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我们着重探讨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江南讲记》十二、诗与技巧(三)

江南讲记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江南讲记

江南讲记 - 十二、诗与技巧(三)

江南讲记

十二、诗与技巧(三)

这一章我们着重探讨暗示和象征的手法。

所谓暗示,是诗人在作品里表面上在写一件事情,实际却在暗示给读者另外一层含义。

这种情况下,这个读者往往是特定的某个人或某类人。

因为这种写法比较含蓄和朦胧,这个特定的读者对象最容易理解。

据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结婚以后,司马相如便外出了,五年未归,也没有书信。

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托人捎给卓文君一封信,这信里只有一行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有人说这是一首暗示诗。

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为这行字没有诗的根本特征。

但它确实暗示了某些东西。

这一串数字初看很奇怪,似乎没有意义。

细看我们可以发现,基本的数字都有了,惟独缺少了“亿”字。

也就是无亿,谐音是“无意”。

原来,司马相如是在暗示卓文君自己已经无意再与她相好下去了,因为不好直言,所以说的比较隐晦。

卓文君很聪明,一眼就看穿了司马相如的用意,于是回了一首包含这十三个数字在内的诗,挽救了即将破裂的婚姻。

在唐诗里,有些作品就是运用暗示手法写成的,构思很独特,也就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我们来看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一陽一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表面上写洞庭湖的景色以及自己看洞庭湖时产生的一些联想和感悟,实际是在叙述自己的境遇。

自己就是那个坐观垂钓的人,希望张丞相能够保举自己一下,以求得一根“钓竿”。

这是一首典型的拜谒诗。

无独有偶,朱庆余也写了一首给张姓长官的诗叫《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作者表面写新娘的画眉活动以及她的心理活动,实际是把自己比喻为那个初嫁的新娘,因为不谙世事,所以心里忐忑,用诗的形式在问这位长官:自己的举止行为合乎时宜吗?这种写法很有意思,一首普通的拜谒作品,被写得如此含蓄而又趣致,深具艺术的魅力。

在近现代作品里,作品的创作手法被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

散文、新诗,尤其是小说的创作领域里,象征、映射、折射、剪辑、意识流等等写作技巧日渐成熟。

由于古典诗词语言及篇幅的特点,这些手段不是很好使用。

宋词的产生,有意无意地搀杂进了一些现代的技巧。

因此可以说,词的创作技巧较之诗要丰富的多。

比如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探讨过姜白石的《琵琶仙》里面使用过画面剪接的手法。

在诗中比较难于把握的双关,在词里却比较常见,尤其是咏物词。

不过这是后话,在这篇文章中不涉及这些问题。

我们还是来重点谈一下象征。

所谓象征,就是在诗词作品中,以一个明显的意象或者描写的对象,来象征另外一个不明显的意象或者对象。

表面看来这种技巧象比喻,但它不是比喻。

因为比喻作为一种技巧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比体和喻体出现的。

而象征不是,被象征的对象可能根本不出现在作品里,而是通过读者来感知。

这种写法还象是双关,尤其在咏物的作品里的时候,但它确实不是双关。

因为被双关的一定是两种事物。

而被象征的可能是某种事物,也可能是某种精神或者品质。

还是让我们举例来加以说明。

当代诗人(作者名字暂时忘记了,包括题目,日后补)写了一首某年某月游北海九龙壁的诗,就使用了象征的手法 。

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首作品。

久蛰思高举,长怀捧日心。

也曾鳞爪露,终乏水云深。

天鼓挝南国,春旗荡一邓一 林。

者番堪破壁,昂首上千寻。

首联是典型的咏物诗的叙述写法,说这些龙因为蛰伏久了,早有腾飞之意。

参观过九龙壁的人都应该记得,那壁上有一轮红日,在九条龙盘踞的中心偏上。

颔联说,因为思高举,所以曾经露过鳞爪,但是终因水云太浅而无能为力。

九龙壁是浮雕作品,鳞爪露的写法还是典型的写实,是咏物里的描摹之法。

颈联里用了个典,就是一邓一 林二字,是传说中夸父追日最后力竭身死的地方,这里代表北方。

天鼓指朝廷的声音,它在南国敲响。

尾联说:因为天鼓已响,春旗已飘,在这样的形势下,龙渴望破壁而上九重。

这首诗是典型的象征手法。

诗里的龙,象征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中华民族。

龙之腾飞,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要振兴,中华民族要崛起。

这首诗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赤子之情。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

作品的题目是某年某月,那个日子正好是一邓一 小一平南巡并发表讲话的时候。

南巡讲话的精神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天鼓在南国敲响,这是进军的号角。

被这号角鼓舞,蛰伏已久的龙终于要腾飞了。

龙之破壁,是要点睛的。

传说龙于壁上,无眼不飞。

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能力给它画上眼睛。

一邓一 小一平有这个能力,他的南巡讲话是点睛之作,龙终于可以腾飞了。

写作的技巧可以有更多种,但不是每种技巧都是要单独使用的。

其实有时候往往是互相一交一 织在一起,虽有主次之分,却是互相配合的。

《在狱咏蝉》里既有双关的成分,也有比喻的成分。

《诗经》里的作品,往往是夸张、比喻、复沓等等一交一 互使用。

几乎任何一首作品都少不了赋的写法,比和兴也可以随时发挥作用。

在上面的这首诗里,就是以象征为主,穿插了许多的创作技巧。

首联是典型的赋笔,但里面包含了比喻。

“日”过去代表的是皇帝,今天代表的是祖国。

捧日心就是爱国心。

鳞爪露、水云深都是比,同时也是赋的写法。

天鼓是比,一邓一 林也是比。

这里巧妙地加入一个“一邓一 ”字,是别有深意的,它起了暗示的作用,代指“一邓一 小一平”三个字。

在象征的技巧的后面,叠加使用了赋、比和暗示。

这样一首写时世的作品,作者没有象众人那样盲目地去吹捧,没有丝毫肉麻的辞藻,却写的非常感人。

如果没有象征技巧的使用,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顺便说几句,我主张将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借鉴到诗词的创作实践中来。

古人做不到的,在今天我们未尝也做不到。

因为毕竟时代发展了,可借鉴的东西也多了。

但借鉴终归是借鉴,不是照搬,更不是生拉硬套。

我们必须在先继承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发展的问题。

诗韵的改革、章法的探索、技巧的创新等等问题都是如此,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很难见到实效,就不能保证不出现不伦不类的怪胎。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江南讲记》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这一章我们着重探讨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江南讲记》十二、诗与技巧(三)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