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道德经解读》18 圣凡有别

道德经解读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解读 - 18 圣凡有别

道德经解读

18 圣凡有别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和“阿”,都是表示应答的词语。

“唯”表示尊敬的应答,相当于“是”。

“阿”表示不尊敬的应答。

只因语气不同,礼节上也就不同了。

这是说,无道社会人们所关心的都是皮十毛十的小礼小节,而这些礼节所规定的也只能是表面现象,根本改变不了人们内在的心灵。

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礼教统治下,尽管都是表面现象,但是还必须学,必须做。

不知“礼”就会遭到别人的侮辱。

在“有礼”的社会里,说话做事须时时小心,步步留神,稍不注意,碰上

“懂礼”的人,就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要了你的十性十命。

不行“善”就得不到外界的赞誉和认可,因而一生无名无利。

但是,倘若你“懂礼”、“知善”,只要有了“礼”和“善”的面具,哪怕是十恶不赦之人,名利也会向你招手。

于是,人们为了追求名利,都去学“礼”、行“善”,反正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管它真和假。

在无道的社会里,只有无理霸道、十奸十诈机巧的人才吃得开、行得通,真正的善人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欺压的对象。

因此,人心不古,社会纷乱,道德日趋没落。

处在这样的社会里,谁还关心内在的心灵呢?于是心灵荒芜了,像是无边无际的沙漠。

这正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缘故。

人们所害怕的是无名无利,也正是名和利,才使得人们荒芜了心灵,而心灵的荒芜才是真正可怕的呀!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熙熙:欢乐、高兴的样子。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猪、牛、羊。

儽儽:在道境中飘浮不定的感觉。

众人熙熙,是欢乐于名利,他们一旦取得了一点点小名小利,就沾沾自喜,那种高兴劲儿,就像是吃了帝王赏赐的大十肉——乐于利;又象是陪伴着帝王在春天里登台观景一样——乐于名。

尽管他们时时在遭受着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反而不知不觉,醉生梦死,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自十由。

众人皆追逐于外,而我独守于内,像一只小船,停泊在心灵的港湾,没有远航的征兆。

又像一个还不懂事的婴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遨游于宇宙,像是找不到归宿——沉浸于大道之境,是最美好的十精十神归宿;众人都欢乐有余,只有我独处于心灵的家园,像是连自身也遗忘了——观赏妙景,享受心灵的无限自十由;我是多么的愚昧呀,总是和大道混为一体,不敢有一点私心杂念——一切按规律办事,不敢偏离大道去随意发挥。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俗人:功利主义者。

昭昭:明白一切的样子。

察察:对于名利斤斤计较、十精十于算计。

俗人都能明白一切,唯名唯利,只有我对此糊里糊涂——俗人聪明于小事,而我明于大道。

俗人都十精十于算计,只有我少私寡欲——俗人心在名利,而我志在真朴。

内心深沉得像大海一样,遨游于宇宙若无止境——心怀高远,自十由无待。

众人都有人生的目的,唯独我与众不同,个十性十孤僻,以致于被众人看不惯——众人皆求“有”,我独求“无”。

得道之士的价值观念及其独特的个十性十是不为众人所理解的。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只有我与众人不同,众人皆以“有”为贵,而我以“无”为贵。

孔子说:“民以食为天”,贵在以有形养有形。

而老子却强调以“无”为本,以无形养有形。

这是老子完全不同于世人的养生之道。

道家有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炁补。”

由此可见炁的重要十性十。

“食母”,即“食炁”,是道家养生的重要环节也即辟谷服气术。

《黄庭经》说:“神仙道士非有神,积十精十累炁以成真。

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十陰十陽十炁。”

由此看来,这里的“母”就是炁。

不仅如此,也只有蓄养真气,才能开启大道之门,这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源泉。

本章是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有道之人和俗人、常人的反复对比,说明有道者十精十神的自十由和人格的伟大。

昭示人们不要舍本逐末,背道而驰,“昭昭”、“察察”于外在的名利,而应该以反朴归真为人生之根本。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道德经解读》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道德经解读》18 圣凡有别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