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曰︰【言本宗不可以离道德。】王氏曰:“君子以德为本《黄石公素书》本德宗道章第四

黄石公素书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黄石公素书

黄石公素书 - 本德宗道章第四

黄石公素书

本德宗道章第四

注曰︰【言本宗不可以离道德。

王氏曰:“君子以德为本,圣人以道为宗。

此章之内,论说务本、修德、守道、明宗道理。”

释评:道之于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深切体味天道地道之真谛,才能出神入化地用之于人道——精神境界之提高。

喜怒哀乐,祸福穷通,兴衰荣辱,凶吉强弱......人生漫漫,世路茫茫,哪一种境况你没有遇到过?如何趋福避祸,逢凶化吉,尽在于此矣。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注曰︰【谋之欲博。

王氏曰:“道、德、仁、智存于心;礼、义、廉、耻用于外;人能志心笃行,乃立身成名之本。

如伊尹为殷朝大相,受先帝遗诏,辅佐幼主太甲为是。

太甲不行仁政,伊尹临朝摄政,将太甲放之桐宫三载,修德行政,改悔旧过;伊尹集众大臣,复立太甲为君,乃行仁道。

以此尽忠行政贤明良相,古今少有人;若志诚正心,立国全身之良法。

君不仁德、圣明,难以正国、安民。

臣无善策、良谋,不能立功行政。

齐家、治国无谋不成。

攻城破敌,有谋必胜,必有机变。

临事谋设,若有机变、谋略,可以为师长。”

释评: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孟子的这句话:“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

才成为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

举凡古今中外的伟人,都不会将有口皆碑的名声作为人生目的,将层出不穷的谋钍作为事业的宗旨。

而是以此为凭借,宏广其志向,充盈其仁德。

这样,名声、计谋和事业才会相得益彰。

安莫安于忍辱。

注曰:【至道旷夷,何辱之有。

王氏曰:“心量不宽,难容于众;小事不忍,必生大患。

凡人齐家,其间能忍、能耐,和美六亲;治国时分,能忍、能耐,上下无怨相。

如能忍廉颇之辱,得全贤义之名。

吕布不舍侯成之怨,后有丧国亡身之危。

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释评:王安石说:“莫大的祸,起于须臾之不忍。”

所以民间自来就有“和为贵,忍最高”这句俗语。

人是感情动物,内心活动如潮起潮落,瞬息即变,如若自己善加克制,就可能转祸为福,否则往往会因一把怒火而危及自身。

尤其是身在高位的人,如果该忍处不忍,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则必须具备三忍:“容忍,隐忍,不忍。”

先莫先于修德。

注曰︰【外以成物,内以成己,此修德也。

王氏曰:“齐家治国,必先修养德行。

尽忠行孝,遵仁守义,择善从公,此是德行贤人。”

释评:道德是否高尚,既关系到自身的人品修养,也关系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事业的成功。

作为一个领一导一人 ,要想使各级臣民忠心拥戴,必须首先让人心悦诚服,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非德莫属。

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

注曰︰【无所不通之谓神。

人之神与天地参,而不能神于天地者,以其不至诚也。

王氏曰:“疏远奸邪,勿为恶事;亲近忠良,择善而行。

子胥治国,惟善为宝;东平王治家,为善最乐。

心若公正,身不行恶;人能去恶从善,永远无害终身之乐。

复次,志诚于天地,常行恭敬之心;志诚于君王,当以竭力尽忠。

志诚于父母,朝暮谨身行孝;志诚于朋友,必须谦让。

如此志诚,自然心合神明。”

释评:民谚有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只要行善积德,自然福寿平安,所以根本不必担心前程的凶吉。

修百善自能邀百福。

多做好事对心理素质会渐渐造成一种良好的影响,那就是无时无处都能处在一种宁静坦荡的心境中。

这当然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了。

《易经》上说:诚能通天。

心诚的含义不单是诚寔无欺而已,更重要的是虚灵不昧。

真能做到这一点,必然会有许多神奇不可言喻之处。

宋、明诸儒终生所修,只此一字——“诚”。

明莫明于体物。

注曰︰【《记》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如是,则万物之来,其能逃吾之照乎!】

王氏曰:“行善、为恶在于心,意识是明,非出乎聪明。

贤能之人,先可照鉴自己心上是非、善恶。

若能分辨自己所行,善恶明白,然后可以体察、辨明世间成败、兴衰之道理。

复次,谨身节用,常足有余;所有衣、食,量家之有、无,随丰俭用。

若能守分,不贪、不夺,自然身清名洁。”

释评: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善于体察人情世故者,必是聪明不惑之人。

在心理学上,这种修养方法被称作“进入他人思惟”。

人只要能跳出自身的思惟定式,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处境中思考处理问题,事情既比较易解决,又会得到群众的赞许。

吉莫吉于知足。

注曰︰【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王氏曰:“好狂图者,必伤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祸患。

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若知足,有吉庆之福,无凶忧之祸。”

释评:广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一饱。

人生所须,其实甚少。

懂得个中道理——其寔是常识,人才会知足,才会常乐。

苦莫苦于多愿。

注曰︰【圣人之道,泊然无欲。

其于物也,来则应之,去则无系,未尝有愿也。

古之多愿者,莫如秦皇、汉武。

国则愿富,兵则愿疆;功则愿高,名则愿贵;宫室则愿华丽,姬嫔则愿美艳;四夷则愿服,神仙则愿致。

然而,国愈贫,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钝;卒至于所求不获而遗恨狼狈者,多愿之所苦也。

夫治国者,固不可多愿。

至于贤人养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约乎!】

王氏曰:“心所贪爱,不得其物;意在所谋,不遂其愿。

二件不能称意,自苦于心。”

释评:圣人之道,淡泊无欲。

对于身外之物,来就来,去就去,无须牵挂。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财物的聚散多寡,不值得为之大喜大悲。

佛教认为有求皆苦,人的生、老、病、死莫不因为人愿望渴求太多而苦难缠身。

禅宗讥讽:“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儒家以无欲则刚,恭谦俭让,对人不求名,对物不求奢,是为君子。

道家则根本以“无欲无求,一身傲骨,两袖清风,遨游人间”为美。

只是,人心不足,欲海难填,然而,其结果只能有如秦皇、汉武。

清心寡欲,治国如此,养生亦如此。

悲莫悲于一精一散。

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一精一,一精一之所发之谓神。

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一陰一无一陽一,无动无静。

其舍于神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

血气之品,无不禀受。

正用之, 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

目一婬一于色,则一精一散于色矣;耳一婬一于声,则一精一散于声矣。

口一婬一于味,则一精一散于味矣;鼻一婬一于臭,则一精一散于臭矣。

散之不已,岂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一精一者,人之本。

心若昏乱,身不能安;一精一若耗散,神不能清。

心若昏乱,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忧悲灾患自然而生。”

释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单纯的“一”,就是“一精一”,焕发的动力,是谓“神”。

其寔,“纯一”也就是无,无生无死,无一陰一无一陽一,无动无静,没有形状,没有具体内容,却可以为明为哲,为智为识。

也正因为它“无为”,它才“无所不为”。

世间万物,凡有生命,皆因禀受这种元气而成。

正确地运用他。

则一精一而不散;错误地运用它,则散而不聚。

这是从哲学范畴对“一精一”所作的解释。

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无论用心于何物,中庸即美,千万不能过多过甚,否则,沉溺于其中,欲自拔而不能,“一精一”、“神”散于其中,于人毁一生,于家毁一代,于国毁一世。

病莫病于无常。

注曰:【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有常也;人而无常,不其病乎?】

王氏曰:“万物有成败之理,人生有兴衰之数;若不随时保养,必生患病。

人之有生,必当有死。

天理循环,世间万物岂能免于无常?”

释评:天地万物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有自己的规律。

如果强行打破它,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若无视自然规律,不正常生活,自然会久而生病。

现代社会人类急剧向自然界扩张空间,掠夺资源,而不知顺应自然规律,终将受到自然界加倍的报复。

短莫短于苟得。

注曰︰【以不义得之,必以不义失之;未有苟得而能长也。

王氏曰:“贫贱人之所嫌,富贵人之所好。

贤人君子不取非义之财,不为非理之事;强取不义之财,安身养命岂能长久?!”

释评:以不义的方法得来的东西,必将以不义的方法丧失。

身处平安之地而不忘危难,现在拥有的东西能够珍惜,这样的人才无所短而有所进。

孔子曾以“富贵无常”告诫王公,勉励百姓。

所以茍安现状的人,即使不败亡也不会有所前进。

幽莫幽于贪鄙。

(啬于财曰贪鄙。

如虞受晋璧,乘蜀纳秦金牛是也,利令智昏。

注曰︰【以身豮物,闇莫甚焉。

王氏曰:“美玉、黄金,人之所重;世间万物,各有其主,倚力、恃势,心生贪爱,利己损人,巧计狂图,是为幽暗。”

释评:人生的悲剧大多起源于一个“贪”字。

贪财、贪色、贪酒、、、、贪的结果,轻则神志昏昏,重则无法无天,悖情悖理。

如欲一生平安,首先必须从戒贪做起。

孤莫孤于自恃。

注曰︰【桀纣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疆,项羽自恃其勇,高莽自恃其智,元载、卢杞,自恃其狡。

自恃,则气骄于外而善不入耳;不闻善则孤而无助,及其败,天下争从而亡之。

王氏曰:“自逞已能,不为善政,良言傍若无知,所行恣情纵意,倚著些小聪明,终无德行,必是傲慢于人。

人说好言,执蔽不肯听从;好言语不听,好事不为,虽有千金、万众,不能信用,则如独行一般,智寡身孤,德残自恃。”

释评:有才华的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恃才自傲。

世人好骄傲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真有才,因而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另一种其寔腹中空空,无德无能,只好以傲慢来维持其心理平衡。

对于后一种人,无话可说;对于恃才自傲的人,只能说:“没有了谁地球照样转,你看不起人家,挡得住人家不理你吗?”

这句古语应成为所有恃才自傲者的座右铭:“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危莫危于任疑。

注曰︰【汉疑韩信而任之,而信几叛;唐疑李怀光而任之,而怀光遂逆。

王氏曰:“上疑于下,必无重用之心;下惧于上,事不能行其政;心既疑人,勾当休委。

若是委用,心不相托;上下相疑,事业难成,犹有危亡之患。”

释评:既要用人,又要怀疑,这对用人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人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一方面是出于对事业成败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著想。

败莫败于多私。

注曰︰【赏不以功,罚不以罪;喜佞恶直,一党一 亲远疏;小则结匹夫之怨,大则激天下之怒,此多私之所败也。

王氏曰:“不行公正之事,贪爱不义之财;欺公枉法,私求财利。

后有累巳、败身之祸。”

释评:私心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露于外,则化为利。

世人没有一个不求利的,只不过利的具体内容不同罢了。

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整个体系,甚至中外文化的整个体系,没有不讲利的。

人类文化的全部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至乃艺术、生活、、、、没有一样不求利的。

《易经》六十四卦,谈“利”与“不利”的就有两百零二处。

可以说,《易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探究怎样做有利,怎样做不利。

但这里所说的利,是大利,长远的利,广义的利,而不是小利,眼前的利,狭义的利。

大利和小利所对应的心理活动就是大私和小私。

小私的同义词是自私自利,极端小人主义;大私的同义词却是天下为公。

作为一国之君,如能以天下民众之私为私,在己为大公无私,在国则为民富国强,方为有为之君;如以一己之私为私,那就是道道地地的独夫、民贼。

独夫民贼而不亡败的,未之有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黄石公素书》古代兵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注曰︰【言本宗不可以离道德。】王氏曰:“君子以德为本《黄石公素书》本德宗道章第四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