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圣讲义》解以震合坎《易经证释》解卦

易经证释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 - 解卦

易经证释

解卦

孔子《宣圣讲义》

解以震合坎。

坎为险。

而震为动。

动而险。

何以解。

为坎在下也。

卦以下为初。

上为终。

初险者不险。

以其能出也。

入而出则险不害。

若终于险。

是陷其中而不克拔。

则竟险矣。

此之所以为蹇之为蹇也。

蹇以坎在艮外。

艮上于内。

坎险于外。

止则难动。

险则难终。

终且险。

不蹇何待。

解则异是。

坎反在内而震长于动。

动则异于止。

动以进。

则去险而坦途。

此解之所以为解也。

然既曰解。

且险在内。

非全安徐之谓。

故名解。

言险而终得解耳。

解缓也。

缓与急对。

急者易危。

缓则易安。

如人之悬。

缓则苏矣。

如祸之迫。

缓则免矣。

缓虽非安和。

而有安和之望。

缓虽无福利。

而有福利之期。

以其愈缓愈舒。

愈缓愈泰。

舒则行止自若。

泰则举措咸宜。

如自隘狭之地。

而达广平之场。

举目光明。

心身均泰。

又如从迫胁之阱登于坦适之途。

举步轻徐。

意志乃纡。

此解缓之义。

恰在蹇之后也。

解以雷雨合而成用。

如春夏之时。

万物方茁。

春雷一振。

生意勃然又如夏月。

旱燥之时。

万物枯焦。

大雨一沛。

神为之畅。

此解之以雷雨取象。

俾物获脱于难。

而遂其生也。

蛰虫之育。

必待雷鸣。

禾稼之荣。

必因雨泽。

物生如是。

人事亦然。

方幽闷之时。

必有为之拔擢。

而后快其志。

方郁怫之际。

必有为之宣泄。

而后免于灾。

气之动有如雷。

德之行。

有如雨。

天地之和也。

以雷雨成其大生之功。

一陰一陽一之媾也。

以雷雨竟其润泽之用。

人之恩威亦似之。

教刑相成。

宽猛相济。

乱极则治。

危极则安。

亦如天之雷雨。

或以儆凶顽。

或以安良善。

或以雪冤囚。

皆赖此雷雨之功。

使遂其生。

达其德。

此解之大用。

而必依震坎合见其象焉。

亦四一陰一二一陽一。

而二五正位相失。

内则九二外则六五。

与蹇之得正位者相反。

而中爻二四。

为柔为刚。

又与未济同。

亦与蹇异。

此卦爻之用仍多阻也。

所以名解者。

实以震在外。

震二一陰一在上。

坎一一陽一在中。

因而互成既济之象。

一陰一多在上。

一陽一居于下。

与泰相似。

故阻而无害。

坎险不妨震动之用。

故得名解。

言以险得解脱。

非蹇之终于者可比。

险在前则妨其进。

险在内。

则无害于行。

且震动之志。

有升腾之思。

虽出于险。

而能大其功。

如雷雨之时。

天虽晦暗。

而既霁之后。

物皆欣欣向荣。

此功用在其己成。

而非当时之所能量也。

传曰物不可以终难。

故以解继蹇。

可见解成。

则蹇己。

而险脱。

则功用昭。

是在用解者善乘时耳。

蹇重时用。

亦然。

一急一缓。

一危一安。

此二卦之殊。

而所关。

则坎卦之一内一外。

明坎险在外为难。

在内为缓。

难缓则能乘时立功。

而有拨乱反正之望也。

以二卦皆乱世之象。

惟一在乱中。

一希由乱而治。

是其异也。

故其占语同有异。

读者当细味之。

解。

中互既济。

而外互地火明夷。

与火地晋。

中藏水山蹇与山水蒙。

皆往来所关。

以解与蹇往来。

此周易序也。

惹易其上下。

则与屯同体。

而屯则与蒙行来。

故屯蒙蹇解四卦。

实相关联。

不外艮震与坎之错综而己。

艮为少男。

后天为一陰一。

震则长男。

后天亦一陽一故蹇为难。

以一陽一陷也。

解为缓。

以一陽一舒也。

解与家人为对。

家人以巽合离。

解以震合坎。

皆先天也对位。

其用如主。

宾。

其令如日夜。

皆相匹也。

家人为内。

内兼收束之义。

解为缓。

缓兼放弛之情。

亦对也。

而家人与睽往来。

一内一外。

即蹇与解。

一急一缓。

是蹇近睽。

而用类家人。

解则近家人。

而用类睽。

为其水火不相射。

近而难亲。

类而非族。

虽有其表。

而情志不同。

故卦虽关既末济。

实则以震巽为重。

艮兑为主。

震与兑合为归妹随二卦。

巽与艮合。

为渐与蛊二卦。

其义皆相比也。

而解则以震坎合。

有连于屯。

屯亦难也。

与蹇近似。

不过屯者难生之象。

字读平声。

蹇者遇难。

之象。

字读去声。

实则义相通。

用相比。

如解与懈。

一字二读。

二者善慈之异。

解者宽放。

懈者怠弛。

一过一不及耳。

譬如人之拘囚。

而解放则复其自一由。

此为善用。

若人之拘谨。

而懈弛之。

则为恶用。

为其有宜不宜耳。

而易之旨。

重在缓其急。

纡其难。

而非懈其事。

怠其行。

是为人为己有不同也。

解而有益于行。

则犹出险阻而履康庄。

解而有害于事。

则若悖谨饬而习怠弛。

字虽一而用殊。

卦虽同功别。

是在读者之细思焉。

解以坎险在内。

故志求其安徐。

而非处于宁静。

志在怠弛也。

有其束缚。

则思去之近于放诞。

则宜范之。

此解也必以免于险。

保其安为大用。

此与蹇为反也。

名辞。

取象以刀解牛。

从刀从牛角。

如用刀牛角之意。

即剖也。

开也。

使结者散。

拘束者放弛也。

然从角之字。

多含有争斗抵触之义。

如牛羊之相抵也。

人之险难。

或缘械斗。

或由陷害。

或由陷害。

或由伤损。

其故不一。

而于身心有害则同。

不独人所为。

即天之灾。

物之害。

有危于行。

有困于志者皆是。

皆有为之障。

而抵触其所行也。

故名解以其皆可解缓。

得出于险难。

不似蹇之困于险阻。

必更易其行止。

方幸免。

故解字定牛角明其必有伤害。

在牛为难。

而解牛者为功。

此主宾利害有殊也。

解为懈弛。

亦犹牛之既解。

肢一体己分。

其力己弛。

其抵抗己亡。

解牛者。

不复存顾忌之心。

遂亦怠其初志。

此溯命名之旨。

而知卦用之所重矣。

今俗所谓紧张。

恰与解义相反。

解己缓其势。

弛其力。

自不复紧张。

紧与缓反。

张与弛反。

解与缓弛。

则险阻不必平。

危难必去。

虽坎在内。

仍有险难之忧。

而震在上。

自获开拔之力。

故雷雨为解。

如一陰一云为解。

如一陰一云布。

雷雨之后。

天朗气清。

是亦解缓之象。

然其解。

必在雷雨之后也。

此天道推移往复。

有雷雨。

即有一精一明。

有蹇难。

即有解缓。

原相倚伏。

非无因而至也。

卦象以两一陽一杂四一陰一中。

力求拔脱。

如雷电含云雨中。

势必宣泄。

此气之动。

必由郁勃而出,故震卦象之。

一陽一自下升。

其势盛。

其力壮。

故其发也骤。

无可遏止之。

此险之解。

乃由其气之缓也。

天时如是。

人事亦然。

危而求安。

难而求缓。

其志坚结。

其力雄厚。

斯足以排除万难。

而还复其自一由。

故解之用。

必自蹇后见之。

《宗主附注》

解与蹇为往来卦。

蹇极必解。

此理数自然。

往复之序。

如秋冬之后。

必有春夏。

而繁荣之极。

必臻萧条非有意使然。

其气自至。

其象自见。

气之强弱。

象之盛衰不知不觉而变易。

如人既饱则不思食既劳则亟求憩。

身一体脏腑之官能。

有不得不循环代用以养其气。

而蓄其一精一耳。

天时至夏。

发散己甚。

如人之已劳。

而后秋冬继之。

以收以藏。

以养以育。

及冬令即过。

培蓄己厚。

一精一气己充。

则亟求生长以发舒其用。

如人之饱食力壮。

则乐于动作。

而不以为倦也。

蹇者困之甚。

解则纡矣。

又险之至。

解则安矣。

故解与蹇相因成象。

无蹇则解不足贵。

有解则蹇则不足忧。

互相调协。

而各致其功效。

则天道不穷。

而人生无苦。

此解继蹇。

为世间所必至之数。

人类所必由之行。

虽欲弗历。

不可得矣。

解而名解。

如孟子解倒悬之解为其能发困而缓急。

纡难而和忧也。

如舟涉极恶之风涛。

而勿得良港以安泊焉。

又如人任极难苦之工作。

骤得一代劳者而卸责焉。

其解也非物与事限。

其一精一神亦为之一宽。

此所以为解。

解古与懈一字。

懈与急对。

解则不急。

其安其徐。

无思无虑。

是解之真象生机以畅。

气息以和一精一。

力以休息而获复强。

境遇以宽舒而臻美适。

此解之大用。

而重在雷雨之同功也。

解:利西南。

无所往。

其来复吉。

有攸往。

夙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彖辞也。

解与蹇往来。

而如前后非对反也。

各卦往来。

吉凶多大异。

如泰否损益之类。

而咸恒。

同人一大有。

则不独不相反。

且相成。

为其象所变。

气所交。

非断而连。

非遥而近。

解蹇之相似。

亦犹是也。

蹇利西南。

解亦利西南。

可见其用同。

其志一也。

何以皆利西南哉。

则本卦爻含于坤中。

得坤之用。

坤西南得朋。

蹇解亦如之。

然西南固利。

而不及东北不利。

此与蹇之有别也。

为蹇被险所困。

志在求脱。

西南之利。

足以相济。

东北之艰。

不得偶犯。

解则不然。

震在坎上。

有出险之机中互既济。

有相安之志。

故利西南。

明其本安贞之德。

孚德动之情。

而不至旁徨歧途。

踌躇莫定。

既明方之所利。

自遂心之所期。

既鉴内险之存。

自无反顾之意。

此不必明言不利。

而知其决不往东北也。

凡利者。

必指有所往。

解以震动之力。

急求出险之时。

似不能休憩苟安。

而无所进取。

彖辞却云无所住。

何也。

则解之境遇。

尚不适其躁动之行。

而所在之时机。

犹有贵乎安贞之用。

故无所往。

非不欲。

乃不能。

非不宜。

乃不可。

以坎在内。

所陷末拔。

岂能飘然高举。

毫无顾忌哉。

此无所往者。

指其始也。

故下有其来复吉。

有攸往。

夙吉。

明终必有往也。

来复者。

与本卦为循环。

亦与蹇之来同。

蹇全卦皆往蹇而来则吉。

亦同。

为其反复。

遂与原卦异途也。

原卦内外正位失中。

若反复之。

既得中道。

原卦上动下险。

所行多虞。

若反复之。

以孚于中爻之既济。

乃得中行也。

故占吉。

既吉必有行。

有攸往。

与原之无所往。

亦恰相反。

夙吉者。

明其数之定于先天。

而其行之孚于既往。

蹇以既往为蹇。

解则异是。

亦由解之便于来复也。

夙吉又包有固吉之意。

言原本吉利也。

卦用皆有三世。

先者己往。

后者末来。

今则现在。

即去来今也。

解之来吉。

己明末来。

而夙吉。

则指既往。

所不甚吉。

今也。

为其坎易陷。

震躁易失。

必合以济之。

使去其骄矜。

而免于沉溺。

在内不陷。

则易出在外。

无躁则易行。

此二者相反之情。

合而成中和之用。

故要往来复也来复既得中位。

又履中行。

因中互之用。

成中爻既济之功。

皆本反复共道得来。

故解之利。

较蹇大矣。

后人释章。

多未达旨宗。

不明时用之有去来今也。

彖曰。

解险以动。

动而免乎险。

解。

解利西南。

往得众也。

其来复吉。

乃得中也。

有攸往夙吉。

往有功也。

天地而雷雨作。

雷雨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解之时用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卦解释彖辞也。

解以震在坎上。

震动而坎险。

险在下。

而志在动。

动则免乎险。

故名解。

为其自险得解也。

坎陷易陷。

而震动易升。

升于外。

则超乎险。

故解与蹇异。

蹇以坎在外。

动必历险。

惟有本艮之止方免。

而解以震在外。

震动则与险远。

虽初犹在险中。

实则渐动渐脱此解也。

夫吉凶悔吝皆生于动。

惟动有功亦有害视所动如何耳。

解之动。

乃因以成其利。

以其出其险而求安。

离难而求适。

此大用在乎动。

动乃免乎险。

是困于险陷之中。

犹蹇之难。

莫由进也。

蹇固不得动而动亦不免于险。

则以坎先阻其进。

故不若退而自守。

以孚艮止之用。

今解则以动而出坎。

由动而进。

进而安。

安而利。

不独免险。

且得有功。

然解固以动为志。

而其动也。

宜有方。

宜则与蹇同。

不过蹇所宜者。

退而反于内。

解所宜者。

进而出于外。

是其异也。

而彖辞何以皆利西南。

则以卦德合夫坤而解之进。

正蹇之退。

蹇退则向西南。

解进亦向西南。

若皆反之。

则蹇进为东北。

而解退亦东北。

为其恰往来也。

蹇之退。

即解之进。

如环行也。

一周终始。

升必有降。

前之降也。

在后为升。

卦固明示其象矣。

蹇坎在前。

进则自投于险。

解坎在后。

退亦自归于阱。

是所谓东北。

指坎所在也。

坎水为北主位而兼东者。

水生木木也。

相生为母子。

其情同。

其德近。

震虽东方木位。

而用则与离相亲。

亦母子也。

故二卦皆利西南。

为避坎而己。

坎险在内。

则外行为利。

若在外则反归为宜。

此解与蹇。

皆以避坎为安。

人道趋避之旨。

固如是也。

其所宜者。

必有其助。

其不利者。

必有多仇。

故坤西南得朋。

而解亦往得众。

如震木生火。

火为先明。

火又制金。

德为坚成。

用之所着。

即事功之所由建也。

得众者在人为友。

在物为助。

友助既众事。

事功自大。

不必限于何行。

而其为利必矣。

解既顺震动之志。

有发扬之情。

以时之宜。

得地之利。

如春日雷雨。

其生成之功。

岂可限量哉。

此解之所行。

动在方宜也。

方宜即时宜。

时位所得。

既利之所见。

故解有为之时。

有用之地。

非徒免难已也。

其来复吉一句己见前解。

来复为反原象。

解内外本失中位。

而中爻三四又失中道。

反则得中位中道。

故吉。

凡卦皆有来复。

解之来复。

以刚易柔。

遂变为风火家人。

而皆履正位。

合家人卦观之自明。

有攸往夙吉。

指其己往。

亦由卦象之变。

如解与屯。

屯为前身。

云雷之合。

在卦义为难。

而主出生。

如物之春。

故古春字上从屯。

言屯生成之功。

犹春一陽一之于草木也。

解亦以其动而有功。

如雷雨之泽沛万物。

天地生生之德。

吾人位育之功。

皆将于此见之。

故曰往有功也。

此往字。

与上往字微别。

一指往前。

一指既往。

而含有前行之义。

谓以动为用。

动必有行。

行必前进。

无论为己往。

为将来。

其动同也。

动则得众。

动则有功。

此震之所以为解主用。

而其德则在及时而动。

往则有功。

功由往见。

此夙吉。

必由有攸往也。

然有往必来。

来复己协吉。

往又有功。

是解来往皆宜。

惟在坎险中。

则不可有为耳。

故彖辞无所往句。

特指其始。

卦自初始至三交人爻。

万见人道。

而全卦以震主用。

四爻始交震。

故大功必在三四爻之后。

此在始无所往。

而其后则有攸往。

前己分去来今释之。

亦时地之所系。

时有迟速。

地有偏全。

非时之行。

违地之利则虽圣知亦无所成。

况平民哉。

解之所成。

在乎时地。

释彖以下数语皆明时用之大。

与蹇卦正相对。

蹇以时宜止宜反。

故止与反为利。

解以时地宜动宜进。

故动与进为利。

此时用之所贵也。

易卦皆不离时地。

所谓与时偕行。

与时偕极。

各卦同之。

而蹇解尤要为其值非常之时。

处非常之地。

若不明时用。

将动辄得咎。

在蹇固不能违时冒险。

在解亦不可失时陷险。

一退一进。

一动一止。

均惟时之宜。

此二卦皆有时用大哉之叹也。

时者本于天见数。

故以天地雷雨为证。

天地之气既合而解。

云乃成雨。

雷乃见光。

天地之解。

雷雨既降。

万物皆甲坼由萌芽。

而茁生。

而发育。

天地之初。

亦时用也。

天地时用。

由雷雨而见天下之解。

亦由雷雨而明。

此雷雨合而成解也。

习易者明此。

则解之所以为解。

其大用恰与屯表里。

屯者初生之时。

地气之动。

故为云雷解。

则既生之时。

天气下施。

故为雷雨。

是亦一初与成也。

云既成雨。

德己有功。

气己分。

象微而明。

此解也。

难也。

难皆缓矣。

险皆脱矣。

生生之德。

于焉复见。

此解之有时也。

《宗主疏述》

前讲彖辞。

夫子恐人犹未明解。

令为补释。

彖辞分三段。

即解利西南无所往为一段。

其来复吉为一段。

其来复吉为一段。

有攸往夙吉为一段。

以吉利分别占象。

而前云无所往。

后云有攸往。

前后大异。

为人所不能明释者。

夫子特以时释之。

时有己往现在未来。

时有己往现在未来。

诸卦皆有此三时之分。

惟解特着其例。

时有先后。

则事有往来。

故第一段指现在言。

而二段指未来言。

三段则指既往言。

时己不同。

行自有别。

占乃大殊。

故无所往者。

时也。

有攸往者亦时也。

不过先后之分耳。

卦之言时。

为易之要义。

乾己示其例矣。

而以蹇之变由坎艮易为震坎。

此中递嬗。

自有先后之分即就卦言。

六子出于乾坤。

震坎皆由坤索乾而得。

坤为大母。

一变为震。

再变为坎。

三变为艮。

此由一陰一以成一陽一也。

溯原反本。

则艮之复必为坎。

坎之复必为震。

震之复必仍为坤。

艮坎之蹇。

复为坎震之解。

此不独卦之往来而己。

若由解之复。

则坎易为震。

震易为坤。

则雷水解。

乃变地雷复。

故彖辞其来复句复字。

点出复卦。

明所变即所反复也。

凡卦中有卦名之字。

皆与之有相关之义。

如泰卦己着其利。

解辞来复。

非仅指其往复。

实兼明其所变即地雷复也。

而其己往。

则为其对位。

风火家人。

辞。

所谓夙吉。

夙字即包夙世之意。

犹前身也。

以解为八宫震宫二世。

而家人则巽宫二世。

皆从八宫次序推来。

八宫之序。

实明六十四卦递嬗生息者。

由八卦生六十四卦。

皆有本源。

其前身后世皆可推出。

解之内外皆失正。

而家人则皆得正。

此释彖称其得中。

为由变而仍复于正。

即拨乱反正之义。

乱己复正。

更何蹇之大解。

故以解名。

实以其善变而能用时。

因时而能复正也。

大哉复乎。

天地之心于斯见焉。

此治乱之数。

兴亡之机。

细观地雷复象辞。

即可明彖辞之有指矣。

即以时令言。

解当春雷将动。

雨水时下之日。

而其气。

则冬至一一陽一来复之时为始。

故复为十一月。

解则在正二月之间。

雨水惊蛰之际。

为一陽一自地下上升。

由复而临而泰。

然在天地交泰之后。

而非雷天大壮之时。

交泰己见气之和。

解则由其和而云雨作。

是交泰为春之始。

而解为春雨之施。

春虽一陽一以一陽一和主生育。

而生育必待雨泽。

天虽以一陽一升为生机。

而生机必待雷鸣。

雷不鸣则生机不畅。

雷不鸣则生机不畅。

雨不降则生育不全。

天地生化之功。

必因解而见。

故释文天解而雷雨作。

雷雨作。

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证明解之时用。

正不在交泰之下。

不过交泰当其体。

解则其用。

交泰指其道。

解则着其功。

此解之与泰。

相因相成。

而其本源则仍地雷复者。

一一陽一初动。

震之始见于用。

而解则二一陽一递升。

震乃全着其功。

故复卦之震在坤下。

而之震则移坎上。

坎在后天代坤之德用。

备坤之事功。

坤为地。

兼水士二者。

坎在后天代坤。

正以其有坤之德用。

水下有土。

水旁有陆。

无土不能成水之用。

故后天之坎。

为一一陽一二一陰一。

刚柔相荡。

而后成其生成之功。

此坎在下代坤。

而非雷地豫之象。

豫者先也。

解则巳见。

豫者未着形。

解则己成用。

两一陽一上下相倚。

而四一陰一纵横相互。

如春日之温和。

又有雷雨以润泽之。

缺一则不能竟其德用也。

故之用也。

与诸卦均相关联。

而其时则自别。

时而坎险。

则无可为。

故曰无所往也。

以往仍将陷也。

时尚震动。

则有可为。

故曰有攸往。

以往必有功也。

而其机皆在于变。

变则进于吉利。

不变虽解亦无所用之。

为其丁蹇之余。

在险地之内。

逢难之后。

待奋进之机。

此时之可贵。

而惟智者知之。

譬之内功。

静以生动。

不动则气不周流。

轻动则神不为守。

此动之先必。

而动之后必和。

和而后一精一液自蒸。

神明自充。

水火既济之象。

雷雨交作之功。

其机则存于肾与心。

其道则协于刚与柔。

其用则发于气与血。

其成则达于生与化。

此春日之荣。

万物生育之时。

推而大之。

既中和位育之事。

彖辞引天地解雷雨作为证。

足见其功之大矣。

后天之路闭塞不通如蹇。

而静功之力。

宣入微。

则解也。

解则百脉己和。

全体周流。

神形会通。

长生久视之道。

此解字所取养。

如刀之解牛。

批款导隙。

迎刃而解矣。

习易可细味焉。

象曰。

雷雨作解。

君子以赦过宥罪。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象辞也。

解与屯为同体卦。

是震合坎而成者。

屯则坎在震上。

解则震在坎上。

一上下间。

而称名异。

取象殊也。

屯为水上于雷。

雷在云中。

故称云雷。

而坎乃以水变为云矣。

坎水在下。

水在雷下。

是己成雨。

故称雷雨。

乃升降之别。

功用之不同也。

云生于水。

而蒸为气。

上升于空:犹未竟其用也。

雨则由云之升。

上遇异气。

复凝为水。

而后下降其用始明。

云雨之与水。

盖一物而三变。

一体而异用。

故在地为水之本象。

经日之热蒸而变成云。

经空之冷袭而变为雨。

或雪、或雹。

不复停留空中。

淅沥而下。

至地遂变为水。

此三变化。

水之本能。

亦天地絪縕之道。

生化消息之例。

不若火之变少也。

然离卦之象。

亦非一。

如火。

如明。

如电皆离也。

火在地而日行天。

明则照于物。

电则发于气。

其用也亦有温一热与光明。

蒸腾与絪縕之分。

为其体用原相赅。

而所象自不一也。

水之体用。

固与火相并称。

其变象尤明显如云如雾。

如露如霜。

如霓如霞。

如雪如雨。

皆水也。

皆坎之所象也。

其用尤多。

为润溉。

为周流。

为储积。

为濆激。

大若海洋。

小若池浍。

藏若井水。

悬若瀑布。

何非水也。

故坎所象。

实以水之多类。

而其称名。

视其时地。

而定之。

如春夏为雨为雹。

秋冬为霜为雪。

此时之异也。

在山为泉为瀑。

在下为江为河。

此地之异也。

而易之取象。

由是辨焉。

故同一坎也。

在屯为云。

在解为雨。

不得执此例彼。

有违挂物取象之义。

言易卦有限。

而象物无穷也。

解以坎合震。

故其象为雨作解。

为雷在云中未动也。

不见其象。

既动而有光有声。

则知其为雷。

雷电一也而声光分焉。

雷电既见。

云中之气乃化。

所含之水乃凝而下降。

斯为雨矣。

然人知云之成雨。

由于空中冷气之侵。

而不知雷电之发。

亦由空中二气之激。

以一陽一气喜宣发。

而一陰一气好闭藏。

雷之自地上升。

一陽一之始动其气郁勃。

其势猛烈。

一至天空。

遇一陰一冷之抑遏。

遂不觉突然相轧。

轰然成声。

荡然相磨。

闪然成光。

皆二气之攻错激荡。

以见其象。

故震卦以一一陽一在二一陰一之下。

一陽一升而一陰一降。

遂成猝然相过之象。

一陽一动而一陰一静。

遂成决然相拒之情。

故有雷之雨。

辄一泻无余。

不似秋雨之清凄。

春雨之绵密。

往往连多日不晴明也。

气既泻。

力己尽。

盛者复平。

盈皷复绌。

故雷雨之后。

顷刻天朗气清矣。

此所谓解之象也。

天以雷雨。

而解放。

万物遂生成。

人道乃师之。

赦过宥罪。

不事诛求。

此易教之本旨。

人法天而秉道。

推乾大生之德。

成中和位育之功。

以坎之润。

震之奋。

犹物之生。

务资其发育。

此天道春夏之令。

而一陽一德方盛之时。

古者生杀有时。

必奉天道。

月令所纪。

王制大端。

春夏发育。

则惟助其发扬。

秋冬收歛。

则可事于刑伐。

春不刑人。

夏不兴戎。

为恐干天和也。

天方生之。

我则毁焉。

是为逆天。

故君子赦宥罪过。

非弃法也。

而期于法外施仁。

既曰过曰罪。

是以彰其法矣。

而后赦之。

则可见生生之德。

仁慈之心。

如天之春。

无物不长。

罪过且宥。

其无辜者更不虞膏泽之不逮矣。

刑法可缓。

则其余供一应者。

更获免矣。

此既人道之解。

上应天时者也。

夫解之为卦。

以雷雨合作而成用其威既其恩也。

其严既其和也。

在雷雨之始。

天威俨然。

莫不畏惧。

此犹法令之森严。

及雨泽既沛。

万物昭苏。

莫不欣欣向荣。

则犹赦宥之仁厚也。

二者并行不悖。

非以情废法。

以公徇私也。

故赦宥者。

一时之恩。

罪过者。

不易之法。

法行而民无怨。

恩周而不治不渝。

此圣王之世。

而有取于解者也。

天道不以威而尊。

人道不以苟为明。

生生之功。

与时偕行。

乱之将治。

必本于仁。

蹇之将解。

必仿于春。

冬寒之日。

万物皆枯。

春风一动。

生意复腴。

乱离之纪人类皆瘏。

仁政既至。

天下昭苏。

此解之象。

而辞则重在赦过宥罪。

不如是不足以达解之道。

成解之功也。

故曰雷雨作。

解作字包振奋之义。

有作为之时。

不作将奚解哉。

《宗主附注》

虽有解缓之功。

而其初仍在坎险中。

故非易解之事。

必经努力奋进。

本震动之用。

方克出坎险之难。

解自蹇变。

而蹇则百计不得脱险。

解则苟能勇进。

自有免难之方。

为其中互既济。

与蹇互未济者相反。

既得济矣。

尚柯险之虑哉。

然既济之象。

藏于卦中。

必自二至五。

始见其效。

故枢纽仍在中爻。

而功力必赖人事。

人定胜天。

当于解中见之。

又曰解象辞所云赦宥。

固与噬嗑反。

噬嗑以雷电交至。

与丰同体在噬嗑象辞曰。

明罸敕法。

在丰象辞曰。

明法致刑。

其义甚近。

而其往来卦。

则为贲与旅亦同体卦。

贲曰无敢折狱。

而旅曰明慎用刑。

不留狱。

其意相类。

解与噬嗑反。

与贲旅则相似。

贲旅为离艮。

而解为雷水。

水火不相射。

而震艮为颠倒之象。

坎与震。

犹离与艮。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互成其用也。

然亦有异焉。

艮离者次女少男。

震坎则长男中男也。

一陽一少者。

卦为一陽一。

一陽一多者。

反为一陰一。

此解为一陽一。

而由蹇之变。

蹇亦以艮为主。

艮固同也。

山之德在止。

而雷之用在动。

动止相反。

故解与贲旅同而不同。

为其用同而体殊。

时同而地异也。

解顺乎时而有其地。

故得主赦免之政。

贲旅则时至而地不宜。

有其德而位未称。

虽欲施仁沛泽。

而势不之许。

为其权所限。

而事宜回避。

故贲旅之时。

不当问及刑狱。

而解象则以赦宥刑狱为重。

二者之异。

犹君主之与司法者。

君虽不司狱。

而有赦宥之权。

法官虽司刑。

却必听命于上。

而后能执行之。

此贲旅之用小。

而解之得时宜也。

细绎象辞。

既可知之。

初六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解初六爻辞也。

爻辞仅无咎二。

诸卦尚少此例。

以解初爻为坎。

亦既坤之初六。

以柔在下。

刚位而柔爻。

一者得匹。

在潜藏之时。

功用莫着。

故占无咎。

而不着其用。

解本田蹇变。

蹇之上为解之初。

蹇上六以地位之尊。

时用之穷。

其咎孔多。

今降而下。

以为解之初:则其行至顺。

其德至易。

自无咎矣。

况以柔覆刚。

二者协和。

而一陽一德方潜。

志不欲用。

一陰一德虽险。

情适相投。

此无咎二字。

犹无所咎也。

吉凶悔吝生乎动。

不动更何咎矣。

凡爻之初。

多不动以在地下也。

而其动者。

必以一陽一。

以其志升也。

如地雷复。

则动自下。

虽在初爻而以刚履刚。

必乘一陽一德。

当复之时。

自剥上九。

返为复之初九。

故曰无咎。

解之初六亦犹此例。

自蹇上六。

安于下。

而不求动。

以九二之邻接。

有中和之提携。

似用而时未至。

以外反上。

合乎坤之安贞。

似可守而位未宜。

故行止皆不昭。

动静任其一性一。

柔乃得刚。

初而近二之一陽一。

顺而就正在下。

下不违手中行。

故无咎也。

以卦名解。

为缓蹇之难。

而初六犹在坎陷之内。

欲缓而未能离其地。

第上与九四应。

恰得其济。

是体安静而外光明。

行止虽未昭而义可免咎。

盖以在动先也。

初之与四。

为主宾之别。

内外之分体。

体用之间。

交互之际。

果刚匹敌。

上下协和。

则必免于咎戾。

他卦皆然。

而解尤着。

故爻辞直云无咎。

不及其行止也。

象曰刚柔之际。

义无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爻辞之义也。

初六柔爻刚位。

上与九四应。

一刚一柔。

故曰刚柔之际。

际交际。

言相交之地。

在二者之间。

犹中也。

位中而德和。

无猜虞之意。

内体而外用。

有互济之情。

故不及行止。

而其义无咎。

义者宜也。

犹曰宜其无咎也。

凡易占吉。

必刚柔得中。

而能和。

得中而不偏。

能和者不悖坎震二卦原相协。

而爻以一陰一陽一互应。

又无猜嫌。

此无咎之所由来。

况全卦中互既济。

而大用见于震动。

震在外主用。

有飞扬之志。

无艰险之虞。

初六犹其基。

由此以。

益臻光明。

故至九二。

遂孚贞吉之占。

而有狐矢之获。

更可反证初六无咎之义。

未动即协于中和之用。

既动自昭其光大之行。

此卦名解言如芽之解甲。

笋之解箨。

愈进愈壮。

愈行愈舒之象。

是虽不言用。

其用己见于无咎二字。

释文述明刚柔之际。

以推阐无咎之由来。

可知解之为解。

必随时而渐见耳。

九二:田获三孤。

得黄矢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九二爻辞也。

九二居内卦之中。

而以一陽一履一陰一位。

为坎中爻。

坎以一陽一名陷名坎。

九二虽本坎陷之象。

幸与上六五相应。

九四相亲。

二四同功。

两刚相对。

中夹六三。

以离易坎。

反陷暗为升明。

此由互象之变。

而助其德用也。

故爻辞称有获狐矢。

而协占贞吉。

田指田猎。

春蒐夏苗。

秋弥冬狩。

皆田也。

礼有定制。

田有定时。

而出命必自上一位。

行于众。

而明武功。

序于礼。

而着文教圣人乃以田为大事焉。

聚民以从禽。

论功以定赏。

讲弓矢驰聘之术以尚武。

习步伐进退之仪以明序。

其旨供祭祀。

备享宴。

及百工之用。

储器物之材。

故田猎之所贵。

非逞志于驰逐射杀。

快心于甘味美服者也。

田必有获。

获必有用。

不贪多以恣损伤。

不轻劳以扰民众。

故田有时。

而行有度。

解者解蹇之难。

当夫干戈之扰。

烽火之害。

欲递罢之。

非其时。

以聚之易。

而散之难。

必有事。

以渐缓其势。

有行以改易其情。

使民众知兵气之将销。

征戎之有代。

虽在戎而争战之虞。

虽有勇而无斗杀之用。

故使于田以从猎。

逐兽以验功。

亦犹凯旋之师。

罢争之日。

其难既解。

其志将谐。

且将供会同之需。

赐享之备。

举田以束武事。

获兽以奏和平。

此解九二所占。

而在内正位。

得以柔承刚之象也。

解与屯同体。

屯六三曰既鹿无虞。

亦田也。

但屯称鹿。

而解言狐。

狐鹿皆兽。

其情则殊。

鹿易得而狐难获。

今获三狐。

足见功之不小。

三犹众也。

数称三者。

多概指三以上。

狐者坎之象。

而其色有与玄白之异。

今言黄矢。

重在坤之用。

二本坤位。

卦外互坤。

故彖辞利西南。

与坤同。

矢不独弓矢。

与噬嗑之金矢相证。

古屎矢一字与犹乾矢撅之意。

以其出于后也。

坎固有矢之象。

而九二一一陽一在两一陰一中。

有出矢之象。

所得虽微。

而所含义在于达坤之用。

明坤之道。

坤以安贞协吉。

九二虽一陽一。

地犹坤也。

故占贞吉。

与坤之德用。

相称也。

黄矢由田得夹。

其功似难与狐比。

然所获不以矢而以位。

不以坎陷。

而以坤厚。

坎后天代坤。

九二之占。

可证其代坤之功。

亦如噬嗑之得金矢。

皆以功明其德。

行昭其志。

物不必贵。

其道可贵。

行不足称。

其志可称。

以安贞之行。

易险陷之用。

以厚载之德。

易难险之情。

九二之占。

可见解之真义矣。

解其急以既于安。

解其难以就于和。

此九二之以柔善承刚也。

而其大义不外得中。

中则和。

和则解。

刚柔既和。

内外适。

有何蹇之不解哉。

象日九二贞吉得中。

得中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九二得贞吉之占。

故其用合乎中道。

中道之所指有三。

一九二为内卦中位。

二九二以一陽一履一陰一。

柔善承刚合于中和之德。

三自二至五中互既济之象。

有中和之功。

以此三者。

曰得中道。

非但以位在中也。

然中位实为第一义。

位中者。

时亦中。

时位既中。

功用自大。

况刚柔相协。

内外交济者乎。

故九二贞吉。

实由中道得来。

而其要。

则仍在解推坤之德。

顺承之志。

位虽柔而爻则刚。

乾加于坤之谓也。

故爻辞特揭贞字。

明其吉所从占。

贞正也。

坤之大用在利贞。

九二一陽一爻。

而能协于一陰一位。

如人守贞自固。

则能克诸外患。

而无虞。

坎虽险陷。

得震之升一陽一。

相济成用。

乃占贞吉。

此九二九四相应。

易坎为离之象。

而贞吉之占。

乃由九二得焉。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不偏不陂。

狐矢既获。

贞吉斯见。

与九四朋斯孚。

正相对照。

为两一陽一之能相协。

且恰与二四之位相济也。

六三负且乘。

致寇至。

贞吝

此解六三爻辞也。

六三坎之上爻。

中爻之始。

人道所明。

柔和平刚。

与九二九四反。

上与六五应。

重一陰一夹一陽一。

互成坎象。

故辞有致寇之语。

负且乘。

为不伦不类。

负则以力称。

而不惮劳。

乘则以逸称。

而务求安。

此相悖也。

今负物而乘。

是君子而亲小人之事。

富者而兼贱役之行。

谓为贫则不宜乘。

谓为贵则不宜负。

乘而负。

是将暴其多财。

而不欲假人之手。

易启贫贱觊觎之心。

一也。

乘而自负。

是重视物。

而不甘奔走之劳。

人必以为抢夺而来。

易致盗赃猜疑之情。

二也。

苟重物而轻其人。

则人将掠其物。

苟重人而轻其物。

则人将絷其人。

此不免于盗。

或寇之所伺矣。

寇不限于盗。

凡足掠取而伤害者。

皆寇也。

为其有损于己。

而将为患于身。

虽无仇怨。

亦难相容。

何哉。

慢藏诲盗。

徇欲伤身。

愚夫所行。

知者所戒。

贞吝二字。

言其不免于咎悔。

虽贞无益。

为其得失萦心。

利害昏智。

既乖其守。

将何用贞。

贞者守不失之谓。

不正胡守贪得易失。

故贞吝之占。

明其不能免咎悔也。

以解缓为用。

则凡有图私利而恣其情志者。

皆与解义悖。

六三以坎险之且出。

有徇物而贪得之心。

以为在不定之时。

不备之地。

囊括以负。

车载以行。

自谓得计。

而不知失其正者难守。

非其有者难保。

货悖而入。

亦悖而出。

此六三之致寇。

虽贞终吝也。

贞者坤之本德。

囊括车载。

坤之本用。

而坎不足以称之。

则六三之辞。

明坎与坤之异。

其道在于中与正否。

坤之安贞厚载。

有其中正之德。

坎以险陷之志。

而求效坤之行。

则其得也。

终必失之其贞也。

终且悔焉。

又贞吝。

兼含有不足于守之意。

吝啬也。

不足也。

贞吝犹言守正不足。

自戾于道也。

物之吝惜为贪。

德之吝惜为恶。

贞固美德。

而自歉焉。

将奚守哉。

则六三之吝。

由于德之不明。

行之不当。

徇欲履邪。

贪得忘祸。

正由其不克如九二之贞也。

己之不贞。

物奚与保。

此致寇之占。

不必以负乘。

而其象则因负乘见之。

志不可知。

行则易见。

有贪邪之行。

其私欲之害可知。

故爻辞以负且乘。

昭其恶也。

象曰:负且乘。

亦可丑也。

自我致戎。

又谁咎也。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负且乘。

为非正大明之行。

故曰可丑。

行不当。

则视听不合于仪。

事不宜。

则观瞻有戾于道。

虽为之者若无碍。

而见之者必生心。

况既负而乘。

必包藏珍贵。

尊而贱。

必迹近邪一婬一。

此丑字乃兼羞辱之意。

非徒不美而己。

致寇曰致戎。

以其所遇。

可大可小。

或盗窃。

或属捕役。

推之于国于家。

有伺之者。

则仇也。

乱也。

其害不止于身。

故曰戎犹书兴戎之例。

戎之来由于负乘。

故曰自我致之。

祸自己求。

更将谁咎。

爻辞占贞吝。

明行之不宜。

守之不足。

进退失据。

其咎匪他人任也。

凡易辞贞字。

皆指反己固守之义。

六三之失由己之徇欲。

行之违正。

非时地之咎。

而亦不外时地之所使。

盖负且乘。

非常之行。

必有近于时。

囿于位时。

智不及辨。

势不及缓。

乃犯人之疑。

而召祸之至。

此六三之所占。

有异于他爻者也。

《宗主附注》

各爻。

吉凶互见。

而下卦以坎未出。

故有待于震动之孚。

内外相应者吉。

否则不利。

此九二以得中道而占贞吉。

六三则以致戎而占贞吝。

吝虽非凶。

亦咎也。

为一陰一陽一得和。

而时位得中者为吉。

反之者为凶。

解固以震出坎。

而有利西南。

当其在坎中时。

则所行多阻。

如蹇难之象.不过坎坎离以一陽一陷一陰一中。

而合震之一一陽一。

反变为一陽一胜于一陰一。

以离易坎。

由暗昧而入光明。

因变动而见和缓。

此解之所由得名也。

初在下也固无所用。

二则以刚履柔。

而获狐矢。

三又以柔胜。

被寇所乘。

仍濒于险。

此坎卦三爻。

其用大异。

九二之吉在坎言为未当。

在解则孚以得九四之应也。

凡位中而得应者必吉。

以体用不违。

行止皆宜。

更不虞有险阻。

解以出险为志。

虽时地未尽孚。

其志固不易。

故各爻皆以从容中道为用。

明其动由于震。

以一一陽一得协。

而群一陰一和之。

天地尚不相违。

况其他乎。

故解之大用在乎震。

而西南之利在乎行。

与蹇之师艮而志止恰。

反此其异也。

一则由艮易震。

反坎于内。

一则以离易坎。

中互既济。

故德用不戾于行。

而升腾自有其道。

卜此者可由爻辞细玩味之。

又曰解六三爻。

负且乘。

含有资掠。

二者之戒。

以负而乘。

非贪即掠。

贪则惜物而重身。

遂躬负物而乘马。

掠则情急而不遑择。

遂负物乘以图速逃。

皆不正大之行也。

而原义并包有多载而轻行之意。

谓既有负者。

复有乘者。

苟非不义之财。

何至仓皇若此。

既负以载。

则物多可知。

竭人之力不足。

又假车马以分载焉。

是明告人以货财之丰。

运迁之促。

故启盗寇觊觎。

而召致兵戎之祸。

与谩藏诲盗者无殊。

此爻辞文称其丑也。

丑为羞辱可耻之意。

而兼众类群多之义。

如孟子地丑德齐是也。

行而携多物。

亦必与贪掠有关。

贪则不甘弃置。

而乘载以去。

掠则志在多得。

而不顾负乘之累赘。

此皆能招致寇。

而其物终不克保。

故占贞吝。

谓无可守也。

彼自贪吝。

天必厌之。

贪者报以寇。

吝者报以悔。

亦因果也。

故负与乘。

不限于一人。

不外行之不当。

易辞而义宏。

凡事可通者。

均得象之。

六三之象。

在坎之上。

而居中爻。

人事为易涉于险而重一陰一为物欲过甚之情。

人之最险莫如情一欲贪吝掠夺。

皆情一欲所。

而必为物所诱。

解之六三介于多物之地。

处于失序之时情之所为。

不复揆以中道。

物之所引。

不克保其聪明。

易因坎之象:而设负乘致寇之辞。

非必有此事。

亦非限于此事也。

九四。

解而拇朋至斯孚。

孔子《宣圣讲义》

此解九四爻辞也。

九四上卦之始。

震卦之初。

震以之初。

震以一陽一爻为主用。

九四虽在外。

却主全卦大用。

以在中爻也。

则地位未宜。

以一陽一履一陰一。

虽似匹敌。

而非协和。

然震动之势。

当升腾之时。

下之坎陷。

至此己脱出。

前之拘牵。

至此己缓舒。

故爻辞有解拇指之语。

拇大指。

亦身中首要。

如俗称伟人曰巨擘。

或竖拇指以代之。

明其所关重大。

非常人也。

拇为手指之长。

则所指亦必众中之雄。

虽不在位。

亦居要职。

虽无赫赫之名。

亦有巍巍之象。

正如解之九四。

虽不属二五正位。

而以独一陽一称雄于外。

虽非如既济中爻。

而下与六三一刚一柔对列。

刚以制柔。

一陽一以主外。

故非九五。

而以拇见称。

若九五。

则首领矣。

而尔古通用而字。

又含转折语之意。

解而拇。

言如释放拘囚。

必先解其手。

而必自其拇始。

拇解则手随释。

身亦随复自一由。

故解拇为解始。

见于切己之肤体。

亦明全部得解之象。

以拇为首要。

首要且解。

其次不待言矣。

然解拇非迳行所能。

必宛转曲折。

故用而字。

明其所关非轻。

而解实不得不郑重也。

又解而拇。

系由主及宾之谓。

主之所解。

宾亦从之。

如人之战而和。

由仇而友。

一则释其俘虏。

如赦拘囚。

一则握手复交。

如奉撙簋。

此九四之解拇。

且由之而得朋。

而孚其情志焉。

朋与坤西南得朋一义。

朋至明其自远来。

斯孚明其既来则和协也。

九四与六二相成。

与六相应。

同类为朋。

同情为孚。

明九四以主宾和协。

而得朋。

且更相孚矣。

均以震能出坎为解。

九四又其主爻。

故有此占坎险既脱升一陽一得时。

拘絷既除。

情谊斯密。

朋至斯孚。

实九四一一陽一之力而其要。

仍不外一陽一能与一陰一协。

而以离易坎。

成其中爻人道之功。

一陰一暗易为光明。

坎陷者易为平垣。

而猜忌者易为亲善。

敌仇易为友朋。

又何患乎蹇之不解哉。

此九四之解拇。

所关固至重大。

所惜者非位之当。

仅得以拇为喻。

然既称拇。

亦足表示其重要。

犹代主之专。

摄政之元臣。

其位虽非。

其权可假。

故能因其解而得朋孚之占焉。

象曰。

解而拇。

未当位也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九四虽为震之主爻。

而非卦之正位。

以拇为喻。

明其未当位而己。

当位而己。

当位者。

乃卦之正。

而九四则卦之主。

正与主。

以同而实异。

九四以一一陽一虽贵。

而在下。

如国之重臣。

家之贤嗣。

德至而位非正。

故功能成全体之用。

而名不足。

行能执一时之安危。

而职不大。

此犹宰辅或臣。

以其职权担当艰钜。

而不必以位称也。

五为柔。

位当而德不称。

故以九四代之。

为代行其事。

而成解之大用耳。

释文未当位。

并非少之。

乃指其所以称拇而己。

拇者代长之所示。

正如俗之称人。

名虽不足。

功己甚多。

观朋至斯孚句。

可见九四足代表全卦。

解以有法于坤。

故与坤得朋同。

坤以承乾。

一索得震。

坤之用。

既乾之行震之用。

既坤顺乾之志。

而其义悉见于九四爻。

此不以位而以用言。

不得以九四无位。

而忽其解之功也。

后人释爻。

未明原旨兹特详示之震坎之和。

全在此爻。

不独下应初二与六三刚柔相孚。

共致其用。

所惜亦不当位。

盖六爻皆不当位。

而九四主用所寄。

所关特大。

故指出之。

《宗主附注》

六三九四。

为中爻人道所寄。

爻辞所称。

皆本于人情世事。

为恩为仇。

或争或让。

以明解之为解。

有解必有结。

无结奚用解为。

所谓结者。

仇怨夺杀。

而解则和好揖让。

一则发于恶。

一则成于善。

此人情所常见。

而世事所恒有者也。

三四两爻。

特着明之。

六三以一陽一承一陰一。

处于坎险之滨。

易为物欲所役。

故以负且乘。

致寇至言其行不正大得未光明。

传所谓以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盗乃生夺取之心。

谓负者不乘。

乘者不负。

君子小人。

非以德。

以身份辨之也。

如孟子无君子莫治小人。

无小人莫养君子。

惟有贵贱之别。

而非邪正之分。

然六三负且乘。

以贵者与贱役。

如正士干邪行。

此所以不能保其所有。

而召戎寇之来。

九四以一陽一履一陰一。

居于震之主位为外卦之枢要。

抱飞跃之雄心。

故爻辞以解拇得朋。

明其两情孚协。

主宾交际。

亲和可占。

虽未当位。

却为代主立功之时。

因解而得良朋之助。

此与彖辞来复吉句相应。

来复者与复卦有关。

地雷复彖辞。

出入无疾。

朋来无咎。

与九四之朋至斯孚相类。

为复者。

本一陽一德之复生。

为天道之复着。

震之所以主春令也。

出入无疾。

疾指迅速。

又包嫉妬之意。

古疾嫉一。

谓无猜忌。

无嫉视也。

朋来无咎。

正坤之得朋。

其德相孚。

朋至斯孚。

乃解之大用。

亦震之大功。

而莫非坤之善顺承乾。

促成天道大生之道。

九四一爻不独震之主用。

亦既解之中枢。

全卦之用。

皆由此一爻致之。

下与九二同功相引。

反坎为离。

遂由陷以进于升腾。

由暗昧以出于光明。

此全卦妙用。

系诸一爻。

宜其有朋而孚之占也。

六五君子维有解。

吉。

有孚于小人

孔子《宣圣讲义》

此解六五爻辞也。

六五外卦正位。

而以柔履刚。

震卦以一陽一动。

而五为一陰一。

是其行之有阻也。

然一陰一有位无势。

有行而无本。

则虽阻一陽一之升腾。

而力弗逮此爻辞称其维而有解也。

维者维絷。

亦包相与维系之象。

如诗絷之维之是也。

维之与解。

相反而相成。

不维则无用解。

相维则益易解。

谓解其一。

皆解也。

君之相维。

以得其朋而相孚也。

有解者言有可解之机。

非迳解也。

既解则吉。

以顺而吉。

以顺乎震动。

而脱于坎险。

则维者因而解有孚吉占。

君子以解而吉。

其所影响必大。

盖君子以相维之不乐于独解。

其吉也。

不止于独利。

推其用而至非君子。

既在所维者外。

虽小人亦有孚其解吉焉。

故曰有孚小人。

言非必孚。

而其所推则必及也。

孚言其感应。

如母一之孵一卵一。

而雏产生。

其气应也。

同气固然。

既非同气。

亦有感动。

而适之应。

如琥珀拾芥。

以其力之所逮耳。

故君子之解。

小人亦孚之。

君子之吉。

小人亦应之。

何哉。

六五之位。

能及远而施大。

君子之行。

能匡时而益宏。

自然之功。

不期而至。

非君子小人为朋也。

君子不以小而弃之。

不以非类而仇之。

既皆解矣。

又奚吾于一人。

此与六三之吝字相反。

六三以位不正。

行不端。

故占贞吝。

明其德之不足昭于外也。

六五六三。

同功异位。

三多凶。

五多功。

以五得正。

正则所被者广。

所容者众。

故以君子为喻。

言其行足以化诸小人。

称君子者。

以位当而爻非。

不及九五之名正言顺。

而以位既正。

行亦可昭于天下。

故称之君子。

君子既有解。

小人亦不能违之。

此因解而吉孚于小人。

而妙在君子之自相维耳。

象曰君子有解。

小人退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言爻辞有孚于小人。

非君子为之解。

而小人因君子之解。

乃自退也。

退字犹自脱一去之意。

君子既解。

小人亦不得不解。

以其感应也。

故曰有孚。

可见六五之解。

虽在君子。

小人随其解而自退避。

则皆解矣。

小人利于君子之争。

苟君子不争。

小人随所获。

不得不退。

正邪既辨。

邪不得而干之。

纷乱既平。

则幸灾乐祸者。

亦必沮丧自遁。

此六五之解。

由君子而孚于小人。

不必解而自解。

故释文明其为小人退也。

退字从艮。

乃蹇之下卦。

与震之用恰反。

今震得势。

则失时地之艮。

不复有用。

大义。

既以震易艮。

而移上坎于下也。

坎以在下而失其险。

震以得时而达用。

六五外卦正位。

尤大用昭着之时。

君子既随时自减。

小人更无用武。

此退字明解之由。

而仍赖君子之有解。

设君子不解。

小人得益。

是又返于蹇矣。

进退之间。

君子小人之际。

为解者。

当于此细思之。

六五九四。

近而相调。

实君子有解之道。

一陽一德主进。

时虽陧厄而来复不远。

复则朋来无咎。

彖辞来复之无功哉。

故之用。

全系于震。

震之用。

全在四五两爻。

明此既明爻辞矣。

上六公用射隼高墉之上。

获之无不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解上六爻辞也。

上六全卦之终。

当极则变之时。

为大用既成之象。

而以震之上爻。

一陰一位承柔。

亟待于刚。

解以震得势。

刚方长。

至此虽极。

而用未改。

故爻辞以射隼为喻与九二之田获三狐相应。

皆由震动之力。

以解坎陷之困。

犹人之田猎。

借以修武备。

集群力。

志胜杀敌。

以发扬武功之旨。

兵以备而不用为志。

武以习而不争为荣。

故取田猎。

讲射御。

娴步伐。

尚武勇。

不战而自严。

不杀而自强。

此解之道。

必兼威德。

而震之象。

必兼雷霆者。

弃此不讲。

则不得解。

故震动在力。

公用者明其人在位也。

射集者。

诛恶以安善也。

高墉者。

居地之崇。

非寻常之处。

杂于城墉。

非郊野之巢。

隼集于是。

将为善于群。

公射而获之。

则众得保。

而无惊惧之情。

故占无不利。

去群众之所恶。

逐切近之鸷凶。

则公之功。

足以称其号。

隼虽悍。

奈其处地之非宜。

而墉虽崇。

奈人欲去之情切。

此上六之利。

与众共之也。

上六位高而势盛。

以之逐恶。

尤不如志。

而公能顺应众情。

为群谋利。

躬亲矢石。

为众图安。

其所行有如雷霆。

一怒而凶恶者。

悉被诛获。

如此而后解之用大备。

蹇之难者。

除此所以占无不利矣。

凡解之用。

必因于被困之情。

将其害务去。

适于所嫉之志。

令其难得纡。

如解倒悬。

如放囚禁。

以安其形。

缓其心不复有忧危之念。

隼虽禽而为人所恶。

比诸盗寇。

必亟去之。

上爻与六三应。

三有致寇之辞。

以在坎险也。

此有逐恶之用。

以本震动也。

而不外达于解而己。

高墉明所凭藉非易取。

而竟获之亦可见去恶不择难易也。

况禽鸟栖山。

乃处于城墉之上是其恶己着。

其罪莫赦。

与彖辞赦宥之情相反。

则以上爻极必变也。

凡事理之悖。

时地之乖。

亦与隼集高墉相同。

皆不能逭其恶。

故为求复正。

而藉奋迅之威。

以致解放之效。

如天雷雨而草木甲坼。

彖辞固己言矣。

宽以济猛。

则先众赦宥之行。

威以明恩。

则终待射获之利。

二者相反相成也。

大哉解乎。

不可泥于仁。

而姑息养患。

不可骛于勇。

而轻躁寡恩。

仁者必勇。

勇者必仁。

仁勇均全。

则解之道备矣。

象曰公用射隼。

以解悖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解悖有二义。

因其悖而解之。

一也。

以其有悖于解。

二也。

射隼正以隼之行有悖。

故去之耳。

悖于道者。

既悖于解。

道指仁勇。

如行恶而怙其势。

贪得凌于众者。

皆高墉之隼。

不得不射获不得不假武力以解之。

此释文揭明解悖之旨。

免后人疑不当用武。

赦宥之后。

不当杀伤。

而谓爻辞有误也。

《宗主附注》

解上爻己达解之终极。

处必变之地。

为解之时。

又符七日来复之数。

九一陽一值日之辰。

是亦运数所会也。

九二九四己言之矣。

六三六五重申其旨。

皆以解之义。

必自维系之时。

所谓田获狐矢。

墉射隼鸟。

仍不外于难解中求解。

水雷屯六三。

既鹿入林。

几不如舍。

正相印证。

谓欲解者。

必先聚其力。

欲屯者。

必先事于仁。

惟贪害义。

惟利贾祸。

屯以舍鹿。

而膏泽下于民。

解以获狐。

而负乘召其冠。

言外之旨。

易教所先。

如以君子之维。

而成小人之退。

与高墉射隼。

以解事理之悖。

足见解之为用。

非仅弛其囚。

赦其罪己。

而爻象固明言赦宥之重大。

为不赦不宥。

何解何缓。

解之赦。

与屯之舍。

亦一义也。

虽悖于势者。

不知解之可贵。

而达于道者。

必明维有功。

此安贞必本夫时。

而动用必顺夫震。

震之大。

如天之雷。

而人事以田猎拟之。

震之宽。

如天之雨。

而人事以赦宥拟之。

一杀一生。

生以制杀。

一威一德。

德以明威。

此解之上爻。

仍以射获解挬之用也。

《宗主疏述》

易以象为本。

而人道以天道为师。

解合震坎。

四一陰一二一陽一。

一陽一得时而志升腾。

不复受一陰一之拘囚。

以坎之中。

成震之初。

二者相应。

如磁吸鍼。

其力甚猛。

其力甚疾。

有如雷电之出于水而发于天也。

故有赦宥之义。

为其升腾之志。

推其发扬之情。

拘絷者释之。

幽囚者脱之。

使得奋厉自新。

以合夫天道好生之德。

与噬嗑之利用狱正相反。

盖解以震出坎。

而噬嗑则为电随于雷。

离火而在震上也。

震动虽勇。

而其发也。

电火一瞥。

无可作为。

二者成附和之情。

难独施其用。

故义取食与合。

而利用狱。

以明利害倚伏。

福祸因缘。

而有拘系之形。

桎梏之象,以象言之。

一一陽一在初。

两一陰一分列中上。

其势不振。

其情多虞。

故利用狱。

与解乃大异。

然解之赦宥。

非废法也。

而噬嗑之用狱。

亦非徒重刑也。

皆有关轻重之旨。

以解象一陽一得势。

而志脱于一陰一之覊縻。

而噬嗑则过时。

而易受一陰一之笼络。

如人之情志。

有重义而轻物欲者。

有徇欲而累身心者。

解以义勇为尚。

则忘事之艰难。

噬嗑以食欲为先。

则忽于行之戾法。

此其结果。

一则逃于险而达自一由。

一则就于恶而趋囹圄。

非在上者固不之也。

故解之赦宥。

以恩济威。

以缓易急而己。

非弃刑也。

义取于取解而己。

解之使舒和耳。

故曰争则为讼。

和则为解。

不外宽以济猛。

仁以行义之旨。

震仁也。

坎则近于义。

而赦宥之政。

亦有法则焉。

按之周官有三赦之教。

宥过无大。

罪疑唯轻。

皆本象辞而定其教。

故刑狱之地。

绘解廌。

解犹解也。

史称解廌一性一直。

见不直者则触之。

上治之世。

刑法得中。

则出。

可见解之赦宥。

乃期以和致中而己。

非枉法以示恩。

徇私以长恶。

必权其轻重。

量其情事。

而赦宥之。

以体夫天时之令。

而协兼中和之德。

夫子讲义己揭旨。

读者勿误以象辞为废法也。

自家人至四卦为一大往来。

既六子交错之象。

与上经屯蒙相类。

而此四卦。

则皆系于坎离两卦。

如家人睽。

为巽兑与离交错。

蹇解则震艮与坎交错。

故家人睽为二女相交。

蹇解为二男相错。

在后天巽与兑。

震与艮。

乃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以其变也。

观文王八卦方位相生图序自明。

故家人为正。

睽则变。

解为正。

蹇则变。

合之则家人对解。

而睽对蹇。

此按八宫卦序可见者。

家人为巽官二世。

解为震宫二世。

睽为艮宫四世。

蹇为兑宫四世。

先天卦位原相对也。

故此四卦皆坎离主其体。

震艮巽兑推其用。

坎离之合为既未济而四卦中互。

非既济既未济。

由中互辨之。

可知某卦之本乎离。

某卦之本乎坎。

而其用则某卦同于既济。

某卦之同于未济。

以卦例贵在得正与得中。

内外正位皆正。

如家人蹇是也。

为其内同于坤。

有六二正位。

外同于乾。

有九五正位。

如咸是其明例。

而得中者。

则以中爻为主。

九三六一四。

一陰一陽一相协。

亦如家人蹇。

刚位而爻亦刚。

柔位爻亦柔。

上下相和。

内外无舛。

谓之中和。

而既济是其明例。

凡卦之合此正与中者其用必大。

其德必明。

其数必吉。

否则与之反。

故失正者为失位。

失中者为失德。

如睽与解。

不得其正。

又乖乎中。

遂无可守。

不可为。

而卦用则重在变。

以变则复于中正矣。

解之彖辞所谓中有功。

既以解之善动。

动则变。

变则通。

故名解。

解犹改也。

为其变易原象。

改正其行。

由蹇之难。

而进于家人之正。

由睽之戾。

而达于来复之和。

此则人道之机。

不必限于天数也。

而天亦予以时焉。

如春日之温。

百物争育。

而必得天之雷雨。

始能畅达其生。

但雷雨之沛。

必有时也。

非时而至。

则反成灾。

时至不来。

尤难为用。

时与灾。

乃需与不需。

多与寡之间。

而见其得中与否耳。

大畜时也。

无妄灾也。

二者之差。

实相倚伏。

如时而见。

乃成其化育。

非时而来。

乃生其灾害。

此天道虽若无心。

而人道必有准则。

故解者时之解。

而在人之应。

人应天时灾难自解。

人戾天命。

灾害益增。

此解之象辞。

特以赦过宥罪。

明人之顺应天时。

必先自解。

而后能体承天道。

以达于生成化育之功也。

象辞。

称雷雨作解。

而不称雷水。

以坎水之用。

重在上蒸为云雨也。

同一卦也。

在屯则称云雷。

在解则称雷雨。

既可见卦以象物。

因时地而异其类。

由动静而异其名。

同一坎也。

或曰雨。

或曰水。

或曰云。

同一离也。

或曰火。

或曰日。

或曰明。

或曰电。

皆由其时地。

辨其功用。

而定其名。

故在噬嗑曰火雷。

在明夷曰明地。

各不同称。

屯象曰云雷屯。

君子以经纶。

解象曰。

雷雨作解。

君子以赦过宥罪。

由此可见时地功用之所系焉。

屯以坎在震上。

故为云雷。

以云之升于空。

犹未成雨。

且或为雨。

或为雪雹。

或竟不雨而为一陰一霾。

或转为风所扬而散。

或留为日所映而成霞。

皆此云也。

其变化未明。

功用未定。

君子象之。

乃重夫经纶。

经纶者。

谋猷之时。

计划之际。

将动而犹止。

有用而未舒。

正如云在天。

为雨为霞。

将聚将散。

待天之命。

因时制宜之象。

而屯卦之所用也。

解则坎在震下。

雷己鸣矣。

云己降为雨矣。

水一性一流下不可复留于空矣。

雷声既散。

电光一瞥。

一陽一德既舒。

雨泽乃沛。

此天命己下。

功用己明。

时势己昭。

恩泽己着之象。

则君子因之。

当广好生之德。

顺承育之机。

发扬仁慈之心。

成全生化之用。

此以赦过宥罪为尚。

而图达乾大生之功。

本震动之义。

明坎涵润之行。

正如农夫乘时雨之降。

勤稼穑之功。

依发生之机为耘植之备。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合乎太和。

保其生息之意。

故有过者赦。

有罪者宥。

不复用刑。

不加诛戮。

以遂天地生机。

而宏人道本旨。

此解与屯。

为始终之事。

初成之行。

屯主其始。

故难。

解主其终。

故缓。

屯丁其初。

故重经纶。

解丁其成。

故重赦宥。

而卦则易其上下。

殊其升降。

莫不系于坎。

坎水升则为云。

降则为雨。

上则蒸为气。

下则复为水。

此屯解异用。

既以坎之易位为辨。

震则未尝异也。

然震雷也。

含而未发。

则在云气之中。

动而宣扬。

则促雨泽之沛。

是亦有动静之别。

行藏之分。

在屯则静而藏。

在解则动而行。

一上一下。

亦自不同。

故屯为难进。

以其犹未至动作之时。

而解为缓和。

则己至升腾之际。

解之为解。

正以震为主用。

震因自坤出。

五行为木。

而必得水以漑之。

方畅其生。

水在木下。

则得其濡润之力。

其发育速。

故解不似屯之难生。

解之时用。

以和为贵。

和而后生成之功见。

化育之德明。

此天道也。

人亦当则之故。

故由小言。

则赦宥之事。

由大言则和平之图。

在内则泯争讼之端。

在外则消刀兵之劫。

刑者秋令。

兵事亦然。

解则春令也。

此生杀之所异。

争讼与和睦之所分。

赦宥者亦犹无敢折狱之意。

皆与天水讼相反。

读者当细味之。

解之六爻。

以震在坎上。

一陽一自一陰一出为解。

即因坎中一一陽一。

被陷正两一陰一之内。

因得震之力。

由九二出而与九四相协。

即被陷者超脱之象。

且以九四一一陽一。

得时升腾直上。

两一陰一不能阻之。

假震动之力。

成解脱之功。

然震本以一一陽一在下。

志虽坚。

心甚苦。

乘时得位。

以临两一陰一。

并非轻易得出。

必经与六五上六之争战。

方能矗一立上行。

六五上六。

坤之本爻。

九四乾之本爻。

坤上六龙战于野。

乾九四或跃在渊。

合而为震动之用。

即渊野起伏之战。

为一陽一陰一争竞之时。

两一陰一欲抑一一陽一。

而一陽一不甘。

一一陽一欲扶两一陰一。

两一陰一难屈。

故相持既久。

奋起而争。

争而后脱一陰一之覊绊。

此解之所由称也。

在九二之时。

一陽一方被困。

得九四之应。

一陽一始昂头。

以其由内出外也。

因两一陽一之协。

变坎为离。

以成光明之象。

此大用。

实由九四致之。

九四既握其要。

六五上六无力阻之。

故解之道。

以一陽一得脱于一陰一为本。

而九四独力未必遽及此。

仍有赖九二在内之一陽一。

得正位。

含潜德。

成坤安贞之吉。

有顺承乾之心。

以后天坎代坤也。

震又以坤之初合乾者。

坤主其内。

乾主其外。

外内协和。

蹇难自解。

故六五爻曰。

君子维有解吉。

指君子能协和也。

先维后解。

维而解者君子。

孚而退者小人。

小人指一陰一爻。

明六五之一陰一。

因九四九二之协。

而不得不退让也。

故震以一一陽一而长三男。

为两一陰一皆退。

让不与较也。

至上六极地必变。

不以一一陽一而长三男。

为两一陰一皆退让。

不与较也。

至上六极地必变。

不较者志也相争者势也。

故虽不敌九四一一陽一。

而仍有悖于解之道。

乃成高墉射隼之象。

言其所居。

为众所恶。

乃召公之射。

公者爵名。

亦为大众所尊者。

凡不属私者曰公。

公犹一国之主。

大众之雄。

其行光明。

其号正大。

故称公焉。

公之射。

犹众之射。

公能代率群众也。

隼虽鸷鸟。

而为义众所恶。

墉虽崇高。

而非隼巢之宜。

此射而获之。

无不利也。

释文更申之以解挬。

为隼有挬于解。

天道欲成解之功必去悖解之物。

故射获而利及于解。

隼失其地。

而贪于高墉。

是自召其祸。

与负乘致寇正相应。

皆情一欲为之害也。

坎以险地。

而六三行险幸。

震以升一陽一。

而上六非位失时。

主宾不同。

其召祸者无异。

此爻辞明示物欲之挬道。

其终不免于咎悔也。

全卦各爻惟外三爻明揭解字。

如九四解而拇。

六五维有解。

上六解挬。

皆关于解大用。

下三爻则无之。

可见解之为解。

全系于震。

震以解坎。

乃谓之解。

若蹇卦坎在外。

艮在内。

内止而外险。

宜其不能解于难。

至解则以震易艮。

而移坎于下内虽险而外善动。

动则免于险。

此解之六爻。

全依震动而着其功。

明此则明解之义。

及易之旨矣。

《宗主附注》

解之互卦。

中互既济。

外互复。

此二者有主客之分。

内外之异。

不独变象也。

果由二至五倒数之。

则见外互之象。

此在坎中变也。

原坎在下。

外互反居上。

是坎险之用。

仍有如蹇。

而震承之。

得以一陽一胜一陰一。

故与蹇别。

按解六爻。

以动为用。

以器为使。

此君子为主。

小人为配。

象在三上两爻。

系卦传中夫子以明释之。

三爻以负且乘为小人乘君子之器。

上慢下暴。

乃召寇戎。

上爻以射隼为君子藏器在身。

待时而动。

动而不括。

乃出而有获。

此二爻皆明指器之所重。

得失所分。

三爻自暴其器。

乘车于道。

是失之由来。

上爻藏器不露。

射而弗及弓矢。

此得之由来。

可见器之为用在善藏。

而其得在及时。

时至而发。

发而无阻。

故曰动而不括。

括与坤括囊之括一义。

言其本直方大之门。

无退无隐。

进而无阻。

行而无私。

非如三爻之负乘。

徒贪于物。

而忘其害也。

三之与上。

一公一私。

一正一邪。

其究也。

一得一失。

一利一害。

两两对照。

殊可深思。

故夫子于传中独揭出之详。

释其义。

学者常留意焉。

《宏教附注》

天道原如轮。

辗转不少息。

数理顺乎气。

消长有其迹。

圣人因图书而画卦。

名曰易。

乾坤发其端。

坎离束其腋。

分合见震艮。

增减有损益。

巽兑不寻常。

泰否卦众一。

剶复见其机。

咸恒着其臆。

家人睽相违。

既未济相袭。

大过与中孚。

乃是人情式。

谦豫及蹇解。

如足又如翼。

屯蒙亦何知。

鼎革最多厄。

不若履同人。

大有远相接。

临观若旁观。

姤萃犹亲历。

知行蛊无妄。

得失明涣节。

及此诸象中。

推移未尝歇。

晋明相出入。

需讼更生灭。

师比有恩仇。

升困为默陟。

渐归丰旅间。

一陰一陽一争未戢。

噬嗑贲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易经证释》易经书籍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孔子《宣圣讲义》解以震合坎《易经证释》解卦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