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
钟惺《浣花溪记》原文及翻译
钟惺
【原文】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
竹柏苍然、隔岸一陰一森者,尽溪,平望如荠。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一江一 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
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一江一 路”。
过此则武侯祠。
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
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
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
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一陽一时所为也。
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
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
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
出城欲雨,顷之霁。
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
迫暮趣归。
是日清晨,偶然独往。
楚人钟惺记。
【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
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
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
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
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
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
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一江一 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
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
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
走尽了桥,路的左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一江一 路”几个字。
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
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
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
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
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
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惟妙惟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
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一陽一县令时所制作的。
碑文都没法读了。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东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
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埃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
出城时像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
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一场中人稠杂而浑浊,象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
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
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
楚人钟惺记录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