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圣讲义》师之反为比《易经证释》比卦

易经证释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 - 比卦

易经证释

比卦

孔子《宣圣讲义》

师之反为比。

亦五一陰一一一陽一卦也。

而一陽一在上。

与师殊。

则位之差。

事之异耳。

上坎下坤。

水在地上。

以象言之。

相聚而朋处之意。

以情言之。

相洽而同流之意。

故曰比。

比并也。

相亲一昵也。

相匹也。

相辅颊也。

水也。

地也。

水流而地泽。

地博水广。

能涵濡也。

而坎险坤厚。

险外而厚中。

是朋此而不和。

交昵而不节。

如众相聚居。

羼然以群。

如浮波逐一浪一。

盈焉以合。

刚于外而无主柔于中而失从。

此在平时大众燕集之际。

欢笑杂陈之景。

与师之以律相率。

以正相庄者恰反。

故在师为忧。

在比为乐。

忧则有功。

乐则怠事。

圣人垂诫。

重师薄比。

良有以也。

然比之为比。

非不可用。

乃不易用。

非不当取。

乃不宜轻取。

则以有其众。

有其亲其势不可侮。

其德不可限。

唯在于善用之。

善处之。

则功自弘。

业自大。

故称比为乐。

乃言其大用也。

果因其乐而平成之。

则长乐。

若以其乐而自怠荒。

则反乐为忧。

师反为比。

比反成师。

二者忧乐之机。

亦忧乐之兆。

如应忧而忧。

则成师之功。

此君子有终身之忧也。

如应乐而乐。

则致比之业此圣人与民同乐也。

故恒视其德业焉。

忧乐者。

德业之所始所终。

成败由之。

祸福随之可不慎哉。

按象。

亦含此义。

在上为坎。

一一陽一居中位。

在下之坤均为一陰一爻。

群一陰一奉一一陽一。

即大众归于一主之象。

而坎险坤厚。

一陽一刚一陰一柔。

险以驭厚。

刚以长柔。

以一下众。

以权约民则比之于一国之君。

天下之主。

已有其众。

已得其辅。

其时实易。

其位实宜。

唯在有德以副之。

有政以成之。

有其道以安享之。

有其威誉以振作之。

庶乎克统其众。

克致其用。

固非侥幸可冀。

昏庸可得。

暴戾所夺。

巧谲所取者也。

故必视其所造。

而后长乐永康。

此比之异于师者也。

师以忧而有功。

是在下位之事。

比以乐而立业。

是居上一位之人。

二者处境不同。

心怀乃异。

所事不类。

致用亦殊。

得比之正者。

君主王侯之业。

失其正。

则盗匪魁渠之类也。

故反师为比。

而比自有其正道焉。

圣人述比之象。

以与师较。

则可见夫治平之道矣。

比之对为大有。

大有亦相得有合之卦。

天火同类也。

地水同类也。

大有之反为同人。

亦如师也。

皆有其同情。

得其合作。

用之而当。

则帝主之业。

不当、则反害其身家。

此虽天数使然。

要亦人谋所致。

学者勿以彼误此也。

故一卦之中。

吉凶互见。

一爻之内。

主客不同。

人事之所为。

则存乎顺逆。

天数之所见。

则关乎推移。

苟合而观之。

当得其旨要矣。

《宏教附注》

今讲此卦、此为师之反。

亦物穷则变之意。

事常有始于此。

而终于彼。

发于东、而止于西。

其所以然者。

不外极则变。

穷则反。

天地有限,岁时有度。

欲求进而不止。

不循环不得也。

故变与反。

亦常道也。

正道也。

不过在一方看、则有变反耳。

自大造言。

初无殊异。

如一人回旋斗室。

或来或去。

总属于行。

不以来为常为正。

亦不以去为变为反。

然自室言之。

则有东西之向。

上下之分。

而合之时位。

则有顺逆之途。

吉凶之判。

故数者。

为人言也。

非为天也。

人有宜否。

天无之。

人有利害。

天无之。

此为吉为凶。

舍人事外。

固不足以定论。

而人事又可以趋避吉凶。

以挽其数。

则数虽为人定。

亦不足以定人。

唯在人之自致之耳。

贤智所以胜天。

愚不肖所以逐数。

其间相去。

如霄与坏。

则吉凶又岂易言哉。

世人执一不通。

恒以此吉彼凶。

此顺彼逆呶呶争论。

而忽其大者远者。

是虽日言数。

仍不能逢数之用。

抑奚益哉。

今以易之各卦。

反正相间。

顺逆相乘。

以指明天数自然。

俾人得夫吉凶真象。

此夫子之微意也。

又曰。

比相比也。

必有同类。

如甲比乙。

此比彼。

至少在两个以上。

方得谓之比。

故曰朋比。

或曰比拟。

而古文一字数用。

去声则为比附。

有昆畀之意。

皆曰比。

师者以一正众。

故曰师。

比者以众比接。

故曰比。

二者皆众也。

而用不同。

师则有畏而自警饬。

比则偕乐而易怠荒。

故师多功。

而比多过。

今师已讲过。

诸人于讲比之时。

仍宜回溯师之用。

一正一反。

相比自明。

辞义。

本卦象而生。

名比者。

以象众人比并之意。

水与地并居。

其一性一近而情宜。

故曰比。

而隐含争竞之意。

虽近而易背。

虽从而易睽。

则以其失于和。

离于德也。

在五行水土相克。

虽比而不易合。

虽众而恒乖离。

势使然也。

故比宇异于。

为顺行。

比为背立。

是形近而怀远志。

外亲而内自疏也。

故曰处狎昵。

一旦相违。

则同仇讐。

聚居欢乐。

一事启隙。

则生怨恨。

小人之恒情也。

唯君子戒之。

故和而不同。

亲而不侮。

近而不亵。

好而不一婬一。

久居而敬如初。

长处而交不渝。

无朝夕之殊。

冷暖之异。

无终始之判。

利害之乖违。

则其守也正。

信也坚。

待人以公恕。

自待以贞洁。

故如水土同类而不害也。

若夫小人之志。

乐则极一婬一。

怨则深恨。

利则与共。

害则遗人。

以情一欲为一爱一憎。

以势利为去就。

故比之为祸。

不可旋踵。

狎怨昵仇。

毁交败节。

天下所由乱。

国家所由败亡。

可不慎哉。

故比之君子。

益友也。

比之小人。

损友也。

正人而比。

国之福也。

匪人而比。

天下乱也。

能识此理。

治道备矣。

人道明矣。

故读比辞而得易教焉。

生不得离群。

居不得无家。

行不得无国。

聚族以长育。

合众以经营。

此人之不可避者。

而必自审于比之道焉。

有国与天下者。

尤为要矣。

易教先其大者。

乃举治道以概其余。

顺人之情。

而利用之。

因民之好恶。

而导之以正。

决民之利害。

而致之于中。

就其亲近而久要之。

本其欢乐而长保之。

此观比而得其义。

察辞而着其旨矣。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

不宁方来,后夫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彖辞。

言卦用吉凶之大概也。

比以相近之乐。

其德以坤之厚。

合坎之险。

外刚内顺。

故占吉。

此大体也。

原筮者旧辞。

亦先天末变之象也。

原筮与今异者。

取用不同也。

今以乾为先。

以动为用。

原以坤为主。

以静为德。

原筮为元永贞。

秉坤之德也。

坤备四德。

元亨利一牝一马之贞。

比则曰元永贞以有别也。

坤德纯一陰一。

比则有一陽一。

故虽具坤体。

而殊坤用也。

元者善之长。

贞者一性一之正。

而曰元永贞者。

以坤之德。

为坎先天。

坎在后天代坤。

而先天则纯坤之用以贞而永。

可见其不得离贞也。

有其元善而能永贞。

则德凝而用静。

其吉可知。

吉矣。

自无咎矣。

而比在今筮。

因时之殊。

位之异固有咎。

苟保其永贞即免。

故曰无咎。

不宁方来。

含数义。

不安宁。

一也。

无宁如此。

二也。

不则宁矣。

三也。

方来者。

正来也。

言不宁而正来。

其势甚危。

其趋甚急。

以坤而动。

入于坎窞其险在前。

而其行不可自止。

则不宁方来。

明其后不利。

有禁戒之意。

若作无宁解。

则以势之一逼一迫。

不得自止。

无宁为将来计耳。

而方字有指位者。

有指时者。

各有意义。

若曰不则宁者。

以比之动有咎。

果永贞而不行。

自安宁而无险。

其来亦有方矣。

辞虽赅数义。

究以不安宁之行正来为主解。

以比虽吉无咎。

为取坤之静也。

苟至于动。

而行坎之险。

其难久安可知。

圣人为人道言。

以长治久安为本今知比之难安则求其所以安之方。

此示戒而垂训也。

明比之象。

乃暂安之时。

前途危殆。

正不可测。

若以其安,而忘于危。

以其暂而忽于久。

则比之所谓乐。

及巢幕之燕。

所谓吉。

乃塞翁之马。

祸以为福。

失以为得。

则其所至。

必不堪告。

故彖辞指所包藏之甚凶。

虽吉无咎。

不可恃也。

事有始乐终忧。

初好而后仇者。

比之谓也。

能酣于宴安。

而醉于鸩毒哉。

故有国天下者。

不得不速图之。

后夫凶者。

亦谓后来之不吉。

比者相亲而昵。

相乐以嬉。

比于男一女而非正配。

故曰后夫凶。

以失其自贞。

则必趋于险也。

夫男一女之合必以义。

人之所守必以贞。

今贪乐而好色。

忘义而失贞。

则所比者。

必非嘉偶。

其凶也宜矣。

以女子而嫁二夫。

不贞可知。

以男子而娶再醮。

不义可知。

不贞不义。

纵一情徇欲。

虽不凶亦非吉。

何况不免于凶。

此以比诸失节之臣。

背盟之国。

丧守之人。

忘信之友。

不独后夫也,而日后夫者。

本比之象也。

人之最近昵者。

莫夫妻若。

而比之近昵。

不以正。

不能久。

因喻以再婚之夫妻也。

既以众同集。

其相得必有道。

以亲相近。

其相应必有故。

是其初可以利用。

其力已大。

其势已成。

则其致功有可为。

作业有可期。

引而揆于正。

则建设之基。

纳而归于一。

则平安之肇。

此先王所以能建邦国。

固疆宇。

莫不资于比也。

有竞进之心。

则业易一精一。

有争胜之勇。

则功必振。

天下之大。

兴王之道。

抚万方而朝诸侯。

建中极而威四海者。

其所本。

在能运其民而一之。

致其力而大之。

良莠不殊其用。

亲疏不异其仁。

为能安内攘外。

使其下不生心。

怀德畏刑。

使其民不相背。

则比之大用。

在此不在彼。

故彖辞明述其义。

而揭其吉凶之数。

辨其利害之因。

俾后人知所法。

而毋自败其基也。

故不宁方来者。

明夫安之必远。

后夫凶者。

明夫时之不可失也。

彖:比.吉也。

比。

辅也,下顺从也。

原筮元永贞无咎。

以刚中也。

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

以尽其旨也。

所谓比吉也。

比辅也。

下顺从也。

以比之初可用也。

犹自筑室者。

不如用人之垣。

自建山者。

不如因地之陵。

彼已具其势。

我则从其方。

是事半牛而功倍矣。

比之相比。

已有其众。

已有其力。

如聚族之群。

部落之长。

其下已顺。

其辅已明。

则因而合之。

其举至易也。

原筮元永贞无咎。

以刚中也。

谓刚中则柔见于外。

以坤能涵坎。

静能节动。

则孚元贞而占无咎。

以刚中也。

谓刚中则柔见于外。

以坤能涵坎。

静能节动。

则孚元贞而占无咎。

此数之所合。

时之所宜也。

不宁方来。

上下应也。

此句亦备数义。

言上下相应则安。

为天下而能定其藩邦。

此因应而安。

而四方来朝也。

反之则外寇末至。

内乱已生。

民心已离。

远忧方见。

上下之应。

而不安之方来。

所谓危亡立待者也。

欲转祸为福者。

当先从此辞而致力焉。

后夫凶。

其道穷也。

此与前讲义同。

道不可穷。

时不可失。

因比之误于比。

使先时者变为后时。

其穷可知。

其凶可见。

反之、则前夫吉矣。

一陰一陽一之合。

在得其正。

一也。

上下不应。

则不安。

二也。

上下之应。

由于能用比而安之。

三也。

因上下之应。

而不预为其道。

使将来不安。

四也。

盖在卦象。

上刚下柔。

其体固相应。

而其德乃相害。

如以水浸土。

先天母子。

固相从以濡。

若以土投水。

后天克胜。

反相违以陷。

此体用之异。

动静之殊也在体则为应而安。

在用则为克而不安。

其实皆相应也。

故不宁方来。

备数解焉。

为国而能抚其民者。

时之宜。

位之当。

乖时出位。

皆不正也。

犹乾之上九。

亢龙有悔是也。

故君子贵知几。

又上下相应一语。

后人多误解其义。

指为群一陰一与一陽一应。

夫应者。

必相得而有合。

所谓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道是也。

若偏多偏少。

则非正应。

比以群一陰一在下。

与上之一陽一远隔。

是不能相得有合。

欲其相应。

必求所以能合之道。

此吉凶在人事也。

不宁方来。

吉也。

亦凶也。

视时与位耳。

则所谓上下应者。

亦含吉凶二解。

合则应其吉。

否则应其凶。

不得以一应字而断为有合也。

凡卦辞之有应字。

其义皆如是。

言卦爻之应。

非必卦用之应。

言应之或吉或凶。

非必应之为吉。

读者宜细审之。

比之为用。

在比而不为邪。

比而不至于背比而能久。

比而克归于一。

则比之吉也。

乐也。

若陡比而不能免于邪。

凶于终。

隙于末。

各阿所好。

自以为是。

则吉反为凶。

乐反为苦。

所谓无咎者。

不免于咎。

后凶者。

诚属于凶。

则人事之责也。

盖比与师反。

其德亦与师异。

情感之所役。

易失其正。

偏激之所为。

易流为害。

此君子所以慎也。

道穷一语。

足垂鉴戒。

有其时而坐误。

当其位而不为。

虽欲不穷得乎。

故占比之象。

用比之道。

实大有为之时。

师上六一开国承家。

将于比见其事业也。

《宗主附注》

易经自文王周公制定卦序爻辞之后。

凡前连山归藏原有辞文。

亦录辑兼战.以明一卦有众用。

一爻有多羲。

虽周易采取不同前书。

而卦爻仍前。

则致用自包括各易。

故辞中恒有分列原辞与今辞睹。

原辞既连归原定之辞。

亦可称为旧辞。

而连归以次序之殊。

象意均异。

所指吉凶利害。

亦自不同。

以主客异形。

前后异势。

此之谓吉。

彼或为凶。

先之谓利。

后或为害,乃时位所关。

人事所感。

各不类也。

如同一地。

敌我殊情。

攻守殊略。

非数之差。

事势之别也。

而在同者、必有其共同之理。

异者、必具其独异之因。

此不仅卦爻为然。

卦爻尤明着耳。

连山归藏。

既异周易。

其辞亦大殊。

而其有所同者。

则亦与周易近。

此周易所以仍录连归之辞也。

此之所谓原筮。

即此例也,以本无所异。

因序异而用遂异。

然比与师为反。

则仍

同。

其所不同者。

远近之情。

间甚之理。

略有差耳。

故比吉。

周易之辞。

而元永贞无咎。

则原筮之文也。

吉较无咎。

所差一间,如以动定之异。

主宾之分。

进守之殊。

升降之别。

则或吉、或无咎。

亦以人事为主。

故并载为。

大凡所谓原者。

言有先天之意。

三易对伏羲卦言。

皆后天易。

归藏于连山、成周易于连归。

则可视作先天。

盖由所出也。

如母与子。

子在母后。

则先有者为先天。

此非全易之先天也。

故称原焉。

其辞则夏商之遗。

其筮则周易之语。

着一原字。

明所自来也。

比之全辞。

皆合原筮。

不仅彖也。

读者识之。

象曰:地上有水,比。

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全卦象辞。

明告后人知其大义。

言虽畧而指远。

文虽简而道广。

所谓成治平之德。

开太平之世。

垂久远之业。

致天下之治者。

不独一方之政。

一世之功已也。

而称先王者。

为言比之大用。

贵先时也。

先王所为。

百世之师。

规模所具。

天下咸服。

故因比之时。

达比之道。

成比之业。

唯先王之尚也。

后人恶能望哉。

夫圣人着此辞也。

固为表章先王盛德。

追述古圣开国苦心。

以勖后世之君子。

而在位者。

亦当勉继承之志。

图丕绍之功也。

而在易教言。

则重在用时济世之事。

盖人人不必皆有位也。

亦不必皆遇其封建之时。

则卦辞岂无用哉。

圣人不限于用。

不迷于道。

古者重封建。

则立国之所亟也。

若时易势改。

而犹拘执古人之制。

必至扞格无成。

则唯有审时作为。

临几顺应。

以奉时为本。

以先时为务。

则因于比之辞。

可竟比之道。

不至履穷之凶也。

故时者事业成败之关。

人之穷通。

物之生杀。

莫不由焉。

以比而能及时自为。

何患乎穷。

何忧乎凶。

上有其位。

下有其辅。

而能孚元贞之德。

成刚中之用。

则无大小皆有功。

又不独建国之事也。

凡易措辞。

莫不一举其大者。

以一概百可矣。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

有孚盈缶,终病,有他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比初六爻辞也。

六爻。

下坤上坎。

五一陰一一一陽一。

与师相反。

而其行也异途。

其动殊归。

升降各违次。

动静各违情。

顺而悖。

应而忤。

相偕而不相识。

相连而不相得。

以其内外殊位。

进退异时。

故自初爻至上爻。

吉凶不同。

利害相反。

此势也。

数也。

初六在内卦之始。

当坤爻之位。

为一陰一气初启。

坤道始应。

以厚载物。

以贞立信。

得地道之始。

履坤德之吉。

故辞合乎象。

义同于彖。

盖言比之初爻。

本坤厚之用。

行地载之功。

而有其利贞之德。

以应万物。

以安以生。

以成其博厚之一也。

夫坤者。

应乾者也。

地道无成。

而代有终。

坤之所以为用也。

比亦从之。

有孚者。

利贞之应者。

孚。

信也。

地以载物。

守贞而利尽群生。

此所以有孚于外也。

比之外卦为坎。

四爻为一陰一。

坎为后天代坤之卦。

又得乾之一陽一。

初六与之相应。

故曰有孚。

言如鸟之孵其雏也。

其气相感。

其情相通。

其生相依。

其用相成者。

皆曰孚。

言以其诚相信也。

如铜山之应洛钟。

琥珀之吸芥草。

情一性一之契。

气脉之投。

不期而合也。

凡曰孚者。

皆如是讲。

而比初六以全卦之始。

合水地之用。

其孚尤明。

水地皆最信者。

信以感物。

无不信矣。

如水之润下。

地之博厚。

其德永不易也。

故孚。

而在比则称其用而有孚焉。

言或孚或不孚。

将视其所致用也。

如用而克充之。

则为永孚。

如用而或从之。

或违之。

则或孚或否。

故曰有孚。

明其德之可孚。

而必视其用之真孚否。

比之所比。

初合终离。

易契而难固。

易从而时违。

永孚与否。

全在人之致用也。

初六者用而末彰。

动而末着。

故不能全知之。

然比之初固甚善也。

先天之用。

体坤立极。

其道主静。

其德为全。

故占为无咎。

言比之无咎。

其本来无可咎也。

有孚盈缶者。

体坤之德。

成地之道。

载物而物归之。

育物而物聚焉。

其诚信相争而无不至。

此所谓有孚盈缶也。

缶者器也。

盈其器者。

孚之所感也。

如以缶取水。

水随缶而盈。

是水信乎缶而不渝也。

坤上合坎之喻也。

且盈缶者。

以初爻之渐动。

事之初举。

器有限也。

而亦如其器以盈。

岂非孚之所利哉。

重言有孚。

明其集也。

必以诚信。

必依仁义。

必达一性一情。

而后能比也。

非偶尔乌合之类也。

故比之初吉。

乃其德也。

终来有他吉者。

地道无成。

代终之象。

以坤之用。

重在终也。

终者始之对。

来者往之对。

他者我之对。

有者无之对。

吉者凶之对。

比之为用。

皆取相对论也。

言非全如是也。

以比初爻。

事之方始。

行之方举。

而在象言。

则其所宜者。

在终来有他吉耳外此则相反矣。

故不言始往而称终来。

不言自我而称有他也。

凡卦用吉凶。

皆有主客两面之异。

比之所吉。

在他在来在终者。

则以比之易变也。

其吉凶恒难定也。

终来者因卦上下之应。

内外之殊。

而重视之。

凡言有他者。

必非一途之可循。

比者相比也。

必非一类之可称。

故爻辞如此。

夫比之为比。

以其有众也。

以其有类也。

其相比也。

必其近也。

必其似也。

故此与此比。

彼与彼比。

各比其所比。

而后见其德。

致其用也。

不必皆吉也。

能孚则吉。

不必皆凶也。

相悖则凶。

此比之所异于师也。

天之生物也。

原不一类。

必有其族。

地之载物也。

原不一方。

必有其宜。

仁者广大无垠之道。

此其同也。

义者辨析入微之道。

此其异也。

比者合仁与义。

故同而异之。

异而同之。

故一国之内有封建焉。

一家之中有昭穆焉。

此先王所以制醴也。

体者。

定仁义之分。

次同异之级。

别亲疏之道。

明尊卑之序者也。

而必有所孚。

以孚众情而谐同气。

以调异类而归大同。

此理之极则。

斯治道之轨范也。

故礼运有小康之世。

有大同之世。

其治不同。

其所以为治则皆同。

盖将以顺人情。

准物理。

而致之于平也。

贤者思其大。

次者思其细。

不肖者则混而乱之。

扰而离之。

此天下之不免有治乱也。

故所以象其同异。

而辞则求致其平治。

人道之所宜也。

圣人不外乎情一性一。

不背乎人己。

一准于中和。

而不拘拘于一人之利害。

故比者从众者也。

初六一爻。

重在他吉。

即此意也。

以克孚于外也。

孚而不渝。

内外同应。

则他吉即我吉。

人之所利。

即吾之所利。

故以天下公诸人。

以位均诸众。

建国而裂土。

封俟而锡爵。

名一器不以自私。

财物不以自富。

位不己踞。

权不独揽。

故能得众之心。

服众之志。

而以长保其位。

久享其利。

此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不威而畏。

不严而劝。

天下咸被其惠。

人民咸沾其泽。

而己亦与其安荣。

此所以辞称有他吉。

即以应彖之吉也。

称有孚盈缶。

即以应彖元永贞之占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爻辞之义。

言其吉之自他至也。

吉非己有。

而致之自他。

其吉更大矣。

佛所谓自利利他。

仁者立人达人。

即为自立自达。

此他吉之旨也。

此孚之所以盈缶。

此永贞之所以终来也。

虽然。

人事尚矣。

世末有无人而得治其国者。

尧舜之治。

尧舜之德也。

文武之治。

文武之功也。

尧舜文武。

不自私其位。

自富其财。

乃能永居其位。

久享其用。

桀纣私之。

而反失之。

富之而反亡之。

其为己者。

只见其凶。

末占其吉。

则尤可证明比辞之所取义也。

此爻辞旨系明为治之道。

亦为人之道也。

后人多末达其义。

遂使易教不明。

可慨也欤。

大学末章。

全本此意。

而傅中何以守位一节。

为含义说明。

世之读者。

要当会通而推扩之。

则治平之道可于此中得其究竟。

更能引证礼运之言。

小康大同之说。

及春秋三世之语。

则于唐虞已往之政。

将来大顺之世。

均可了于掌中矣。

《宗主附注》

此文为明治道。

实古人治平心法。

总不外本人情以为政。

大公无我以为治之则耳。

易中凡言孚者。

皆有效用。

如中孚是也。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此孚也。

必以我之诚信感召之。

末有以诈力服人者。

人末服也。

己之诚信未孚。

是己之咎也。

焉能责人哉。

比之初六。

基于坤之利贞。

以成乾之元亨。

实始于孚。

而其功、则为有他吉。

其果、则为盈缶终来。

因果分明。

感应至捷。

人人之所同具者。

此情此一性一。

推而充之。

草木犹化。

则诚信以至治平。

乃本末一致工夫。

为国者。

其留意焉。

又曰六爻各有用。

不独上下卦不同也。

而最要者、卦以一陽一为主。

五一陰一一一陽一。

一陽一贵一陰一尽。

一陽一居九五。

正与乾同。

此为得位。

而与师反。

以上下不同用也。

然比虽以一陽一正位。

却非如乾之刚。

则一一陽一处群一陰一之间。

恒易受蒙蔽之害。

故名曰比。

贵在能比也。

此者、相比而有争竞之心。

相比而怀背叛之志。

故得位虽正。

而处时嫌孤。

以人事一言。

必善用其长。

方可杜其患。

否则将自失其势。

而为群小所构难之秋。

故治乱在人。

人存政举。

人亡政息。

何以守位曰人。

何以聚人日财。

理财正辞。

禁民为非曰义。

此易传有鉴于比而立其教。

儒者袓述之。

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则也。

人者、所以守位者也。

人不得。

则位不保。

此人字。

指治人与受治之人二者而言。

而何以知其孰为得失。

则在乎比。

比然后知其得失也。

有贤者比。

则知其最贤。

有善者比。

则知其最善。

因此而知其人。

因人而知其治。

此比为成治之本也。

夫人民众矣。

心思杂笑。

而此以正之。

以类之。

以一之。

则家者归于大同。

杂者底于至中。

此比之功也。

故上下肯用此以成其治安。

而后国天下不愎变乱。

此有位者所当知也。

不然。

上有位而自骄。

下有众而自恣。

骄以失其民。

恣以究其法。

上下相贼。

而比于乱。

入各有离心。

事各有二制。

则众者助庄为暴。

势者纵其行一陰一。

则上下皆失。

更以保其位哉。

此不克自比。

而徒求其用之过也。

故比之大用。

不外于人。

不外于仁义。

不常其位。

不失其财。

不失其政。

乃不失其众。

以克治其国天下。

而趋于大同至中。

而后比之道以达。

易之教以成。

儒者之治功以见。

其所关不亦大乎。

故读此辞。

贵通比用。

此固兼善恶。

赅祸福者也。

唯人自择焉耳。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比六二爻辞也。

言比内卦六二居正位。

已有其守。

而坤德在贞。

能正位而守以贞。

其吉可知。

故爻辞如此。

夫比之为用。

类以相乘。

顺以相接。

同道而有合。

不至中离。

则吉。

反之则凶。

此全体之旨。

不独六二一爻。

而六二以处内之正。

能守其正。

不失其贞。

则所比者。

必能同心同德。

合以永久。

至诚至信。

孚以不渝。

乃君子之交。

信义之契。

厚德醇情。

静居安作。

如处一女之相守。

洁士之自一爱一。

纯乎天一性一。

本乎至德。

不诱于外。

不摇其中。

长保太和。

悠然天真。

乃以贞吉。

而顺乎道行。

此所以称为比之自内也。

自内者以地位言。

则其本位。

以时日言。

则其至中。

以所交言则至亲。

以所行言则至顺。

以比而相得。

犹夫妇之好。

兄弟之一爱一。

无间于物。

不违其情。

故曰自内。

犹曰其本亲也。

天一性一使然。

道义所合。

则和乐永久。

如地之博厚广载。

无弃于物也。

而内字尤示其至亲至近。

本来同德。

虽曰比。

实则一也。

坤之德。

凝一而静。

六二效之。

以位应时。

以德应占。

此自内贞吉。

乃一贯者也。

非二义也。

不以贞吉。

安云自内。

不孚自内。

安保贞吉。

如人之诚。

必先契乎心意。

心意未孚。

诚于何有。

故自内者。

犹人之诚能合其心也。

心身同诚。

内外同贞。

此六二之象。

而占者自获其吉。

以不失其本德也。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明其为贞吉者。

必先自保其内心之洁。

自守其内体之真。

自乐其一性一。

自安其天。

始能孚于永贞。

应于坤元。

故曰不自失。

言此贞德。

人所自有。

藏于身内。

时不自失。

即足召其吉矣。

推之待人接物。

何非以我之诚。

致我之贞乎。

故其吉无不应也。

以内外卦言。

六二上应九五。

一陰一陽一合德。

大如天地。

小如夫妇。

亦莫不以贞为吉。

以顺为正也。

六三:比之匪人。

孔子《宣圣讲义》

此比六三爻辞也。

本爻异于六二。

以位不正。

时不宜。

则所比不当。

匪人不正之人也。

失其自守者曰匪人。

犹言非人也。

人固有其自守之道。

亦曰人道。

传所谓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

仁义者人之正道也。

犹天之有一陰一陽一。

地之有柔刚。

本来固有。

非由外所传也。

曰人道。

人人所必遵之道路。

亦舍此不能行。

若失之。

则举足荆棘。

举步陷阱。

非艰即危。

其害大矣。

人道不可一时离。

而离之则非人。

故曰匪人。

中庸日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

可离非道。

此与比之匪人相证。

非道犹匪道。

亦即非人道也。

言其不正而肆行焉。

所谓盗贼是也。

匪人者盗贼之流。

其所集合也。

以利之相与。

其利一尽。

反面成仇。

无信羲可言。

无仁慈之念。

则其乖戾之德。

所使然也。

感于正者曰良。

感于邪者日戾。

戾气所集曰厉。

戾德所合曰劫。

皆一婬一暴杀害之所为。

而为人类之毒。

故曰匪人。

言失其所以生之道。

则唯有胥归杀亡之惨劫。

故匪人不可比也。

今六三非内非外。

不刚不柔。

失一陰一陽一之和。

违天地之正。

而乃相比。

则可喻之于盗贼之结合。

盗贼以图害他人。

杀伤良善。

亦自有其类。

以相济其恶。

此六三之所比也。

夫否曰否之匪人。

比曰。

比之匪人。

其义正同。

皆当天地否塞之时。

一陰一陽一乖戾之际。

上失纲纪。

无以正万民。

下失顺从。

无以事长上。

相怨以利害。

相责以恩仇。

相执以兵相示以戾。

不顾名一器。

不恤廉耻。

不计利害之大。

不问得失之终。

遂驱而相杀。

从而相残。

乃末劫之年。

离乱之纪。

人类至此苦矣。

比之六三。

虽一爻之所为。

有异于否。

而其势已比之匪人。

其情已介于盗贼。

欲免于祸。

诚难矣哉。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言六三之吉凶。

非寻常所同。

故以嘅叹之语。

示其祸害之然而已。

伤有伤害意。

有悲伤意。

有创伤意。

有悼伤蠢。

皆事所必至。

以匪人而相比。

举国家而畀之盗贼。

连国内而窟宅盗徒。

率人民而追逐匪众。

则其伤可知矣。

盖六三之时。

实自致之。

内既不和。

外又不适。

内忧外患。

纷至沓来。

纪纲以隳。

强一暴以肆。

良善莫保。

祸乱安止。

此辞所以称为伤也。

六一四:外比之,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比六一四爻辞也。

六一四已属外卦。

一陽一气接一陰一。

外德交内。

处相交之间。

当一陽一动之始。

虽为一陰一爻一陰一位。

而以上为九五。

刚柔相得。

乃相从以顺。

故其辞曰。

六一四外比之贞吉。

外比。

言其由内之外而相比也。

贞吉者与六二同德。

二与四同功异位。

皆以纯一陰一为用。

故皆有贞吉之占。

一陰一本乎坤。

德本乎贞。

唯能自贞。

始能外从。

贞见于内。

德推于外。

有诸内。

始形诸外。

六一四之能外比者。

以有六二也。

故以贞吉相应。

所谓诚信相孚者也。

诚以致之。

虽远亦服。

是贞者、必能用于外。

内有其德者。

必能建其功。

此内外相倚。

体用相协。

克孚贞吉之占矣。

且所谓外比之者。

有其人也。

人者指国之贤言。

内本其贞以自比者。

则能外推其德以比于贤。

所谓近者悦而远者来。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者也。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明比之有用。

非徒比也。

内比于亲。

以推化及外。

犹文王太姒之化行南国也。

外比于贤。

以推忠从上。

犹文王之三分有二。

以服事殷也。

皆能自贞不失其正。

故能相比以成其德。

辞特举圣人用比以济时。

因比以成教。

德泽日远。

功业日隆。

诚信昭于天下。

誉望系于诸侯。

此周代开国之功。

而文王济时之志也。

夫文王当纣之暴。

有比匪之患。

人民受其荼毒。

实可伤之秋。

而文王乃因之以广其仁。

施其德。

以比而克成其大用。

圣人用时之道。

于此可见。

故吉凶在人事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九五爻辞也。

九五在外卦之中。

当全卦之正。

乃得时位之爻也。

以一爻御五一陰一。

其势尊。

其德溥。

有非他象可比。

盖彖辞已喻之天子。

当封建之政。

为诸侯之主。

此与乾九五爻有相近之义。

故称之为王。

明其主天下。

临众民。

置侯国。

行征伐。

有取于师而用兵。

有拟于大有而举政。

有仿于同人而联合邦国。

制作典章。

归于一统。

威仪文物。

趋于大同。

此时势所宜。

地位所适。

居之不疑。

行之有耀者也。

爻辞明示九五之尊贵。

与其光大。

德备而功彰。

治成而时裕。

故曰显比。

显者。

昭明也。

光耀也。

以比而无所蔽。

光大高明。

临于尊严。

上下左右。

服事周章。

以拱中极。

远近内外。

听从和协。

以勤王命。

此有应于师之上六。

而克效先王之德业者也。

故显比者。

示于万国而咸服。

昭于有众而克顺。

无所隐蔽而达四聪。

无所隔阂而协万邦。

政令不严而威。

德教不专而化。

有拟于明明上帝。

昭昭在天。

斯名显比。

卦爻亦象之。

一一陽一独明。

众一陰一同照。

如日中天。

万物同光之谓也。

在前各爻。

或内比。

或外比。

或比贤。

或比匪。

皆廉隅之事。

隐晦末去。

臣下之位。

德泽末光。

故难称显比。

而不得指为王用也。

王用者天子之事也。

天子以之。

王用三驱失前禽者。

天子于政治之余。

从田猎之事。

春秋蒐狩。

以供祭祀。

而励武术。

训彼有众而勤兵。

教以礼仪而重勇。

与师六五之义同。

师六五曰田有禽。

而比九五曰三驱失前禽。

以与师反。

故师曰有禽。

此曰失禽。

师以师为主。

故贵有获。

以见其功。

此以王为主。

故重好生。

以见其德。

三驱有所制。

.以示毋作田荒。

失禽以开网。

则明仁慈及物。

此所以为盛德也。

前禽者。

指可得而弗得。

在前者易获。

而犹舍之。

故曰失也。

且与师应耳。

此禽即师六五之禽。

师则取之。

此则舍之。

舍之犹失之也。

王无私得。

故不自贪功也前者。

不逆取也。

前来为逆。

后去为顺。

舍逆取顺以失之。

实天子之德。

犹网开三面也。

邑人不诚者。

王行不戒严也。

王者、众之主也。

德之所及。

仁之所布。

人人皆其卫也。

故不必戒严。

而自无虏也。

且王亲贤近民。

人人欲见其颜色。

又田猎之事。

与民同乐者也。

故不戒途以警跸。

而予平民以瞻仰。

此万众闻鼓乐而欢歌。

见羽旄而舞蹈。

诚圣王之治。

亦颢比之孚也。

故其为吉大矣。

本节含义尚多。

此其最要者。

读者毋忽之。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九五之用。

贵在位正而时中。

既正则能大。

既中则能远。

斯为明明德于天下之王而称显也。

诗日。

不显唯德。

百辟其刑之德之已显。

天下是依。

兆民是托。

则中庸所谓有位有德者。

故能君天下。

子万民。

而为封建之主诸侯之尊。

此在昔时二帝三王。

均孚是占。

而后人有未逮也。

非位之不及。

乃德之未明。

是虽贵而不尊。

比而不克显。

此世不克上治也。

故显比者。

天所畀也。

天与之。

人归之。

其吉至矣。

而辞者。

释象者也。

其显比之象。

由于九五之正中。

故释文曰。

显比之吉。

位正中也。

而失前禽。

则由王者田猎。

贵仁不贵物。

以生为先。

故不逆取。

舍逆取顺。

不使禽之痛苦惊悸。

亦仁术也。

虽田犹寓仁德之念。

非失也。

舍之也。

邑人不诚。

固由王德之宽。

王威之温。

而人民久化其政。

自不警惕。

亦由取顺之义所推。

人民不自戒饬。

而官上亦不罪之。

则其上下之和。

相得之深。

非能与民同乐者。

不可致也。

而九五辞如此。

则以得位之王。

明德之君。

能以大中致民也。

故释文曰。

上使中也。

言上能以中和之德使民。

而民亦化于中和也。

情者偏激。

而发中节。

则中和矣。

中和者。

无大喜盛怒。

过哀极乐。

故无惊惕之心。

扰攘之念。

无畏避之志。

忽遽之行。

用能悠然自在。

恰然无骇。

虽临君王之前。

一若家人父子之侧。

虽际礼仪之盛。

一同平居谈笑之时。

固不复诚。

亦不足诚也。

可见中和之化。

位育之至,譬诸天威。

而无慑于一时。

譬诸神德。

而无骇于顷刻者。

习于闻见。

饮于耳目。

不觉而然。

所以为化也。

故释文上使中也一语。

为至一精一弘之义。

此中字乃天下之大本。

一性一之体也。

能以中行。

天下无不悦服。

而比九五之德.即在此中字。

而能推之。

天下同中。

更何患乎凶。

有比之中。

以孚中孚。

则大小过可以免矣。

大哉中乎。

为夭下国家者。

其善用诸。

上六:比之无首,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比上六爻辞也。

比之上六。

为数之穷。

乃气之尽。

以比而无主。

成群一陰一相构之时。

此数之极也。

故爻辞曰比之无首凶。

在乾上九之后。

亦以数之尽。

而有群龙无首之象。

然此异乎乾。

乾以纯一陽一之极。

比则众一陰一之穷。

有不同也。

其占凶者。

处众一陰一竞乱之日。

而失乾纲独振之人。

则乱将一靡一已。

故曰凶。

在易之用。

皆以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道为正。

若偏则有灾。

今一陽一少一陰一多。

而上六又值一陰一之盛。

一陰一极无一陽一其害必烈。

故为凶。

彖辞释之曰。

后夫凶。

即此意也。

言己过九五。

一陰一不逮一陽一而独用。

虽为无成。

虽进无地。

是无可用也。

比之为妇不配其夫。

而独往来。

则其不得终也。

乃气使之耳。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言极于其位。

进退俱。

而为无首。

首终一也。

有始有终。

今无首。

将何以终乎。

盖比之用。

贵得主也。

上六无主。

乱将用长。

此无终之为凶也。

总观六爻。

吉凶互见。

则以比之一陰一陽一。

一往一来。

一逆一顺各不同也。

而在人事之自择耳。

舍逆取顺。

守贞用中。

为全卦主旨。

亦易教大义。

读者当于此细求之。

比与师反。

而用相引照。

故辞有相关合处。

可见其往来顺逆之道矣。

《宗主疏述》

此爻之辞。

吉凶亘见。

而相差太殊。

则以比之为用。

包吉凶二者。

非他卦比也。

而比之内外卦亦不同。

正由一陰一陽一升降异道也。

凡卦皆从下爻而上。

而一陰一陽一之气,则有异。

一陽一顺一陰一逆。

一陽一卦为顺者。

一陰一卦则为逆。

反之则一陰一为顺者。

在一陽一为逆。

如比与师反。

虽皆属一陽一卦。

比乃一陽一中之一陰一。

盖师为一陽一。

比为一陰一。

以相继而成循环。

此易卦之例也,故比之气与卦逆。

其行亦相迕。

此六爻辞之不同也。

上坎为一陽一。

下坤为一陰一。

一陽一升而一陰一降。

其道如否。

故逆者永逆。

顺者暂顺也。

其辞在六三曰。

比之匪人。

与否之匪人意义正同。

既由否之乾坤不交。

一陰一陽一各殊。

其道与比之逆同,故虽配而不和。

随而不亲。

顺少而逆多也。

观此可知比之用矣。

易自屯蒙以下。

至比为一段。

上应乾坤。

下启泰否。

如屯蒙。

如需讼。

如师此。

两两相继。

一往一来。

为数之起伏。

气之消息。

升降有次。

动静有序。

而所象天地造化。

人物生死。

与夫国家兴败。

事业始终。

皆有一段因果。

相与推嬗以迄无尽。

犹一岁之四时。

一日之昼夜。

各为节候。

自成刻度。

积则为一。

散则为众。

分而愎合。

合而又分以应天地生育之情,人物交递之状。

大小不异。

远近不殊。

皆以此卦象之。

爻效之。

而犹称为比类。

以众而后有类。

类而后有比。

天地人物。

生化日繁。

不有比类。

无可纪识。

比者相此也。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此比类之为用。

乃生化之大则也。

比之于人。

其关尤切。

以人类自古迄今。

愈衍愈多。

愈趋愈分。

设无所比类。

必不能全其生存之道。

故有族、有乡。

有邑。

有国。

有部分。

有派

别。

有种、有系。

有色。

有体殊。

有言语文字之不同。

有宗教习俗之不一。

而皆自成其类。

自相为比。

而后长保其土。

克享其利。

各安其生。

以乐其业。

此比之用、所以为大矣。

序卦曰此乐。

象辞曰比吉。

皆极赞其效。

明其功。

此诚人类不可不知者也。

故有比之道焉。

有比之情焉。

有比之识焉。

有比之规矩焉。

而莫不存乎六爻。

见乎辞义。

特世人或熟睹而末察。

或罔顾而末信。

或浅测而未深。

或轻绎而末达。

邃使圣人制易卦之旨不明。

垂易教之意不显耳。

宁非可慨也耶。

最要之旨。

为明易内外之义。

序卦以一家人主内。

睽主外。

而比爻六二。

则称内比。

六一四、则称外比。

凡众所集一团一。

无大小、皆有内外之交。

既至夫妇。

亦有内外之别。

男正位乎外。

女正位乎内。

内外皆定。

则国家安治。

故齐家治国。

莫不先求内外之定。

有一末定。

遑言齐治。

此必以内外之比。

为致用之本也。

夫内比者。

亲一亲也。

外比者。

尊贤也。

在人言之。

则入孝弟。

出敬老亲仁。

亦修身之道。

故六爻。

直包修齐治平之道。

而中庸九经一章所举。

莫出之用。

不独建国封侯已也。

有家者。

必齐其家。

而齐家本于修身。

有天下国家者、必求平治。

而平治本于修齐。

此比之封建之功。

必自内外之比始也。

内亲其亲。

仁之用也。

外尊其贤。

义之用也。

仁义。

人道也。

二者备而礼生焉。

此大同之治也。

不外于之用焉。

封建之制。

礼之文也。

治之成也。

礼立而治明。

内安而外定。

天下归服。

万民听从。

则唐虞之世。

二帝三王之所尚也。

而犹忧乱国之民。

违命之敌哉。

故天下不足平。

国家不足治。

其功至矣。

其道大矣。

而溯本探源。

则由于用师之反。

师者兵也。

圣人备而不用。

故先德而后兵。

以仁义怀柔万邦。

而不贵武功。

以爵赏劳来天下。

而不尚诈力。

此内外能成其比也。

亲一亲则九族以和。

而无怨言。

尊贤则万邦以服。

而无远志。

此诚信之所孚也。

中和之所化也。

故能卒成其乐。

永占其吉矣。

大哉比乎。

大学中庸之义。

咸备于此。

读者其识之哉。

从之则泰。

违之则否。

泰否之分。

此德之成否所致。

故六爻。

赅顺逆之行。

概吉凶之数。

唯人自履之。

而大有同人。

正其验也。

又曰。

辞讲解极详。

而最要者。

既吉凶由时定。

先时者吉。

后时者凶。

莫非人事也。

古时封建之制。

实本于。

大小有众。

莫不有主。

此既以一陽一统一陰一。

使上下相从。

而无违背也。

今封建虽废。

而比之用末改。

果率之以正。

则仍统于一。

若比之匪人。

则民早离心。

岂独失时之凶巳哉。

读比而念及国家者。

当思所以挽救之方乎。

比字古文亦二人。

如从字。

言二人相比并也。

并字为二立宇。

古文作。

亦二人相并立之意。

比古文作。

而众作建。

皆非一人也。

皆以二人以上、相集合而成。

众则有大小之分。

此则为匹敌之义。

故师卦象。

而象。

以两两相对。

非如师之统于一正也。

然卦亦五一陰一一一陽一。

何以不为而名比。

则从师之反也。

故比二人字作反背形。

言其末能和辑也。

虽有一一陽一。

孤立高标。

势不下接。

上与下暌。

众志不一。

故为比。

各相比也。

此正与师反。

而势易乱。

故圣人因之制卦。

建设诸候。

利其相比。

而各自为邦。

假其同比。

而间接其众。

则不属者属。

不亲者亲。

比而免于乱矣。

此人事所以济时之穷。

若不然。

时已非师。

势已阶乱。

各昵所好。

而不能大同。

各背其主。

而不克定一。

则嫉妬之情必炽。

仇杀之害不免。

以乐生悲。

反整为散。

将何以领其民。

而安其国哉。

故示其戒。

比辞垂其义。

以取则于师。

取证于同人。

取譬于大有。

皆先人事而建其极。

立候国而辨其方。

此周官所称维王建国。

辨方定位一节之义也。

而最近则见于师之上六爻辞焉。

师上六已极将变。

与比无多殊。

故垂训曰。

大君有命。

开国承家。

小人勿用。

此十二字。

足抵礼仪三百篇。

盖治平之道。

巳尽于此。

读者其留意耳。

夫大有同人。

既礼称大同之象。

春秋太平之世也。

而其对面则师比之势。

致用之得失。

成治之大小。

全系乎人。

细审此数卦之辞。

必了然于指掌矣。

此卦义例。

为周易六十四卦中最复杂者之一。

盖古卦、先天后天各异。

而其关于乾坤离坎四卦者。

尤为难明。

以后天离坎。

既先天乾坤之位也、故皆有先后天之异。

虽异于辞,不异于象。

故卦辞位互释先后天。

以明其体用动静各不同也,此为坎坤。

先后天同位。

而后天在先天上。

与师相反先后倒置,则占者必逆而推之。

此一例也。

先后既以异而同。

占者必分合细推之。

此二例也。

先后天有一陰一陽一之殊。

坤一陰一而坎一陽一。

则逆顺互异。

占者亦当互推其逆顺。

此三例也,先后天有母子之分。

坎为子而坤为母。

则有相生成之义。

占者必两求之。

此四例也。

故卦辞最为难解。

而吉凶至不一。

或吉而凶。

或凶而吉。

皆由其顺逆之道。

一陰一陽一之情。

刚柔之德。

各不同也。

古来释者。

多不得经旨。

勉强附会。

实乖原意。

在六十四卦。

此例尚多。

而于先为揭出。

读者应留意及之。

勿以辞之矛盾为怪也。

事之利害兼至者。

亦多矣。

则比之吉凶相随。

又何奇哉。

何以必释之成一贯哉。

故辞之半属吉。

半属凶者。

正其数之所成也。

此固吉。

而人朋比则为一奸一。

比固乐。

而事相比则为害。

此天数不可尝试也。

何况比之六爻。

已吉凶互见者乎。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易经证释》易经书籍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孔子《宣圣讲义》师之反为比《易经证释》比卦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