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圣讲义》随之象。上兑下震。震动而兑应。为上下相从《易经证释》随卦

易经证释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 - 随卦

易经证释

随卦

孔子《宣圣讲义》

随之象。

上兑下震。

震动而兑应。

为上下相从之义。

全卦三一陰一三一陽一。

一陰一陽一数同。

而上下不均。

在下为震。

以一一陽一初动。

主一陽一气之长。

在上为兑。

以一一陰一居上。

主一陰一气之消。

兑消则为乾。

震长亦为乾。

虽三一陰一三一陽一。

若二气平均。

而实则一陰一消就一陽一。

应以一陽一为主。

一陽一以乾行。

震应乾。

而兑应坤。

坤顺承乾。

兑亦从震。

故曰随。

言随乾化也。

二一陰一居内。

二一陽一居外。

一陽一德主泄。

而一陰一在其上。

一陰一德主藏。

而一陽一在其下。

是动静相和。

刚柔相济之象也。

震之一一陽一在下。

其志尚进。

而得兑之一一陰一。

为之维絷。

兑之二一陽一主散。

而得震之二一陰一。

为之牵挽。

相辅成用。

相错成文。

两者志趣虽殊。

一性一情易洽。

故为随。

盖震为长男。

兑为少女。

一长一幼。

志殊而德不相比。

兑逊而震傲。

兑弱而震强。

是以兑恒随震。

乃一陰一从一陽一之大则也。

一陽一者正也。

从则道大而用光。

功弘而德美。

此随之四德俱备。

有同于乾也。

卦之备四德者。

皆如此例。

而随尤着。

则以震兑之近乾也。

震当主器。

乾之所重。

兑为弱息。

乾之所怜。

二者皆近乾而卦爻配合。

恰得归于乾。

是随之用。

乾所出也。

故四德之全。

亦与乾同。

凡三一陰一三一陽一之卦。

如泰否。

既末济。

其最明着者。

上下平均。

刚柔适应。

乃乾坤坎离四正之卦。

相交错而成者也。

他如咸恒损益。

噬嗑丰各卦。

则为四正与四隅交错而成者。

其上下不均。

刚柔不应。

则其用亦相殊。

德亦自异。

唯随与蛊为相对卦。

蛊为艮巽合。

乃少男与长女。

恰与随相对。

蛊为巽宫归魂卦。

随着震宫归魂卦。

其所变之位次亦同。

蛊则二一陰一居外。

二一陽一居内。

一一陰一在下。

一一陽一在上。

一陽一反从一陰一。

刚反随柔。

则以柔大而刚弱。

一陰一长而一陽一消也。

故蛊为一陰一胜。

为暗昧。

与随之一陽一胜光明者。

正相反。

此在随为得乾之用。

而蛊为得坤之用。

随为上下相顺于正。

蛊为内外相比于一奸一。

以易道尊一陽一崇正。

则随为吉卦也。

随之反为归妹。

归妹亦一陰一从一陽一。

而一陰一道穷。

以归妹上震下兑。

一陰一居一陽一下。

而一陽一有遣一陰一远离之意。

名归妹者。

言震遣嫁兑也。

兑震一男一女。

而非配偶。

不似咸恒。

咸恒以长女长男。

少女少男。

两两相得。

故比之婚姻夫妇。

随归妹与蛊渐。

则一若姊妹。

一若主仆。

以刚柔之数有差。

而尊卑之级以别也。

在随与蛊。

以事言为正变。

以人言为主从。

以道言为正邪。

以德言为刚柔。

皆由一陰一陽一消长之殊也。

随之下刚上柔。

柔能顺刚。

虽上下不侔。

而内外相应。

一陰一所悦者一陽一。

一陽一所亲者一陰一。

此随下动上说。

内刚外柔。

孚于道用。

合乎人情。

四德以全。

道行于天下。

乃封象为之也。

夫随继豫者也。

传曰豫必有随。

此义人多未明。

盖豫之用在顺动。

顺则为柔。

柔则易悦。

动则为进。

进必以刚。

刚进而遇柔悦。

是随之所由来也。

震。

动也。

刚也。

兑。

悦也。

柔也。

豫以九四一一陽一克率众一陰一。

一陰一以从一陽一。

刚以化柔。

一陰一柔既化。

理数乃孚。

而其变为三一陽一三一陰一。

两得其平之象。

自泰否至此。

实乾坤再错之一度也。

虽卦非出乾坤。

而内含乾坤之象。

亦犹泰否之交互也。

随以象泰。

蛊以象否。

其不同者。

乃错非交。

交则为正。

错则为变。

是随与蛊。

乃乾坤之错。

而泰否之变也。

故二卦以变为本。

而变之最着者。

即由谦豫之一一陽一五一陰一。

变而为三一陽一三一陰一也。

谦豫得其正顺。

而道以平。

随蛊承其变动。

而道以广。

则随蛊一正一邪。

一善一恶。

相形成用。

而后世情益显。

人心益明而道乃益复。

用乃益杂。

此作易者。

体会其变。

揭櫫其故。

欲人知道之不可久。

而用之不可穷也。

故豫之后受以随。

随生则豫尽。

随行则豫穷。

豫以顺动。

而持其常随以应变。

而革其旧。

传曰随无故也。

故即故旧。

变则更新。

豫变成随。

是世道将新之象。

谓豫之旧制。

不复存留。

而随之举措。

皆从改创。

或曰无故者。

无亲也。

以震一陽一刚、而翕服一陰一柔。

有灭亲之意。

然非其本义也。

故者久也。

无故。

末久也。

以随之德同乾。

乾本天道初建。

混沌始分。

其非久有可知。

随以豫变而大异于前。

亦有初创之意。

且故者即经历也。

俗曰事故。

故犹过也。

已往之事皆故也。

随以变生。

而删除往事。

本刚动之德。

致更张之功。

其道颇宜。

其时亦合。

故曰天下随时时至则变。

时至则新。

既曰随时。

自非守旧。

凡称时者。

必指新言。

豫之时义既穷。

随时之象以启。

则随者。

乃与众俱新之卦也。

《宗主附注》

随为兑震合。

乃一陰一陽一平均之卦。

而一陽一与一陰一接。

一陰一能从一陽一。

故名随。

以随字义言。

如小儿之随尊长。

仆从之随主人。

相陪于前后左右。

若近若离。

似合非合。

与泰否既末济各卦迥异。

颇同于咸恒之象。

则以一陰一陽一爻交错。

而末匀配也。

兑为二一陽一一一陰一。

一陰一在上。

震为二一陰一一一陽一。

一陽一在下。

在一陰一陽一数言。

为相对。

在上下卦言。

则不侔。

而有尊卑先后之殊。

主从左右之别。

故名曰随。

随乎正也。

一陰一陽一皆得正位。

亦与既济相似。

而其用不同。

又与否卦相频。

而其道不一。

则由初上二爻之一陰一陽一。

不相悖。

且相得也。

一陽一升一陰一降。

初终相济。

故也。

故随为四德俱全之卦。

而辞多吉占也。

随:元。

亨。

利。

贞。

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全卦辞也。

易卦备四德者。

除乾坤外。

唯屯临无妄革与随。

则其用得乾坤之正。

或其备也。

随之为义。

有随和随顺随率之异。

随和者。

不着是非。

听人所为。

而附和之。

随顺者。

顺乎道理。

亳无改背。

以遵行之。

随率者。

盲从故同。

曲意逢迎。

以苟合之。

皆随也。

随和为上。

玄德无闻。

大道不办。

浑然从同。

以体太和。

其义与和字相近。

盖本乎天一性一。

而得其全者也。

其次为随顺。

顺正以动。

舍己从人。

建中立极。

孚于天时。

行其道。

履其则。

以终以始。

无过不及。

此明乎一性一情。

而得其正者也。

最下者为随率。

有知无知。

善恶不分。

为正为邪。

苟合是先。

巧言令色。

媚己悦人。

而趋利取盈。

滑稽突梯。

如妇人仆役。

唯唯否否。

此全蔽于情一欲。

工于趋避者也。

君子所羞。

志士所耻。

名曰诡随。

乃随道之污也。

而天下之释随者。

多误认焉。

盖随一也。

顺天者得其道。

顺理者得其德。

面顺情者徒得其咎耳。

故随为全德。

而人道必自利贞始。

利者义也。

贞者正也。

正义不明。

而言随。

末有不取咎戾者。

此随之大用。

以四德之备。

而咎戾之免。

为准则。

否则非随之道。

将受其害。

君子审诸。

随字又含遂字意。

随犹遂也。

遂其生成。

使之顺遂。

遂者成也。

故随有玉成之义。

即顺以成之也。

乾为大生。

坤为代成。

生成者乾坤。

遂之者随。

生成必因天时。

必因地利。

随亦包具其用。

而在人事。

则以时宜为先。

随者随时而致其成也。

随时而予以利。

随时而得其宜。

斯无悖于随遂之义。

此随之四德比乾坤也。

随以包含一切。

而致其用。

为利为宜。

其道必大。

临者大也。

而随有同于临。

随以顺时成德。

依天地之生成而遂之。

体万物之长育而成之。

成者屯也。

而随有似于屯。

谓屯初生之象。

临已长之象。

初者得其成。

长者致之大。

皆随之用也。

随以正为本。

顺正守道。

以发为德业。

居贞尽利。

以底于元亨。

则内有其诚。

外着其善。

诚善着。

无妄也。

而随有媲于无妄。

随以变为主。

顺变不拘。

因时立义。

求宜为志。

孚利为行。

不泥于旧。

则德日新。

不执于故。

则道日进。

新进者革也。

而随有取于革。

谓随合震坤之德。

秉乾兑之功。

震动以伸之。

兑悦以易之。

万物同伸。

而天下乐易。

故有近于无妄与革也。

无妄得其诚。

乾惕之义也。

革致其变。

代终之义也。

震出于坤。

而附于乾。

兑出于乾。

而归于坤。

一刚一柔。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合之为用。

乃通乎常变。

乾坤为生成之母。

震兑为长育之机。

二者德同志合。

故随。

之辞。

皆本此义。

而其进也以渐。

则风山渐。

乃卦中之互象也。

渐以进。

则变不失其道。

新不乖其旧。

犹震兑之出于乾坤。

而其德用不违乾坤也。

故六画之一陰一陽一同。

唯错综异。

异者用也。

同者本也。

百变不离其宗。

随之道也。

譬如天时。

一岁数易。

而年年如故。

譬如地利。

四方互殊。

而处处有同。

则随之道所着也。

元亨则通于天下。

而无不宜。

利贞则应于事物。

而无不便也。

随时之义大矣。

随时者、顺变也。

顺变不睽于正。

道与革同。

革为变之大而显。

随为变之约而隐。

则时有未至。

事有或宜也。

用随者。

不可及革。

用革者。

不可及随。

传曰。

随无故也。

革去故也。

一无一去。

轻重自殊。

无者渐。

而去者突。

无者缓。

而去者急。

无者如忘。

去者如断。

忘必以渐。

断必以速。

用随者必参屯生艰难。

临大宽洪之义。

必循无妄诚实而正。

革改新而中之道。

以兼此数者。

方能竟随之用也。

故彖辞如此。

曰:刚来而下柔。

动而言。

随。

大亨。

贞。

无咎。

而天下随时。

随时之义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明释全体大用也。

刚来而下柔。

柔字或属下句读亦可。

以之初爻为一陽一。

而四五两爻亦一陽一。

一陽一主升。

故曰来。

一陽一在外。

而初爻分处于内。

是能下也。

一陽一为刚。

德能下人。

以柔用也。

内卦二三爻皆一陰一。

而随初爻动。

以与上爻应。

是柔之动也。

一陰一本降。

而内卦二三爻乃随一陽一升。

上爻虽极。

而下与五四两爻交。

是相得也。

相得为说。

说同悦。

以相一爱一悦也。

故曰柔动而说。

若属上句。

则谓刚能下柔。

若属下句。

则谓柔能随刚。

二者一义。

不外相交相济而已。

初爻之一陽一以动。

而得上爻之一陰一为悦。

在数言。

为初刚终柔。

在事言。

为内刚外柔。

在道言。

为体刚用柔。

不外于交济之义。

交济。

既济卦为大则。

既济六爻。

三一陰一三一陽一。

一陽一居一陽一位。

一陰一居一陰一位。

相次成序。

一丝不乱。

故曰既济定也。

言其次序有定。

刚柔调济。

不相犯也。

异于是。

而初爻为一陽一。

上爻为一陰一。

亦协其位。

内得二一陰一。

外得二一陽一。

互为调配。

亦孚其道。

虽内一陰一外一陽一。

有乖至数。

而初刚终柔。

足概大用。

是亦为交济之卦。

而名曰随。

盖如六位皆协。

则名济矣。

以有强弱之差。

次第之别。

而能相携相抱。

故名随。

犹行路者相先后也。

随者必相得。

必相需。

得则为合。

合则为大。

需则为慕。

慕则为亨。

盖其用弘。

其道通也。

既大且亨。

而上下不失其正。

即六二与九五也。

二者卦之正位。

乃乾坤本德。

得正为守。

是即贞也。

贞以守正。

亨以致用。

大以告成。

天下随时。

而无咎矣。

随时之义大矣哉一语。

总括随道之全。

而明随用之妙。

盖随者必有所凭依。

如幼随长。

弱随强。

寡随众。

卑随尊。

必有率者而后随之。

若无之。

将谁随乎。

随人者贱。

随力者辱。

随事者鄙。

随物者惑。

皆非随之大用也。

唯时为尚焉。

时者无穷而有序。

多变而不紊。

有用而通。

无方而大。

如天之四时。

天道且随之。

地之四极。

地利且随之。

随之以成其用。

违之乃背其道。

故以随时为随之用。

而天下无不随之矣。

且随时二字深义。

不独指时之宜。

而在时中。

盖时中乃时宜之本。

即元亨利贞之利也。

利以和义为本。

义为事宜。

既无不宜也。

凡宜于此者。

不宜于彼。

曰利则可。

非义之和。

宜于今者。

不宜于后。

曰时则可。

非时之中。

中和天下之达道。

时中随时之要旨。

苟非时中。

实偏于一端。

必受其害。

故时以时中为本。

而随之用如之。

大抵用时。

多拘于近。

而忽于远。

执于一。

而忘其他。

则时之效不广。

非随时之义也。

故必以天下随时为言。

天下随时。

无不随矣。

随时而道成。

而德至。

天下亦成道至德。

此元亨之所着也。

随时为应变。

而不徒顺变。

为利用。

而不徒致用。

即广狭之辨也。

以随之大。

有类乾坤。

则其为用。

亦当如之。

《宗主附注》

随者。

顺从也。

附和也。

以一陽一为正。

而一陰一从之。

以刚为中。

而柔和之。

故名随。

盖以卦中九五六二两爻相应也。

九五为外正位。

与乾同。

六二为内中爻。

与坤同。

是能得乾坤之道者。

故备四德。

然随处变故。

而易离经常。

内含巽卦与艮卦。

为风山渐。

有浸一润之象。

如失其道。

则附庸于人。

而无自主之权。

浸至流连忘反。

犹江河之日下。

不可复止。

故其敝为诡随。

诡随。

小人之道。

曲从阿附。

以取一悦于当世。

胁肩謟笑。

以争媚于大人。

遂乖随之义。

而必受其咎。

是随之咎。

由于不善用之。

即王良所谓诡遇者也。

以其迎一合物情。

而不知时务。

则虽得志。

亦不免于咎戾。

此君子之所戒也。

要在处变而不违时。

顺时而能应变,中有所主。

百折不回。

大而能细。

一贯其道。

则无时不适。

无事不理。

故曰随时。

即不为固拒。

不为曲从之谓也。

相时而动。

见机而作。

以坤之顺承。

乾之乾惕。

为行止之本。

刖所如无不合矣。

此用随。

宜明随时之义。

而戒诡随之行。

学者识之。

又曰。

随为刚柔交互之卦。

刚以交柔。

而柔能从刚。

是相契以诚之象。

刚不陵柔。

而柔克济刚。

是相一爱一以德之象。

故在内能自固。

对外能自强。

而天下顺之。

万民服之。

其道至矣。

而用之或有害。

则以随之过。

反为比。

比乃水与地合。

以一一陽一升于上。

而下沉浸于一陰一也。

随由豫变。

亦易类于此。

比则非交互为善。

乃朋比为一奸一。

此由随之敝。

在不胜其柔。

即震之德不胜兑也。

其次则为蛊。

蛊以山风合。

以一陰一大而一陽一稚。

一陽一被一陰一惑。

不克自振。

两相蛊惑。

而为一奸一宄。

以成其私。

随之反即蛊。

用之不及。

则退为蛊矣。

此亦随之敝。

而由一陽一刚不振。

失其贞正之故。

致为益者反成损。

为泰者反成否。

皆昧于随之正用也。

随之正用在时中。

时而中。

则无敝。

盖一陰一从一陽一失其中。

为大过。

过则类比。

一陽一交一陰一失其中。

为不及。

不及类蛊。

是皆知有随。

而不知时中之义。

徒以随附交结为用。

而不择邪正顺逆者也。

故其至必受其害。

所谓咎也。

咎在徒随而忘时中。

徒顺而忘正义。

是以彖辞称无咎。

而释之以随时之义。

可见圣人垂教之至意。

咎岂天道所予哉。

悖时即违天。

失中即逆道。

此所以有咎也。

苟明四德之羲。

而达时中之行。

更何咎之可言哉。

故随之咎。

人致之也。

象曰:泽中有雷。

随。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卦象。

言随时之义。

明人道之一也。

随时者。

以人顺天。

以事依时之谓也。

泽中有雷。

一陰一中有一陽一也。

雷升于泽。

一陽一出于一陰一也。

泽为低洼之地。

雷乃升腾之物。

泽有润物之用。

雷成云雨之施。

二各升降虽殊。

功用相倚。

为类虽异。

为道则同。

故曰随。

言随从而见其德用也。

随以随时为大。

时以成用为本。

用以及时为先。

不关于事者。

不足名用。

不见于用者。

不足名时。

不合于道者。

不足名德。

德也。

时也。

用也。

事也。

一以致之。

曰随时。

盖人道不得背乎天。

违乎时。

以生息也。

此象辞向晦宴息。

明释随时之义也。

人之生也。

有作有息。

不可阙一。

乃体天也。

天有日月。

有寒暑。

有昼夜。

人有起居。

有动静。

有作息。

一也。

末有久作不息者。

亦末有息无其时者。

天之寒也。

日之夜也。

皆息之时。

人亦如之。

而最着者。

一日之时也。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人之常也。

既作皆兴。

既息皆默。

制之定也。

人道依天立制。

以教天下。

则天下化之。

无不随时。

一人随时。

一方随时。

一事随时。

一物随时。

推之天下皆随时。

则随之道成。

随之用见矣。

故君子因随而定其作息之制焉。

不曰作者。

言息必有作也。

息之时定。

则非息时。

皆作之时。

古文简而义赅耳。

向晦者。

宴息之时。

即一人一日工作且毕之时也。

向晦有二义。

向与向同。

俗亦作晌。

或曰向午。

或曰向晚。

向晦者。

午与晚也。

向午则食。

向晚则寝。

食有食时。

息有息时。

总称之曰宴息。

宴安也。

食也。

作既至时。

乃食乃息。

以体天道。

而节人之劳逸也。

或曰向晦者即向晚。

天晚归息。

故曰入宴息。

言非天晚。

常在外勤劳也。

义无大殊。

不过农民耕种。

往往称一日。

或半日。

或一憩之时。

曰一晌。

或半晌。

晌即指工作休憩之时。

大抵农民耐劳。

必待晌始休憩。

而有竟称为一晌者。

又有称一日所能耕毕之田。

为一晌者。

皆指休憩之度言。

各方微有别耳。

向晦入宴息。

指为一日安息可。

指为午食晚息亦可。

总不外因天时之早晏。

定作息之制度而已。

宴与晏亦通。

宴必晏时。

无非节其劳逸。

顺其生成。

使得天时。

而合人道耳。

至说者谓宴息必向晦。

似专指农工。

则泥也。

宴息二字。

不独为一日言。

即学者息游。

亦宴息也。

修者静定。

亦宴息也。

劳者有休养。

苦者有安慰。

何非宴息之义。

不过经文举一日之制。

以概其余耳。

人之生息。

必依天时。

必赖日光。

必避暮寒。

必防过劳。

必戒夜行。

为以育其体。

且养其德。

和其一性一。

且调其情。

亦不外本乾道变化。

正一性一命。

保太和。

乃利贞之义。

宴息即利贞之事。

此随之德用。

取法乎乾也。

《宗主附注》

随为乾坤交错之卦。

而异于泰否。

则以兑震为乾坤之变也。

兑震各得乾坤之数。

合之成一乾坤。

分之则为兑震。

故可亲为乾坤错杂之卦。

而非乾坤交互之卦也。

然错杂者为位。

而其遵仍交互也。

故名为乾坤之交。

即泰否之变也。

凡各子卦。

交互而成三一陰一三一陽一者。

皆如此例。

皆称为泰否之变象。

泰否异类。

一陰一陽一至惰。

而随之六爻。

上下交错其位。

来往同环其途。

则为类有同有异。

而致用亦有同异也。

随象虽错。

而分配得宜。

数虽杂。

而调剂得中。

故为吉卦。

能体乾坤之道。

以通常变之德。

故曰随时。

时自天成。

称天时者。

多包地利。

此随之四德具备。

而能顺天时。

以应地利也。

然彖但曰随时者。

尤重在天道。

盖震长子代乾。

兑少女亲父。

最得近于天。

而克孚于乾时也。

故象以向晦宴息为言。

亦顺天因时之意耳。

又曰。

之用。

所包者广。

而象辞独以向晦宴息为言。

是中义理。

人多未明。

盖古时物质简陋。

测时验日。

睢凭日之晦明。

作息饮食。

唯依时之早晏。

故古歌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日中而食。

入夜而寂。

皆时时流露于谈笑中。

为以适人之生存。

孚天之气候。

节劳逸。

则养其力。

顺温凉。

则保其身。

定起居。

则动止有度。

而易防一奸一。

明工作则勤惰有稽。

而易兴业。

官上制之为法。

民人守之有常。

举国从之。

不失其时。

天下听之。

不违于道。

故人生与天道相合。

物业随时令以成。

视为固然。

莫知其纪。

则皆古圣人之教也。

而易特着其例焉。

治历明时。

为一岁之计也。

向晦宴息。

为一日之计也。

论语所谓使民以时。

尚书所谓敬授人时。

皆此旨趣。

大之则尽人以合天。

而返本复始。

小之则法天以为入。

而保生善身。

肯不得不明干时。

此随时之义之为大矣。

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

百姓日用而不知。

此所以谓之大。

故随时之一精一。

推于体天立极。

位育无强。

而其粗。

则起居饮食之事耳。

举细足以明巨。

着易足以知难。

随象辞之谓乎。

故向晦者。

天道之自然。

宴息者。

人事之节制。

天道不变。

人事顺常。

天道无穷。

至诚不息。

天道往复。

作息有时。

此易之含有三要义。

不易。

变易。

知易。

而肯见之于也。

随看顺变以为常。

因常以达变。

变而不变。

不变而变。

此随时之义。

而序所谓为无故也。

正如日月代迁。

旦夕交递。

无一时之旧。

而无非常。

无一刻不在变中。

而无由见其变象。

此则随之真意趣。

亦象辞所含真窍妙也。

初九。

官有渝。

贞吉。

出门交有功

孔子《宣圣讲义》

此随初九爻辞。

言初爻之用也。

随之初爻。

即震之初爻。

以震奋之象。

乘刚一陽一之动。

位虽在下。

而升进之势。

前途末可量。

故以官称。

官者在位者也。

初爻上与九四应。

而皆刚。

官位甚隆。

只以六三六二两爻为之阻隔。

其升进必有变。

渝变也。

越也。

渝其初志。

变以相从之道也。

而一陽一德方新。

刚能柔用。

则仍为吉。

以善保六二之中位也。

贞吉者。

以贞得吉也。

处变之道也。

顺静而不失其正。

则为贞。

贞则吉矣。

初爻居下。

本地位也。

顺承从上。

利贞之德所着也。

故有贞吉之占。

以震之一一陽一。

志在向外。

一陽一升而好动。

虽有贞吉之训。

郤非株守之论也。

故曰出门交有功。

言其进必得志也。

交。

近指六三。

远指九四。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相辅成用。

曰有功。

即有成也。

盖初九居则宜贞。

进则有成。

行止不相类。

正以随之为变。

以时为贲也。

有渝二字。

明指多变之秋。

贞吉则有守。

有功则有为。

有守有为。

乃蓄德之士。

而乘时之才也。

要在内不失其贞。

外得其友。

内外相倚。

所如必成。

此随初爻之妙用。

恰与卦象孚。

读者可细悟之。

总不外上所云作息有度。

行止得道而已。

随爻辞称贞吉者。

必先自守贞而后协吉。

以地位宜贞也。

随初九本迅奋之势。

怀飞腾之志。

不甘人下。

固所难免。

而以二三两爻之一陰一间之。

所居又在下位。

乃潜龙勿用之际。

其不宜急进。

亦数理使然。

应以贞自守。

而后占吉也。

贞者正也。

内卦以二爻为正位。

二为柔。

则宜以刚用柔。

刚以从柔谓之贞。

比之烈女。

外柔内刚。

不失其节。

故称贞。

今初九进而从六二之德。

以全其贞。

则其为吉可知。

象曰:官有渝。

从王吉也。

出门交有功。

不失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言官之遇变。

当择正是从。

不得贪恋禄位。

以失其节也。

或曰初九一性一刚。

不随二三之柔一靡一以求合。

故曰贞吉。

此在他卦之辞。

或有是义。

若取上下相随之义。

非自别于二三以独行也。

二三皆柔。

而二为中位。

初以从二为正。

况合乎刚用柔之旨。

宜以从中位为贞。

盖从中位。

乃易卦大例。

而随特揭出者。

因时有变也。

人情遇变。

多不知所从。

而随声附和。

是蹈于诡随之弊。

非贞也。

故爻辞明告以从正吉也。

出门交有功。

不失也。

句中畧一功字。

盖初九居有为之时。

苟不违于正。

则功可立致。

以二三两爻皆喜近一陽一。

而二爻正位。

倚畀尤殷。

果出而为之尽力。

其功必大。

故曰功不失也。

或谓不失者无过也。

其义亦通。

盖有功则无过。

如危急之际。

有靖难之功。

其行止虽略于细。

而不得见责谴。

则因功足蔽其过也。

或以不失为不失所随。

则意近牵强。

释文固明言从正而得吉矣。

岂复有失乎。

盖所居既下。

无自主持之权。

所藉者微。

无自表见之势。

必因时会而得交孚有功。

必因贞固而克顺从正位。

方合于其用。

既以有渝之时。

又得从正之吉。

则其所交有功。

已之功亦不失。

所谓从人贵也。

终不越随时之义耳。

有功指人。

不失指己。

虽非因人成事。

实为附骥得展其才。

虽异徼幸成名。

实系乘时得竟其用。

此所以为吉也。

六二:系小子。

失丈夫

孔子《宣圣讲义》

此随六二爻辞也。

与六三系丈夫。

失小子。

辞相表里。

即明二三爻之用。

并相交以成其德也。

六二居内卦之中。

得位之正。

而以一陰一乘一陰一。

重柔无刚。

其德不充。

一尸一位无能。

其道不大。

故其用局促。

显此失彼。

与六三略同。

而两爻一则曰。

系小子失丈夫。

一则日。

系丈夫失小子。

辞旨颇深。

人多末得其解。

系者连属也。

牵羁也。

以其位所近者为相得耳。

一陰一乐近一陽一。

柔乐近刚。

二三皆一陰一柔。

而所在地位不同。

所接之爻亦异。

故其得失相反。

六二之系小子失丈夫者。

以重柔之德。

虽居中位。

不称其职。

有悦于细人。

而不愿近君子。

因初九之相从。

遂相与维絷。

以成一系之象。

故曰系小子。

小子指初九之一陽一。

为德尚微。

为道尚疏。

有比于稚弱童骏之象。

而六二喜近之。

乐其驯而不我忤也。

然之一陽一爻。

外有九四九五二爻。

九四近三。

与六二比。

九五居中。

与六二应。

皆有刚强之德。

弘远之道。

尤以九五类于乾位。

得地乘时。

其势不可向迩。

与六二内外匹敌。

本宜相从。

而中隔三四。

三为一陰一。

四为一陽一。

一逆一顺。

为之梗阻。

故曰失丈夫。

丈夫指九五。

以其用大而德充也。

然六二之志不在此。

不愿与胜己者处。

故宁系小子而失丈夫也。

丈夫犹魁伟奇杰之人。

不易罗致。

不易驱使者也。

六二地位所限。

遂得此而失彼耳。

象曰:系小子。

弗兼与也。

此申释爻辞之义。

言不得兼有之耳。

与即相与。

犹相得也。

与六三正同。

孔子《宣圣讲义》

此随六三爻辞也。

六三以一陰一加一陽一。

而居中爻。

得九四之协和。

其道较大。

其德较充。

其用亦较广。

故其辞胜于六二也。

虽以上下刚柔异志。

亦如六二不能兼得。

而变为系丈夫。

失小子。

与六二恰相反。

丈夫亦指四五两爻。

小子仍指初爻。

以六三居内卦之终。

接外卦之一陽一。

以一性一相从。

而得相与。

因六二之故。

遂与初爻相失。

是六二所得者。

六三则失之。

六二所失者。

六三则得之。

其不能兼得、则同。

其所得所失。

则异。

亦以地位为之也。

然六三一陰一加于一陽一。

又怜一陽一爻。

居人爻之地。

而与既济反。

与末济相类。

一陰一陽一失道。

刚柔失宜。

虽接于一陽一。

而难得其和。

其行宜慎其德宜贞。

故曰利居贞。

明其位之多凶也。

然以乐近于刚一陽一。

而得九五之比。

九四之助。

其所获益最多。

故曰随有求得。

得字或连利字读亦可。

盖文中略一利字也。

言随所求而得利。

其义恰如初爻之交有功而得功也。

六三以志在得一陽一。

而近于九四。

又继之以九五。

五四相与。

其利孔多。

此随有求而得利也。

皆以相随为用。

六二六三、随进而竟震动之功。

虽得失不同。

而其有得可知。

六三处地较宜。

因时致用。

刚柔相济。

故有求即得。

而最要者。

则在居贞二字。

以得失关乎数。

而福祸恒相倚。

相交者。

情之切。

相厚者。

谊之至。

皆在于诚之孚也。

居贞者。

不以求之易得而贪也。

不以利之可求而侈也。

盖六三之用非全。

虽得丈夫而失小子。

即可见得失犹参半。

若不自慎。

得亦失焉。

故以利居贞戒其贪侈也。

内贞外悔。

卦情之常。

而随尤明。

初曰贞吉。

此曰居贞。

其义一也。

象曰:系丈夫。

志舍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

与六二相参。

已详前讲。

下指初九。

舍下者。

以近九四九五。

随而上行。

遂舍初爻。

不复下顾。

故有系丈夫失小子之象。

一陰一以从一陽一。

柔以顺刚。

乃道之正。

德之常。

是以有利居贞之占也。

利言其用。

贞言其德。

德用具备。

而下卦之震、大用已成。

此后则交兑矣。

六三九四,居全卦中爻。

兼内外之用。

内止于震之六三。

而其德为贞。

外起于兑之九四。

而其德以通为尚。

是时位之异也。

震本一陽一动。

而利居贞。

以在内也。

兑本一陰一柔。

而尚亨明。

以在外也。

所处既异。

其志乃殊。

况六三九四。

一刚一柔。

本体固别。

一上一下。

遭遇又差。

则六三所宜者。

九四所否。

六三所贵者。

九四所不孚。

此随时之以顺变为用也。

变者有时位之殊。

有一性一情之异。

有事物之差。

有本末之别。

而皆以适中为利。

孚用为亨。

故六三之居贞。

至九四则大变矣。

九四:随有获。

贞凶。

有孚在道。

以明。

何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随九四爻辞也。

九四既居外。

而其德刚。

则非静默退居之时。

而有进取远大之志。

此爻辞称为有擭也。

在六三居贞为利。

而九四以贞凶。

其相反如此。

大抵卦用贞无不吉。

独此云凶者。

非贞之咎。

乃时之乖。

以九四藉震动之势。

得时位之隆。

正宜发皇经纶。

光大事业。

以安天下。

育民物。

所谓立功之日也。

若畏缩退避。

一尸一位而无所表见。

优游偷安。

荒职而意图己私。

是违天负民。

渎位弃职者。

其凶可知。

然所谓凶者。

正以其得位也。

得位必乘时。

时与之而弗为。

位居之而弗惜。

贪天而不求功。

苟安以丧其志。

斯乃凶矣。

非贞之咎也。

不当贞而贞之过也。

譬诸天道。

当春一陽一之时。

而无生育之功。

乃仍如闭藏之季。

以安于枯寂之境。

是失天德。

而背时政也。

其凶之至。

亦可知已。

有孚者、德之盛。

道明者、时之隆。

有得于天。

则天下从之。

有明于道。

则天下顺之。

此功业弘大之日也。

随而致之。

更奚咎哉。

各爻之辞。

唯九四爻明着随字之用。

以随有所为也。

有所成也。

将以行道也。

立德也。

将以致功也。

岂徒随哉。

若为免祸而唯唯否否。

非随也。

若为侥幸而旅进旅退。

非随也。

随人而无害于己。

随众有造于众。

方谓之随。

故随九四明指其效。

在有获有孚。

明道明功。

非然则奚取于随。

随之本义。

因时立德。

因位立功。

而皆归于道。

道在则天下莫不随之。

以我随天。

天亦随之。

以我随人。

人亦随之。

非随天随人。

乃随道耳。

辞曰有孚在道。

下句省一道字。

言有孚于天。

有孚于人。

实有孚于道。

有孚于道。

天下无不孚。

天下皆孚于道。

则道大明。

道明则德立而功成矣。

此九四备述随之真用。

而特揭一道字。

以示其纲领重在此六字。

六字三句。

其义相续、而益一精一弘。

有孚者亨也。

在道者、元也。

以明者元亨之至。

而兼利贞矣。

不曰利贞、而曰元亨。

不言元亨、而言孚明者。

以随四德具备。

而用有先后也。

唯有先后。

乃下卦先利贞。

而上卦及元亨。

元亨固由利贞致之。

不过至上卦。

已非徒言利贞之时。

故曰贞凶。

以徒贞而无元。

其道将绝也。

此即贞下启元之例。

而关键在此二爻。

故六三以居贞为利。

而九四以明道致功也。

象曰。

随有获。

其义凶也;有孚在道。

明功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

而见九四之真用也。

恐人误以贞凶为不可贞。

故曰随有获。

其义凶。

言贞凶者。

由有获而来。

若无获。

自宜贞。

今有获。

或在其位。

或逢其时。

则有为之日也。

故曰义凶。

言含凶之机也。

譬诸匹夫怀璧、以致其罪。

设无害于道。

又奚罪耶。

曰其义凶。

非真凶也。

有获者。

必有孚。

有孚而在道。

必有功。

此天所予。

人所归。

时之会。

位所赋也。

九四之有获。

将以成尔功。

而六三之居贞。

反足害尔德。

于是随时之义大明。

而顺变之才斯贵矣。

譬之一日。

当日中必动而作。

不得宴息偷安也。

九四之贞。

即犹昼寝。

非怠荒。

即病矣。

此所以为凶也。

时贞则贞。

时不宜贞。

则贞为凶。

贞尚有凶。

况失时之不贞者乎。

在六三居贞之利。

时也。

若违时失贞。

其祸更甚于九四之贞。

二爻皆关人事。

故言之特详。

读者当细绎之。

《宗主附注》

之用。

在顺时应变。

与他卦有守不移者不同。

如在六三。

以贞为利。

九四则以贞反凶。

其内外行止。

全不相类。

乃时位之殊也。

所谓易地皆然之义。

必依其所处。

而定其所为。

如禹稷颜曾。

道非不同。

而处地有异。

禹稷在位。

则忧人之忧。

乐人之乐。

颜曾在野。

则闭户自足。

避祸自全。

其德无异。

其行不类。

此即随时之义也。

居则独善其身。

不必为他人谋。

出则兼善天下。

不得徒为一己计也。

此用舍行藏之道。

乃有所贵也。

学者于此最宜注意。

夫子曰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伊尹曰。

一夫不获。

时予之辜。

其志未尝有巽。

其行则不同耳。

又曰。

分内外。

内以六二为正。

外以九五为正。

合之则以九四爻为中位。

以主全卦。

故六爻中。

仅九四一爻。

明着随字。

而详述其用。

读者通九四之义。

即得全体之用矣。

盖九四虽非主位。

而得权势。

以随之一精一义在于随。

无论随人随事。

随上随下。

皆随也。

非以自身为主。

故正位不主。

而九四反变为主。

此即随之妙用也。

九四近乎九五。

应乎六二。

上下内外。

一身兼之。

所遇既隆。

所负尤重。

故其行止。

关乎全体。

在前有如宰辅三公。

在今有如元老议会。

皆所以辅弼成治。

掌握权衡者也。

一人之下。

万民之上。

总理枢机。

关系安危。

其重要可知。

而乘时以行其道。

因势以达其德。

不随众而不违众。

随君而不逢君。

方能应天顺人。

弭乱致治。

故有丈夫之喻。

丈夫者。

犹英杰奇魁。

不与庸俗同也。

九五尚重托之,以成垂拱之治。

况其下乎。

至九五虽居正位。

而无所为。

以有九四代为之也。

此即随之微义。

随无不随。

上下相随。

无一独主。

九四特出乎众。

犹有止随九五之义。

此其所以相随而成用也。

读者于此。

要认明耳。

九五:孚于嘉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随九五爻辞。

言本爻之用。

而明示其吉。

以九五得乾之正位。

为全卦之主。

当位乘时。

其吉可见。

而曰孚于者。

以能随时也。

凡称孚、皆本中孚之义。

皆依乾之保合太和之道。

孚即和也。

合也。

九五居正位以临天下。

乘时以御四方。

其孚可知。

孚于天。

孚于人。

孚于一切。

而无不孚。

故曰嘉吉。

嘉亦吉也。

重言之。

明其为元吉耳。

元亨之所合。

故曰元吉。

嘉者亨也。

亨以嘉会成礼。

此云孚嘉。

足见随九五当复礼乐之盛。

重逢文明之世。

是在天运所际。

而视乎人事之应耳。

爻辞仅述其占。

末着其事。

以五六皆天爻。

天道为光。

人果应之。

其效立见矣。

象曰:孚于嘉吉。

位正中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

而见占吉之由来。

位正者、德必正。

时中者、道必中。

此在天道之光明。

而见时运之泰昌也。

若随时之变。

以达于是。

则夏之仲康。

周之宣王之谓也。

顺变以成其德。

因时以立其功。

得九四之贤辅。

而孚天下之殷望。

其功业可知。

是在当之者之顺承耳。

上六:拘系之。

乃从维之。

王用亨于西山。

孔子《宣圣讲义》

此随上六爻辞也。

上六居随之终。

为兑之上。

兑卦之用。

即在此一爻。

与震卦之用在初爻。

其义正同。

兑之上爻。

既为兑用之主。

亦为大用之终。

随以随顺为义。

而以成功为志。

各爻相随。

以迄上六。

其行已穷。

其事将终。

是用告成之时也。

犹行路者达其地。

作工者终其日。

已不再进。

则必有所止焉。

止于此。

以结从前。

则计功之时也。

故爻辞曰拘系之。

乃从维之。

言相随前进。

至此不复往。

遂相率以留止耳。

拘系者。

犹系罪人。

不许私逃。

犹留嘉客。

不令他去。

即束缚之谓也。

为道已尽。

行已阻。

无可再进。

不得不同留也。

拘系之末已。

更从而维之。

足见其留止之坚决矣。

兑义取决绝故也。

维之犹系之。

较系尤进一层。

系阻其来。

维遮其去。

皆留之也。

来者拘之使勿前。

去者维之使勿退也。

进退皆不得。

则唯有安之而已。

所谓既来之。

则安之。

即上六之义安之者、绥之抚之。

慰之劳之。

故曰王用亨于西山。

以叙其功。

而嘉其勤。

且使安其心志。

慰其情意也。

亨同享。

即前宴息之义。

宴属于私。

享属于公。

宴属于下。

享属于上。

宴为其常。

享为其异。

宴为其始。

享为其成。

义同而事殊也。

故宴出于己。

享出于王。

宴见于日常。

享见于成功之日。

此上六之道。

为全卦之终也。

曰西者。

本兑之义。

兑金而主秋。

其位当西。

秋收告成。

乃有享宴。

亦庆慰之义也。

曰山者。

兑之对也为艮。

山也。

既穷则变。

既成则易。

兑取艮用。

以示变也。

且山者土之积。

与泽有高下之殊。

来自下者。

安之于高。

来自泽者。

享之于山。

亦示其成、而贺其功也。

拘系之二句。

统指留止之义。

以兑泽为流动之象。

而震动有飞腾之象。

皆主前进者也。

至上六。

其道既穷。

不得流动或飞腾。

以拘系留止之。

示其必止也。

即不欲止者、亦止之。

故既拘。

复从维之。

从者、仍本随义。

盖因其末去而止之也。

随以相随不舍。

为全卦要义。

虽不前进。

仍不失散。

此圣王得民之象。

犹家人父子。

忧戚与共。

行止相偕。

情之亲。

谊之至也。

此下句宴享。

仍不失其欢聚之象。

足见在上者。

一爱一恤其下。

在下者。

一爱一戴其上。

始终如一。

以成随之用。

而随时应变。

亦不患于涣散携贰。

以其所随者正也。

随本重在处变。

上六变之时也。

而犹相聚相亲。

无所怨怼者。

则以其正位得时。

有恩威于平日也。

故用随者宜先知之。

上六之拘维。

非同于缧絏。

而缠束不使自去。

亦有坚决罗致之志。

则以有道在也。

此九四所谓有孚也。

有孚则感召自至。

永相随从。

此即拘维也。

爻辞称拘维。

而继以宴亨。

足见其受拘维者。

并非屈于力也。

象曰:拘系之。

上穷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言拘系、亦顺势之事。

因道既穷。

不得不止。

非故为拘系也。

穷者终也。

终者成也。

一日之工。

既毕则息。

一岁之事。

既成则休。

固随时之义。

时通则通。

时穷则穷。

穷通随时。

而后天下从之。

此备具四德。

有同于乾坤也。

有元亨之通。

有利贞之守。

行则进而有功。

止则保而不失。

此之用。

无可无不可也。

故彖曰、天下随时。

言不仅为一人。

或其亲也。

以震之刚。

合兑之柔。

二者相济。

而得乾坤正位。

故其占如此。

读者当合辞象参之。

《宗主疏述》

按上兑下震。

兑为说言。

为口舌。

震为雷。

为震动。

二者相应。

皆关寻常日用。

动定行止之事。

震为刚。

兑为柔。

柔在刚上。

刚主于内。

柔见于外。

方为道用。

反之则为害。

随主随时。

而时以中位为正。

中位在内为六二。

在外为九五。

此二爻内外相当。

表裹相应。

乃道用之本。

若失其正。

则迷其方。

故在内兼坤静之贞。

以从六二之正。

在外秉乾健之亨。

以体九五之中。

外乾乾不息以自励。

则无咎。

内顺承有终以契天。

则有利。

此随之大义。

即由一动一静中见之。

动而不失其正。

则动必有功。

静而不悖于柔。

则静可自得。

盖行止以自慎。

而言谕必自节也。

在卦节为水泽合。

不节若则嗟若。

明处兑泽之不易也。

兑象似湖之决口。

水流不止。

涓一涓有江河之虞。

水泛无度,汨汨有没项之患。

此在兑之本德然也。

随兑居外。

其弊正同。

若因少女之一爱一怜。

而失其纠正之道。

则不节之害。

必不止嗟若已也。

若因浸一润之私言。

失其明察之道。

则决溃之害。

必不独流漫已也,故防口如防川。

慎用如慎财。

财用可节。

而言语不可不节。

不节则利反为害矣。

处兑者如处是非之地。

无在不以谨约为尚用兑者。

如用仓库之藏。

无在不以节省为宜。

而对外不乖于悦泽之施待人。

不履于口舌之争。

自能全始终以免咎患。

若以内言。

动而不愆于仪。

行而不乱其正。

则含和保泰之道也。

因有守以自固。

则进可无后忧。

困得朋以为辅。

则远有相得之益。

故在。

宜以震为体。

以兑为用。

以刚为己。

以柔遇物。

以奋励为自勉之志。

以和悦为处世之资以果敢为决疑之师。

以容舒为豫备之本。

以宽洪为用。

则不拘。

以省约为用。

则不汰。

以守贞为用。

则居乱世不危。

以致亨为用。

则乘时会有功。

宜大宜小。

可伸可缩。

能缓能急。

有猷有为。

此既随时之义。

时中之道也、何以如此。

则之所处。

当变化无常。

或宜守。

或宜行。

或宜大。

或宜细。

恒不一定。

以适时为贵。

体刚而用柔。

本锐而末钝。

内贞而外达。

志坚而行滑上下不同道。

而其相合也。

一致。

先后不同功。

而其有终也一趣。

此由处世既非治平。

而所遇又多歧异。

故不得执一以背时机。

而遭咎戾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易经证释》易经书籍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孔子《宣圣讲义》随之象。上兑下震。震动而兑应。为上下相从《易经证释》随卦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