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下编 卷九·主治下-湿
经曰。
诸湿胀满。
皆属于脾。
则湿当以理脾为主。
又书有曰。
湿因于寒。
为寒湿。
湿因于热。
为热湿。
湿因于风。
为风湿。
湿因于燥。
为燥湿。
则湿当视所因以治。
又曰。
湿在上。
宜散。
湿在中。
宜燥。
湿在下。
宜清。
然亦未可尽拘。
如湿有宜于散。
其湿挟寒而至者。
则当以寒为治。
(湿。
)如蔓荆细辛天雄之属是也。
因于热者。
则当以热为治。
(湿。
)如香薷木瓜之属是也。
因于风者。
则当以风为治。
(散风湿。
)如白芷羌活独活威灵仙海桐皮秦艽葳蕤桑寄生侧附子蛇一床一子巴戟狗脊松脂茵芋炉甘石苍耳子 草五倍子百药煎萆 防风之属是也。
因于燥者。
则当以燥为治。
(散燥湿。
)如葳蕤桑寄生巴戟狗脊之属是也。
至于中寒而湿不去。
则有疑于燥矣。
(燥寒湿中。
)凡白术伏龙肝橘皮红豆蔻川椒草豆蔻蛇一床一子密陀僧。
皆属燥类。
(经曰。
湿一婬一于内。
治以苦热。
又曰。
以苦燥之。
)肾寒而湿不化。
则有宜于渗矣。
(渗寒湿在肾。
)其渗宜以热施。
凡肉桂钟一乳一附子。
皆属热类。
若使中下皆热。
(湿在中下。
)在中。
轻则宜以芡实木瓜木通神曲扁豆山药陈仓米浮萍等药以为采择。
(经曰。
佐以酸淡。
又曰。
以淡渗之。
)重则宜以滑石赤小豆扁蓄白藓皮苦参茵陈刺 皮猪苓皂白二矾商陆紫贝郁李胆草以为选入。
在下。
轻则宜以地肤子文蛤苦楝子泽泻琥珀。
重则宜以海带海藻昆布田螺以为审用。
总之。
湿症虽多。
而要不外寒湿一热湿两种。
寒湿者。
宜以去寒燥湿补火为要。
热湿者。
宜以清热利湿滋一陰一为尚。
若概用以清利。
及仅知其苍术为上下治湿要药。
不惟效不克臻。
且更变见多端矣。
可不慎于所用乎?
经曰。
湿一婬一于内。
治以苦热。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湿为土气。
苦热皆能燥湿。
淡能利窍。
用酸者。
木能制土也。
)五运。
(太一陰一司天、丑未、太一陰一在泉、辰戌。
)
〔〕
苍术(脾) 浓朴(胸腹) 排草(肌)
〔风〕
草(肝) 海桐皮(肝) 松脂(肝脾) 苍耳子(肝脾) 桑寄生(肝肾) 狗脊(肝肾) 巴戟(肾) 独活(肾) 侧附子(肾) 蛇一床一子(肾) 葳蕤(肺) 白芷(胃) 萆 (胃)百药煎(肺胃) 五倍子(肺胃) 秦艽(肝胃) 防风(膀一胱胃) 羌活(膀一胱肝) 茵芋(关节)威灵仙(十二经)
〔风寒〕
细辛(肾) 天雄(肾) 五加皮(肝肾) 僵蚕(肝肺胃) 蚕沙(肝肺胃) 蔓荆子(骨头面)
〔热风〕
芜荑(肝)
〔热〕
香薷(肺胃心)
〔痰〕
半夏(脾胃胆心)
〔燥湿〕
白术(脾) 锻石(脾) 草豆蔻(脾) 伏龙肝(肝脾) 橘皮(肺脾) 川椒(肺胃)红豆蔻(胃) 草豆蔻(胃)
〔燥湿风〕
蛇一床一子(肾)
〔燥湿一热〕
密陀僧(脾)
〔〕
茯神(心) 萱草(心) 山药(脾) 浮萍(脾) 扁豆(脾) 泽兰(脾) 鲫鱼(脾)芡实(脾) 鸭肉(脾) 海螵蛸(肾) 桑螵蛸(肾) 椒目(肾) 桑白皮(肺) 姜皮(肺) 石钟一乳一(肠胃) 冬葵子(肠胃) 榆白皮(肠胃) 神曲(肠胃) 土茯苓(肝肾) 肉桂(膀一胱) 天仙藤(肝) 鲤鱼(胃肾) 通草(肺胃)
〔热〕
白矾(脾) 蚯蚓(脾) 苦参(肠胃) 茵陈(肠胃) 刺 皮(肠胃) 扁蓄(肠胃)木瓜(脾胃筋骨) 石燕(脾胃肝小肠) 瞿麦(心) 灯草(心) 黄连(心) 白藓皮(肠脾胃)黑牵牛(肺) 黄芩(肺) 石苇(肺) 车前子(肺) 海蛤(肾) 文蛤(肾) 琥珀(肾) 猪苓(膀一胱) 泽泻(膀一胱) 龙胆草(肝) 赤苓(小肠) 赤小豆(小肠) 白薇(肺胃) 寒水石(胃肾) 薏苡仁(脾肺) 白蔹(肝脾) 皂矾(肝脾) 连翘(心肝) 珍珠(心肝) 木通(小肠心)滑石(中下) 苦楝子(心胞小肠膀一胱)
〔伐水〕
海藻(肾) 海带(肾) 昆布(肾) 郁李(脾) 商陆(脾) 葶苈(肺) 田螺(膀一胱)紫贝(肝脾) 甘遂(经隧) 大戟(脏腑) 芫花(里外) 续随子(胃腑湿滞) 蓖麻子(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