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
宋濂《龙渊义塾记》原文及翻译
宋濂
原文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3]。
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4],至今有水号剑溪焉。
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5],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
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6],未几而而皆废。
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7]?”
遂樽节凡费[8],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9]。
其妻一党一 陈京兄弟闻之[10],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11]。
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一陰一[12],创燕居以奉先圣[13],而先师为之配[14],春与秋行舍菜之礼[15]。
旁列四斋:曰逊敏,曰知通,曰敬乐,曰博约,以居弟子员。
后敞正义堂,月旦[16]、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17]。
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
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18]。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19],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20],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21],罚及之。
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22]。
日用有籍[23],月考朒赢[24],岁二会其数[25],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26],乃赴龙渊受业。
此其大凡也[27]。
一江一 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28],檄本郡免其科繇[29],俾无有所与[30]、章君既列条教[31],序而刻诸石[32],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伻来[33],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34],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35]。
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36]、西山真氏希元[37],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38],籁鸣机动[39],掇巍科而典雄藩者声华相望[40],一时文物,固尝盛矣。
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异哉?亦系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41],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42],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43]。
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44],亦岂能至于是哉?
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45],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46],毋狎非类而斁厥彝训[47],毋植朋一党一 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
脱有违于是[49],陈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50]。
陈氏或不我屑也[51],则乡尹里师岂无勇于为义者[52]。
咸得纠之。
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之贤者[53],宜抚树而振发之。
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虽然,无以远虑为也,夫具人之形体者,孰无人心哉!苟读濂文,宜战兢保守之,弗暇矧敢坏[54]。
因书之以为记。
译文
龙渊也就是龙泉,为避唐朝皇帝李渊名讳更改成现在这个名字。
相传这个地方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溪水名叫剑溪的在那里。
这里山高河险,与一交一 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乡间子弟没有上学的地方。
章君的祖辈曾经把这事当作一块心病,后来谋划创立桂山、仙岩两处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不久都废弃了。
章君非常痛心这件事,和众人商议说:“没有田产就没有书院了,怎么可以呢?”
于是节约常日的花销,而用节余的钱财购买田产达一百五十亩。
他妻子家的人陈京兄弟听说了这件事,用曾祖父适斋先生所遗留下的二百三一亩多地为他提一供支助。
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择地官山的北面,创立了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师。
后来又开辟了正义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则鸣鼓,聚集众多贤士来约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
在书院前建造大门,上书“龙渊义塾”,用砖铺筑道路,是东西通达。
书院四周灌木丛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荫,亭亭如盖十分繁茂的样子。
每年聘请品行端正的人士来作讲师。
众多学生学业长进者,每月有奖赏;才学出众家境贫寒的,则资助他以成学业;那些不能遵循教导的,就惩罚他们。
田赋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
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
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 。
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一江一 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听说了这事非常赞赏他的义举,在郡内下令免除他法律规定的徭役,使他们没有什么要上缴的。
章君后来列出了这些条款;按条依序刻写在石碑上,又担心后人不能够坚持执行到底,就派人请我写下了这篇记。
那些古代修建书塾的人,虽然在学校规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导民众走正派、匡正世风上都是一致的埃章君在这方面有所见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财富吝惜家产来作为自家殷实的策略,于是建书塾聘请老师,以便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远,功勋广大。
陈京兄弟乐善好义,来助他成就事业,如若不是来到书塾这浸润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这地步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不去在人们中间生出是非而引发争端,不去培植朋一党一 相互比试互见高低,大概就不会辜负章君的意思了。
如果真能这样,章君的书塾就能够代代相传,让后人受用无穷了。
【注释】
[1]至正十三年:1353年。
某甲子:某日。
[2]括苍:今浙一江一 省丽水市。
[3]避唐讳:避唐太祖李渊讳。
[4]欧冶子:亦称欧冶,春秋时铸工,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一陽一、纯钩(一作“纯钧”)五剑,又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一作“工市”)三剑。
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越绝书·记宝剑》。
福建闽侯市冶山麓,旧有欧冶池,相传亦为其铸剑处。
[5]通都大邑:大城市。
[6]恒产:指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
[7]奚可:怎么可以。
[8]樽节:节剩凡费:常日的花销。
[9]斥田:开拓(扩大)田地,买田地。
[10]妻一党一 :妻子家的人。
[11]曾大父:曾祖父。
畸:畸零。
畸,通“奇”。
有畸:有余。
意指二百三十亩土地之外还有零头。
[12]卜地:择地。
[13]燕居:本为退朝而处,宋居。
《·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此处为堂名“燕居”。
奉先圣:供奉先圣孔子。
[14]先师之为配:先师颜回享受配祀。
《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汉以后,儒家思想为正统,历代都庙祀孔子。
三国魏正始(齐王曹芳年号,公元240—248年)以后,规定入学行祭礼,以孔子为先圣,配颜回为先师。
唐初改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但很快又改了过来。
[15]舍菜之礼:舍,读shì,舍菜,本作“舍采”,采,读cài。
古者入学,执菜以为贽(见面礼),一说持菜祀先师。
《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
注:“郑(玄)谓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
[16]月旦:月初。
[17]申饬:告诫、约束。
五伦:封建礼教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为“五伦”。
[18]郁然:茂盛的样子。
[19]岁聘:每年聘请。
[20]家单:家庭力量单薄,家贫。
裹粮:装粮。
此处指一交一 粮。
[21]帅:遵循。
[22]司:掌管。
[23]籍:帐簿。
[24]朒(nǜ)赢:亏盈。
朒,不足。
赢,盈利。
[25]岁二会其数:每年两次会计(收入和支出)数字。
[26]俟:等待。
[27]大凡:大略,指基本情况。
[28]一江一 浙行省:元代在一江一 浙设行中书剩参知政事:元代行省亦设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官员,以总揽该行省的政务。
参知政事为行省行政副长官。
[29]科繇(yáo):法律规定的徭役。
繇,通“徭”,徭役。
[30]俾(bì):使。
与:给予。
[31]条教:条文教令。
[32]序:按次第排列。
诸:之于,兼词。
[33]伻(bēng):使者。
《尚书·洛诰》:“伻来,以图及献卜。”
[34]殊:差别。
[35]衷:正派。
世防:世所防者,犹“世风”。
一:一致。
[36]水心叶氏正刚:叶适(1150—1223),字正刚,世称“水心先生”。
一温一 州永嘉人。
有《水心先生文集》,《一习一 学记言》等。
[37]西山真氏希元: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希元,号西山。
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
南宋宁宗庆元年间进士,开禧初年中博学宏词科。
使金归后,上言强兵足食以资进龋理宗立,擢礼部侍郎,奏民:“三纲五常,扶持宇宙之栋干,奠安生民之柱石”(《宋史》)。
后任参知政事。
著有《大学衍义》、《真文忠公集》。
[38]声感气求:《易·乾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成绩单从龙,风从虎。”
意思是同类相感应。
此指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应。
[39]籁鸣机动:即机动籁鸣。
机,关键。
籁,管乐器中空的发声部分。
关键动,乐器即发声。
此亦互相呼应之义。
[40]掇巍科:登高科。
古代科举考试考中称“登科”。
典雄藩:掌管强大的藩镇。
[41]封殖:即“封植”,聚集财物。
[42]克绍:能够继承。
徽猷:高明的规划。
[43]溥:广大。
[44]涵濡:滋润。
泽:恩泽。
[45]夙夜:白天晚上。
[46]蠹(dù):蛀虫。
蘖:枝叉。
蠹、蘖皆作动词,即作蛀虫、生枝叉。
[47]狎:亲近。
斁(dù):败坏。
厥:其,他的。
彝训:日常的训诫。
《书·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
[48]互相低昂:互见高低上下。
低昂,即“低昂”,高低起伏。
[49]脱:假使。
[50]端亮:正直。
[51]不我屑:即“不屑我”,为“我不屑”的倒文。
[52]乡尹:即里尹、里正。
地方下层小吏。
里师:即乡师。
周代有乡师,《周礼·地官·乡师》:“乡师之职,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
[53]县大夫:县里的官员。
[54]矧(shěn):况,且。
敢:怎么敢、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