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二)
贞观政要
【原文】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
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
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②而废也。
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
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
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注释】】
①格:来,至。
意谓信服,归顺。
②斯须:须臾,一会儿。
【译文】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
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
有了诚信,就不会产生二心。
实行德政,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
由此可见,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偏废。
所以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
还说:“一个人终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
文子说:“说出话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发出令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中含有诚意。”
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
因此,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
【原文】
自王道休明①,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
普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
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②。
謇谔之辈③,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
谓同心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
谓之为朋一党一 ,虽忠信而可疑;谓之为至公,虽矫伪而无咎。
强直者畏擅权之议,忠谠者虑诽谤之尤。
正臣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争。
荧惑视听,郁于大道,妨政损德,其在此乎?故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盖为此也。
【【注释】】
①休明:原意是美而明,这里是太平盛世的意思。
②豁如:豁然旷达,聪明大度。
③謇(jiǎn)谔之辈:忠诚正直、敢于直言的人。
【译文】
自从陛下登基,实行王道,已有十多年了,神威遍及四方,各国使者前来朝拜,国家粮仓日益充实,国土日益宽广。
然而,我认为如今道德和仁义仍然不笃厚,为什么呢?因为朝廷对侍臣子的态度还不够诚信,虽然陛下在贞观初期勤于政务,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没能做到善始善终。
贞观初年,陛下听到好的意见就很惊喜,到贞观八、九年间,仍然乐于接受意见。
可是,从那之后,陛下您渐渐讨厌直言,有时即使勉强接受,也不像早年那般纳谏如流了。
因此,忠正的大臣,逐渐为了避免触犯您不敢直言;而那些奸邪之人,正好大肆发挥他们巧舌如簧的本领。
他们诬陷与朝廷同心同德的人是滥用职权,中伤直言进谏的人是在诽谤朝政。
说一个人结一党一 营私,即使他忠诚中正也会让人觉得可疑;说一个人一大公无私,即使他弄虚作假也不会遭受责备。
所以刚强正直的人害怕玩忽职守的罪名,忠诚正直的人担心诽谤朝廷的恶名。
于是正直的忠臣不能完全陈述自己的想法,朝中重臣也不能与之争辩是非。
圣上被迷惑视听,破坏了治政的原则,妨政害德的原因就在这里吧?因此孔子说:“厌恶那些口齿伶俐毁灭国家和家庭的人。”
大概说的正是如今的情形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