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文话文释义】
品德高尚,可以让人心悦诚服;诚实可信,可以统一不同政见;以义当先,可以服众;才识杰出,可以分辨历史上的得失;贤明睿智,可以明析当下的事理,这样的人可称之为“人中之俊”。
行为举止可以为楷模,聪明智慧可以解疑难,道德诚信可以守契约;廉洁公正可以理财务,这样的人可称之为“人中之豪”
克尽职守,无所废弛;恪守信义,无所变易;虽遭猜疑,仍能义无反顾;利字当头,仍能不见利忘义。
这样的人可称之为“人中之杰”。
【暮初评注】
人生在世,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明方向和事物的边界。
因此,明智的统治者正好利用这个缺陷来统治百姓。
当然假如统治者本身也有这个缺陷,那么统治者本身将面临改朝换代的危险。
而所谓的方向就是选择,就是有所得,有所舍。
所谓统治者就是权、利、位、势的绝对占有者,但是要保持权、利、位、势,必定需要牺牲一部分东西。
《素书》把统治者分为几个层次,这就是“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
其中,“人之俊”以德、信、义、才、明的面孔昭示世人;“人之豪”以行、智、信、廉的形象为世人楷模;“人之杰”以守职、处义、见嫌、见利中的分寸为世人之标杆。
问题是,不要以为这些统治者表里如一,知行合一,能真正成为“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而是让百姓以为这些统治者应该是这样的人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努力保持“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的形象对于统治阶层而言,实则是一种牺牲,但是这种牺牲背后有着老百姓所看不明白的权、利、位、势的更大利益。
是否愿意以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利益,一是看统治者的眼光,二是看统治者的器量,三是看统治者的气数。
因此,当张良帮着刘邦“忽悠”取得政权后,张良却明智地选择隐退了。
他最了解刘邦的脾性,刘邦无非也是小人一个。
但是,历史上的刘邦无愧为 “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至少正史中是如此认为的。
所以,要蒙骗百姓,“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的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为了保持这种形象也要部分牺牲掉自己的一些利益,目的在于攫取更大的利益。
平心而论,张良辅佐刘邦是因为这个平台可以借用而已,并刻意把刘邦打造成“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从而号令天下,平息天下动乱,还百姓一个和平的世界。
也就是说,张良并不想成为“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已超出了这个范畴,早就是一位真正的得道之人。
本章之所以命名为《正道章》,讲解了要成为统治者应该树立怎样的形象才能服众。
或者说,如何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