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智部总序【原文】冯子曰: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智囊全集》第六部 捷智

智囊全集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 第六部 捷智

智囊全集

第六部 捷智

捷智部总序

【原文】

冯子曰: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然而一息固百年之始也。

夫事变之会,如火如风。

愚者犯焉,稍觉,则去而违之,贺不害斯已也。

今有道于此,能返风而灭火,则虽拔木燎原,适足以试其伎而不惊。

尝试譬之足力,一里之程,必有先至,所争逾刻耳。

累之而十里百里,则其为刻弥多矣;又况乎智之迟疾,相去不啻千万里者乎!军志有之,“兵闻拙速,未闻巧之久。”

夫速而无巧者,必久而愈拙者也。

今有径尺之樽,置诸通衢,先至者得醉,继至者得尝,最后至则干唇而返矣。

叶叶而摘之,穷日不能髡一树;秋风下霜,一夕零落:此言造化之捷也,人若是其捷也,其灵万变,而不穷于应卒,此唯敏悟者庶几焉。

呜呼!事变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审矣,天下亦乌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哉!

【译文】

成大事的人争的是百年,而不是片刻。

然而,话说回来,有时一时的成败,正是千秋成败的开始。

尤其在事物激变的当下,可以像大火漫天一样立刻造成无法补救的伤害,愚昧的人往往过不了当下的考验,如此,哪里还有千秋大世的成败可言?而真正的智者,能立刻远离灾害,并消弭漫天大火。

因此,这样的激变,刚好可提一供智者伸展智慧的机会。

以一里的短程跑步为例,先到后到差的虽然往往只有很短的时间;但十里百里的长路累积下来,这样的差别便大起来了。

便何况智者和愚者的迟速差别,本来就远远大过人跑步速度的差异。

兵法说,用兵只有笨拙的迅捷,而没有什么巧妙的迟缓,正像把一壶美酒摆在大街之上,先到的人能痛饮大醉,其次的人也还能分到几杯,至于最后来的人便只能干巴巴的败兴而返了。

以人力来摘叶子,一整天下来也摘不完一棵树,而秋风一起霜雪一降,一夕之间全部殒落,天地造化的速捷便是如此。

人若能得天地造化之一精一意,则当然能在事物激变的当下灵活应变,而不会在仓促之间束手无策,这便只有真正敏悟智慧的人可能做得到吧!

激变的事物是不停下来等人想办法应对的,这是再清楚不过的道理。

所以,天底下哪有智慧而不敏捷,敏捷而无智慧这回事呢?

十六 灵动机变

【原文】

一日百战,成败如丝。

三年造车,覆于临时。

去凶即吉,匪夷所思。

集“灵变”。

【译文】

一日之内上百次会战,胜负之机往往在一线之间。

花三年的时间造好一辆马车,往往因一刹那的疏忽而翻覆。

洞见危机,趋吉避祸,难以想象。

599、鲍叔牙

【原文】

公子纠走鲁,公子小白奔莒。

既而国杀无知,未有君。

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皆归,俱至,争先入。

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中钩;鲍叔御,公子小白僵,管仲以为小白死,告公子纠曰:“安之,公子小白已死矣!”鲍叔因疾驱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为君。

鲍叔之智,应射而令公子僵也,其智若镞矢也。

[述评]

王守仁以疏救戴铣,廷杖,谪龙场驿。

守仁微服疾驱,过一江一 ,作《吊屈原文》见志,寻为《投一江一 绝命词》,佯若已死者。

词传至京师,时逆瑾怒犹未息,拟遣客间道往杀之,闻已死。

乃止,智与鲍叔同。

【译文】

春秋时齐内乱,公子纠(齐襄公无知弟,襄公杀无数,群弟恐祸,纠奔鲁,齐人杀无知,小白先回齐,立为国君,鲁人遂杀纠)走避鲁国,公子小白(齐桓公名,齐襄公弟,春秋五霸之首)投奔莒。

不久齐人杀国君无知。

为争取王位,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都想抢先回到齐国,半途两车相遇,鲍叔牙(春秋齐大夫,荐管仲于桓公,佐桓公成霸业)为公子小白驾车,管仲(名夷吾,初事公子纠,后事齐桓公为相,一匡天下,桓公尊为仲父)用箭射中公子小白腰带上的环扣。

管仲见小白僵卧车上,以为小白已死,便对公子纠说:“请公子安心,小白已经死了。”

这时鲍叔牙与公子小白却快马疾行回到齐国,所以小白才登上王位,成为齐君。

鲍叔牙能将计就计,要公子小白中箭后僵卧不动,才取得入齐的先机,这种应变的机智,像箭一般犀利。

[述评译文]

王守仁为救戴铣(明弘治进士,因弹劾宦官获罪)上奏武宗而被贬至贵州龙场驿。

王守仁穿着便服前往驿场,过长一江一 时作了一篇《吊屈原文》表明心志,又写一首《投一江一 绝句词》,让人以为他已投一江一 自尽。

本来宦官刘瑾对王守仁怒气未消,打算派杀手半途劫杀王守仁,在京师看了王守仁所写的词、文,以为王守仁已死,便打消原意,王守仁因而保全一命。

王守仁和鲍叔牙都是有智慧的人。

600、管仲

【原文】

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施伯曰:“是固将用之也。

夷吾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一尸一授之。”

[边批:智士。

]鲁君欲杀仲,使人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一尸一,犹未得也!”[边批:亦会话。

]乃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

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

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

吕不韦曰:“役人得其所欲,管子亦得其所欲。”

陈明卿曰:“使桓公亦得其所欲。”

【译文】

齐桓公因为鲍叔牙的大力推荐,派人到鲁国要管仲。

施伯(春秋鲁大夫)对鲁庄公说:“齐君派人要回管仲,一定是要重用管仲。

如果管仲为齐效命,一定会威胁鲁国的安全,不如杀了管仲,把一尸一首一交一 给齐君。”

鲁庄公本已答应杀掉管仲,但齐国的使者对庄公说:“管仲曾经射伤我国的君王,是我国君王的最大仇人,想亲手杀死管仲,一直是我国君王最大的愿望,今天如果鲁国杀了管仲,只把一尸一体一交一 返齐国,等于鲁国不肯把管仲一交一 返齐国一样。

如此,鲁国使得罪齐国了。”

于是,鲁庄公命人把管仲绑起来,以囚犯的槛车送往齐国。

路途上,管仲怕鲁君改变心意派人追杀,想尽快到达齐国,因此对车夫说:“我唱歌给你听,你为我和拍子。”

一路上,管仲所唱的歌都是节拍轻快,适合马车快步疾行的曲子,马夫精神大振,愈走愈快,管仲也就平安的到达齐国。

吕不韦说:

“管仲这一唱歌,车夫得到好处,忘了推车的辛劳;管仲自己得到更大的好处,平安快速的回到齐国。”

陈明卿说:

“齐桓公更得到好处,顺利要回管仲来治理齐国而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

60!”、延安老校头

【原文】

宝元元年,一党一 项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

范侍御雍为帅,忧形于色。

有老军校出,自言曰:“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边批:言之有据,其势有近于今日者。

]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

某可以保任,若有不可,某甘斩首。”

范嘉其言壮人心,亦为之小安。

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

善料敌者,首称之,或谓之曰:“汝敢肆妄言,万一不验,须伏法。”

校曰:“若未之思也,若城果陷,谁暇杀我耶,聊欲安众心耳。”

【译文】

宋仁宗宝元元年,一党一 项人(西夏族)围攻延安城七日,礼部尚书范雍任统帅领军防守。

敌人不断进攻,延安情势危急,好几次濒临陷落,范雍非常忧虑。

有个老校头自告奋勇去见范雍,说:“我长年住在这边境之地,以前也曾多次遭到敌人围攻,危急的情势和今天差不多。

一党一 项人不善攻城,最后还是被击退,所以请督帅您放一百万个心,如有任何闪失,我愿意接受死罪。”

范雍对老校头的胆识大加赞许,而老校头这番话也稳定军心不小。

乱事平定后,老校头以善于预料战局发展,获得晋升和赏赐。

有人对老校头说:“你的胆子也太大了,万一敌兵不退,你的脑袋就没了。”

老校头笑着说:“我不担心这个,假使敌兵真的破城,人人逃命不及,谁有空杀我?当日那番话,不过是安定人心罢了。”

602、吴汉

【原文】

吴汉亡命渔一陽一,闻光武长者欲归,乃说太守彭一宠一 ,使合二郡一精一锐,附刘公击邯郸王郎,一宠一 以为然。

官属皆欲附王郎,一宠一 不能夺。

汉乃辞出,止外亭,念所以谲众,未知所出。

望见道中有一人似儒生者,使人召之,为具食,问以所闻,生言:“刘公所过,为郡县所归,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

汉大喜,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一陽一,[边批:来得快。

]使生赍以诣一宠一 ,令具以所闻说之,汉随后入。

一宠一 遂决计焉。

【译文】

吴汉(宛人,有智谋,初贩马为业,后汉光武帝拜偏将军)逃至渔一陽一,听说刘秀(后汉光武帝)将到渔一陽一,想说服渔一陽一太守彭一宠一 联合夹据有邯郸一带的王郎(喜占卜术,曾冒称汉成帝之后,后被光武帝打败),而彭一宠一 的属下却大多主张归附王郎,彭一宠一 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

吴汉见此情形,只好暂时中辍说服彭龙,希望能想出一个有效劝服众人的办法。

正在苦恼时,突然见到一位儒生打扮的人远远走来,立刻派人把儒生找来,准备了酒菜,向儒生探听沿路上所听到一般老百姓对刘秀、王郎的看法。

儒生告诉吴汉,刘秀声望日隆,所经过的郡县都受到百姓的拥护,在邯郸假冒天子名讳的王郎,其实根本不是汉成帝之后的刘姓宗室。

吴汉听了非常高兴,立即伪造一封刘秀的书信,请儒生送一交一 彭一宠一 ,并要儒生对彭一宠一 说明一路上所见所闻、刘秀得民心的实情。

等吴汉随后再见彭一宠一 时,什么话都没有说,彭一宠一 就决定归顺刘秀了。

603、汉高祖

【原文】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谓汉王曰:“天下汹汹,徒以我两人。

愿与王挑战决雌雄,毋徒罢天下父子为也。”

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项王乃与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羽罪十,项王大怒,伏一弩一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下汉。

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评]

小白不僵而僵,汉王伤而不伤。

一时之计,俱造百世之业!

【译文】

楚汉两军对峙,久久没有决定性的胜负。

项羽对刘邦说:“如今天下所以纷扰不定,原因在于你我两人相持不下。

不如干脆一点我们两人单挑,不仅谁胜谁负马上水落石出,也省得天下人因为我们两人而送命。”

刘邦说:“我宁可和你斗智,不想和你斗力。”

后来项羽和刘邦在广武山隔军对话,刘邦举出项羽十条罪状,项羽一听不由怒上心头,举箭一射,正中刘邦前胸。

刘邦却忍痛弯身摸脚说:“唉呀,蛮子射中我脚了。”

说完便已倒地。

刘邦其实伤重得几乎下不了床 ,张良却要刘邦强忍创伤起来巡视军队,除了安定军心外,更为了不让项羽知道刘邦伤重而乘机进攻。

刘邦才一离开军营,便因伤重不支,立即快马返回成皋。

[评译]

小白受管仲一箭,本来没有怎么伤,却佯作伤死;刘邦受项羽一箭,已经重伤,却佯作无事。

两人都因一时机敏应变,成就日后百年基业。

604、晋明帝

【原文】

王敦将举兵内向,明帝密知之,乃乘巴賩骏马微行,至于湖,一陰一察敦营垒而出。

有军人疑明帝非常人,又敦正昼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必黄须鲜卑一奴一来也!”[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外氏,须黄,故云。

]于是使五骑物色追帝。

帝亦驰去,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

俄尔追者至,问妪,妪曰:“去已远矣。”

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良久,帝遂免。

【译文】

晋朝时王敦(与从弟王导共佐晋元帝,后拥兵谋反被杀)准备举兵造反夺取帝位,明帝先察知王敦的奸谋,于是换上便服骑马来到王敦的军营,暗中观察王敦军营部署的情形。

有一士兵觉得明帝看起来不像寻常百姓,立即报告王敦。

王敦正在午睡,梦到太一陽一环绕着军营上空,再听到士兵的报告,惊叫着说:“这一定是那个黄头发的鲜卑人来了。

[明帝母亲是鲜卑人,因此明帝发皆黄,长相像外国人。

]于是王敦命五名兵士快马加鞭追赶一名黄头发的人。

明帝也有所惊觉,快马离去。

明帝路过一家客店,见门口有位卖小吃的老妇人,便把手中镶着七种宝石的马鞭送给她,嘱咐道:“待会儿会有士兵前来,你就把这马鞭拿给他们看。”

不久,士兵追来,询问老妇人可曾见到一名黄头发的骑士经过。

老妇说:“他已经走远了。”

说完拿出马鞭,五名士兵轮流观看这罕见的宝物,因而耽搁不少时间,明帝也就逃过一劫。

605、尔朱敞

【原文】

齐神武韩陵之捷,尽诛尔朱氏。

荣族子敞[字乾罗,彦伯子。

]小随母养于宫中,及年十二,自窦而走,至大街,见群儿戏,敞解所着绮罗金翠之服,易衣而遁。

追骑寻至,便执绮衣儿,比究问,非是。

会日暮,遂得免。

【译文】

北齐神武帝高欢在韩陵之役中,几乎杀尽了尔朱氏一族。

尔朱荣族中有一名子弟名敞,自小随母亲在宫中长大,这时年才十二岁,在混乱中由宫墙边的小洞逃走,来到大街,看见一群小孩当街嬉戏,尔朱敞就和其中一名儿童一交一 换衣服,然后混入人群中逃走。

不久追兵来到大街,抓住那个穿着华丽的小孩,等到弄清楚那名孩子不是尔朱敞时,天色已黑,尔朱敞因而保全了一命。

606、韦孝宽

【原文】

尉迟迥先为相州总管。

诏韦孝宽代之,又以小司徒叱列长文为相州刺史,先令赴邺,孝宽续进。

至朝歌,迥遣其大都督贺兰贵赍书候孝宽。

孝宽留贵与语以察之,疑其有变,遂称疾徐行。

又使人至相州求医药,密以伺之。

既到汤一陰一,逢长文奔还。

孝宽密知其状,乃驰还,所经桥道,皆令毁撤,驿马悉拥以自随。

又勒驿将曰:“蜀公将至,可多备肴酒及刍粟以待之。”

迥果遣仪同梁子康将数百骑追孝宽,驿司供设丰厚,所经之处皆辄停留,由是不及。

【译文】

北周人尉迟迥(因平蜀有功封蜀公)任相州都督时,文帝命韦孝宽(屡有战功,官至骠骑大将军)代理尉迟迥的职务,又命叱列长文为相州刺史,并要叱列长文早韦孝宽一步上任。

韦孝宽行至朝歌时,尉迟迥派手下的大都督贺兰贵送来一封问候信,韦孝宽因怀疑尉迟迥另有用心,想办法留住贺兰贵,不断用话刺探。

于是,韦孝宽称病慢行,并以请医生为名,派人到相州暗中监视尉迟迥的举动。

才到达汤一陰一,正好碰到叱列长文奔离相州,韦孝宽立即命军队回头,沿途所经的桥道都下令拆毁,各驿站的马匹也全数带走,临行还嘱咐各站驿丞:“蜀公尉迟迥将到此地,你们赶紧准备酒菜及上等草料好迎接蜀公。”

不久,尉迟迥果然派大将军梁子康率数百骑追杀韦孝宽,然而沿途受到驿丞热忱的款待,使得军队耽搁不少时间,而让韦孝宽从容逃脱。

607、宗典 李穆 昙永

【原文】

晋元帝叔父东安王繇,为成都王颖所害,惧祸及,潜出奔。

至河一陽一,为津吏所止,从者宗典后至,以马鞭拂之,谓曰:“舍长,官禁贵人,而汝亦被拘耶?”

因大笑,由是得释。

宇文泰与侯景战,泰马中流矢,惊逸,泰坠地。

东魏兵及之,左右皆散。

李穆下马,以策击泰背,骂之曰:“笼冻军士,尔曹主何在.而独留此?”

追者不疑是贵人,因舍而过。

穆以马授泰,与之俱逸。

王廞之败,沙门昙永匿其幼子华,使提衣幞自随,津逻疑之,昙永呵华曰:“一奴一子何不速行?”

捶之数十,由是得免。

【译文】

晋元帝的叔父东安王司马繇被成都王司马颖所陷害,害怕祸事上身,潜逃出京,却在渡河时被守军拦下。

随行的宗典赶上来,用马鞭打司马繇,大笑说:“国家下令禁止朝廷大官渡河,没想到你这样一个糟老头,也被当成贵人拦下来。”

士兵听了不疑有他,遂让东安王安然渡河脱险。

南北朝时期宇文泰(西魏人,子宇文觉篡魏为北周)与侯景(曾自立为汉帝)一交一 战时,坐骑被流矢射中,受到惊吓而狂奔,宇文泰摔下马来。

这时东魏士兵已一逼一近过来,而宇文泰的侍卫战士却已走散,不见一人。

李穆(隋文帝时官至太师)在旁,跳下马用鞭子抽打宇文泰,骂道:“你这无能的败兵,你的主子在哪儿.为什么一个人躺在这儿?”

东魏兵没有起疑匆匆而过,李穆于是把自己的坐骑让给宇文泰,两人遂得逃过一劫。

晋朝时王廞(曾随王恭举兵)战败后,有个叫昙永的和尚收容了王廞的幼子王华,命王华提着包一皮袱跟在自己身后。

巡逻的士兵怀疑王华的身份,正待上前盘查,昙永灵机一动,对着王华骂道:“你这下贱小鬼还不赶快走!”接着一阵拳打脚踢,就这样安然脱险。

608、王羲之

【原文】

王右军幼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逆节事,都忘右军在帐中,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半,方悟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熟眠,由是得全。

【译文】

晋朝人王羲之(元帝时为右将军,世称王右军,草书、隶书冠绝古今)幼年时,甚得大将军王敦的一宠一 爱,常要羲之陪着睡。

有一次王敦先起床 ,不久钱凤(与王敦密谋造反,事败被杀)进来,王敦命一奴一仆全数退下,两人商议谋反大计,一时忘了王羲之还睡在床 上。

王羲之醒来,听见王、钱二人谈话的内容,知道难逃一死,为求活命,只好在脸上、被上沾满口水,假装一副熟睡的样子。

王、钱二人话谈到一半,王敦突然想起王羲之还没起床 ,大惊道:“事到如今,只好杀掉这个小鬼了。”

等掀开蚊帐,看到王羲之满脸口水,以为他睡熟了,什么也没听到,王羲之因而保住一命。

609、吴郡卒

【原文】

苏峻乱,诸庾逃散。

庾冰时为吴郡,单身奔亡。

吏民皆去,唯郡卒独以小船载冰出钱塘口,以蘧蒢覆之。

时峻赏募觅冰属,所在搜括甚急,卒泊船市渚,因饮酒醉还,舞棹向船曰:“何处觅吴郡?此中便是!”冰大惊怖,然不敢动,监司见船小装狭,谓卒狂醉,都不复疑。

自送过浙一江一 ,寄山一陰一魏家,得免。

后事平,冰欲报卒,问其所愿,卒曰:“出自厕下,不愿名器,少苦执鞭,恒患不得快饮酒,使酒足余年,毕矣。”

无所复须。

冰为起大舍,市一奴一婢,使门内有百斛酒终其身。

时谓此卒非唯有智,且亦达生。

【译文】

苏峻以诛杀庾氏一族为名谋反,一时势如破竹,庾姓诸人四处逃散。

当时,庾冰身为吴郡太守,也弃官逃亡,惟吴郡的官员百姓都各自逃命,只剩一名小兵用船搭载庾冰逃出吴郡。

船到钱塘一江一 口,小兵用粗席盖在庾冰身上,这时苏峻到处张贴告示,重金悬赏捉拿庾冰。

小兵把船停在渡口后就进城买醉,喝得醉醺醺的回来,挥动着船桨指着船说:“你们不是要找吴郡的庾冰吗,他就在这船上。”

船上的庾冰听了大为惊慌,躲在粗席下连大气都不敢喘,苏峻手下见船舱狭窄,以为小兵酒后一胡一 言,就不再理他。

于是庾冰平安的过一江一 ,藏身在山北的魏家。

苏峻乱事平定后,庾冰想要回报小兵,问他有什么心愿。

小兵说:“我出身贫寒,对官禄爵位没野心也不敢奢求,我平生只有一个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就是不能痛快的喝酒,假使您能让我后半辈子都不愁没酒喝,我就再无所求。”

于是庾冰为小兵盖了一幢大房子,买了一奴一婢来侍候他,屋中随时保持上百醰的美酒,让小兵能一辈子不愁没酒喝。

一般人在谈论这件事时,都认为这名小兵不但机智,也是个心性豁达的人。

6!”0、元伯颜

【原文】

有告乃颜反者,诏伯颜窥觇之。

乃多载衣裘,入其境,辄以与驿人。

既至,乃颜为设宴,谋执之。

伯颜觉,与其从者趋出,分三道逸去。

驿人以得衣裘故,争献健马,遂得脱。

【译文】

有人向元世祖密告乃颜有意谋反,世祖命元伯颜暗中调查。

元伯颜行前购置了许多皮裘,一进入乃颜的驻地,就分送给当地各驿站的人员。

乃颜见元伯颜到来,便以设宴款待为名,想伺机擒下元伯颜。

元伯颜察觉乃颜的一陰一谋,连忙和随员奔出乃颜营地,朝三个不同方向逃离,各驿站的驿丞因先前曾得到元伯颜所赠的裘衣,都争相以快马相赠,元伯颜等人也就顺利脱险。

6!”!”、徐敬业

【原文】

徐敬业十余岁,好弹射。

英公每曰:“此儿相不善,将赤吾族。”

尝因猎,命敬业入林趁兽,因乘风纵火,意欲杀之。

敬业知无所避,遂屠马腹伏其中。

火过,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述评]

凡子弟负跅鍮之奇者,恃才不检,往往为家门之祸。

如敬业破辕之兆,见于童年。

英公明知其为族祟,而竟不能除之,岂终惜其才智乎?抑英公劝立武氏,杀唐子孙殆尽,天故以敬业酬之也!

诸葛恪有异才,其父瑾叹曰:“此子不大昌吾宗,将赤吾族!”其后果以逆诛。

隋杨智积文帝侄。

有五男,止教读《论语》、《孝经》,不令通宾客。

或问故,答曰:“多读书,广一交一 游,才由是益。

有才亦能产祸。”

人服其识。

弘、正间,一胡一 世宁(字永清,仁和人。

有将略)按察一江一 西时,一江一 西盗起。

方议剿,军官来谒,适世宁他出,乃见其幼子继。

继曰:“兵素不一习一 ,岂能见我父哉?”

[边批:语便奇。

]军官跪请教,继乃指示进退离合之势,甚详。

凡三日,而世宁归,阅兵,大异之,顾军官不辨此,谁教若者。

以实对。

继初不善读书,父以愚弃之,至是叹曰:“吾有子自不知乎?”

自此每击贼,必从继方略。

世宁十不失三,继十不失一也。

世宁上疏,乞以礼法裁制宁王。

继跪曰:“疏入,必重祸。”

不听,果下狱。

继因念父,病死。

世宁母独不哭,曰:“此子在,当作贼,一胡一 氏灭矣。”

此母亦大有见识。

【译文】

徐敬业十多岁时,就喜欢骑马射箭。

徐勣(即李勣,唐太宗李世民的创业功臣,李为赐姓)曾多次感叹的说:“这孩子的面相不好,恐怕日后会祸及家门。”

于是徐勣曾经趁着打猎,命徐敬业深入树林驱赶野兽,顺着风势纵火,想就此烧死徐敬业。

徐敬业见火势蔓延,知道很难安然逃出大火,当下杀了马匹,躲在马腹中,等大火烧尽熄灭后,再一身血污逃出来。

徐勣见徐敬业安然回来,虽然讶异,但也不得不佩服儿子的机智。

[述评译文]

大凡子孙有过人才智,仗着聪明,而不知谨慎进退,往往会成为家门的祸害。

以徐敬业来说,他日后举兵的征兆,其实在童年时就已显现,李勣虽明知他终会带来不幸,却始终不曾杀了他,究竟是爱惜他的才智呢,还是因李勣曾拥立武则天,而武氏几乎杀尽大唐子孙,上天要李勣赔上一家子性命以报大唐呢?

诸葛恪有过人的才智,他的父亲诸葛瑾也曾叹息说:“这孩子日后不是大大光耀家门,就是

毁我诸葛一族。”

后来诸葛恪果然以谋逆的罪名遭到诛杀。

隋杨智积(文帝侄)有五个男孩,却只教他们读《论语》、《孝经》,不让他们见客人。

问其原因,答道:“多读圣贤书,多结一交一 朋友,聪明才智自然可以得到长进。

可是才能也可以带来灾祸。”

大家都佩服他的见识。

弘正年间,大将一胡一 世宁有军事才能,出任一江一 西按察,当时一江一 西盗匪四起,手下诸将商议如何剿匪。

有位军官入府求见一胡一 世宁,碰巧一胡一 世宁出城,只见到他的幼子一胡一 继,一胡一 继说:“我见那些兵士们个个散漫,不懂战阵,身为带兵的将领,你怎么有脸见我父亲?”

军官连忙跪下请教,一胡一 继于是为他详细说明进退攻守的战略。

三天后一胡一 世宁回来,检阅部队,觉得非常讶异,认为凭手下将领的能力,绝对没有如此的成果,于是将领据实禀告。

由于一胡一 继从小不喜欢读书,因此一胡一 世宁并不特别一宠一 爱一胡一 继,这时才感叹的说:“这孩子有如此的天份,我竟然不知道。”

从此,每次剿匪都征询一胡一 继的意见,一胡一 世宁自己只能十不失三,一胡一 继却能十不失一。

有一次,一胡一 世宁想上书奏请皇帝依国法制裁宁王,一胡一 继跪地请求一胡一 世宁三思,说:“上书必会祸及身家。”

一胡一 世宁不听,果然下狱。

一胡一 继因思念父亲,不久病死,众人都伤心不已,唯有一胡一 世宁的母亲没有流泪,说:“这孩子若活着,只怕将来会成为叛贼,那么一胡一 氏一门才会真的万劫不复。”

这做母亲的可说大有见解。

6!”2、陈平

【原文】

陈平间行,仗剑亡,渡河。

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腰中当有金宝,数目之。

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述评]

平事汉,凡六出奇计:请捐金行反间,一也;以恶草具进楚使,离间亚父,二也;夜出女子二千人,解荥一陽一围,三也;蹑足请封齐王信,四也;请伪游云梦缚信,五也;使画工图美一女 ,间遣人遗阏氏说之,解白登之围,六也。

六计中,唯蹑足封信最妙。

若伪游云梦,大错!夫云梦可游,何必曰伪?且谓信必迎谒,因而擒之。

既度其必迎谒矣,而犹谓之反乎?察之可,遽擒之则不可。

擒一信而三大功臣相继疑惧,骈首灭族,平之贻祸烈甚矣!

有人舟行,出石杯饮酒,舟人疑为真金,频瞩之。

此人乃就水洗杯,故堕之水中。

舟人骇惜,因晓之曰:“此石杯,非真金,不足惜也。”

又,丘琥尝过丹一陽一,有附舟者,屡窥寝所。

琥心知其盗也,佯落簪舟底,而尽出其衣箧,铺陈求之,又自解其衣以示无物。

明日其人去,未几,劫人于城中,被缚,语人曰:“吾几误杀丘公。”

此二事与曲逆解衣刺船之智相似。

【译文】

陈平由小道带着一把剑逃亡,乘船渡河时,船夫见陈平相貌俊伟,又是单身一人,怀疑他是逃亡的将军,身上一定带着许多珠宝,于是一双眼睛在陈平身上转来转去。

陈平知道船夫不怀好意,就脱下上衣,主动帮船夫撑船,船夫知道陈平身上并没有财宝,就打消谋害陈平的念头。

[述评译文]

陈平投效刘邦时,曾六次出奇策解困:建议刘邦拿出四万黄金行反间计,这是第一计;故意用粗劣食物招待项羽使者,让项羽怀疑亚父范增私通刘邦,这是第二计;由滎一陽一城东派出两千名女子,诱使项羽出兵追击,使刘邦由城西安然脱身,这是第三计;脚踢刘邦,示意封韩信为齐王,这是第四计;建议刘邦詭称游云梦而擒拿韩信,这是第五计;用美一女 图游说匈一奴一后,解刘邦平城之围,这是第六计。

六计之中,以脚踢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最神妙,而假称游云梦捉韩信的点子最糟.云梦本就是值得游玩的地方,何必假称呢?再说陈平计划乘韩信迎接刘邦时,命人捉拿韩信.既已料到韩信一定会亲迎刘邦,怎么能说韩信想谋反呢?若疑心韩信可能谋反,可以暗中观察韩信言行,但断然命人逮捕、加以杀戮就不妥当了。

再说杀一个韩信,其他的功臣如彭越、英布对刘邦也相继起疑,陈平此计,可说种下了一个大祸根。

某个人搭船时用石(铜与炉甘石合炼而成的金属)杯饮酒,船夫以为是金杯,想占为己有。

这人就利用洗杯时故意把杯子掉到河里,船夫见了惊叫可惜,这人告诉船夫:“那是石杯,不是真金,不必可惜。”

另外,丘琥有一回搭船到丹一陽一,有个同船的人频频打量丘琥的寝舱,丘琥知道遇上盗匪,于是假作遗失一支头簪,因着寻物时将身边的衣物摊散一船,又脱去上衣,借此显示身上没有财物。

第二天,贼人就离船他去。

不久就听说那人因劫人财物被捕,后对人说:“我差点就误杀了丘公。”

石杯与丘琥这两件事所表现的机智,和陈平的脱一衣 撑船有异曲同功之妙。

6!”3、刘备

【原文】

曹公素忌先主。

公尝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适雷震,因谓公曰:“圣人云,讯雷风烈必变。

良有以也。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述评]

相传曹公以酒后畏雷,闲时灌圃轻先主,卒免于难。

然则先主好结髦,焉知非灌圃故智?

【译文】

曹操对刘备一向心存顾忌,曾对刘备说:“放眼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你、我二人,至于袁绍,根本就排不上边。”

刘备正在吃饭,吓得掉了一根筷子,刚巧天上打雷,刘备担心曹操起疑,就对曹操说:“圣人说:“有巨雷暴风,必是天地有巨变的征兆。

这话实在有道理,难怪刚刚一打雷,连我都吓得掉筷子了。”

[述评译文]

相传曹操曾以酒后怕雷掉筷,闲时养花莳草,而以为刘备成不了大事,才打消杀刘备的念头,然而刘备以喜欢编结羽饰出名,又怎知不是和养花莳草一样,都是避杀身之祸的手法呢?

6!”4、崔巨伦

【原文】

北魏崔巨伦[字孝宗]尝任殷州别将。

州为贼陷,葛荣闻其才名,欲用之。

巨伦规自脱。

适五月五日,会集百僚,命巨伦赋诗。

巨伦诗曰:“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狗便呀欲死,牛复吐出舌。”

闻者哄然发噱,以此自晦获免。

已潜结死士数人,乘夜南走。

遇逻骑,众危之。

巨伦曰:“宁南死一寸,岂北生一尺。”

遽绐贼曰:“吾受敕行。”

贼方爇火观敕,巨伦辄拔剑斩贼帅,余众惊走,因得脱还。

[述评]

嘉靖中,倭乱一江一 南,昆山夏生为倭所获,自称能诗。

倭将以竹舆乘之,令从行,日与唱和,竟免祸。

久之,夏乞归,厚赠而返。

此又以不自晦获全者也。

夏称倭将亦能诗,其《咏文菊》诗云:“五尺阑干遮不尽,还留一半与人看。”

【译文】

北魏人崔巨伦曾在殷州当一名武官,殷州被葛荣攻陷后,葛荣听说崔巨伦的才名,想任他为官,崔巨伦却想尽办法逃脱。

五月五日端一陽一佳节时,葛荣召集手下,命崔巨伦当场作一首诗以表现才情,崔巨伦却说道:“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狗便呀[张口]欲死,牛复吐出舌。

]在场众人哄堂大笑,葛荣见崔巨伦不过尔尔,也就不再重视他。

崔巨伦暗中结一交一 多位死士,有一天趁着夜晚一齐往南逃,途中遇到一队巡逻兵士,情况危急,崔巨伦说:“宁可近南方一寸死,不愿靠北地一尺活。”

于是,崔巨伦欺骗贼兵说:“我奉有军令出城。”

贼兵正想点燃火把检视军令,崔巨伦抽剑杀了贼兵首领,其余贼兵也就仓皇逃散,崔巨伦等人安然逃往南方。

[述评译文]

明世宗嘉靖年间,倭人作乱一江一 南,昆山有位夏姓书生被倭人俘掳,夏生自称会作诗,倭将听了,便让他跟在自己身边,每天作诗唱和,就这样夏生捡回一条命。

一段时日后,夏生向倭将要求回家,倭将不但答应他的请求,还送他许多财物,这是因不隐才而得以保命。

夏生回乡后,曾对人说倭将也会作诗,还咏了一首诗中的两句:“五尺阑干遮不尽,还留一半与人看。”

6!”5、布商吴生

【原文】

娄门二布商舟行,有北僧来附舟,欲至昆山,舟子不可,二商以佛弟子容之。

至河,一胡一 僧拔刀插几上,曰:“汝要好死要恶死?”

二子愕曰:“何也?”

僧曰:“我本非良士,欲得汝财耳!速跃入湖中,庶可全一尸一。”

二子泣下曰:“师容我饱餐,就死无恨。”

笑曰:“容汝作一饱鬼。”

舟子为煮肉,多沃以汁,乃以巨钵盛之,呼二子肉已熟,二子应诺,舟子出僧不意,急举肉汁盖其顶,热甚,僧方两手推钵,二子即拔几上刀斩之,掷一尸一于湖,涤舟而去。

吴有书生假借僧舍,见僧每出,必锁其房,甚谨。

一夕忘锁,生纵步入焉,房甚曲折,几上有小石磬,生戏击之,旁小门忽启,有少一妇 出,见生,惊而去,生亦仓惶外走。

僧适挈酒一壶自外入,见门未钥,愕然,问生适何所见,答曰:“无有。”

僧怒,掣刀拟生曰:“可就死,不可令吾事败死他人手。”

生泣曰:“容我醉后,公断吾头,庶懵然无觉也。”

僧许之,生佯举杯告曰:“庖中盐菜乞一茎。”

僧乃持刀入厨,生急脱布衫塞其壶口,酒不泄,重十许斤,潜立门背,伺僧至,连击其首数十下,僧闷绝而死。

问少一妇 ,乃谋杀其夫而夺得者,分僧橐而遣之。

【译文】

有两位布商在篓门雇船回家时,有个北方和尚想到昆山,要求搭个便船,船夫不答应,但两位布商见和尚是佛门子弟,就答应和尚的请求。

船到河中央,和尚突然拔刀往桌上一插说:“你们要死得舒服些,还是死得痛苦些?”

布商吓了一跳说:“你说什么?”

和尚道:“我本非好人,装成和尚只是想得到你们的财物。

你们乖乖的自己跳河,还可以留个全一尸一。”

布商哭道:“既然非死不可,请大师让我俩饱餐一顿,那么死也无怨。”

和尚大笑道:“好吧!就让你们做个饱死鬼。”

船夫烧一锅肉,在肉里加上许多汤汁,用大碗盛装,趁和尚不注意,全倒在和尚头上,肉汤滚烫,和尚只顾着用手把大碗拨开,布商说时迟那时快,拔出桌上的刀杀了和尚,三人合力将和尚的一尸一体丢入河中,把船上的血迹清洗干净后,继续前行。

吴地有位书生,借住在一间寺庙时,发现寺里和尚每次外出,一定锁牢房门,非常谨慎。

有一天和尚出寺,忘了锁门,书生好奇的推门入室,只见屋内别有天地,布置十分一精一雅。

桌上有一小石磬,书生好玩的敲了一下,旁边的一扇小门立刻自动开启,走出一名少一妇 来。

少一妇 见了书生,吃惊得连忙离去,书生也不好意思的匆忙往房外走,迎面碰到和尚带着一大壶酒回来,见房门没上锁,急忙问书生看见了什么,书生忙说:“没有。”

和尚突然用刀抵着书生说:“你只好死,我的事绝不能让外人知道。”

书生哭着说:“既然要我死,就请让我喝醉,等我没有知觉时你再杀我。”

和尚答应书生的要求。

书生拿起酒杯后,又说:“能否请大师给我一碟厨房里的咸菜下酒。”

于是和尚拿着刀到厨房拿咸菜,书生趁着和尚离开的空档,立即脱下衣服 塞住酒壶壶嘴,让酒倒不出来。

酒壶重有十多斤,书生拿着酒壶躲在房门后,等和尚一进门,立刻朝着和尚头部连打数十下,直到和尚气绝身亡。

询问少一妇 身世,才知和尚谋害少一妇 的丈夫,强虏她来此地。

二人瓜分了和尚的财物,各自离去。

6!”6、张佳胤

【原文】

张佳胤令滑。

巨盗任敬,高章伪称锦衣使来谒,直入堂阶,北向立。

公心怪之,判案如故。

敬厉声曰:“此何时,大尹犹倨见使臣乎?”

公稍动容,避席迓之。

敬曰:“身奉旨,不得揖也。”

公曰:“旨逮我乎?”

命设香案。

敬附耳曰:“非逮公,欲没耿主事家耳。”

时有滑人耿随朝任户曹,坐草场火系狱。

公意颇疑,遂延入后堂。

敬扣公左手,章拥背,同入室坐炕上。

敬掀髯笑曰:“公不知我耶?我坝上来,闻公帑有万金,愿以相借。”

遂与章共出匕首,置公颈。

公不为动,从容语曰:“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即不匕首,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边批:缓一着。

]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使人窥之,非尔利也。”

贼以为然,遂袖匕首。

公曰:“滑小邑,安得多金?”

敬出札记如数,公不复辩,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

[边批:又缓一着。

]后覆开谕。

久之,曰:“吾一党一 五人,当予五千金。”

公谢曰:“幸甚,但尔两人橐中能装此耶?抑何策出此官舍也?”

贼曰:“公虑良是。

[边批:餂尽其计。

]当为我具大车一乘,载金其上,仍械公如诏逮故事,不许一人从,从即先刺公。

俟吾一党一 跃马去,乃释公身。”

公曰:“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不若夜行便。”

[边批:语忠告,又缓他一着。

]二贼相顾称善。

公又曰:“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邑中多富民,愿如数贷之。

既不累吾官,尔亦安枕。”

二贼益善公计。

公属章传语召吏刘相来。

相者,心计人也。

相至。

公谬语曰:“吾不幸遭意外事。

若逮去。

死无日矣,今锦衣公有大气力。

能免我,心甚德之。

吾欲具五千金为寿。”

相吐舌曰:“安得办此?”

公蹑相足曰:“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

吾令汝为贷。”

遂取纸笔书某上户若干、某中户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数。

九人,素善捕盗者,公又语相曰:“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谒见,[边批:讽使改装。

]勿以贷故作窭人状。”

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饮啖以示不疑。

且戒二贼勿多饮,贼益信之。

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鲜衣为富客,以纸裹铁器,手捧之,陆续门外,谬云:“贷金已至,但贫不能如数。”

作哀祈状,二贼闻金至,且睹来者豪状,不复致疑。

公呼天平来,又嫌几小,索库中长几,横之后堂,二僚亦至,公与敬隔几为宾主,而章不离公左右,公乃持砝码语章曰:“[边批:步步一精一细。

]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

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

敬起扑公不及,自刭树下;生缚章,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

为上状,缇帅陆炳尽捕诛之。

[祁尔光曰]

“当命悬呼吸间,而神闲气定,款语揖让,从眉指目语外,另构空中筹画,歼厥剧盗,如制小儿。

经济权略,真独步一时矣。”

【译文】

张佳胤为滑州县令时,有大盗任敬、高章伪装锦衣使前来见他。

二人一大剌剌的直入府堂,面朝北方,张佳胤虽觉奇怪,但仍然照常判案,这时任敬突然大声骂道:“什么时候了,还不立刻见我?”

张佳胤连忙命人退下迎见二人。

任敬对张佳胤说:“有圣旨在身,不能下拜。”

张佳胤说:“是圣上下旨要拘捕我吗?”

一面命人摆设香案恭迎圣旨。

任敬在张佳胤耳边说道:“不是拘捕你,是要抄耿主事家。”

府衙中有个叫耿随朝的本地人,是个小官,因草场发生火灾受到牵连下狱。

张佳胤更觉可疑,于是请两人到后堂休憩,任敬一进后堂便扣住张佳胤左手,高章搭着张佳胤的肩,三人一同走进内室坐在坑上。

任敬手摸着一胡一 子笑着说:“你不知道我是谁吗?我从山寨来,听说县府库房中有不少银子,想暂借一用。”

二人说完用匕首抵着张佳胤脖子。

张佳胤不慌不忙地说:“既然你们不是来寻仇,我再笨也不会为省几个钱赔上自己老命,就算你们不用刀,我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气力没有你们大,工夫更不及你们好,又能拿你们怎么样呢?只是你们既自称朝廷钦差,如果现在自露行迹,万一让人看到,这不是对你们不

利吗?”

二人听了觉得有理,就把匕首藏在袖中。

张佳胤说:“滑州是个小地方,能有多少钱呢?”

谁知任敬早有准备,拿出一本簿子,上面记载各州钱数,张佳胤没办法,只好求他们不要拿得太多,以免影响自己日后的升迁。

二人商议许久,说:“我们兄弟有五人,你就给我们五千金吧。”

张佳胤说:“太好了,谢谢谢谢,但你们的背囊中装得下这么多钱吗?再说,又怎么走出县府大门呢?”

二人说:“你考虑的也对,你先为我们准备一辆车,把钱放在车上。”

说完仍用匕首抵着张佳胤,不许有人跟随在后,否则就刺杀张佳胤,又说:“等我们上马离去后,就放了你。”

张佳胤说:“你们若是在白天押着我走,一定会引起百姓的围攻,即使杀了我,你们也难脱身,不如等到晚上再启程。

二人连说此计甚好。

张佳胤又说:“官银容易辨认,使用也不方便,县中有几个有钱人,不如由我向他们借来给你,这样我不会因官银短少而影响官运,你们也不用怕官府追捕。”

二人更加称赞张佳胤考虑周到。

张佳胤嘱咐高章传话下去,召手下小吏刘相前来,刘相这个人一向多心计。

张佳胤假意对刘相说:“我运气不好受到牵连,若被捕一定会砍头,现钦差大人有能力为我脱罪,我内心非常感激,想送五千金聊表心意。

刘相听了,吐了吐舌头说:“一时间到哪儿筹这许多钱?”

张佳胤暗踢刘相一脚说:“我常见县中富人热心助人,你替我跑一趟,就说我向他们借钱用用。”

于是取来纸笔,写下某大户多少,某中户又多少,一共九人,加起来正好五千金。

这九人其实是县中捕盗高手,并不是什么县里的有钱人。

张佳胤又对刘相说:“有钦差大人在,待会儿他们送钱来,都要穿着整齐,不要因为我向他们借钱,就装出一副穷相。”

其实是暗示那些人要准备好武器。

刘相这时已完全明白张佳胤话中的含意,告辞离去,张佳胤命人送上酒菜,并且先尝表示酒菜无毒,以安贼心。

张佳胤又频劝二人不要多喝,以免酒后误事,二人更加信任张佳胤。

饮酒至半,所召九人各自穿着光鲜,好像富豪般,双手捧着用纸包一皮裹的兵器站在门外,作出哀求的神情,说道:“大人借的钱已经拿来,可是小人家中实在没有这么多。”

二贼听说钱已送来,再看到来人都是富人打扮,更不怀疑。

张佳胤命人取秤来,又嫌桌子小,命人取库房中长几横放在后堂,二名役卒也跟着进来,张佳胤与任敬隔着长几,而高章却紧挨在张佳胤身旁,张佳胤拿着砝码,对高章说:“你难道不为你的长官秤金吗?”

高章稍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手中的兵器冲上前去,张佳胤乘机脱身,大叫捉贼。

任敬想扑向张佳胤已经来不及,逃往厨房见大势已去,只有自一杀,众人捉住高章拷问,供出王保等三名同一党一 ,立即下令逮捕,三人虽逃至京师,最后还是被逮捕正法。

[祁评疑问]

当张公命在危急时,仍能从容不迫,一面轻声有礼的和敌人周旋。

一面暗中筹划,眉目传意,歼灭巨盗有如制一服 孩童,这种权术智慧在当时真是无人能比。

6!”7、罗巡抚

【原文】

罗某初出使川中,泊舟河边,川中有一处,男女俱浴于河,即嬉笑舟边。

罗遣人禁之,[边批:多事。

]男女鼓噪大骂,人多,卒不可治。

反抛石舟中而去,乃诉之县,稍鞭数人,既而罗公巡抚蜀中,县民大骇。

罗公心计之,是日又泊舟旧处,大言之曰:“此处民前被我惩创一番,今乃大变矣。”

嗟叹良久,川民前猜遂解。

[评]

不但释其猜,且可诱之于善,妙哉!

【译文】

罗公初次出使四川,官船停在河边,有一群男女不顾礼俗,在河边共浴嬉戏,甚至在官船边嬉闹。

罗公命人制止,但那群男女仗着人多,不但不听劝阻,反而大声喧骂,甚至向官船丢石头,小兵也无可奈何。

罗公将此事告知县令,县令抓来几人,鞭打一顿以示惩戒。

不久,罗公出任四川巡抚,县民大为惊慌,罗公知道县民的恐惧后,心生一计,又命船停在当日所停的地方,大声说道:“当日为了维护礼俗,此地的百姓曾被我惩戒一番,现在百姓一见我就害怕,有谁了解我的苦心呢?”

接着连连叹气,从此川民对罗公不再有猜疑之心。

[冯评译文]

罗巡抚一叹,不但去除川民的猜忌,也导正善良的风俗,可说是妙计。

6!”8、沈括

【原文】

沈括知延州时,种谔次五原,值大雪,粮饷不继。

殿值刘归仁率众南奔,士卒三万人皆溃入塞,居民怖骇。

括出东郊饯河东归师,得奔者数千,问曰:“副都总管遣汝归取粮,[边批:谬言以安其心。

]主者为何人?”

曰:“在后。”

即谕令各归屯,未旬日,溃卒尽还。

括出按兵,归仁至,括曰:“汝归取粮,何以不持兵符?”

因斩以徇,[边批:众既安,则归仁一匹夫耳。

[述评]

括在镇,悉以别赐钱为酒,命廛市良家子驰射角胜。

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劳之。

边人欢激,执弓傅矢,皆恐不得进。

越岁,得彻札超乘者千余,皆补中军义从,威声雄他府。

真有用之才也!

【译文】

宋朝人沈括(博学善写文章,著有《梦溪笔谈》(等))治理延州时,北方种谔一逼一近五原。

正值大雪,军队粮饷接继不上,殿值(官名,宋置殿廷武官)刘归仁不但不安抚士兵,反而带领兵士南下,一时有三万多人涌入延州。

消息传来,延州各地百姓大感恐惧。

为安民心,同时让士兵能尽快地返回驻地,不再逃窜,沈括准备了衣物粮饷,并亲自到河东迎接,在第一批数千名逃兵到达时,沈括故意不拆穿他们,只说:“你们奉副都督命来延州领粮,领队是何人?”

兵士也就顺水推舟的答:“随后到。”

沈括命已领到米粮的士兵立刻返回驻地,不到十天,所有溃逃的士兵都已回营。

等局势安稳下来,沈括才找来刘归仁,责问道:“你带兵来取粮,兵符何在?”

于是以此罪名斩了刘归仁。

[述评译文]

沈括曾用皇帝所赐的钱购置好酒,邀集州内子弟参加马术、射箭、角力等比赛,优胜者沈括便亲自斟酒祝贺,众人见获胜时如此光荣,无不使出混身解数,唯恐不能得胜。

一年后,得到殊荣的好手有上千人,沈括皆把他们编入军队,因此延州军力较其他各州壮盛。

沈括可说是个会用人的官。

6!”9、程颐

【原文】

河清卒于法不他役。

时中人程昉为外都水丞,怙势蔑视州郡,欲尽取诸埽兵治二股河。

程颢以法拒之。

昉请于朝,命以八百人与之。

天方大寒,昉肆其虐,众逃而归。

州官晨集城门,吏报河清兵溃归,将入城。

众官相视,畏昉,欲弗纳。

颢言:“弗纳,必为乱。

昉有言,某自当之。”

既亲往,开门抚纳,谕归休三日复役。

众欢呼而入。

具以事上闻,得不复遣。

后昉奏事过州,见颢,言甘而气慑。

既而扬言于众曰:“澶卒之溃,乃程中允诱之,吾必诉于上。”

同列以告。

颢笑曰:“彼方惮我,何能尔也!”果不敢言。

[评]

此等事,伊川必不能办。

纵能抚溃卒,必与昉诘讼于朝,安能令之心惮而不敢为仇耶!

【译文】

宋神宗时,黄河的水兵,按律法不必服其他劳役。

宦官程昉(神宗时王安石欲兴水利,以为程昉知治河,任河北河防水利令)为河防大臣,仗势不把州郡律法放在眼里,想征调黄河水兵整治三股河。

程颐(人称伊川先生)以不合律法拒绝,程昉便上奏神宗,朝廷于是下令程颐拨八百水兵给程坊。

时正值天寒河水冻结,士兵受不了程昉的暴虐,纷纷逃离。

次晨州官齐集官府议事时,突有吏卒禀报:“水兵集体逃亡,即将入城。”

众官怕得罪程昉,想拒开城门,程颐说:“如果不开城门,一定会有乱事发生,程昉果真怪罪,由我程颐一人担当。”

说完亲自到城门口迎接,并宣布水兵可以休假三天再回去服役。

士兵们在一片欢呼声中进城。

程颐又将水兵受虐待的情形禀报朝廷,终于免除水兵再服劳役。

事情过后,程昉对程颐便很畏惮。

有一次程昉因事路过本州,见到程颐,只敢说些好话奉承程颐。

然而,私底下程昉却又不甘心,曾当着多人之前扬言:“黄河水兵的溃逃,是受了程颐的鼓动,我一定要上书奏明皇上!”很多人都替程颐担心,程颐笑着说:“他怕我,不会对我怎样的。”

日后程颐果然无事。

[冯评译文]

这样的事,纵使程颐能安抚溃卒,却必定要与程昉在朝廷对质(如此怎能令程昉心生畏惧而不敢与程颐作对呢?

620、吕颐浩

【原文】

建炎之役,及水滨,而卫士怀家流言。

吕相颐浩以大义谕解,且怵以利曰:“先及舟者,迁五秩,署名而以堂印志之。”

其不逊倡率者,皆侧用印记。

事平,悉别而诛赏之。

[述评]

六一合 之战,周士卒有不致力者。

宋祖一陽一为督战,以剑斫其皮笠。

明日遍阅皮笠有剑迹者数十人,悉斩之。

由是部兵莫不尽死。

此与吕相事异而智同。

【译文】

建炎(南宋高宗赵构年号)之役时,兵士因想家厌战而流言四起。

宰相吕颐浩除了对众兵士晓以大义外,更诱之以利,说:“凡是率先上船御敌者升官五级。”

登船的军士分别都签下姓名,盖上宰相印记,而那些领头不服军令的,则侧盖印记以示区别,战事平定后,根据印记分别予以奖赏。

[述评译文]

六一合 之战时,后周的部分兵士厌战,于是宋太祖假借督战之名,见有不认真作战的兵士,就顺势以剑在其皮帽上划上痕迹。

第二天宋太祖就检阅士兵皮帽,凡有剑痕者一律处死,从此兵士没有不尽力作战的。

宋太祖的做法虽和吕颐浩不同,但同样都达到激励士气的目的。

62!”、段秀实

【原文】

段秀实为司农卿,会朱泚反。

时源休教泚追一逼一天子,遣将韩旻领锐师三千疾驰奉天。

秀实以为此系危一逼一之时,遣人谕大吏岐灵岳窃取姚令言印,不获,乃倒用司农印,追其兵。

旻至骆谷驿,得符而还。

[按]

《抱朴子》云:“古人入山,皆佩黄神白章之印,行见新虎迹,以顺印印之,虎即去;以逆印印之,虎即还。”

今人追捕逃亡文书,但倒用印,贼可必得。

段公倒印,亦或用此法。

【译文】

唐朝段秀实(曾以象笏击朱眦)为司农卿(官名,九卿之一,掌钱谷)时,朱泚(德宗时曾起兵称帝,国号大秦)谋反,源休(曾劝朱泚称帝)要朱泚乘胜进军京城,一举灭唐,并派将军韩旻(唐将,亦工花鸟画)率领一精一兵三千人入京支援。

段秀实认为情势危急,命人盗取姚令言(任节度使,与朱昉共同谋反,事败被斩)官印,没有盗成,不得已只好在公文上倒盖司农卿印,命人追赶韩旻,终于及时在骆谷驿截下韩旻,命令他返防。

[按译]

抱朴子(即葛洪,好神仙炼丹术,著有《抱朴子》一书,说:“古人入山都佩戴黄袖越章之印,途中看见老虎脚印,就顺着虎迹盖印,老虎一定会离去,若逆着虎迹盖印,老虎就会回来。”

现在追捕逃犯,有些捕衙也相信如果倒盖印记,一定可以追捕到贼人。

段秀实拦阻韩旻入京支援朱眦而倒盖司农卿印,或许就是根据这种说法。

622、黄震

【原文】

宋尝给两川军士缗钱。

诏至西川,而东川独不及。

军士谋为变,黄震白主者曰:“朝廷岂忘东川耶?殆诏书稽留耳!”即开州帑给钱如西川,众乃定。

【译文】

宋朝时,朝廷有一次犒赏两川军士,诏书已送抵西川,而东川却独独不见诏书,东川军士不服,想举兵谋反。

黄震(为人清廉正直,著有《古今纪要》)对为首的军士说:“两川的士兵同样为朝廷效命,朝廷怎会不犒赏东川呢?一定是诏书在路上耽搁了。”

立即下令先挪用府库的银钱犒赏军士,才平息众怒,化解了一场乱事。

623、赵葵

【原文】

赵方,宁宗时为荆湖制置使,一日方赏将士。

恩不偿劳,军欲为变。

子葵时年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赉。”

军心一言而定。

[按]

赵葵,字南仲,每闻警报,与诸将偕出,遇敌辄深入死战。

诸将唯恐失制置子,尽死救之,屡以此获捷。

【译文】

赵方(宋朝将军,屡败金人)在宋宁宗时任荆湖制置史(官名,掌筹划边境军旅之事),有一次朝廷犒赏军士,赏赐太少,引起军士不满,赵方的儿子赵葵,这时才十二、三岁,察觉军士不满的情绪,突然大声叫道:“这是朝廷的赏赐,我父亲另有奖赏。”

赵葵的一句话立刻稳定人心,化解了将士的不满。

[按译]

赵葵字仲南,每遇敌人来袭就与将士一同上阵,更多次深入敌阵杀敌,将士担忧他的安全,无不奋勇攻战,因此屡次获胜。

624、周金

【原文】

周襄敏公[名金,字子庚,武进人。

]抚宣府,总督冯侍郎以苟刻失众心。

会诸军诣侍郎请粮,不从,且欲鞭之,众遂愤,轰然面骂,因围帅府,公时以病告,诸属奔窜,泣告公,公曰:“吾在也,勿恐。”

即便服出坐院门,召诸把总官一陽一骂曰:“是若辈剥削之过,不然,诸军岂不自爱而至此!”欲痛鞭之,军士闻公不委罪若也,气已平。

乃拥跪而前,为诸把总请曰:“非若辈罪,乃总制者罔利不恤我众耳!”公从容为陈利害,众嚣曰:“公生我。”

始解散去。

【译文】

周金任宣府安抚使时,总督冯侍郎为人苛薄而大失民心。

有一次当地驻军为请领军粮求见冯侍郎,侍郎不但不答应,反而命人鞭打他们,诸将一时气愤,当场怒骂侍郎,并率兵包一皮围帅府。

周金当时正卧病在床 ,属下急忙禀报军士包一皮围都府事,周金镇定的说:“凡事有我,你们不用害怕。”

于是身穿便服坐在都府门口,当着众军士对着自己属下骂道:“一定是你们的过错,否则军士们怎会如此不自重的包一皮围都府。”

随后下令重打属下。

军士们见周金并不袒护部属,怒气已消,于是跪在周金面前说:“不是他们的错,请大人不要责罚他们,这一切都是总督大人引起的,他只顾私利,完全不体恤我们,我们一时气愤,才包一皮围帅府。”

周金一面安抚军士,一面慢慢的为军士分析其中利害,军士们由衷的说:“因为您我们才能活命。”

于是解散离去。

625、徐文贞

【原文】

留都振武军邀赏投帖,词甚不逊,众忧之。

徐文贞面谕操一江一 都御史:“出居龙一江一 关,整理一江一 操之兵。

万一有事,即据京城调一江一 兵,杜其入孝陵之路。”

且曰:“事不须密,正欲其闻吾意,戒令各自为计。”

变遂寝。

【译文】

唐朝末年,藩镇因拥有兵权,常目中无人。

有一回振武军强索赏赐,言词傲慢,语多威胁,一时京城为之大惊。

徐文贞指示操一江一 (官名掌一江一 防之事)都御史(都察院之长)镇守龙一江一 关,整顿水兵,万一有乱事发生,立即保卫京城。

同时调派水兵入京,并且嘱咐说:“这些部署无需保密,我就是要让振武军知道我的准备。”

徐文贞下令各地守军加强巡防,见机行事。

于是振武军不敢再有轻举妄动。

626、王守仁

【原文】

王公守仁至苍梧时,诸蛮闻公先声,皆股栗听命。

而公顾益韬晦,以明年七月至南宁,使人约降苏受。

受一陽一诺而一陰一持两端,拥众二万人投降,实来观衅。

公遣门客龙光往谕意,受众露刃如雪,环之数十里,呼声震天,光坐一胡一 床 ,引蛮跪前,宣朝廷威德与军门宽厚不杀之意,辞恳声厉,意态闲暇,光貌清古,鼻多髭,颇类王公。

受故尝物色公貌,窃疑公潜来,咸俯首献款,誓不敢负。

议遂定,然犹以一精一兵二千自卫,至南宁,投见有日矣。

而公所爱指挥王佐、门客岑伯高雅知公无杀苏受意,使人言苏受,须纳万金丐命,苏受大悔,恚言:“督府诳我。

且仓卒安得万金?有反而已。”

守仁有侍儿,年十四矣,知佐等谋,夜入帐中告公,[边批:强将手下不畜弱兵。

]公大惊,达旦不寐,使人告苏、受:“毋信谗言,我必不杀若等。”

受疑惧未决,言“来见时必陈兵卫。”

公许之,受复言:“军门左右祗候,须尽易以田州人,不易即不见。”

公不得已,又许之。

苏、受入军门,兵卫充斥,郡人一大恐,公数之,论杖一百,苏、受不免甲而杖,杖人又田州人也,由是安然受杖而出,诸蛮咸帖。

[按]

龙光,字冲虚,吉水人,以县丞致仕。

王公督军虔南日,辟为参谋。

宸濠之变,公易舟南趋吉安,光实赞之,一切筹画,多出自光。

后九年,田州之役,公复檄光以从,卒定诸蛮,亦异人也。

陈眉公惜其功赏废阁,为之立传。

【译文】

王守仁来到苍梧后,当地夷人听说王守仁的名声,都对他敬畏不已,而王守仁也更加的谦虚谨慎。

第二年七月,王守仁前往南宁,先派人招降苏受,苏受表面接受,内心却另有打算。

,带领两万人马,名为投降,实则想伺机叛变。

王守仁派门客龙光接见苏受,苏受的部众个个露出兵刃,刀光闪闪,绵长数十里,喊声震天。

龙光却全然不把这些威胁看在眼里,他舒适的靠坐一胡一 床 (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亦称一交一 椅或一交一 床 ),要苏受及一干夷人头领上前,跪听朝廷安抚不杀的诏书。

龙光意态从容,但声音激越,措词严厉,再加上龙光面貌清瘦又蓄着一撮一胡一 子,长相颇像王守仁。

苏受曾向人打听王守仁的长相,以为龙光就是王守仁,于是不敢违抗,愿意真心归降,具誓言绝不再反叛,于是和议达成。

然而,和议虽已达成一段时日了,苏受还是有些疑心,出入都带着二千名一精一兵护卫,惟恐王守仁忽然翻脸动手。

王守仁的手下有王佐、岑伯高两人,虽明知王守仁根本无意杀苏受,却派人告诉苏受必须献万金才能保住一命。

苏受一听悔恨一交一 加,认为王守仁骗他,又一时间无法筹得万金保命,既然难逃一死,不如干脆叛变。

王守仁有一名侍儿,年约十四岁,无意中得知王佐等人一陰一谋,趁夜偷溜进守仁卧室向他禀报。

王守仁大吃一惊,急得一夜 未睡,派人告诉苏受说:“不要听信谣言,只要你投降,我一定信守承诺,绝不杀你。”

苏受表示不放心,见面时仍将带兵前来,王守仁答应苏受的要求,苏受又说:“王公身旁的护卫一定要全换成本地人担任,否则所有协议作罢。”

王守仁不得已也答应。

当苏受带部众入城时,百姓大为恐慌,王守仁下令:“凡是身怀武器者,一律鞭刑一百。”

苏受本人也因携带武器而受鞭刑,由于执行者是本地人,而且他又无须卸甲受刑,根本打不痛,所以苏受也就欣然受罚,这才真正安抚了夷人。

[按译]

龙光字冲虚,吉永人,一生官只做到县丞。

王守仁为虔南督军时,曾聘他为参谋。

宸濠之变时,王守仁乘船安然逃到吉安,主要便由于龙光的安排,而当时避险的一切事务亦多由龙光一手策划。

后有田州之役,王守仁又征召龙光效力,终于平定蛮夷,也算是个奇人。

陈眉公很痛惜龙光的功业事迹和一生官途的不成比例,特别为他作传。

627、顾蚧 耿定力

【原文】

顾蚧为儋耳郡守,文昌海面当五月有大风飘至船只,不知何国人,内载有金丝鹦鹉,墨女,金条等件,地方分金坑女,止将鹦鹉送县,申呈镇巡衙门。

公文驳行镇守府,仍差人督责,原地方畏避,相率欲飘海,主其事者莫之为谋。

蚧适抵郡,咸来问计,蚧随请原文读之,将“飘来船”作“覆来船”改申,遂止。

益民乔蠢,小眚累累大辟。

耿恭简公[定力]为守,多所平反。

有男子妇死而论抵者,牍曰:“妇詈夫兽畜。”

庭讯之,则曰:“詈侬为兽畜所生耳。”

遂援续二字于牍,而投笔出之,盖妇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智囊全集》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捷智部总序【原文】冯子曰: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智囊全集》第六部 捷智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