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是文体之一,自然也应该象文章一《江南讲记》四、诗的波澜

江南讲记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江南讲记

江南讲记 - 四、诗的波澜

江南讲记

四、诗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

诗词是文体之一,自然也应该象文章一样,忌平铺直叙,要有波澜。

古风和词因为较长,需要波澜,这个道理好理解些。

格律诗也需要波澜,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来介绍一下格律诗和绝句的波澜。

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起联感情颇为强烈,直接把感情推向高一潮。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细腻的笔触,使强烈的感情推向最高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具体叙述自己的遭际,感情趋于平缓。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情稍稍走高,但已经不是最高,较颈联略高而已,留下余味。

象这样以表达思想感情为主的诗歌,是最应该体现波澜之美的。

这里说的波澜,其实就是蕴涵于诗人笔下的一种气韵。

这种气韵是要不断推高的,但不能高了再高。

如果一味地高下去,最终是要绷破的。

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

但也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

诗的气不能如串串惊雷响之不停,要舒缓有致。

所谓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上面这首诗采用的是:高、再高、渐低、稍高这样的感情强弱高低的安排。

也有与此相反的,比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一开始的遥想,带有感情的波动,但不是很强烈,有些平缓的味道。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此联一出,感情开始逐渐强烈起来。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继续是写想象中的景象,但深情有加,情绪开始趋于平缓。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结尾依然是想象中的情景,但双泪的场面,终于把感情推向最高一潮。

这首诗感情变化的特点就是:平缓、高一潮、平缓、更高一潮。

错落有致,极具感染力。

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甚至绝句因为篇章短小,更要求有起伏和变化,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我们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来说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孤独凄凉的情绪。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亲的时候总是有的,而今天更甚,因而曰之“倍”。

这里递进了一层。

遥知兄弟登高处,展开回想的时候,情绪稍稍降下来一点,我们在读这句的时候,声音似乎也可以降低一些。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少一人的无奈,更增加了自己的乡思之苦。

我们读诗的时候,想拼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想要使声音降下来,但情绪反而越控制越强烈,是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感情在结尾不能不达到最高。

另一个例子与此不同,它是先高后低的变化过程。

比如白居易的《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先交代起因,自然是平缓的。

诗尽灯残天未明。

读的时间很长,感情暗含于其中,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但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此时激动的心情。

眼痛灭灯犹暗坐,读累了,需要休息,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想要平缓下来。

逆风吹浪打船声。

这句看似无关的语言,实际是暗喻的手法,把感情再重新推起来,表面上却是平缓又平缓地叙述,丝毫不用力气。

在绝句中,大概是由于体裁的特殊原因,先抑后扬,层层推进的手法比较多。

而先扬后抑的手法用得似乎比较少。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

我们所说的波澜,不仅仅指感情的起伏波荡,也含有文字的色彩、声调的一交一 互转换,场面的感觉变化,动静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等来实现作品跌荡起伏的效果。

比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前两句给人以苍茫凄怆悲凉的景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 征人尽望乡。

后两句却给人以幽寂凄然的感觉,前后明显不同,对比强烈,更增加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同样杜牧的《山行》就又有不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前两句是诗中的主人公拾阶而上或者是想象着拾阶而上时所看到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后两句是静止的看(因喜图中景色而干脆不走了)。

移动中的看与静止不动时的观看,效果自然不同,也是一种起伏变化的手段。

总之,诗的美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还有音乐、情绪、情感、场面、动静、快慢、明暗等等多种效果变化下的美。

起伏和波澜也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变化,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可以达到跌宕错落的效果。

我们在欣赏古人诗词的时候,自然应该为作者的匠心安排而深入细致地体会。

如此,才不枉读古人诗词。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江南讲记》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是文体之一,自然也应该象文章一《江南讲记》四、诗的波澜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