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的现象刚刚我们讲到“自然一精一炁潜通”,这个潜是潜《我说参同契》第62讲

我说参同契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我说参同契

我说参同契 - 第62讲

我说参同契

第62讲

春困的现象

刚刚我们讲到“自然一精一炁潜通”,这个潜是潜伏的,也就是暗通。

所谓暗通并不是你去领导它,是它本身自然地在通。

《参同契》讲“滋液润泽,施化流通”,魏伯一陽一真一人的原文只是两句话。

这个时候到达气住脉停,混沌的状态,所谓“天一生水”这个境界,浑身的每个细胞,乃至口水,乃至一精一气,乃至脑下垂体,自然都在变化。

变了以后一身皮肤都变润泽了,发光的。

“滋液”就是讲津一液来了,现在的漂亮术语就是说,等于打了一针双一性一荷尔蒙,非常滋润。

不只一个地方变化,每个细胞都在转化,所谓“施化流通”,普遍地施开了。

“方其日月合符之际,天气降入地中。

神风静默,山海藏云”,这最后八个字文学境界很妙,可以写一副对子。

“一点神明,包在混沌窍内,无可觅处,此即一念不起,鬼神莫知境界。

故曰,天地神明,不可度量。”

所以,混沌境界是道家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普通所讲的百日筑基,能够到达这个境界才是第一步基础成就,还要再进一步修的。

做工夫到达“日月合符”,就是刚才讲“日月合璧”,太一陽一、月亮合于轨道,这两个宁静了,到达这个境界,“天气降入地中”, 用宇宙现象做比喻,这就是每年仲春一陰一历的二月,古人有一个形容,就是《红楼梦》中的话“春困”。

春天人很困倦,没有一精一神,尤其是年轻男一女,到了所谓怀春期,一性一知识刚刚开始,身一体刚刚成长,春困得非常厉害,早晨叫他背书包上学,那真是莫大的处罚。

我深深感觉,我们当年读书比你们现在舒服,到了春困的时候,不上学佯称病了。

春困这种现象就是“天气降入地中”。

道家这里面又产生一些方法,我们不好讲他是旁门左道,旁门左道并不是骂人,旁门也是门,左道也是道,不过迂回一点而已。

有些道家加一些变化,是有意的、想象的,先守在上窍,慢慢把上窍的气用意识引导下来。

为什么要这样修呢?他有所根据, 就是“天气降入地中”。

这种工夫方法,也合于道家的原理,属于导引的方法,纵然有效果,但价值很低。

真的道是道法自然,听其自然,工夫到了那个境界天气就自然下降地中,头部的感觉忘了。

所以你们学佛或学道的,打坐做工夫最痛苦在哪里?就是头脑整个的感觉忘不掉,所以你感觉气在这里动啊那里动啊,那都不是脑神经的反应!真到了头脑气满,就忘掉了头脑,天气自然下降,感觉身一体没有了。

其实不是没有身一体的感觉,是你整个的脑部的思想、思维、意识停掉,那就是到“天气降入地中” 了。

混沌境中

那个时候他用八个字形容,“神风静默,山海藏云”,每一个字都不得了,这八个字用得妙极了,而且对仗非常好。

气就是神风,气聚神凝;“山海藏云”,等于秋天到,万里晴空没有一点云雾,云都藏起来了,就是天气晴朗到极点。

所以禅宗祖师形容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就是这个境界。

朱云一陽一祖师这八个字,跟禅宗祖师这些名句的价值都差不多,“山海藏云”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神风静默”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

处处灵明,处处反映。

这个时候,我们生命本来的这一点元神灵明不昧,包在混沌窍内,在混沌真境中,无影无踪。

这个时候你有知觉吗?没有知觉;没有知觉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无所不知,也一无所知!禅宗经常讲到无念,唯有此时才能到达真正无念。

所以学禅也好道也好,都是一个境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天下真理只有一个,不论中国人、外国人,古人、现代人,生命都是这个样子,没有两样,名称不同罢了。

到这个时候才叫一念不生全体现。

一念不起,鬼神都不知你藏在哪里。

为什么鬼神都不知?因为你藏在鬼神那里所以不知。

庄子讲过三句话,“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藏天下于天下”,“藏舟于壑”就是我们打坐修定,把念头收到中间,属于小乘中最小乘的境界;“藏山于泽”是中乘的境界,比较好一点,不管身一体,只管念头;大乘的境界是“藏天下于天下”,所以找不到了,他藏在本位,鼻子就放在鼻子,眼睛就放在眼睛,所以找不到。

因此我们眼睛可以看别人,没有办法看自己,“藏天下于天下”就是在本位上。

庄子的书你觉得难读,其实一点也不难读,他都明显告诉你了,是用比喻告诉你的。

这三句话你懂了,做人处事的道理都在其中。

有时候要“藏舟于壑”,要保留一点,有时候“藏山于泽”,最要紧是“藏天下于天下”,但是你讲了人也不懂。

这没有什么秘密,把秘密公开了他也不懂,为什么呢?因为人都好奇,喜欢向外找。

所谓一念不起很容易,每个人都做得到,所以佛家的修法与道家不同,是反过来走,他高明也在这里。

其实是一个路线,先做到一念不起,自然就混沌了。

严格讲佛家跟道家的东西是一个,只是进入的方法不同,搞不清楚的话还以为有差别。

其实什么三教五教都没有差别,道理是一贯,不是一贯道那个一贯,一贯起来,就是孔子说的一个真理,没有其他。

一念不起,那是鬼神不可知的境界,这个境界原文是这样讲的:“故曰,天地神明,不可度量。”

“天入地中,一陽一包一陰一内,归根复命,深藏若虚。

不啻龙蛇之蛰九渊,珠玉之隐川泽”,这个时候,一陽一进入一陰一里,一陰一代表宁静,不动;一陽一代表流转活泼地走动,这是“归根复命”的境界,命功的基础有了。

修道做工夫到混沌的境界,可以说命归你所有了,这是说命功的工夫到了。

不过随时要能入混沌,不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偶然一下不算。

我访问过此地的一位老前辈,巳经九十岁了。

三十年前我到山上去见他,我说,听说你过去曾经入过几次定,我断定你那个时候没有超过三十五岁。

他说是啦。

我说,你三十五岁以后,再想随时进入那个定境做不到了。

他说对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弘法事忙。

我只好笑一笑,不谈了。

这就是工夫来撞他的。

你们注意啊,你们年轻偶然撞到这个境界也有,一念不起,那是瞎猫撞到死老鼠,那不算本事。

你要随时做到要进入那个境界就可以进入,这样命功就有把握,基础才算建立。

不要在这里听过,出去就吹,变成大师,害人害己的事不要干。

人生有三件事不要做:自欺、欺人、被人欺。

真修道的人,这三件事都不做的。

如果做到“一陽一包一陰一内,归根复命”,可以说命在你手,真能够到达了,自然祛病延年;以儒家来讲,才真有资格说变化气质。

这是第一步开始,等于你得了胎藏,这个时候“深藏若虚”。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工夫到达这个境界,身上六根不动。

禅宗祖师形容,如鸡抱一卵一,昏了醉了一样,踢一脚都不动,忘我了。

这个时候修道工夫到了“深藏若虚”,这是一面。

另一个意思,修道工夫真到这个境界,要谦虚不要傲慢,不要认为了不起,做人做事“深藏若虚”就好了。

这个时候“不啻龙蛇之蛰九渊”,等于动物冬眠一样,像蛇到了冬天,嘴里含一口泥巴钻到洞里,几个月都不会死,一口气就保持住了生命。

“珠玉之隐川泽”,好的玉含藏在内不动。

养气以归根

“谭景升曰,得灏炁之门,所以归其根。

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

此之谓也。”

谭景升是道家神仙人物,名叫谭峭。

他有一部著作《化书》,你们青年人值得研究。

谭子这本书,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内容很多。

他的父亲是唐代一个“国子司业”——唐朝的国立大学校长就叫国子祭酒,司业相当于副校长。

那时国立大学只有一所,不像现在。

他父亲只有这个独子,可他天生喜欢修道,离家出走了。

古代的青年也发生这些事,所以青年都是问题,有人请我演讲青年问题,我说青年从来就是问题,凡是青年人一定发生问题。

你看这位神仙也是这样,过了若干年回家了,父亲很高兴,他住了一阵子还是要走。

他已经修道成功了,是有名的神仙,他最有名的一首诗:

线作长江扇作天 鞿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 只在谭生拄杖前

道家讲蓬莱等于学佛的人讲极乐世界一样,是个代号。

“蓬莱信道无多路”,代表神仙成道很容易,“只在谭生拄杖前”,道就在这里。

“谭景升曰,得灏炁之门”,就是形容他的话。

“灏炁之门”是孟子的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就是这个道理。

“得灏炁之门,所以归其根”,是要进入混沌灵明的境界。

“知元神之囊”,晓得元神的根底,“所以韬其光”,这神光就内敛,神光往内走不向外。

我们现在六根、头脑聪明向外发展,把生命消耗了,要把生命重新修回来,就韬光养晦,神光内敛是养生之能,“此之谓也”。

他这里引用谭峭的话就是这个道理。

《易经》上有两句话,《参同契》这里引用 了:“故曰,利用安身,隐形而藏。”

现在人都讲利用,真正的利用,就是这个大利用。

“隐形而藏”,外表看不出来,是在混沌中。

(编按:接下来的十八章在本书第六十五讲。

第十九章及二十三章未讲解,因上篇已讲得很详细了。

我们上面是为了说明坎离交,道家第一步工夫,参考了朱云一陽一祖师的注解。

下面中篇下卷专讲伏食,从一性一情交会章第廿四开始,共计八章,专讲伏食,就是我们怎样把这个长生不老丹药吃下去,还丹回转来——“此卷专言伏食,而御政养一性一,已寓其中,义同上篇。”

证道的规则,怎样修养心一性一,道理在这中间,道理同上篇一样。

刚才讲坎离交,神气相交。

这里名称不同,告诉我们就是一性一情交会。

上次我们讲过《礼记》里提到,人的知觉和感觉,分成一性一和情两方面,把能够知觉思想的、理智的这个叫一性一,喜怒哀乐的情绪叫情。

有时候我们发脾气,不是骂人,是好像一下不高兴,尤其是内向型的人,莫名其妙就烦起来。

特别是小一姐们最容易发脾气,一面对男朋友发脾气,一面心里又想哭,偏要这么来一下没办法控制,这个叫情。

这种情绪变化,男一女都有。

佛家讲这个情就是业力,所以佛经讲到“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情多想少,堕一落就厉害;情少想多的人,就比较升华。

这个一性一情在我们生命关系最重大,但也是与坎离交一媾,以及神气两者的关系最重要。

这一章我们先讲到这里。

一性一与情交会

一性一情交会章第二十四

太一陽一流珠,常欲去人。

卒得金华,转而相因。

化为白液,凝而至坚。

“此章,言木一性一金情,自相交会,以成伏食之功也。”

这一章整个是专讲伏食的。

有时候道家的代号东拉西拉很难把握,必须要做一个统计才搞得清楚。

本来是说情属于木,木属于肝,所以情也属于肝,肝气不健康的人肝火旺,脾气大。

中医学原理肺属金,肺气流畅的人脑比较清爽,一性一情比较开朗,就是呼吸好身一体健康,肺气不流畅的人多忧郁内向。

现在这里突然一变,“木一性一金情,自相交会”,木本来属于情属于肝,金属于气属于一性一,现在却讲“木一性一金情”,似乎代号用反了,令人迷惑。

其实他不是用反了,而是说属木的肝气不旺,使一性一质变了。

肺气不健康,元气不够充沛,一陽一气不够的人,作用也会改变,变成情绪不好。

这样就说明两个代号为什么变了,而成为“木一性一金情”。

生命中只有这两个东西,就是神和气;而且两种要自相交会,他两个结了婚,就是坎离交一媾,一陰一陽一调和,人也就好了。

这就是改变自己内部的生命,叫做伏食之功。

“太一陽一流珠”,太一陽一的光明永远放射,“流珠”是形容它。

但是我们眼睛看太一陽一受不了,只能看到一点点太一陽一放射的闪动,所以形容为“常欲去人”,它留不住。

人这个一性一情,常使自己打坐修道不能入定,因为心思乱跑。

“太一陽一流珠,常欲去人”,心思乱跑总是离开你,要想念头不乱跑,凝定住一念不生,很不容易,所以道家以铅汞比喻。

佛家修法也一样,通常不跟你讲明,在方法上不讲原理。

所以学佛的人修天台宗,为什么先要数息、止息?为什么在气上搞呢?调气是假的,留住念头才是真的!这个儿子不乖乱跑,就给他找个好太太,结了婚就会有责任感了,留在家里不再乱跑。

道家也是这样,“太一陽一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这是互相帮忙把他留住了。

人的生命内在都向外面乱跑,消耗掉了,要“化为白液,凝而至坚”,化为玉一液、玉一浆,叫玉一液还丹。

能够修到真正得到玉一液还丹,已经有神仙之份,能祛病延年,人比较健康,慢一点老化。

这一节我们先讲到这里,下次再连起来讲,因为这一节最好不要中间切断。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我说参同契》易经书籍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春困的现象刚刚我们讲到“自然一精一炁潜通”,这个潜是潜《我说参同契》第62讲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