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研究夸张、假设、对《江南讲记》十一、诗与技巧(二)

江南讲记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江南讲记

江南讲记 - 十一、诗与技巧(二)

江南讲记

十一、诗与技巧(二)

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研究夸张、假设、对比、双关、反问这几种技巧。

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夸张是很常见的艺术技巧之一。

所谓夸张,其实就是夸大。

诗人把生活中不会有或者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经过艺术加工、夸大后搬进作品里,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最善于使用夸张手法的,当然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

他在他的长诗《将进酒》里通篇使用夸张的手法,使全诗高一潮迭起,气势一贯到底。

一开头他就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接着又讲头发是“朝如青丝”,暮已成雪。

喝酒的时候,是“会须一饮三百杯”,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惟有饮者留其名”。

最后干脆将“五花马、千金裘”都去换了美酒,从而来销去“万古愁”。

从头至尾,夸张是其主要的手段,使得全诗气势高涨不衰。

在另外一首作品《望庐山瀑布》里,作者也采取了夸张的手法。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之笔,把瀑布的神采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夸张也是一种修辞的手法。

几乎除了赋的手法以外,其它的写作技巧都同时也是修辞手法,这一点我们需要认真的加以区别和认识。

例如李白的长篇古风《梦游天姆吟留别》开头部分也采用了夸张的办法,他说“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就是一种修辞手法。

因为后面的浪漫联想基本都是采用了赋体的办法,夸张不是这首作品的主要手段。

浪漫主义诗人喜欢用夸张的手法,现实主义诗人也一样会用夸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如李绅的《悯农》其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在诗里,春天种的一粒粟,到了秋天竟然可以收获万颗子。

这样的高产比60年代我们的浮夸风、放卫星还要严重。

但这是诗歌,是艺术,我们就不觉得奇怪了。

那四海没有闲田的说法也不准确,至少是不可靠的,因为没有人去统计过。

但在诗里,这些都是允许的。

有时为了使诗歌产生出奇的效果,作者会采用假设的办法。

所谓假设,就是,就是假装事物是这样的或者不是那样的,以此来推论出一种结果,让推出来的结果替诗人说话。

前面我们在《读诗与欣赏》一章里已经举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过。

有时,假设可以产生很好的趣味性,这在苏轼的《听琴诗》里可以看到。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作者就采取了假设的手法。

作者先装糊涂,就好象自己真的不懂琴这种乐器及其发声的原理,于是做了两个假设,生趣昂然。

闺怨诗里也有类似的假设技巧,例如李益的《一江一 南曲》就是这样的典范。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因为自己嫁的丈夫不能长期陪伴在身边,诗中的女主人公生有怨言,于是做了个假设:早知道潮水是有信的,不如嫁给弄潮儿。

其实这真的就是一个假设而已,即使她事先知道了个中的道理,也不会真的去嫁给弄潮儿。

对比也是常见的创作技巧之一。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个相类或相近的事物或现象并列地摆在一起,作者并不直接地加以褒贬,而是用强烈的对比所形成的反差效果来抒发感慨,使其意义自现。

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就采用了这样的手法。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一陽一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在这里只写了乌衣巷现在的情景,前两句用“野草花”和“夕一陽一斜”来写那里现在的衰败,而后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景象,来直接写出时世变迁的结果,来抒发时过境迁、人世变换的感慨。

作者虽然没有写出当时乌衣巷的繁华,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资料里获知当时的繁华景象,两相一对照,其感慨自明。

同样,在杜甫的《一江一 南逢李龟年》里也用了对比的手法: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一江一 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寻常见、几度闻的李龟年大乐师,按现在的说法也是演艺届的大腕了。

而今经过了安史之乱,杜甫和他再次相逢时,已经是落花时节。

前后对比的结果,使得反差极其强烈。

双关也是很容易产生艺术效果的写作技巧。

所谓双关,就是利用事物的双重性,表面上说一种事物,实际上却暗示着另外的一种事物,使其产生表达主题的客观效果。

双关的使用往往和比喻分不开。

例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后面的六句句句是双关,既说蝉,也说自己。

咏物诗里更是经常采用双关的手法。

在描摹对象的时候,往往是叙述。

而在揭示主题抒发议论的时候,更多地采用双关。

杜秋娘的《金缕衣》就是典型的双关写法: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写惜花,实际是在劝慰读者惜人。

反问同样是常用的写作手法。

反问的特点是表面上是问,实际是把答案藏在了问话之中。

李商隐的《瑶池》就是很好的反问写法的例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结尾的反问看似是一种修辞,实际上前面的三句都是在为这个问句做准备。

而诗人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这个问句表达出来。

但它不是直说,而是通过问句来引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从思考中来体会。

据传说,周穆王在和王母道别时曾说:三年之后,我再来。

而现在三年早到了,你怎么还不来呢?你的骏马可以日行八万里啊?在诗里,作者暗中讽刺那些求仙问道的皇帝,连周穆王这样的仙人都不在了,你们求仙还有什么用。

那么多生活贫困的百姓的生死你们都不管,却去追求什么虚无的长生不老之法,岂不可笑!作品从想象中的王母凭窗等待周穆王的事情开始写起,以传说为背景资料,以反问结束。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就不对这首作品详细分析了。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江南讲记》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研究夸张、假设、对《江南讲记》十一、诗与技巧(二)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