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者。收其外散之意。涩者。涩其下《本草求真》上编 卷二·收涩-温涩

本草求真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 - 上编 卷二·收涩-温涩

本草求真

上编 卷二·收涩-温涩

收者。

收其外散之意。

涩者。

涩其下脱之义。

如发汗过多。

汗当收矣!虚寒上浮。

一陽一当收矣!久嗽亡津。

津当收矣!此皆收也。

泄痢不止。

泄当固矣。

小一便自遗。

遗当固矣!一精一滑不禁。

一精一当固矣!固即涩也。

十剂篇云。

涩可去脱。

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凡人气血有损。

或上升而浮。

下泄而脱。

非不收敛涩固。

无以收其亡脱之势。

第人病有不同。

治有各异。

一陽一旺者一陰一必竭。

故脱多在于一陰一。

一陰一盛者一陽一必衰。

故脱多在于一陽一。

一陽一病多燥。

其药当用以寒。

一陰一病多寒。

其药当用以一温一。

此定理耳。

又按一温一以治寒。

涩以固脱。

理虽不易。

然亦须分脏腑以治。

如莲子肉一豆蔻是治脾胃虚脱之药也。

故泄泻不止者最宜。

莲须是通心一交一肾之药也。

为心火摇动一精一脱不固者最佳。

补骨脂 葡萄阿芙蓉没石子沉香芡实石钟一乳一胡一桃肉灵砂是固肾气之药也。

为一精一滑肾泄者最妙。

但补骨脂则兼治肾泄泻。

葡萄则兼起一陽一稀痘。

阿芙蓉则专固涩收脱。

没石子沉香则专降气归肾。

芡实则兼脾湿并理。

石钟一乳一则兼水道皆利。

一胡一桃肉则兼肠肺俱润。

灵砂则合水火并降也。

他如菟丝覆盆。

一性一虽不涩。

而气一温一能固。

木瓜酸中带涩。

醒脾收肺有功。

乌梅敛肺涩肠。

诃子收脱止泻。

清痰降火。

赤石脂固血久脱。

治虽不一。

然要皆属固脱药耳。

惟有禹余粮柿蒂一性一属涩平。

与于体寒滑脱之症。

微有不投。

所当分别异视。

肉一豆蔻

(芳草)燥脾一温一胃涩肠

肉一豆蔻(专入脾胃。

兼入大肠)。

辛一温一气香。

兼苦而涩。

功专燥脾一温一胃涩肠。

(时珍曰。

土一爱一暖而喜芳一香。

故肉一豆蔻之辛一温一。

理脾胃而治吐利。

)行滞治膨消胀。

凡脾胃虚寒。

挟痰食。

而见心腹冷痛。

泄泻不止。

服此气一温一。

既能除冷消胀。

复能涩肠止痢。

若合补骨脂同用。

则能止肾虚泄也。

至书所云能补脾气。

以其脾胃虚寒。

服此则一温一而脾自健。

非真具有甘补之意也。

气逆而服即下。

以其脾胃既舒而气即下。

非若浓朴枳实之下为最峻也。

但此止属一温一胃涩肠之品。

若郁热暴注者禁用。

出岭南。

似草蔻。

外有皱纹。

内有斑纹。

糯米粉裹熟。

去油用。

忌铁。

补骨脂

(芳草)逐冷涩气止脱

补骨脂(即破故纸。

专入肾。

)辛苦大一温一。

色黑。

何书皆载能敛神明。

使心胞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

因而元一陽一坚固。

骨髓充实。

以其气一温一味苦。

涩以止脱故也。

(时珍曰。

按白飞霞方外奇方云。

破故纸属火。

收敛神明。

能使心胞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

故元一陽一坚固。

骨髓充实。

涩以止脱也。

一胡一桃属木。

润燥养血。

血属一陰一恶燥。

故油以润之。

佐破故纸。

有水火相生之妙。

故语云。

破故纸无一胡一桃。

犹水母一之无 。

)凡五痨(五痨曰志痨、心痨、思痨、忧痨、瘦痨。

七伤(七伤曰一陰一寒、一陰一痿、里急一精一枯、一精一少、一精一清、下湿小一便数、临事不一举。

)因于火衰而见腰膝冷痛。

肾冷流一精一。

肾虚泄泻。

及妇人肾虚胎滑。

用此最为得宜。

(许叔微学士本事方云。

补脾不若补肾。

肾气虚弱则一陽一气衰劣。

不能熏蒸脾胃。

脾胃气寒。

令人胸膈痞塞。

不进饮食。

迟于运化。

或腹肋虚胀。

或呕吐痰涎。

或肠鸣泄泻。

譬如鼎釜中之物无火力。

虽终日不熟。

何能消化。

济生二神丸用破故纸补肾。

肉一豆蔻补脾。

二药虽兼补。

但无斡旋。

往往常加木香以顺其气。

使之斡旋。

空虚仓廪。

食廪空虚。

则受物矣。

屡用见效。

不可不知。

)若认症不真。

或因气陷气短而见胎堕。

(应用参耆。

)水衰火盛而见一精一流泄泻。

(应用滋润。

兼以清利。

)妄用补骨脂止脱。

则杀人惨于利器矣。

盐水炒。

得一胡一麻良。

恶甘草。

没石子

(乔木)固肾止脱

没石子(专入肾。

兼入脾胃)。

味苦一性一温一色黑。

功专入肾固气。

凡梦一遗一精一滑。

一陰一痿齿痛。

腹冷泄泻。

疮口不收。

一陰一汗不止。

一切虚火上浮。

肾气不固者。

取其苦以坚肾。

一温一以暖胃健脾。

黑以入肾益气补一精一。

俾气按纳丹田。

不为走泄。

则诸病自能克愈矣。

至书所云安神定魄。

亦是神气既收。

不为外浮之意。

他如烧黑灰煎汤以治一陰一毒。

合他药以染须发。

为末以擦牙齿。

皆是赖其收涩之力以为保护耳。

无他道也。

但味苦一性一降。

多用恐气过下。

不可不慎。

(气虚下陷者忌。

)出外番。

颗小纹细者佳。

炒研用。

虫蚀成孔者拣去。

忌铜铁。

莲子

(水果)补脾涩气

莲子(专入脾。

兼入心肾)。

书载能入心脾肾三经。

然气禀清芳。

味得中和。

甘一温一而涩。

究皆脾家药耳。

中和则上下安养。

君令臣恭而无不一交一之患矣。

(冯兆张曰。

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生生不息。

节节含藏。

中含白肉。

内隐清心。

根须花果叶节皮心。

皆为良药。

禀芬芳之气。

合稼穑之味。

为脾之果。

脾为中黄。

所以一交一媾水火。

会合金木者也。

土旺则四脏皆安。

而莲之功大矣。

)故书载能补心与肾。

(有莲子清心饮。

)及通十二经络血脉。

即是此意。

且其味涩。

则能使气不走。

而梦一遗崩带失血等症可理。

(白一浊遗一精一。

用石莲肉龙骨益智仁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

空心饭汤送下。

)味涩则肠胃亦固。

而无五更洞泄之虞。

(同菟丝子五味子山茱萸山药车前子肉一豆蔻砂仁橘红芡实人参补骨脂巴戟天。

治脾肾俱虚。

五更溏泻。

)惟大便燥者勿服。

去心皮。

蒸熟焙干用。

得茯苓山药白术枸杞良。

莲心味苦一性一寒。

能治心热。

故产后血竭者最宜。

石莲色黑。

入水则沉。

入卤则浮。

煎盐用此试卤。

味苦一性一寒。

能除噤口热毒淋浊。

果因热成。

亦可以解。

然必本于莲实。

老于莲房。

坠入污泥。

经久坚黑如石者方佳。

若使出自粤东。

产于树上。

大苦大寒。

不宜入药。

莲须

(水果)入肾固一精一止脱

莲须(专入心肾)。

甘一温一而涩。

功与莲子略同。

但涩一性一居多。

服能清心通肾。

益血固一精一。

乌须黑发。

止崩住带。

如三因固真丸。

巨胜子丸。

并皆用之。

凡欲勤一精一薄而见滑脱不禁。

治当用此秘涩。

但不似龙骨寒涩。

有收一陰一定魂安魄之妙。

牡蛎咸涩微寒。

兼有化坚解热之功。

金樱徒有止涩之力。

而无清心通坚之理耳。

毫厘千里。

不可不辨。

在细审玩。

忌地黄蒜葱。

芡实(水果)利脾湿涩肾气芡实(专入脾肾)。

如何补脾。

以其味甘之故。

(甘入脾。

)芡实如何固肾。

以其味涩之故。

(涩固脱。

)惟其味甘补脾。

故能利湿。

而使泄泻腹痛可治。

(补脾同山药茯苓白术人参莲肉薏苡仁扁豆。

)惟其味涩固肾。

(用芡实一味捣末熬。

金樱子煎和丸。

服之补下元益人。

谓之水陆丹。

)故能闭气。

而使遗带小一便不禁皆愈。

(伤损一精一气。

小一便遗数一精一滑。

用秋石芡实茯苓莲肉各四两为末。

枣和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盐汤送下。

)功与山药相似。

然山药之一陰一本有过于芡实。

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

且山药兼补肺一陰一。

而芡实则止于脾肾。

而不及于肺。

用或蒸熟捣粉。

或连壳同服。

葡萄

( )摄一精一气归宿肾

葡萄(专入肾)。

种类不一。

此以 名者。

因其形似葡萄。

琐细不大。

故以 名也。

张璐论之甚详。

言此生于漠北。

南方亦间有之。

其干类木。

而系藤木。

其子生青熟赤。

干则紫黑。

气味甘咸而一温一。

能摄一精一气。

归宿肾脏。

与五味子功用不甚相远。

凡藤蔓之类。

皆属于筋。

(形类相似。

有感而通。

)草木之实。

皆达于脏。

(实则重着下行。

实则气重内入。

故多入脏。

)不独此味为然。

此物向供食品。

不入汤药。

故本草不载。

近时北人以之强肾。

南人以之稀痘。

各有攸宜。

强肾方用 葡萄人参各一钱。

火酒浸一宿。

清晨涂手心。

摩一擦腰脊。

能助筋力强壮。

若卧时摩一擦腰脊。

力助一陽一事坚强。

服之尤为得力。

稀痘方用 葡萄一岁一钱。

神黄豆一岁一粒。

杵为细末。

一昼夜蜜水调服。

并擦心窝腰眼。

能助肾祛邪。

以北地方物。

专助东南生气之不足也。

然秉质素弱宜服。

反是则不免有助火之害矣!

阿芙蓉

(稷粟)涩一精一秘气

阿芙蓉(专入命门)。

即罂粟花之津一液也。

一名鸦片。

一名阿片。

出于天方国。

(罂粟结青苞时。

午后以大针刺其外。

或三五处。

次早津出。

以竹刀刮取。

入磁器一陰一干用之。

)气味与粟壳相似。

而酸涩更甚。

用阿芙蓉一分。

糯米饭捣作三丸。

通治虚寒百病。

凡泻痢脱一肛一。

久痢虚滑。

用一二分。

米饮送下。

其功胜于粟壳。

又痘疮行浆时。

泄泻不止。

用四五厘至一分。

未有不止。

但不可多服。

忌酸醋。

犯之断肠。

及忌葱蒜浆水。

奈今有以房术为用。

无论病症虚实。

辄为轻投纵一欲。

以致肾火愈炽。

吁。

误矣!

禹余粮

(石)体重镇怯固脱

禹余粮(专入大肠。

兼入心肾)。

甘平。

一性一涩质重。

(时珍曰。

生于池泽者为禹余粮。

生于山谷者为太乙余粮。

其中水黄浊者为石中黄水。

其凝结如粉者为余粮。

凝干如石者为石中黄。

一性一味功用皆同。

但入药有一精一粗之等耳。

故服食家以黄水为上。

太乙次之。

禹余粮又次之。

但禹余粮乃石中黄粉。

)既能涩下固脱。

复能重以祛怯。

仲景治伤寒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

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丸主之。

取重以镇痞硬。

涩以固脱泄也。

(时珍曰。

禹余粮手足一陽一明血分重剂也。

其一性一涩。

故主下焦前后诸病。

)功与石脂相同。

而禹余之质重于石脂。

石脂之一温一过于余粮。

不可不辨。

取无砂者良。

牡丹为使。

细研淘取汁澄用。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草求真》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收者。收其外散之意。涩者。涩其下《本草求真》上编 卷二·收涩-温涩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