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游恒山日记山西大同府浑源州
【原文】
去北台七十里,山始豁然,曰东底山。
台山北尽,即属繁峙①界矣。
【注释】
①繁峙:明为县,隶太原府代州,即今山西繁峙。
五台和繁峙县界古今有变化,依今地图,西台以北已属繁峙县。
【译文】
离开北台七十里,山谷才开阔起来,名东底山。
五台山北边尽头处,就隶属于繁峙县境了。
【原文】
初九日 出南山。
大溪从山中俱来者,别而西去。
余北驰平陆中,望外界之山,高不及台山十之四,其长缭绕如垣①,东带平邢②,西接雁门③。
横而径者十五里,北抵山麓,渡沙河即为沙河堡④。
依山瞰流,砖甃高整⑤。
由堡西北七十里,出小石口⑥,为大同西道;直北六十里,出北路口⑦,为大同东道。
余从堡后登山,东北数里,至峡口,有水自北而南,即下一注沙河者也。
循水入峡,与流屈曲,荒谷绝人。
数里,义兴寨⑧。
数里,朱家坊⑨。
又数里,至葫芦嘴⑩。
舍涧登山,循嘴而上,地复成坞,溪流北行,为浑源界。
又数里,为土岭,去州尚六十里,西南去沙河,共五十里矣,遂止居民同姓家。
【注释】
①垣(yuán):矮墙。
②平邢:即今平型关,在山西繁峙、灵丘二县界上。
③雁门:即今雁门关,在山西代县西北。
④沙河:指滹沱河上游。
沙河堡:今作砂河,在繁峙县东境,滹沱河北岸。
⑤甃(zhòu):以砖砌物皆称凳。
⑥小石口:今名同,在应县东南。
其东北有大石口。
⑦北路口:今作北楼口,在大石口东北。
⑧义兴寨:在砂河东北。
⑨朱家坊:在义兴寨北。
⑩葫芦嘴:在朱家坊东北。
以上皆属繁峙县。
土岭:今名同,在浑源县南隅。
止:栖止、居住。
【译文】
初九日 走出南山。
从山中一齐出来的大溪,和我分道往西流去。
我往北在平地上急行,遥望平地外部的山峦,高度不到五台山的十分之四,长长的像矮墙一样地缭绕平地,东边和平邢连接,西边和雁门连接。
横穿平地十五里,往北走到山麓,渡过沙河就是沙河堡。
沙河堡傍靠山麓,俯瞰河流,砖砌的围墙又高又整齐。
从沙河堡往西北走七十里,出到小石口,是大同府西边的大路;直直往北走六十里,出到北路口,是大同府东边的大路。
我从堡后登山,往东北走了几里,来到峡口,有股水从北往南流,流下去就注入沙河。
沿水流走进峡谷,路随着流水弯转曲折,峡谷荒凉,空无人烟。
走了数里,到兴义寨。
又走数里,到朱家坊。
再走数里,到葫芦嘴。
离开沟涧登山,沿山嘴而上,地势又变成山坞,随溪流往北行,进入浑源州境。
又走数里,到土岭,土岭距离州城还有六十里,西南距离沙河,一共有五十里了。
于是在土岭一户和我同姓的居民家住下。
【原文】
初十日 循南来之涧北去三里,有涧自西来合,共东北折而去。
余溯西涧入,又一涧自北来,遂从其西登岭,道甚峻。
北向直上者六七里,西转,又北跻而上者五六里,登峰两重,造其巅,是名箭岭。
自沙河登山涉涧,盘旋山谷,所值皆土魁①荒阜;不意至此而忽跻穹窿,然岭南犹复阿蒙也②。
一逾岭北,瞰东西峰连壁馈,翠蜚③丹流。
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
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以藻绘而愈奇④;树得石而平铺倒蟠者,缘以突兀而尤古。
如此五十里,直下至阬⑤底,则奔泉一壑,自南注北,遂与之俱出坞口,是名龙峪口,堡临之。
村居颇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
既出谷,复得平陆。
其北又有外界山环之,长亦自东而西,东去浑源州三十里,西去应州⑥七十里。
龙峪之临外界,高卑远近,一如东底山之视沙河峡口诸山也。
于是沿山东向,望峪之东,山愈嶙峭斗峭,问知为龙山⑦。
龙山之名,旧著于山西,而不知与恒岳比肩;至是既西涉其阃域⑧,又北览其面目,从不意中得之,可当五台桑榆⑨之收矣。
东行十里,为龙山大云寺,寺南面向山。
【注释】
①土魁(kuí):土堆。
②阿蒙:三国时鲁肃称吕蒙为阿蒙,说:“三日不见,非复吴下阿蒙矣。”
此处借用,有依然故态之意。
③蜚:通“飞”。
④幕:覆盖。
藻(zǎo)绘:文采。
⑤阬(ɡānɡ):大土山。
⑥应州:隶大同府,治今山西应县。
⑦龙山:亦称封龙山,在今浑源县西南40里,顶峰称萱草坡,风景甚佳。
金末,元好问、李治、张德辉曾到这里游览,时称“龙山三老”。
⑧阃(kǔn):特指郭门的门槛。
阃域:内境。
⑨桑榆(yú):皆植物。
日落时,陽光尚留桑榆上,故借为西方之称。
《后汉书》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桑榆之收,比喻为弥补缺憾。
【译文】
初十日 顺着从南伸来的沟涧往北走了三里,有道沟涧从西伸来汇合,然后一齐朝东北转去。
我溯西边的沟涧往里走,又有一道沟涧从北伸来,于是从沟涧西边登岭,路很陡。
往北直直上了六七里,往西转,又往北攀登,然后上五六里,登越两重山峰,直达峰顶,峰名箭岭。
从沙河开始登山涉涧,在山谷中盘旋前进,所经过的都是土堆荒山;想不到到这里地势突然升高、山岭突然高大,只是岭南仍然是故态依旧。
一翻到岭北,俯瞰东西两边,峰峦连绵,崖壁崩塌,红色、绿色一交一 相辉映。
那盘绕映照空中的,都是岩石;而岩石上又都有树;岩石的色彩是一致的,但自然形态与纹理又各得其妙;树木的颜色不一致,但各种颜色互相一交一 错,又如同织成的彩色锦缎。
岩石上有树而且高峻斜插,就像覆盖着一层美丽的幕布,因而愈发奇妙;生长在岩石上而平直躺着或盘曲倒挂的树,由于山势高峻而更加显得古雅。
在这样的景致中走了五十里,一直下到大土山底,沟壑中有一股奔流的泉水,从南往北流,于是随着泉水一齐出到坞口,这里名龙峪口,有堡对着。
村庄比较大,家家都种植梅树、杏树,形成果林掩映的山麓。
走出山谷后,又到了平地。
平地北部外围还有群山环绕,长长的也从东向西延伸,平地东边距离浑源州三十里,西边距离应州七十里。
龙峪口所对着的外界,高的远、低的近,完全和在东底山看沙河、峡口的群山相同。
于是沿山往东走,远看龙峪口东边,山势更加高峻陡峭,询问后得知是龙山。
龙山的名称,旧书写着在山西省,却不知原来是和恒山并肩相靠;走到这里时已经从西边越过了龙山内境,又从北面观览了龙山的风貌,在无意之中得以游龙山,可以算做游五台山所得到的意外收获。
往东行十里,到龙山大云寺,寺朝南对着山。
【原文】
又东十里,有大道往西北,直抵恒山之麓,遂折而从之,去山麓尚十里。
望其山两峰亘峙,车骑接轸①,破壁而出,乃大同入倒马、紫荆大道也②。
循之抵山下,两崖壁立,一涧中流,透罅而入,逼仄如无所向,曲折上下,俱成窈窕,伊阙双峰,武彝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
时清流未泛,行即溯涧。
不知何年两崖俱凿石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想水溢时插木为阁道者,今废已久,仅存二木悬架高处,犹栋梁之巨擘③也。
三转,峡愈隘,崖愈高。
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④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⑤者,悬空寺也⑥。
五台北壑亦有悬空寺,拟此未能具体⑦。
仰之神飞,鼓勇独登。
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
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
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
而僧寮位置适序,凡客坐禅龛⑧,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
既下,又行峡中者三四转,则洞门豁然,峦壑掩映,若别有一天者。
又一里,涧⑨东有门榜⑩三重,高列阜上,其下石级数百层承之,则北岳恒山庙之山门也。
去庙尚十里,左右皆土山层叠,岳顶杳不可见。
止门侧土人家,为明日登顶计。
【注释】
①轸(zhěn):车后的横木。
车骑接轸:车马络绎不绝。
②倒马:即倒马关,今名同,在河北唐县北隅,唐河南岸。
紫荆:即紫荆关,今名同,在河北易县西部,拒马河南岸。
明时,倒马、紫荆与居庸合称内三关。
③擘(bò):大拇指。
巨擘:比喻其杰出于众,如大拇指不同于其他指头。
④榭(xiè):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
⑤蜃(shèn)吐重台:即蜃景。
⑥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一直保存到现在。
在浑源县城南5公里,浑源县城至恒山的途中。
⑦拟:摹拟,比拟。
具体: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都齐备。
拟此未能具体:与恒山这个悬空寺相比,还不算齐备。
⑧禅龛(chán kān):供佛的小屋。
⑨涧:现从悬空寺到恒山,途经恒山水库,系解放后拦浑河源的唐峪河修成,为恒山风景增色不少。
⑩榜(bǎnɡ):匾额。
门榜:悬挂有匾额的大门。
【译文】
又往东走了十里,有条大路通向西北,直达恒山山麓,于是转头从大路走,距离恒山麓还有十里。
遥望恒山两边山峰横贯对峙,路上车马络绎不绝,穿山而过,原来这条路是从大同府到倒马关、紫荆关的大路。
沿大路来到恒山下,两旁崖壁耸立,一条涧水从中流过,穿行在缝隙一样的峡谷中而往里走,狭窄得好像没有地方可通,山涧弯弯曲曲、崖壁高高低低,完全是深远幽雅的景色,伊阙两山相对的风光,武夷山回环旋转九曲的溪水,都不能和这里的景色相比。
此时清澈的溪流还没涨水,可以溯溪流从涧中行走。
不知哪一年在两边崖壁都凿了石坎,有四五尺宽,近一丈深,上上下下地排列着,想来是涨水时插木头修栈道用的,至今已经废弃了很久,只剩下两根木头悬空架在高处,是像柱子一样的大木料。
转了三次后,峡谷越来越窄,崖壁越来越高。
西边崖壁的半腰,层层叠叠的楼阁悬在高空,宛转曲折,建在高土谷上的敞屋斜靠山崖,看上去像海市蜃楼中重叠的亭台,这是悬空寺。
五台山北面的壑谷中也有悬空寺,但和这里的相比就不能算完备了。
抬头观看令人神往,鼓足勇气独自攀登。
进寺后则是楼阁高低错落,围着栏杆的路宛转曲折。
崖壁已经十分高峻陡峭,称得上天下大观了,再加上有悬空寺点缀,使原来的胜景更完美无缺。
傍靠岩壁建盖楼阁,却能不受岩石的限制,只有悬空寺啊。
而且僧人住的房屋位置次第适当,凡是接待来客的地方和供奉佛像的小屋,窗户明净、卧榻一温一 暖,在小小的范围内,显得庄严肃穆,舒适幽雅。
从悬空寺下来后,又在峡谷中转了三四道弯,于是峡谷口豁然开阔,峰峦壑谷互相掩映,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
又走了一里,涧东面有三道悬挂着匾额的大门,高高地排列在大山上,门下有几百级石阶和门相连,这是北岳恒山庙的山门。
距离庙还有十里,左右两边都是层叠的土山,北岳顶还遥远得看不见。
在山门旁边当地人的家中住宿,为明天攀登北岳顶做准备。
【原文】
十一日 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盖山自龙泉来,凡三重。
惟龙泉一重峭削在内,而关以外反土脊平旷;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其第三重自峡口入山而北,西极龙山之顶,东至恒岳之陽,亦皆藏锋敛锷①,一临北面,则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
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
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陰,是名虎风口。
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
三里,有杰坊曰“朔方②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
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③,宫北为飞石窟,相传真定府恒山从此飞去④。
再上,则北岳殿也。
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⑤森立。
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
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
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
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桠⑥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
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⑦。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
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
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
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
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
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⑧百倍之也。
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视余前上隘,中止隔崖一片耳。
下山五里,由悬空寺危崖出。
又十五里,至浑源州⑨西关外。
【注释】
①锋:刀的刃端。
锷(è):刃旁。
②朔(shuò)方:北方。
③寝宫:宫即庙,寝宫即寝庙。
古代的宗庙有庙和寝两部分,前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
④真定府:即今河北正定。
恒山:真定府恒山在真定府属曲陽县,即今河北曲陽县西北,又称河北恒山、常山、大茂山,明以前以此为五岳之一的北岳。
⑤穹(qiónɡ)碑:很高的石碑。
⑥槎桠(chá yā):枝柯歧出。
⑦始登其顶:恒山绝顶称天峰岭,海拔2017米。
从北岳殿到绝顶有东西两条路,东路捷直,但小道绝险。
霞客系从东路间道登顶。
⑧不啻(chì):不止。
⑨浑源州:隶大同府,即今山西浑源县。
【译文】
十一日 风吹过后,云雾散尽。
拄着手杖攀登北岳,朝东往上走,土冈是低缓的山丘,没有攀登的劳累。
大体上山脉从龙泉关延伸过来,一共有三重,只有龙泉关这一重关山势陡峭尖削,而关外反而是平坦宽阔的泥土山脊;五台山这一重虽然高峻,但矗立挺拔的岩石,都在东底山一带山谷出口处;第三重顺峡谷口延伸到山中然后往北去,西边到龙山顶为尽头,东边到恒山南面,也都像不露锋刃的刀剑一样收敛,一到北面,则每一峰都陡峭,全部显露出高峻的本来面目。
走一里后往北转,山中都是煤炭,不用深挖就可以采得。
又走一里,于是土石都变为赤色,盘曲得像虬龙一般的松树一棵一棵地立在路旁,有望仙亭。
又走三里,则崖石渐渐突起,松影如同从筛孔中透下来一样,这里名虎风口。
从这里开始,石头路曲折盘旋,于是沿着山崖迎着峭壁而上。
三里,有一块特大的牌坊,坊上题名“朔方第一山”,坊内的官署里厨房水井都齐备。
坊右往东顺台阶上去,山崖半腰有寝宫,寝宫北是飞石窟,相传真定府的恒山是从这里飞去的。
再上去,则是北岳殿了。
殿上靠绝壁,下临官署,殿前的石阶直通云天,正殿两侧的房门上下,高大的石碑林立。
从殿右上去,有石窟傍靠着大殿而被建成房屋,名会仙台。
台中群仙的塑像,把石屋环列得没有一点空隙。
我这时打算上陡崖,登绝顶。
返下来时经过北岳殿东,远看两座山崖的断裂处,中间下垂千尺,杂草丛生,这是登绝顶的小路,于是脱掉外衣,攀扯践踏着杂草往上登。
走了二里,出到陡崖上面,抬头眺望绝顶,仍然还高高地耸立在半空中,而满山矮树稠密,歧出的枝条枯竹,只会钩住衣服、刺破脖颈,一攀扯践踏就折断了,我虽然辛勤地用力攀登,却像落进汹涌的浪涛之中一样,只听到汩汩水声而不能越出去。
我益发鼓足勇气而上,很久才走完荆棘矮树地带,于是登上了北岳绝顶。
这时天色清朗而明丽,俯瞰恒山北边,崩塌的崖壁任意往下坠陷,杂草树丛稠密地覆盖着。
这里的山是土山没有树,石山上却有树;北边都是石山,所以树木都长在北边。
浑源州城一带,就在山麓,往北看下去隔着一重山,苍茫一片,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关,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翠的山峰与恒山相伴;近处是往西横贯的龙山,龙山的支脉往东伸去,和东边的山峰肩并肩、袖挨袖地紧密相连,阻扼住下面的沙漠。
不久下到西边的山峰,寻找先前进入峡谷时的陡崖,往下看只见茫茫一片,不敢下。
忽然间回头向东看,有一个人轻快地走在上面,于是我又上去向他询问,他指向东南的松柏间。
我朝着松柏奔过去,是上来时寝宫背后的陡崖顶。
没多久,果然找到小路,往南穿过松柏林。
先前我在绝顶上眺望,青翠的松柏好像蒜叶草茎一样细小,到这里才知是两人合抱粗的参天大树,和虎风口的松柏相比,不止大百倍呢。
顺崖缝直下,恰好在寝宫右侧,就是飞石窟,仔细看我先前所登的狭窄险要之处,中间只相隔着一块崖石啊。
下山五里,从悬空寺的陡崖出山。
又走十五里,到达浑源州西关外。
【评析】
和前篇《游五台山日记》相比,本篇篇幅并没有增加多少,但在观察之细致、叙述之具体、描写之生动等方面,显然远胜一筹。
首先表现在对景物局部的观察与描写上。
如初十日写山下涧水一段,不但描写了涧水的“曲折上下,俱成窈窕”的形态,还注意到两岸崖壁:“不知何年两崖俱凿石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想水溢时插木为阁道者,今废已久,仅存二木悬架高处,犹栋梁之巨擘也。”
写悬空寺:“楼阁高下,槛路屈曲。
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
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
而僧寮位置适序,凡客坐禅龛,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
这些描写,令人如历历在目,而且颇有情趣。
而在这方面尤其一精一彩的,是本段开头对箭箪岭北山崖绿树的描写:“一逾岭北,瞰东西峰连壁陆,翠蜚丹流。
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
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以藻绘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者,缘以突兀而尤古。”
这段描写,有如一篇短赋,将石与树各自的形态颜色变化以及相互间的映衬烘托表现得极为丰富生动,鲜明艳丽,妩媚多姿,给人以十分强烈的视觉美感和心理愉悦,也体现了作者高雅的审美趣味。
此外,十一日写他身陷莽荆中,“而满山短树蒙密,槎丫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活灵活现,令人想见他当时艰苦狼狈的情状。
篇中对远景的观察与描写也十分一精一彩,如十一日:“盖山自龙泉来,凡三重。
惟龙泉一重峭削在内,而关以外反土脊平旷;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其第三重自峡口入山而北,西极龙山之顶,东至恒岳之陽,亦皆藏锋敛锷,一临北面,则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
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这些描写,将远近群山景致的层层变化展露无遗,犹如一幅境界开阔、层次丰富、对比清晰、色彩鲜明的青绿山水画,生动地再现了这座名山的风姿和魅力。
在描写恒山时,作者还每每与其他山水作比较。
如涧水:“伊阙双峰,武彝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
悬空寺:“五台北壑亦有悬空寺,拟此未能具体。”
三重山:“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
等等。
这些对比,无疑突出了恒山某些景致的特点,也体现了作者对山水景观的用心。
本文遣词造语也较为典雅优美,如犹复阿蒙、翠蜚丹流、桑榆之收、车骑接轸、蜃吐重台、明窗暖榻、藏锋敛锷、松影筛陰、崩崖乱坠等等,更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