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点】一、论述了四时气候变化《黄帝内经》下卷 灵枢篇 四时气

黄帝内经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下卷 灵枢篇 四时气

黄帝内经

下卷 灵枢篇 四时气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一体的影响,指出针刺治疗时,要根据时令气候的不同,选择适当的一穴一位,掌握进针的深浅和手法。

二、列举了温疟、风水、飧泄、转筋、水肿、着痹、疠风等病的针刺治疗方法。

三、对六腑病的病理变化与针刺治疗方法,作了简要的说明。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一穴一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①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肤胀,为五十痏②。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飧泄补三一陰一之上,补一陰一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一陽一,治其一陽一;转筋于一陰一,治其一陰一。

皆焠刺③之。

徒先取环谷④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⑤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必坚。

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尽乃止。

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骨为干。

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

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

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

邪在大肠,刺肓之原⑥,巨虚上廉、三里。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

邪在小肠者,连睪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

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一陰一以予之,取厥一陰一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取三里以下。

胃气逆,则刺少一陽一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小腹痛肿,不得小一便,邪在三焦⑦,约取之太一陽一大络,视其络脉与厥一陰一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

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

气口候一陰一,人迎候一陽一也。

【注释】

①间:与甚相对,轻的意思。

②痏:一般指伤疤,这里指腧一穴一。

③焠刺:指用火针治疗。

④环谷:一穴一位名,但现在无从考证具体一位置。

⑤筩:指中空的针。

⑥肓之原:气海一穴一的别名。

⑦三焦:据《灵枢·本输》应该为膀一胱。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四时气候的变化,各有不同,而百病的产生,又与气候有一定的关系,怎样来决定针灸治疗的方法呢?岐伯回答说:四时邪气,侵袭人一体而使人发病,但各有一定的部位。

灸刺的原则,也应当根据不同的发病季节来确定有关的一穴一位。

所以在春天针刺,就取用络脉分肉的间隙,病重的深刺,病轻的浅刺;在夏天针刺,就取用一陽一经、孙络,或取分肉之间,以及透过皮肤浅刺;在秋天针刺,就取用各经的输一穴一,如病邪在六腑的,可以取用合一穴一;在冬天针刺,就取用各经的井一穴一和荥一穴一,应深刺而且留针时间较长。

患温疟而不出汗的,可以取五十九个治疗热病的主要腧一穴一。

患风水病,皮肤浮肿的,可以取五十个治疗水病的主要腧一穴一。

如果皮肤有血络,就应针刺放血。

患飧泄症,应补三一陰一交一穴一,同时上刺一陰一陵泉,都应长时间留针,待针下有热感才可止针。

患转筋在外侧部位的,取三一陽一经的腧一穴一;患转筋在内侧部位的,取三一陰一经的腧一穴一,都是用火针刺入。

患水肿而不兼风邪的,首先用铍针刺脐下三寸的部位,然后再用中空如筒的针刺入针处,以吸出腹中的水。

反复这样做,把水放尽。

水去之后,则肌肉坚实。

若排水时排一泄缓慢,就会使病人烦躁满闷;若排一泄得较快,则病人觉得舒适安静。

用此法可隔天刺一次,直至水尽为止,并兼服利水的药物。

一般在刚进行针刺时服药。

服药时不可吃东西,吃东西时不可服药,开始禁食伤脾助湿的食物一百三十五天。

患各种痹症经久不愈的,是有寒湿久留在内,应用火针刺足三里;如腹中感觉不适,就取足三里一穴一针治。

邪气盛的就用下泄法,正气虚的就用补溢法。

患麻风病的,应经常用针刺其肿胀部位,然后再用锐利的针刺患处,并用手按压出毒气恶血,直到肿消为止。

患者宜经常吃些适宜的食物,忌吃任何不利于调理的食物。

腹中时常鸣响,气上逆而冲向胸部,喘促,身一体不能久立,说明邪在大肠,应用针刺气海、巨虚上廉、足三里。

小腹部牵引一睾一丸作痛,连及腰脊上冲心而痛,表明邪在小肠而为小肠疝病,小肠下连一睾一系,向后附属于脊椎,与肝肺相通,联络心系。

因此邪气盛时,就会使厥气上逆,冲犯肠胃,干扰肝脏,散布于肓膜,结聚于脐。

所以治小肠病时应当取脐下的气海一穴一,以散邪气。

针刺手太一陰一经以补肺经之虚;取足厥一陰一经,以泄肝经之实;取下巨虚一穴一以去小肠的病邪,并且按邪气所过的经脉取一穴一调治。

病人时常呕吐,且呕吐物有苦味,常叹息,心里恐惧不安,如人将捕捉他一般,这是邪气在胆,胃气上逆所致。

胆汁外泄,就会口感苦味,胃气上逆,就会呕出苦水来,所以叫呕胆。

治疗时应取足三里一穴一以降胃气之逆,刺足少一陽一经的血络。

以抑制胆气之逆,然后根据病的虚实用补虚泄实的方法,调虚实去其邪。

饮食入咽后,如停滞不下,就会感觉胸膈闭塞不通,这是邪气在胃脘所致。

如邪气在上脘,就针刺上脘一穴一,使滞气下行;若邪气在下脘,就针刺下脘一穴一,用温而使其散行的方法,以散寒滞。

小腹部肿痛,小一便不通,这是邪在膀一胱,下焦阻塞不通所致,应当取用足太一陽一经的大络委一陽一穴一。

如发现足太一陽一经的络脉与足厥一陰一经的孙络有淤血结聚,且肿势又向上延及胃脘,就应该取足三里一穴一刺治。

针刺时,应注意观察病人的气色和眼神,从而推知正气的散失或恢复。

观察病人目色的变化,可推知病邪的存在或消失。

诊病时,医生要形神专注,察看病人的神态举止,诊其气口脉和人迎脉。

如果脉象坚一硬并且洪大而滑,说明邪气正盛,是病症日渐加重的迹象;如果脉象软而和缓,表明正气正在恢复,是病势将退的征兆。

如病在各经而且脉坚实有力,说明病再过三天左右就会痊愈,气口脉属手太一陰一肺脉,为五脏之主,故以候手足各脉之一陰一;人迎脉属足一陽一明胃脉,胃为六腑之源,故以候手足各脉之一陽一。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黄帝内经》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本章要点】一、论述了四时气候变化《黄帝内经》下卷 灵枢篇 四时气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