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讲记
五、诗的精美构思
诗要有一精一美的构思。
诗人写诗,当然是先有了想要写诗的主观意向。
因为被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所感动,要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写出来。
但诗不能象流水帐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除了要巧妙的设计章法以外,还需要认真的思考和一精一心的设计来打动读者。
律诗由于篇幅相对较长,对构思的要求相对绝句要宽一些。
绝句的篇幅狭小,就必须体现作者构思的匠心。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详细地说明。
我们先看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先交代去看花的路上,由于看花回来的人很多,以致于紫陌上红尘扑面而来。
作者这里藏了一个问句,他问人们都是去干什么了,人们回答说是去玄都观看桃花了。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作者却借题发挥说:玄都观里那么多的桃树,都是我刘禹锡走了以后才栽的。
刘禹锡由于政治上受排挤,曾经一度离开京城,远谪外地。
他在京城的时候,玄都观里肯定没有那么多的桃树。
几十年以后刘禹锡重回京师,玄都观已经桃树万千,成了春天看花的一景了,这使得刘禹锡无限感慨。
这感慨里既包含着时事的变迁,也有政治上不得意的牢一騷一。
有人说他是以此诗讽刺后来居上的当朝新贵,应该说没有冤枉他。
因此刘禹锡很快再度遭贬,离京而去。
但巧的很,十数年以后年老的刘禹锡又回京都,时世又发生了许多变化,不变的是刘禹锡,虽然人已经老了,青春不再,但精神依旧,傲骨仍存。
于是刘禹锡便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之时,玄都观已经一片荒凉。
桃花已经败了,种桃道士也已经不知去向,而我刘禹锡又回来了。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一份洒脱、那一份得意,溢于言表。
我想,他当年的政敌在读了这首诗以后,一定是气愤极了,却又无言以对。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出诗歌的艺术魅力,也更能体会出诗人构思时的巧妙安排。
一首绝句,总共二十八个字,却可以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和这么深刻的内涵,没有巧妙的构思是做不到的。
同样,七言绝句的高手王昌龄和杜牧也有这样一精一美的典范之作。
杜牧的《赤壁》和《过华清宫》我们已经分析过了,下面来看王昌龄的《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一团一 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一陽一日影来。
一个年老的宫女一大清早就起来打扫院子,然后又拿着一把扇子没事闲溜达。
读者读到这里恐怕不知道作者写这些要表现什么。
但后面两句交代了写作的真实意图。
原来这是一个过去得一宠一 ,现在已经失一宠一 的老宫女。
早起扫院子,是希望能看到从这里路过的皇上,希望能够找回过去的一切。
但因为皇帝早朝没有经过这里,或者就是经过了也根本没有顾得上她,因而闲极无聊,把扇自娱消磨时光。
扇子夏用秋藏,正合了女人年轻得一宠一 年老失一宠一 的特点,因此自古就是离弃的象征。
时间久了,自然的生出一些怨恨来。
但是她是不敢怨恨皇帝的,只能是羡慕那从昭一陽一宫上飞过的乌鸦,说自己的玉颜还不及它们,乌鸦都可以承受昭一陽一宫上的一陽一光,而自己却不能靠近半步。
日影表面上说一陽一光,实际是皇帝的象征。
这样的构思可谓深邃至极。
王昌龄的另一首《闺怨》也是一精一妙构思的典型。
闺中少一妇 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开场时的少一妇 是心情闲适舒畅的,她打扮的漂漂亮亮地登上自家的阁楼。
翠楼二字是刻意安排的,用来显示心情之舒畅。
但因为看到了陌上的杨柳色,于是忽然怨恨起来:不应该让丈夫去建立什么劳什子的功业。
这样大好的光一陰一都虚度了,就是真的封了侯又有什么用。
初看此诗,我们也许觉得这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
杨柳色与觅封侯有什么关系?
唐宋时期,有春日踏青的一习一 俗。
年轻的少男少女结伴出游,或者是熟悉的朋友相约踏青,是很平常的事情。
年轻的少一妇 因为看到了杨柳色下的一对对佳偶踏青时风一流 亲密的样子,想到自己丈夫不在身边,因此心生怨恨。
这样细腻的感情原来藏得如此之深,读来令人产生极大的伤感与无奈,心情竟然格外的凄凉。
这样的构思在古人的诗里应该说是很多的,就是在今人的作品里也常见。
七绝如此,五绝就更是如此。
我在《一江一 南读诗偶得》的第一篇里曾经举过今人作品的例子,这里不再赘述。
同样的,律诗作品里这样的例子也有,但不是很多。
我以为律诗以铺陈气韵见长,绝句方显构思之妙。
我们举两个这样的例子,带引号的句子是构思用力的地方,请读者自己去欣赏。
一温一 庭筠《过五丈原》:铁马云雕久绝尘,柳一陰一高一压 汉营春。
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象床 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李商隐《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宛雏竟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