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诗歌的语言华美,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需要适当《江南讲记》十四、诗与修辞

江南讲记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江南讲记

江南讲记 - 十四、诗与修辞

江南讲记

十四、诗与修辞

要使诗歌的语言华美,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需要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修辞的方法有许多,这里我们只能就一些常用的方法加以简单的介绍。

1、比和兴

《周礼》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文心雕龙》中说:比显而兴隐。

比如“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和“柳(叶)”是比喻的词,“面”和“眉”是被比的东西,所以比喻是很明显的。

兴是暗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雎鸠来起兴,暗比淑女具有雎鸠一样贞洁的品德,这样的暗比,隐而不显。

但有的时候比和兴是混在一起不好加以区分的,比如韩愈《青青水中蒲》中“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谁与居?”

这里既有比,又有兴,混在一起,难以具体区分。

诗词中的比喻有多种方法。

“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是用词来直接比。

“忧端齐终南”(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用“齐终南”这样的词组来比“忧端”。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释无可《秋寄从兄岛》)用雨声来比落叶声,采用了错觉的手法。

“微一陽一下乔木,远烧入秋山”(马戴《落日怅望》)用火来比喻微一陽一,是通过形象来比喻。

文章中也经常需要比喻,但与诗里的比喻不同。

文中的比喻只要说明道理就可以了,诗中的比喻却要顾及到形象的需要。

比如“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用桧的直而无曲来比喻秀才的性格,是通过形象,而文中的比喻就没有这样复杂。

有的时候,比喻里还含有一定的寓意。

有的时候,诗中的比喻是通过一组事物来比喻同一个事物,以增加感染力。

有的时候,比喻有“异用”。

“诗似冰壶彻底清”(韦应物《赠王侍御》)用冰壶来比喻诗的彻底清,是褒喻。

同样是冰壶,“冰壶见底未为清”就是贬喻了。

因此,比喻具有二柄。

咏物诗中,同一个事物,比如竹子,有人赞美,有人讽刺,就是各持比喻之一柄。

有的时候,比喻要转一个弯子,造成曲喻的效果。

比如“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李商隐《天涯》)。

假设莺啼有泪,泪湿高处的花瓣。

“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天上谣》)由流云想到流水,由流水声想象流云亦有声,想象很美。

在这里视觉和听觉已经相通了,也是通感。

2、通感

通感是把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林逋的《山园小梅》中“暗香浮动月黄昏”把嗅觉和视觉连在一起。

杨万里《怀古堂前小梅渐开》“真香亦不在须端”把意觉(真)和嗅觉连在一起。

李白《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黄鹤楼中吹玉笛,一江一 城五月落梅花。”

梅花本来是指梅花落,是一首曲子。

玉笛所吹的曲子是梅花落,本来是一种比较凄惨的调子。

这里由曲子的名称联想到梅花,再由梅花的白色想到雪花,由雪花想到寒冷,最终达到一种凄冷的效果。

这里不仅包含了曲喻、通感,还包含了双关。

3、夸张

杜甫诗《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是夸张。

李白《蜀道难》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是夸张。

他的《劳劳亭》中说“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由柳条想到折柳送别的景象,说春风怜人,不使柳条生青而阻止人间的送别,不仅委婉,也是夸张。

4、拟人

在景物描写或者咏物的时候,经常把被描写的对象拟人化。

张泌的《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里的月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但在诗人的笔下不仅有了感情,还在为离人照落花。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里的敬亭山和作者相看不厌,山也被人格化了。

5、衬托

描写事物的时候,不正面写事物的形象,却写事物的影子,叫取影,也叫衬托。

写人物的时候,不正面写人物本身,却写人物的穿着打扮,以暗写人物的身份、地位,也是衬托。

王昌龄《青一楼 曲其一》“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扬。

楼头少一妇 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本身要写少一妇 的丈夫,却不正面描写,先写白马金鞍,再写随武皇,再写旌旗十万,以衬托男主人公的身份高。

后面写少一妇 的心态和形体动作,可以想见少一妇 当时的得意心情,也是为了烘托丈夫的地位和声势。

衬托有反衬和陪衬。

杜牧写《息夫人》,“脉脉无言几度春”是因为“可怜金谷坠楼人”,就是用绿珠反衬。

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一江一 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面写秋景之哀,后面写悲秋多病,以哀衬托哀,就是典型的陪衬手法。

6、反说

当代青年诗人邵亮有一首绝句写《颐和园石舫》“国祚姑从天数谈,千金难买一时欢。

总能留待后人赏,胜如威海作沉船。”

当年慈嬉挪用海军军费建颐和园,石舫成了铁的见证。

但海军全军覆没了,石舫至今还在,作者说“胜如威海作沉船”,就是正话反说的典型例子。

7、对偶

律诗中要求中间两联相对,叫对仗。

不光律诗中有对句,其它体裁中也有对仗或者对偶。

对偶有很多种形式。

有扇面对,又叫隔句对,如“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无。

今日重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殊。”

这里就一和三相对,二和四相对。

有借对,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鸡和杨本来也可以对,但不够工。

杨和羊同音,谐音一借,就工整了。

有就句对者,又叫当句有对。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两句的前四个字都是当句自对。

笔者的《秋兴一》“应怜心字成囚字,休认源头是尽头”也是当句对。

就对的方式来说,还有流水对、正对、反对之分。

流水对就是出句讲原因,对句讲结果。

或出句讲开头,对句讲结尾。

两句连贯而下,象是一句。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是由两个流水对组成。

前一联是一个立体的画面,后面连起来讲一个道理,又都是对仗。

笔者在《文森兄命赋二萧韵有感网络诗坛之盛》中“敢教巴比塔,来对浙一江一 潮”也是一个流水对。

正对是并列的事物相对,这样的对子最多。

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不仅对仗,还有对比的效果。

所以说,正对为次,反对为佳。

“云边雁断一胡一 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一温一 庭筠的《苏武庙》)前一联是正对,后一联就是反对。

8、互文和互体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其实是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在诗中为了省略和一精一简,就这样说了,这就是互文。

互体是上文说出的话里含有下文需要的字,下文说出的话里含有上文需要的字。

读诗的时候,要根据上下文互相体会。

比如杜甫《狂夫》“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上句里也包括雨,下句里也包括风。

9、双关和谐音

诗中经常有双关的句子。

比如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就是典型的双关。

有时候可以利用字的谐音来表达字面以外的意思,如刘甲夫的《刨子》“铁骨铮铮尘暗生,闲时岂作等闲鸣。

一朝俊杰运双臂,敢向人间抱不平。”

这里怀抱的抱就和刨子的抱谐音,起到同样的效果,还不犯题面。

10、用典

用典又叫用事。

为了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最多的内容,有时就不得不用典故。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四句四典,包含意义甚广,就是用典的特例。

用典是为了表达,不是为了显示作者的才学,不能为用典而用典。

用典应尽量取熟的,避免生涩,不要人为地给读者制造障碍。

用典要有深意,有寄托。

可用可不用时,以不用为上。

用典浑若未用,化典无痕才是至高境界。

李商隐在《贾生》里用贾谊的故事是有寄托的,所以用的就有意义。

用典有高下之分。

用典留有痕迹,不能说不好,但不浑然。

李商隐《昨夜》中“但惜流尘暗烛房。”

暗用潘岳《悼亡诗》“床 空委清尘”的典,如盐入水中,不见盐而有味。

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写歌女,用神女做比,化宋玉《高唐赋》的典,因神女“朝为行云”,这里化行云为彩云,可谓无痕。

懂典故的人,可以深入理解。

不懂典故的人,也可以读的懂。

而只懂得堆砌典故的人,是为知典而不知诗。

除上述以外,还有诸多修辞的手法,如假借、指代、排比、顶真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江南讲记》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要使诗歌的语言华美,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需要适当《江南讲记》十四、诗与修辞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