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
《明史·俞通海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
父廷玉徙巢。
元末,盗起汝、颍。
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
太祖方驻师和一陽一,谋渡一江一 ,无舟楫。
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
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
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
从克宁国,下水一陽一,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
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
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
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
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
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
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
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
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
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
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
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
敌连大舰力拒。
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
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
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
友谅兵大败。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
莫若入一江一 ,据敌上流。
彼舟入,即成擒矣。”
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
是役也,通海功最多。
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
围平一江一 ,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
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
通海不能语。
太祖挥涕而出。
翌日卒,年三十八。
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译文】
俞通海,字碧泉。
他的祖先是濠州人。
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
元朝末年,盗匪起于汝州、颖州。
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拥有千艘战舰兵力的水军部队。
他们多次被庐州左君弼困窘,派遣俞通海悄悄地从小道归顺太祖。
太祖正在和一陽一驻军,谋划渡过长一江一 ,缺少船只。
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上天帮助我呀!”太祖亲自前往安抚他们的军队。
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而有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
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而俞通海是最好的。
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一陽一,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停船于胥口。
吕珍军队突然来到,诸将想退。
俞通海说:“不可以后退,敌方多我们少,后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被暴露了,还不如攻击他们。”
于是通海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对方箭下如雨,射中他的右眼。
不能作战,他命令手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指挥作战。
敌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通海了,就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
俞通海从此一只眼睛失明。
陈友谅大力举兵围攻南昌。
俞通海跟从太祖攻击敌人。
在康郎山相遇,因为船小不能仰攻大船,太祖军奋力作战差点支持不祝俞通海乘风放火焚烧敌船二十多艘,敌军稍稍受挫。
太祖的船搁浅被围困了,陈友谅的骁勇的将领张定边径直向前冲,进犯太祖的船。
常遇春射中张定边,俞通海乘飞舸前来援战,船只飞速驶来,带动湖水急涌而至,太祖的船只得以脱险。
而俞通海的船又被敌方巨舰压住,兵士都用头抵住敌舰,头盔全咧,才勉强脱险。
第二天再战,俞通海偕同廖永忠等把七艘船装上火药进攻敌舰,焚烧敌船数百艘。
过了两天,俞通海又派六艘战船深入敌方。
敌方联合大舰船奋力抵抗。
太祖登上舵楼远望,很久都没有看到什么,料想俞通海的船只已经沉没了。
过了一会儿,六艘船绕过敌方的舰船出现,飘飘扬扬如游龙。
军队欢呼,勇气猛增百倍,作战更加奋力。
陈友谅的军队大败。
太祖军队驻扎在左蠡,俞通海进言说:“湖水很浅,小船很难周旋,不如进入长一江一 ,占据敌方的上游。
他们的船进入,就立刻可以擒拿了。”
于是就转移军队驶出湖,在水边和陆地构建栅栏。
陈友谅不敢出来。
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用完,陈友谅带兵突围逃跑,最终失败死去。
这场战役,俞通海军功最多。
军队回京,赐予良田金帛。
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攻克湖州,攻取太仓,秋毫无犯,百姓欢悦。
围攻平一江一 ,大战灭渡桥,直捣桃花坞,中流箭,伤很重,回金陵。
太祖驾临他的府第,问道:“平章知道我来探问伤情了吗?”
俞通海不能说话。
太祖挥泪而出。
第二天死,时年三十八岁。
太祖哭吊非常悲哀,随从的官员卫士都感动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