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参同契》上次讲到这《我说参同契》第31讲

我说参同契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我说参同契

我说参同契 - 第31讲

我说参同契

第31讲

―到底是什么

《参同契》上次讲到这个一,这个问题在后代的道家,是个争论的焦点。

后来修道人产生的争论是守一,这是专门的术语。

一般都在这个身一体上守一,于是守一就变成守窍。

所谓守窍普通的就是守三个丹田,这不是说守丹田就一定是对的,我只是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一般都守上窍,就是印堂、山根这里。

这是中国人看相的名称,所谓印堂是左右眉一毛一之间,山根还要低一点,在鼻梁上端和额头连接的地方,在道家的术语称之为上窍。

下窍是在肚一脐以下一寸三分。

中窍是两个一乳一房的中间。

后代的道家所谓三窍,也叫三丹田,前面都介绍过了。

古人好像传一个窍,也是很严重的问题。

另外还有个名词叫做“祖窍”,那又不一样了!

这些丹经所谓守一,是根据老子所讲一的道理,“得其一,万事毕”,一般守着这么一个地方,死死地打坐,认为是守窍,是守一,就是修神仙之道。

有没有效果呢?有效果,但并不是什么神仙的道法。

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一体某 一点,久了以后,气血都向这一点集中,因此发生特别的现象。

有些守窍守到神经受气血的影响,内在震动。

像这些特别现象一来,配上自己心理上的观念,就认为这是气脉走通得道了,其实这都不相干的。

你如果每天看那个手指头,看了三年,这个指头会变长变胖,因为一精一神专注的作用。

但是守上窍,血压高不能守;血压低的或贫血的人,初步学也很困难,头会发晕。

守下丹田更严重,有些人越守肚子越大,不是小腹大就是胃这里特别鼓出来。

女一性一守下丹田往往一毛一病更多。

这三窍是有作用的,与一般中医所讲的上中下三焦有连带关系。

但三焦究竟是个什么很难讲,我们外行勉强讲内行的话,应该是属于荷尔蒙所分布的腺路。

但是,“得其一,万事毕”不是守窍这个道理这么简单。

一是个什么?我希望诸位看一下朱云一陽一真一人的注解,他的注解等于吃很稳当的中药,虽然不能救命,但是不会有后遗症。

他说:“太上云,得其一,万事毕。

又曰,谷神不死,是谓元一牝一。”

所谓太上就是老子,是道教对他的尊称。

在老子《道德经》上有谷神、元一牝一的名称,过去我们研究老子的时候已经提到过谷神,谷就是山谷,是个狭长一陰一暗的地方,有三角形、布袋形、长方形。

有一种山谷是进去之后没有出路,等于山洞一样,不过比较大而深,空气不对流,所以有回音,这样的地方不能住人。

另一种山谷是两头相通的,空气对流,但是幽深。

谷神是形容一个空灵的地方,越是空到极点,我们反而感觉很难受,好像其中有神,有不可知的一股力量,这是老子所讲的谷神。

元一牝一,现在用的这个“元”字,老子原书是“玄”。

这个“玄”字研究起来也很麻烦,根据老子自己所说,是“玄之又玄”,简直是不能解释。

后世的学术家又分两种解释:一种认为“玄”字代表了宇宙的形象,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是个连环圈,彼此相连,你说它属于哪一头,都不一定。

另一种属于唯物思想的解释,这个“玄”字古代是上面点一点,挂下来一条线,连着两个圆圈。

那个就代表细菌、微生物,或者人的一精一虫,这些东西都属于古代的“玄”字,它是个象形,像小虫一样活动的东西。

谷神与本一性一

“一牝一牡”两字是母一性一、公一性一的生物分类代名词,所以我们一看“牡”字就晓得是公的,一看“一牝一”就晓得是母的。

宇宙间万有生命都从母一性一的身一体而生,所以它叫“玄一牝一”。

谷神不死,空灵的那个地方,它使用的价值永远不会死,这是老子的话。

我们的重点现在不是老子,是研究丹道。

他下面说,“谷神至虚而至灵,其妙生生不已”,这是谷神,至妙至灵是个空洞的东西,空洞的东西反应很快的,佛学所谓感应道交。

“感应”两个字从《易经“系传》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讲这个生命的本来。

谷神这个东西,生生不已,“从生生不已处,分出元一牝一”,是一个能够生万物的根源。

元一牝一与谷神名称不同,“其体则一,其用则两”,是一个东西,但作用不同。

一般修道家的,专门在身一体上找这个东西。

身一体上找就很难了,我们千万不要想在身一体上找。

譬如我们晓得人一体的神经、气脉是左右交叉的,所以你守上窍, 有时候影响下部,守下窍影响上部,这是一套医学的道理,可以说是道的术。

术的意思是一种方法,不是道体。

元一牝一与谷神是一个东西,生生不已的,是真正的秘密,“秘在掩蔽二字”,掩就是蔽,蔽也就是掩,等于我们讲古代有个人学作诗,作了一句“关门闭户掩柴扉”,关门是关门,闭户也是关门,掩柴扉也是关门,说了半天只讲一件事,岂不是空话吗!可是他在文字上,有三种不同的玩法。

我们假设这书中的话也在玩文字,“掩者,掩其玄门,蔽者,蔽其一牝一户”,这句话还是没有老老实实讲出来玄门在哪里,一牝一户在哪里。

“若非一者在中,岂能掩蔽”,就是中间这一点的作用,就把它关闭。

“然非掩蔽于外,亦不成其为一”,外面关闭了,里头才能够得一。

看道书真要命,每到这种重要的地方,就是一句话:“此中窍妙,非得真师指授。”

要真师指点!我晓得哪个是真师呀?困难就在这里。

佛学说到“善知识”,就是明师,如果“不择利智而教之”,老师对这个学生前生的根器都不知道,随便传法,这个老师是犯戒的,很严重呀,犯戒是下地狱的。

依佛家的讲法,弟子对老师不选择,也是犯戒的。

所以讲了半天,双方最好都不要干。

老师如果得道有神通知道前生,那比较好办;我们当弟子的就很难办了,谁晓得哪一个是明师呢?这就是道家和密宗的考验,讲到最后留一手,始终不讲。

其中的巧妙就是,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师,“纵饶慧过颜闵,莫能强猜”,就算你的聪明智慧超过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闵子骞,你也推测不出来。

“况世间凡夫乎”,更何况一般凡夫,更推测不出来了。

我们现在只好看书研究了,哪里去找个明师呢?

“故曰,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所云黄中,是指出祖窍之中”,这里又来个祖窍。

“所云一者,是指出祖窍之一。

知中,则知窍。

知一,则知窍中之妙。

知窍中之妙,便知本来祖一性一,便知守中抱一,是养一性一第一步工夫”。

知窍中的妙,你就明心见一性一了。

正统的道家讲一性一命双修,不能只修 一边。

所以道家看学佛的人,只念佛、打坐、参禅,那是修一性一不修命,所以身一体搞不好。

几乎每一个学佛的人都面带菜色,百病丛生,都有病。

因为他只修一性一不修命,从心一性一人手,命功不知道,“此是修行第一病”。

你说自己修行怎么好,但是身一体又那么坏,比普通人还差,这个就是不大对了。

但是道家也反对只练身一体,红光满面,相貌堂堂,好像百病不生,最后倒下来死的时候,一下子就走了。

这个叫做只修命不修一性一,没有修明心见一性一,只锻炼身一体,守窍,“万劫一陰一灵难入圣”,你修一万辈子,还是不能成仙成佛。

因此,正统的道家主张一性一命要双修。

那么这里所谈的,就是说要知道本一性一在哪里。

现在我们有个问题,本一性一是不是在谷神境界,玄一牝一不死的那个祖窍里头?他在这里露了一个消息,把这个形象给我们画出来了——“守中抱一”,在真正得定的境界,到了气住脉停,虽然不谈明心见一性一,这是“养一性一第一步工夫”。

所以我们大家讲气脉打通,为什么修行要打通气脉呢?打通气脉的目的是气住,气满足了,充电一样充满了就停住了,那么脉也停了。

这个后天的作用不来,自一性一的清明就不会现前。

道家把这个讲得很高,即使如此,不过是到达“养一性一的第一步工夫”。

一点没有错!这一点我很同意,承认他这个说法是对的。

不要认为得定了,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还不是那么简单。

更何况你的思想妄念始终定不了,连“守中抱一”都还没有做到,气住脉停更谈不上。

因此,不要说明心见一性一,连养一性一的第一步工夫都没有到。

两窍互用章第七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

下德为之,其用不休。

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

无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

此两孔一穴一法, 金炁亦相胥。

知白守黑,神明自来。

白者金一精一,黑者水基。

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一陰一陽一之始,元含黄芽。

五金之主,北方河车。

故铅外黑,内怀金华。

被褐怀玉,外为狂夫。

金为水母,母隐子胎。

水为金子,子藏母胞。

真一人至妙,若有若无。

仿佛太渊,乍沉乍浮。

退而分布,各守境隅。

采之类白,造之则朱。

炼为表卫,白里真居。

方圓径寸,混而相拘。

先天地生,巍巍尊高。

旁有垣阙,状似蓬壶。

环匝关闭,四通踟蹰。

守御密固,遏绝一奸一邪。

曲阁相连,以戒不虞。

可以无思,难以愁劳。

神炁满室,莫之能留。

守之者昌,失之者亡。

动静休息,常与人俱。

两药互用

这一章也是讲养一性一,我们先看朱云一陽一祖师的分类批注:“此章,直指坎离两窍之用,为金丹关键也。”

现在讲坎离两窍,坎也是耳朵,离是眼睛,打坐的时候,就是修四个字:“收视返听”。

那么佛家呢?“收视”,就是观自在菩萨的法门,有观有照,是收视的工夫;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则是返听的工夫,这是两条路。

佛学在翻译的时候,有“观世音”、“观自在”两种名称,所代表的则是两种修行的方法。

这是举个例子,说明坎离两窍。

到现在为止,还不晓得这两窍在哪里,还没有找到呢!在本章里头讲它为金丹的关键,我们修道想修成这一颗丹,吃下去长生不死,那么这个药在哪里找呢?不在外面找,因为它就在我们自己生命里头。

所以中国有些道书,这个药字写成左边一个自己的“自”,右边写一个家庭的“家”,自家下面写一个“水”字,写成“(右图)”,就是自家本身上的东西。

但是你看到这个“水”字不要误会,连小一便都不敢放了,那就不得了啦!

有些修道家的人一辈子不洗澡,怕洗澡漏了元气,不敢放屁,说放屁也把元气放掉了。

所以忍屁不放,久而久之脸上一股黑气,大小一便中毒了。

修道家的千奇百怪,千万不要走这样错误的路。

有许多修道的朋友一看就是这个路数,我说你肠子里的瓦斯不放掉,将来里头会结块成病的,那真是“结丹”了。

那个丹是担心之“担”!结成硬块就只有动刀了。

上德与下德

第七章原文:“上德无为,不以察求。

下德为之,其用不休。”

上德、下德两个名称,是老子提出来的。

昨天正有几位先生谈到,有一位素来不同意老子,他对老子的一陰一柔之道很有意见。

我说老子一陰一柔之道没有错,一陰一柔不是害人,一陰一柔之道最高是德,所以老子这本书称《道德经》。

我说你老兄不要忘了,老子这一本书分上下两部,上经专门讲道,下经专门讲德。

中国古代的文化四书五经,“道德”两个字不是连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

道是讲体,德是讲用,讲行为,而且古人解释“德”字,德者得也,一件事情做出来,有很好的成果谓之得。

那么上德、下德这两个名词,在老子的书上是属于下章。

我们拿现在的观念讲,最上好的行为是上德,次好的行为是下德。

可是在《参同契》这里不同了,上德是升华的,下德是普通做基础的。

原文又有两个名词也属于《道德经》,一个是无为,一个是为之,就是有为。

前天有一位同学写日记,提到吕纯一陽一 《百字铭》中“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他对这一句解释不通,在日记上提出要我解答。

吕纯一陽一“降心”两个字采自 《金刚经》,有意地把这个妄念空掉,有意就是有为,有为工夫是不对的。

“为不为”,实际上是为而无为,不要真有意去做,那样就落于痕迹,变成下乘道法。

这不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吗?那么你说我不要打坐,不要修道就成道了,不行!非“为”不可。

你还是要照规矩来,所以为而不为。

上德是无为之道,上品丹法什么都不求。

昨天有一位青年朋友来,是修道家的,进门我一看,就知道他肝脏有病,因此而来求道。

这叫做“临老投僧,临死抱佛”,快要死的时候找和尚来念经了,修道的人也多半如此。

我说你这个青年人,身一体不好来修道,你有什么工夫?他说他学的无为法,我也只好笑笑,真是开口说大话,空口说白话。

等于学禅学佛的讲放下,放下已经是有为法,有个可放下的已经不对了。

无为法是自然的,就是这样,一切无所为。

假使我进一步问你,你既然无为,何必修道?修道就是有为了,修都不要修,还有个什么道呢?道也不要道,那就是上品丹法,真正无为。

所以这个之难,上品丹法“不以察求”,不是在里头闭起眼睛打坐观察,看个光啊!守个气呀!还守个窍呀!打坐的人守窍,当你守在这里,心不晓得想到哪里去了。

哪个人能够守窍守到永远不动一个念头的?如果有这样的人,虽然不神通,也要神经了。

有些人说,我这里在跳,你天天看守着这里,那个气血向这里冲,搞得不好就是鼻子出一血,如果作意太过,尤其是中老年人,加上血压不对的,算不定就脑充一血。

千万不要玩这个,最好走上品丹法,“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也不要守,也不要管。

我上次提过道家的《清静经》,你们好好去看一看,文字很短,内容非常非常好。

佛教的《心经》是讲心一性一之道,《清静经》里头还带着讲工夫,这个是上德。

“下德为之”,等而下之,是有为的工夫,做有为工夫“其用不休”,要以不休起用。

后来佛家也采用,实际上这个是老子的东西,在有为与无为之间修道做工夫,究竟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形而上道是本体,是无为的;但是我们不管是学佛修道,修的都是有为法。

佛法最高是空,因为我们达不到空,所以所用的方法都是不空的,是用不空方法,以求得自己最后达到了空。

道家也是一样,真正的道是无为,“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你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

但是,你想达到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的道,必须要从有为方法做起。

有为到了极点,才能到达无为。

明朝有位栯堂禅师,诗好道也高,他的修道经验有两句话:“千丈岩前倚杖藜”,靠着这个拐棍,“有为须极到无为”,佛道两家一切工夫,都是从有为法下手,有为到了极点时,才真正得了无为的道。

“上闭则称有”,上面一关闭就是后天了,则称有。

“下闭则称无”,下面一关闭,就得到道了,空了。

这两句话不晓得讲些什么,这个上下两窍,究竟是怎么样关闭?先休息一下再讲。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我说参同契》易经书籍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到底是什么《参同契》上次讲到这《我说参同契》第31讲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