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
遯卦
。
乾上艮下。
孔子《宣圣讲义》
上乾下艮。
天在山上。
乾为纯一陽一。
艮为少一陽一。
而合成上刚下止之象。
刚宜进。
在上则无可前。
止宜守。
在下则已难久。
唯有顺时自退。
以达其隐遯之用。
以卦爻四一陽一二一陰一。
一陽一聚于上。
一陰一并于下。
上下不均。
内外异志。
是不可为之时。
不宜为之地。
不得为之势。
不易为之情。
故名曰遯。
谓其宜及时勇退。
如人之逃捕。
唯恐不速也。
卦名多指一陽一言。
如剥与否。
皆以一陽一在外。
不得展其用。
不能久于其位。
则乘时之消。
而辨其行止。
以定君子之出或处也。
故剥与否。
皆不宜君子。
君子自退以独善其身。
今遯亦然。
遯以一陽一在外易消。
虽较剥否为胜。
而内卦一一陽一不抵二一陰一之排挤。
亦终随上之三一陽一以同消。
是以不宜君子。
亦与剥否同。
既不宜于行。
复不宜于止于其所。
则唯潜身引退。
以孚于一陽一之消。
见世运之在遯也。
虽然乾纯一陽一也。
居上一位。
有其地。
宜可为也。
何以君子必退。
则以艮之二一陰一在内也。
一陰一居内正位。
以应上之九五。
一陽一不得与一陰一和。
正如否之天地不通。
生化隔绝。
虽有其地。
而无其时。
虽有其君。
而无其辅。
虽有九五正位。
而不得如乾之飞龙在天。
则以下无九二之见龙在田。
为之匹也。
况初二均柔。
重一陰一以坏其本。
正如花木枝杪虽荣。
根干先窳。
欲其久茂。
不可得矣。
故君子于此。
应自退以善其身。
而任彼一陰一柔之渐进也。
夫遯以退为用。
而不曰退者。
盖本天道消息。
有进必有退。
有往必有复。
而进退非一时之事。
往复非一举之功。
其来也以渐。
其见也以徐。
故谓之气机。
言气动而自至也。
遯者自退也。
而外形不见其退。
以所退者微也。
日退日多。
积而后见。
正如月自望后。
日减日亏。
而初未见其减几分。
亏几许。
待至下弦。
则余其半。
晦则尽其全。
如斯之退。
是遯也。
非退。
而其终则退矣。
气之进退。
亦犹月之圆缺。
进而至于望则极。
退而至于晦则穷。
极则变。
穷则复。
此回圈之象。
亦天道推迁之大则也。
遯之为遯。
正本此例。
当遯之初。
以一陽一将消。
其气已摇。
其数已减。
物随之潜改。
事随之默易。
此即遯也。
虽属退逃。
而未着退逃之迹。
故名遯。
明其变有必至。
其所由来者渐也。
传曰恒者久也。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
故受之以遯。
盖因恒之久。
而非有形者所能终持。
则必因极而变。
因穷而复。
则前之恒者。
至此成遯矣。
由卦爻言之。
恒上震变而为乾。
下巽变而为艮。
一一陰一之进。
一一陽一之升。
恒乃为遯。
震长男也。
复则返于乾父。
巽长女也。
变则艮为少男。
是消长之所推移。
而升降之有变易也。
天地不外此例。
人物莫逃斯行。
故遯之继恒。
时为之也。
譬之人世。
恒者无为之治。
而遯则将乱之时。
以静极则动。
动则将纷争而难一。
极则一陰一。
一陰一盛则将推刚而自谋。
遯者一陰一之得时。
一陽一之失势。
正如小人渐进。
君子且受倾轧排挤之虞。
欲其不遯。
不可得矣。
故遯者。
始于极盛之治。
发于初乱之时。
因于幸进之萌芽。
濒于相争之境域。
一陽一不得久与一陰一抗。
刚不得再与柔谐。
于是自退以全身。
归隐以善其道。
故遯者隐也。
退也。
即本坤静之德。
而顺成遯隐之道耳。
遯为六月卦。
而其象正为一陽一盛将消。
以六月夏季。
一陽一已极盛。
盛者必衰。
极者必变。
是遯之为卦。
本一陽一德之初消。
明时用之宜退。
故遯为退。
犹减也。
褪也。
言自此日渐退消耳。
而君子因之以推其善让之德。
明其高蹈之志。
则早为退休之图。
不使有将来欲走不能。
欲留不可之虑。
此遯之用乃在大用之余。
而当至盛之后。
人方流连而忘返。
我则见几而豫谋。
盖本于天道好还。
往必有复。
时令自转。
息必有消。
正如六月之一陽一。
因时之将秋。
而先有引退之象。
以伏其火。
而伸其土。
育其金。
此夏秋间天道。
岁岁可徵者也。
至遯之为象。
有最要者。
人多未知。
即乾艮二卦。
原为先后天同位。
后天之乾。
居先天艮位。
以纯一陽一易稚一陽一。
以老父加少男。
是有自变而退之义。
与地风升卦相类。
以坤后天位。
即巽先天位也。
坤以代巽。
母以替女。
故一陰一自变而卦名升。
今遯以乾替艮。
而又与艮合。
且居艮上。
其例与升皆同。
遂以老一陽一自休。
比于艮之少男。
是一陽一变而自退也。
一升一遯。
足见一陰一陽一之换替。
先后天德用之有殊也。
故升遯二卦。
关乎天道时令。
系乎人物生化。
行止进退。
有别于他卦者也。
升反为观。
遯反为大畜。
亦先后同位。
而以上下不同。
德用亦异。
盖观坤在下。
大畜艮在上。
其所居与先后天之次序相反。
则其德用与升遯恰殊。
升之于观。
为一陽一易一陰一。
遯之于大畜。
为退易进。
大畜志在发展。
遯则志于退藏。
此因上下卦位之异也。
然以乾艮本先后天同位。
其致用必相恰。
亦如同人。
大有。
师。
比。
有相联系。
相因应者也。
虽艮巽为隅位卦。
与离坎不同。
而皆为一陽一或一陰一。
则一也。
则遯之取名。
实由乾之自遯。
而让艮成其德也。
艮止也。
乾以大生大始。
乘龙统天。
而效艮之善止善藏。
寂然不动。
则可见其取名致用之由来矣。
遯四一陽一在上。
一陽一升以迄乎尽。
故有类否剥。
前已言之矣。
而其对为临。
其反为大壮。
皆与遯有通用处。
以临为坤兑。
与乾艮先天对位。
大壮为震乾。
恰为遯之倒置。
一陰一陽一位异。
刚柔道殊。
内外用分。
升降数别。
此中主客之志。
人己之情。
智者先辨焉。
故遯者以一陽一言。
在人事则明君子之行也。
《宗主附注》
恒卦之后继之以遯。
在序卦传云。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
故受之以遯。
此言天地之道能久。
而物则否。
物者随形生灭。
有一定之期。
偕时消息。
有必变之数。
如花草以春而华。
以秋而凋。
如人畜由生而长。
由老而衰。
皆不得悖乎生化之例。
违乎兴衰之时。
此所谓物不可久居其所者也。
如人之高年。
度尽百岁。
即不能复留人世。
唯修道者可以延年不老。
长生久视。
然此乃真一人之伦。
固已超物。
而与道通用。
与天同德。
非物所能拟。
则能悠久无疆。
以益天地而共恒存者。
乃先天之体也。
唯至诚无息者至焉。
常人则犹与物齐论。
生死兴衰。
概随数以行。
偕时以化。
此不能利用恒。
而必因时以变。
则不免由恒而遯矣。
由恒而遯。
正如花草由春而秋。
由繁而谢。
其间无一时不变。
无一息不化。
此变化无形。
洎乎其成。
方见其迹。
此即遯之易恒也。
又如人之生。
一呼一吸。
息息不停。
旧者以新。
来者以往。
不见其变化之迹。
而渐渐由壮而衰而老。
岂非恒后为遯之象乎。
故遯者变化之机。
消歇之纽。
不可见。
而终有其形。
不可知。
而渐换其象。
正如风雷之易为天山。
一陰一陽一自相乘除加减而已。
则遯者化机之大例。
与恒之为道体者。
有形上下之别焉。
读易者。
要从传所释恒久遯退之义。
细推绎之。
方知周易下经。
纯本后天之序。
人物生化之例者也。
遯。
亨。
小。
利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彖辞。
明全卦德用也。
遯以上乾下艮。
外刚内止。
在卦为一陽一盛于外。
一陰一长于内。
乾之德已老。
不及艮之潜藏。
刚之用且衰。
不及一陰一之退守。
在四德有乾之亨。
而无其大。
具利贞之用。
而不克进展。
故彖辞称为亨小利贞。
小字连上贯下。
言亨不大。
利亦不克宏远也。
盖以乾始而亨。
今以艮在内。
则不能大亨。
谓所亨者有限。
由艮止也。
然艮固善退止。
本坤之德。
先利贞。
而未能随时利物。
故为小利。
而贞则其本德也。
艮止之所宜者。
唯此贞。
为必先固其内耳。
内有其贞。
外不足以尽其利。
此所以为止也。
为有限也。
德之贞者。
恒得其利。
遯既贞矣。
自有所利。
唯以不能推之至尽。
乃称小利焉。
亨已小矣。
利亦小利。
是凡为外者皆不足。
为己则有余。
此遯之所以为退也。
夫艮止之用。
由内言。
固无不足。
由外方。
则有所不充。
以其止则宜退。
退则其用有所限。
退字限字皆从艮。
可见艮之用于外之不足矣。
况以艮在内者乎。
艮本少一陽一。
今合乎乾之纯一陽一。
一陽一从而上。
其下无以继。
是其德宜自反。
道宜自潜。
潜则有所蓄于中。
反则有所存于己。
此遯之大用。
因一陽一之将消。
而先求于退藏隐遯者也。
故占亨小利贞焉。
亨小小利。
中略一小字。
若分释之。
亨之小。
为乾用已老。
利之小。
为艮用有限。
而贞则求全德也。
若合释之。
则遯之用。
本乾艮之合德。
而得此四字之占。
是在读者细玩味之。
遯之亨。
因用而亨。
非时之亨。
如君子因时而遯。
则能亨其身。
以及于道。
此非乾之所谓亨也。
故亨下小字。
明亨之不大耳。
而小利则以时言。
时可小利。
而不能大用。
则由大道之所限也。
利固与亨同称。
却与亨不类。
亨之小。
以人言。
利之小。
以天言。
故亨小与小利。
当连续而分别读之。
一明天时。
一时人道。
合而观之。
则可以尽易辞之旨。
明之用矣。
彖曰。
遯亨。
遯而亨也。
刚当位而应。
与时行也。
小利贞。
柔浸而长也。
遯之时义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
小利贞下脱一柔字。
应为柔浸而长也。
遯以乘时自退。
故亨。
言亨由遯至。
不遯则无亨。
故释之曰遯而亨也。
明指亨之与他卦有别。
然他卦之亨。
亦由乾得。
遯以乾艮合成。
其亨虽同而实异。
为乾不得势。
而从艮止之用。
是遯之亨以善止也。
止与行对。
他卦之亨。
必利于行。
遯之亨。
则利于止。
此所以释为遯而亨也。
乾在上。
得九五正位。
是刚当位。
以下有六二。
是应也。
乾顺艮止之义。
而志于遯。
是与时行。
此二句明释遯亨之由来。
谓遯本乾之得位。
依艮之时行。
故曰刚当位而应。
与时行也。
应字有二义。
一言卦爻之相应。
以上下相得也。
一言事势之相宜。
以时地相孚也。
上下相得。
刚以从柔。
则乾下顺艮以同止。
时地相宜。
势必自退。
则遯与时行以自藏。
而皆不外乎时之用也。
乾刚在上。
不若艮之柔克。
九五当位。
不及六二之时中。
此遯之大用。
在于知止善退。
先几自潜。
小利贞者。
因亨之不宜于行。
而宜于止。
行为大亨。
止则小利。
亨利皆不大。
是其所具四德。
唯贞为备。
以贞原无待于外也。
则由柔之浸长。
一陽一且失时。
柔长则刚消。
一陰一进则一陽一退。
一消一长。
行止别焉。
一进一退。
大小异焉。
此遯之占小利贞。
实由下卦柔浸长也。
盖遯为六月卦。
六月虽盛暑。
而令属太一陰一。
位乎戊己。
德为湿土。
介夏之末。
居秋之先。
其时暑已潜伏。
一陰一已渐滋。
称为伏日。
正犹遯之义。
伏以暑气之伏。
遯以一陽一德之遯。
皆时为之也。
时若不伏。
则一陰一无以育。
时若不遯。
则德无以成。
此六月之令。
恰与遯之用相应。
而为时之所为。
天道见于时。
人道谐诸时。
人顺天以自退。
乘时以自保。
则遯之义也。
故遯之用存乎时。
而释文称其时义大矣哉者也。
遯与临对。
临为刚浸长。
当十二月。
为冬之将春。
遯则柔浸长。
当六月暑季。
为夏之将秋。
一由一陰一而一陽一。
一由一陽一而一陰一。
君子顺时之令。
因时之德。
而定其行止。
决其进退。
此遯之关时义。
实人道之所本。
辞赞其大。
正谓人道之应天时。
有其豫为之计。
不独天时变易已也。
即以天时论。
一年四时。
周而复始。
唯夏之于秋。
交移代谢。
有异于他季。
盖夏为火令。
秋为金令。
五行金火为仇。
两不相得。
非秋与冬为金生水。
冬与春为水生木。
春与夏为木生火。
皆相生相得者比也。
苟六月若无伏日。
则火徒灼金。
秋安能承其令哉。
故必有伏。
以伏火之焰。
而消一陽一之威。
俾土德可以生金。
暑后可以成秋。
此天道之妙用。
时令之神机也。
而彖辞。
遯以天在山上。
刚外柔内。
刚自下顺柔。
则进者为退。
行者为止。
一陽一盛者渐为一陰一。
刚甚者渐为柔。
此之微义也。
艮于后天为少一陰一。
以一陽一自高。
而一陰一日长。
与兑成反对之象。
一陰一日以盛。
一陽一不克与争。
渐为一陰一所迫。
以还于坤静之象。
此艮虽在先天为少男。
而后天则随坤母以变。
正如兑以少女而随乾父以成者相同。
此消长之机。
升降之道。
各有自至也。
天山遯。
天不自主。
乃顺山之一性一。
以同止于下。
正如君子因时之非。
不克自进。
乃转而退休于野。
以遂其宜止之德。
达其勇退之行。
正法六月之一陽一。
自潜伏以待秋也。
读者于此。
宜细绎卦爻升降之数。
一陰一陽一消长之机。
而鉴于夏秋交替之时。
天人顺变之道。
方明于卦之名遯。
彖辞占亨小利贞之由来也。
《宗主附注》
遯为乾艮合。
以天加山上。
为高出陵空之象。
故比于人超然物表。
独往独来。
悠然世外。
无牵无罣。
此遯世之士。
足与蛊上九爻辞所称。
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者相媲。
盖姤为乾巽。
亦天在上也。
而上九因极则变。
一陽一日消而变为一陰一。
亦犹遯也。
遯之下艮。
一一陽一二一陰一。
姤之下巽。
二一陽一一一陰一。
巽之一陽一多于艮。
而其为消则同。
以皆在一陰一之上也。
一陰一先窃其根气。
夺其本位。
虽欲不消。
不可得也。
故凡下爻为一陽一者。
不问其上一陰一之多寡。
皆为一陰一之消。
若其下为一陰一者。
不问其上一陽一之多寡。
皆为一陽一之消。
为已失其本根也。
一陽一日消者。
极于剥。
一陰一日消者。
极于夬。
而一陽一之息。
始于复。
一陰一之息。
始于姤。
此二者消息之机。
而人道应之。
君子用一陽一。
小人用一陰一。
当一陽一之息。
君子道长之时。
当一陽一之消。
君子道晦之日。
此义已见剥复二卦。
而姤与遯。
亦由一陽一之消。
而见君子之宜退隐也。
故遯者自退以就于山林。
自下以藏于草野。
斯即天下有山之象所应也。
天高而以山为基。
则欲不自藏。
将无地以侧其身。
此遯之大用。
与时偕行者也。
又曰遯为四一陽一二一陰一卦之首。
凡四一陽一二一陰一者。
皆从遯变出。
如临为二一陽一四一陰一卦之首。
凡二一陽一四一陰一者。
皆从临变来。
以临为十二月卦。
主一陽一之长。
继复之后。
遯则为六月卦。
主一陰一之息。
承姤之余。
二者恰相对。
犹复与姤。
泰与否。
相反相应。
一则一陽一消一陰一息。
一则一陽一长一陰一衰。
天地之道。
依是消息长衰。
而分生杀荣枯之数。
此凡习易者不可不知。
故遯之为用。
实与临反。
因临而知岁之将春。
因遯而知时之将冷。
升降有度。
往复有纪。
不外由六爻刚柔辨之。
临变为泰。
一陽一之升也。
遯变为否。
一陰一之进也。
皆由少变而多。
弱变而强。
至泰否则皆平均矣。
上下内外。
分明齐一。
此一陰一陽一各半之象。
乾坤异用之时。
泰为正月。
春令初行。
否为七月。
秋风始至。
是春与秋。
为二气中和之候。
天地平调之时。
而遯与临发其端焉。
故观遯则知一陰一之必长。
柔之必胜。
生者必杀。
繁者必凋。
不待至霜雪寒冷之日。
而已知冬景之且至矣。
君子见几而作。
因一陽一衰而知正气不长。
生机将歇。
早蓄其气。
豫保其真。
以待春回。
再图进展。
此遯之亨利。
必本于贞。
而彖辞以柔浸长释之也。
柔以育刚。
一陰一以蓄一陽一。
正君子之所务。
乃明哲保身之道也。
象曰。
天下有山。
遯。
君子以远小人。
不恶而严。
孔子《宣圣讲义》
此象辞。
申彖辞之义。
明人道之应乎天时。
而定其行止也。
天在山上。
本乾艮之合。
而异于大畜之天在山中。
则以艮在下。
本先天之象。
失交互之用。
非后天所宜。
不艮于行。
故名曰遯。
以天道言。
一陽一在一陰一上。
升降背驰。
一陽一虽多而失势。
不得与一陰一争。
乃成退避之象。
此遯之称。
由天时也。
以人道言。
一陽一正一陰一邪。
一陽一善一陰一恶。
一陽一秉于一性一。
一陰一徇于情。
一陽一为一陰一所排。
而渐退。
正如君子为小人所胜。
而不可复留。
是遯之称。
以人事也。
因天人之宜于遯。
故君子顺时自退。
避世自修。
而不与小人竞逐于名利之场。
纵横于是非之地。
是以君子独善其道。
无与世争。
以孚时宜。
既不与争。
则唯求其勿溷。
既不志用。
则唯希夫自全。
君子于此时。
乃以远小人为先。
而不着于形色。
故曰君子以远小人。
不恶而严。
远者自离去之。
非我斥人。
我自遁也。
恶指争讦攻诋。
或以恶声。
或以恶行。
谓相诟谇。
相触迕也。
严者坚其畛域。
明其壁垒。
不与混同。
不相随和。
而自求清静。
情甘退让。
俾人不我污。
则虽欲浼我。
亦不可得。
是言邪正分明。
善恶区别。
不少假借。
而各行其是也。
为本卦象。
四一陽一在上。
二一陰一在内。
两不交混。
各成一系。
如泰与否。
大小往来。
明辨不差。
升降进退。
各随其类。
即拔茅茹以其汇之喻也。
然泰否三一陰一三一陽一。
两者平均。
界限甚明。
其得失亦易判。
遯则四一陽一二一陰一。
一陽一众一陰一寡。
而一陰一得势。
一陽一难与争。
唯连类自退。
偕时自潜。
故远小人。
而不为抵斥之谋。
严壁垒。
而不作攻击之想。
为一陰一正得时。
小人方起。
上且不能去之。
天且不能违之。
则自远以全吾身。
即足保道育德。
自严以明吾行。
即足以安善存良。
故不恶者知其无益。
不以贾祸耳。
自来邪正水火。
善恶冰炭。
施之以甚。
报之更厉。
摧彼未克。
害己尤速。
是不恶者。
正求自全之道。
而严者。
正期自保之行。
无非顺时体天。
以立于不败之地。
因势应变。
以致其久亨之图。
此彖辞有亨小利贞之占。
而君子即以之行夫亨小利贞之道。
而竟获其亨小利贞之福也。
且象。
以艮在内。
为全卦之本。
艮者止也。
传称为成终始。
以其能全始全终也。
乾主大始。
艮全终始。
今乾在外。
不克大用。
则唯顺艮之德。
以止于下。
而成其退藏之用。
艮在先天为少男。
在后天则为一陰一卦。
以八卦方位言。
艮先天居坤之右。
而在后天乃移坎之左。
恰与坤对。
且本先天震位也。
震为后天之首。
主东方木德。
艮为土。
与坤同属中央。
土在先天为生成之末。
在后天反为五行之母。
以一切皆生化于土。
存托于地也。
艮实主其全。
故后天八卦。
艮震相连。
东北与东。
地域接近。
为其成用之相须也。
以艮能代坤。
司土政。
则乾艮之合。
犹先天之乾坤。
而遯之象。
乃有类于否。
以时令言。
遯为六月。
否为七月。
亦先后间耳。
而其反复卦为大壮。
则为乾震之合。
震在乾上为大壮。
于时为二月。
恰与遯相对相应。
一为夏令交秋之季。
一为春风正盛之时。
此二卦本一卦也。
一反复而成二卦。
如物之正反面耳。
故大壮为盛。
遯为衰。
大壮为繁荣。
遯为消歇。
而遯以艮止。
主全卦之用。
大壮以震动随乾刚之行。
上下既殊。
行止以别。
此象。
实由艮之二一陰一。
主其大用也。
一陰一既为主。
一陽一乃不得不退听其令。
此遯之象辞。
君子以远小人为志也。
远者去之务远。
避之务速。
更无暇以论是非。
辨曲直。
则所谓不恶而严者。
正时势之宜。
恰如否之君子道消。
而偕其同类以自退也。
习易者宜合否卦辞参之。
《宗主附注》
天山遯与山天大畜。
一正一反。
即大畜乾在下。
一陽一之极盛。
遯则艮在下。
一陽一之已衰。
艮虽少男。
而在后天为一陰一之长。
一陰一在初二爻也。
故大畜为进。
遯为退。
大畜为长。
遯为消。
大畜为君子及时成其德业。
遯则为君子先时保其身名。
大畜为小人随世运以同化育。
遯则小人乘世势而跻显荣。
二者皆相反。
不外一陰一与一陽一消长盛衰之别而已。
且天之与山。
一虚一实。
一动一定。
山在下而天在上。
为先天之位。
若依后天言。
则虚者宜实其体。
定者宜动其行。
则天在山上。
为无为之时。
无可为之象。
反之山在天上。
而后一陰一陽一乃交。
刚柔乃孚。
正如泰与否之异。
天在地上。
而卦反为否。
地在天上。
而卦斯名泰。
可见后天之一陰一陽一。
与先天之行大异。
先天无为。
故贵定位。
后天有行。
故重互交。
此遯以乾上于艮。
为不可用之时。
而君子知几先退。
以成其高尚之事。
如蛊上九之所称也。
进退行藏之道。
恰依夫时而人道应之。
遯之为遯。
亦以人道名。
若非人道。
则不得谓之遯。
盖一陽一虽退。
一陰一固进。
刚虽老。
柔固兴。
不得以一而名其卦。
周易本人道为主。
故出处皆以君子为法。
此遯专为君子称也。
初六。
遯尾厉。
勿用有攸往。
孔子《宣圣讲义》
此遯初六爻辞也。
遯初六即艮初爻。
位在下。
地宜潜。
如乾之潜龙勿用。
艮虽二一陰一。
而上承乾。
且艮在先天为少男。
以一陽一为用。
而艮德为止。
止则象用。
况在遯之下位乎。
故爻辞如此。
遯尾厉三字三句。
以爻秉卦德而用遯。
因在下而象尾。
遯而在下。
其德必厉。
如乾之若厉。
言危厉须自励也。
全卦多刚。
唯初二为柔。
柔则弱。
犹大过栋桡。
以本末弱也。
本弱如尾。
犹根与末或梢也。
故称尾。
且以卦一陰一陽一言。
一陰一行本降。
自上而下。
至初位为极。
正如木之梢。
物之尾。
盖一陽一以上为巅。
一陰一以初为末。
卦虽自下起。
用仍从其行之次序数也。
而此尾字。
乃明初六之遯。
犹极稚弱之时。
细微之象。
不足以大称。
与大壮往来。
大壮以乾为始。
故称大壮。
遯则以艮为初。
故初六称遯尾。
尾与干别。
尾垂于后。
止于下。
皆体初六地位为喻。
既下位矣。
其用又细微纤弱。
则不得自用。
则必励其德。
而戒其危。
如履之履尾。
其所处已危耳。
因多危而自励。
难处而自砺。
则孚遯尾之义。
而后可免于灾厉。
故曰勿用有攸往。
勿用作一句亦可。
言初六柔一弱危疑不可用。
正如乾初九之辞。
而所谓用。
指行动言。
有攸往者。
行动之所着也。
勿用有攸往。
即不可以行之意。
言背爻位之德也。
爻位皆一陰一主降。
今在极地。
更何往乎。
虽望上之四一陽一。
冀其提挈。
而以升降道异。
刚柔德殊。
不得所合。
则不得志于行动。
故勿用有攸往。
往字对来言。
即往复也。
往为进。
来为退。
遯者退也。
既以遯称。
其不宜进可知。
况所处者下。
所凭者尾。
所遵者降。
所志者退。
无一不与行进相悖。
则唯有顺艮止之义。
依尾厉之戒。
而法乾之勿用。
以图少安而已。
此初六爻辞之旨。
亦全卦见用之初也。
象曰。
遯尾之厉。
不往何灾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初六既本艮止之用而自遯。
虽有危厉之害。
而因自励。
以戒其行止。
不求前进。
既无灾可言。
以初六六二。
本柔德而善顺承。
因静止而自退避。
既不志于进行。
则虽履险不危。
居下不辱。
是所谓灾危。
实由进行召之。
不进而退。
不行而止。
则灾亦不加。
厉亦自解。
盖卦外互无妄。
初六正如无妄之灾。
必由妄致之。
不妄则灾亦不至。
由是言之。
天道吉凶。
人道趋避。
各有其用。
非谓灾害不易免。
而时运不可回也。
况遯以退止为本。
退则与人无争。
止则与物无迕。
依柔道以自保。
顺时义以自藏。
则虽遇危难之时。
逢是非之地。
洁己有术。
处世得宜。
更何患乎穷。
穷则生变。
天之道也。
变以求通。
人之道也。
自六二至九四又互巽卦。
更有巽顺之用。
合上卦为姤。
别有遇合之期。
此六二以上爻辞渐为吉也。
初二爻本属地道。
非关人事。
而人处之宜。
秉地之厚载。
坤之静顺。
无论何卦皆然。
而为一陰一爻者。
则更要。
以一陰一爻原为坤体也。
至遯初二爻尤昭着焉。
则以全卦仅此二爻为柔也。
地道无成代终。
坤德顺承有守。
此为各柔爻同贵之义。
而则愈觉其重要。
遯之为遯。
即由是成用也。
君子因遯之柔。
辨于勇退之方。
明于知止之训。
则无时不赖坤静艮止之用。
以成其亨小利贞之占。
则虽有遯尾厉灾之嫌。
而以止而不进。
守而不行。
终得免其害。
而获于安贞之吉矣。
读者宜细思之。
六二。
执之用黄牛之革。
莫之胜说。
孔子《宣圣讲义》
此遯六二爻辞也。
六二居内卦正位。
即坤之六二。
而遯则以艮在下。
坤艮在后天有同用。
以五行皆属土。
而卦位成相对。
是艮六二亦犹坤六二爻。
不过艮用为止。
止则有覊留之意。
保持之情。
故爻辞云执之。
诗所谓系之维之是也。
言君子互相留止。
不予放行。
而与执持之以共进退。
正如随卦辞拘系之之义。
由爻言。
则一陰一陽一相牵引。
如琥珀拾芥。
磁石吸铁。
皆相吸引。
而若挽牵。
以六二得正位。
志在于上九五协。
乃有执系之象。
黄牛之革。
本坤之用。
黄为土色。
牛为土畜。
而用革者。
一陰一柔在内。
欲得一陽一刚护其外。
如女子在位。
欲得杰士卫其表。
革者表也。
靭而不刚。
柔而有力。
用以相维。
明六二之用。
非能刚也。
而企于刚。
非合于一陽一。
而慕乎一陽一。
此志之所存。
意之所发也。
且以革取泽火合。
二卦皆女。
合则变一陽一。
亦犹皮革之靭。
非真刚也。
而革有改革之义。
六二欲以一陰一变一陽一。
不与从。
则其合也。
犹皮一毛一之表。
非中诚相与。
而以位正时宜。
人莫之敢违。
则相与面从以暂止。
此下所谓莫之胜说也。
说一作脱。
以不得自脱离也。
莫之胜说。
即言六二势盛。
留者不克自遯。
且莫胜。
犹不克也。
而说字亦作言说或悦怿解。
谓一陰一柔相持。
不可究诘。
非比光明正大之挽留。
则其设计必巧。
用意必工。
措施必委折。
无非侭一陰一谋谲策之长。
有不可胜言者也。
若为悦怿。
则一陽一刚不与一陰一柔和。
君子不与小人近。
虽有多方牵挽之力。
不能动其乐易之心。
虽处委曲求全之时。
不得发其悦服之感。
此谓以力屈人者。
力不胜可也。
心悦诚服。
则不得也。
故莫之胜说。
犹莫胜。
亦莫悦耳。
总之遯之为道。
刚柔各殊。
进退各别。
六二以一陰一得位。
虽志在挽留君子。
君子不与苟同。
而势一逼一形禁。
不许迳脱。
则姑予委蛇。
以待时而自退。
此皆由志不能合也。
象曰。
执用黄牛。
固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之用。
一陽一以退为志。
一陰一以进为志。
两者不同。
各有其志。
六二一陰一得正位。
志欲用一陽一以同进。
故有执用黄牛之革之喻。
明其志之坚。
而留之切也。
而在被留之一陽一。
则时不我与。
地不我宜。
彼虽有牛革之执。
我一时莫胜以自脱。
而其志仍固去之必决也。
是六二之象。
实由二者志之不同。
而得其辞。
故释曰固志也。
言固其所志。
而一则志进。
一则志且退。
且固有坚固之义。
言留者志坚。
去者志亦固焉。
因牛革之执。
虽具礼而乖乎情。
则六二之留。
实凭势而迫于力。
势力可用。
而志不可夺。
是固志者。
正以明君子之志必固。
而见旅进旅退之非。
宜以遯本一陽一自遯为用。
君子鉴于乘时自退。
而于六二则欲退不能。
欲留不可。
则唯先顺其势以暂止。
而更砥砺其志以求全。
此一志字。
实君子明时顺变之所贵。
不独言六二在位者之志切牵挽也。
盖以遯当一陽一方盛之时。
一陰一尚欲假以俱济。
志之相慕。
固有必然。
而一陽一则以时之已非。
道之将晦。
与其强止。
而仍不克久存。
与其待他日之驱逐。
而终受其屈辱。
不如及早退避。
以保其清高。
则所谓君子之志也。
志既不移。
则暂留毋碍于遯。
此六二之莫脱。
不足为君子之羞。
而更因其维系之情。
愈可以固我之志也。
九三。
系遯。
有疾厉。
畜臣妾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遯九三爻辞也。
九三艮之上爻。
为人爻之一。
而与九四相接。
九五相比。
皆刚也。
是犹乾之九三重刚失中之象。
而以下联初六六二两一陰一爻。
则与乾九三不同。
在艮上爻。
以一一陽一覆二一陰一。
如日月照临。
一陽一光下被。
是为艮德所见。
艮以止为用。
如山之峙立。
而巍峨可观。
如塔之凌空。
而覆翼有物。
而在遯者异是。
以上有乾之一陽一也。
在象言之。
山上接天。
则杳冥莫可究诘。
塔高出云。
则氤氲若不清明。
此爻辞称其为系遯。
有疾厉也。
系者连续不断。
而在高。
则有辗转下坠之虞。
遯而曰系。
则由乔木以入幽谷。
连峰峦以倾深渊。
其势迫而情危。
其行怱而变速。
故有疾厉之占。
为其不能和安也。
疾病也。
又速急也。
又兼嫉妬之义。
厉害也。
又危迫也。
又兼甚亟之意。
而更有如乾九三之若厉。
包励或砺言。
以有疾害危迫之虞。
则当其砥砺或勉励之志。
为重刚固赅此数义也。
一陰一陽一不得其平。
刚柔不底于和。
则疾害自生。
亦由乾九三原有咎戾。
以乾惕乃免耳。
既不和平。
则难齐一。
九三上刚下柔。
各趋极端。
不肯自协。
虽志求谐合。
而数难齐。
情一欲牵连。
而道不一。
此虽有合。
非真合也。
虽为眷属。
非能平也。
故比于畜臣妾。
臣妾乃备使令。
供执役者。
九三以一陽一畜一陰一。
亦如大小畜。
而一陰一盛于下。
一陽一强于上。
遂成畜臣妾之象。
以顺乎情势。
得其时用。
故占吉。
谓九三之用止于此耳。
虽若有畜。
其德不大。
若有合。
其用不充。
则以艮止之情。
牵于乾健之势。
而加以一陰一柔浸长。
刚不克与争。
故在爻为得时。
在卦为失势。
合而论之。
则虽有为亦小。
有成亦微。
总不外乎二者不能平和。
徒苟合于一时。
暂交于上下而已。
此所以称为系遯耳。
系与六二之执正相对。
六二一陰一留一陽一。
则为执。
九三一陽一留一陰一。
则曰系。
系而继之以遯。
明其留而不可久。
合而不克齐。
不过如臣妾之事主人。
备一时之役使也。
象曰。
系遯之厉。
有疾惫也。
畜臣妾吉。
不可大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系遯固欲止不可。
欲离不能。
或行或留。
时迎时拒。
则其所至。
必有危灾。
而其所召。
将成疾厉。
为九三刚与柔难协。
犹人身一陰一陽一不调。
气血不畅。
强弱相形。
内外失志。
则在天为疾。
在己为惫。
疾指六一婬一言。
以邪乘隙犯正也。
惫指五志言。
以一精一不胜其劳也。
即犹外感与内伤之意。
气之不固。
则外邪易侵。
血之不充。
则内体易困。
正如九三上重刚而下重柔。
一陽一上孚则下不充。
一陰一内袭则中易败。
而有类于系之与遯。
一止一行。
一留一逐。
两情不相得。
两志不相投。
一陰一陽一交争。
而先溃其本。
升降悖道。
而自撤其防。
则危害之来无时。
而疾惫之生有自。
此象辞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示人道之宜先自保也。
严则足卫其身。
不恶则足息其害。
而九三以爻位之故。
时势之难。
不克全依象辞之戒。
遂旁徨于系与遯之间。
去留皆不能决。
而使外患以入。
内志以摇。
此九三之所占。
君子当鉴而早谋之也。
畜臣妾吉。
乃一时之合。
细微之得。
故曰不可大事。
盖以遯全卦。
时已不固。
无可作为。
九三虽有姑与周旋之心。
仍不能有始终和好之志。
则其所得必仅。
所成必微。
乃喻以畜臣妾耳。
然畜臣妾。
亦本爻象。
一陰一陽一相慕。
而情不齐。
刚柔交需。
而志不一。
艮以一一陽一覆二一陰一。
本如主之俯其随从。
强之庇其卑弱。
而更以乾乘其上。
一陽一刚过多。
两者不平。
则犹得臣妾之侍奉而已。
以其时地所合。
故占为吉。
而不可推于大事也。
则犹在宜遯之时。
虽以众人之牵挽。
仍不可作久之计。
此系遯二字连续各着其用也。
九四。
好遯。
君子吉。
小人否。
孔子《宣圣讲义》
此九四爻辞也。
九四在外卦。
与九三同属中爻。
人道所寄。
遯本以遯为志。
在下卦者。
又因二一陰一得势。
欲遯不易。
虚与周旋。
神离貌合。
是遯而不克遯。
徒成不即不离之象。
求遯而不能遯。
乃见半推半就之情。
虽为遯而非好遯也。
唯九四则不然。
既在外卦。
秉乾之刚。
无累于物。
因一陽一之上。
无系于一陰一。
故曰好遯。
犹曰最好遯之时。
好善也。
克也。
志所欲而得偿也。
心所求而自信其意也。
好虽有上去二音。
义原相似。
盖美好也。
则行止自如。
善欲也。
则进退任意。
言当九四之遯。
为恰好之时。
亦心好之也。
因所好而进行之。
则其恰好可知。
因所好而果得之。
则其得志可见。
此好遯者。
在己为一爱一欲。
在事为美善。
二者兼赅。
故曰好遯。
内无所恡。
外无所牵。
安舒以行。
乐易以去。
皆君子之志也。
故占曰君子吉也。
小人否者。
谓君子本志于遯。
得其好遯之时。
是犹求仁得仁之意。
若小人则反是。
以志于进。
而不遑顾其后。
希于用。
而不知择其宜。
一味干禄。
何以用遯之道哉。
此君子克孚好遯之称。
而小人否也。
小人因一陰一之渐长。
方幸其志得意满。
寗思及时而遯乎。
方企于乘时固位。
寗知急流勇退乎。
此小人不克孚好遯之吉。
不独时位使之。
人之情志亦自殊也。
易以君子为则。
遯之为遯。
实由君子所行得名。
君子人道之大则。
三四爻人道终始。
而九四尤为人事根基。
此好遯。
唯君子占其吉也。
象曰。
君子好遯。
小人否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君子以遯为志。
故孚好遯之吉也。
小人不志于遯。
故不得占其吉。
此否字。
一则明小人之不克遯。
虽当好遯之时。
而无好遯之志。
一则以君子因好遯占吉。
小人则不然。
否有是否与否泰二义。
否与泰反。
天在地上为否。
言其塞也。
不亨也。
小人否。
正由其不能孚亨利之德。
遯彖辞所谓亨小利贞者。
皆指君子言。
小人则不克也。
故九四明指出小人否。
以见小人不得有亨利之占。
不独九四一爻也。
全卦皆然。
然全卦以柔浸长。
为小人得志之象。
则小人亦有亨利。
不过其亨利者。
在物不在道。
在人不在德。
在一时不在久远。
而皆与君子反。
君子虽吝于物。
而丰于道。
虽屈于势。
而申于德。
虽滞于一时。
而能通达于久远。
此彖辞有亨小利贞之占。
而九四有好遯之吉也。
易辞爻与彖。
或同或异。
而其利害。
但视爻位之宜。
全卦主爻外皆为客。
以爻中有互卦。
有变象。
如九四以互卦否。
为巽之上。
乾之中。
合则为姤。
姤者遇也。
刚遇柔也。
刚柔相遇不相得。
其下为一陰一。
一陽一失其本。
不得不退。
此所以称为好遯也。
以变象言。
九四为外卦之始。
变则反而居下。
而其下复为上。
则成大畜与大壮之象。
大畜有畜以成其道。
大壮有为以致其功。
此皆九四因变而可冀者也。
故有好遯之吉。
吉即指其能畜且壮也。
畜以育之。
壮以大之。
皆必先培其中。
充实其内。
九四好遯。
正为求其培而充之也。
如冬月之一陽一。
待春而后发。
季夏之一陰一。
待秋而后成。
皆利用其遯于先也。
遯以为退。
止以为行。
此九四之好遯。
乃君子之所志。
而终孚其吉占也。
九五。
嘉遯。
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遯九五爻辞也。
九五居外卦之中。
系乾卦九五正位。
位尊时宜。
有如君王君临天下之象。
而其下卦为艮。
六二为内正位。
一陰一内一陽一外。
有类于否。
天地之德悖行。
刚柔之情逆趋。
遂成上下相违。
内外难一之象。
是以仍不能免于遯耳。
然其位正时宜。
虽不克大行。
而有所守。
故称嘉遯。
而占贞吉。
谓其内与六二应。
而自降心。
以反求诸己。
乘刚而不自恃。
则能柔克。
卒葆其贞。
在上而能自卑。
则可退休。
以孚于吉。
此嘉遯贞吉。
实由九五之善审时也。
嘉犹佳也。
好也。
悦也。
喜慕也。
发乎情者见其行。
存乎中者徵诸表。
九五得六二以为助。
因柔以育刚。
藉一陰一以涵一陽一。
两情相通。
而不忍拂其下。
居中为守。
而终协济于行。
此所以称嘉而卒成遯之道也。
嘉则中心悦慕。
而非面从之情。
遯则终始退休。
而有从容中道之象。
盖不外能贞为守耳。
在卦德。
乾健能行。
而今则反求其止。
在卦用。
一陽一刚善进。
而今则转期于潜。
故当在位乘时。
不独不希于升腾。
且先志于下降。
不独不务于进取。
且更蔪其退藏。
斯以外卦而占贞吉也。
内贞外悔。
卦之常例。
一陽一本志于行。
今则求其止。
此所以外卦而用内卦之德。
且获吉占焉。
天道周行。
终则有始。
外转而内。
是变遯而大壮。
或大畜也。
故遯之道以全。
而卦之用且大。
虽一时遂其退止之志。
而将来能企于进展之功。
则以九五善于用时。
既明天道往复之几。
乃辨人事行藏之道。
以乾而从艮。
以九五而应六二之行。
遯之大成。
即于此爻足见之矣。
象曰。
嘉遯贞吉。
以正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九五以正位主外。
而其志反求诸内。
故曰正志。
言嘉遯贞吉。
以九五志于得下之和。
而后孚其占。
则由卦爻一陽一升一陽一降。
六二本一陰一。
而九五则一陽一。
升降背驰。
内外仍乖。
今九五顺以就下。
是体天地之德。
孚一陰一陽一之道。
上而自下。
尊而自卑。
刚而自柔。
一陽一而自一陰一。
则契夫道行。
而应夫地天交泰之例。
是故以正志称之。
谓能反于正。
为其志也。
贞正也。
爻辞贞吉。
释文绎为正志。
亦有数义。
一则由九五一陽一以就一陰一。
亨以成贞。
自反于正也。
一则九五顺六二正位以为志。
上下正位。
合见于行。
而成其贞正之志也。
一则嘉遯。
遯而不失所守。
嘉而不乖其类。
是因九五而正其志。
志犹心思。
心思不邪。
则行止皆孚于道。
故嘉遯而能不失九五之正位也。
一则贞吉。
以乾兼四德。
元亨主外。
今九五以外卦而用内之贞利。
是贞利即足成全卦之用。
故彖辞有亨小利贞之占。
而其象征于九五。
则以九五善于用时。
不以亨而先贞。
不企行而务止。
此贞吉之称。
即九五之正志。
亦之正志也。
夫遯之大用。
在乾能成艮之德。
刚能伸柔。
一陽一能育一陰一。
俾内卦初二两爻之一陰一。
不受上四爻一陽一迫胁。
而更得其提携成就。
以达于坤。
此艮之道。
在因乾以绍坤。
而乾之道。
在藉艮以协坤。
二者皆志于成坤。
故有贞吉之称。
贞者坤之至德。
遯本无坤。
而赖二卦合德。
以同化于坤。
是即遯之大用。
亦即九五之大用也。
在时言。
六月为遯。
一陰一虽渐长。
未至于秋。
必历七八九三月。
方成坤令。
一陰一道始全。
母德始备。
故在夏末。
一陽一虽盛不足以伤一陰一。
正以天道方滋育一陰一气。
成全一陰一用。
此即乾艮合化。
以培固下之二一陰一。
亦之象也。
而在他爻。
尚不免有争妬迫胁之嫌。
唯至九五。
则反弃升腾进取之本能。
求合于退止潜藏之时用。
乃不以亨小之道。
而蔑其利贞之占。
斯九五反以贞称。
而释文则指为正志。
亦犹曰此正九五之志也。
正之志也。
其志维何。
即自退休。
以让坤道之舒展人道。
则象所谓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为乾不与坤争。
亦不与混同。
退避之。
即以成全之也。
故曰嘉遯。
谓心慕乎遯。
而不恋于位。
故曰贞吉。
谓行志乎贞。
而不希乎亨。
此在己为有守。
在物为知几。
有守则不困。
知几则不辱。
不困不辱。
君子之所志也。
而不外乎自反焉。
故九五之行。
贵在能反以就于艮耳。
上九。
肥遯。
无不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遯上九爻辞也。
上九居全卦之上。
为六爻之极。
亦即乾之上九。
在乾为亢龙有悔。
而遯则反占肥遯无不利。
则以下为艮。
天德从山。
乾道就艮。
上而能下。
刚而能柔。
故与乾上九异也。
肥者丰裕宽厚之意。
俗称富厚曰肥。
言如畜之肥壮也。
在遯以豚豕奔突为象。
肥遯即豚豕豢成肥一美之时。
亦即大用告终之日。
人之养尊处优。
犹豕之豢育肥一大。
虽豕之肥为食肉。
人之肥为食德。
二者不同。
而其志在肥。
则一也。
盖位者为成其尊。
禄者为遂其富。
隐居则安逸快志。
闲处则恬淡忘忧。
心广则体胖。
身安则神悦。
故养生有大小。
育德有广狭。
安富尊荣。
为有势位者之所图。
轻清舒适。
为无求嗜者之所乐。
遯之上九。
则兼有之。
盖言其位已极崇高。
言其用已濒虚幻。
穷则必变。
在庙廊者必趋山林。
往则必复。
离尘缘者必履旷远。
心无所系。
身无所罣。
来去自如。
动定随意。
则焉得而有肥哉。
肥遯者。
遯之至快适而美满者也。
天下何思何虑。
任所之而皆利。
心志何欲何求。
视所至而咸宜。
故有无不利之占。
谓上九之遯已极。
且变而成大壮矣。
肥与壮一义。
在前数爻。
时或有拘束之忧。
地或逢难阻之苦。
是虽遯而不获自如。
虽留而更多屈辱。
皆不克如上九之自在自得。
故不能以肥称。
肥犹濶也。
广极天下。
高穷天上。
任居来去。
无罣无碍。
乃谓为肥。
乃占无不利。
与蛊之上九高尚其事者。
又更进焉。
与大畜之上九何天之衢者。
乃相近也。
皆以本乾健之德。
合艮止之道。
能行能止。
可升可下。
无不如意。
艮以止称。
极则为行之利。
乾以健言。
极则成顺之用。
是遯之上九。
反以遯而无不利也。
象曰。
肥遯无不利。
无所疑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疑字与坤卦一陰一疑于一陽一疑字同义。
包有拟碍之意。
言遯上九已临极地。
一陽一升一陰一降。
两不相涉。
既无拟议之嫌。
亦无滞碍之虑。
而去往自然。
行止自得。
无疑于心。
无忧于事。
此所以占无不利也。
盖以退为志。
以去为旨。
在前各爻。
尚难任意退休。
随心去住。
乃有执留之语。
好否之辞。
至上九则地位已高。
时日已极。
下卦两一陰一。
离以日远。
升降既别。
遇合更难。
故上九从容来去。
毫无障碍。
以遂成遯世之志。
不复有忧疑于心身也。
人之悠然无拘。
夷然无患。
则何求不得。
何欲不遂。
此上九之称肥。
谓其行止绰绰然有余裕也。
心身安贴。
外见于形。
则肥之言体胖。
正如豚豕之无思无为。
更何疑哉。
上九肥字与九四之疾惫恰相对。
九四居中与两一陰一近。
牵系烦苦。
如人之忧劳畏惧。
形疲而神病。
此爻辞称其有疾也。
上九则与之反。
故爻辞称为肥。
肥则无病。
且中心坦然。
无所牵挂。
自能行见其利。
止见其安。
安利宽舒。
此所以为肥遯。
而与大壮且相应也。
初六遯尾。
言其细也。
稚也。
狭也。
不足也。
上九肥遯。
则言其大也。
壮也。
濶也。
丰余也。
皆因爻象而定其辞。
非偶尔用之也。
读者苟玩味之。
则可知之用。
宜于自外。
利于自远。
不贪其位。
不好其禄。
则不与小人混。
而后克称肥遯之名。
以免于尾厉疾惫之害也。
《宗主附注》
遯虽乾艮合。
而中互巽震二卦。
以二至四为巽。
二反上为震。
故包有姤及无妄二卦之义。
且震巽合则为益与恒。
而姤与无妄之反。
则为小畜大壮。
是与此数卦皆有关连也。
在周易卦序。
遯前为恒。
遯后为大壮。
则以恒大壮与遯更为近密也。
以反覆卦为大壮。
是未来也。
前身卦为恒。
是过去也。
遯则现在之象。
凡卦皆有此三世。
不独遯也。
遯则尤着。
以其卦爻原互见耳。
故遯之体本于恒。
恒则宜自守。
遯之用推为大壮。
大壮则宜自强。
虽行止不同。
而有为一也。
为止则反其本。
期于悠久不二。
为行则达其德。
志于行健无疆。
斯皆乾固有之德也。
乾兼四德。
元亨主于外达。
贞利主于内持。
如一岁之时。
春夏则生长之功。
秋冬则收藏之用。
功用虽异。
为乾者不殊。
生杀虽分。
为天者不二。
寒暑虽别。
为时者不差。
此遯之象辞。
包有亨利贞之占。
谓其能得乾之一体。
推乾之四德也。
占易得遯。
要当细绎此义。
勿徒以退隐为遯之志也。
且观全卦爻辞。
行止皆具。
体用兼赅。
亦足见夫遯之大用也欤。
又曰遯以肥遯为志。
故人道以潜退自保为先。
而在大过卦象辞。
则有君子以独立不惧。
遯世无闷之语。
与之用相似。
则大过一陽一被一陰一包。
不克自申。
正如遯之刚被柔迫。
不能自留一意。
大过以本末为一陰一。
四一陽一拘守于内。
遯则以初二皆柔。
四刚见摈于外。
虽其上不同。
其初皆柔。
初者卦之根本。
根本失固。
莫与为守。
则唯有见几自退。
离世独立。
不与时争。
不与众迕。
此即二卦人道之旨。
皆以独立遯世为先也。
而遯由以初二同济。
本根与内正位均为一陰一所据。
如一国之政权。
一操一诸女人宦者之手。
积成朋一党一之势。
互为倾轧之谋。
则君子虽欲强留。
亦不可得。
是在遯之象。
较大过为尤甚也。
故卦名为遯。
比大过象辞以遯世称者。
其缓急广狭。
自不同矣。
读者应互参之。
又曰在昔名(不知何字,打不出。
31左起6)卦。
以字形近似。
亦含碌碌之意。
谓人事纷纭劳碌。
急待休止。
故卦取艮止之用。
而(不知何字,打不出。
31左起5)字上亦犹月之变形。
下仍豕字。
盖本于豕突之象。
有奔走至急。
不遑他顾之情。
周易作遯。
亦不外此意。
以豚为小猪。
行走迅速。
往来奔突。
其一性一然也。
正如将乱之世。
多事之秋。
内外交争。
上下相害。
则奔逃急急。
情势迫切。
有如豚豕奔突。
故字形取象也。
顾遯者退而不进。
艮者止而不行。
而又反取豚豕奔突之义。
则似与卦用不孚。
不知卦虽以艮止为用。
而上卦乾健之快于行。
遯虽遯退为本。
而外有大壮之互与呼应。
是其止而有行。
退而有进。
正如人之避乱。
不得独求其安闲。
时之将危。
尤必先善其趋避。
则其止也。
仍不离于行。
其退也。
仍有需于进。
不过行者不悖其止。
进者终成其退。
亦如由朝而适野。
由都城而之山林。
虽觉渐远于烦嚣。
终仍难免夫跋涉。
此所以有豕突豚奔之象。
而爻辞更有执拘维系之情。
以见君子虽欲止而未能即止。
虽求退而弗克遽退。
此事势所迫。
非旅进旅退之为。
而终始周回。
则不免且行且止之象。
是易之遯。
有异于否与剥者也。
乾刚在上。
而能附顺乎艮。
四一陽一连居。
而克谐协于两一陰一。
此六爻三极。
固备具进退行藏之用者矣。
唯君子志退。
则以遯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