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上离下。孔子《宣圣讲义》上兑《易经证释》革卦

易经证释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 - 革卦

易经证释

革卦

兑上离下。

孔子《宣圣讲义》

上兑下离。

为泽火革。

由困井三一陰一三一陽一交错之卦。

变为两一陰一四一陰一革鼎。

兑离皆一一陰一两一陽一。

兑一一陰一在上。

离一一陰一在中。

合为。

六二九五。

孚乾坤正位。

此时用之大。

为他卦所莫及。

一陽一始而一陰一终。

又孚于乾知大始。

坤道大终之德。

爻由三至五为乾。

包于六二上六之爻中。

刚多而不暴。

柔包而不揜。

则以六二得内正。

而初九得卦本也。

中互天风姤。

为柔遇刚。

其反为泽天夬。

为刚决柔。

义取下上。

则从夬决。

故名革。

以决去其旧也。

四一陽一虽盛。

而中断于六二。

离火文明。

而外泛于兑泽。

二女同一居。

志不相得。

故革。

革变也。

变易其趋向。

而改异其旨趣。

有如睽。

同体而易上下为睽。

睽违而革变。

违者各不相协。

而自异其道。

变者各持所见。

而互争其行。

此睽为乖。

而革则克。

乖不同谋。

则终无成。

克必有胜。

终将溃决。

是睽无功。

而革可大。

顺时之极。

因地之利。

依人之情。

乃不得不革。

此革之由井变也。

井道不久。

如居一穴一者不得不易以屋宇。

如陷入阱者。

不得不出于平地。

是井道不得不革也。

革鼎往来。

相反相成。

一为革变成规。

不存其旧。

一为择摘利便。

务求其新。

故传曰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

其道相须。

不有旧。

无以取新。

不有新。

无以名故。

是两卦相终始。

二犹一也。

革曰去故。

而随曰无故。

是革与随有相类。

不过随以随时为用。

随和而无变动。

虽震在兑下。

其势勃一发。

如不可遏。

卒则因循苟且。

仍不能易其旧。

而谋其新。

但情知其非。

原欲有所易。

故曰无故。

无者非革去之。

乃饰之也。

非改易之。

乃补葺之也。

在革则不然。

惟新是图。

不复恤其旧。

惟道之适。

不甘师其先。

此革为逆取。

如皮之去一毛一。

乃曰革。

皮一毛一一体。

去一毛一而存其皮。

则外貌全非。

为用自异。

革一性一坚韧。

以中刚也。

之用亦如之。

中坚不拔。

势一逼一其上。

而上柔不足为御。

故终必革。

此革之从下上。

由内外也。

行近于睽。

而非睽孤。

志类于随。

而非随和。

守刚而内有主。

上柔而外失援。

则两情相执。

其行异趣。

兼弱攻昧。

取乱悔亡。

强用以兴。

逆取以大。

此革之必以时也。

时至则有功矣。

革上为兑泽。

下为离火。

泽灭火。

则上胜。

火焚泽。

则下胜。

水火相竞。

情志亦犹水火。

然合则成其利。

天地之间。

非水火不生化。

离丽则为利。

分离则为害。

少女中女同一居。

而行止不同。

水流下而火炎上。

异者终同于一。

则泽在上而火在下。

不似睽日行日远也。

升者日升。

降者日降。

永不相见。

是为睽孤。

今上者降。

下者升。

行必相近。

道必相接。

此革之情志虽殊。

而所至终可孚合。

故能兼乾坤四德。

而为文明以悦之行。

如天时依序以变。

春夏秋冬。

终必有始。

则革又何害焉。

革字中藏中字。

可见其道必中和。

上若井字。

仍由井变来。

下若十字。

则横直之交。

天地之合。

其往其来。

无不通达。

四方俱至。

万类大同。

此革之用。

可通于天。

而在时之宜革耳。

天地尚以革而成其德。

况于人乎。

故穷则变者。

理数之定例。

故则革者。

事物之恒情。

若无故而革之。

则乱矣。

故传以去故为训。

不故则无用于革。

不敝则何需夫新。

惟故始革。

惟革始新。

此顺时所为。

本后天往复之道者也。

故恒与革相倚。

恒以久而不敝。

革以敝而求新。

相与推移。

以同悠久。

此变则通之道也。

故圣人明革用。

以治历而明时。

回圈不息谓之恒。

随时迁易谓之革。

刚柔相代。

新陈相谢。

大哉革乎。

不得以其变而少之也。

革。

巳日乃孚。

元亨利贞。

悔亡。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彖辞也。

原己字有读作戊己己字者。

有读作已止已字者。

实系地支巳午巳字。

宜改正之。

革以离在兑下。

为泽中有火之象。

其用先火。

以兑泽水也。

若火势微。

则被水所灭。

况水在上乎。

故泽中之火。

非水灭火。

乃火蒸水。

火虽在下。

其势正盛。

水不得灭之。

离长于兑。

故水弱于火。

而以时言。

则宜火日。

亦取火之盛。

足成其蒸腾之用。

故以巳日为孚。

巳午皆火。

而巳为长。

易之言时者。

皆取干支。

如蛊之先甲后甲。

巽之先庚后庚。

干也。

革之巳日。

支也。

支虽属地。

而于五行则同。

巳午为火。

亥子为水。

离日也。

火也。

而在革则以巳火为用。

不取午日。

日在空中。

不得居泽中。

故以巳为孚。

以巳火之日。

能助离之德。

蒸兑泽之水。

水遇热而化。

始着其生成变化之功。

革道变易。

必本于水之蒸化。

水流质。

遇冷成冰。

则固质。

遇热成气。

则气质。

是其变易之明证。

今离火在下。

则所变者。

必为气。

而非冰。

而有行者。

亦必因其变易而昭其德。

此巳日乃孚。

取于火之能变易水耳。

孚者信也。

合也。

如鸟之孵一卵一然。

亦必以温一热之气。

变易之。

生成之。

革之为道。

正类于是。

鸟之生雏。

欲其成长。

革之致用。

欲其成功。

皆必本乎热情。

发于至一性一。

以育之鞠之。

一卵一之翼之。

俾于成立。

达于强壮。

期为良材。

底于大用。

是革之志也。

少女中女。

亲也。

原天一性一之一爱一。

情或不同。

怜惜之心。

终未异也。

长者见少者之弱。

欲辅成之。

因少者之失。

欲匡正之。

则必变易其行。

改革其心。

此革之旨。

本二女同一居。

而志不得洽也。

志不洽者。

有得有失。

有贤有否。

则去其不善。

以从其善。

纠其不当。

以底于当。

则发于规劝之诚。

达夫改易之道。

如治革然。

则弱者以强。

失者以正。

则一革而同善矣。

故刚柔并用。

惩劝兼施。

欲其有成。

则不获其短。

望其能大。

则毋吝于劳。

此基于亲一爱一之心。

而非发于嫉妬之念者也。

故行止正大。

心地光明。

乃备乾坤四德。

而协夫元亨利贞。

元以其仁。

亨以其礼。

利以其义。

贞以其信。

仁以长人。

礼以率众。

义以和行。

信以守分。

则不愆于仪。

不戾于道。

不乖于物。

不违于志。

则亲一亲之谊。

贤贤之旨。

两情虽睽于始。

而和于终。

虽拂逆于初。

而变化于成。

此革兼四德。

有乾知大始。

坤之大终也。

而占悔亡者。

悔由于吝。

不吝何悔。

教诲之不足。

则规诫之。

规诫之不足。

则鞭策之。

惩以济劝。

猛以济宽。

则无不同化。

无不同革。

此悔于前者悦于后矣。

故曰悔亡。

亡犹无也。

古原通用。

五行之数。

生制之用。

为后天生化之本。

凡卦皆不得离五行。

兑金也。

离火也。

原相制而互相成。

金无火炼。

则不见其用。

则虽畏之。

实赖之。

此革之道也。

革以相制而胜。

乃昭其功。

故取火之盛。

火愈盛。

金愈一精一。

推之事物皆然。

为道亦然。

修道曰修炼。

道家曰焚修。

皆欲以金试火。

以火成金。

佛家说金刚不坏身。

亦由地水火风。

相息相炼。

始得之。

此革之义也。

悔亡亦可谓之无悔。

即无所悔。

由无妄念。

始无悔心。

无妄者诚也。

至诚则刚。

刚之至者。

妄欲不生。

则金刚之体。

其坚韧不可毁折。

道之成也亦如之。

故形而上者。

水火相炼以成真身。

形而下者。

水火相息以成生化。

皆必自水火始。

而革则概上下。

视其所革。

观其所变。

顺乎道。

则革以为真。

随乎化。

则革以为妄。

故原有悔。

而必以革之当乃亡。

此之用。

为诸卦所莫逮也。

孚字为革之要义。

不孚不为革。

以私而革。

将何孚哉。

故革者必孚。

孚于天下。

孚于后世。

天下后世皆利其革。

革斯当矣。

象曰。

革。

水火相息。

二女同一居。

其志不相得。

曰革。

巳日乃孚。

革而信之。

文明以说。

大亨以正。

革而当。

其悔乃亡。

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

顺乎天。

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

明革之时用也。

革上兑下离。

兑泽为水所储地。

离为火。

故称水火相息。

与坎离既济有相类而微异。

既济水在火上。

革则泽中有火。

是居处有殊。

而为水火者无异也。

坎之水泛言一切水也。

兑泽之水。

则限于地面江湖河海之水。

故坎水随时可升可降。

可上于火。

而泽水则在地上。

在泽中。

不得包天空云雨之水及其他流止之水。

是兑泽之义狭于坎也。

然既称水。

其一性一同。

其用亦无大差。

如江海之水。

亦可蒸为云雨。

引为灌溉。

视夫时地而显其用。

则泽水亦犹坎水也。

况在离之上。

正与既济之义有孚。

后天生化之原。

端由水火。

而必以水上于火。

方着其功。

若水在火下。

是如未济。

则不克生成化之用。

水流下。

火炎上。

上下违行。

何以见其同化哉。

故革与睽同而未同。

睽则异驰。

革则合化。

此革犹既济。

睽犹未济。

推之先天乾坤之合。

则革如泰。

睽如否。

一为交泰。

一为否塞。

是未济否之分也。

革以泽在火上。

成水火相息之象。

其用以大。

其功以宏。

故卦德孚乾坤。

而卦义合于时用也。

息者消与息。

即生息也。

亦兼熄灭言。

生息为消之反。

而熄灭则与消同。

是一为正用。

一为邪行。

视其所为而异。

本既济之义。

则息者生息也。

有相生养之功。

天地人物。

均赖此水火相息以生以长。

以化以成。

故曰息。

如人之呼吸。

亦曰息。

息则生机相续。

若一息不续。

即熄灭矣。

故相息者相生也。

相养也。

相化育也。

则以火在水下。

蒸腾变化。

足宏其用耳。

若不得其道。

不依其理。

强与混合。

则熄灭矣。

故水不灭火。

火不涸水。

两相涵育。

如天地絪緼。

如一陰一陽一媾合。

互为助护。

不相嫉妬。

互为提撕。

不相毁损。

则其德无量。

其道莫名。

此相息者。

生生之本。

万有之机。

而妙在能济。

济则达其用。

不济则无以昭其功。

卦离长于兑。

而下于兑。

亦如泰之乾下于坤。

而二五中位。

皆得其正。

如家人男正位乎外。

女正位乎内。

六二九五。

刚柔允协。

故能成相息之道。

达革之用。

二女同一居。

其志不相得曰革。

此明兑少女也。

离中女也。

而同一居。

如家人睽。

如鼎。

皆其例也。

而独睽革称二女同一居。

则以家人内外皆正。

有如男一女。

鼎亦如之。

惟睽革二女异志。

不能协和。

故睽曰不同行。

革曰不相得。

睽以水火分离。

背向而驰。

革则水火交至。

相向而进。

故睽为孤。

而革得孚。

此其异也。

凡二女之卦。

尚有风泽中孚。

泽风大过。

何不称二女。

则亦如家人鼎。

非二女子之象。

且巽长女。

兑少女。

虽同为女。

长幼悬殊。

有如母女姑媳。

而非姊妹。

故大过以老夫少女老妇少夫为喻。

不称二女。

即以革睽之称二女。

亦有微异。

则睽犹姊妹。

而革则妯娌。

姊妹同出而异行。

故曰远。

妯娌异出而同一居。

故曰近。

此革上下相接。

成相息之用。

而异所出。

成不相得之情。

因其不相得而又同一居。

则不得不变易之。

故曰革。

谓将改易其情志。

使终相得。

遂其同一居之乐。

而立家道之基。

正如家人之义。

不过家人已能自正。

而革则有待夫反正之功耳。

故革者拨乱反正也。

巳日乃孚。

明时日之所宜。

巳见前讲。

而以卦用重在变易。

变必以穷。

穷而变。

变而通。

故革者。

将以求通也。

通者通于一切。

则革之行。

以能信于一切为先。

信者如人之约。

不失其言。

而此信字。

又作伸字讲。

屈者志伸。

即穷者志通。

困者志达之意。

故曰革而信之。

此申释乃孚二字之义。

以巳日为孚于时。

而信则孚于天下。

天下后世皆孚其所革。

则革之道至矣。

由卦言。

下离文明之象。

上兑悦泽之用。

合则为文明以悦。

内文明而外悦。

宜其能孚。

宜其能信矣。

以二五得乾坤正位。

外内皆正。

而一陽一刚在中。

上柔以顺之。

本刚以昭之。

备元亨利贞四德。

是大亨以正者也。

大亨元亨也。

以正指利贞。

而贞为本贞者正也。

不及利者。

内贞外利。

体用之间。

有其体。

自着其用。

乾之大亨。

坤之贞利。

两者合德。

乃有其位。

有其时位。

正时宜。

其行必当。

盖由文明以说。

大亨以正。

四德昭备。

而以为革。

自无不当。

既当矣。

更何悔乎。

故曰革而当。

其悔用亡。

此释彖悔亡之义。

而特拈一当字。

明悔亡之由来。

换言之。

即革之未当。

安能免于悔哉。

所谓当者。

仍本孚字信字来。

孚于天时。

信于人事。

其行既正。

其成必大。

其内刚而文明。

其外柔以悦。

其德备夫乾坤。

其道通于天地。

则无不当。

斯无悔矣。

由此可知。

革原有悔。

其亡者。

行之当耳。

古今来之好为变易者其审诸。

当者宜也。

当变则变。

当革则革。

不当而强变革之。

其悔无及矣。

何以知革之当。

则可鉴诸天时。

徵诸往史。

天时之革。

即四时之代谢。

往史之革。

即汤武之代兴。

一岁既终。

不得不变。

不得不革。

革变则终者复始。

穷者复通。

而后四时成序。

万物随化。

春尽夏来。

秋终冬至。

冬春递嬗。

寒暑代迁。

此天地之革也。

不革则时序紊。

而天道穷。

往古来今。

治极渐乱。

乱极渐治。

兴亡强弱。

世代回圈。

尧舜揖让。

为治道之极。

而继之以家天下。

则小康之世。

异乎大同。

君主不齐。

政令不一。

昏庸暴虐者。

失其天命。

仁义宽和者。

代得其民。

此汤武之革命。

为桀纣之无道也。

汤之伐桀。

以商代夏。

武王伐纣。

以周易殷。

此往史人事之革也。

不革则世道敝。

而人道危。

治乱无纲。

民生殄瘁。

将何以维兹世纪。

承诸天命哉。

汤武圣人也。

革命者。

变易夏商之敝政。

而拯救人民于水火也。

故汤武之革命。

系顺乎天。

应乎人。

而非好为变易者。

其革旧以建新。

正与天时代谢。

不得不变者同。

人知天时之革。

四时成序。

则法天者。

可以革矣。

知汤武之革命。

顺天应人。

则法汤武者。

可以革矣。

由斯言之。

革之时用大矣哉。

时指时用。

亦即时与位。

有革之时位。

始宜行革之道。

无革之时位。

将何以为革哉。

汤武革命。

后人不得藉口。

必如汤武之顺天应人。

亦如四时代至。

必依时之极而循其序。

若失其序。

则如革其夏者。

忽易以冬。

或如革其冬者。

反易以秋。

不得谓之革。

以不得称其当矣。

故革之时。

即当也。

时之宜也。

时宜之革。

有天时可鉴。

有汤武往史可师。

非可轻言变易也。

圣人作易。

将以教天下后世。

恐人误会。

始举其人。

如明夷之箕子文王。

是其例也。

以革水火相息。

而非相害。

则革命者。

犹此旨。

惜其旧之不善。

而欲正之。

悯其民之无辜。

而欲拯之。

非仇于上。

而为己也。

故能顺天应人。

若仇其上。

而欲私其帝位者。

安能顺天应人。

故革备四德。

而贵在时宜。

文明以悦。

可见非仇于旧主。

大亨以正。

可见非私其天下。

本卦德以明卦用。

端在此二语。

因其孚于天下。

信于后世。

始称四德之全。

故兑离一水一火。

非相害。

乃相息。

桀纣无道。

陷民水火。

上下相害。

故汤武革之。

出民水火。

以成相息。

一正一邪。

视其所行。

此释文详言之。

为恐后世谬假革命之号。

以重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也。

《宗主附注》

革之义为变易。

而鸟兽之皮已制成者名革。

可见之用。

系就其故物而变易之。

更成为坚韧不敝之用。

则其未革也。

如皮之未治。

不足以充良工之材。

故必变易之。

使克竟其用。

而变易之。

非欲毁损之也。

将以成全之。

非欲改削之也。

将以坚固之。

是易弱者为强。

寙者为善。

敝者为新。

涣散者为整一而已。

故变易之曰革。

不直曰变。

恐人疑其变。

将毁其旧也。

将弃其原物也。

非如物之变化。

别为一种。

乃就所有洗髓伐一毛一。

以成其一精一。

故革为去故。

换言之。

去其敝耳。

去其不可用。

而留其可用。

磨砺以新之。

攻错以一精一之。

如工人治金玉也。

虽改其旧观。

而仍不失其本质。

此革之为道。

在依时之宜。

时宜变易。

则革之非轻改换。

更非漫言毁损也。

今之革者。

不达此义。

只知破坏。

而无以底于成功。

徒恣摧一残。

而不克见诸大用。

是毁也。

非革也。

是伤折之。

非变易之也。

故不得革之功效。

使人物以革为病焉。

夫革者。

为志其成。

而期其新。

易其不善。

而求其一精一美。

去其不用。

而存其良材。

是积极之行。

非相为仇也。

是深惜之念。

非相与嫉妬也。

故二女同一居。

本亲一亲之谊。

知其不善而欲改易之。

因其不明将纠正之。

故初虽异行。

终将同化。

始若抵牾。

成则和谐。

故能备乾坤四德。

而有悔亡之占也。

盖卦本兑在离上。

水火相息。

兵成其用。

非水之灭火。

乃火之蒸水。

后天生化之原。

皆由水火相蒸。

升则为云雨。

流则为润泽。

一陽一在下在中。

以鼓舞其一陰一。

故能成革之用。

内外正位。

不失中和之德。

故收改革之功。

以井之下。

不得不革。

故易以革。

为将光大井养之道。

而变易其畛域卑污之见耳。

此革道之以时行。

读释彖之辞。

即明其旨矣。

又曰释彖辞。

引汤武革命以明革之时用。

革命为革之大者。

而非革之全体。

革包天时人事。

地利物情。

无不有革。

即人事之革。

亦非只革命一途。

不过革命关乎世道。

系乎民心。

为改变之最大最难者。

易特以汤武征诛示其例。

并非谓革即革命。

而人事之革。

必如汤武之征诛也。

故文中首着明文明以悦。

大亨以正之道。

且申以革而当。

其悔乃亡。

尚恐人之未察。

更以天地革而四时成。

明天之革。

即汤武革命。

亦犹天之革。

故曰顺天应人。

盖顺天始孚天命。

应人始得民心。

天与人归。

始孚于革道。

若徒如后世之易代。

以其诈力。

行篡取之谋。

恃其威权。

欺孤寡之主。

而犹托于汤武之革命。

实不足孚于革义。

盖不顺乎天。

不应乎人。

则非如天时之革。

无文明以悦。

大亨以正。

则非如易卦之革。

则虽革。

不得谓之当。

不当将何以亡悔哉。

如曹魏篡汉之天下。

而筑受禅台。

其后司马氏又仿其例。

复筑受禅台。

以代取其位。

则岂非彼祖先贻其悔乎。

司马既得天下。

至怀湣遂为虏于五胡。

则其子孙之后悔。

又何如也。

下至隋唐六朝五季。

其例更多。

其革既频。

为悔亦甚。

甚至有愿世世勿生帝王家者。

可见初时革之不当。

则何以免其后之悔哉。

行之不正。

用之不宜。

徒自招其悔而已。

更何望于汤武之征诛哉。

文中特以汤武昭示革命之义。

而要其旨趣于顺天应人。

可见其防微杜渐。

寓意深远矣。

世之扬言革命。

而不思其当否。

则又奚以亡悔乎。

此革之义。

实关乎时。

天时之革。

始孚于革道。

故彖辞特以时。

明之用。

时之不明。

革其有当乎。

天地之革。

四时以成。

足见时之所至。

不得不革。

革合于时。

自无悔矣。

象曰。

泽中有火。

革。

君子以治历明时。

孔子《宣圣讲义》

此象辞也。

革以泽中有火。

如地中之火。

火者一陽一之所托。

后天之一陽一。

以地下之火。

为生一陽一之根。

以天日之热。

为化物之本。

故一陽一出于地中者即火。

如山之喷火。

井之温泉。

皆此火也。

而离本象日与火。

在空为日。

在地为火。

今在泽中。

亦若地中之一陽一也。

地中之一陽一。

愈寒愈盛。

故冬令井泉多温。

一穴一居者常煖。

泽中之火。

亦犹井泉之热。

化水为气。

助物之生。

故名革。

以其善变也。

以其随时异其用也。

如夏日井泉则凉。

地下则寒。

是外热则地中反冷。

外寒则地中反温。

非地之异。

一陽一为之也。

一陽一虽藏地下。

而用以时显。

故泽中有火。

其用亦以时殊。

此所以名革。

谓其随时自变。

如天之四时也。

一陽一随时生息。

则生化之功。

亦随时变革。

水火之效也。

水以火化。

火以水熄。

互成其用。

则不相害。

而相益。

如蒸腾变化。

必以火之力。

水不能自为之。

是水火相息。

后天生生不已之原。

而因之。

以成变易不穷之道。

物穷则变。

变则不穷。

不变则终穷。

故不穷者。

赖变化以易其旧。

而为之新。

天道如是。

人事亦然。

天道之变见于时。

不变则亦穷矣。

春夏秋冬。

往来终始。

永不息者变化。

变则能久。

此岁序有定。

时令必更。

而其所本。

仍不外离日之功。

冬至日南极。

而复北则成春。

夏至日北极。

而复南则成秋。

此日之往复。

为四时变易之准则。

故之用。

必取离火在泽中之象。

火在泽中。

有如明入地下。

明入地下为夜。

推之则岁之冬。

犹日之夜。

即日行南陆。

北地不得直受其光热。

故天寒地冻。

闭塞成冬。

而冬之前为秋。

秋分之后。

曰日以南。

是之象也。

日入于泽。

犹日之晚。

火入于泽。

犹岁之秋。

日晚渐至夜半。

秋凉渐至冬寒。

夜半为明夷。

冬寒为否。

皆以离火渐入渐深。

渐行渐远。

而成变易之机。

革以离在泽中。

明时变之将始。

正如秋分以后。

渐变为冬。

由夏而秋。

由秋而冬。

日变不居。

乃成四时往复之序。

其变也。

非骤易之也。

必循序渐渐而进。

如日之南行或北行。

日移一线而已。

待其既至。

则突异其原来时地。

此变易之例也。

革之为用亦当如之。

故其革也。

非偶然为之。

必因其渐。

传曰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由来者渐矣。

故坤初六称履霜坚冰至。

则革之义。

亦必以其渐。

渐至渐革。

人无所骇。

物无所惊。

即如汤武革命。

亦非一旦之功。

商周积之已久。

夏殷毁之已多。

迄至桀与汤。

纣与武。

始见其革。

则革岂可贸然为哉。

故君子知革之有所仿。

仿于时。

时者天地之革。

则欲明人道之革。

必先明时。

明时以明革义。

则君子以革而治历。

治历以明时。

书所谓钦若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时。

即古圣治历明时者也。

谓治天文。

知日月星辰轨度。

所行所至。

何往何返。

而后知春夏秋冬所交所易。

何去何来。

天示其时。

人定其事。

天垂其象。

人指其名。

此天文不可不讲。

而历数不可不知也。

故治历者。

治天之所历。

明时者。

明数之所移。

变由于穷。

易由于敝。

天道不穷不敝者。

以变易也。

人亦法之。

而后同免于穷敝。

此革之道所由着也。

不革则不得免于穷敝。

革而不当。

亦不得免于穷敝。

惟有当而革之。

则穷者以通。

敝者以新。

此贵在知其当革。

而必先治历明时焉。

时指一岁之时。

包古往今来时世。

所谓运会之数劫纪之称。

皆时也。

欲穷其变。

先知其数。

欲明其数。

先通其史。

察往知来。

因故知新。

则革之事也。

故治历犹治史。

史称历史。

即已往之事。

何以知其必革。

惟审天时之所至。

何以知其当革。

惟顺乎天。

应乎人之所行所着。

故革道以达变。

变以济时穷。

四时之革。

至小焉者。

苟得其故。

则万世可知也。

卦以象为本。

乾知大始。

坤以大终。

而乾在中。

此爻已示其义。

读者须合象辞参之。

《宗主附注》

革象辞以治历明时。

为人道之要。

盖不明时。

无以应变。

不治历。

无以知时。

治历者。

以天地所垂示之象。

日月星辰所运行之度。

而见其何终何始。

孰常孰变。

推之人事。

自古迄今。

治乱兴衰。

征伐代禅。

孰得孰失。

何去何从。

此皆明时之义。

而即明之用也。

革之为象。

水火相息。

兑离互济。

刚中而得本。

柔主而能远。

此最孚于卦爻之所贵者。

卦爻乾为本始。

坤代终成故。

凡初九上六之卦。

为得本始。

而有终成。

反此者则否。

卦分内外上下正位。

坤主六二。

乾主九五。

凡内六二外九五。

相匹相应者。

为孚正位。

而合天地之德。

反此者则否。

又如中爻人道所寄。

九三六一四。

刚柔交济。

与既济同。

是凡九三六一四卦者。

皆得相济之用。

反之者则否。

他如一陽一体一陰一用。

天下地上为道之源。

孚于天地生成之德。

乾下以自卑。

坤扬以就上。

如泰是也。

凡得交泰者。

皆得生化大用。

反之者则否。

此易卦爻大体。

所占吉凶。

所成利害。

由斯判焉。

初九上六。

已孚乾始坤终之例。

而六二九五。

又得乾坤正位之情。

是克备乾坤四德。

与时偕行。

故革道不可量。

其义已见乾九四爻。

乾九四传曰。

或跃在渊。

乾道乃革。

此革字即与相关。

乾六爻纯一陽一。

而九四则革。

革者变也。

刚变为柔。

一陽一变为一陰一。

九四自高而下。

自上跃渊。

为变之最着者。

故三四五三爻为乾。

而九四恰当其中爻。

亦仍本乾九四之革来。

为乾君主九五之位。

今革则降于九四。

而失原有之尊。

虽犹属上卦。

而非独尊之时。

此所以必革。

革则可复其尊严。

昭其德业。

是由九四更返于九五也。

当其未革。

则不能复。

而日坠日下。

将入于渊。

必待已革。

始复其初。

故以离日坠入泽中为象。

亦犹乾九四或跃在渊之义也。

乾道自坠。

一陽一纲不振。

虽欲不革。

不可得矣。

此革之时用诚大哉。

而欲知其革之当否。

不得不先明时。

故君子因革。

而治历明时。

初九。

巩用黄牛之革。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初九爻辞也。

初九在下。

本乾潜龙勿用之时。

时位不宜。

所行不当。

故爻辞取黄牛之革为喻。

巩坚也。

革本坚韧。

黄牛之革。

其坚可知。

而非可大用者。

以虽坚。

而不一良于用。

则其为用不足称。

然重在变易。

不重坚固。

变易之旨。

在以不善者变善。

不一良者变良。

此卦义也。

初爻勿用。

乃取牛革为象。

黄牛之革。

由牛皮之变。

坚则坚矣。

而不与爻称。

以初九乾爻刚也。

刚在下为升进之阶。

今以牛革之坚。

不足语于金玉之质。

是因取其坚而求于牛革。

可见其所见之小。

所图之疏。

非革之大用也。

革固包一皮革言。

而皮革之贵者。

应以虎豹之类为上。

故至五上爻。

即取虎豹之文为喻。

明爻用之大。

与君子大人之德业相似。

若初九则犹不足言用。

但取黄牛之革。

徒以其巩。

不称其文。

从(徒?)以其易。

不称其变。

盖牛虽黄色。

无炳蔚之文。

虽坚巩。

非虎豹之变。

此就其近易者为喻。

犹人类平庸之行而已。

革以变明其德。

所变必远胜于其原质。

故大人君子。

以虎豹之文。

为德业之光。

初九爻象属离。

离称黄离。

牛为离之象。

故爻辞以为言。

而不及吉凶。

仍本乾勿用之义也。

革之道大而用着。

其始则比之黄牛之革。

可见大者发于细。

着者生于微。

人知其大而忽其细。

见其着而忘其微。

是失本也。

初九全卦之本。

故不及其他大者着者。

此中含义。

宜深味之。

象曰。

巩用黄牛。

不可以有为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初九在下勿用。

则爻辞所称不外此义。

遯卦亦云执之用黄牛之革。

与此相证。

皆非大用之材。

财不足语于有为之日。

初九在卦言为本始。

而在用言则无位。

故维取革变之义。

不能及于大变。

虽牛革亦有其坚。

而非与虎豹之文美者并论。

以比人之德业。

士之才能。

各有大小之殊。

优劣之别。

革固重变。

而初九所变。

不过黄牛之革。

则其不可有为明矣。

事之发于平庸者。

恒至于奇特。

行之出于细微者。

恒成于伟着。

则初九之革。

亦不可以其小而忽之。

革变之道。

固如坤初六履霜而坚冰即至。

则将来之变。

正由此细微中可以见之。

此君子贵知几。

而象辞重明时也。

《宗主附注》

革初九用黄牛之革。

与遯卦执用黄牛之革。

辞义同。

惟革称巩。

遯称执。

则以遯主遯避。

而欲留之。

故曰执。

犹维系也。

革主革变。

意取坚固适用。

故曰巩。

巩亦从革。

即言如革皮之坚靭。

不易损敝也。

然既巩固不敝。

何以释文称不可以有为。

则以时位非宜。

虽有牛革之巩。

而非大用之材。

虽当革变之初。

而非跻于良好之境。

可见革之变。

必先毁改。

如治革者当初制之时。

反不若未制者之良于用。

必待制已成革。

乃显其坚靭之材。

初九无位。

不足为大用。

即不足材称。

是虽巩固如牛革。

仍弃物也。

因革贵在变。

初不在坚。

虽变之终。

欲其坚。

而变之始。

反以坚为病。

是初九之巩。

不可有为。

咎在初。

不在巩。

初之咎。

在下勿用之时。

不在物之如何也。

读者勿以辞害义可也。

六二。

巳日乃革之。

征吉。

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六二爻辞也。

六二居内卦正位。

为离中爻。

秉坤之德。

为柔得中位。

离以两一陽一中藏一一陰一。

为日为火。

中爻主其用。

故六二称巳日乃革。

与彖辞同。

可见此爻能主持全卦之用也。

虽上有九五。

刚柔相应。

君主于上。

六二不得擅专。

且柔道顺承。

不得先于乾刚。

则六二之用。

不得过于九五。

而以上为兑。

悦泽之德。

乐就于下。

则六二本坤厚载之功。

安贞逢吉。

亦足为卦用之要。

卦主革变。

异于常经。

故全卦反以六二尊。

以离火之德。

胜于兑泽也。

故泽中有火。

而火不为水灭。

此其变也。

亦其时用。

为本革之道。

不得不反其所为。

革其故而谋其新。

设火不胜水。

更何语于革变哉。

故爻虽柔。

而位为火之主。

德虽顺。

而行为刚之师。

此与彖所称。

亦以巳日孚于火盛之时。

克成其蒸化之用。

比之革命。

必发于下。

若臣若民。

为以德得众。

以道顺天。

天与人归。

方可举行革命。

如汤武是。

汤固桀之臣。

武固纣之臣。

皆取于下位。

德足服民。

行足应天。

故一举而革夏商之旧。

措天下于新。

则六二之位。

即汤武初举义师之时。

时宜而位当。

德昭而行正。

故一戎衣而天下定。

此所以占征吉也。

为以其发于臣位。

故在六二以其革君之非。

故得正位。

以其应天顺人。

故占征吉。

行孚于道。

用孚于时。

革之大用。

即以此爻为之主。

故巳日之时。

革变之日也。

在十二支。

惟寅申巳亥四支。

为革变之岁。

以六气所值。

此四岁皆木火通明。

类多革变。

故巳非指日巳也。

凡岁令世纪。

合乎巳者皆当之。

则以四支中。

如寅申固亦多变。

而非所称。

如亥则与巳对。

称巳已赅亥。

巳亥不必强分。

盖由三合之数。

寅午戌为火。

申子辰为水。

火水过烈。

易不以为贵。

且卦已有水火矣。

若重取水火之时。

是太过也。

惟巳酉丑为金。

亥卯未为木。

合卦中水火。

恰备四德。

土藏其中。

克孚五行之数。

故日取巳亥。

欲其变而不失中和。

无过不及。

庶免于偏激之害。

此圣人择日之微意。

向无人能体会及之。

今特为明示耳。

至称无咎者。

此革变发于下。

以臣民而革其君上。

自有咎。

为其位正时宜。

德明道大。

乃免。

本爻已暗示革之匪易为者。

非汤武之臣。

桀纣之君。

不足以孚吉而免咎。

读者识之。

象曰。

巳日革之。

行有嘉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六二正位居中。

而柔道乘时以革刚。

乃孚于巳日之时。

故行有嘉。

行字指爻辞征字。

亦即暗喻汤武之誓师。

为其伐暴救民。

应乎天而顺乎人。

乃占吉耳。

有嘉犹有庆有喜。

师出而有功。

一戎衣而定天下。

其喜可知。

其庆可知。

喜者主革者之喜。

庆者天下之庆。

书曰一人有庆。

兆民赖之是也。

而嘉字兼含天所嘉许之意。

谓人庆其成功。

天亦嘉其成功。

此所以为顺天应人。

若从一己之喜。

而惠不及众。

禄位之图。

而功不及民。

则天将许之哉。

是征吉之占。

实由六二之德。

有以感天。

其功有以惠民也。

故释曰行有嘉。

即明行之有功可庆。

亦示行之得民可嘉。

即爻辞征字。

不似寻常泛指出行。

实取汤武征诛之义。

为当其必用征诛之时。

则征诛非黩武好战。

而为伐罪吊民。

故可嘉。

若徒逞其兵威。

好为杀戮。

则对邻国犹不可。

况以凌其君上乎。

义例由上讨下曰征。

今六二在下位者。

亦曰征。

可见卦用特予之也。

以其顺天应人。

则虽以下伐上。

不得为叛。

以臣伐君。

不得为逆。

故以征许之。

比之天子之讨逆臣也。

易辞之义。

依时为释。

六二内正位而为柔。

却能代全卦大用。

以主革命。

此中微旨。

宜细味之。

诗称文王柔嘉为则。

正可引证本爻以柔行而有嘉之义。

《宗主附注》

辞有巳日乃孚之语。

六二爻又曰巳日乃革之。

巳日之义。

夫子固已言明取干支火日。

以明革之用。

在本火以蒸水。

水火相息。

方见革变之原。

而尚有关夫史事者。

未引为证。

按彖辞人事之革。

以汤武为例。

汤之伐桀。

史书未详其日。

而武王伐纣。

则其发师之日。

实取癸巳。

武成篇已明载一月壬辰朔。

翌日癸巳。

王乃誓师。

由周而东。

可见巳日之义。

有前事足为引证也。

巳日不过发动而已。

亦即以易辞孚于天时为本。

天时人事相应。

其行有功。

故古时大事必卜日。

日以干支断。

或取干。

或取支。

亦有微别。

大抵自上动而下。

或外而内。

则取干。

自下发而上。

或内而外者。

则取支。

如蛊与巽。

取甲与庚。

干也。

而革则取巳。

支也。

革以下革其上。

汤武原在下位。

为桀纣之臣。

故数取支。

而必以火日。

则全本易象离在下来。

离火文明。

发动于下。

推而大之。

天下同化。

此巳日之孚。

既孚于火之盛。

又孚于革之大。

革以去故。

不有德。

无以昭其道。

不有力。

无以致其功。

故革之位在内中爻之六二。

即坤之正位。

坤以革乾。

六二以正九五。

即臣以伐君。

仁德以除暴虐。

水火相息。

而不相害。

刚柔相易而不相妬。

故革以六二而占吉矣。

九三。

征凶。

贞厉。

革言三就。

有孚。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九三爻辞也。

九三内卦之终。

重刚失中。

非如六二柔得正位。

刚则易折。

偏则易害。

故六二征吉。

九三反为凶。

征同而吉凶大异。

在下位同。

而得正失中大异。

柔道宜于下。

今九三在下而刚。

亦如乾九三。

必朝乾夕惕若厉。

方无咎。

故曰贞厉。

贞者正也。

能自反就于六二之正。

则能守。

守以贞为本。

九三欲免其凶。

惟自戒惧。

以守其正耳。

厉同乾九三厉字之义。

以其自勉自砥。

慎其行止。

必存警惕。

庶免于凶危也。

革言三就有孚者。

以本卦用在下革上。

新革故。

而非可一几而成。

必三就其行。

而损益之。

商讨之。

以关革变。

故言为革言。

三者再三也。

审慎之也。

必再三而后有成。

可见其艰危矣。

而以能戒慎恐惧。

乃有孚。

为其得众之信从。

或可成其革言之用。

言者议论之谓。

包括所持名义。

所标主旨。

足以号召大众者。

既曰三就。

可见其一致之不易。

群言庞杂。

众论纷纭之象也。

言论尚难统一。

则革者奚有成功可期。

虽有孚。

所信者亦必不多。

故曰有。

言有所近信。

一党一同伐异之类而已。

非如六二之得正。

为天下所服。

上下远近无间言者可比。

此九三之革。

时位之非。

德之不足。

言之不正。

所占如此。

九三与上六应。

上六亦称征凶。

则可见时位所关大矣。

象曰。

革言三就。

又何之矣。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爻辞征凶。

释文恐人未明。

以为六二九三均在下位。

且六二柔也。

宜于守。

而称行有嘉。

九三刚也。

宜于行。

而称征凶。

岂非与他卦悖乎。

不知革主变。

正为变言。

变则宜守者变为宜行。

宜行者变为宜守。

故六二以柔而占征吉。

九三以刚而占征凶。

且申以贞厉。

明在守正惕危。

方能免害。

释文更以爻辞革言三就。

明其行之不宜。

议论纷纭。

莫衷一是。

则将何之哉。

此征凶由于自己主持不定。

而由名不正。

言不顺来。

虽以刚在下。

志在上进。

却以位失中。

其德不明。

则前行见扼于九四。

不得协济之功。

合六二九三九四为巽。

主进退。

原不一良于行。

合九三九四九五为乾。

重刚之象。

而被六二上六两一陰一所揜。

有似困卦。

更不宜轻往。

向例三多凶。

而革变忌过刚。

刚易为暴。

若以刚革刚。

是以暴易暴。

则其为凶可知矣。

外既不得所协。

则寡助。

内既不知适从。

则自乱。

以纷乱之众。

为寡助之行。

则将何往哉。

此九三爻。

有如后世叛臣逆贼。

以一人之欲。

假汤武之名。

而侈言革命。

卒至身败名裂。

九族不保。

则爻所谓凶也。

革变重在顺天应人。

果天与人归。

尚奚有革言三就乎。

时至自革。

时至自成。

若再三其言。

二三其德。

将何以服天下。

将何语于革命哉。

此释文明言其无可往也。

故革言之纷纭。

亦犹出师无名者。

支吾其词。

何以信于天下乎。

故爻云有孚。

不过其亲幸左右相助为乱而已。

何足以称革之用哉。

《宗主附注》

革六二爻为全卦主持革变之位。

而在上者。

则受革变之位。

故不得以九五为先。

六二为后。

此即所谓变也。

革也。

革其旧制。

变其常经。

则不得以常例论革。

而主卦遂反为六二。

由下革上。

由柔革刚。

如汤武臣也。

桀纣君也。

其初桀纣乃天下之主。

奄有四方。

普天之下。

莫非其臣民。

则势盛而位尊。

非如汤武侯服之国。

一隅之主。

其势单而位微。

故有刚柔之殊。

上下之别。

然其终则征诛暴虐。

伐罪吊民。

彼盛以尊者。

反被放戮。

而革以微者。

反代取其位。

由一方之主。

为天下之君。

是柔以克刚。

下以胜上也。

故六二柔而在下。

乃为革变之主。

正如汤武誓师之时。

以其正位。

孚于坤贞。

上应九五。

合于乾健。

故能举此大事。

成此大业。

而其所为。

恰孚于全卦所取之巳日。

即足明六二之重要。

非他爻可望。

六二征吉。

至九三反为征凶。

则以失正。

戾乎坤贞。

乖于柔兑之道也。

在下同而位不同。

刚柔之德亦不同。

故吉凶相反。

由此可见。

主革变必视其人。

必视其位。

必视其德。

位当而正。

德柔而明。

庶能顺乎天而应乎人。

则革而当。

其悔乃亡。

否则虽革亦不当。

凶且不免。

况无悔乎。

九四。

悔亡。

有孚。

改命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九四爻辞也。

九四外卦之始。

为兑之九四爻。

与九三同属中爻。

而重刚失中。

以革重革变。

故不似他卦之多惧。

且占悔亡。

与彖辞应。

所谓革而当。

其悔乃亡。

卦例内贞外悔。

九四在外。

故原有悔。

以革变有当。

乃亡其悔耳。

九四与六二。

属同功之爻。

虽下应初九。

亦刚而中间六二。

得柔道之正以相孚。

故曰有孚。

由卦用言。

则本九四之德。

有信于外。

而全卦之用。

亦以能孚于天下为贵。

即革变之行。

必有所孚。

不孚不足以协于革。

为其不能正己以正君也。

革以去故从新。

若不取信于众人。

将以乱天下而已。

何能孚于大亨以正。

文明以悦之象。

此有孚。

实第一要义。

果不孚于众。

不信于天下后世。

则无以顺天应人。

是所行不合于天时。

不协于征吉。

则率众为乱耳。

奚有于革哉。

故有孚。

始明革道之正大。

而见天人之所同归。

天与人归。

则足以改其故命。

故曰改命吉。

命者天命。

诗曰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即此可见文武能改命矣。

天之明命。

不可见。

见于民。

民心所服。

即天命所属。

书曰顾諟天之明命。

古为圣王皆以能承天命。

而后能履帝位。

必有光明之德。

始受明威之命。

所谓天明畏。

自我民明威。

则天命之显于众民。

得众即得命。

革变其故。

则改其命。

改天之命。

非我改之。

民改之也。

虽天之命。

于穆不已。

于戯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

纯亦不已。

此文王之改天命也。

文王改命。

在其纯德。

纯德昭明。

万国来同。

故三分天下有其二。

天下之民三分有二。

则天命之改。

于民心徵之。

纣之失之。

文王得之。

则有商之命。

不得不改为周矣。

此牧野之师。

一戎衣而天下定。

遂开八百年之基。

岂非文武能孚改命之吉乎。

为其能孚革变之正耳。

革犹改也。

改命犹革命。

六二动于下。

至九四始改天之命。

可见革命者。

必顺天应人。

必阅时而后见其功业。

故九四虽重刚而占吉。

以其克改命耳。

象曰。

改命之吉。

信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爻辞称改命吉。

释文恐人未明。

特述吉占由于能信其志。

信犹孚也。

孚于所志。

且孚于天下民人之志。

又伸也。

伸其所志。

且能伸天下民人之志。

志犹愿望也。

如汤之始征自葛。

东面而征。

西夷怨。

南面而征。

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

人民望其至。

如大旱之望云雨。

则革命者。

为民人所愿望。

民人皆待其早出之水火。

登之袵席。

故革命之志。

非一人之私志。

乃天下民人之所同志。

革命既成。

非一人得伸其志。

实天下民人同伸其志也。

如此方谓之有孚。

方谓之革而当。

故能悔亡而占吉。

夫改命何等重大。

而九四以之占吉。

若非克孚天下民人之志。

安能致之。

九四改命之吉。

实能以天下之心为心。

以天下之志为志。

故曰信志。

信既孚于天下。

又伸于天下。

故不曰孚曰伸。

而曰信。

以赅二义也。

古信字多与伸字通用。

九四能伸己之志及民志。

是民与我交孚。

可见己应乎民。

应乎民者必顺乎天。

民既归心。

天命斯至。

此改命。

不待革者之求。

而天自予之。

天之所予。

必奈(夺?)自故旧者。

一夺一予。

斯为改矣。

犹四时代谢。

一陈一新。

去其陈者。

而授新者。

则时序改矣。

天命之改。

亦犹是焉。

故汤武兴师。

桀纣亡国。

一兴一亡。

天命自改。

不必于天求之。

但视民之所志即明。

民志所仇。

则天必弃之。

民志所服。

则天必予之。

民志同信。

天亦同孚。

此洵顺天应人者也。

舍汤武尚有谁乎。

九五。

大人虎变。

未占。

有孚。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九五爻辞也。

九五外卦中爻。

全卦主位。

而为乾九五飞龙在天之象。

此卦属兑而非乾。

故九五同。

取象不同。

乾取象于龙。

革取象于虎。

与上爻取象于豹。

皆异夫乾。

盖乾六爻纯一陽一。

而革则四一陽一二一陰一。

虽乾爻得本始之位。

而终以坤爻之柔。

是以不得称龙。

初爻在下。

不独非龙。

亦非虎豹之类。

遂喻以黄牛。

以其用细而才疏也。

至九五乘时当位。

才大用宏。

故以虎喻。

在履卦有履虎尾之辞。

则以五一陽一履一一陰一也。

一陽一刚之德。

乘一陰一柔之用。

则多险。

如履是也。

而革亦如之。

四一陽一在两一陰一中。

九五虽正位。

而下应六二。

柔得中得时。

以革其上。

则被革者九五也。

九四亦在上。

而非君位。

有如辅相大臣。

固可代君宣政施令。

如古大宰阿衡。

故爻辞称其协改命之吉。

以其言行亦足孚于天下。

信于民人。

而九五至尊。

君临天下。

如天子帝王。

故称大人。

谓其德位俱至也。

大人君子。

以德位为别。

有德而位不至。

则以君子称之。

九五诚备德位。

故以大人称。

与上六君子有别也。

卦用在革变。

故曰虎变。

变犹革也。

初九黄牛之革。

不言变。

而变在革字中。

九五上六虎豹之变。

不言革而革在变字中。

以九五上六象属已革。

故但称变。

非如初二爻象属将革也。

九四称改不言革变。

则当革之将成。

变之且就。

故曰改。

改则变矣。

虎变者。

谓大人之革。

如虎革之变。

耀其文采。

昭其威仪。

足以垂示天下也。

以卦内文明而外悦泽。

文明以泽。

宜有如虎革之斑烂美丽。

而非徒美。

必有其威光光耀之德。

故曰未占有孚。

言不待占。

知其有孚也。

有孚之义已见九四。

而未占占字。

或者疑为吉字之讹。

则以九五被革之位。

有损之时。

故未吉。

实则易重在数。

卜与占皆欲知其数。

故以占字示其不卜可知。

又未占者。

占与占呫古一字。

犹念也。

兑为说言。

口中念诵其文亦曰占。

如诵书曰占毕。

吟诗曰口占。

未占犹无念。

诗无念尔祖。

聿修厥德。

无念念也。

必心存之。

而口念之。

以示不忘。

书曰念兹在兹。

皆重在口诵心维之意。

此处未占。

犹未念。

而有孚。

犹念也。

非从尚口说也。

九五既昭其德。

着其文。

文德昭明。

天下共信。

不待口说。

而心悦服也。

此爻为革之已成。

九五之位。

即六二之人。

正如汤武既诛桀纣。

代履帝位。

万国来同。

天下咸服。

不待谕诰。

而民人莫不孚信。

故以虎革之文为喻。

言其文德成于武功。

是犹以虎之革变。

而昭其文采也。

象曰。

大人虎变。

其文炳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九五大人之德。

乘时而变。

其威武如虎。

其文德如虎之革。

是由武而文。

由戎衣而致天下于安定。

武功之至。

即文德之明。

革变之终。

即治平之象。

非徒以变乱天下。

乃以变安天下。

非徒以革动大众。

乃以革定大众也。

是始于革而终于文明。

动于乱而成于治。

故比之虎变。

其文彪炳。

有威可畏。

有仪可象。

民不畏其威。

而怀其文德。

不怼其征伐。

而悦服其安邦定国也。

故称大人以美之。

革至此。

已见大功告成。

前之所革者。

今但见其文采悦目。

光华动人。

更无视如虎之猛。

咆哮之凶。

故曰其文炳也。

本卦上有悦泽之情。

下有文明之象。

虽出于变。

而正由变着其德。

虽成于革。

而转由革昭其文焉。

炳者明也。

如日星之炳耀。

光辉无不被。

是其行由充实而光辉。

斯孚于大人之号矣。

或以虎变指在上一位如猛虎不可犯。

是以人而虎。

俗称强一暴不德者。

为虎而冠。

革之九五。

岂如此哉。

不知虎变云者。

乃指虎之革。

由其变而成。

非人之变于虎也。

以大人革命之后。

偃武修文。

亦如虎革之变。

徒炳其文。

不见其凶残。

徒悦其光采。

不畏其咆哮。

是虎革已非生虎矣。

虎固猛兽。

一性一凶残好杀。

及其为革。

则温煖和融。

有益于人。

能护其体且壮观瞻。

增华贵之象。

避外来侵害。

有使人安适愉快之情。

是其用与其生时已大变矣。

故称曰虎变。

革命之主。

武功既着。

文德亦昭。

使天下民人。

皆安其生。

乐其业。

心悦诚服。

以赞叹之。

歌颂之。

岂非亦如虎变。

而炳其文。

不矜其威乎。

是即爻辞所谓未占有孚者也。

言不待歌颂。

已足孚于天下后世矣。

引申其义。

则天下后世。

未有不同声歌颂之者。

此即念念不忘之意。

则以其德入人深。

其功垂世永也。

上六。

君子豹变。

小人革面。

征凶。

居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上六爻辞也。

上六穷极之地。

全卦之终。

但以兑之上爻。

为卦主用之位。

在他卦上爻无位。

不得大用。

惟革取变易之义。

与恒情异。

虽至极位。

却非穷尽之时。

故爻辞称君子豹变。

亦如九五之虎变也。

九五正位。

故称大人。

上六以柔在上。

而非正位。

故称君子。

谓德至而位不称也。

虎变豹变。

亦逊一筹。

虎为兽王。

豹则猛鸷而已。

然既变矣。

亦以文德称。

犹虎革也。

虎豹之革。

皆有其文。

而足适于用。

文实俱茂。

德业可嘉。

此君子成德达道之象也。

上六以柔居尊。

高出庶物。

必有德昭于大众。

方足以孚君子之名。

若小人则否。

然革重在变易。

则小人近君子者。

亦随之而革其面焉。

面指面貌。

亦取皮革之义。

虎豹之皮革。

以文显其美。

小人之面貌。

以善着其情。

是革面有其表已。

君子之德。

表里俱至。

故外有其文。

中存其实。

远昭其德。

己着其诚。

诚于中。

见于外。

行无不践。

名无不副。

此君子之变。

如豹文之蔚然可观。

而其德之加于天下。

亦如之。

小人则外常有余。

中常不足。

有其面貌。

而乏于衷心。

善其容止。

而慊于诚实。

此则革面之谓也。

以其所变者。

但有其文。

而难期笃实。

具其光采。

而无以充其明德。

则量为之也。

又君子小人。

包贤不肖智愚之别。

言德既殊。

论才亦异。

君子如豹。

小人则犹狸犬之革。

是徒面貌相似。

其为用不可同语。

盖以上六柔爻。

柔一陰一之一性一。

惟君子能革其心。

若小人。

则徒易其面耳。

不过易面。

固亦善也。

如凶顽者。

易以温良。

暴戾者。

易以慈善。

岂非已革其故。

而能自新哉。

故小人革面。

即可随君子之变。

以昭其文。

而显其德。

文质相表里。

君子文质彬彬。

小人则不能免俗。

是面貌之革。

亦犹村野之夫。

渐习礼仪。

虽不深明于道。

而亦循夫法度。

效为揖让。

以步君子之后。

岂非革之所造乎。

上六以无位而重一陰一。

秉坤之德。

故征凶不似六二得中得时占吉。

征凶则不宜于行。

故居贞吉。

谓顺安贞之德。

有守以淑其身也。

全卦革变之用。

至此已极。

不可复革。

故不得进。

进必凶。

惟居贞固守。

斯吉耳。

象曰。

君子豹变。

蔚其文也。

小人革面。

顺以从君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原文其文蔚也。

不叶下君子韵。

特改之。

以君子有德无位。

如豹之变。

而蔚盛其文。

蔚茂也。

葱郁茂畅曰蔚。

又美也。

积厚光采之意。

以豹文蔚然可观也。

虎革炳然以光辉胜。

豹革蔚然。

以华茂胜。

实皆文采。

如人之文德昭垂。

在位则炳如日星。

在下则郁如花草。

是其文之可观。

而非豹生前猛鸷之可畏。

粗野之不驯。

则为变之所得。

变以革其故也。

小人革面。

从外貌之易。

亦足昭其一性一质之驯。

行为之顺。

则随大人君子之变。

亦顺从于文德之中。

乐其业。

安其生。

以孚以信。

此所谓文明以悦。

大亨以正者也。

君字指九五正位。

即由六二之晋于上者。

又包含君子之意。

君子省称君。

言其明德足为大众之主。

天下所瞻。

万民之望也。

上六本坤之德。

顺承夫乾。

故曰顺以从君。

此爻以在上。

故称君子。

以为柔。

故称小人。

称其文不曰炳。

而曰蔚。

系寓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无不从偃。

故释文以顺从君子明其意。

盖君子主革。

小人从革。

天下同革。

一靡一不心悦诚服。

书曰黎民于变时雍。

即小人革面顺从之证。

故革变非在上者一人之为。

必天下民人共欲之。

一变而天下皆变。

不劳而得。

不思而中。

此于变也。

以变之出乎自然也。

如此革变。

方孚于泽火革之用。

为水火相息以成其变。

如天之四时不为而成耳。

《宗主附注》

爻辞虎变豹变。

固重在革变。

而实重在其变成之文。

以变者由不善变善。

不一良变良。

故不材者。

变则成材。

无用者。

变则大用。

虎豹野兽。

于人无所用。

且易受其害。

以其一性一质难驯。

情暴好杀。

是生时不善良之物。

非材用之类。

及其皮革之变。

外观有文采之美。

实用有坚靭之质。

而威仪奕奕。

温和益人。

是则变之所为。

亦即革之所志。

人比虎豹。

于其生时。

则苛暴之一性一。

狠鸷之行。

民将不堪。

如桀纣之政是也。

推其极。

不独有如虎豹。

且又过之。

礼记所谓苛政猛于虎。

则凡人类而能忍受乎。

故必革而去之。

变而易之。

于是汤武征诛尚矣。

汤武革命之后。

放牛归马。

示天下以弗用。

散粟发财。

予人民以同富。

更复制作礼乐。

振新文德。

以安天下。

而定民生。

则如虎豹之变。

易暴为文。

变苛为驯。

文明绚烂。

威仪笃实。

向之所畏者。

今则惟一爱一悦之。

前之所怼者。

今则惟诚服之。

此所谓九五之德。

未占而有孚者也。

岂徒汤武二人之功业已哉。

凡天下民人。

莫不顺其志。

而乐其所就。

民既归心。

天亦归命。

此即九四改命之吉也。

与彖辞顺天应人相证。

足见革命之义。

必于九五正位昭其文德。

方告大成。

革者武功。

既革则惟存文德。

此虎豹之变。

不见其猛。

但炳其文。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易经证释》易经书籍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兑上离下。孔子《宣圣讲义》上兑《易经证释》革卦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