉。

寒散热而咸走血。

故能消焉。

坚者软之以咸。

取其属水而一性一润也。

湿者燥之以渗。

取其经火化而利小一便也。

)故能消痰止嗽治肿。

昔宋徽宗一宠一妃患此。

李防御觅得市人海蚌蛤蛤粉。

少加青黛。

以淡水加麻油数滴调服而愈。

亦是敛肺清热之意。

无他治也。

(昔滁州酒库攒司陈通患水肿垂死。

诸医不治。

一妪令以大蒜十个捣如泥。

入蛤粉丸。

食前白汤下。

服尽小一便下数桶而愈。

肉咸冷。

解酒热。

文蛤背有紫斑纹。

较此蛤蜊壳稍浓。

一性一味主治颇近。

但此一性一兼利水止渴除烦。

并治血热崩中带下。

总以取其寒咸涤饮之义耳!(成无己曰。

文蛤之咸走肾以胜水气。

如仲景伤寒太一陽一病。

用水劫益烦。

意欲饮水反不渴。

及金匮渴欲饮水不止。

反胃吐后。

渴欲饮水而贪饮者。

皆用文蛤汤以治。

)海蛤系海内烂壳。

混杂沙泥。

火 为粉。

亦属利水消肿止嗽之品。

然总不类牡蛎功专收涩固脱解热为事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草求真》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病有寒成。亦有热致。寒成者固当用一温一。热成者自当用寒。《本草求真》上编 卷二·收涩-寒涩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