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己立基章第六内以养己,安静虚无《我说参同契》第29讲

我说参同契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我说参同契

我说参同契 - 第29讲

我说参同契

第29讲

炼己立基章第六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

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闭塞其兑,筑固灵株。

三光陆沉,温养子珠。

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

初正则终修,干立末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参同契》上篇的前五章,都是讲“御政”,是解说认识正道的大原则,已经大致向诸位报告了。

现在开始这章篇名是《炼己立基章第六》,就是道家平常所标榜的“百日筑基”的基础,也就是修道炼丹做工夫的基础。

“御政”以后,连续这三章都是讲“养一性一”。

道家分类法,是把一性一和命分开,等于儒家的《礼记》,把一性一和情分为两部分,实际上是一体的。

“御政、养一性一、伏食”是合一的。

养生与修道

这一段文字非常明白,所谓养一性一炼己,拿佛家来讲是所谓“明心见一性一”,求生命的根本。

像唐宋以后的参禅,参“生从哪里来,死向哪里去”等等。

道家不来这一套,认为我们的一性一命、生死都是合一的,要先从现实着手,就是从现在这个身心转化开始。

理论上非常简单,所以修道打坐,开始一句话——“内以养己”,重要在这个“养”字。

中国文化有一个名称叫“养生之道”,这个“道”叫养生,也叫摄生。

“摄”就是归纳,收摄,同西方文化的卫生不同。

道家认为,现有的这个生命就是永恒,并不要另外求一个永恒的生命,只要把现有的生命保养住就可以了。

所有的工夫、做法、修持,就是一个“养”字,“养” 字之难就在这里。

本文告诉我们“内以养己”,“养己”的境界有四个字——“安静虚无”。

这个谁都会,一看文字都懂! 真讲“安静虚无”的实际工夫就难了,就是《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求安求静的步骤,一直到达明道为止。

所以严格地讲静和安,它有工夫上的层次,修养到达最高的境界——虚无,就是佛学所讲的空。

讲到“养己”,现有的生命是本来生命的投影,从现有的生命上,找回本来的生命,就是“安静虚无”。

“原本隐明”,就是刚才讲的“摄生之道”,在佛学的方法叫做“都摄六根”,就是把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隔离开,返求诸己,内省自己,这个就是“原本”,也就是不向外放射。

譬如我们学打坐,眼睛闭起来,耳朵不向外听,在佛学叫“观音法门”,返观自一性一等等;拿《参同契》来说就是“原本隐明”,不向外放射,回到自己本来的那个安静的状态。

“内照形躯”就难了,这是道家修养工夫的境界,在我们原始的文化里头,“内照形躯”是“内视之道”;在佛学就是“观照”、“返观”,表达不同而已。

“内视”并不一定是指身一体以内,而是无内外中间之“内”。

不过我们没有到达这个境界以前,姑且拿这个身一体来做一个标准,先把外用的一精一神收回,转向“内照形躯”,就是这个身一体。

这就产生了后世道家的守丹田、转河车、修气脉、打通任督二脉等等的方法,原理就来自“内照形躯”。

据我个人所了解的,各家的修法,最厉害也最有效果的是佛家的“白骨观”和“不净观”,实际上这就是“内照形躯”。

当然普通观不起来,如果观起来也同道家一样,眼睛一闭静下来,身一体内部气脉的位置,气血的流行,五脏六腑的情况,一目了然,都看得非常清楚。

道家《黄庭经》就讲到这部分,但是,“内照形躯” 不是用这个肉一眼看,而是属于自一性一的功能。

以上这四句话,就是“炼己”工夫最重要的基本原则。

从明朝以后,道家讲“百日筑基”,其实有些人不到一百天 就可以建立这个基础,甚至六七天就可以达到。

但有人修道一辈子都做不到,只会闭着眼睛打坐,像禅宗祖师骂人黑漆桶一一团一,闭着眼睛黑黑的,什么都不知道,茫茫然一片无明。

不管佛家道家,或者显教密宗,随便哪一种修炼的方法做到了,“炼己”的四句话也一定做到了。

尤其最重要的是“内照形躯”,假定一个人修养的工夫够,能够安静下来,一闭眼,内部的情形能看得见的话,就可以祛病延年。

至少用自己的一精一神意志治疗自己的身一体,就非常容易了。

虽不能说长生不死,但是慢一点衰老,多活一段时间,是绝对可以做到的。

先管嘴再管心

下面他就这四句话的原则,再说明一些方法。

“闭塞其兑,筑固灵株。

三光陆沉,温养子珠”,兑上缺(),兑卦所代表的东西很多,在人一体上兑代表口,“闭塞其兑”就是要闭嘴。

不过以道家来讲,人身上的口很多,凡是开窍有洞的都是口,最大的是吃饭的这个口。

人身有九窍,头部七个洞,身一体下部两个洞,都是口。

为什么闭嘴巴重要?修道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

一个人一爱一说话,经常用嘴巴,一定会短命。

所以我上课太多,有时候一连七八个钟头都在讲话,这就是在求早死。

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开了,而是一精一气神漏了,因为讲话时一精一神、意志、脑力、血液都在放射,都在消耗。

一句话讲出来,生命全体的机能都要动,所以消耗得很厉害,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理。

所以修道第一要“闭塞其兑”,所有开口的地方都要封锁,不向外漏。

“意动火工寒”是讲意志凝定的境界。

佛家要做到无念专一,意一动叫做散乱,意散乱就不会结丹。

我常说佛家所讲的“定”,就是道家所讲的“凝神”。

定是讲法则,凝是讲境象;道家这个凝结、的“凝”,比佛家讲的“定”还确实一点。

“闭塞其兑”以后,就是下面四个字“筑固灵株”。

“灵”就是后世所讲的一性一灵,也叫做灵一性一,自己一精一神的本源。

“株”是形容词。

内养灵一性一,像培养种一子一样,慢慢使它发芽长成一株植物,就是新的生命开始。

“灵株”是魏真一人创造的名词,“筑固灵株”则包含了元神、元气、元一精一的凝结。

“三光陆沉,温养子珠”是方法。

在自然界三光是日、月、星;在人一体上的三光是眼睛、耳朵、心。

“陆沉”本来是个形容词,“陆”代表大地,有一句话“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说一个人达到安静虚无的境界,也就是真达到空的境界。

怎么样是个空?道家形容得很确实,所谓空,没有一个空的境界。

虚空粉碎,连虚空都没有。

大地平沉,大地就包括我们这个身一体四大,平沉是没有身一体的感觉,这个才是真达到虚无的境界。

“三光陆沉”就是六根都安静下去,这个是方法。

不管佛家道家、显教密宗,大家学静坐的谁能够真做到“三光陆沉”?都是瞎吹,自己骗自己,瞎子摸象,好像是个修道的样子,坐给别人看看而已。

真讲工夫,一样都没有做到。

真正做到“三光陆沉”,一念不生,这时要“温养子珠”。

“温养”就是保养。

我们先天生命的根本,现在不谈,因为生命的本来你还不知道。

我们现在这个生命,是先天本来生命的分化,由现在的生命,自己可以养回来,见到原来的生命。

在这两个过程当中,由“三光陆沉”,到达“安静虚无”,接着“温养子珠”。

温养就是老母鸡抱蛋一样,要温暖保养它,不能有一点寒冷。

怎么样才是温暖呢?刚才也讲过道家的名言,“意动火工寒”,这个意不能动,这就是温养。

现在世界上都流行讲中国的禅宗,现在叫禅学,多数是口头禅、野狐禅,嘴里吹的。

真正的禅宗也讲实际工夫的,譬如黄龙晦堂禅师,他形容真正的参禅,“如灵猫捕鼠,四足踞地,目睛不瞬”。

猫捉老鼠,那真是动都不动,像人定一样,全部一精一神盯住。

舒州投子大同禅师还有一种形容,“如鸡抱一卵一”,就像老母鸡抱蛋温养,也就是黄龙晦堂禅师形容灵猫捕鼠这个境界。

规规矩矩说,我们大多数人学佛修道做工夫,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都是在那里玩耍,自己玩一弄自己。

真正到达这样专一的境界,才是温养。

然后自己生命里头那个功能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生命。

实际上并不是新的,还是原来的。

不过因为我们平常不知道,没有修养,这个功能到死也出不来,所以感觉新奇,而形容它是“子珠”,由母体养出来的。

事实上是母子相连的一个。

这一节在逻辑上有两个特别的名称,一个是“灵株”,一个是“子珠”,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不同的名词罢了。

找不到的东西

我们大家学道,搞了半天,就是想修出来这个东西,但它永远出不来。

下面八个字,“视之不见,近而易求”,一般修道的人,都在找这么一个东西。

讲了一句明心见一性一,又去找明心,又去找见一性一,讲一个道就去找道。

如果你去寻找它,那离道巳经很远了,所以你看不见听不见。

“近而易求”,道就在你那里,不是外面,不是佛菩萨给我们,也不是神仙、上帝给我们。

老实讲,上帝、菩萨、神仙,还是靠我们捧出来的,我们本身每一个人都是仙佛,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天帝,只是自己把这个生命的本来忘记了,所以说 “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我们小时候背的《三字经》,“一性一相近,习相远”,这两句话是从孔子《论语》上“一性一相近也,习相远也”来的。

哲学家研究了半天,从唯物的哲学去找,从唯心的哲学去找,从宗教上去找,想找出来人一性一和宇宙万有本一性一是什么东西,究竟在哪里?在我们中国,原来儒道不分家时的原始文化,不考虑这个,因为心物是一元的,“物”也是它变出来的,“心”也用不着在枝节上找。

那么“一性一”在哪里?“一性一相近也”,这个本一性一就在这里,非常近,近到在眼睛前面,因为太近就看不见了。

“习相远也”,你拿后天的习一性一、习气来找自己的本一性一,越找越远。

本一性一是本来清净安详的,可是人忘记了清净安详的本来,偏要向外去找。

人的习气发展越久,距离就越远了。

孔子这两句话,实际只有四个字,其他都是陪衬的,因为古文要朗诵,念出来必须要拉长声,实际上“一性一近习远”四个字就够了。

自一性一在哪里?就在你这里,不要另外去找,它很浅近的。

我们一般人总是把这个道当成高远的,那是错误的。

禅宗祖师经常骂人“高推圣境”,学佛修道,把圣人的境界估计得太高了;自己的修养,已经到达那个边缘,不敢承认,信心不够。

自己想,哪有那么容易呀!释迦牟尼佛还修了十二年,吕纯一陽一也搞了一辈子呢!所以高推圣境也是一毛一病。

实际上,道是非常平凡的东西,所以我常说世界上最高深的学问,就在最平凡的道理里头;最平凡的地方,就是最高深的地方。

一般人知识越高,学问越好,越一爱一向不平凡处去找平凡的道。

所以说“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这一段朱云一陽一祖师的批注也非常好,希望诸位回去能够研究,不研究太可惜了。

我们现在不妨帮忙大家,带着诸位看一遍。

“此节,言炼己之初基也。

首卷御政诸章,但敷陈乾坤坎离,造化法象”,他前面只讲宇宙生命的大法则,“到此,方直指炼己工夫”,到了这一章直接告诉你,我们怎么样修道,“示人以入手处”,告诉我们怎么样人门。

“吕祖云,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他引证唐朝神仙吕纯一陽一祖师讲的“七返”,修道是“七返九还”。

这个七返与《楞严经》的“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是同一道理。

吕纯一陽一说,这个道不向外走,炼丹修道的七返九还工夫,就在我们自己。

“先须炼己待时”,这个基础打好了,“待时”,还要等一段时间才成。

再引述宋朝这位张神仙,“张紫一陽一云,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

炼己,即养己也。”

在汉代的时候,道家学术叫“养己”,唐宋以后更现实一点变成“炼己”。

什么是我的自“己”呢?“己即离中己土,为一性一根之所寄”,离是卦名,己土是天干,这是本一性一。

“离中己土”在人一体就是中宫,中宫我们也讲过的,等于胃的这一部分。

铅汞代表什么

“只因先天的乾一性一,转作后天之离,元神翻作识神,心中一陰一气,刻刻流转”,我们的本一性一,变成我们现在可以讲话的意识了。

现在有个问题来了,他说父母未生以前,本来个个都是得道的圣人,有了这个生命以后,这个思想心停不了。

一般讲中国文化修养的人,都晓得只要把这个妄想的思想心清净下来,就有希望了。

可是为什么清净不下来?道家有一个道理,因为先天的本一性一,变成我们现在肉一体的生命之后,先天的“元神”已经变成后天的“识神” 了。

佛家唯识学的八识,就是这个识神。

转成识神就受后天一陰一气的影响,一陰一气是有形有现象,先天的元气是无形无现象的。

先天是形而上,后天是形而下。

变成后天的生命后,受心中的一陰一气时时流转的影响,一刻不能停留,因此我们的思想停不下来。

打坐是如何使心一性一凝定不动。

佛学称现在的思想作用叫做五一陰一,把一陰一修炼消除完了,成了纯一陽一之体,就是道了。

“易失而难持,不得坎中先天至一陽一之炁,无以制之”,这个修炼难做到,所以说“易失而难持”。

那么要怎么办呢? 道家有个比方,把我们思想比方成物质的汞,就是水银。

水银的流动一性一最大,把一点水银洒在地下,一下子就都散开了。

可是水银碰到铅就不动了。

所以道家把铅、汞两个看得很重要,说我们的心就像水银,思想乱跑,流动一性一太大,你放一点铅进去,水银就不流动了。

所以道家修炼“铅、汞” 是个代号,你不懂这个道理,看道书,看丹经,看死了都没有用,书还是书,我们也成不了神仙。

所以古人说“得诀归来好看书”,就是这个道理。

这两个代号不止代表这个,不过我现在先讲这个心念流动。

我们的“坎”中有至一陽一之气,先要把这个气控制住,呼吸之气不动了,思想也就凝定了。

所以人睡不着时,呼吸更厉害,越生气越睡不着!睡不着,气更大。

当气真凝定了,不呼也不吸,思想就控制住了。

禅宗祖师骂人“空腹高心”, 说你元气不能归元,肚子里空空的,都在脑子里思想,这还能够得定吗?这一句话是根据老子说的“虚其心,实其腹”而来,如果头脑空灵,元气充实,思想自然就宁定了。

这里他拿两个卦来代表,离中虚(〕,就是说思想周流六虚,乱跑;坎中满(),坎卦是中间充实,等到我们生命中元一陽一之炁发动的时候,思想就不起了。

如果一个念头都没有,那不是变成死人了吗?不会,那只是平常的思想没有了,先天的灵感反而超越了现在的思想,反而什么都知道,普通叫做神通,神而通之。

所以要得坎中先天至一陽一之气才可以,他说这个气不来,“无以制之”,制伏不住这个思想、妄想。

我们要注意哦!有些人打坐修道气机也发动了,肚子也鼓得很大,身一体上的气也很充满了,以为这个是“先天至一陽一之炁”,不是的。

“先天至一陽一之炁”是无形无相的,那又是另一种境界,不是这个呼吸之气。

先天一炁来了

换一句话说,当这个肉一体上“先天至一陽一之炁”来了,女的不管你多大年纪,又变回十二岁以前的样子,男的变回童子之体。

到这个时候,身心的感受没有了,这个肉一体上不呼吸了,用灯草或一根鸡一毛一放在鼻孔下也不动;可是他皮肤还在呼吸,不过感觉不出来。

这个时候用脑电波、心电图做检查,心电图不会起伏,完全平静了。

这个时候是“先天至一陽一之炁”,所以无形无相。

念头自然清净之后,道家说了下面一句话,“然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思想感受空到了极点,“先天一炁”就来了。

可是这一句话又害了人,后来看道书的人,想修“先天一炁”,打坐时幻想空中一股气,咚!灌下来。

所以呀,都修成神经了。

明明告诉你,“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你却在虚空里头抓,已经不虚无了嘛!那是有嘛!所以用观想,观想就是有嘛,那也就不对了。

“若非致虚守静之功,安得穷原反本哉。”

不证到空,不但不能明心见一性一,这个“先天一炁”也不会来的。

“故曰,内以养己,安静虚无”,他说,我们这个人的生命,“生身受炁之初”,当母亲怀胎那一剎那,现在讲是受胎时候,变成这个生命。

“本来一点灵明,人人具足”,一点灵光好比电磁波,一吸引进去就构成了胎儿。

一旦进去,你怎么都跑不掉了,就被绑住了。

这两股力量在旋转,一精一虫一卵一脏一结合,一点灵明一钻进去它就转动了,就是轮回的道理。

你这个灵魂要跑也跑不出去了,慢慢就像豆浆一样,就把你融化在里头了。

所以我们现在都融化在这个身上,你要如何把它扭转回来,自己跑出来,跳出三界外,那靠你的本事了。

“只因后天用事,根寄于尘”,变成后天以后,就把这个身一体生命拘束住了。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我说参同契》易经书籍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炼己立基章第六内以养己,安静虚无《我说参同契》第29讲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