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
蹇卦
。
坎上艮下。
孔子《宣圣讲义》
蹇上坎下艮。
合成水山蹇。
为四一陰一二一陽一卦。
山上之水。
非其地也。
水流洼下。
天一性一使然。
激之上山。
其行必蹇。
故卦称蹇。
蹇难也。
难有二义。
一则平声。
不易也。
一则去声。
困也。
而蹇兼之。
言其行也不易。
其止也困。
困与泽水困一义。
而境殊。
泽中之水。
虽难固其所止。
山之水。
则困而不可留。
非其居也。
山上有泉。
聚而成瀑。
一泻千丈。
不可复止。
今欲止之。
其不易可知。
而竟止矣。
其困又可想见矣。
然地之有山。
山之有泉。
山高水高。
不待人力。
又何故耶。
则天地自然之气使之也。
气至则至。
气行则行。
水虽有质。
其原气也。
云之所蒸。
雷之所震。
犹其小焉者。
山洪之发。
渀腾万顷。
巗泉之涌。
滃蒙百寻。
谁为为之。
孰令致之。
毋亦气所运。
而势所导耳。
则蹇之山有水。
不当为难。
今以难名。
谓非力之未及。
气之未厚者欤。
则卦象固可明察之矣。
四一陰一在外。
二一陽一被束于中。
一陽一德不舒。
其势自蹙。
况卦中互未济。
火在水上。
二者背驰。
有类于讼。
有似于睽。
水志益降。
火志益升。
升降之途。
猜嫌无已。
此蹇之水与山难协。
而上与下多阻也。
其外互之变。
则有同于明夷。
以明入地中。
而有蒙难之语。
蹇之为难。
固与之类。
卦上下易位。
则为蒙。
蒙以水出山下。
土掩其上。
如物之蒙。
亦犹蹇之为蹇也。
蒙为山之压水。
蹇则水之没山。
水与山皆不得畅其志。
快其情。
故蒙为昧。
而蹇为难。
昧则蔽其聪明。
如明夷之象。
难则窒其行止。
如未济之情。
此蹇与数卦。
皆有相关处也。
蹇合坎艮。
坎为险。
艮为止。
险在前而止。
乃不克前进之象。
此蹇之所由称也。
坎为水。
陷也。
而艮为山。
则崇高之象。
内崇而外陷。
有不克伸扬之意。
水以低洼为利。
而反处山之上。
山以峻拔为志。
而反在水之下。
两者不能相得。
而有碍于行。
一陽一主升而在上。
一陰一主降而多在下。
一陰一陽一又不均匀匹配。
此卦爻之蹇也。
卦本水在上。
而中互反居下。
艮少男也。
而与坎中男合。
两者情志各殊。
如睽之二女不洽。
此上下卦之蹇也。
传曰睽乖也。
乖必有难。
故受之以蹇。
言蹇实由睽之变。
睽为二女之相违。
蹇则两男之各戾。
睽为四一陽一二一陰一之不协。
蹇则四一陰一二一陽一之难调。
故蹇与睽甚相近也。
然睽虽乖。
而中互既济。
是有可济之象。
蹇则互未济。
更成难洽之情。
不过睽为家人之变。
家人内外皆得正位。
睽则皆失之。
蹇之六二九五。
则与家人同得其正。
与睽却反。
虽难而内外不失其位。
虽不相协。
而上下各得其位。
则犹可用也。
况中爻九三六一四。
合乎既济。
得人道之中和。
有时位之可用。
虽难而不皆乖。
虽戾而犹可守。
此艮之得势。
有知止之道者也。
艮限也。
限者。
审利害。
辨从违。
明宜否。
而重在善趋避也。
故彖辞有利西南之句。
与坤相应。
坤土也。
艮亦土。
其一性一情相类。
而全卦二反至上互坤。
六二又坤之正位。
故取用本乎坤贞也。
蹇之为义。
包有阻蹇及艰窘之意。
字与塞寒相似。
而下为足字。
即含有知止之意。
知止不独自足也。
人之有足。
为便行与止。
足下从止。
明其必先止而后能立能行。
且行终必止。
未有不能止而能行者。
亦未有行而不止者。
人之足。
履地以立。
举步以行。
皆必由于止。
故步字上亦从止。
止与行对。
不行则止。
蹇之从足。
即重在本艮止之义。
见难而退。
知险而止耳。
止则不复前矣。
蹇之以坎险在前。
而内自止。
此圣人明行止之道。
进退之机也。
退犹止也。
皆取艮之义。
故退字亦从艮。
退与进反。
止与行以。
蹇既宜止。
其不可强进可知。
难而强进。
其害必大。
虽世有不畏难。
而冒艰险以进取者。
然非君子之所尚也。
行险徼幸。
纵获成功。
亦无可取。
况在蹇之时位乎。
故蹇者时当止。
而行有方。
其道在坤贞。
其应在明夷与未济。
凡习易者必从是而明辨之。
蹇与解为往来卦。
皆二一陽一四一陰一。
而一合艮坎。
一合震坎。
坎同而震艮异。
蹇坎在艮上。
成水山之合。
与雷水解对。
与火泽睽反。
以火水山泽皆相反对也。
按八宫卦序。
睽为艮宫四世。
蹇则兑宫四世。
亦相对也。
而解则与家人对。
风火家人。
为巽宫二世。
解则震宫二世。
相对也。
四卦交相往来。
而离坎主其上下。
震巽艮兑错综其间。
凡下经卦多类是例。
四卦尤为显着。
蹇之次睽。
固以乖必有难。
实则文王定序。
仍本往来回圈。
由象明数。
由数明变。
睽之四一陽一二一陰一。
变则为蹇之二一陽一四一陰一。
而水易火。
山易泽。
由八卦方位交易其次。
艮与兑。
在先天固相对。
而后天则兑对震而主西。
艮对坤而移东北。
故艮震相邻。
山雷成颐。
艮兑相反。
山泽为损。
就其先后天言。
用各异也。
然雷山为小过。
则中孚之反。
泽山为咸。
则恒之往来。
是其上下易位。
用又不同矣。
小过与损。
皆戾于道。
失于中和。
而頣与咸。
则得于一性一情。
全其德用。
此读易者所宜留意也。
睽之与蹇。
亦复类是。
睽乖而情志莫协。
蹇难而行止可师。
故睽为家人之变。
为吉变凶。
蹇则睽之变。
由害变利。
亦物极则复。
数穷则通之理。
蹇之难也。
因而思有以免之。
其阻也。
因而求所以通之。
故其象上下得中。
内外同正。
有似家人。
睽反于家人。
而背戾自误。
蹇则有效于家人。
而戒饬自严。
故蹇为智。
以知险而能止也。
行莫善于知止。
知止而后有定。
大学止至善。
即重斯旨。
蹇而知止。
其终免于难矣。
蹇。
利西南。
不利东北。
利见大人。
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彖辞也。
蹇以坎艮合。
而用本于坤。
坎后天代坤。
艮与坤易位。
故二卦皆取坤用。
坎在北。
艮在东北。
所居之地。
非所行之方。
故利西南。
不利东北。
与坤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相应。
坤之得丧。
以其助也。
蹇之利否。
以其通也。
助在于道。
通在于行。
二者微异。
而大旨不殊。
蹇原多阻。
而西南仍可畅行。
由五方言。
西为金。
南属火。
金火二者。
为岁之夏秋。
蹇之坎水也。
艮土也。
水能胜火。
土则生金。
故为利。
若东北则反是。
东木地司春。
北水乡主冬。
二者一陽一之潜而稚。
生之薄而疏。
土畏木。
则艮所不宜。
水仇火。
则坎所不喜。
坤之丧朋。
亦正以此。
利害既判。
行止斯明。
方宜既明。
德用斯见。
蹇难也。
非承平之日。
康坦之途。
其必有所择也。
明矣。
此彖辞首揭二语。
以示世之用蹇者。
夫利害者。
行止所关。
而卦用有宾主之别。
利于此者害于彼。
宜于主者妨于宾。
彖辞举其要而已。
利见大人句。
首见于乾。
九二九五。
皆有是占。
而九二非正位。
故称见龙在田。
九五正位乘时。
故称飞龙在天。
蹇之大人。
亦指九五一爻。
以得全卦正位也。
即坎之中爻。
坎虽代坤。
中藏乾一陽一。
乃代生化之全。
蹇以九五。
正位当时。
下应六二。
内外同正。
上下交孚。
故占利见大人。
既有大人乐于接见。
又获晋见大人之时。
此所以称为利也。
然见者自见。
非我即大人也。
九五虽乾爻。
而卦非乾也。
六二在内。
实秉坤德。
故称贞吉。
与坤辞安贞吉一义。
以蹇之时。
多难之日。
非得志之际。
畅行之辰。
观首二句。
即知其不宜妄动。
而必慎默。
不可轻举。
而必安详。
贞吉二字。
明其必守贞而后吉。
贞以自淑。
则蹇无害于行。
贞以自持。
则时有得于止。
乾坤四德。
贞居末焉。
如岁之冬。
如物之潜。
安静不渝。
坚固自全。
是谓坤德。
蹇所师焉。
彖辞数句。
已概全体大用。
而教世人有所去取耳。
《宗主附注》
蹇与解为往来卦。
而与睽为反对卦。
解与家人反对。
故四卦为一大往来。
按先天八卦方位。
艮对兑。
巽对震。
坎对离。
风火家人对雷水解。
火泽睽对水山蹇。
而卦爻则家人与睽往来。
蹇与解往来。
实皆相对也。
以四卦皆成于坎离。
中皆互既未济。
合之即水火不相射之象。
风与火。
雷与水。
为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变成两卦。
火与泽。
水与山亦然。
总不外离坎也。
离坎后天代乾坤。
得离用者本乎乾。
得坎用者本乎坤。
此家人睽以离而同乾。
蹇解以坎而类坤。
乾坤在后天。
仍离坎为主。
是此四卦。
与既未济固通。
与泰否亦近。
如睽蹇则似否。
家人解则似泰。
否蹇也。
隔也。
睽亦隔也。
蹇亦塞也。
不通不调也。
睽以二女不调而乖。
蹇以两男不通而难。
其用极相类。
皆与否应。
否之不通。
天也。
睽蹇则人一尸一(似为“为”字,当否?)之。
何也。
以坎离为人卦。
而山泽原通气。
通而不通。
岂非人之咎乎。
周易下经。
均以人道为主。
人道至家人备矣。
而其变也。
乃成睽蹇。
为失其中和之德。
戾乎一性一命之正耳。
火不得其位。
则燎原之灾。
水不适其居。
则灭顶之害。
此睽与蹇之所以成也。
而人道有损焉。
人道者。
人为之主。
或吉或凶。
人自致之。
或利或否。
人自至焉。
故两卦占辞皆互见也。
吉利者。
智者所为。
凶祸者。
昧者所触。
习易者可就爻辞参之。
彖曰。
蹇。
难也。
险在前也。
见险而能止。
知矣哉。
蹇利西南。
往得中也。
不利东北。
其道穷也。
利见大人。
往有功也。
当位贞吉。
以正邦也。
蹇之时用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
明之时用也。
易之文辞。
长短详略不一。
以所含义显者。
则略而短。
隐者。
则详而长。
蹇之释彖。
亦以卦用难明。
辞义难尽。
故言之详。
而文乃长。
人知蹇之为难。
不宜于行。
而不知蹇之善止。
反适于用。
则时为中也。
在彖辞三句。
三利字。
惟不利东北。
可见不利者少。
利者尚多。
不得以蹇而少其用也。
圣人恐后世误于蹇难之义。
而忽于利吉之占。
故详释之耳。
蹇之为难。
已见前讲。
何以难。
则由卦合坎艮。
坎在外。
卦以下为本。
由下而上。
即由内之外。
由此往前。
坎在艮上。
故曰险在前。
而蹇之难。
即以是称焉。
夫坎陷也。
如地之阱。
道之坑。
有失足坠下之虞。
人之行也。
志在前进。
偶有未慎。
深陷于阱坑之中。
其难可知。
逐兽者。
利用陷阱以得兽。
兽之不知。
始误入之。
人而入阱。
与兽何异。
是贵乎知险而先止也。
求前者。
人之所志。
入险者。
人之所虞。
蹇以前有险而自知止。
本艮之德用。
以待坎之险陷。
知止以戒行。
而应易陷之险阱。
此非智者不能。
中庸所谓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
而莫之知辟也。
则其所谓智。
反不如其愚。
明知有险。
而贪于前进。
必至已陷方悔者。
皆不知蹇者也。
蹇则见险而能止。
岂非世之智者哉。
智在能先知。
在知而能戒其行。
在行而能毅然中止。
若见而不知。
知而不戒。
戒而不能遽止。
皆非智也。
智内也。
藏而不露。
怀而不章。
其外若愚。
其动若神。
方为大智。
传曰显诸仁。
藏诸用。
用即智也。
藏谓之智。
不藏则所谓察。
察察为明。
徒偾事耳。
何智之有哉。
蹇之称智。
正以其善藏。
藏于中。
止于内。
见险而能不进。
知难而能致功。
非大智者。
不能与于斯。
释文知矣哉三字。
盖深赞其能藏而善止矣。
蹇之知止。
非徒止而已。
止也有行。
惟止能行。
止而行。
行而利。
则难者不难。
蹇者不蹇。
大哉止乎。
老氏曰知止不殆。
为其利于行耳。
若一味徒止。
而忘于行。
遇时之宜。
则为失时。
遇时之否。
则为失事。
皆不能语于成。
蹇以知止。
而后利于行。
故彖辞示以利西南。
不利东北。
言其行之有方也。
夫险在前。
其后非险。
可转身以进。
险在东北。
西南非险。
可转向以行。
此止之继。
仍行也。
遇险则止。
非险仍进。
东北则止。
西南可行。
此蹇之利否。
由行止判之。
蹇利西南者。
以六二九五。
内外正位。
坤之所应。
乾也。
中也。
由坤而乾。
由柔而刚。
由六二以进于九五。
则所行中道。
故曰往得中也。
不利东北。
谓其行与之反。
犯险以进。
背道而驰。
失其中守。
愈行愈穷。
则所谓其道穷者。
非行之咎。
乃方之不宜也。
蹇由卦言。
水在山上。
其象为穷。
依而行焉。
必履于险。
而内外得正。
中互既济。
因而推之。
其行必宜。
得中与道穷。
指卦爻常变言也。
以卦名蹇。
有难有险。
因求直进。
穷途立见。
知止善退。
知难顺变。
推夫中道。
正行不困。
则所谓利也。
明知其必陷。
而轻试之。
见其有险。
而率履之。
则欲不穷。
不可得矣。
故行蹇。
贵乎知止。
而善趋避。
知止而勿遽进。
见险而克囘旋。
即从容中道之行。
尚何往而不利哉。
往即有利。
所成必大。
故占利见大人。
释为往有功。
明所行有大成也。
大人指在上一位。
卦之九五也。
利见大人。
即由内外皆正。
以我之力。
建国之功。
邀大人之赏。
开基创业之谓也。
总不外当位贞吉而已。
内正则贞。
外正则吉。
内外同正。
贞吉斯见。
由坤之德。
达乾之道。
因地之利。
奉天之时。
一人之功。
举国之庆。
故曰以正邦也。
家人卦以内外正位。
立人道而正天下。
蹇亦以内外正位。
济时难而正邦家。
其道一也。
为蹇当时之非。
多难之日。
险阻在前。
艰危方甚。
乃以知止之智。
得正位而行中道。
本时用而辨方宜。
乃获贞吉之占。
而成正邦之利。
推原其故。
在于当位乘时。
故申之曰。
蹇之时用大矣哉。
盖恐人不明蹇之可用耳。
时用者。
易所最重。
乾卦已详其义。
各卦称时者。
皆如之。
而蹇尤为重要。
则以蹇者时之蹇。
人求无蹇。
必别其时。
时位一也。
言时则位存焉。
蹇虽卦之蹇。
而位则皆当位。
当则时宜。
彖已明告利西南矣。
方位之利。
可证时用之宜。
能明时用。
则始终于蹇。
得此时用。
则克有功而正邦。
卦同而体用殊。
事同而主宾异。
故时用所关大矣。
读者细就卦爻体会之。
即可明辞之微旨。
象曰。
山上有水。
蹇。
君子以反身修德。
孔子《宣圣讲义》
此全卦象辞也。
彖辞已明揭之时用。
象辞更示以君子用蹇之道。
彖重在天。
故先时宜。
象重在人。
故先人道。
君子乃人道表率。
其行与止。
足以昭示大众。
以立人之纪纲。
而为世之模范。
故称君子。
言其为一般人道之则耳。
蹇上坎下艮。
山上有水之象。
水利于洼下之地。
今反在崇高之山。
其行之蹇可知。
前略明其义矣。
水之在高山而下流者。
如悬崖飞瀑。
势疾气盛。
更千百倍于江河。
然而非其一性一也。
非一性一者。
势一逼一处此。
虽奔腾澎湃。
不得谓其行之利也。
以遇断阪峭陂。
而后成其瀑泻也。
若周流于山谷之内。
吞吐于石隙之中。
其行必多阻。
而不得如江河之一泻千里。
即留止于溪涧之间。
停瀦于井一穴一之底。
虽可浸溉左右。
曲折潆洄。
而不得如湖沼之蒙蒙。
海洋之浩浩。
是亦一性一之所戾。
非水之所欲也。
故水在山上。
行止皆为蹇。
蹇以义言。
尤重在于行。
谓行之蹇。
则止亦非利。
水与山异。
山志在止。
水志在行。
今水反居山之上。
是失志矣。
不得以悬瀑飞泉。
视为水之固一性一也。
故观水必于海洋。
以其得地而当势也。
山上之水。
甯为水之所利哉。
即以水反居山上。
而得其称矣。
水之蹇。
天之所为。
山固不任其咎。
时之蹇。
数之所为。
人亦不必被其害。
此君子有自全之道也。
象已明示利所在矣。
因时之难。
而辨其方宜。
应事之变。
而达乎中和。
则蹇之用。
贵在循艮止之德。
以免于坎险之灾耳。
艮止在下。
有其本也。
知难善辨。
明其方也。
见险亟退。
得其道也。
而莫不重在反身修德。
以自保其时用耳。
盖卦自下而上。
为顺以推之。
由上而下。
为反以复之。
蹇坎在外。
顺进必难。
惟反以从艮止。
自修其德。
则免于蹇矣。
故君子因蹇而反身修德焉。
上下正位。
而九三六一四合乎既济。
是已有中正之道。
虽坎险在前。
而艮止在后。
明哲保身之所宜。
故象以反身修德。
示君子之行。
因内外正位有守。
不失中和之行。
有德自臧。
有道自全。
蹇而不害于身。
难而不失其德。
反身而诚之谓也。
凡行有不得。
则反求诸己。
蹇之前险。
是不得进也。
反以师艮止之义。
则绰绰有余裕矣。
反身修德。
不独用蹇之要道。
亦即君子因蹇为利之方。
君子出处不离乎道。
不弃其德。
平时尚然。
况当时之蹇哉。
蹇而有功。
非善自反者不克也。
艮止以应坎险。
则险无碍于我。
反身修德。
以待时难。
则难无损于事。
此彖辞称其利见大人。
而释文谓其有功而正邦也。
夫蹇上下判然。
行止异趣。
求进则遇险。
有守则安贞。
艮之知止。
原秉坤之安贞。
失其所止。
即戾于安贞之吉。
大哉止乎。
非徒止而已。
止而修德。
其成益大。
反身者。
知止也。
前行遽止。
反求诸己。
以进为退。
昭德守位。
贞固自持。
何来灾害。
德业日新。
其成必大。
此蹇之用。
即于反身修德四字见之。
天时虽蹇。
人道自易。
行途虽险。
居位自安。
易则有成。
安则无忧。
正邦有功。
不必他求。
此居易俟命之君子也。
果由是扩而充之。
尚何患乎蹇哉。
乾坤四德。
蹇以贞称。
学易者味一贞字。
即可见利之所在。
利本于贞。
贞内而利见于外。
贞己而成于物。
蹇之利。
即其贞。
而贞之行。
即反身修德。
总之不外乎知止而已。
初六。
往蹇。
来誉。
孔子《宣圣讲义》
此蹇初六爻辞也。
蹇初爻。
即艮初六。
艮在下。
而爻为柔。
凡卦皆自下上行。
而爻以一陽一升一陰一降为顺。
一陰一升一陽一降为逆。
蹇之初六一陰一也。
在数当上进。
在道则为逆。
逆而进。
其难可知。
故曰往蹇。
若本乎刚柔之道。
依乎升降之阶。
以初六之一陰一。
反上以下。
反进以止。
是去逆而就顺也。
故曰来誉。
往则蹇难。
来则有誉。
行止利害。
即于四字判之。
往者进也。
来者反也。
坎险在前。
进必遇难。
艮止在内。
返必保身。
誉者身名俱泰之谓。
况初六既在下。
而复为一陰一爻。
在下者宜潜藏。
一陰一柔者宜休息。
坤道安贞之德。
凡从六者皆师之。
故蹇初六往蹇来誉。
明其宜退而不宜进。
宜止而不宜行。
为地之匪宜。
时之不利。
与彖辞首句相应。
以东北不可住也。
往来二字。
又包卦位言。
卦有往来。
如蹇与解。
位有往来。
如蹇与蒙。
皆颠倒其上下也。
又有方位往来。
如艮与兑。
坎与离。
则蹇与睽无往来也。
尚有爻变往来。
以柔往者。
变一陽一为来。
以一陰一往者。
变刚为来。
则初六与九四。
自成往来也。
更有互变之往来者。
则以中互外互交相往来。
如蹇互未济。
而外互既济。
既未济固一往一来也。
总之有往即有来。
皆行也。
去为往。
归为来。
如远行者。
由家前往为往。
由彼归家为来。
往之不利。
来则利矣。
蹇初六不利前进。
故宜速返。
返反原一义。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此象辞称君子以反身修德也。
何哉。
时地之非。
将奚行乎。
象曰。
往蹇来誉。
宜待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蹇初六。
时地非宜。
必待时之迁移。
地之进转。
由初六而六二。
得中乘时。
方有利。
卦爻均以时位为本。
言时赅位。
言位赅时。
初六在下。
地位不当。
即时之不宜。
爻辞往蹇来誉。
以先往后来。
必经时位变宜。
虽明知往则蹇。
而不得不往。
来有誉。
而不能未往即来。
此爻辞概天人言也。
释文重在人道。
故以待时之宜为言。
意指往固蹇。
非往之咎。
时之灾也。
来固有誉。
非来之功。
亦时之宜。
时之与灾。
见于大畜无妄二卦。
无妄为灾。
大畜为时。
非时即灾。
时至则利。
初六之蹇誉。
亦复类是。
时蹇则蹇。
时至则誉。
君子明易。
重在趋吉避凶。
知时之灾。
则求其退避之方。
逢时之宜。
则顺其行进之道。
爻辞虽以蹇誉明往来之凶吉。
而人道则因之。
期往而不蹇。
来而获誉之功。
天数固不免于往之蹇。
而君子则重乎来之誉。
盖知其往必不利。
则宁勿进。
而待时之移。
如来之誉。
而时未至。
则待位之易。
时移则蹇者不蹇。
位易则誉者益昭。
此释文之旨也。
或以待时为事所弗许。
势之所迫。
欲罢不能。
机之所遭。
欲获未果。
而竟犯难求进。
涉险求功。
是不明易教者也。
易之为教。
示人所行所止。
可行则行。
不可则止。
吉凶悔吝。
生乎动。
不动将何来吉凶。
何由悔吝。
初六而在下。
原可不动。
今乃不自反。
贸然轻动。
以希来之誉。
而忘往之蹇。
是自贻伊戚者也。
明艮止之义。
师坤贞之道。
藏器不用。
相时而动。
则往蹇已免。
来誉滋加。
岂非智者所为乎。
故释彖以知险能止。
称为智也。
而智者之动。
即在不违乎时。
时用者。
蹇全卦之大义。
而于初爻已明示之。
六二。
王臣蹇蹇。
匪躬之故。
孔子《宣圣讲义》
此蹇六二爻辞也。
六二内卦之正。
即艮中位。
以柔在下。
有比于王臣。
对九五言也。
坤之主位。
秉安贞之德。
所谓臣道也。
妻道也。
凡卦六二皆取坤用。
而视所合。
辨其为臣为后。
为妃为妻。
以其匹敌属五爻。
五之为刚。
则君子也。
蹇九五在上。
故六二以王臣称。
然非限于臣也。
或仆或属。
或妻或妇。
可类推之。
以六二虽得正位。
而上遇坎险。
同在蹇中。
时蹇而位宜。
原可自免。
故曰匪躬之故。
以咎不在我也。
王臣有位。
则有官守。
有职则有责任。
不得如事外人。
悠悠自得。
择其所宜也。
以时固蹇。
以职无难。
蹇蹇重用。
谓居其位。
不得避其害。
一也。
逢其时。
不得逃其灾。
二也。
以爻为一陰一。
上应坎险。
有重蹇之象。
且初六六二皆一陰一爻。
既蹇于前。
复蹇于位。
是蹇蹇者。
明其难之互。
不易趋避耳。
然王臣之蹇。
由其职守。
非其人所为。
不在其位。
何干于咎。
不食其禄。
何负于责。
爻辞特揭王臣二字。
明蹇之由至。
而幸以正位有守。
终免于害。
则亦因公遇蹇。
义不咎其身也。
况在正位。
行中道者哉。
易例内外得正者皆吉。
蹇九五六二皆正。
故免于难。
虽时之不宜。
地之不利。
临险而不能遁。
见危而不能避。
则忠于其职者所为。
在义当无咎矣。
之行无不蹇。
六二虽蹇而无罪。
虽遇难而不失其誉。
履险而非关于智。
则由正行不易。
贞固不失。
克有其德。
以俟天命者也。
此爻辞以匪躬之故。
明其蹇非人咎也。
即已蹇矣。
蹇而又蹇。
所遇不幸可知。
而罪咎不及。
终免于灾。
非有德者不能致之。
德之所合。
中正之行。
安贞之义。
六二所固有者。
宜其无可尤也。
象曰。
王臣蹇蹇。
终无尤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六二居其位。
守其职。
遇蹇不得自避。
而终无咎。
则由君子反身修德。
乃克行蹇而免咎耳。
说者以六二蹇而咎不及身。
谓遇难而非其罪。
如忠臣烈士。
捐生殉职。
虽所遇不幸。
而不得责以咎戾。
然爻辞之义。
包含遇难得免。
虽蹇而终无咎尤。
则以六二中正之德。
能拯时之灾。
安贞之道。
能避地之难。
爻辞匪躬之故四字。
一则指蹇不干于己。
一则指蹇不及于身。
是虽遇难。
有脱难之方。
遭灾有逭灾之道。
时地虽不免于蹇。
而道德足以自救也。
盖六二九五。
内外同正。
自获契重。
如忠臣重忠臣。
义士重义士。
犹后世桓侯之释严颜。
元帝不杀文丞相之例。
是由其德行所感也。
在王臣之心。
固不存幸免之念。
而德义之感应。
乃反成解脱之机。
则以蹇之往来卦为解。
蹇之至即变解。
初六往蹇来誉。
亦以往来相反言。
六二王臣之蹇。
遇明主而遂免。
以其忠义可嘉。
虽险难不避。
而身仍安全。
不独罪戾不及己也。
释文终无尤句。
即含此义。
言我不尤人。
人亦不尤我。
蹇之已甚。
其难自解。
故爻辞不以凶占。
《宏教附注》
爻辞六二爻。
王臣蹇蹇。
匪躬之故。
讲义固详尽。
然尚有兼含之义。
未及备述。
兹略补之。
王臣蹇蹇。
以为王之臣。
必属亲故。
无论在天子之邦。
诸侯之国。
三代之制。
率以亲故者。
为之卿士大夫。
以其先有功于国。
有勋于民。
与王同安危。
与国共休戚者也。
庶民下士。
不得骤升于朝。
而近于王。
如春秋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实平王特命。
亲选之以为辅佐者。
而非如周公太公之股肱周室。
夹辅成王。
开国之臣。
元勋之比。
即侯国卿相。
亦必由于世家。
或出同宗之亲。
或属大公之裔。
始世袭国卿之位。
为君亲信之臣。
论语周公谓鲁公曰。
君子不失其亲。
不弛大臣故旧。
无大故。
则不弃也。
可见君臣相倚。
上下相依。
实先王之制。
六二之王臣。
亦当如之。
而爻辞以蹇蹇称。
则以时之非。
国之难。
为臣不得保其亲。
供职不得信于君。
故曰匪躬之故。
躬亲也。
故旧也。
非亲非旧。
而当多难之秋。
委身为臣。
难免忧疑之集。
此所以称蹇蹇也。
既蹇于时。
复蹇于遇。
在其位。
而难自保。
勤其职而莫能信。
是由非亲故之臣。
乃不免于多阻塞之虞也。
然六二正位在下。
能守其臣节。
百折不囘。
忠于职守。
多忧勿恤。
则终无害。
故匪躬之故。
仍包有咎非关己。
蹇非由躬之意。
是在占者随时体会之。
九三。
往蹇。
来反。
孔子《宣圣讲义》
此蹇九三爻辞也。
九三居中爻之内。
为人爻之始。
与六一四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恰乎既济之义。
而以坎在外。
有进必难。
故初爻有往蹇来誉。
四爻有往蹇来连。
上爻有往蹇来硕。
九三爻亦曰往蹇来反。
明全卦皆不宜进。
而宜用艮之止。
以求于内。
来反犹来复。
与来誉来连来硕。
义异而用同。
谓来复。
如复卦反复其道。
虽不及吉凶。
而包有吉凶之意。
盖来反者。
明与往蹇已相反。
往既蹇。
来而复。
自免于蹇。
与初四上爻之辞。
均皆在其行止之辨耳。
来誉者。
有声名之可喜。
来连者。
因情志之可孚。
来硕者。
见德业之可大。
而来反则指复其初行。
终于安贞之吉耳。
盖卦分上下。
由初至三为一卦。
亦即一界域也。
行至于此。
在数当复。
虽全卦至上爻为止。
而第三爻亦一段落。
与四爻同介于内外之间。
司出入之道。
有如门之枢。
户之钥。
行者至门必止。
卦用至此必复。
蹇以来往相对。
往者至此一复。
故往来亦曰往复。
复即来也。
来即反也。
反返原一字。
蹇之复。
即免于蹇矣。
而卦有升降。
爻有刚柔。
初二皆一陰一。
至九三为一陽一。
一陽一升一陰一降。
原与初二背驰。
但在蹇用。
以艮为重。
艮之一陽一为全卦之主。
今蹇以不宜进。
则用当本艮止之义而自反。
此九三以升而降。
以刚而就于柔。
以中而俯其下。
故爻辞称来反。
明其行之必反也。
反固反复。
亦包与常道相反之意。
在他卦利于进。
今九三则反之。
而以退止为先。
在他爻之一陽一例为升。
今九三亦反之。
而易成俯降之志。
此反字之旨。
实重在与全卦反。
与常道反。
反以成其用。
而后免于蹇耳。
然爻辞已及往蹇矣。
往者必反。
往而蹇者。
反必与之。
反此反字。
直概一切言。
无不反也。
象曰。
往蹇来反。
内喜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内指内卦三爻。
以六二在中。
初六九三相应。
两一陰一喜近一一陽一。
一陽一亦不觉而俯就之。
故有来反之语。
一陽一本志于上进。
而因前有坎险。
使之生畏惧之心。
则反而就内。
更得悦泽之契。
一险一易。
一忧一喜。
互相对照。
而见往来之道。
吉凶自异。
利害各殊。
人情恶危而乐安。
好亲交而怯远道。
喜平易而畏险阻。
不待智者。
已能知之。
九三既临于坎险之前。
心有不悚惧以求自全者乎。
况犹在艮止之道。
近乎坤贞之德。
反而自下。
莫不欣然相与。
退而自守。
更获安然无患。
则所谓内喜。
不独初二之欲近一陽一。
亦九三之甚愿就一陰一。
两者相亲。
共成艮止之行。
即九三来反。
合乎内喜之情也。
故内喜之有二义。
一则内之初二柔喜近刚。
相与维系。
一则九三以怯于前险。
反而亲内。
相与缠一绵。
是内喜犹曰内相喜悦。
而使九三之速来反耳。
欲退者不进。
愿止者不前。
内字与出字对。
或作纳。
即入也。
归也还也。
九三之还合初二。
以全艮卦大用。
苟去而不返。
行而不归。
则将何以止哉。
此九三之来反。
亦时位所宜然也。
六一四。
往蹇。
来连。
孔子《宣圣讲义》
此蹇六一四爻辞也。
六一四外卦之始。
为坎卦初爻。
与九三同属人爻。
刚柔相得如既济。
而在以坎之险。
连艮之止。
进则蹇。
退则安。
与各爻同。
而六一四重一陰一。
一陰一喜近一陽一。
外则近于九五。
以近于险。
是以往蹇也。
内则返于九三。
以同于艮。
是来连也。
连者连系不断之意。
六一四以一一陰一介两一陽一之间。
而合成离。
离丽也。
故善于连系。
或丽九五。
则成坎险。
不免于蹇。
或丽九三。
则与艮止连贯。
故曰往蹇来连。
在他卦内外分界。
多难连属。
而蹇六一四。
以与九三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协成中爻之用。
有孚既济之道。
此称来连。
明其与下卦必相连属。
而附于艮止也。
艮之一一陽一九三。
实如领袖。
居中控外。
近悦远来。
以其德之昭昭。
足致人之归附也。
故九三曰内喜。
六一四曰来连。
可见此二爻实相亲睦。
而为中外所悦服也。
且来连者。
爻位变离。
与坎互成既济。
亦相协调。
不独与九三之均和乐近也。
连字从车。
有行动之志。
而与运字相类。
有转移之情。
全爻皆以往蹇来否为辨。
六一四已在外卦。
势难自反。
独因柔易从刚。
不知不觉。
连系于内。
与艮相得。
故来连实以位之所当。
德之所明。
行之所宜。
时之所合。
而不得不连也。
夫蹇之大用。
即在坎之居外。
坎以一陽一陷一陰一中。
如水之没物。
遂沉溺不自拔。
六一四本应同于坎用。
而成险陷难免之情。
却以近于九三。
思源追本。
遂不得不随艮以来止。
诗云絷之维之。
以永今朝。
此之谓也。
原非所连。
以来则连。
可见其连。
仍由于来也。
竟往不来。
将谁连哉。
故来连。
以来誉来反。
均重在来。
即反也。
反其所行。
以还于本来耳。
蹇之反。
则变为利。
艮止之用。
通乎神明。
大学知止一章。
已揭其义。
来者善止。
止者利行。
六一四之来连。
虽未言吉。
亦可知其必利。
为其远坎而近艮。
去险而就安。
有九三提携。
以共成一人道仁义之用。
故来连实指六一四能反。
而与九三连系耳。
象曰。
往蹇来连。
当位实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六一四虽非内外正位。
而属中爻。
以柔居柔。
亦为当位。
且与九三同称当位也。
九三六一四。
一陰一陽一相得。
合成一人爻。
主全卦中道。
故爻辞称往蹇来连。
谓其能来与九三连系。
而成其用。
释文申之以当位。
见中爻亦资乎刚柔相得也。
而实字则指六一四。
本属离中虚之象。
以反连九三。
一陰一从一陽一道。
故称为实。
言以其来连而得实耳。
然实字包含二义。
一则称其当位由虚而实。
一则明当位得九三为匹。
所称不虚。
易言之。
犹曰实当位耳。
盖六一四九三。
两位俱当。
真实不虚。
若非匹以九三。
尚不得实称当位。
如有圣主。
必得贤臣为辅。
方能长保其位。
有贤妻。
必以良人为匹。
乃克久宜其家。
此六一四之当位。
以九三而后实也。
故以释爻辞来连之义。
明六一四之用。
在于连系九三。
而皆当位。
乃免于蹇耳。
蹇之用。
在重取艮止之义。
今六一四已不在艮。
而仍能反连于艮。
终免于蹇。
艮止以制坎险。
虽陷阱临前。
而吾足自止。
则仍不失其守。
不失守。
即保其位。
六一四当位。
而能保。
则由连九三以师艮止耳。
读者要将爻辞合全卦绎之。
方明释文之旨。
一陰一道虚。
一陽一道实。
六一四之实。
非连九三之一陽一。
不得称也。
中爻之用。
足为人道之规。
一刚一柔。
恰孚道用。
故虽在坎而仍可免于险。
设不知自反以连于九三。
则安能脱于险哉。
故吉凶利害。
在人之辨之审。
而行之慎。
不急求进。
而速求止。
自无咎矣。
九五。
大蹇。
朋来。
孔子《宣圣讲义》
此蹇九五爻辞也。
九五外卦正位。
有乾九五之象。
而卦属坎。
一一陽一陷两一陰一中。
遂不得如乾飞龙在天。
而仍不离乎蹇。
且以位蹇之极。
势一逼一处此。
乃有大蹇之称。
凡功业之着。
必假权位。
故成德者。
九五所固有。
反之。
祸乱之乘。
亦必因夫权位。
故大蹇之占。
亦在九五。
遇治安之世。
则兴王之业。
明德之时。
遇丧乱之秋。
则危难之君。
忧烦之日。
此皆以其位辨之。
而有时之幸不幸。
境之宜不宜耳。
九五之蹇。
以时之非。
遇之险。
履乾刚之位。
罹坎险之难。
此所以为大蹇也。
然蹇固大。
而位可凭。
时固难。
而权可用。
位正则名分定。
权尊则辅益多。
故大蹇之时。
而占朋来之象。
朋者。
即坤卦西南得朋之朋。
以蹇之利。
与坤同也。
九五虽乾位。
而以坎之一爻被陷。
不得展其用。
所幸内合乎艮。
有成始成终之期。
九五下应六二。
内外同正。
遂得利用安贞之道。
以体于坤。
朋来二字。
明其得道多助。
不以大蹇而失其位。
且正位乘时。
转因大蹇而多得良朋。
此即九五六二之协和。
以共济蹇之时。
而终保蹇之位也。
朋来二字。
义包蹇之丛集。
如朋类相偕而来。
则蹇之固有。
所谓灾祸不单至之意。
然真义仍重在多得友朋之助。
虽蹇不失位也。
盖九五中正之德。
无论为乾为坎。
其当位守中仍同。
故大蹇之至。
而友朋亦来。
为中兴之君。
以国难相勖。
上下一心。
共赴危急。
则其名正言顺。
德至位当。
足以昭示天下也。
故大蹇不独无害。
且将以成其不世之功。
如夏少康是也。
苟德不称其位。
权不孚其位。
则民皆弃之。
更何朋来之占。
是爻辞虽不及吉凶。
其有功可昭。
有德可着。
孚彖辞大人正邦之用。
实在此爻。
何哉。
九五六二。
相辅相得。
君明臣良。
共勤其邦国。
自可御灾扞患。
而启中兴之业。
故六二则云王臣蹇蹇。
匪躬之故。
与九五之朋来。
恰相对照。
上下一德。
内外同心。
果何忧乎蹇哉。
象曰。
大蹇朋来。
以中节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九五得中位。
而有权。
足以昭示天下。
节制人民也。
朋来二字。
仍本往来之义。
言往则大蹇。
而来则有朋。
其旨不外反其行。
以合乎艮止。
艮在下。
如君之得臣。
主之得辅。
犹良朋也。
朋字兼言众助之意。
不仅一二人已耳。
凡称朋必志同道合。
终始共事者也。
正位秉节。
号召其下。
无不来同。
故曰中节。
犹正位当权之意。
九五六二。
皆守中不失。
上则善于用人。
以御夫众。
下则善于事主。
以济其难。
此中节二字。
明释朋来之所由。
中字有平去二义。
平音明其位之中正。
去音明其德之光明。
与中庸发而中节之义相似。
以其行止合乎节度。
无过不及。
同中孚也。
君子居尊位。
握重权。
未有不能得众者。
桀纣则否。
以其德不称。
行不一良。
不能中节也。
喜怒以为赏罚。
一爱一憎以为升陟。
以私济公。
以意行政。
则亲离众叛。
更何朋来之望。
在平日尚将去此远适。
自相携贰。
矧大蹇之日。
有不倒戈相向。
以快其志乎。
故大蹇而占朋来。
实其德足以服人。
其政足以令众。
此中节也。
简言之。
即大公无私。
因才器使。
赏罚至度。
进退至平而已。
何哉。
九五之尊。
有其德与位。
大蹇之际。
省夫戒与惧。
以进君子而任忠贤。
则国难亦纾。
禄位永保。
朋来之庆。
足见九五之成功矣。
九五全卦主位。
万众所仰。
朋来已足见天下之归心。
中节更足昭明德之日远。
蹇而不蹇。
此之谓也。
上六。
往蹇。
来硕。
吉。
利见大人。
孔子《宣圣讲义》
此蹇上六爻辞也。
上六为全卦终位。
蹇之极也。
凡卦爻位。
至上则穷。
穷则变。
蹇之上六。
亦为穷变之时。
而以坎之故。
仍不离乎蹇。
前各爻均以往蹇为言。
上六已无可进。
更何往哉。
然卦位六爻。
周而复始。
上六之进。
反为初六。
其往之蹇。
亦与前各爻同。
不过就常理言。
上六已无所往。
而爻辞称往者。
犹曰以往耳。
如前五爻之行。
至此为往。
往之蹇。
则来必与之反。
上六居当变之地。
行必变之时。
则其来也。
亦必与以往大异。
不独如前五爻之有往来。
而异其吉凶也。
上爻来者。
包全卦之来。
各爻则仅指本爻之来。
故上六往来。
实括全卦言。
其往也为蹇。
其来则易以解矣。
上六穷极。
往者至此已尽。
所重原在来耳。
全卦之来。
即全蹇之反。
险反为易。
难反为安。
蹇反而不复蹇矣。
故爻辞曰来硕吉。
硕一大也。
硕吉。
犹大吉。
而分言之。
硕者鸿大也。
鸿功大业之意。
以上六一变。
则蹇反为成功之期。
即彖所谓正邦者也。
硕德足以示众。
硕名足以裕后。
硕行足以怀远。
硕果足以垂统。
蹇之有利。
必至上六。
始克徵焉。
故占吉。
谓全卦各爻之来皆为利。
皆与其往蹇者反。
而上六则底乎大成。
所谓来誉者名益显。
来反者行益昭。
来连者众益集。
来朋者助益多。
是合全卦而见其大功大业。
以孚吉利之占矣。
上六柔也。
喜近乎刚。
卦中九三九五是也。
上与三应。
而外则共仰承于五。
上六六一四夹辅九五。
如臣下之事其君。
仆妾之侍其主然。
故有利见大人之称。
以上六利见九五之贵人。
而得着其勋名也。
然利见大人。
乾卦在二五。
而今属上爻。
是蹇之独异也。
蹇以非常之时。
多难之日。
在位者。
兢兢业业。
免祸犹恐未足。
尚何利见之望。
此六二有王臣蹇蹇之辞也。
在位者。
避难之不易。
而不在位者。
却建功之匪难。
则亦以时之殊。
地之移也。
所居不同。
所行乃别。
所司不一。
所获乃差。
在六二徒有蹇之王臣。
而上六却逢利见大人之遇合。
得失悬绝。
正与彖之利西南。
不利东北相证。
西南远。
而东北近。
上六正当西南。
而六二则在东北。
故利否恰反。
由此可见蹇之所在。
皆既进之士。
当位之臣。
功之所归。
必知止之贤。
后进之杰。
为其一则同于往蹇。
而不免于险。
一则孚于来吉。
而善知止者也。
往来之异。
进止之分。
由上六一爻。
足见其利害之不同矣。
象曰。
往蹇来硕。
志在内也。
利见大人。
以从贵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上六居外卦之终。
不行则已。
行则必反而下。
以复于艮。
而脱坎险。
此往则蹇。
来则硕也。
言反而从艮。
以知止之智。
成大功大业之基。
故曰志在内也。
内以外对。
上与下对。
上而下。
即外而内。
上六虽在外。
而志从内卦之艮也。
利见大人。
则上六柔喜从刚。
一陰一喜从一陽一。
九五正位。
大人也。
上六从之。
以建立勋名。
振兴邦国。
故曰从贵。
言一则从尊位以事贵人。
一则因功业以跻贵显。
上六在外犹边鄙之士。
僻远之臣。
原非贵臣在位者。
乃以时势所至。
遭逢殊遇。
成其功名。
建其德业。
而从诸贵显也。
由此可知蹇之时。
有可为也。
苟不明艮止之义。
徒冒坎险之行。
是蹇之不免。
若戒于轻进之训。
择夫善用之道。
则不独不蹇。
而功莫大焉。
此上六利见大人。
有从贵之吉。
而来硕。
有志内之功也。
志在内三字。
包含反归之义。
内犹入也。
志内。
志在反还。
入夫本居之意。
亦即来也复也。
来对往言。
内对出言。
其义甚近。
凡出行者。
终必反家。
往异国者。
终必归其故土。
而必功成业就之日也。
上六穷极之地。
虽功业未就。
亦不得不志于返复。
况近九五之贵。
有正邦兴国之功名可期者乎。
故爻辞曰来硕。
意即以往甚小。
而来归则大。
如士子远行。
求名与利。
其去也碌碌。
而归则赫赫焉。
盖名既成。
利既厚。
向之细人。
今且易为出类拔萃之杰。
其能致之者。
为其善从贵也。
善于反求诸己。
而自发愤。
体艮止之行。
而孚坤安贞之德也。
坤以安贞。
而后能厚载无疆。
艮以知止。
而后能成终成始。
此之所志。
尤上六之所志也。
蹇至上六。
其用已终。
其往复卦为解。
解则蹇难以缓。
而行多吉。
其利西南。
亦与蹇同。
亦重在来复。
来复乃吉。
与蹇之来吉。
相类而略异。
俟讲时再详言之。
《宗主附注》
蹇之为用。
以止则吉。
因坎险在前也。
而卦之中互未济。
亦不宜轻进之象。
但全卦内外正位。
已有其守。
而中爻三四刚柔孚于既济。
又可协和。
故各爻。
皆以来往异其利害。
往则蹇者。
顺以进于险。
来则吉者。
退以止于安。
是全卦大用。
均视行止定吉凶也。
而止亦兼行。
谓先知止。
而后择善而从。
其行自利。
故彖辞有利西南不利东北之句也。
四方所利者半。
不利者亦半。
而不利即原卦之坎所居地。
所利即原卦之艮所居地。
是利害乃由坎艮之异。
行止之殊辨之。
苟行而不止。
激于意气。
遂冒险以进于坎。
是以不利。
止而能慎。
守其安贞。
乃乘时以用于艮。
是以利也。
而卦艮在下。
下为本。
本固枝荣。
本立道生。
是以在艮止。
原非难知。
惜夫人之不细审耳。
见利忘害。
急功忘险。
是不明也。
故卦以蹇名。
圣人欲人之见难知退。
见险知止而已。
非全蹇也。
知夫退止。
则永占吉利。
尚何蹇哉。
所慨在知者不多。
而后遇蹇。
终不能免耳。
《宗主疏述》
蹇全卦皆以往则蹇。
来则吉。
以坎险在前也。
险在前。
则进者必遇于难。
而退者免矣。
以下为艮善止。
知险能止。
则虽蹇仍可自保。
故爻辞以往来辨其吉凶。
往即进。
来即退。
由卦言。
自下而上为往。
自上复下为来。
往则进于坎险。
而无以自拔。
故蹇。
来则守于艮止。
而获其安贞。
故吉。
此全卦之要旨也。
且卦分内外。
而得正位者必吉。
以乾坤安其居也。
又中爻三四。
孚既济者必利。
以坎离协其德也。
蹇六二九五。
内外皆正。
中爻九三六一四。
恰同既济。
是以有吉利之占。
而在用者之能反耳。
因坎止于艮。
为蹇之由来。
中互未济。
为进之不利。
果循乎常道。
急于求进。
未有能免者矣。
故用蹇者。
在反而求之。
反则不前。
止以自贞。
斯所谓利西南之旨。
以坎水也。
位在北。
艮土也。
位中央。
用宜西南。
人道之所先也。
其德配坤。
以安贞为本。
时用之所贵也。
有本则枝荣。
得时则利大。
此蹇之用。
全在下卦艮。
而时势所迫。
有不得不止之象。
苟非坎险在前。
则艮止亦无足重。
读者当合全卦辞象细绎之。
上爻为蹇之极。
极则变。
变则通。
由此而成雷水解。
水反而下。
山易为雷。
雷与水同气相求。
同类相得。
以共解天下之蹇。
故曰解。
如孟子所谓解倒悬也。
人民水深火热之中。
颠沛流离之际。
忽而得拯救之者。
其庆幸何啻雷雨之解大旱。
而苏枯槁。
故解卦用雷雨之合。
明天道之仁。
蹇虽由天定。
而解仍天恩。
一往一来。
威施兼至。
且不有蹇。
不见解之可贵。
不因暑旱。
不知霖雨之甘。
不遭枯竭。
不明润泽之惠。
天道之生生不息。
正由其善于往复也。
秋冬之杀。
方显春夏之繁荣。
旱潦之灾。
方见云天之赫濯。
此岂天之有意为之哉。
亦万物生存之自值也。
数者回圈不已。
德者周流无垠。
气者消息盈虚。
道者本末终始。
而天何为哉。
顺乎自然。
听其自至。
时而蹇也。
则蹇之。
时而解也。
则解之。
生之无亭毒之心。
杀之无虔刘之志。
果何谓之蹇与解乎。
人物自作自受而已。
人之为孽。
比天尤烈。
则其蹇也。
必待人之解。
解铃原是系铃人。
人苟不悟。
将终于蹇而已。
奚望其速解乎。
故天道之解。
时至自见。
不待求请。
而人事之解。
则惟有盼诸在位当权者。
以天心为心。
而自悔其祸耳。
读者于此蹇解之交。
其亦有枨触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