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后魏高一陽一太守贾思勰撰养牛、马、驴、骡第五《齐民要术》卷第六

齐民要术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 卷第六

齐民要术

卷第六

齐民要术

后魏高一陽一太守贾思勰撰

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相牛、马及诸病方法

养羊第五十七□及酥酪、干酪法,收驴马驹、羔、犊法,羊病诸方,并附

养猪第五十八

养鸡第五十九

养鹅、鸭第六十

养鱼第六十一种莼、藕、莲、芡、芰附

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

相牛、马及诸病方法(一)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一温一 饮饲,适其天性:如不肥充繁息者,未之有也。

金日磾【一】,降虏之煨烬,卜式【二】编户齐民,以羊、马之肥,位登宰相。

公孙弘【三】、梁伯鸾【四】,牧豕者,或位极人臣,身名俱泰;或声高天下,万载不穷(二)。

宁戚以饭牛见知【五】,马援(三)以牧养发迹【六】。

莫不自近及远,从微至着。

呜呼小子,何可已乎!故小童【七】曰:“羊去乱群,马去害者。”

卜式曰(四):“非独羊也,治民亦如是。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无令败群也。”

谚曰:“羸牛劣马寒食下【八】” ,言其乏食瘦瘠,春中必死。

务在充饱调适而已。

陶朱公曰(五):“子欲速富,当畜五牸(六)。”

牛、马、猪、羊、驴五 畜之牸。

然畜牸则(七)速富之术也。

《礼记.月令》曰:“季春之月,……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

“累、腾,皆乘匹【九】之名,是月所以合牛马。

(八)”……仲夏之月,……游牝别群,则絷腾驹。

“孕任欲止(九),为其牡气(

十)有余,恐相蹄啮也。”

… …仲冬之月,……马牛畜兽,有放逸者,取之不诘(十一)。”

“《王居明堂礼》曰:‘孟冬命农毕积聚,继收(十二)牛马。

’”

凡驴、马驹初生,忌灰气,遇新出炉者,辄死。

经雨者则不忌。

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光;脊为将军,欲得强;腹胁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

(十三)【一〇】

凡相马之法,先除“三羸”、“五驽”,乃相其余。

【一一】大头小颈【一二】,一羸;弱脊大腹【一三】,二羸;小胫大蹄【一四】,三羸。

大头缓耳【一五】,一驽;长颈不折【一六】,二驽;短上长下【一七】,三驽;大髂枯价切短胁【一八】,四驽;浅髋薄髀(十四)【一九】,五驽。

骝马、骊肩、鹿毛、□(十五)马、驒、骆马【二〇】,皆善马也。

马生堕地无毛,行千里。

溺举一脚,行五百里。

相马五藏法:肝欲得小;耳小则肝小,肝小则识人意。

肺(十六)欲得大;鼻大则肺大,肺大则能奔。

心欲得大;目大则心大,心大则猛利不惊,目四满【二一】则朝暮健(十七)。

肾欲得小【二二】。

肠欲得厚且长,肠厚则腹下广方而平。

脾欲得小;□【二三】腹小则脾小,脾小则易养。

(十八)

望之大,就之小,筋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马也:皆可乘致【二四】。

致瘦欲得见其肉,谓前肩守(十九)肉。

致(二十)肥欲得见其骨【二五】。

骨谓头颅。

马,龙颅突目,平脊大腹,□【二六】重有肉【二七】:此三事备者,亦千里马也。

“水火”欲得分,“水火”,在鼻两孔间也。

上唇欲急而方【二八】,口中欲得红而有光:此马千里。

马,上齿欲钩,钩则寿;下齿欲锯,锯则怒【二九】。

颔下欲深【三〇】。

下唇欲缓【三一】。

牙欲去齿一寸【三二】,则四百里;牙剑锋,则千里。

“嗣骨”欲廉如织杼而阔,又欲长。

颊下侧小骨(二一)是。

目欲满而泽;眶欲小,上欲弓曲,下欲直【三三】。

“素中”欲廉而张。

“ 素”【三四】,鼻孔上。

(二二)

“一陰一中”欲得平。

股下。

“ 主人”欲小。

股里上近前也。

“ 一陽一里”【三五】欲高,则怒。

股中上近 “主人”。

(二三)

额欲方而平。

“八肉”欲大而明【三六】。

耳下。

“玄中”欲深。

耳下近牙。

耳欲小而锐如削筒,相去欲促【三七】。

●欲戴;中骨高三寸【三八】。

●中骨也。

“ 易骨”欲直。

眼下直下骨也。

颊欲开,尺长(二四)【三九】。

膺下欲广一尺以上,名曰“挟一作扶尺”,能久走【四〇】。

鞅”【四一】欲方。

颊前(二五)。

喉欲曲而深。

胸欲直而出。

髀间前向【四二】。

“凫”间欲开,望视之如双凫【四三】。

颈骨欲大,肉次之【四四】。

髻欲桎而厚且折; “季毛”欲长多覆,肝肺无病【四五】。

发后毛是也。

背欲短而方,脊欲大而抗【四六】。

脢筋欲大【四七】,夹脊筋也。

“飞凫”见者怒【四八】。

膂后筋也。

“三府”欲齐【四九】。

两髂及中骨也。

尻(二六)欲颓而方。

【五〇】尾欲减,本欲大【五一】。

胁肋欲大而洼,名曰“上渠”,能久走【五二】。

“龙翅”欲广而长。

“升肉”欲大而明。

髀外肉也。

“辅肉”欲大而明【五三】。

前脚下肉。

腹欲充,腔欲小【五四】。

腔, □。

“季肋”欲张【五五】。

短肋。

“悬薄”欲厚而缓。

脚胫。

“ 虎口”欲开【五六】。

股内(二七)。

腹下欲平满,善走,名曰“下渠”,日三百里。

“一陽一肉”欲上而高起。

髀外近前。

髀欲广厚。

“汗沟”欲深明。

“直肉”欲方,能久走。

髀后肉也。

“输一作翰鼠”欲方。

“直肉”下也。

“肭肉”欲急。

髀里也。

“ 间筋”欲急短而减,善细走。

【五七】“ 输鼠(二八)”下筋。

“机骨”欲举,上曲如悬匡【五八】。

马头(二九)欲高。

“距骨”欲出前。

“间骨”欲出。

前后目(三十)(?)。

外凫,临蹄骨也。

“ 附蝉”欲大【五九】。

前后目。

“夜眼 ”。

(三一)

股欲薄而博,善能走。

后髀前骨(三二)。

臂欲长,【六〇】而膝本欲起,有力。

前脚膝上向前。

肘腋欲开,能走【六一】。

膝欲方而庳【六二】。

髀骨欲短。

两肩骨欲深【六三】,名曰“ 前渠”,怒。

蹄欲厚三寸,硬如石,下欲深而明,其后开如鹞翼,能久走【六一四 】。

相马从头始:

头欲得高峻,如削成。

头欲重,宜少肉,如剥兔头。

“寿骨”欲得大,如绵絮苞圭石【六五】。

“ 寿骨”者,发所生处也。

白从额上入口,名“俞膺 ”(三三),一名“的颅”,【六六】一奴一乘客死,主乘弃市,大凶(三四)马也。

马眼欲得高,眶欲得端正,骨欲得成三角,睛欲得如悬铃、紫艳光。

目不四满,下唇急,不爱人;又浅,不健食(三五)【六七】。

目中缕贯瞳子者,五百里;下上彻者,千里。

睫乱者伤人。

目小而多白,畏惊。

瞳子前后肉不满,皆凶恶。

若旋毛眼眶上,寿四十年;值眶骨中,三十年;值中眶下,十八年;在目下者,不借【六八】。

睛却转后白不见者,喜旋而不前。

目睛欲得黄,目欲大而光,目皮欲得厚。

目上白中有横筋,五百里;上下彻者千里。

目中白缕者,老马子。

目赤,睫乱,啮人。

反睫者,善奔,伤人。

目下有横毛,不利人。

目中有“火”字者,寿四十年。

目偏长【六九】一寸,三百里。

目欲长大。

旋毛在目下,名曰“承泣”,不利人。

目中五采尽具,五百里,寿九十年。

良,多赤,血气也;驽,多青,肝气也;走,多黄,肠气也;材知,多白,骨气也;材□(三六),多黑,肾气也。

驽,用策乃使也。

白马黑目【七〇】,不利人。

目多白,却视有态,畏物喜惊。

【七一】

马耳欲得相近而前竖(三七),小而厚。

□(三八)一寸,三百里;三寸,千里。

耳欲得小而前竦(三九)。

耳欲得短,杀者良,植者驽,小而长者亦驽。

【七二】耳欲得小而促,状如斩竹筒。

耳方者千里;如斩筒,七百里;如鸡距者,五百里。

鼻孔欲得大。

鼻头文如“王”、“火”字,欲得明。

鼻上文如“

王”、“公”,五十岁;如“火”,四十岁;如“天 ”,三十岁;如“小”,二十(四十)岁;如“今”,十八岁;如“四”,八岁;如“宅”,七岁。

鼻如“水 ”文,二十岁。

鼻欲得广而方。

【七三】

唇不覆齿,少食【七四】。

上唇欲得急,下唇欲得缓;上唇欲得方,下唇欲得厚而多理,故曰:“唇如板鞮【七五】,御者啼。”

黄马白喙,不利人。

口中色欲得红白如火光,为善材,多气,良且寿。

即黑不鲜明,上盘不通明,为恶材,少气,不寿。

一曰:相马气:发口中,欲见红白色,如穴中看火,此皆老寿。

一曰:口欲正赤,上理文欲使通直,勿令断错;口中青者,三十岁;如虹腹下(四一),皆不尽寿,驹齿死矣。

口吻欲得长。

口中色欲得鲜好【七六】。

旋毛(四二)在吻后为“衔祸”,不利人。

“刺刍”欲竟骨端【七七】。

“刺刍”者,齿间肉。

齿,左右蹉不相当,难御。

齿不周密,不久疾;不满不厚,不能久走。

【七八】

一岁,上下生乳齿各二;二岁,上下生齿各四;三岁,上下生齿各六。

【七九】

四岁,上下生成齿二;成齿,皆背三入四【八〇】方生也。

五岁,上下着成齿四;六岁,上下着成齿六。

两厢黄,生区【八一】,受麻子也。

七岁,上下齿两边黄,各缺区,平受米;八岁,上下尽区如一,受麦。

九岁,下中央两齿臼,受米;十岁,下中央四齿臼;十一岁,下六齿尽臼。

十二岁,下中央两齿平;十三岁,下中央四齿平;十四岁,下中央六齿平。

十五岁,上中央两齿臼;十六岁,上中央四齿臼;若看上齿,依下齿次第看。

十七岁,上中央六齿皆臼。

十八岁,上中央两齿平;十九岁,上中央四齿平;二十岁,上下(四三)中央六齿平。

二十一岁,下中央两齿黄;二十二岁,下中央四齿黄;二十三岁,下中央(四四)六齿尽黄。

二十四岁,上中央二齿黄;二十五岁,上中央四齿黄;二十六岁,上中齿尽黄。

二十七岁,下中二齿白;二十八岁,下中四齿白;二十九岁,下中尽白。

三十岁,上中央二齿白;三十一岁,上中央四齿白;三十二岁,上中尽白。

颈欲得●而长,颈欲得重【八二】。

颔欲折【八三】。

胸欲出,臆欲广【八四】。

颈项欲厚而强。

回毛在颈,不利人。

白马黑髦,不利人。

肩肉欲宁【八五】。

宁者,却也。

“双凫”欲大而上。

“双凫” ,胸两边肉如凫。

脊背欲得平而广,能负重;背欲得平而方。

鞍下有回毛,名“负一尸一”,不利人。

从后数其胁肋,得十者良。

凡马:十一者,二百里;十二者,千里;过十三者,天马,万乃有一耳。

(四五)一云:十三肋五百里,十五肋千里也。

腋下有回毛,名曰“挟一尸一”,不利人。

左胁有白毛直上(四六),名曰“带刀”,不利人。

腹下欲平,有“八”字;腹下毛,欲前向。

腹欲大而垂结,脉欲多;“大道筋”欲大而直【八六】。

“ 大道筋”,从腋下(四七)抵股者是。

腹下一陰一前,两边生逆毛入腹带者,行千里;一尺者,五百里。

“三封”欲得齐如一【八七】。

“ 三封”者,即尻上三骨也。

尾骨欲高而垂;尾本欲大,欲高;尾下欲无毛【八八】。

“汗沟”欲得深。

尻(四七)欲多肉。

茎欲得粗大。

蹄欲得厚而大【八九】。

踠欲得细而促。

髂骨【九〇】欲得大而长。

尾本欲大而强。

膝骨欲圆而张(四八)【九一】,大如杯盂。

“沟”【九二】,上通尾本者,□【九三】杀人。

马有“双脚胫亭【九四】”,行六百里。

回毛起踠膝是也。

(四九)

□欲得圆而厚,里肉生(五十)焉【九五】。

后脚欲曲而立【九六】。

臂欲大而短【九七】。

骸欲小而长【九八】。

踠欲促而大,其间才容靽【九九】。

“乌头”欲高。

“乌头”,后足外节。

后足“辅骨”欲大。

【一〇〇】“ 辅足骨”(五一)者,后足骸之后骨。

后左右足白,不利人。

白马四足黑,不利人。

黄马白喙,不利人。

后左右足白,杀妇。

相马视其四蹄:后两足白,老马子;前两足白,驹马子。

白毛者,老马也。

四蹄欲厚且大。

四蹄颠倒若竖履【一〇一】,一奴一乘客死,主乘弃市,不可畜。

久步即生筋劳;筋劳则“发蹄”(五二),痛凌气。

一曰:生骨则发痈肿。

一曰:“发蹄”,生痈也。

(五三)久立则发骨劳;骨劳即发痈肿。

久汗不干则生皮劳;皮劳者,●(五四)【一〇二】而不振。

汗未善燥而饲饮之,则生气劳;气劳者,即●而不起(五五)。

驱驰无节,则生血劳;血劳则发强行【一〇三】。

何以察“五劳”?终日驱驰,舍而视之:不●者,筋劳也;●而不时起者,骨劳也;起而不振者,皮劳也;振而不喷者(五六),气劳也;喷而不溺者,血劳也。

筋劳者,两绊却行三十步而已【一〇四】。

一曰:筋劳者,●起而绊之,徐行三十里而已。

骨劳者,令人牵之起,从后笞之起而已。

皮劳者,侠【一〇五】脊摩之热而已。

气劳者,缓系之枥上,远喂草,喷而已。

血劳者,高系,无饮食之,大溺而已。

饮食之节:食有“三刍”,饮有“三时”。

何谓也?一曰恶刍,二曰中刍,三曰善刍(五七)。

善谓饥时与恶刍,饱时与善刍,引之令食,食常饱,则无不肥。

锉草粗,虽足豆谷,亦不肥充;细锉无节,簁去土(五八)而食之者,令马肥,不●【一〇六】苦一江一 反,自然好矣。

何谓“三时”?一曰朝饮,少之;二曰昼饮,则胸餍水(五九);三曰暮,极饮之(六十)。

一曰:夏汗、冬寒,皆当节饮。

谚曰:“旦起骑谷,日中骑水。”

斯言旦饮须节水也。

每饮食,令行骤则消水,小骤数百步亦佳。

十日一放,令其陆梁【一〇七】舒展,令马硬实也。

夏即不汗,冬即不寒;汗而极干。

饲父马令不斗法(六一):多有父马者,别作一坊,多置槽厩;锉刍及谷豆,各自别安。

唯着□(六二)头,浪放不系。

非直饮食遂性,舒适自在,至于粪溺,自然一处,不须扫除。

干地眠卧,不湿不污。

百匹群行,亦不斗也。

饲征马【一〇八】令硬实法:细锉刍,杴掷扬去叶,专取茎(六三),和谷豆秣之。

置槽于迥地【一〇九】,虽复雪寒,勿令安厂下。

一日一走,令其肉热,马则硬实,而耐寒苦也。

□:驴覆马生□【一一〇】,则准常(六一四 )。

以马覆驴,所生骡者,形容壮大,弥复胜马。

然必选七八岁草驴,骨目正大者【一一一】:母长则受驹,父大则子壮。

草骡不产,产无不死。

养草骡,常须防勿令杂群也。

驴,大都类马,不复别起条端。

凡以猪槽饲马,以石灰泥马槽,马汗系着门:此三事,皆令马落驹。

《术》曰:“常系狝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

(六五)”

治牛马病疫气方(六六):取獭屎,煮以灌之。

獭肉及肝弥(六七)良,不能得肉、肝,乃(六八)用屎耳。

治马患喉痹(六九)【一一二】欲死方:缠刀子露锋刃一寸(七十),刺咽喉,令溃破即愈。

不治,必死也。

治马黑汗【一一三】方:取燥马屎置瓦上,以人头乱发覆之,火烧马屎及发,令烟出,着马鼻上熏之,使烟入马鼻中,须臾(七一)即差也。

又方:取猪脊引脂【一一四】、雄黄、乱发,凡三物,着马鼻下烧之,使烟入马鼻中,须臾即差。

马中热方:煮大豆及热饭啖马,三度愈也。

治马汗凌【一一五】方:取美豉一升,好酒一升--夏着日中,冬则一温一 热--浸豉使液,以手搦之,绞去滓,以汁灌口。

汗出,则愈矣。

治马疥方:用雄黄、头发二物,以腊月猪脂煎之,令发消;以砖(七二)揩疥令赤,及热涂之,即愈也。

又方:汤洗疥,拭令干。

煮面糊,热涂之,即愈也。

又方:烧柏脂涂之,良。

又方:研芥子涂之,差。

六畜疥,悉愈。

然柏沥、芥子,并是躁药,其遍体患疥者,宜历落斑駮【一一六】,以渐涂之,待差,更涂余处。

一日之中,顿涂遍体,则无不死。

治马中水方:取盐着两鼻中,各如鸡子黄许大,捉鼻,令马眼中泪出,乃止,良矣(七三)。

治马中谷方:手捉甲【一一七】上长●,向上提之,令皮离肉,如此数过。

以铍刀子【一一八】刺空中皮,令突过【一一九】。

以手当刺空,则有如风吹人手,则是谷气耳。

令人溺上,又以盐涂,使人立乘数十步,即愈耳。

又方:取饧【一二〇】如鸡子大,打碎,和草饲马,甚佳也。

又方:取麦糱末(七四)三升,和谷饲马,亦良。

治马脚生附骨【一二一】--不治者,入膝节,令马长跛--方:取芥子,熟捣,如鸡子黄许,取巴豆【一二二】三枚,去皮留脐,(七五)三枚亦熟捣(七六),以水和,令相着。

和时用刀(七七)子,不尔破人手。

当附骨上,拔去毛。

骨外,融蜜蜡周匝拥之,不尔,恐药躁疮大。

着蜡罢,以药傅骨上,取生布(七八)割两头,各(

七九)作三道急【一二三】裹之。

骨小者一宿便尽,大者不过再宿。

然要须数看,恐骨尽便伤好处。

看附骨尽,取冷水净洗疮上,刮取车轴头脂作饼子,着疮上,还以净布急裹之。

三四日,解去,即生毛而无瘢。

此法甚良,大胜炙(八十)者。

然疮未差,不得辄乘,若疮中出血,便成大病也。

治马被刺脚方:用穬麦和小儿哺【一二四】涂,即愈。

马炙疮:未差,不用令汗。

疮白痂时,慎风。

得差后,从意骑耳。

治马瘙蹄【一二五】方:以刀刺马踠丛毛中,使血出,愈。

又方:融羊脂涂疮上,以布裹之。

又方:取咸(八一)土两石许,以水淋取一石五斗,釜中煎取三二斗。

剪去毛,以泔清【一二六】净洗。

干,以咸汁洗之。

三度即愈。

又方:以汤净洗,燥拭之。

嚼麻子涂之,以布帛裹。

三度愈。

若不断,用谷涂。

五六度即愈。

又方:剪去毛,以盐汤(八二)净洗去痂,燥拭。

于破瓦【一二七】中煮人尿令沸,热涂之,即愈。

又方:以锯子割所患蹄头前正当中,斜割之,令上狭下阔,如锯齿形;去之,如剪箭括【一二八】。

向深一寸许,刀子摘令血出,色必黑,出五升许,解放,即差。

又方:先以酸泔清洗净,然后烂煮猪蹄取汁,及热洗之,差。

又方:取炊底釜汤净洗,以布拭令水尽。

取黍米一升作稠粥,以故布广三四寸,长七八寸,以粥糊布上,厚裹蹄上疮处,以散麻缠之。

三日,去之,即当差也。

又方:耕地中拾取禾茇东倒西倒者--若东西横地,取南倒北倒者,一垄取七科,三垄凡取二十一科,净洗,釜中煮取汁,色黑乃止。

剪却毛,泔净洗去痂,以禾茇汁热涂之,一上即愈。

又方:尿渍(八三)羊粪令液,取屋四角草,就上烧,令灰入钵中,研令熟【一二九】。

用泔洗蹄,以粪涂之。

再三,愈。

又方:煮酸枣根,取汁净洗,讫。

水和酒糟,毛袋【一三〇】盛,渍蹄没疮处。

数度即愈也。

又方:净洗了,捣杏人【一三一】和猪脂涂。

四五上,即当愈。

治马大小便不通,眠起欲死,须急治之,不治,一日即死:以脂涂人手,探谷道中,去结屎。

以盐内溺道中,须臾得溺,便当差也。

治马卒腹胀,眠卧欲死方:用冷水五升,盐二升(八四),研盐令消,以灌口中,必愈。

治驴漏蹄【一三二】方:凿厚砖(八五)石,令容驴蹄,深二寸许。

热烧砖,令热赤。

削驴蹄,令出漏孔,以蹄顿着砖孔中,倾盐、酒、醋,令沸浸之。

牢捉勿令脚动。

待砖冷,然后放之,即愈。

入水、远行,悉不发。

牛,歧一胡一 【一三三】有寿。

歧一胡一 :牵两腋;亦分为三也。

眼去角近,行駃【一三四】。

眼欲得大。

眼中有白脉贯瞳子,最快。

“二轨【一三五】(八六)”齐者快(八七)。

“ 二轨”,从鼻至髀为“前轨”,从甲至髂(八八)为“ 后轨”。

颈骨长且大,快【一三六】。

“壁堂【一三七】”欲得阔。

“ 壁堂”,脚、股(八九)间也。

倚【一三八】欲得如绊马聚而正也。

茎欲得小。

“膺庭”欲得广。

膺庭”,胸也(九十)。

“天关”欲得成【一三九】。

“天关”,脊接骨也。

“俊骨”欲得垂【一四〇】。

“ 俊骨”,脊骨中央(九一),欲得下也。

洞一胡一 无寿。

洞一胡一 :从颈至臆也。

旋毛在“珠渊”【一四一】,无寿。

“ 珠渊”,当眼下也。

“上池”有乱毛起,妨主。

“ 上池”,两角中,一曰“戴麻”也。

倚脚不正【一四二】,有劳病。

角冷,有病。

毛拳,有病。

毛欲得短密,若长、疏,不耐寒气。

耳多长毛,不耐寒热。

单膂【一四三】,无力。

有生疖即决者,有大劳病。

尿射前脚者快,直下者不快。

乱睫者抵人。

后脚曲及直,并是好相【一四四】,直尤胜。

进不甚直,退不甚曲,为下。

行欲得似羊行。

头不用多肉。

臀欲方。

尾不用至地;至地,劣力。

尾上毛少骨多者,有力。

膝上縳(九二)肉欲得硬。

角欲得细,横、竖无在大【一四五】。

身欲得促,形欲得如卷。

卷者,其形圆(九三)也。

“ 插颈”【一四六】欲得高。

一曰,体欲得紧(九四)。

大□疏肋【一四七】,难饲。

龙颈突(九五)目,好跳。

又云:不能行也。

鼻如镜鼻【一四八】,难牵。

口方易饲【一四九】。

“兰株”欲得大。

“兰(九六)株”,尾株。

“豪筋”欲得成就。

“ 豪筋”,脚后横筋。

“丰岳”欲得大。

“ 丰岳”,膝株骨也。

蹄欲得竖。

竖如羊脚。

“垂星”欲得有“怒肉(九七)”。

“ 垂星”,蹄上;有肉覆蹄,谓之“怒肉”。

“力柱【一五〇】”欲得大而成。

“力柱”,当车(九八)。

肋欲得密,肋骨欲得大而张【一五一】。

张而广也。

髀骨【一五二】欲得出俊骨上。

出背脊骨上也。

易牵则易使,难牵则难使(九九)。

“泉根”不用多肉及多毛。

“泉根”,茎所出也。

悬蹄欲得横。

如 “八”字也。

“一陰一虹”属颈,行千里。

“ 一陰一虹”者,有双筋自尾(

一百)骨属颈,宁公所饭也。

“ 一陽一盐”欲得广。

“一陽一盐”者,夹尾株前两□上也(一百一)。

当“一陽一盐”中间脊骨欲得窊(一百二)。

窊则双膂,不窊则为单膂。

常有似鸣者有黄【一五三】。

治牛疫气方(一百三):取人参一两,细切,水煮,取汁五六升,灌口中,验。

又方:腊月兔头烧作灰,和水五六升灌之,亦良。

又方:朱砂三指撮,油脂二合,清酒六一合 ,暖,灌,即差。

治牛腹胀欲死方:取妇人一陰一毛,草裹与食之,即愈。

此治气胀也。

又方:研麻子取汁,一温一 (一百四)令微热,擘口灌之五六升许,愈。

此治食(一百五)生豆腹胀欲垂死者,大良。

治牛疥方:煮乌豆(一百六)汁,热洗五度,即差耳。

治牛肚反【一五四】及嗽方:取榆白皮,水煮极熟(一百七),令甚滑,以二升(一百八)灌之,即差也。

治牛中热方:取兔肠肚,勿去屎(一百九),以草裹(一一十),吞之,不过再三,即愈。

治牛虱(一一一)方:以一胡一 麻油涂之,即愈。

猪脂亦得。

凡六畜虱,脂涂悉愈。

治牛病:用牛胆一个,灌牛口中,差。

《家政法》曰:“四月伐牛茭。”

四月青草(一一二),与茭豆【一五五】不殊,齐俗不收,所失大也。

《术》曰:“埋牛蹄着宅四角,令人一大富。”

(一) 此条附注,金抄、明抄只卷首总目中有,此处无;他本二处都有,兹补入。

(二) 金抄、明抄作“穷”,湖湘本作“磨”。

(三) “马援”,明抄、湖湘本、《津逮》本误作“马稷”,据金抄改正。

(四) 卜式语见《史记.平准书》(《汉书.卜式传》根据《平准书》,同样有)。

(五) 陶朱公语见《孔丛子》卷五《陈士义》篇,参看《要术.序》注释【一七】。

(六) 本段内三“牸”字,张校、明抄、湖湘本均作“牸”,误;母畜字应作“牸”,据金抄、《津逮》本改正。

(七) “然畜牸则”,各本同,惟渐西本从刘寿曾校勘“然疑言之讹”,改“然”为“言 ”。

按“然”有“是”义,如诺词的“然”,就是“是 ”。

这里和卷三《芜菁》篇“然此可以度凶年”,“然 ”均作“是则”的“是”字用,意思明白,非讹字,兹仍其旧。

(八) 本段引号内均郑玄原有注文。

今本《月令》郑注无“以”字,意义欠完整。

(九) 《月令》郑玄注作:“孕妊之欲止也”,在正文“游牝别群”下面。

《要术》“任 ”通“妊”,“欲”是“欲”的本字。

(十) “牡气”,各本均作“牝气 ”。

按此指怀妊母马恐被牡马所伤害,“牝”显系“牡 ”字之误,兹据《月令》郑注改正。

(十一)“诘”,明抄误作“诰”,他本不误。

(十二)“继收”,各本均作“继放 ”,《月令》郑注作“系收”。

按此时正当收马入厩, “放”显系“收”字之误,兹据《月令》改正。

“继”古通“系”。

(十三)此条及下面“三羸五驽”条,与《初学记》卷二九及《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伯乐相马经》文基本相同;《太平御览》引《伯乐相马经》并有下面“堕地无毛”条。

《要术》下文相马眼、耳、鼻、口等文,亦错见于二书所引《伯乐相马经》;《御览》所引,又较《初学记》为多。

可能《要术》出自《相马经》,但《要术》不标明出处,当非掠美(材料来源,《要术》都标明出处),又为可疑。

据此推测,更可能是《相马经》摭拾自《要术》而假讬为“伯乐” 的。

(十四)“髀”,张校、明抄作“● ”,黄校陆录作“●”,湖湘本、《津逮》本、《学津》本作“騧”,均误;金抄、渐西本作“髀”,《初学记》及《事类赋》引《相马经》同,兹改正。

(十五)此处脱文,金抄、明抄空一格,黄校、湖湘本空二格。

(十六)所有“肺”字,金抄、明抄均讹作“胏”。

按“柿”,音肺,指木片。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般若灯论》:“今一江一 南谓斫削木片为肺。”

现在一江一 、浙口语中还称刨花为“木柿”,就是这个字。

而果树的柿字,原作“□”,今写作“柿”。

由于“市”、“□”的混淆,因亦混“胏”为“肺”,或 “●”亦讹写作“●”,兹改正。

(十七)明抄、湖湘本均作为“□” ,金抄原作为“健”,后校改作“□”,字书无此字,但旧刻之书,多以“□”为“健”,《要术》他处尚多,兹一律改从今字。

(十八)此条及下条,《司牧安骥集》(以下简称《安骥集》)及《

元亨疗马集》(以下简称《疗马集》)并引为《王良先师天地五脏论》文,除个别不起作用字眼外,文字全同,疑系后人摘取《要术》文而假讬为“王良先师”的。

又此段专就内脏和外形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立论,“肾欲得小”,无下文,和相肝、心、脾、肺四脏既不连类相称,五脏实缺其一,又插进六腑的“肠”,可能有窜乱脱误。

“王良先师”照样没有改正,其为讬伪,更为明显。

(十九)“前肩守肉”,各本同。

“ 守”,《安骥集》、《疗马集》引《王良先师天地五脏论》则作“府”。

“守”、“府”均对“四下为令”而言,此处指肩膊部肌肉。

(二十)本条三“致”字,各本同。

后二者通“至”(《疗马集》引《王良先师天地五脏论》即作“至”)。

至于“乘致”,应理解为“

乘传致远”的省词,《疗马集》引无“致”字,于义为疏。

(二一)“侧小骨”,金抄、黄校、张校、明抄同(金抄倒作“侧骨小”),湖湘本作“侧八骨”。

(二二)自“水火欲得分”这条以下至“蹄欲厚三寸,硬如石”条止,所谓“马援《铜 马相法》”,错见于此中各条。

唐李贤注《后汉书.马援传》引《铜马相法》全文如下:

“水火欲分明。

水火在鼻两孔间也。

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红而有光:此千里马。

颔下欲深。

下唇欲缓。

牙欲前向。

牙欲去齿一寸,则四百里。

牙剑锋,则千里。

目欲满而泽。

腹欲充,□欲小。

季肋欲长。

悬薄欲厚而缓。

悬薄,股也。

腹下欲平满。

汗沟欲深长。

而膝本欲起。

肘腋欲开。

膝欲方。

蹄欲厚三寸,坚如石。”

(二三)上下条均系相马头部,此条忽然相到两股间,殊觉突兀,疑系他处错入。

(二四)“颊欲开,尺长”,各本同。

《安骥集》及《疗马集.相良马论》(以下简称《相良马论》)均无“尺长”二字。

《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马援《铜马相法》(疑系《伯乐相马经》文错入《铜马相法》,否则《铜马相法》至宋时较唐李贤所见又有所附益)亦无此二字而迳连下文作:“颊欲开而膺下欲广一尺以上”。

据此,疑《要术》“尺”系“而”字之误,应作“颊欲开而长”。

(二五)“颊前”,各本同;《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铜马相法》作“颈前”。

按“鞅” 原是马颈上革带,应以作“颈前”为长。

(二六)“尻”,金抄、明抄作“□” ,是“居”的古写,俗沿讹为“尻”字,据湖湘本改正。

(二七)金抄、明抄作“股内”,他本及《相良马论》作“股肉”。

(二八)“鼠”,明抄误作“●”,他本不误。

(二九)“马头”,各本同。

下文有 “乌头欲高”,注:“后足外节。”

这里如果不是从他处错入,应是“乌头”之误。

(三十)此处上下文,多有脱误。

“ 前后目”,金抄如文,他本作“

前后曰”,均不可解。

《观象庐丛书》本《要术》改作“前后臼”,读成“间骨欲出前,后臼”,如“间骨”确指系部,差可解说。

但注文还有:“外凫,临蹄骨也”,上面似乎还有记述“外凫”的正文被脱漏,其部位与“前后目”有联系,则此处脱误颇多,非改一“臼”字所能解决。

兹存疑。

(三一)“附蝉欲大。

前后目。

夜眼。”

各本同。

按“附蝉”这个名称,现在外形学上还在沿用,即群众所称的“夜眼”。

附蝉前后肢均有,所谓 “前后目”,亦应指夜眼。

据此,“前后目,夜眼”应均系注文,可能是注释上文脱漏不成句的“前后目”,而错成大字放在这里。

又,自“距骨欲出前”至“夜眼 ”全段,《相良马论》所记相同,跟着《要术》错脱,没有改正,显系出自《要术》。

(三二)“后髀前骨”,作为“股欲薄而博”的注解,似有未协。

相良马论》出自《要术》,但仅采 “股欲薄而博”的正文,不采此注。

(三三)“俞膺”,《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伯乐相马经》作“榆写”。

(三四)明抄、《津逮》本作“凶” ,沿讹字,正字应作“凶”,兹从金抄。

(三五)“目不四满,下唇急,不爱人;又浅,不健食。”

《相良马论》作:“目不四满,上睑急,下睑浅,不健食。”

《多能鄙事》卷七“养马法”作:“马目不四满,下唇急,目赤,睫乱者,皆咬人。”

互有异同。

(三六)“材”下黄校、张校、明抄均空一格,金抄加一小圈,表明有脱字。

疑此脱字即是上文“材知”的“知”字(通“智”),在彼处多出,在此处脱掉,而此处脱字,又误补了一个“材”字,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其实这二句应是“材,多白”,“知,多黑”。

(三七)“竖”,明抄作“坚”,误,据金抄、湖湘本改正。

(三八)“厚”下各本迳接“一寸” ,仅金抄空一格。

按此处应有脱文,否则“一寸三百里,三寸千里”,无论指耳翼的厚度、耳根的直径或周围,都讲不通,如果指耳的长度,尤其和“耳欲得短”矛盾。

《相良马论》称:“耳三寸者三百里,一(《疗马集》作二)寸者千里。”

才是指耳长,和“耳欲得短” 符合。

金抄空格,正说明这里有问题。

《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伯乐相马经》,此脱字作“雍”,通“壅” ,即有物壅起。

《多能鄙事》卷七《相马法》记载:“ 耳本下生角一寸,三百里;三寸,行千里。”

(《相良马论》“相超逸”亦载此条,作:“耳本生角,长一二寸,千里。”

)所谓“雍”,原指耳根后有凸肉或有某骨凸起,后来索性变成“角”,无论所说是否合理,说明《要术》应有脱字,故从金抄空格。

(三九)金抄、湖湘本作“竦”,即挺立,明抄作“疏”,误。

(四十)仅金抄作“二十”,他本均误作“一十”。

(四一)“如虹腹下”,各本同,不可解,当有脱误。

《安骥集》所载《相良马论》几乎全出《要术》,但经过作者组织,分列为头、眼、耳、鼻、口、形骨、蹄、超逸、寿夭九项,文字比《要术》一精一简得多,而一精一要全部在内(《疗马集》则本于《安骥集》)。

“如虹腹下”这条,该书即未采收,说明亦在怀疑中。

(四二)“旋毛”,黄校、明抄误作 “族毛”,据金抄、湖湘本改正。

(四三)金抄、黄校、张校、明抄、渐西本均作“上下”,湖湘本“

下”字空白一格,《津逮》本、《学津》本不空,因此只有“上”字。

按十四岁“下中央六齿平”,到二十岁上下六齿齿坎都磨平,这里总结一下“上下”,当然可以,但二十六岁没有总称上下齿尽黄,三十二岁没有总称上下齿尽白,此“下”字仍疑是衍文。

《津逮》本等不空,亦是。

(四四)“下中央”,金抄、黄校、张校、明抄均作“上中央”,误(但黄校陆录作“上下中央”,当由陆误);明清刻本作“下中央”。

按《安骥集》、《疗马集.三十二岁口齿诀》亦作“下中”,兹改正。

(四五)“二百里”,《相良马论》作“三百里”。

全条和唐韩鄂《

四时纂要》引《马经》等更有不同。

《四时纂要.三月》篇:“《马经》:‘……数其肋骨,得十茎,凡马:十一者,五百里;十三者,千里也;过十三者,天马也。

’”《多能鄙事》同《四时纂要》,作:“从后数其肋骨,得十者,凡马也;十一者,五百里;十三者,千里;过此则天马也。”

《要术》“ 二百里”应作“五百里”,“二”、“三”都是“五” 字的残误。

据历来记载,十肋的是“凡马”,不是“良 ”马,《要术》“良”字衍,应作:“得十者凡马;十一者,五百里;……”

(四六)各本均作“直下”,只金抄作“直上”。

《四时纂要.三月》篇引《马经》及《多能鄙事》卷七均作“直上”,故从金抄。

(四七)金抄作“腋下”,明抄作“ 腹下”,他本讹作“肠下”,兹从金抄。

(四八)各本均作“长”,只金抄作 “张”。

按下文既说“大如杯盂”,只能是“圆而张” ,《相良马论》亦作“张”,故从金抄。

吾点校改“长 ”为“张”,是,但渐西本没有照着改。

(四九)“回毛起踠膝是也”,应是注文。

《相良马论》正作注文列“六百里”下。

(五十)金抄脱“生”字,明抄、湖湘本有。

(五一)“辅足骨”,各本同,“足 ”当是衍文,《疗马集》即无“

足”字,作:“辅骨者,是后足骸之后骨。”

说明“足”字很可能是“是”字窜出而又误写为“足”。

按《要术》所载相马文,颇为繁琐、零乱,重复既多,也间有出入,与他篇不类。

“马龙颅突目”以下,与“相马从头始”以下,各成系列,反映来源不同(特别是后者迷信白章和旋毛,而前者没有提及),“一曰”之说,多处出现,也是来源不一的反映。

我们怀疑原来不是这样冗杂,其中有不少材料,当系北朝末期、隋、唐间人所增添。

全部文字,无一处标明出处,亦与他处不同。

这有二种情况:一部分是贾氏原文,访自民间和出自本人一体 验;另一些就是后人所加添。

据此推测,所谓伯乐《相马经》、宁戚《相牛经》之类,文字与《要术》一脉相承,其讬伪可能还在《要术》之后。

(五二)“发蹄”,各本同,《疗马集.五劳七伤论》作“发‘发蹄’”。

“发蹄”是病名,《要术》应脱一“发”字(五劳均称“生”,独“骨劳”称“发”,怀疑这个“发”字原应在“发蹄”上面而窜误入“骨劳”上面,而原应作“生骨劳”的“生” ,则窜入注文“一曰生骨”,致不可解)。

(五三)这条注文,各本同(明抄上一“一曰”误作“一日”),多有窜、脱。

《疗马集.五劳七伤论》注“发‘发蹄’,痛凌气”称:“‘发蹄 ’,谓毒气散于膈间,其痛凌气也。”

解说正文很明白。

要术》注文“一曰:生骨则发痈肿 ”,与正文毫不相干,实际是下面正文“骨劳则发痈肿 ”的重复,而又错列作注文放在这里,因此原来注“发蹄”的注文“谓毒气散于膈间……”却被挤掉。

这个“ 发蹄”的解释和另一解释:“‘发蹄’,生痈也”不同,所以标明“一曰”。

这样,“一曰”才有交代,而上一“一曰”,显系错衍。

据此,此段正注文应该是这样:“筋劳则发‘发蹄’,痛凌气。”

注:“谓毒气散于膈间,其痛凌气也。

一曰:‘发蹄’,生痈也。”

(五四)《疗马集.五劳七伤论》: “皮劳者,……虽●起而不振毛者是也。”

据下文“起而不振者,皮劳也”,这里应脱“起”字。

(五五)“●而不起”,据下文是指 “骨劳”,而“气劳”是“振而不喷”。

《疗马集.五劳七伤论》的解释也是这样。

(五六)金抄、黄校、明抄无“者” 字,他本有,兹据加。

(五七)“善刍”,黄校、明抄作“ 下刍”,误,据金抄、湖湘本改正(明清刻本及《辑要》引同)。

(五八)“簁”,明抄误作“□”,湖湘本误作“蓰”。

“土”,金抄、黄校、张校、明抄、湖湘本无,《辑要》引有(《学津》本、渐西本据《辑要》加),兹据补。

(五九)各本作“胸●水”,误;金抄及《辑要》引作“胸餍水”,“胸”亦误。

《疗马集.腾驹牧养法》(未标明出处,前半实出自《

要术》)及《多能鄙事》卷七《养马法》均作:“昼饮,则酌其中”(《多能鄙事》无“ 则”字)。

“餍水”和“极饮”没有两样,因此“胸” 应是“酌”字形近而讹,“酌餍水”则有节制。

(六十)“三曰暮,极饮之”,各本同。

《疗马集.腾驹牧养法》作:“三曰暮饮,极之。

”《要术》“极饮”可能是“饮,极”倒错。

(六一)此条以下至“□”三条,除标题作大字外,余原均作双行小字,兹一律改为大字。

(六二)“□”,黄校、张校、明抄、湖湘本作“●”,误,据金抄改正。

(六三)“取茎”,黄校、明抄、湖湘本等误作“取取”,渐西本误作“取锉”,仅金抄作 “取茎”,兹改正。

(六一四 )明抄、湖湘本误作“淮常” ,金抄作“准常”。

“准”是“

准”的别体,明抄等是脱“十”又错成“淮”。

“准常”犹言通常、正常。

(六五)此条小注,刘寿曾校记:“ 不应小字”,可能原系正文而误入小注。

(六六)此条以下至“治驴漏蹄方” 共三十二条,原除标题作大字外,余均双行小字,兹一律改为大字。

(六七)“弥”,明抄误作“犹”,据金抄、湖湘本改正。

(六八)黄校、张校、明抄作“只” ,金抄作“乃”(《辑要》引及《学津》本同)。

(六九)“喉痹”,病名,“痹”,各本均误作“痹”,兹改正。

唐韩鄂《四时纂要.三月》篇作“喉肿”,治法相同,说明所指为脓肿喉痹。

(七十)金抄、湖湘本作“寸”,明抄误作“十”。

(七一)所有“臾”字,明抄均写作 “●”。

按“臾”,俗写作“●”,明抄一捺长出撇外,有时像“更”,变成错字。

金抄等均正写作“臾”。

“差”即“瘥”字,即病愈。

(七二)张校、明抄、湖湘本作“博 ”,他本作“慱”或“搏”,均误;金抄作“砖”,同 “□”,今写作“砖”,即用砖刮去疮痂脓垢,兹据改。

(七三)各本作“也”,金抄作“矣 ”。

(七四)“麦糱”即麦芽,“末”,明抄误作“未”。

(七五)金抄、湖湘本作“齐”,黄校、明抄作“脐”。

“齐”通“

脐”,《要术》中二字互见,本书统一作“脐”。

(七六)金抄作“熟捣”,他本作“ 捣熟”。

又,本条“三枚”重出,后者应是衍文。

(七七)“刀”,明抄误作“力”。

(七八)“生布”指未煮练过的布,明抄误作“主布”,据金抄、湖湘本改正。

(七九)“各”,各本无,仅金抄有。

按“割两头”指布的一端割成两个头,按相反的方向各缠三道,然后扎紧,兹从金抄。

(八十)“炙”,金抄、明抄等均同,意谓烧炙,可以包括炙法和烙法,未必是“灸”字之误,故仍其旧。

(八一)本条二“咸”字,金抄均作 “□”,他本互异。

二字古通,本书一律作“咸”(《要术》本文)。

“咸土”即盐□土。

(八二)“盐汤”,明抄误作“盐场 ”,据金抄、湖湘本改正。

(八三)“渍”,各本原作“清”,应是“渍”字之误,兹改正(《

观象庐丛书》本《要术》已改作“ 渍”)。

(八四)各本作“斤”,仅金抄作“ 升”。

按《要术》中计量食盐均用升斗,不用斤两,卷八作酱、腌腊、烹调及卷九盐渍瓜菜各篇无不如此,故从金抄。

(八五)本条四“砖”字,金抄均作 “砖”,他本均作“砖”。

本书统一作“砖”。

(八六)正注文四“轨”字,金抄、明抄均作“●”,无此字,他本均作“轨”。

《初学记》卷二九引宁戚《相牛经》(讬伪书)亦作“

轨”。

兹从他本。

(八七)明抄作“●”,无此字,应是“快”字之讹,据金抄、湖湘本改正。

(八八)金抄、湖湘本作“髂”,指髋部,是正字;黄校、明抄作“

骼”,则是指一般骨骼,误。

(八九)金抄、张校作“股”,《初学记》卷二九引《相牛经》同;黄校刘录作“●”,明抄作“服”,湖湘本作“肢”,均形近而讹。

上面正文的“堂”字,金抄脱。

(九十)“胸也”,《初学记》卷二九引《相牛经》作“胸前也”,《太平御览》卷八九九引《相牛经》作“胸前”,应以有“前”字为长。

(九一)明抄、湖湘本作“中夹”,不可解;金抄作“中央”,《初学记》卷二九、《太平御览》卷八九九引《相牛经》同(《御览》“

中”误“也”)。

据下文“髀骨欲得出俊骨上”,注:“出背脊骨上也”,则“俊骨”是指脊骨微凹部,故从金抄。

(九二)明抄、湖湘本作“縳”,金抄作“缚”。

(九三)各本均作“侧”,仅金抄作 “圆”。

正文既称“卷”,自应作“圆”。

唐韩鄂《四时纂要.正月》篇正作“身欲得圆”。

(九四)“一曰,体欲得紧”,与“ 插颈”句无关,当系在“身欲得促,形欲得如卷”句下,而与“插颈”句倒错。

(九五)“颈”,各本脱,仅金抄有;《学津》本则作“头”,《太平御览》卷八九九引《相牛经》亦作“头”。

“突”,各本及《太平御览》引同;金抄作“穾”,音沓,是深陷的意思,但上文相马的“

龙颅突目”,金抄也写作“●”,这字仍应是“突”字的金抄异写体,故从他本作“突” 。

(九六)“兰”,明抄误作“栏”,他本不误。

(九七)正注文二处“怒肉”,各本均作“努肉”,仅金抄注文作“

怒肉”,《初学记》卷二九、《太平御览》卷八九九引《相牛经》正注文均作“怒肉”。

(九八)湖湘本作“常车”,误;金抄、明抄作“当车”。

按《初学记》、《太平御览》引《相牛经》均作“当车骨也”。

所谓“当车”,即指肩部受轭处,故从金抄。

(九九)这条插在这里,突兀得很,疑系上文“鼻如镜鼻难牵”的注文窜误入此。

(一百)“自尾”,各本均作“白毛 ”,不可解。

《初学记》卷二九引《相牛经》作“自尾 ”,应是“自尾”二字残文错成。

渐西本已改作“自尾 ”。

(一百一)“夹尾株前两□上也”,各本原无“上”字,于部位不当,《初学记》及《太平御览》引《相牛经》均作“夹尾株前两□上”,据加。

后读《四时纂要.正月》篇正作“一陽一盐者,夹尾前两尻上”,更可证明。

(一百二)“窊”,原作“●”(注同)。

按“●”,《广韵》、《

集韵》均释作“入脉刺穴”,别无二义,在这里讲不通。

《四时纂要.正月》篇作“当一陽一盐中间脊欲得窊”, 显系源出《要术》,《疗马集》附《牛经》“相耕田牛”有类似记载,亦作“窊”,兹据以改正。

(一百三)自此条以下至“治牛病” 条共十条,原仅标题作大字,余均作双行小字,兹一律改为大字。

(一百四)“一温一 ”,黄校、明抄作“ 湿”,显系形近而讹,据金抄、湖湘本改正。

(一百五)“治食”,“治”,明抄误作“洽”,金抄、湖湘本不误。

“食”,明抄、湖湘本均脱,据金抄补。

(一百六)金抄、明抄作“乌豆”,《津逮》本作“乌头”。

《四时纂要.正月》篇亦作“ 乌豆”,但注云:“一本云:‘乌头汁’。”

《辑要》引《四时类要》作“黑豆”,但亦注明:“一本作‘乌头汁’。”

兹从金抄。

(一百七)“熟”,原作“热”,《四时纂要.正月》篇及《辑要》引《四时类要》均作“ 熟”,兹改正。

(一百八)金抄、明抄作“二升”,湖湘本作“三升”,《津逮》本作“五升”。

《四时纂要.正月》作“三、五升”。

(一百九)“屎”,明抄、湖湘本作 “尿”,误,据金抄改正。

(一一十)“草裹”,原作“裹草” ,疑误倒,后读《四时纂要.正月》篇正作“草裹”,故据改。

(一一一)金抄、明抄作“●”,同 “虱”,注内则均作“虱”,湖湘本正注文均作“●” 。

本书统一作“虱”。

(一一二)“青草”,各本均作“毒草”,显系误字,兹改作“青草”。

【一】 金日磾(音低)在汉武帝时以匈一奴一贵族因战败被俘,使令养马。

由于马养得肥壮,得到汉武帝的信任,累官至封侯。

汉昭帝时与霍光同辅政。

《汉书》有传。

【二】 卜式,河南人,汉武帝时曾在上林苑给皇家牧羊,羊养得很好。

最后做过御史大夫。

《汉书》有传,本于《史记.平准书》。

【三】 公孙弘,汉武帝时人,六十岁以前,以牧猪为业。

后应征为官吏,最后作过宰相。

《史记》、《汉书》均有传。

【四】 梁鸿,字伯鸾,东汉初人。

早年以牧猪为生。

后与其妻孟光迁到吴地,替一人家舂米,不肯做官。

人们以为“清高”,即《要术》所谓“声高天下”。

【五】 宁戚,春秋时人。

屈原《离一騷一》:“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王逸注:“ 宁戚,卫人,修德不用而商贾,宿齐东门外。

桓公夜出,宁戚方饭 牛而歌。

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

淮南子.道应训》亦载其事,较详,但误为宁越(《主术训》作“宁戚”,不误。

宁越是战国时另一人,《吕氏春秋.博志》篇载其事)。

宁戚只是喂一下牛,后世却有宁戚《相牛经》的讬伪书。

【六】 马援,即伏波将军,早年以养马起家。

【七】 《庄子》(《四部丛刊》本)《徐无鬼》篇:“(牧马)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这里 “小童”的话,多了一句“羊去乱群”,未审所出。

【八】 “寒食”,旧时节名,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要术》则指为清明前一日,见卷九《醴酪》篇。

“寒食下”,意指不能过寒食节。

这说明古人对于役畜越冬饲养管理的重视。

【九】 “乘匹”,指种畜匹配,故 “累牛”即指牡牛,“腾马”即指牡马。

【一〇】此段从总的方面指明重要的鉴定部位及其主次与相互关系。

所谓“王”与“丞相” ,形容头与眼居于马体的主宰地位。

“脊”指背椎、腰椎部,要坚强有力。

“腹胁”指胸腹部,胸要开张,腹要充实、紧张。

“四下”即四肢,要求相应地长而有力,善能乘传致远。

这些重要部位,必须相应配合,才具备优良外形的基础。

(本篇相马部分注释,主要参考谢成侠教授:《我国古代家畜外形学说的发展和评价》,载《南京农学院学报》第一期,一九五六年九月。

【一一】上面对马匹良形作原则的肯定,这里再用失格汹汰法来鉴定。

所谓“三羸五驽”,即指有严重失格或体形不良 的马匹。

【一二】“大头小颈”,头大本非良形,但还可以由厚而有力的颈来弥补缺陷,还不失挽马的要求;可是颈部又细小,无力支持头部,重心过于偏向前方,这是严重失格的马匹。

【一三】“弱脊大腹”,背腰部羸弱,□负已自少力,再加腹部膨大,自身更加重负□,这是很大的缺陷。

【一四】“小胫大蹄”,管部细小,而四蹄过大,必使四肢举步沉重,难得速力。

【一五】“大头缓耳”,马耳必须短小、紧促、挺立、前耸,所谓“

缓”,就是和这些相反,势必弛缓倾垂,成为现代外形学上所形容的“牛耳”、“猪耳” ;再加上头大不相称,这就很蠢。

【一六】“长颈不折”,颈是头和躯干的中介,引导前进方向,同时具有平衡马体重心的作用。

因此要求有适度的长厚和斜度,如果细长又无适度的弯 曲,自成驽相。

【一七】“短上长下”,“上”指躯干,“下”指四肢,躯干短,四肢长,属于发育不全的幼稚型。

【一八】“大髂短胁”,“髂”,读若跨音,《玉篇》释为“腰骨”,在这里应指腰椎。

《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

宋邢昺疏:“大,长也。”

这里“大髂”,应理解为长髂。

《良马相图》以 “腰欲短促”为良马条件之一,腰短促则强韧有力,无论乘、挽,均所必具。

腰椎长,腰背不相称,已非良形,加上“短胁”,胸廓必然不发达,所以此种体型的马匹,难望其善奔与持久。

【一九】“浅髋薄髀”,“髋”音宽,指髋骨。

“髀”音陛,这里指后肢股部。

“浅髋”则髋部狭窄,“薄髀”则股部瘠薄,都反映臀股部骨肉发育不良 。

此种马匹,后躯推进之力劣弱。

【二〇】我国早在《诗经》时代就按马的毛色及白章所在部位(主要在头部及四肢)的不同给以各种专门名称。

“骝”同“□”,古时指赤毛黑鬣的马。

“骊肩”,肩部毛黑者,即有鹰膀(暗章)的枣骝马。

“鹿毛”,指毛色褐黄的马。

“驒”音坛,据《尔雅.释畜》郭璞注,是青黑毛中夹杂着灰白毛,看上去像鱼鳞纹的马。

“骆”,白马黑鬣。

毛色和体质有关。

现在群众尚以骝、栗、黑毛为上色毛,尤以红、黑二色为有力,又有青毛寿命长的说法。

【二一】“目四满”,即《安骥集》、《疗马集》、《相良马宝金篇》(以下简称《宝金篇》)所称的“满箱”。

“箱”指眼窝,“满箱”指眼球充满于眼窝内,是神彩饱满的表征。

否则凹陷无神,必非良形。

【二二】“肾欲得小”,无下文,似有问题,已见校记。

就本文说,“肾”指外肾,即睾一丸,《良马相图》亦以“外肾欲小”为良马条件之一。

【二三】“□”,音谦,《广韵》: “腰左右虚肉处”。

《正字通》:“凡畜,腰后窊(低洼)处曰‘□窝’。”

即腰两侧虚软处。

【二四】就“皆可乘致”看来,所谓 “筋马”,类似现代马的体质分类中肌腱明显的结实细致型;所谓“肉马”,相当于肌肉发达的结实粗糙型。

这样类型的马都适宜于骑乘用。

现在对于鉴别马匹有经验的群众,尚有“远看大,近看小”,或者“看起来小,摸起来大”的说法,和这里所说相类似。

【二五】“致瘦欲得见其肉”,马即使瘦瘠,如果肩膊部尚富于肌层,可以推知四肢上部仍属发育良好。

“致肥欲得见其骨”,马即使是肥的,如果头部 骨突显现,足以表明其肥是膘壮而不是肥胖。

【二六】“□”,音陛,在这里即“ 阰”字,《相良马论》即作“阰”,注:“股也”,音义与“髀”同。

这里指股部肌肉。

【二七】“龙颅”,形容额部大而隆起,同时骨突显明。

“突目”,眼要略微突出些,首先必须眼球充盈于眼窝,即所谓“目四满”;但不要求过分突出,成为可惊的凶样。

《宝金篇》描写为“满箱凸出不惊然”,即是此意。

头、眼是马体的主宰,这样的外形是良马的必要条件。

腹大而脊平,表现背腰强抗有力,腹部满实而不下垂。

“□重有肉”,表现臀股部肌肉发达。

头、中躯和后躯构成马体的三大主要部分,这里是合三者的良形而要求于一马,所以符合于骏马的条件。

【二八】“急”,紧的意思,《要术》中常用。

马的采食主要依靠上唇的拨动,“上唇欲急而方”,是说上唇要紧密、灵活、有力,这样对采食就有利。

【二九】“怒”精神充沛,强悍奋猛,有不可遏止之势。

“钩”指切齿齿弓的咬合角度,宁向内微倚而不向外倾斜。

一般在年青马齿弓弓曲度大,齿的咬合接近直角,随着马龄的增长,而逐渐向外倾斜,成为“长板牙”,则表现为衰老。

“锯”是形容锐利,而锐利尤须珐琅质特别坚固(一说:“锯”是“踞” 字之误,存参)。

齿为骨骼系统的一部分,可为骨骼发育健全与否的表征,又为消化器一官之一,关系于咀嚼、消化与营养。

【三〇】“颔下欲深”,指颔凹要深。

现代外形学也要求颔凹要深广。

【三一】下唇不要求“急”(紧密有力),而要求“缓”。

缓即弛缓,弛缓则常有纹,有纹则富于收缩性。

【三二】混统地说,牙和齿没有分别;分开来说,牙指臼齿(见《说文》段注),也就是“ 两旁曰牙,当中曰齿”(见《本草纲目》)。

《吕氏春秋.一婬一辞》篇记载养马人说马齿:“齿十二,与牙三十。”

尽管三十的数字有问题(疑“四十”之误,即切齿十二,犬齿四,臼齿二十四),而“齿”是指切齿,“ 牙”是指犬齿、臼齿,二者是分开的。

这里“牙欲去齿一寸”,“牙”指犬齿,意即谓犬齿与切齿之间的间隔距离,要有这么宽。

【三三】眼球要充满眼窝而微突,眼珠要有光彩而明澈,所谓“目欲满而泽”,是对任何良马的要求。

“弓曲”与“直”,系相对而言,指眼眶上部弧线弓曲度要较大于下部,不是下部要成直线。

【三四】《尔雅.释畜》:“白达素,县。”

郭璞注:“素,鼻茎也。”

即鼻梁。

【三五】“一陰一中”、“主人”、“一陽一里”,未详。

日译本推测“主人”指陰一颈,“一陽一里”指 睾一丸。

【三六】“八肉”,应是指耳后的项肌部。

此部大而明现,为肌肉发达之征。

【三七】马耳要求短小,上削而下圜,两耳耸立,不要左右松开。

这里描写要像斜削的竹筒形,很形象。

在欧美外形学上没有这样形象生动的描写。

【三八】“●”即“鬃”字。

鬃毛保护头盖,“欲戴”,形容盖覆如戴。

“中骨”,应指第二颈椎骨。

一般的马,此骨高二寸半。

【三九】“颊”要求向后宽开而长,现代外形学的要求亦如此。

【四〇】“膺下”,指前胸下部。

相马论是群众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由《要术》记载下来。

所谓“欲广一尺以上”,很难确定是什么时代的尺,但必较今尺为短。

这里只是指前胸要宽阔。

这样宽胸的马,难能高速奔驰,但《要术》要求“能久走”,即有持久力,却也成理。

【四一】“鞅”音央,《说文》:“ 颈靼也。”

《集韵》:“马颈革。”

其所络之处,《释名.释车》:“鞅,婴也,喉下称婴,言缨络之也。”

这里以络鞅处呼为部位名,从知“鞅”的部位在额后颈前,下文“颊前”应以《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铜马相法》作“颈前”为长。

【四二】“髀”,这里指前髀;“髀间前向”,即指前胸。

“胸欲直而出”,要求平而稍为突出,表现为胸前肌肉发达,但不应理解为向前挺出,致呈不良 的“鸡胸”。

【四三】“望视之如双凫”,下文“ 双凫”注:“胸两边肉如凫。”

指胸前两侧上端富于肌肉部,要隆起如双凫,因即以“双凫”名此部。

此部为颈动静脉的径路,历来是中兽医诊脉的部位。

凫音扶。

【四四】“颈骨欲大,肉次之”,要求颈椎骨发达,以与“头欲重”相称,但不要求肌肉过分厚重,致呈笨重之相。

【四五】“桎”,原义是足械,这里引申为“窒塞”。

“窒”,《广雅.释诂一》:“满也。”

《集韵》:“实也。”

“髻”,应指鬣毛,“季毛 ”应指鬐甲毛,都要求密满而绢细。

绢细则折而多覆,起蔽护作用,不仅是为了美观。

【四六】“背欲短而方,脊欲大而抗 ”,背椎及腰椎部,通称背脊,要求短而平广,而脊椎要大,则自强抗有力。

无论骑乘、挽用,都是必要条件。

【四七】“脢”,音枚,《说文》: “背肉也。”

字亦作“□”,郑玄注《礼记.内则》“ 必□”称:“脊侧肉也。”

所称“脢筋”,即指背脊两侧的背长肌等肌群。

要求该肌发达,配合强抗有力的脊柱,更使背腰部强厚有劲。

【四八】《说文》:“吕,脊骨也。

”徐锴《说文系传》:“脊肉也。”

“膂”是“吕”的篆文。

猪背脊两侧的肉,俗称“里脊”,实际就是“吕脊”的俗写。

段玉裁注《说文》引沈彤《释骨》说:“ 项大椎之下二十一椎,通称脊骨,……或以上七节曰背骨,第八节以下乃曰膂骨。”

此处“飞凫”既在“膂后 ”,则所指为腰椎、荐椎两侧肌肉,也要求发达隆起如 “凫”,和“脢筋”与椎骨的发达相配合,更使强劲饱满、悍威洋溢(“怒”)。

【四九】“三府”,即下文另一来源的相马论(自“相马从头始”以下,另成系统)所称的 “三封”,即所谓“尻上三骨”,亦即后来相马书上所称的“三山骨”。

“髂”指腰骨,亦指髋骨,此处“两髂”,即指两髋;“中骨”,指荐椎部,合称“三府” 。

“齐”,要求左右两髋宽开而高,与“中骨”,略相称。

这和驽相的“浅髋薄髀”相斥,是后躯发达的表征。

【五〇】“尻欲颓而方”,“颓”是略斜;“方”,结合下文“尻欲多肉”,是指宽厚而肌肉发达。

斜的程度不同,斜尻并非不良 ,现在有经验的养马者,尚以斜尻为理想。

【五一】“尾欲减,本欲大”,不要求尾长大,但尾根必须大,大则有力。

【五二】“洼”对胸腔而言,所谓“ 胁肋欲大而洼”,实际就是要求胸廓要宽□,与上文“ 膺下欲广一尺以上”互为表里。

就外形宽度说,上文名为“挟尺”;就内部空腔说,此处名为“上渠”。

宽胸难能要求高速,但能持久,故此处“能久走”,亦与上文“名曰‘挟尺’,能久走”相符应。

【五三】“龙翅”,“升肉”,“辅肉”,未详。

【五四】腹部不宜卷缩,更不宜垂大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齐民要术》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齐民要术后魏高一陽一太守贾思勰撰养牛、马、驴、骡第五《齐民要术》卷第六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