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
《朱竹君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姚鼐
朱竹君先生传
姚鼐
【原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
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
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
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
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
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
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
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
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一交一 游。
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
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
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荆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
是时皆年二十馀,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
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
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
先生暮年,宾客转盛,入其门者,皆与一交一 密,然亦劳矣。
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
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译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
先生乾隆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编修,后升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因过降级,又重为编修。
先生起初受到诸城刘文正公赏识,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
后来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诏搜求散佚的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的古书,请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搜寻校阅,并且陈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
当时刘文正在军机处,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的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建议让这事停下来,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为先生的奏议很好,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四库全书馆从此启动了。
先生进入京城,住在馆中,纂修《日下旧闻》。
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库馆事务总裁,特别看重先生。
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的意见抵触,文襄感到十分遗憾。
一天见到皇上,谈及先生,皇上便称许朱筠学问文章远超别人,文襄默然不能发话,先生因此而安然无事。
其后督理福建学政,过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珪接替他,回来几个月,就去世了。
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一交一 游。
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
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
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
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
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说:我开始认识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陈伯思的关系。
当时都二十几岁,聚在一起慷慨激扬纵论时事,相互磨练探讨学问,志向实在伟大啊,哪里只是要作一个文人学士而已呢!先生与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饮酒。
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才华。
先生以文章名扬海内,豪放俊逸超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微中和一些。
先生晚年,来访宾客更为繁盛,入了他门的,都跟他密切交往,这样也就很劳累了。
我回到南方这几年,听说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时年纪才过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时,常常带领宾客饮酒赋诗,游玩山水,幽深险要处都到过。
我间或来到山中崖谷,便遇见先生题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