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坡公远识苏子瞻论周之东迁也,极言平王之失《千百年眼》卷十

千百年眼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千百年眼

千百年眼 - 卷十

千百年眼

卷十

千百年眼

坡公远识

苏子瞻论周之东迁也,极言平王之失策,且历举春秋以来迁都弱国者为戒,纤毫不漏;而于晋之王导,惓惓致意焉。

曾未数十年,而其应若响,与一江一 左偏安者千古一辙也。

异哉!特表而出之,见坡公远识,非拈弄笔墨者所可几也。

坡公学长生

东坡议论谏诤,真所谓杀身成仁者,意其视死生真旦夜尔,何足动其毫末?而欲学长生不死,则愚劣所不敢知也。

黄鲁直云:东坡平生好道术,闻辄行之,但不能久,又弃去。

则知坡公不过借是以文寂寞,如佛家所谓口舌上功果耳,固非溺志于此也。

[夏君宪日:长生学亦好,杀身亦无碍于长生也。

]

老泉是子瞻号

世传老苏号老泉,长公号东坡,而叶少蕴《燕语》云:子瞻谪黄州,因其所居之地号东坡居士。

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人泉,故云。

又梅圣俞有《老人泉》诗,东坡自注:家有老人泉,因作此诗。

坡尝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共一印.见于卷册间。

其所画竹,或用老泉居士朱文印章,则老泉又是子瞻号矣。

欧一陽一公作老苏墓志,但言人号老苏,而不言其所自号.亦可疑者。

岂此号涉一老字,而后人遂加其父耶?叶、苏同时,当不谬也。

苏文之伪

韩退之作《毛颖传》,此本南朝俳谐文《驴九锡》、《鸡九锡》之类而小变之耳。

俳谐文虽出于戏,实以讥切当世封爵之滥。

而退之所致意,亦正在中书君老不任事,“今不中书”等数语,不徒作也。

文章最忌祖袭,此体但可一试之耳。

《下邳侯传》,世已疑非退之作,而后世乃因缘效仿不已。

司空图作《容成侯传》,其后又有《松滋侯传》,近岁一温一 陶君《黄甘绿吉》、一江一 瑶柱《万石君传》纷然不胜其多,至有托之苏子瞻者。

妄庸之徒,遂争信之。

子瞻岂若是之陋耶?中间惟《杜仲》一传,杂药名为之,其制差异,或以为子瞻在黄州时,出奇以戏客,而不以自名。

叶石林尝问苏氏诸子,亦以为非是。

然此非玩侮游衍,有余于文者,不能为也。

苏文赖以不废

宣和间,申禁东坡文字甚严。

有士人窃携坡集出城,为阍所获,执送有司。

见集后有一诗云:“文星落处天地泣,此老已亡吾道穷。

才力谩超生仲达,功名犹忌死姚崇。

人间便觉无清气,海内何曾识古风。

平日万篇谁爱惜,六丁收拾上瑶宫。”

京尹义其人,乃一陰一纵之。

宋儒谈天

邵尧夫日:“天何依?依乎地。

地何附?附乎天。

天地何依附?自相依附。”

自斯言出,朱子遂有天壳之说。

夫自古论天文者,《宣夜》、《周髀》、《浑天》之书,甘、石、落下闳之流,皆未尝言,非不言也,实不知也。

《庄子》云:“六一合 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此乃切要之言.孰谓庄子为虚无异端乎?故天之行,圣人以历纪之;天之象,圣人以器验之;天之数,圣人以算穷之;天之理,圣人以《易》究之;天之所閟,人无术以知之。

今不曰不知,而曰不言,是何好胜之甚也!东坡有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盖处于物之外,方能见物。

吾人不出天地之外,何以知天地之真也?

一温一 泉寒火

邵康节日;“世有一温一 泉,无寒火。”

昭德晁氏解日:“一陰一能顺一陽一,而一陽一不能顺一陰一也。

水为火爨,则沸而熟物,火为水沃,则灭矣。”

今汤泉往往有之,如骊山、尉氏、骆谷、汝水、黄山、佛迹、匡庐、闽中等处,皆表表在人耳目。

或谓一温一 泉之下,必有硫黄岩石故耳。

独未见所谓寒火。

按《西京杂记》载,董仲舒日:“水极一陰一而有一温一 泉,火至一陽一而有凉炎。”

《抱朴子》云:“水性纯冷.而有一温一 各之汤泉;火体宜炽,而有萧丘之寒炎。”

然则寒火亦有之矣,特以耳目所未及,故以为无耳。

海水以杖击之,火星勃然,腐草化而为萤,光或照物,非寒火乎?

八字可定介甫

刘元城云:介甫不可动者八字:虚名、实行、强辨、坚志。

当时天下之论,以介甫不作执政为屈,此虚名也;平生行止.无一点涴者,虽欲诬之,人主信乎?此实行也;议论人主之前.贯穿经史今古,不可穷诘,故曰强辨;前世大臣欲任意行一事,或可以生死祸福恐之得回,此老实不可以动,故曰坚志。

因此八字,此法所以行也。

介甫寡助

王安石行新法,引用小人,一时贤者非之,皆遭贬斥。

其弟安礼、安国及侄旊字元钧、斿字元龙,皆不以为是,可谓寡助之至矣。

而安石不反己自省也。

元祐中,安国贬死,旊及斿亦坐贬远方,所谓为法自敝,以不爱而及其所爱乎?

均输之害

均输之说,始于桑弘羊;均输之事,备于刘晏。

盖以其一陰一笼商贩之利,潜制轻重之权,未尝广置官属、峻立刑法,为抑勒禁制之举。

迨其磨以岁月,则国富而民不知。

所以《史记》、《唐书》皆极称之,以为后之言利者莫及。

介甫志于兴利,苟慕前史均输之名,张官置吏,费财劳人,而卒无所成,误矣。

至于市易,则假《周官》泉府之名,袭王莽五均之迹,而下行黠商豪家贸易称贷之事,其所为又远出桑、刘之下。

卒使物价腾踊,商贾怨讟,而孳孳五年之间,所得子本,盖未尝相称也。

然则是岂得为善言利乎?桑、刘有知,宁不笑人地下!

青苗之害

《周礼》一书,经制甚备。

乃后世行之,必至于厉民而阶乱。

王莽之王田、市易,王介甫之清苗、均输是也。

然介甫所行,变常平而为青苗。

常平者,粜籴之米;青苗者,赊货之法也。

按《左传》:郑饥,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钟。

宋饥,司城子罕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宋无饥人。

齐陈氏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

则春秋之时,固已有官民赊货之事矣,又何必诿于泉府之旧,而且谓《周礼》为不足信耶?然在春秋三国行之,谓之善政,以为美谈。

而至于介甫,则弊端百出,诸贤极力争之不置。

盖法制之琐碎烦密者,可行于封建之时,而不可行于郡县之后,势固然也。

介甫不察时宜,不恤人言,而又假手惠卿之辈,宜其事势决裂,至此极也。

故必知时适变之儒,而后可语通经学古之事也。

元祐诸贤无定见

元祐初,一温一 公入相,诸贤议革新法,不能须臾。

然既曰罢青苗钱、复行常平仓法矣,未几而复有再给散出息之令,而其建请乃出于范忠宣。

虽曰一温一 公在告不预知,然公其时有奏乞禁抑配,奏中且明及四月二十六日敕令给钱斛之说,则非全不预知也。

后以台谏一交一 章论列,舍人苏轼不肯书黄,始悟而不复行耳。

至于役法,则诸贤之是熙宁而主雇募者,居其半,故差、雇二者之法杂然并行,免役六色之钱仍复征取。

然则诸贤徒知欲革新法,而青苗、助役之是非可否,胸中全未有灼见在,宜熙丰之一党一 后来得以为辞也。

然熙宁之行青苗也,既有三分之息,提举司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

其行助役也,既取二分之宽剩,而复征头子钱,民间输钱日多,而雇人给直日损,遂至宽剩积压,此其极弊也。

至绍圣国论一变,群奸唾掌而起,于绍述故事,宜不遗余力。

然考其施行之条画,则青苗取息止于一分,且不立定额,抑配入户。

助役钱宽剩亦不得过一分,而蠲减先于下五等人户,则聚敛之意,反不如熙丰之甚矣。

观元祐之再行青苗,复征六色役钱,宽剩皆止于一分,则知言利之名,虽小人亦欲少避之。

要之,以常平之储贵发贱,敛以赈凶饥、广蓄储,其出入以粟而不以金,且不取息,亦可以惩常平积滞不散、侵移他用之弊,则青苗未尝不可行。

以坊场扑买之利,及量征六色助役之钱,以贡顾役,所征不及下户,不取宽剩,亦可以免当役者费用破家之苦,则助役未尝不可行。

介甫狠愎,不能熟议缓行,而当时诸贤又以决不可行之说激之,群憸因得以行其附会媒进之计,推波助澜,无所不至。

故其征利毒民,反出后来章、蔡诸人之上矣,惜哉!

毕仲游格言

毕仲游奏记司马,以为“人主行新法者,事也;而欲兴作患不足者,情也。

苟未能杜其情,而徒欲禁其事,向来用事者必操不足之情,言不足之事,以动上意,虽致石人而听之,犹将动也。

为今之策,当大举天下之计,明出入之数,使天子晓然知天下之余于财,则不足之论不得陈于前矣。”

光得书耸然。

夫神宗大有为之资也,以为必如是而后可以富中国,故王、吕之说行。

诚若毕仲游之言,其心不攻自破矣,惜一温一 公之未尽用也。

介甫裁抑宗室

王安石在熙宁间,裁减宗室恩数。

三学宗子,哄聚都下。

俟安石入朝,拥马以诉。

安石徐下马,从容言日:“譬如祖宗功德,服尽而祧,何况贤辈?”于是宗子皆散。

虽荆公一时应变之辞,然其言不可废也。

介甫废礼经

《周官》、《仪礼》,为圣人之遗经,而《礼记》四十九篇,则汉戴胜、马融所作,即《仪礼》之传疏也。

宋熙宁间,王安石经义罢《周官》、《仪礼》而专《礼记》,朱晦翁怪其废经用传,请修《三礼》而未及成书。

至我朝功令,亦置《周官》、《仪礼》而独存《礼记》一科,终不能改熙宁之旧。

经义取士之弊

科目之设,士趋所向。

宋科目有明经,有进士,明经即今经义之谓也,进士则兼以诗赋。

当时二科并行,而进士得人为盛,名臣将相皆是焉出。

盖明经虽近实,而士之拙朴者率为之,谓之学究。

诗赋虽近于浮艳,然必博观泛取、出入经史百家,非士之高明者不能。

自安石为相,黜诗赋,崇经学,科场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然士专一经,白首莫究,其余经史,付之度外,谓非己事。

其学诚专,其识日陋,其才日下。

是独存当时明经一科,而进士之科遂废矣。

安石有言:“初意驱学究为进士,不意驱进士为学究。”

亦自悔之也。

由此观之,一得一失,已自了然,老成之士,何苦过为哓哓也!

宋乐屡变无成

宋之乐虽屡变,然景祐之乐,李照主之,太常歌工病其太浊,歌不成声,私赂铸工,使减铜齐而声稍清,歌乃叶,而照卒不知。

元丰之乐,杨杰主之,欲废旧钟,乐工不平,一夕易之,而杰亦不知。

崇宁之乐,魏汉津主之,欲请帝中指寸为律,径围为容盛.其后止用中指寸,不用径围。

且制器不能成剂量,工人但随律调之,大率有非汉津之本说者,而汉津亦不知。

然则学士大夫之说,卒不能胜工师之说,是乐制虽曰屡变,而元未尝变也。

盖乐者器也,声也,非徒以资议论而已。

今订正虽详,而铿锵不协韵,辨析虽可听,而考击不成声,则亦何取焉?

王介甫冥贬

王介甫先封舒公,后改封荆。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识者谓宰相不学之过。

张和仲日:京下诸奸,所以媚附介甫者至矣,封至真王,祀至配享,岂吝此片字之褒乎?况荆舒二语,章章诗传也。

或者彼苍谓介甫滥竽已极,留此一线,少存饩羊耳。

章惇有功于长沙

章惇曾开梅山,有诗一篇,专诵其利,而济北晁无咎赋诗,则言不必开,盖因章惇小人专其事,为清议所不与耳。

然梅山地为今长沙府之安化县五寨,自熙宁至今,永无蛮獠之患。

则惇之此举,不为无当也。

不然,长沙之害,岂减于广西之瑶僮哉!

章惇雷州之报

苏子由谪雷州,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

章子厚又以为强夺民居,下本州追民究治,以僦券甚明乃已。

不一二年,子厚谪雷州,亦问舍于民。

民日:“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

残刻之报,不爽如是。

然则小人之害君子,适以自害耳。

李泰伯非不喜《孟子》

小说家载李泰伯不喜《孟子》事,非也,泰伯未尝不喜孟也。

何以知之?日:考其集知之。

《内始论》引“仁政必自经界始”,《明堂制》引“明堂王者之堂”,《刑禁论》引“瞽叟杀人,舜窃负而逃”,《富国策》引“杨氏为我,墨氏兼爱”,《潜书》引“万取千焉,千取百焉”,《广潜书》引“男女后室,人之大伦”,《省欲论》引“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本仁论》引“以至仁伐不仁”,《遥平集序》以子思、孟轲并称,《送严介序》称章子得罪于父,出妻屏子,而孟子礼貌之;常语孟子俭于百里之制,又详说之。

由是言之,泰伯盖深于《孟子》者也。

其古诗《示儿》云:“退当事奇伟,夙驾追雄轲”,则尊之亦至矣。

按此语出杨升庵.可谓确见。

一胡一 元瑞极辨,且援余隐之、朱元晦语为解。

夫不信泰伯之《盱一江一 集》,而力持余、朱二子之议,横坐泰伯以不喜《孟子》,则其无根亦甚矣。

张商英《无佛论》

张商英少年负奇气,尤不信佛。

尝于招提睹《金刚般若》,喟然日:“岂一胡一 书而反奥于六经乎?”归著《无佛论》,达晓不成一字。

妻日:“公平日为文,援笔不加点,伸纸万言,今作何文其苦乃尔?”

张相日:“吾欲作《无佛论》。”

妻日:“既已无矣,何论之有?”张大悟,深悔前事,究心内典,自谓得其旨。

张和仲日:今之未窥藩篱而妄加排议者,惜无如商英之妻从旁下一转语耳。

教主之号不祥

宋朝废后入道,谓之教主,郭后曰金庭教主,孟后曰华一陽一教主,其实乃一师号耳。

政和后,群黄冠乃敢上道君尊号曰教主,不祥甚矣。

孟后在瑶华宫,遂去教主之称以避尊号。

吁,可怪也!

宋礼儒臣

宋之君崇礼儒臣。

其一,真宗临杨砺之丧,降辇步吊,重其清介也。

其二,富弼母卒,仁宗为罢春宴。

二事虽三代令主不能过。

其后徽宗之待蔡京,王黼,南宋之待秦桧、侂胄、似道,恩礼倍此。

然前之则如荡子之一交一 狎客,后之则如弱主之畏豪一奴一,书之只辱青史,岂曰荣遇美事乎?

童贯为真太师

童贯为太师,用广南龚澄枢故事;林灵素为金门羽客,用闽王时谭紫霄故事。

呜呼异哉!然澄枢为内太师,犹稍与外庭异;童贯真为太师,领枢密院,振古所无。

蔡京奸状

谢任伯在西掖草蔡京谪散官制,其数京之罪日:“列圣诒谋之宪度,扫荡无余;一时异议之忠贤,耕锄略尽。”

四语可作京一小传。

京怀奸固位,屡被逐而不去。

王黼切忌之,百方欲其去,乃取旨遣童贯偕其子攸往取表。

京以攸被诏同至,及置酒留贯,攸亦预焉。

京以事出不意,一时失措,酒行自陈日:“京衰老宜去,而不忍遽乞身者,以上恩末报。

此二公所知也。”

时左右闻京并呼其子为公,莫不窃笑。

呜呼,以若人而擅台席者久且专,何怪虏骑之南牧也!

叶石林长厚

叶石林出蔡元长门下,所著有《避暑录》,中间纪蔡元长事,多称为鲁公而不名。

此虽近于私,亦见古人用心忠厚有始终处。

今之失足权门、自甘厮养者,一遇其败,辄反戈攻之,冀文其丑,其又石林之罪人哉!

杨龟山论朋一党一

宋钦宗时,京、黼既败,言者攻之,不遗余力,至欲尽逐其一党一 。

杨时上疏日:“今旧出权辅之门者,不问贤否,一切废罢。

京、黼秉政垂二十年,天下之士,不仕则已,其仕于朝者,必皆其荐引也。

若尽指以为一党一 而逐之,是将空国无人矣。

此言果行,恐缙绅之祸未有已时,而国之安危未可知也。”

龟山此论伟甚。

洵哉有用之道学也!陈眉公日:一党一 之一字,且论于宰相当路之时,不宜太分别于宰相捐印之后。

种师道策虏有见

姚平仲谋劫虏寨,钦庙以询种彝叔。

彝叔持不可甚坚。

及平仲败,彝叔乃请速再击之,日:“今必胜矣。”

或问:“平仲之举,为虏所笑,奈何再出?”彝叔日:“此所以必胜也。”

彝叔可谓知兵矣。

然朝廷方上下震惧,无能用者。

哀哉,庸主之不可辅也。

龟山不轻解《易》

吴审律劝龟山解易,答日:“《易》难解。

如乾、坤两卦,圣人尝释其义于后,是解《易》之法也。

“初九潜龙勿用”,释云一陽一在下也,又曰龙德而隐者也,又曰下也,又曰一陽一气潜藏,又曰隐而未见,行而未成。

此一爻耳,反覆推明,至五变其说然后已。

今人于他卦能如是推明乎?若不能,则一爻之义,只可用之一事。

《易》三百八十四爻,爻指一事,是其用止三百八十四事而已。

《易》之理果极于此乎?若三百八十四事不足以尽之,则一爻之用不止一事明矣。

观圣人于《系辞》发明卦义尚多,其说果如今之解易者乎?尝谓说《易》须仿佛圣人之意,然后可以下笔,此其所未敢苟也。”

谯定《易》学

涪陵谯定少学佛,后学《易》于郭曩氏,自见乃谓之象一语入。

乡北山有岩,游咏其中,涪入名曰“读易洞”。

屡荐不受官。

靖康时在洛,金兵入,不知所在。

大哉《易》之为道也,用其绪余,犹能使一陽一陰一不能贼,六气不能杀,而况兵刃祸难乎!文王、箕子,深于《易》者也。

商辛虽暴,其若之何?此谯定居京师,所以金兵入而不知所在也。

吾因是而知京房、郭璞其学浅矣。

《中兴十策》

建炎中,大驾驻维扬,康伯可上《中兴十策》。

一,请皇帝设坛,与群臣六军缟索戎服,以必两宫之归。

二,请移跸关中,治兵积粟,号召两河,为雪耻计,东南不足立事。

三,请略去常制,为马上治,用汉故事,选天下英俊,日侍左右,以谋天下利病,通达外情。

四,请河北未陷州郡,朝廷不复置吏,诏士人自相推择,各保乡社,以两军屯要害为声援,滑州置留府通接号令。

五,请删内侍百司州县冗员,文书务简实,以省财便事。

六,请大赦,与民更始,前事一切不问,不限文武,不次登用,以收人心。

七,请北人避一胡一 挈郡邑南来以从吾君者,其首领皆豪杰,当待之以将帅,不可指为盗贼。

八,请增损保甲之法,一团一 结山东、京东西,两淮之民,以备不虞。

九,请讲求汉、唐漕运,一江一 淮道途置使,以馈关中。

十,请许天下直言便宜,州郡即日缴奏,置籍亲览,以广豪杰进用之路。

时宰相汪、黄辈不能用也。

按十策中,深切时务,凿凿多可行者。

宋室之不竞也,宜哉!后秦桧当国,伯可乃因缘为台郎,值慈宁归养,两宫燕乐,伯可专应制为歌词,谀艳粉饰,世以比柳耆卿辈。

伤哉!罗景纶恨伯可之改节,余独痛伯可之遭时不幸,有才而不获售也。

孝宗时,有辛弃疾者,进《美芹十论》,亦可观。

[按伯可在高宗朝,以诗章应制,与左珰狎。

适睿思殿有徽祖御画扇,绘特为卓绝,上时持玩流涕,以起羹墙之悲。

珰偶下直,窃携至家,而康适来,留之燕饮,漫出以示。

康绐珰入取肴核,辄泚笔几间,书一绝于上日:“玉辇宸游事已空,尚余奎藻绘春风。

年年花鸟无穷恨,尽在苍梧夕照中。”

珰出见之,大恐,而康已醉,无可奈何。

明日,叩头请死,上大怒,亟取视之,天威顿霁。

张和仲日:观此足知伯可本怀矣。

高宗果有为之主,扇头二十八字不贤于《中兴十策》耶?亦何嫌于谀艳粉饰也?罗景纶此论,枉却三寸竹管子矣。

]

朱胜非善处苗、刘

苗、刘之乱,正彦有挟乘舆南走之谋,傅不从,朝廷微闻而忧之,幸其速去。

其属张达为画计,使请铁券。

既朝辞,遂造堂,袖札以恳。

朱胜非日:“上多二君忠义,此必不吝。”

顾吏取笔,判奏行给赐,令所属检详故事,如法制造,不得住滞。

二凶大喜,是夕遂引遁,无复哗者。

时建炎三年四月己酉也。

明日将朝,郎官傅宿扣漏院白急速事。

命延之入,傅日:“昨得堂帖给赐二将铁券,此非常之典,今可行乎?”胜非取所持帖,顾执政秉烛同阅,忽顾问日:“检详故事,曾检得否?”日:“无可检。”

又问:“如法制造,其法如何?”日:“不知。”

又日:“如此可给乎?”执政皆笑,傅亦笑,日:“已得之矣。”

遂退。

胜非此举,其调奸护驾,良有足多者,故能使张、韩诸将竭力倡义,以收勤王之绩也。

纷纷局外之议,何足凭!

宋高宗不欲恢复

宋高宗恢复不坚者,忌徽、钦北归,势力轧己也。

按《朝野遗记》云:宋和议成,显仁后(徽宗妃韦氏)将还,钦宗挽其裾日:“汝归与九弟言之,吾南归,但为太乙宫主足矣,他无望于九哥也(高宗第九)。”

后不能却,为之誓日:“吾先归,苟不来迎,瞽吾目。”

乃升车。

既归朝,所见大异,不敢复言。

不久,后失明,募医疗者莫效。

有道士应募入宫,金针一拨,左翳脱然复明。

后喜,求终治其右。

道士笑日:“一目视物足矣,彼一目存誓言可也。”

后惕然起,拜日:“师,圣人也,知吾之隐。”

设几而留谢之,皆不答,才啜茶,遽索去。

后询其报德,谩日:“太后不相忘,略修灵泉县朱仙观足矣。”

拂衣出。

时上方视朝,仗下,急迹访之,不得,观此可知高宗之猜忌矣。

又考钦宗在虏,宋止遣巫阪一迎,而不终请。

中间帝与契丹耶律延禧同拘管鸠翼府者三年,囚于左院者两年,卒为虏一奴一箭死马足之下。

哀哉!高宗忍于其亲,何太甚也!

宋南渡兵饷所出

南宋偏安一隅,且当金人括尽金币之后,仓库贫窘,里巷萧条。

史传尝言诸处用兵每至几十万,不知何从得许多兵?兵既多,又何从得许多饷也?尝孝《宗泽传》,泽平湖东贼王善,得众七十万、车万乘;平杨进,得兵三十万;平王再兴、李贵、王太郎等,又得兵三万,而河东、京西、淮南、河北之侵掠息矣,共算宗公得贼兵凡一百三万。

考《韩世忠传》,世忠平淄青李复贼一党一 ,得兵万余,平广西贼曹成,得兵八万,平白面山贼刘忠,又得兵万余,而淄青、闽广、河南之侵掠息矣,共算韩公得兵凡十万。

考《岳飞传》,岳飞平武陵贼孔彦舟、襄汉贼张用、一江一 淮贼李成、筠州贼马进,得兵八万;降岭贼曹成,得兵十余万;平吉贼,得兵数千;又平湖贼杨幺,得兵十万余,而一江一 淮、岭表、襄一陽一之侵掠息矣,共算岳公得兵凡二十八万。

其他如二张、刘琦等皆类是。

盖南渡之后,纪纲废弛,巨寇蜂起,皆假一团一 练勤王之名,屯聚草泽,抄劫蓄积。

所以宗、韩、岳诸公未及北伐,唯专意招抚,山砦一江一 海之间,豪杰响应,故百万之兵饷,皆不烦经营措置而得,此所谓先手着也。

可见将得其人,虽盗贼可用;若不能御将,虽以韩、岳诸公之才,无救于宋之尺寸,徒使为后世扼腕也!

岳飞文章

昔晋文之拔郤縠,孙权之勖吕蒙,盖欲其武而能文也。

岳飞本以勇敢进,而旁通儒业,其《谢讲和》一表,蔼然有孔明之风,《高宗良马对》,则渊渊乎有道之言也。

又尝题诗鄱一陽一龙居寺,有“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之句,直逼唐一人佳境矣。

余屈指上下数千载间,盖唐有张睢一陽一,合之武穆而二,当亦閒气所钟也。

秦桧为金人作间

方虏之以七事邀我也,有毋易首相之说,正为桧设。

洪忠宣自虏回,戏谓桧日:“挞辣郎君致意。”

桧大恨之。

厥后金人徙汴,其臣张师颜者作《南迁录》,载孙大鼎疏,备言遣桧间我以就和好。

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秦桧以悍妇绝后

一邓一 孺孝日:“秦桧欺君误国,万世罪人,而有曾孙钜,钜子浚,浚弟瀈,以是知世类不可限量人也。

钜通判蕲州,金人犯境,与郡守李诚之协力捍御,求援于武昌、安庆。

月余,兵不至,城陷,钜与诚之各以见兵巷战,死伤略尽,归署自焚而死。

浚先往四祖山,兵至,亟还,与弟瀈殉父死。”

孺孝此论,可谓辨矣,然考之史,桧无子,立妻兄王唤孽子为后,曰熺,其孙曰埙,皆王所自出,则秦氏世绝于桧久矣。

呜呼,桧以奸臣乱人之国,己亦自以妒妇殄绝其家,天道乎!

秦桧身后之报

秦桧建第于望仙桥,备极宏丽。

其死也,值应天府开浚运河,取土堆府门。

有人题诗云:“笑谈便解兴罗织,咫尺那知有照临。

“二语曲尽奸状。

桧墓在金陵一江一 宁镇,岁久榛芜。

成化乙巳秋八月,为盗所发,获货贝以巨万计。

盗被执,而司法者特减其罪,恶桧也。

王安石流祸与秦桧等

罗景纶日: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渡一江一 以前,王安石之说浸渍士大夫之肺肠,不可得而冼涤;渡一江一 以后,秦桧之说沦浃士大夫之骨髓,不可得而针砭。

伟哉此论,使半山有灵,虽百喙难解于九原矣。

张浚忌杀曲端

曲端,镇戎军人,长于兵略,屡战有声。

张浚宣抚川陕,以端有威声,承制拜端威武大将军、都统制、知渭州,军士欢声如雷。

娄室寇邠州日,端屡战皆捷。

至彭原店,撒离喝乘高望之,惧而号泣,虏人目之为啼哭郎君,其为敌所畏如此。

既而浚欲大举,端力劝浚按兵以伺金人之弊。

浚不悦。

金犯环庆,端遣吴玠拒之彭原店,战少却,端劾玠违节制。

时参谋王庶亦与端有宿怨,因共谮于浚。

浚大怒,罢其兵柄。

是年,浚大举军至富平县,将战,仍伪立前军都统制曲端旗以惧之。

娄室日:“闻曲将军已得罪,必绐我也。”

遂拥军骤至,军遂大溃。

浚心愧其言,而欲慰人望,乃下令,以富平之役,泾原军出力最多,皆前帅曲端训练有方,遂复叙左武大夫,欲复用端。

玠惧端复起,因与王庶力谮之。

浚入其说,于是徙端恭州置狱。

端既赴逮,知必死,仰天长吁,指其所乘战马铁象云;“天不欲复中原乎?惜哉!”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至狱,狱官进械,坐之铁笼,炽火逼之,殊极惨恶。

端渴甚求饮,与之酒,九窍流血而死,年四十二,时建炎四年八月三日丁卯申时也。

陕西军士皆流涕怅恨,多叛去者。

浚寻得罪。

诏追复端宣州观察使,制日:“顷失意于权臣,卒下狱而谴死。

恩莫追于三宥,人将赎以百身。”

其后金归河南之月,又诏谥端壮闵,制日:“属委任之非人,致刑诛之横被。

兴言及此,流涕何追!”端为泾原都统日,有叔为偏将,战败诛之,既乃发丧,祭之以文日:“呜呼,斩副将者,泾原都统制也!祭叔者,侄曲端也!尚飨!”一军畏服。

其纪律极严,魏公尝按视端军,端执挝以军礼见,傍无一人。

公异之,谓欲点视。

端以所部五军籍进,公命点其一,则于庭开笼纵一鸽以往,而所点之军随至,张为愕然。

既而欲尽观,于是悉纵五鸽,则五军顷刻而集,戈甲焕灿,旗帜精明。

魏公虽而奖,而心实忌之。

在蜀日,尝有诗云:“破碎一江一 山不足论,何时重到渭南村。

一声长啸东风里,多少未归人断魂。”

亦可见其志也。

至今尚论者,咸称其冤,而《四朝国史》且罪端狠愎自用,委曲为魏公庇,失其实矣!信如所言,则秦桧之杀岳飞亦不为过。

又比之孔明斩马谡,尤无谓。

直笔之难也久矣,惜哉!

张浚遗诛

张浚素轻锐好名,挥金如土,视官爵如等闲。

士之好功名富贵者,无不趋其门。

且其子南轩以道学倡名,父子为当时宗主。

在朝显官,皆其门人,悉自诡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则目之为小人。

绍兴元年,合关陕五路兵三十余万,一旦尽覆,朝廷无一人敢言其罪。

直至四年,辛炳始言之,亦不过落职福州居住而已。

淮西郦琼之叛,是时公论沸腾,言路不得已,遂疏其罪。

既而并逐言者于外。

及符离之败,国家平日所积兵财扫地无余,乃以杀伤相等为辞,行赏转官无虚日。

隆兴初年大政事莫如符离之事.而《实录》、《时政纪》并无一字及之,公论安在哉!按此说出《何氏备史》。

每疑南轩大儒而以异疾死,意甚冤之,今乃得其解矣。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千百年眼》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千百年眼坡公远识苏子瞻论周之东迁也,极言平王之失《千百年眼》卷十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