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编 卷一·补剂-温中
人身一小天地耳。
天地不外一陰一陽一五行以为健顺。
人身不外水火气血以为长养。
盖人禀赋无偏。
则水以附火。
火以生水。
水火既足。
则气血得资。
而无亏缺不平之憾矣。
惟其禀有不同。
赋有各异。
则或水衰而致血有所亏。
火衰而致气有所歉。
故必假以培补。
俾偏者不偏。
而气血水火。
自尔安养而无病矣。
第其病有浅深。
症有轻重。
则于补剂之中。
又当分其气味以求。
庶于临症免惑。
如补之有宜于先天真火者。
其药必燥必裂。
是为补火之味。
补有宜于先天真水者。
其药必滋必润。
是为滋水之味。
补有宜于水火之中而不敢用偏胜之味者。
其药必一温一必润。
是为一温一肾之味。
补有宜于气血之中而不敢用一偏之药者。
其药必甘必一温一。
是为之味。
补有宜于气血之中而不敢用过补之药者。
其药必平必淡。
是为平补之味。
合是诸补以分。
则于补剂之义。
已得其概。
又何必过为分别云。
又按万物惟一温一则生。
故补以一温一为正也。
万物以土为母。
甘属土。
故补又以甘为贵也。
土亏则物无所载。
故补脾气之缺陷。
无有过于白术。
补肝气之虚损。
无有过于鸡肉。
补肺气之痿弱。
无有过于参耆。
补心血之缺欠。
无有过于当归。
是皆得味之甘。
而不失其补味之正也。
其次补脾之味。
则有如牛肉大枣饴糖蜂蜜龙眼荔枝鲫鱼。
皆属甘一温一。
气虽较与白术稍纯。
然蜂蜜饴糖则兼补肺而润燥。
龙眼则兼补心以安神。
荔枝则兼补营以益血。
惟有牛肉则能补脾以固中。
大枣则能补脾以助胃。
鲫鱼则能补土以制水也。
且绣尝即补脾以思。
其土之卑监而不平者。
不得不藉白术以为培补。
若使土干而燥。
能无滋而润乎?是有宜于山药人一乳一黄一精一猪肉之属是也。
土湿而凝。
能无燥而爽乎?是有宜于白蔻砂仁之属是也。
土润而滑。
能无涩而固乎?是有宜于莲子芡实肉蔻之属是也。
土郁而结。
能无疏而醒乎。
是有宜于木香甘松藿香菖蒲一胡一荽大蒜之属是也。
土浸而倾。
能无渗而利乎。
是有宜于茯苓扁豆山药鲫鱼之属是也。
土郁而蒸。
能无清而利乎?是有宜于薏苡仁木瓜白藓皮蚯蚓紫贝皂白二矾商陆郁李之属是也。
土寒而冻。
能无一温一而散乎?是有宜于干姜附子之属是也。
土敦而阜。
能无通而泄乎。
是有宜于硝黄枳实之属是也。
土崩而解。
能无升而举乎?是有宜于参耆甘草之属是也。
凡此皆属补脾之味。
然终不若甘一温一补脾之为正耳。
人参
(山草)补肺气以生一陰一
人参(专入肺。
兼入脾)。
一性一禀中和。
不寒不燥。
形状似人。
气冠群草。
能回肺中元气于垂绝之乡。
(冯楚瞻曰。
人参能回一陽一气于垂绝。
却虚邪于俄顷。
李时珍曰。
人参年深。
浸渐长成者。
根如人形。
有神。
故谓之人参神草。
参字从浸。
亦浸渐之义。
参即浸字。
从世因字文繁。
遂以参星字代。
从简便尔。
绣按其说亦是。
) 第世畏乎其参者。
每以参为助火助气。
凡遇伤寒发一热。
及劳役内伤发一热等症。
(发一热内伤外感皆有。
惟察脉见浮数有力为外热。
沉大有力为内热。
脉而沉细有力为实。
脉而浮大无力为虚。
热而脉盛为伤热为实。
热而脉浮为伤暑为虚。
热而能言有力者为实。
热而懒言无力者为虚。
热而口干酷饮冷水者属实。
热而口干微饮汤者属虚。
热而久按益热。
是里热彻表为实。
热而久按不热。
是里一陽一浮表为虚。
热而火烙。
时常不减。
头足身一体一样为实。
热而乍作乍止。
头热不烙。
足冷为虚。
热而无汗。
二便闭塞为实。
热而有汗。
二便通调为虚。
热而见有里症为里热。
热而见有表症为表热。
热而时当秋冬。
收敛闭藏多实。
热而时当春夏。
升发浮散多虚。
)畏之不啻鸠毒。
以为内既发一热。
复以助火助热之药入而投之。
不更使热益甚乎。
讵知参以补虚。
非以填实。
其在外感。
正气坚强。
参与耆术附桂同投。
诚为助火弥炽。
若使元气素虚。
邪匿不出。
正宜用参相佐。
如古参苏饮、败毒散、小柴一胡一汤、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竹叶汤、黄龙汤。
皆用人参纳入。
领邪外出。
(喻嘉言曰。
伤寒宜用人参。
其辨不可不明。
盖人受外感之邪。
必先汗以驱之。
惟元气壮者。
外邪始乘药势以出。
若素弱之人。
药虽外行。
气从中馁。
轻者半出不出。
重者反随元气缩入。
发一热无休矣。
所以体虚之人。
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
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
使邪气得药。
一涌而出。
全非补养衰弱之意也。
)矧有并非外感。
止因劳役发一热。
而可置参而不用乎?夫参之所以能益人者。
以其力能补虚耳。
果其虚而短气。
虚而泄泻。
虚而惊恐。
虚而倦怠。
虚而自汗。
虚而眩晕。
虚而饱闷食滞等症。
固当用参填补。
即使虚而嗽血。
虚而淋闭。
虚而下血失血。
与夫虚而喘满烦燥口渴便结等症。
又何可不以虚治而不用以参乎?
况书有云。
参同升麻则可以泻肺火。
同茯苓则可以泻肾火。
同麦冬则可以生脉。
同黄耆甘草则可以退热。
(出元素)是参更为泻火之剂。
则参曷为不用。
惟在虚实二字。
早于平昔分辨明确。
则用自不见误耳。
(治病要着。
)洁古谓其喘嗽不用。
以其痰实气壅之故。
若使肾虚气短喘促。
岂能禁而不用乎?仲景谓其肺寒而嗽勿用。
以其寒束热邪。
壅滞在肺之故。
若使自汗恶寒而嗽。
岂能禁而不用乎?东垣谓其久病郁热在肺勿用。
以其火郁于内不宜用补之故。
若使肺虚火旺。
气短汗出。
岂能禁而不用乎?丹溪谓其诸痛不宜骤用。
以其邪气方锐不可用补之故。
若使里虚吐利。
及久病胃弱。
与虚痛喜按之类。
岂可禁而不用乎?节斋谓其一陰一虚火旺吐血勿用。
以其血虚火亢之故。
若使自汗气短。
肢寒脉虚。
岂可禁而不用乎?夫虚实二字。
最宜相较。
(言闻曰。
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
皆脾肺肾气不足。
可用也。
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
不可用也。
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
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
皆虚而不足。
可用也。
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
皆火郁内实。
不可用也。
)果其气衰火熄。
则参虽同附桂。
可投。
如其火旺气促。
则参即同知柏。
切忌。
至于一陰一气稍虚。
一陽一气更弱。
一陰一不受火熏蒸者。
则可用参为君。
一陰一气稍衰。
一陽一气更弱。
而火稍见其盛者。
则可用参为佐。
盖一陽一有生一陰一之功。
一陰一无益一陽一之理。
参虽号为补一陽一助气。
而亦可以滋一陰一生血耳。
是以古人补血用四物。
而必兼参同用者。
义实基此。
(杲曰。
古人血脱者益气。
盖血不自生。
须得生一陽一气之药乃生。
一陽一生则一陰一长。
血乃旺也。
若单用补血药。
血无由而生矣。
素问言无一陽一则一陰一无以生。
无一陰一则一陽一无以化。
故补气须用人参。
血虚者亦须用之。
)非若黄耆一性一禀纯一陽一。
一陰一气绝少。
而于火盛血燥不宜。
沙参甘淡一性一寒。
功专泻肺。
而补绝少。
玄参苦咸寒滑。
色黑入肾。
止治肾经无根之火攻于咽喉。
不能于气有益。
葳蕤甘平。
虽能补中益气。
而质润味淡。
止能润肺止嗽。
兼治风湿。
仍非肺分气药耳。
故书载参益土生金。
明目开心。
益智添一精一助神定惊止悸。
(正气得补。
邪火自退。
)解渴除烦。
(气补则火不浮。
而烦自除。
气补则津上升。
而渴自止。
)通经生脉。
(气补则血随气以行。
而脉自至。
)破积消痰。
(气运则食自化。
而积可破。
气旺则水可利。
而痰自消。
)发一热自汗。
(气补而一陽一得固。
)多梦纷纭。
(气补而神克聚。
)呕哕反胃。
虚咳喘促。
(气补而肺与胃克安。
)久病滑泄。
(气补而清得上升。
)淋沥胀满。
(气补而浊得下降。
)中暑中风。
(气补而邪得外解。
)一切气虚血损之症。
(气补而血得内固。
)皆所必用。
至云参畏灵脂。
而亦有参同用以治月闭。
是畏而不畏也。
参恶皂荚。
而亦有参同用以名一交一泰丸。
是恶而不恶也。
参反藜芦。
而亦有参同用以取涌越。
是盖借此以激其怒。
虽反而不反也。
然非深于医者。
不能以知其奥耳。
(出言闻氏)但参本一温一。
积一温一亦能成热。
故一陰一虚火亢咳嗽喘逆者为切忌焉。
参以黄润紧实似人者佳。
上一党一虽为参产道地。
然民久置不采。
(时珍曰。
上一党一今潞州也。
民以人参为地方害。
不复采取。
今所用者。
皆是辽参。
)今有所云一党一参者。
皆是假物。
(时珍曰。
伪者皆以沙参荠 桔梗。
采根造作乱之。
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
荠 体虚无心。
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
人参体实而味甘。
微带苦。
)其次百济所出。
力薄上一党一。
又其次高丽辽东所出。
力薄百济。
用皆忌铁。
久留经年。
须用淋过灶灰晒干。
及或炒米同参纳入瓷器收藏。
参须一性一主下泄。
与紫菀当归之尾破血意义相同。
滑脱则忌。
参芦功主上涌。
气虚火炎亦忌。
但体虚痰壅。
用之可代瓜蒂。
山西太行新出一党一参。
其一性一止能清肺。
并无补益。
与于久经封禁真正之一党一参。
绝不相同。
另有义详一党一参论内。
所当并考参观。
黄
(山草)补肺气实腠理
黄 (专入肺。
兼入脾)。
味甘一性一温一。
质轻皮黄肉白。
故能入肺补气。
入表实卫。
为补气诸药之最。
是以有耆之称。
且着其功曰。
生用则能固表。
无汗能发。
有汗能收。
是明指其表实则邪可逐。
故见无汗能发。
表固则气不外泄。
故见有汗能止耳。
又着其功曰。
熟则生血生肌。
排脓内托。
是盖指其气足。
则血与肉皆生。
毒化脓成。
而为疮疡圣药矣。
至于痘疮不起。
一陽一虚无热。
(机曰。
保元汤用黄 。
原出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法。
今借此加减治痘。
以其内固营血。
外护卫气。
滋助一陰一陽一。
作为脓水。
其症虽异。
其理则同。
故去白芍加生姜。
改名曰保元汤。
炙黄 三钱。
人参二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片。
水煎服之。
)书言于耆最宜。
皆是取其质轻达表。
功专实卫。
色黄入脾。
色白入肺。
而能升气于表。
又言力能补肾。
以治崩带淋浊。
是盖取其补中升气。
则肾受荫。
而崩带淋浊自止。
然与人参比较。
则参气味甘平。
一陽一兼有一陰一。
耆则秉一性一纯一陽一。
而一陰一气绝少。
盖一宜于中虚。
而泄泻痞满倦怠可除。
一更宜于表虚。
而自汗亡一陽一溃疡不起可治。
且一宜于水亏而气不得宣发。
一更宜于火衰而气不得上达之为异耳。
黄 书言一性一畏防风。
其功益大。
盖谓能以助耆达表。
相畏而更相依。
是以如斯。
若使一陽一盛一陰一虚。
上焦热甚。
下焦虚寒。
肝气不和。
肺脉洪大者。
则并戒其勿用矣。
出山西黎城。
大而肥一润箭直良。
瘦小色黑坚一硬不软者。
服之令人胸满。
(震亨曰。
宜服三拗汤以泻。
)茯苓为使。
恶龟甲白藓皮。
反藜芦。
畏五灵脂防风。
血虚肺燥。
捶扁蜜炙。
发表生用。
气虚肺寒。
酒炒。
肾虚气薄。
盐汤蒸润。
切片用。
当归
(芳草)
当归(专入心)。
辛甘一温一润。
诸书载为入心生血上品。
缘脉为血府。
诸脉皆属于心。
心无血养。
则脉不通。
血无气附。
则血滞而不行。
当归气味辛甘。
既不虑其过散。
复不虑其过缓。
得其之润。
一陰一中之一陽一。
故能通心而血生。
号为血中气药。
故凡一切血症一陰一虚。
一陽一无所附。
而见血枯血燥血闭血脱等症。
则当用此主治。
按当归头则止血上行。
身则养血中守。
尾则破血下流。
全则活血不走。
(出东垣)古方合白芍芎 地黄同用。
名为四物汤总剂。
盖谓得芎以为长养生发之机。
地黄以为滋补化源之自。
白芍以为救一陰一敛一陽一之本。
则血始能以生。
(张景岳曰。
治血之剂。
古人多以四物为主。
然亦有宜与不宜者。
盖补血行血。
无如当归。
但当归之一性一动而滑。
凡因火动血者忌之。
因火而嗽。
因湿而滑者。
皆忌之。
行血散血。
无如川芎。
然川芎之一性一升而散。
凡火带血上者忌之。
气虚多汗。
火不归元者。
皆忌之。
生血凉血。
无如生地。
敛血清血。
无如芍药。
然二物皆凉。
凡一陽一虚者非宜也。
脾弱者非宜也。
脉弱身凉。
多呕便溏者。
皆非宜也。
故凡用四物以治血者。
不可不察。
)若血虚而气不固。
则当佐以人参黄。
血热佐以条芩栀连。
血积佐以大黄牵牛。
与夫营虚而表不解。
则当佐以柴葛麻桂。
卫热而表不敛。
则当佐以大黄。
随其病之所向。
以为出入加减。
要使血滞能通。
血虚能补。
血枯能润。
血乱能抚。
俾血与气附。
气与血固。
而不致散乱而无所归耳。
书命其名曰归。
即是此意。
是以气逆而见咳逆上气者。
则当用此以和血。
血和而气则降矣。
寒郁而见疟痢腰腹头痛者。
则当用此以散寒。
寒散而血则和矣。
血虚而见风 无汗者。
则当用此以养血。
血养而风则散矣。
他如疮疡痈疽而见痛苦异常。
肌肉失养而见皮肤不润。
并冲脉为病而见气逆里急。
带脉为病而见腹痛腰如坐水。
(冲脉起于肾下。
出于气街。
侠脐上行至胸中。
上 颡。
渗诸一陽一。
灌诸一精一。
下行入足。
灌诸络。
为十二经脉之海。
主血。
带脉横围于腰。
如束带。
总约诸脉。
)亦何莫不因血虚。
气无所附之意。
得此则排脓痛止。
痈消毒去。
肤泽皮润。
而无枯槁不荣之患矣。
然此味辛则散。
气虚火盛者切忌。
味甘则壅。
脾胃虚寒者则忌。
体润一性一滑。
大肠泄泻者则忌。
不可不熟晰而明辨耳。
至书既言当归入心。
而又曰入肝入脾。
无非因其血补。
而肝与脾皆有统藏之意。
(脾统血。
肝藏血。
)秦产(秦州汶州所出。
)头圆尾多。
色紫气香肥一润。
名马尾当归。
其一性一力柔善补。
川产尾粗坚枯。
名 头当归。
其一性一力刚善攻。
只宜发散。
收贮晒干。
乘热纸封瓮内。
宜用酒洗。
畏菖蒲海藻生姜。
恶湿面。
白术
(山草)补脾气燥脾湿
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内经》)白术味苦而甘。
既能燥湿实脾。
复能缓脾生津。
(湿燥则脾实。
脾缓则津生。
)且其一性一最一温一。
服则能以健食消谷。
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
(五脏各有一陰一陽一。
白术专补脾一陽一。
故曰补气。
)书言无汗能发。
有汗能收。
通溺止泄。
消痰治肿。
止热化癖。
安胎(胎气系于脾。
脾虚则蒂无所附。
故易落。
)止呕。
(声物俱有为呕。
有物无声为吐。
东垣云。
生姜半夏。
皆可以治表实气壅。
若虚呕谷气不行。
当以参术补胃。
推扬谷气而已。
)功效甚多。
总因脾湿则汗不止。
脾健则汗易发。
凡水湿诸邪。
一靡一不因其脾健而自除。
吐泻及胎不安。
(胃之上口为贲门。
水谷于此而入。
胃之下口为幽门。
水谷之滓秽自此而入小肠。
又自小肠下一十六曲。
水谷始下小肠下口阑门。
水谷自此泌别。
凡秽为浊。
入于大肠。
水之清。
入于胱膀。
如水谷不分。
清浊不别。
则皆入于大肠而成。
李士材云。
脾士强者。
自能胜湿。
无湿则不一泄。
湿多成于五泄。
若土虚不能制湿。
则风寒与热。
皆得干而为病。
)亦一靡一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
故同枳实则能治痞。
同黄芩则能安胎。
同泽泻则能利水。
同干姜桂心。
则能消饮祛癖。
同地黄为丸。
则能以治血泻萎黄。
同半夏丁香姜汁。
则可以治小儿久泻。
同牡蛎石斛麦麸。
则可以治脾虚盗汗。
然血燥无湿。
肾间动气筑筑。
燥渴便闭者忌服。
谓其燥肾闭气。
则其气益筑。
(刘涓子云。
痈疽忌白术。
以其燥肾而闭气。
故反生脓作痛也。
凡脏皆属一陰一。
世人但知白术能健脾。
宁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一液。
是损脾一陰一也。
何补之有?此最易误。
故特表而出之。
)又寒湿过甚。
水满中宫者亦忌。
谓其水气未决。
苦不胜水。
甘徒滋壅。
必待肾一陽一培补。
水气渐消。
肾气安位。
术始可投。
(犹洪水冲堤。
必待水退。
方可培土御水。
)此又不得不稍变换于中也。
(凡土亏水泛。
必俟水势稍退。
方进理中等药。
)盖补脾之药不一。
白术专补脾一陽一。
(仲淳曰。
白术禀纯一陽一之土气。
除邪之功胜。
而益一陰一之效亏。
故病属一陰一虚。
血少一精一不足。
内热骨蒸。
口干唇燥。
咳嗽吐痰。
吐血鼻衄齿衄。
便秘滞下者。
法咸忌之。
)生则较熟一性一更鲜补不滞腻。
能治风寒湿痹。
及散腰脐间血。
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
非若山药止补脾脏之一陰一。
甘草止缓脾中之气。
而不散于上下。
俾血可生。
燥症全无。
苍术气味过烈。
散多于补。
人参一味冲和。
燥气悉化。
补脾而更补肺。
所当分别而异视者也。
出浙一江一于潜地者为于潜术。
最佳。
米泔浸。
(借谷气和脾。
)壁土拌炒。
(借土气助脾。
)入清燥药。
蜜水炒。
(借润制燥。
)入滋一陰一药。
人一乳一拌用。
(借一乳一入血制燥。
)入清胀药。
麸皮拌炒用。
(借麸入中。
)
龙眼
(夷果)补心脾气血
龙眼(专入心脾)。
气味甘一温一。
多有似于大枣。
但此甘味更重。
润气尤多。
于补气之中(一温一则补气。
)又更存有补血之力。
(润则补血。
)故书载能益脾长智。
(脾益则智长。
)养心保血。
(血保则心养。
)为心脾要药。
是以心思劳伤而见健忘怔忡惊悸。
暨肠风下血。
(便血症不一端。
然大要血清而色鲜。
另作一派。
溅出远射。
四散如筛。
其腹不痛。
是为肠风无疑。
便血而见腹痛。
则为热毒下注。
不痛则为湿毒下注。
痛而喜手谨按。
则为寒毒下注。
并血而见鲜红为热。
瘀淡为寒。
瘀晦为积。
鲜紫为燥为结。
血如鸡肝烂肉绞痛为蛊。
与夫症见面色痿黄。
大便不实。
声短气息。
恶心呕吐。
六脉沉迟浮大无力为虚。
神气不爽。
脉数能食。
肠红下泄。
腹痛便秘为实。
而究不越气失所统。
一陰一不随一陽一。
而血自不归附耳。
)俱可用此为治。
盖血虽属心生。
而亦赖脾以统。
思虑而气既耗。
则非甘者不能以补。
思虑而神更损。
则非润者不能以济。
龙眼甘润兼有。
既能补脾固气。
复能保血不耗。
则神气自尔长养。
而无惊悸健忘之病矣!按古归脾汤有用龙眼肉以治心脾伤损。
义实基此。
非若大枣力专补脾。
气味虽甘。
其一性一稍燥。
而无甘润和柔。
以至于极之妙也。
至书有言久服令人轻身不老。
百邪俱辟。
止是神智长养之谓。
蛊毒可除。
三虫可杀。
止是气血充足而蛊不食之谓。
但此味甘体润。
凡中满气壅。
肠滑泄利。
为大忌耳。
桂产者佳。
粤东者一性一热。
不堪入药。
大枣
(五果)补脾胃中气血
大枣(专入脾胃)。
味甘气一温一。
色赤肉润。
为补脾胃要药。
经曰。
里不足者。
以甘补之。
形不足者。
一温一之以气。
大枣甘能补中。
一温一能益气。
脾胃既补。
则十二经脉自通。
九窍利。
(九窍。
口耳鼻目前后二一陰一。
)四肢和也。
正气足则神自安。
故凡心腹邪气心下悬急者。
得此则调。
得补则气力强。
肠胃清。
身中不足及病见肠 者。
用此则安。
甘能解毒。
故于百药中。
得甘则协。
且于补药中风寒发散。
内用为向导。
则能于脾助其升发之气。
(仲景治奔豚。
用大枣滋土以平肾。
治水饮胁痛。
用十枣益土以胜水。
)不似白术一性一燥不润。
专于脾气则补。
山药一性一平不燥。
专于脾一陰一有益之为异耳。
但多食损齿。
(齿属肾。
土燥克水。
)及气实中满切忌。
(甘令中满。
大建中汤减饧枣。
与甘草同例。
)北产肥一润者良。
金华南枣亦佳。
杀乌附。
忌葱鱼同食。
荔枝
(夷果)入脾助气,入肝益血养营
荔枝(专入肝脾)。
味甘而酸。
气一温一。
故能入脾助气。
(甘入脾。
)入肝益血养营。
(酸入肝。
)
然于血虚火衰则宜。
若使病非虚弱。
及素火盛服之。
反致助火发一热。
而有衄血齿痛之病矣。
(李时珍曰。
荔枝气味纯一陽一。
其一性一畏热。
鲜者食多。
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
病齿 及火病患忌之。
开宝本草言其一性一平。
苏氏却谓多食无伤。
皆谬说也。
按物类相感志云。
食荔枝多则醉。
以壳浸水饮之即解。
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意。
)至核味甘气一温一。
专入肝肾。
散滞辟寒。
双核形似一睾一丸。
尤治 疝一卵一肿。
以其形类相似有感而通之义也。
(治疝气如斗。
用荔枝炒黑与茴香青皮各炒为末。
用酒送下。
)痘疮不起。
用壳煎汤以服。
盖取壳一性一温一补内托之意。
然要皆属一性一燥。
用当酌症所宜。
非若龙眼一性一主一温一和而资益甚多也!出建产者良。
饴糖
(造酿)一温一脾润肺
饴糖(专入脾肺)。
气味甘一温一。
据书言能补脾润肺。
化痰止嗽。
并仲景建中汤用此以为补中缓脾。
盖以米麦本属脾胃之谷。
而饴糖即属谷麦所造。
凡脾虚而肺不润者。
用此气味甘缓以补脾气之不足。
(成无己曰。
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胶饴之甘。
以缓之也。
)兼因甘润以制肺燥之有余。
是以脾虚而痰不化。
固可用此以除痰。
脾虚而嗽不止。
固可用此以除嗽。
即中虚而邪不解。
亦得用此以发表。
中虚而烦渴时见。
亦得用此以除烦止渴。
(寒食大麦一升。
水七升。
煎五升。
入赤饧二合。
渴即饮之。
)他如草乌毒中。
其一性一横烈。
固可用此以为甘缓。
芒刺误吞。
痛楚异常。
更可用此以为柔软。
然糖经炼成。
湿而且热。
其在气虚痰盛。
中虚火发。
固可用此湿除。
若使中满气逆。
实火实痰。
非惟治痰。
且更动痰。
非惟治火。
且更生火。
(震亨曰。
饴糖属土而成于火。
火发湿中之热。
寇氏谓其动风。
言未而遗本矣!)至于小儿多食。
尤易损齿生虫。
(虫喜甘。
齿属肾。
土补而水克。
)不可不慎。
牵白者不入药用。
鸡肉
(原禽)补肝火,动肝风
鸡肉(专入肝)。
补虚。
载之本经。
不为不是。
然鸡属巽而动风。
(巽生风。
)外应乎木。
内通乎肝。
得一陽一气之最早。
故先寅而鸣。
(宗 曰。
鸡鸣于五更。
日至巽位。
感动其气然也。
)鸣必鼓翅。
火动风生之象。
(时珍曰。
《礼记》云。
天产作一陽一。
地产作一陰一。
鸡一卵一生而地产。
羽不能飞。
虽为一陽一精一。
实属风木。
是一陽一中之一陰一也。
故能生热动风。
风火相扇。
乃成中风。
)风火易动而易散。
人之一陽一事不力者不宜食鸡。
是以昔人有利妇人不利男子之说。
而东南之人肝气易动。
则生火生痰。
病邪得之。
为有助也。
故一陰一虚火盛者不宜食鸡。
食则风火益助矣。
脾胃虚弱者不宜食鸡。
食则肝邪益甚。
而脾益败矣。
味者不察。
既犯一陰一虚火动脾虚不食两症。
又不撙节口腹。
反执补虚之说。
殊为可惜。
至于妇人小产胎动。
尤不宜食。
(食则并。
气益动而血益损。
脾益虚而胎益堕。
)惟有乌骨鸡。
别是一种。
独得水木之一精一。
一性一专走肝肾血分。
补血益一陰一。
为补虚除痨祛热生津止渴。
及下痢噤口带下崩中要药。
(时珍曰。
乌色属水。
一牝一象属一陰一。
故乌雌所治皆血分之病。
各从其类也。
)如古方有用乌骨鸡丸以治妇人百病。
(取其补虚益一陰一。
)鬼击卒死用热血以涂心下即苏。
(肘后用乌鸡冠血。
沥口中令咽。
仍破此鸡拓心下。
冷乃弃之道边妙。
)鸡冠位处至高。
一精一华所聚。
凡年久雄鸡色赤。
尤为一陽一气充盛。
故可刺血以治中恶惊悸。
(一陰一不胜一陽一。
)及或中风口眼 斜。
用血涂其颊上即正。
(咸能走血透肌。
故主之。
)鸡血和酒调服。
可以使痘即发。
对口毒疮。
可用血涂即散。
(风势善行。
以毒攻毒。
)中蜈蚣毒舌胀退场门。
可用冠血浸舌并咽即消。
(取其物一性一之有畏恶而得制伏。
)其效甚众。
至于雄鸡肝味甘微苦而一温一。
何书载治一陰一痿不起。
(千金方用鸡肝三具。
并菟丝子一斤为末。
雀一卵一和丸。
如小豆大。
每服五六十丸。
酒下。
)及小儿疳积。
眼目不明。
并肝经实热虚热。
(实热。
用雄鸡软肝。
并一胡一黄连白芙蓉花肉一豆蔻为末。
化服。
虚热。
用鸡肝同明雄黄桑白皮鸡内金为末。
酒蒸去药食。
)皆以取其肝以入肝。
气类相感之意。
鸡屎白一性一寒不一温一。
用之以治鼓一胀。
(普济方云。
治鼓一胀旦食不能暮食。
由脾虚不能制水。
水反胜土。
水谷不运。
气不宣流。
故令中满。
其脉沉实而滑。
宜鸡矢醴主之。
何大英云。
诸腹胀一大。
皆属于热。
一精一气不得渗入膀一胱。
别走于腑。
溢于皮里膜外。
故成胀满。
小一便短涩。
鸡矢一性一寒。
利小一便。
诚万金不传之宝也。
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
袋盛。
以酒醅一斗。
渍七日。
一温一服三杯。
日三。
或为末服二钱亦可。
)石一淋(古今验录。
用鸡矢白日中半干。
炒香为末。
以酸浆饮服方寸匙。
日二次。
当下石出。
)瘢痕(外台以猪脂三升。
饲乌鸡一只。
三日取矢。
同白芷当归各一两煎十沸。
去渣。
入鹰矢白半两调敷。
)风痹(千金方用腊月乌鸡矢一升。
炒黄为末。
绢袋盛渍三升酒中。
频频一温一服令醉。
)亦以取其消导利湿。
清热除风之义。
惟鸡子一性一禀生化最初之气。
兼清浊而为体。
味甘气寒。
一性一专除热疗火。
为风热痫 及伤寒少一陰一咽痛必用之药。
一卵一清微寒。
一性一专治热解毒。
为目痛赤痛烦满咳逆。
小儿下泄。
妇人难产胞衣不出。
痈疽敷肿必用之药。
一卵一黄微一温一。
一性一专利产安胎。
但多食则滞。
(鼎曰。
勿多食。
令人腹中有声。
动风气。
和葱蒜食之气短。
同韭子食成风痛。
共鳖肉食损人。
共獭肉食成遁一尸一。
同兔肉食成泄痢。
妊妇以鸡子鲤鱼同食令儿生疮。
同糯米食令儿生虫。
)他如一卵一壳研末。
磨障除翳。
及或敷下疳疮。
盖以取其蜕脱之义。
伤寒劳复用此熬令黄黑为末。
热汤调服。
亦以取其风一性一发散之意。
肫内黄皮。
一性一专清谷除热。
止烦通溺。
并一卵一中白皮。
能散久咳结气。
皆以取其一性一气上行下入之妙。
然要鸡中具有一温一性一。
则能动火助风。
具有寒一性一。
则能清热利湿。
具有平一性一。
则能益一陰一秘一陽一。
用鸡而在于肝。
则可通肝以治疳。
用鸡而在于肫于屎。
则可入腑以消食。
用鸡而在于抱出皮壳。
则可入目以磨翳。
而仍不越乎巽木风动以为之主。
故能直入厥一陰一而不岐耳。
凡血虚筋挛及一陰一虚火起骨蒸。
服此大忌。
诸鸡惟乌骨乌肉白一毛一最良。
牛肉
(畜)补脾固中
牛肉(专入脾)。
本属土。
若属黄牛。
色犹得正。
治能补土固中。
(土居中。
)益气止渴。
(气益。
则津生渴止。
)功与黄 无异。
故三疟久病。
日服黄牛汤。
能令日渐轻强而无肿胀之病。
其效可知。
即丹溪倒仓法。
治停痰积血。
胶聚于肠胃回肠曲折之处。
发为瘫痪痨瘵蛊胀膈噎。
非丸散所能及者。
用此因泻为补。
借补为泻。
踵其曲折。
如洪水泛涨。
陈朽顺流而下。
沉 悉去。
大有再造之功。
中年后行一二次。
亦却疾养寿之一助。
(朱震亨倒仓论曰。
肠胃为积谷之室。
故谓之仓。
倒者推陈以致新也。
胃属土。
受物而不能自运。
七情五味有伤中宫。
停痰积血。
互相纠缠。
发为瘫痪。
为痨瘵。
为蛊胀。
成形成质。
为窠为臼。
以生百病。
而中宫愆和。
自非丸散所能去也。
此方出自西域异人。
其法用黄肥牡牛肉二十斤。
长流水煮成糜。
去滓。
滤取液。
再熬成琥珀色。
取之。
每饮一钟。
随饮至数十钟。
寒月一温一饮。
病在上则令吐。
在下则令利。
在中则令吐而利。
在人活变。
吐利后渴。
即服其小一便一二碗。
亦可荡涤余垢。
睡二日。
乃食淡粥。
养半月。
即一精一神强健。
沉 悉去也。
须断房一事半年牛肉五年而安。
)此为补中之剂。
非若汗吐下药能以伤人。
亦奇方也。
但病非肠胃者不得遽行是法。
牛有黄牛水牛之分。
故黄牛一性一温一。
而水牛一性一平。
白水牛可治反胃吐食。
肠结不通。
牛一乳一味甘微寒。
亦治脾胃枯槁。
噎膈反胃。
(噎膈形类甚多。
然大要皆属一精一枯泽竭。
气逆上攻所致。
故食不能入喉入膈而自下也。
且人脏腑亏损。
津竭气逆。
浑身痰窒。
用以辛香燥膈劫痰。
未尝不快。
然旋劫旋生。
旋燥旋阻。
痰愈且盛。
津一液见枯。
清道厌会。
无不阻塞。
虽水与饮类可以入喉不逆。
而坚一硬食物。
每至厌会即返。
曰噎。
至膈阻绝吐出。
曰膈。
况肾主五液二便。
与膀一胱一表一里。
肾水既槁。
一陽一火偏胜。
煎熬津一液。
三一陽一热结。
前后闭塞。
口既不通。
必反于上。
直犯清道。
上冲吸门咽喉。
所食多噎不下。
故经有言三一陽一结谓之膈。
朱震亨曰。
反胃噎膈。
大便燥结。
宜牛一乳一羊一乳一。
时时咽之。
兼服四物汤为上策。
不可服人一乳一。
人一乳一有五味之毒。
七情之火也。
)牛肉病独肝黑身白头者。
切忌。
同猪肉食。
则生寸白虫。
鲫鱼
(鱼)补土制水消肿
鲫鱼(专入脾胃大肠)。
气味甘一温一。
诸鱼一性一多属火。
惟鲫鱼则一性一属土。
土能制水。
故书载有和胃实肠行水之功。
凡肠风下血。
膈气吐食。
俱可用此投治。
且一性一与浓朴反。
朴则泄气。
鲫则益气也。
至于生捣。
可涂痰核一乳一痈坚肿。
以猪油煎灰服。
可治肠痈。
合赤小豆煮汁食。
则消水肿。
炙油则治妇人一陰一疮。
同白矾烧研。
则治肠痢血痢。
入绿矾,泥固 。
则治反胃吐食。
与一胡一蒜煨。
则治膈气痞满。
皆以借其制水之意。
但 不可去鳞。
以鳞有止血之功也。
乌背者味美。
忌麦冬芥菜沙糖猪肝。
蜜
(一卵一生)蜂白蜜和胃润肺通结赤蜜 一性一凉降火 蜂房清热软坚散结解肠胃毒
蜜(专入脾肺。
兼入肠胃。
)本花木一精一英。
春生露气嘘得酿而成。
生则一性一凉清发。
熟则一性一温一补中。
为至纯至粹之味。
凡人五脏不足。
燥结不解。
营卫不调。
三焦失职。
心腹急痛。
肌肉疮疡。
咳嗽热痢。
眼目眩花。
形色枯槁。
无不借其润色以投。
如仲景治一陽一明燥结大便不解。
用蜜煎导。
(乘热纳入谷道。
)取其能通结燥而不伤脾胃也。
滋补药俱用白蜜为丸。
取其和胃润肺也。
至于赤蜜食之使人心烦。
以其味酸者。
故惟降火药用之。
白蜜虽补脾肺。
然一性一凉质润。
若脾气不实。
肾气虚滑。
及湿一热痰滞。
胸痞不宽者。
咸须忌之。
白如膏者良。
(李时珍曰。
凡试蜜以烧红火箸插一入。
提出起气是真。
起烟是伪。
)用银石器。
每蜜一斤。
入水四两。
桑火慢熬。
掠去浮沫。
至滴水成珠用。
忌葱鲜莴苣同食。
蜂房味苦咸辛。
气平有毒。
为清热软坚散结要药。
是以惊痫蛊毒。
痈疽瘰 。
痔痢风毒等症。
得此则除。
(时珍曰。
蜂露房一陽一明药也。
外科齿科及他病用之者。
亦皆取其以毒攻毒。
杀虫之功耳!)以其辛能散结。
苦能泄热。
咸能软坚。
且取其气类相从。
以毒攻毒之义也。
有同乱发蛇皮三物合烧灰酒服。
治恶疮附骨痈根在脏腑。
历节肿出疔肿恶脉诸毒者。
又以煎水漱齿止风虫疼痛。
洗一乳一痈蜂疔恶疮者。
皆以取其攻毒散邪杀虫之意。
并得一陰一露之寒及蜕脱之义耳。
但痈疽溃后禁用。
去外粗皮。
酒净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