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纪五十唐德宗贞元八年(壬申,公元792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版·唐纪五十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贞元八年(壬申

资治通鉴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白话版·唐纪五十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贞元八年(壬申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白话版·唐纪五十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贞元八年(壬申

唐纪五十唐德宗贞元八年(壬申,公元792年)

[1]春,二月,壬寅,执梦冲,数其罪而斩之;云南之路始通。

[1]春季,二月,壬寅(十七日),韦皋捉获苴梦冲,在数说他的罪行后,斩杀了他。

前往云南的道路开始畅通了。

[2]三月,丁丑,山南东道节度使曹成王皋薨。

[2]三月,丁丑(二十三日),山南东道节度使曹成王李皋去世。

[3]宣武节度使刘玄佐有威略,每李纳使至,玄佐厚结之,故常得其陰事,先为之备;纳惮之。

其母虽贵,日织绢一匹,谓玄佐曰:“汝本寒微,天子富贵汝至此,必以死报之。”

故玄佐始终不失臣节。

庚午,玄佐薨。

[3]宣武节度使刘玄佐威严而有谋略,每当李纳的使者到来时,刘玄佐便深深地结纳他们,所以经常能够得知李纳的秘事,预告做好防备,李纳畏惧他。

他的母亲虽地位尊贵,但每天都要织绢帛一匹。

她对刘玄佐说:“你本来门第卑微,天子使你富裕尊贵到这般地步,你一定要不惜一死,报答天子。”

所以,刘玄佐自始至终不曾失去为臣的节一操一。

庚午(十六日)刘玄佐去世。

[4]山南东道节度判官李实知留后事,一性一刻薄,裁损军士衣食。

鼓角将杨清潭帅众作乱,夜,焚掠城中,独不犯曹王皋家;实逾城走免。

明旦,都将徐诚缒城而入,号令禁遏,然后止;收清潭等六人斩之。

实归京师,以为司农少卿。

实,元庆之玄孙也。

丙子,以荆南节度使樊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4]山南东道节度判官李实执掌留后事务,他生一性一苛酷,削减将士的给养。

掌管鼓角的将领扬清潭率领众人发动变乱,夜里在城中纵火抢劫,唯独不冒犯曹王李皋一家。

李实翻越城墙逃走,得以不死。

第二天早晨,都将徐诚用绳索缒入城中,发布命令,禁止变乱,此后变乱便停止了,徐诚收捕了杨清潭等六人,斩杀了他们。

李实回到京城,德宗任命他为司农少卿。

李实是李元庆的玄孙。

丙子(二十二日),德宗任命荆南节度使樊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5]初,窦参为度支转运使,班宏副之。

参许宏,俟一岁以使职归之,岁馀,参无归意;宏怒。

司农少卿张滂,宏所荐也,参欲使滂分主江、淮盐铁,宏不可;滂知之,亦怨宏。

及参为上所疏,乃让度支使于宏,又不欲利权专归于宏,乃荐滂于上;以滂为户部侍郎、盐铁转运使,仍隶于宏以悦之。

[5]当初,窦参出任度支转运使,班宏担任他的副职。

窦参向班宏许诺,等到一年以后,便将度支转运使的正职交给他。

过了一年多时间,窦参还没有交出使职的意思,班宏大怒。

司农少卿张滂是由班宏荐举上来的,窦参打算让张滂分管江淮地区的盐铁事务,班宏不肯答应。

张滂听说此事,也怨恨班宏。

及至窦参被德宗疏远以后,他才将度支使让给班宏,但是他又不愿意让财政大权独自落到班宏手中,于是便向德宗推荐张滂。

德宗任命张滂为户部侍郎、盐铁转运使,仍然隶属于班宏,以便取一悦于他。

窦参陰狡而愎,恃权而贪,每迁除,多与族子给事中申议之。

申招权受赂,时人谓之“喜鹊”。

上颇闻之,谓参曰:“申必为卿累,宜出之以息物议。”

参再三保其无他,申亦不悛。

左金吾大将军虢王则之,巨之子也,与申善,左谏议大夫、知制诰吴通玄与陆贽不叶,窦申恐贽进用,陰与通玄、则之作谤书以倾贽;上皆察知其状。

夏,四月,丁亥,贬则之昭州司马,通玄泉州司马,申道州司马;寻赐通玄死。

窦参陰险狡诈而又刚愎自用,凭借着手中的权力,贪图财利,每当任命官员时,他往往与担任给事中的族侄窦申计议其事。

窦申借此招揽权事,收受贿赂,当时的人们把他叫做“喜鹊”。

德宗听到了一些风声,便对窦参说:“窦申肯定会连累你的,最好将他调出朝廷,也好平息众人的议论。

“窦参反复担保窦申没做别的事情,窦申却依然不肯悔改。

左金吾大将军虢王李则之是李巨的儿子,与窦申交好。

左谏议大夫、知制诰吴通玄与陆贽关系不睦,窦申唯恐陆贽被提拔任用,便暗中与吴通玄、李则之编造攻击陆贽的书函,排挤他。

德宗完全查清了他们的情况。

夏季,四月,丁亥(初三),德宗将李则之贬为昭州司马,将吴通玄贬为泉州司马,将窦申贬为道州司马。

不久,德宗又让吴通玄自裁而死。

[6]刘玄佐之丧,将佐匿之,称疾请代,上亦为之隐,遣使即军中问“以陕虢观察使吴凑为代可乎?”

监军孟介、行军司马卢瑗皆以为便,然后除之。

凑行至汜水,玄佐之柩将发,军中请备仪仗,瑗不许,又令留器用以俟新使;将士怒。

玄佐之婿及亲兵皆被甲,拥玄佐之子士宁释衰,登重榻,自为留后。

执城将曹金岸、浚仪令李迈,曰:“尔皆请吴凑者!”遂之;卢瑗逃免。

士宁以财赏将士,劫孟介以请于朝。

上以问宰相,窦参曰:“今汴人指李纳以邀制命,不许,将合于纳。”

庚寅,以士宁为宣武节度使。

士宁疑宋州刺史翟良佐不附己,托言巡抚,至宋州,以都知兵马使刘逸准代之。

逸准,正臣之子也。

[6]刘玄佐去世后,将佐隐瞒实情,声称刘玄佐得了重病,请求派人替代。

德宗也装作不知道,还派遣使者到军中询问“让陕虢观察使吴凑来替代刘玄佐的职务可以吗?”

监军孟介、行军司马卢瑗一致认为这是适宜的,此后德宗才任命了吴凑。

吴凑来到汜水时,刘玄佐的灵柩正要出殡,军中将士请求为他备办仪仗,卢瑗不肯答应,还命令留着器物用具,等新任观察使到来时使用。

将士发怒,刘玄佐的女婿以及随身士兵都穿上铠甲,簇拥着刘玄佐的儿子刘士宁脱一去丧服,登上主帅的座位,自命为留后。

他们逮捕了守城将领曹金岸和浚仪县令李迈,对二人说:“你们都是主张迎接吴凑的人!”于是将他们二人剐杀了。

卢瑗逃脱,幸免于死。

刘士宁用钱财奖赏将士,劫持着孟介,让他向朝廷请求任命。

德宗询问宰相的意见,窦参说:“现在汴州人指望着李纳,才敢于请求任命,如果不答应,他们就要与李纳联合了。”

庚寅(初六),德宗任命刘士宁为宣武节度使。

刘士宁怀疑宋州刺史翟良佐没有归附自己,便假托巡视的名义,来到宋州,让都知兵马使刘逸准替代了他。

刘逸准是刘正臣的儿子。

[7]乙未,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窦参为郴州别驾,贬窦申锦州司户。

以尚书左丞赵憬、兵部侍郎陆贽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憬,仁本之曾孙也。

[7]乙未(十一日),德宗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窦参贬为郴州别驾,将窦申贬为锦州司户,让尚书左丞赵憬、兵部侍郎陆贽一并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赵憬是赵仁本的曾孙。

[8]张滂请盐铁旧簿于班宏,宏不与。

滂与宏共择巡院官,莫有合者,阙官甚多。

滂言于上曰:“如此,职事必废,臣罪无所逃。”

丙午,上命宏、滂分掌天下财赋,如大历故事。

[8]张滂请班宏交出原有的盐铁帐簿,班宏不肯给他。

张滂与班宏一起选任巡院官,两人的意见没有相合的时候,因而缺任的官员为数很多。

张滂向德宗进言说:“像这个样子,职任以内的事必然要荒废了,我的罪责是无法逃脱的了。”

丙午(二十二日),德宗命令班宏与张滂分别掌管全国的财税,一如大历年间的先例。

[9]壬子,吐蕃寇灵州,陷水口支渠,败营田。

诏河东、振武救之,遣神策六军二千戍定远、怀远城;吐蕃乃退。

[9]壬子(二十八日),吐蕃侵犯灵州,毁去水口支流的渠道,破坏屯田。

德宗颁诏命令河东、振武前去援救,派遣神策六军共两千人戍守定远和怀远二城,于是吐蕃撤退了。

[10]陆贽请令台省长官各举其属,著其名于诏书,异日考其殿最,并以升黜举者。

五月,戊辰,诏行贽议。

[10]陆贽请求让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各自推举本省的属官,将他们的名字登录到诏书上,以便日后按名单考核他们办事成绩的优劣,并且据此提升或贬黜他们的推举人。

五月,戊辰(十四日),德宗颁诏命令实施陆贽的建议。

未几,或言于上曰:“诸司所举皆有情故,或受货赂,不得实才。”

上密谕贽:“自今除改,卿宜自择,勿任诸司。”

贽上奏,其略曰:“国朝五品以上,制敕命之,盖宰相商议奏可者也。

六品以下则旨授,盖吏部铨材署职,诏旨画闻而不可否者也。

开元中,起居、遗、补、御史等官,犹并列于选曹。

其后幸臣专朝,舍佥议而重己权,废公举而行私惠,是使周行庶品,苟不出时宰之意,则莫致也。”

又曰:“宣行以来,才举十数,议其资望,既不愧于班行,考其行能,又未闻于阙败。

而议者遽以腾口,上烦圣聪。

道之难行,亦可知矣!请使所言之人指陈其状,其人受贿,某举有情,付之有司,核其虚实;谬举者必行其罚,诬善者亦反其辜。

何必贷其一奸一赃,不如辩诘,私其会议,不出主名,使无辜见疑,有罪获纵,枉直同贯,人何赖焉!又,宰相不过数人,岂能遍谙多士!若令悉命群官,理须展转询访;是则变公举为私荐,易明扬以暗投,情故必多,为弊益甚。

所以承前命官,罕不涉谤。

虽则秉钧不一,或自行情,亦由私访所亲,转为所卖。

其弊非远,圣鉴明知。”

又曰:“今之宰相则往日台省长官,今之台省长官乃将来之宰相,但是职名暂异,固非行举顿殊。

岂有为长官之时则不能举一二属吏,居宰相之位则可择千百具僚;物议悠悠,其惑斯甚。

盖尊者领其要,卑者任其详,是以人主择辅臣,辅臣择庶长,庶长择佐僚,将务得人,无易于此。

夫求才贵广,考课贵一精一。

往者则天欲收人心,进用不次,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才。

然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又曰:“则天举用之法伤易而得人,陛下慎简之规太一精一而失士。”

上竟追前诏不行。

没过多久,有人对德宗说:“各部门推举的属官都弄虚作假,有的人还收受贿赂,所以不能得到真有才干的人。”

德宗暗中晓示陆贽说:“今后任官改官,最好由你亲自选择,不要让各有关部门办理。”

于是,陆贽进上奏章,大略是说:“本朝对于五品以上的官员,是通过诏书来加以任命的,这便是经由宰相互相商酌计议,上奏圣上批准的任命方法。

对于六品以下的官员的任命方法,则是通过圣上的旨意来授给官职,即经由吏部铨选人材,署任职务,圣上在诏旨上标上一个‘闻’字,但不置可否。

在开元年间,起居郎、舍人、拾遗、补阙、御史等官职,还是由吏部选任上报的。

此后,一宠一臣专擅朝政,丢开众人的公议而扩大自己的权力,废弃公开的选举而推行私人的恩惠,使宰相奏任官员的办法遍及各级官员,如果不经过现任宰相的同意,就无法任官。”

他又说:“由三省长官各自推举属官的办法宣布实行以来,只推举了十几个人。

评议他们的资历与声望,已是无愧于他们的班列位次,考查他们的品行与才能,又没有听说有缺失败坏的地方。

然而议论的人骤然横加批评,向上打搅陛下的视听。

治道的难以实行,于此也可见一斑了。

请让进言的人指出并陈述具体情况,讲清楚哪个人接受了贿赂,哪个人推举时作一弊,将这些人交付有关部门,核实所言是实在的,还是没有根据的。

对推举失误的人一定要实行惩罚,对诬告好人的人也要反过来追究他们的罪责。

为什么一定要姑息作一弊与贪赃行为而不肯给以分辩与追究呢!将公开的评议变成私下进行的活动,而不肯公布发言人的名字,使无罪的人遭受怀疑,使有罪的人得到纵容,无论亏理还是有理,全都一律对待,人们还有什么依靠呢!加之,宰相不过只有几个人,哪能普遍熟悉众多的士子!如果让宰相任命所有的官员,理应反复询问访求,但这样便将公开举用变成私下推荐,将察举贤良变成暗中投靠,弄虚作假的事情肯定很多,形成的流弊愈发严重。

所以,承续以前的办法任命官员,很少有不牵涉谤议的。

虽然说这因为宰相把握标准不够一致,有时会自行作一弊,但也由于私下访问亲近的人们,反而被他们捉弄了。

这一弊病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陛下圣明垂鉴,分明知道这些事情。”

他又说:“现在的宰相,就是过去的三省长官,现在的三省长官,便是将来的宰相,这不过是职务的名称暂时不同,本不是推举官员与任命官员在职权上有区别。

担任三省长官的时候不能够举用一两个下属的官吏,到出任宰相以后便可选拔成千上百个官员,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众人的议论飘忽不定,他们的迷惑以这一点最为严重。

一般说来,尊贵者统领事务的纲要,卑下者负责细节的处理。

所以,君主选任宰相,宰相选任各部门的长官,各部门的长官选任处于辅助地位的官吏,要想务求用人得当,便无法改变这种做法。

大凡寻求人才贵在广博,考核官吏的成绩贵在专一精一。

过去武则天想收买人心,提拔官吏不拘等次,不但百姓可以推荐士子,还可以自己推举自己。

然而,那时对官吏的考核与督责非常严厉,官吏的升降都很迅速,所以当世认为武则天是有知人的明智的,连续几朝都仰仗她选拔一出来的众多士子为朝廷效力。”

他又说:“武则天推举任用人才方法的失误在于变动太快,但是能够得到人才。

陛下慎重选择官吏的方法过于一精一细,反而会失去人才。”

德宗终于还是追回了前不久颁发的诏书,不再实行。

[11]癸酉,平卢节度使李纳薨,军中推其子师古知留后。

[11]癸酉(十九日),平卢节度使李纳去世,军中将士推举他的儿子李师古执掌留后事务。

[12]六月,吐蕃千余骑寇泾州,掠田军千余人而去。

[12]六月,吐蕃骑兵一千余人侵犯泾州,掳掠屯田军一千多人,便离去了。

[13]岭南节度使奏:“近日海舶珍异,多就安南市易,欲遣判官就安南收市,乞命中使一人与俱。”

上欲从之。

陆贽上言,以为:“远国商贩,惟利是求,缓之斯来,扰之则去。

广州素为众舶所凑,今忽改就安南,若非侵刻过深,则必招携失所,曾不内讼,更荡上心。

况岭南、安南,莫非王土,中使、外使,悉是王臣,岂必信岭南而绝安南,重中使以轻外使。

所奏望寝不行。”

[13]岭南节度使奏称:“近些时候,海上来的大船运载着珍奇的货物,往往开到安南买卖交易,我准备派遣判官去安南收买,请派中使一人与判官同去。”

德宗打算准奏。

陆贽进言认为:“远方各国经商贩卖,唯利是图,对他们宽和,他们就前来,对他们有所烦扰,他们就离去。

广州历来是各处船舶汇集的地方,现在忽然改道去安南,如果不是广州方面侵渔刻剥过于严重,那肯定就是他们招引远方各国商人的办法不对头,他们不曾自责,却还想动摇陛下的心志。

况且,岭南与安南,无不是陛下的国土,中使与外使无不是陛下的臣属,何必相信岭南而拒绝安南,重视中使而轻视外使呢!希望陛下将岭南的奏议废止了,不要实行。”

[14]秋,七月,甲寅朔,户部尚书判度支班宏薨。

陆贽请以前湖南观察使李巽权判度支,上许之。

既而复欲用司农少卿裴延龄,贽上言,以为:“今之度支,准平万货,刻吝则生患,宽假则容一奸一。

延龄诞妄小人,用之交骇物听。

一尸一禄之责,固宜及于微臣;知人之明,亦恐伤于圣鉴。”

上不从。

己未,以延龄判度支事。

[14]秋季,七月,甲寅朔(初一),户部尚书、判度支班宏去世。

陆贽奏请任命前湖南观察使李巽暂时兼管度支,德宗准许了这一建议。

不久,德宗又打算起用司农少卿裴延龄,陆贽进言认为:“如今度支使的职任,需要运输各种货物,平抑物价,如果刻薄吝啬,便会生出麻烦,如果宽容,便会姑息邪恶。

裴延龄是一个荒诞虚妄的小人,起用他会震骇人们的视听。

一尸一位素餐的罪责,固然应当有我这微末小臣的一份;若说到知人善任的明德,恐怕也会有损陛下圣明的裁鉴。”

德宗不肯听从。

己未(初六),德宗让裴延龄兼管度支事务。

河南、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大水,溺死者二万馀人,陆贽请遣使赈抚。

上曰:“闻所损殊少,即议优恤,恐生一奸一欺。”

贽上奏,其略曰:“流俗之弊,多徇谄谀,揣所悦意则侈其言,度所恶闻则小其事,制备失所,恒病于斯。”

又曰:“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苟不失人,何忧乏用!”上许为遣使,而曰:“淮西贡赋既阙,不必遣使。”

贽复上奏,以为:“陛下息师含垢,宥彼渠魁,惟兹下人,所宜矜恤。

昔秦、晋仇敌,穆公犹救其饥,况帝王怀柔万邦,唯德与义,宁人负我,无我负人。”

八月,遣中书舍人京兆奚陟等宣抚诸道水灾。

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洪水泛滥,淹死了两万余人,陆贽请求派遣使者赈济抚一慰。

德宗说:“听说损失很少,如果议行丰厚的抚恤,恐怕会生出一奸一诈欺骗的事情来。”

陆贽上奏,大略是说:“世俗的弊病,往往是曲从人意,阿谀奉承,揣摩到人主喜欢什么,便夸大其辞,猜度到人主讨厌听见什么,便缩小其事。

朝廷所采取的措制与防备失去凭依,问题就经常出在这里。”

他又说:“赈济灾民,消耗的是资财,得到的是人心。

如果不失去百姓的拥护,还用为缺少用度发愁吗!”德宗答应派遣使者,但又说:“既然淮西不向朝廷缴纳赋税,就不要派遣使者赈济他们了。”

陆贽再次上奏认为:“陛下停息战事,隐忍包一皮容,宽宥了那些作乱者的首领,对于这些处于下层的人们,自当加以怜惜。

过去在诸侯国中秦国和晋国成了仇敌,秦穆公仍然救济晋国的饥荒,况且帝王招抚万邦,只有实行仁德与信义,宁可让别人辜负我们,不能让我们辜负别人。”

八月,德宗派遣中书舍人京兆人奚陟等人前往各道宣诏抚一慰遭受水灾的人们。

[15]以前青州刺史李师古为平卢节度使。

[15]德宗任命前任青州刺史李师古为平卢节度使。

[16]韦皋攻维州,获其大将论赞热。

[16]韦皋攻打维州,俘虏了吐蕃大将论赞热。

[17]陆贽上言,以边储不赡,由措置失当,蓄敛乖宜,其略曰:“所谓措置失当者,戍卒不隶于守臣,守臣不总于元帅。

至有一诚之将,一旅之兵,各降中使监临,皆承别诏委任。

分镇互千里之地,莫相率从;缘边列十万之师,不设谋主。

每有寇至,方从中覆,比蒙征发赴援,寇已获胜罢归。

吐蕃之比中国,众寡不敌,工拙不侔,然而彼攻有馀,我守不足。

盖彼之号令由将,而我之节制在朝,彼之兵众合并而我之部分离析故也。

所谓蓄敛乖宜者,陛下顷设就军、和籴之法以省运,制与人加倍之价以劝农,此令初行,人皆悦慕。

而有司竞为苟且,专事纤啬,岁稔则不时敛藏,艰食则抑使收籴。

遂使豪家、贪吏,反一操一利权,贱取于人以俟公私之乏。

又有势要、近亲、羁游之士、委贱籴于军城,取斑价于京邑,又多支充直。

穷边寒不可衣,鬻无所售,上既无信于下,下亦以伪应之,度支物估转高,军城谷价转贵。

度支以苟售滞货为功利,军城以所得加价为羡馀。

虽设巡院,转成橐。

至有空申簿帐,伪指仓,计其数则亿万有馀,考其实则百十不足。”

[17]陆贽进言认为,边疆的储备不充足,是由于处理不恰当,对粮食的储积和征收都不合时宜,他大略是说:“所说的处理不恰当,指的是戍边的士兵不由守边的将领管辖,守边的将领不由元帅统领,以至于有时对同一城中的将士,同一军中的官兵,朝廷都分别派遣中使监督,是按不同的诏旨委以职任。

朝廷所划分的军镇绵亘在远届千里的土地上,无法相互统属;沿着边疆布置了十万军队,没有设置主谋的人物。

每当有敌寇前来,也正好是自己内部倾轧瓦解之时,及至得到朝廷征调的军队前来救援时,敌寇已经取得胜利,罢兵而归了。

吐蕃与大唐相比,众多与寡少不相匹敌,工巧与拙笨不能对比。

然而吐蕃发动进攻,还有余力,我军处于防守,仍然力量不足。

其原因大概就在于他们发布命令是由将领掌管,我军的调度管束却由朝廷控制;他们的兵力合成一个整体,而我军的各部却是分散的。

所说的对粮食的储积和征收都不合时宜,指的是前不久陛下规定由官府前往军屯处收购粮食以便节省运输的办法,命令付给人们加倍的粮食价钱,以示勉励农耕的措施。

这一命令实行的初期,百姓们都是悦服而向往的。

然而,有关部门争相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专门干琐屑悭吝的事情。

年景丰收时,有关部门不肯将粮食按时征收并储存起来;五谷欠收时,他们却强行指使有关人员收购粮食。

于是,使豪门富室、tan官污吏反而掌握了财利的权一柄一,用贱价向人们收购粮食,等到公家与私人缺粮时再卖出去。

加之,有一些权势之家、亲近一宠一幸之臣、游食之人委托军镇低价收买粮食,再运往京城,高价出一售。

而且人们往往支付葛布麻布充当粮食的价值,致使荒远的边疆在严寒季节穿不上衣服,买不到布料。

既然上面对下面不讲信用,下面也就以欺诈回报上面。

度支规定的物价变得高了,军镇的谷价就变得贵了。

度支通过随意售出滞销的货物获取利益,军镇从粮食的加价中得到额外的收入。

虽然设有巡院访查各地,实际上巡院反而成了藏污纳垢之所,以至于有人凭空申报帐目,虚指粮食储存,计算粮食数额虽然超过亿万,考核存粮的实况却不足十分之一。”

又曰:“旧制以关中用度之多,岁运东方租米,至有斗钱运斗米之言。

习闻见而不达时宜者,则曰:‘国之大事,不计费损,虽知劳烦,不可废也。

’习一近一利而不防远患者,则曰:‘每至秋成之时,但令畿内和籴,既易集事,又足劝农。

’臣以两家之论,互有长短,将制国用,须权重轻。

食不足而财有馀,则弛于积财而务实仓廪;食有馀而财不足,则缓于积食而啬用货泉。

近岁关辅屡丰,公储委积,足给数年;今夏江、淮水潦,米贵加倍,人多流庸。

关辅以谷贱伤农,宜加价以籴而无钱;江、淮以谷贵人困,宜减价以粜而无米。

而又运彼所乏,益此所余,斯所谓习见闻而不达时宜者也。

今江、淮斗米直百五十钱,运至东渭桥,僦直又约二百,米糙且陈,尤为京邑所贱。

据市司月估,斗粜三十七钱。

耗其九而存其馁彼人而伤此农,制事若斯,可谓深失矣!顷者每年自江、湖、淮、浙运米百一十万斛,至河陰留四十万斛,贮河陰仓,至陕州又留三十万斛,贮太原仓,馀四十万斛输东渭桥。

今河陰、太原仓见米犹有三百二十馀万斛,京兆诸县斗米不过直钱七十,请令来年江、淮止运三十万斛至河陰,河陰、陕州以次运至东渭桥,其江、淮所停运米八十万斛,委转运使每斗取八十钱于水灾州县粜之,以救贫乏,计得钱六十四万缗,减僦直六十九万缗。

请令户部先以二十万缗付京兆,令籴米以补渭桥仓之缺数,斗用百线以利农人;以一百二万六千缗付边镇,使籴十万人一年之粮,馀十万四千缗以充来年和籴之价。

其江、淮米钱、僦直并委转运使折市绫、绢、、绵以输上都,偿先贷户部钱。”

陆贽又说:“依据原有的制度,由于关中费用浩繁,每年都需要从东部地区运输租米,以至于有一斗钱运一斗米的说法。

对此,只晓得见闻之谈而不能通达当时需要的人便会说:‘国家的大事,不应该计较损耗,虽然知道运粮劳苦烦剧,但是不可废止。

’只晓得眼前利益而不懂得预防长远忧患的人又会说:‘每到秋天庄稼收获时,只让官府在京城周围和籴,这既容易把事情办好,又足以勉励农耕。

’我认为这两派的议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要想节制国家的用度,必须权衡轻重。

如果粮食不足而钱财有余,便应该延缓钱财积累,而务必使粮仓充盈起来;如果粮食有余而钱财不足,便应该推迟储备粮食,而节省使用货币。

近年以来,关中地区连年丰收,公家储备的粮食积聚起来,足够供一应好几年。

今年夏天,江淮地带雨水成灾,粮米贵了一倍,有许多人流亡他乡,沦为雇工。

关中地区因谷物跌价,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应当提高粮价收购,但没有钱。

江淮地区因谷物昂贵,百姓困窘,应当降低粮价出一售,但没有米。

现在反而将江淮地区所缺少的粮食运送出来,用以增益粮食已经有余的关中地区,这就是我所说的只晓得见闻之谈而不能够通达当时需要的人。

如今江淮地区一斗米价值一百五十钱,运送到东渭桥,雇运的价钱每斗大约又要付二百钱,米碾磨不一精一,而且放陈了,所以在京城的价钱尤其低贱。

根据市司公布的本月的价钱,一斗米的售价为三十七钱。

耗费了米价的十分之九而仅剩下十分之一,让江淮地区的百姓挨饿,却又损害关中地区农民的利益,象这样办事,可以说是严重的失误。

不久以前,每年从江、湖、淮、浙运米一百一十万斛,运到河陰,留下四十万斛,储存在河陰仓,运到陕州,再留下三十万斛,储存在太原仓,剩下的四十万斛输送到东渭桥。

现在,河陰仓和太原仓现存的米仍然有三百二十多万斛,京兆府所属各县每斗米不过值七十钱。

请让江淮地区明年只运送三十万斛到河陰,再让河陰、陕州依次运送到东渭桥,将江淮地区停止运送的八十万斛米,委托转运使,每斗定价八十钱,运往发生水灾的州县出一售,以便救助缺乏粮食的人,算来可得钱六十四万缗,减少雇运钱六十九万缗。

请让户部首先拿出钱二十万缗,交给京兆府,让京兆府收购粮米,以便弥补东渭桥仓缺运的数额,可以每斗定价一百钱,以使农民得到好处。

请再拿出钱一百零二万六千缗,交给边疆军镇,让各军镇购进可供十万人吃一年的粮食。

剩下的钱十万四千缗,可以用来充当明年和籴的本钱。

对江淮地区的米钱和雇运钱,一并委托转运使经折算后购买绫、绢、、绵,运往京城,偿还原先向户部所借的钱。”

九月,诏西北边贵籴以实仓储,边备浸充。

九月,德宗颁诏命令西北边疆官府以高价收购粮食,以便充实粮仓的储备。

于是,边地的储备逐渐充足起来。

[18]冬,十一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18]冬季,十一月,壬子朔(初一),出现日食。

[19]吐蕃、云南日益相猜,每云南兵至境上,吐蕃辄亦发兵,声言相应,实为之备。

辛酉,韦皋复遗云南王书,欲与共袭吐蕃,驱之云岭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独与云南筑大城于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

[19]吐蕃与云南的互相猜疑与日俱增。

每当云南的兵马开到边境上,吐蕃总是也派出兵马,声称前来接应,实际上是在防备云南。

辛酉(十日),韦皋再次给云南王送去书信,希望与云南一起袭击吐蕃,将他们驱逐到云岭以外,全部摧毁吐蕃的城关堡垒,仅与云南在边境上修筑起一座大城,设置戍守人员自相保卫,永远像一家人般地和睦相处。

[20]左庶子姜公辅久不迁官,诣陆贽求迁,贽密语之曰:“闻窦相屡奏拟,上不允,有怒公之言。”

公辅惧,请为道士。

上问其故,公辅不敢泄贽语,以闻参言为对。

上怒参归怨于君;己巳,贬公辅为吉州别驾,又遣中使责参。

[20]左庶子姜公辅长期没有升官,便到陆贽处请求提升。

陆贽暗中告诉他说:“听说窦相屡次上奏准备提升你,皇上不肯允许,而且说了恼怒你的话。”

姜公辅害怕,请求去做道士。

德宗询问其中的原故,姜公辅不敢泄露陆贽说的话,便回答说这是听窦参说的。

皇帝恼怒窦参把怨恨推给君主,己巳(十八日),将姜公辅贬为吉州别驾,还派遣中使去责备窦参。

[21]庚午,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奏败吐蕃于芳州及黑水堡。

[21]庚午(十九日),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上奏说,他们在芳州与黑水堡打败吐蕃。

[22]初,李纳以棣州蛤有盐利,城而据之;又戍德州之南三汊城,以通田绪之路。

及李师古袭位,王武俊以其年少,轻之,是月,引兵屯德、棣,将取膀及三汊城;师古遣赵镐将兵拒之。

上遣中使谕止之,武俊乃还。

[22]当初,李纳因棣州的蛤有盐产之利,便在那里筑城据守,还戍守德州南面的三汊城,以便打通与田绪联系的道路。

及到李师古承袭节度使职位以后,王武俊因李师古年纪还轻,便轻视他。

就在这一月,王武俊领兵在德州与棣州驻扎,准备攻取膀与三汊城,李师古派遣赵镐领兵抵御他。

德宗派遣中使劝告王武俊罢手,于是王武俊领兵而回。

[23]初,刘怦薨,刘济在莫州,其母弟在父侧,以父命召济而以军府授之。

济以为瀛州刺史,许他日代己。

既而济用其子为副大使,怨之,擅通表朝廷,遣兵千人防秋。

济怒,发兵击,破之。

[23]当初,刘怦去世时,刘济正在莫州,他的同母弟刘正在父亲身边,便以父亲的名义召回刘济,将节度使的军府交给了他。

刘济让刘出任瀛州刺史,向他许下将来由他代替自己的诺言。

不久,刘济起用自己的儿子为副大使,刘怨恨刘济,便擅自向朝廷上表,派兵一千人参加防御吐蕃。

刘济大怒,派兵进击刘,并打败了他。

[24]左神策大将军柏良器,募才勇之士以易贩鬻者,监军窦文场恶之。

会良器妻族饮醉,寓宿宫舍。

十二月,丙戌,良器坐左迁右领军。

自是宦官始专军政。

[24]左神策大将军柏良器,招募既有才干、又很勇敢的人们更换军中的买卖人,监军窦文场憎恶他。

恰巧柏良器妻子的族人喝醉了酒,曾在宫中值宿的房舍中过夜。

十二月,丙戌(初五),柏良器获罪,贬为右领军。

自此,宦官开始专擅军中大政。

九年(祭酉、793)

九年(癸酉,公元793年)

[1]春,正月,癸卯,初税茶。

凡州、县产茶及茶山外要路,皆估其直,什税一,从盐铁使张滂之请也。

滂奏:“去岁水灾减税,用度不足,请税茶以足之。

自明年以往,税茶之钱,令所在别贮,俟有水旱,以代民田税。”

自是岁收茶税钱四十万缗,未尝以救水旱也。

[1]春季,正月,癸卯(二十四日),开始征收茶税。

凡是生产茶叶的州、县以及通往茶山的重要道路,都要估算茶叶的价值,收取十分之一的茶税,这是听从盐铁使张滂的建议才实行的。

张滂上奏:“去年因发生水灾而减少税收,国家的费用不够,请征收茶税来补足税收的缺额。

从明年以后,对征收茶税得到钱,可以让征收茶税所在地另行储存,等遇到水旱灾害时,用此钱代替百姓的田税。”

自此以后,朝廷每年征收茶税得钱四十万缗,但不曾用来救济水旱灾害。

滂又奏:“一奸一人销钱为铜器以求赢,请悉禁铜器。

铜山听人开采,无得私卖。”

张滂又上奏说:“邪恶的人将钱熔化,铸成铜器,借以求利。

请禁止制造一切铜器,任凭人们开采产铜的矿山,但不能私自出卖。”

[2]二月,甲寅,以义武留后张升云为节度使。

[2]二月,甲寅(初五),德宗任命义武留后张升云为节度使。

[3]初,盐州既陷,塞外无复保障;吐蕃常阻绝灵武,侵扰坊。

辛酉,诏发兵三万五千人城盐州,又诏泾原、山南、剑南各发兵深入吐蕃以分其势,城之二旬而毕;命盐州节度使杜彦光戍之,朔方都虞候杨朝晟戍木波堡,由是灵、夏、河西获安。

[3]当初,盐州陷落以后,边疆地区不再有防守的屏障,吐蕃经常截断灵武的通路,侵害搅扰州、坊州。

辛酉(十二日),德宗颁诏派兵三万五千人修筑盐州城,还颁诏命令泾原、山南、剑南各自派兵深入吐蕃地区,以便分散吐蕃的势力。

盐州城经二十天的修筑便告竣了,朝廷命令盐州节度使杜彦光前往戍守,命令朔方都虞候杨朝晟戍守木波堡。

从此以后,灵州、夏州、河西一带获得安宁。

[4]上使人谕陆贽,以“要重之事,勿对赵憬陈论,当密封手疏以闻;”又“苗粲以父晋卿往年摄政,尝有不臣之言,诸子皆与古帝王同名,今不欲明行斥逐,兄弟亦各除外官,勿使近屯兵之地;”又“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

贽上奏,其略曰:“昨臣所奏,惟赵憬得闻,陛下已至劳神,委曲防护。

是于心膂之内,尚有形迹之拘,迹同事殊,鲜克以济。

恐爽无私之德,且伤不吝之明。”

又曰:“爵人必于朝,刑人必于市,惟恐众之不睹,事之不彰。

君上行之无愧心,兆庶听之无疑议,受赏安之无怍色,当刑居之无怨言,此圣王所以宣明典章,与天下公共者也。

凡是谮诉之事,多非信实之言,利于中伤,惧于公辩。

或云岁月已久,不可究寻;或云事体有妨,须为隐忍;或云恶迹未露,宜假他事为名;或云但弃其人,何必明言责辱。

词皆近于情理,意实苞于矫诬,伤善售一奸一,莫斯为甚!若晋卿父子实有大罪,则当公议典宪;若被诬枉,岂令陰受播迁。

夫听讼辨谗,必求情辨迹,情见迹著,辞服理穷,然后加刑罚焉,是以下无冤人,上无谬听。”

又曰:“监临受贿,盈尺有刑,至于士吏之微,尚当严禁,矧居风化之首,反可通行!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

目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

又曰:“若有所受,有所却,则遇却者疑乎见拒而不通矣;若俱辞不受,则咸知不受者乃其常理,复何嫌阻之有乎!”

[4]德宗让人告诉陆贽,说是“对于机要而重大的事情,不要当着赵憬的面陈述议论,应当将亲手所写的奏疏密封后上报朕闻知。”

又说:“苗粲因他的父亲苗晋卿当年代理朝政时,曾经有过不合臣礼的言论,几个儿子都与古代帝王的名字相同,现在不准备公开驱逐他,对他的兄弟也分别授给外地的官职,但不能让他们接近驻扎军队的地方。”

又说:“你清廉谨慎得太过分了,对于各道赠送的物品,一概拒不接受,恐怕在事情的情理上是讲不通的。

比如马鞭、长靴一类的东西,接受了也无伤事体。”

陆贽进上奏章,大略是说:“昨天我上奏的事情,只有赵憬知道,陛下已经极为劳心费神,辗转曲折地提防回护。

这表明陛下在亲近信任的大臣中间,行为举止还有种种拘束。

然而,外面表现出来的迹象相同,而内里包一皮含的事实不同,很少能够把事情办好。

恐怕会违背毫无私心的德行,而且损害不惜改过的明智。”

他又说:“一定要在朝廷上给人以爵赏,一定要在闹市中处人以死刑,这是惟恐大家看不见这些事情,事情办理得不够显明。

君主问心无愧地实行赏罚,百姓毫无疑义地听任处治,接受奖赏的人毫无愧色地安心受赏,应当受刑的人毫无怨言地接受惩处,这是圣明的君主发扬光大法令制度,并与百姓公开共同遵行的结果啊。

凡是谗言诽谤的事情,多数不是实在可信的言论,利于陰谋陷害而害怕公开论辩。

一旦进行公开论辩,有的说已经过了很长时间,难以追究下去;有的说妨碍事情的体统,需要克制忍耐;有的说不一良的行迹还没有暴露出来,最好以其他事情为借口;有的说只要抛弃他本人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明确表示责备与侮辱呢?这些措词都与情理接近,而其中实在包一皮藏着假托名义、诬陷别人的意图,伤害善良,散布邪恶,没有比这些说法更为严重的了!倘若苗晋卿父子确实有大罪恶,那就应当公开按照法律议处;如果他们遭到不实之辞的冤屈,怎么能够让他们暗中遭受流亡迁徙?一般说来,听取诉讼,分辨谗言,必须寻求实情,辨别形迹。

实情显现,形迹昭著,无话可说而无理可辩,这时再施加刑罚。

由此下面才没有遭受冤屈的人,上面才没有错听人言的过失。”

他又说:“监督有关部门的长官收受贿赂,只要所得财物折为布帛以后满了一尺,便以刑律相加。

下至卑微的士民属吏,尚且该当严格禁止行一贿,何况宰相是风俗教化的倡导者,怎么反而能够放过他们受贿的行为呢!贿赂的途径一经打通,反复实行,就会益加严重,赠送马鞭和长靴没有止息,必然发展到赠送金玉。

眼睛看见愿意得到的东西,怎么能够在心中自行打消得到它的念头呢!已经跟赠物人结交了私情,怎么能够中途拒绝他的请求呢!所以,如果不断绝行一贿的涓一涓细流,就要填满溪涧沟壑而泛滥成灾了!”他又说:“假如对赠送的物品有的接受,有的推却,赠品被推却了的人便会怀疑自己遭受拒绝而办事难以顺利。

如果一概推辞而不接受,人们便都知道不接受赠品才是通常的道理,又怎么会生出疑虑来呢!”

[5]初,窦参恶左司郎中李巽,出为常州刺史。

及参贬郴州,巽为湖南观察使。

汴州节度使刘士宁遗参绢五十匹,巽奏参交结藩镇。

上大怒,欲杀参,陆贽以为参罪不至死,上乃止,既而复遣中使谓贽曰:“参交结中外,其意难测,社稷事重,卿速进文书处分。”

贽上言:“参朝廷大臣,诛之不可无名。

昔刘晏之死,罪不明白,至今众议为之愤邑,叛臣得以为辞。

参贪纵之罪,天下共知;至于潜怀异图,事迹暧一昧。

若不推鞫,遽加重辟,骇动不细。

窦参于臣无分,陛下所知,岂欲营救其人,盖惜典刑不滥。”

三月,更贬参欢州司马,男一女皆配流。

[5]当初,窦参嫌恶左司郎中李巽,将他斥逐为常州刺史。

及至窦参被贬为郴州别驾时,李巽正担任湖南观察使。

汴州节度使刘士宁赠给窦参绢帛五十匹,李巽申奏窦参与藩镇交往。

德宗非常气愤,打算杀掉窦参,陆贽认为窦参的罪过不至于处死,德宗才没有处死窦参。

不久,德宗又派遣中使对陆贽说:“窦参与朝廷内外官员交往,他的意图难以测度,这关系到国家存亡,事情重大,你快奏进一份处治他的公文。”

陆贽进言说:“窦参是朝廷大臣,要诛杀他不能没有名义。

过去,刘晏被处死时,罪状不够清楚,直到今天,大家还在议论,为他愤懑不平,而背叛朝廷的臣属却在其中找到借口。

窦参贪婪放纵,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至于说他是否暗中包一皮藏别的图谋,事情的迹象还模糊不清。

如果不进行审讯,骤然间便将他治以重罪,对舆论的惊动不算太小。

窦参和我没有情分,这是陛下所了解的。

这并不是我打算营救他这个人,而是顾惜朝廷的常规,不宜越轨而行。”

三月,德宗又将窦参贬为州司马,家中男一女人口一概被发配到边远地方。

上又命理其亲一党一,贽奏:“罪有首从,法有重轻,参既蒙宥,亲一党一亦应末减;况参得罪之初,私一党一并已连坐,人心久定,请更不问。”

从之。

上又欲籍其家赀,贽曰;“在法,反逆者尽没其财,赃污者止征所犯,皆须结正施刑,然后收藉。

今罪法未详,陛下已存惠贷,若簿录其家,恐以财伤义。”

时宦官左右恨参尤深,谤毁不已。

参未至欢州,竟赐死于路。

窦申杖杀,货财、奴婢悉传送京师。

德宗又命令处治与窦参亲近的同一党一,陆贽上奏说:“犯罪有主犯与胁从的区分,刑法有重惩与轻处的不同,既然窦参蒙受宽宥,与他亲近的同一党一也应该从轻论罪。

况且窦参刚刚被判罪时,他私结的一党一羽已经一并连带受罚,现在人心久已安定下来,请不要再追究下去。”

德宗听从了这一建议。

德宗又打算没收他全家的资财入官,陆贽说:“在刑法上明文规定,对于反叛忤逆的人,没收全部财产入官,对于盗窃贪一污的人,只惩戒犯法者本人,而且都必须经过结案判定,才能施加刑罚,此后才能没收家产。

如今对窦参没有详细地依法判罪,陛下对他已经存心加惠,予以宽恕,如果现在又要登记他的家产,恐怕会因财物而损害道义。”

当时,宦官周围的人怀恨窦参尤其深切,对窦参的诽谤仍然没有止息。

窦参没有到达州,德宗终于在半路上赐他自裁而死,窦申服杖刑而死,他们的财物和奴婢全部由驿站送往京城。

[6]海州一团一练使张升,升云之弟,李纳之婿也,以父大祥归于定州,尝于公座骂王武俊,武俊奏之。

夏,四月,丁丑,诏削其官,遣中使杖而囚之。

定州富庶,武俊常欲之,因是遣兵袭取义丰,掠安喜、无极万余口,徙之德、棣。

升云闭城自守,屡遣使谢之,乃止。

[6]海州一团一练使张升是张升云的弟弟,李纳的女婿。

他因父亲两周年的忌日需要祭奠而回到定州,曾经在公开场合辱骂王武俊,王武俊将此事上奏朝廷。

夏季,四月,丁丑(二十九日),德宗颁诏革除张升的官职,派遣中使用棍棒责打并囚禁了他。

定州物产丰饶,王武俊经常希望得到此地,因此派兵袭取义丰,掳掠了安喜和无极的百姓一万多人,将他们迁徙到德州和棣州。

张升云关闭城门,自行防守,屡次派遣使者向王武俊道歉,王武俊才停止了对他的攻掠。

上命李师古毁三汊城,师古奉诏;然常招聚亡命,有得罪于朝廷者,皆抚而用之。

德宗命令李师古毁除三汊城,李师古接受了诏旨。

然而,他经常招募聚集逃亡的人,凡是对朝廷犯有罪过的人,他都抚一慰并任用他们。

[7]五月,甲辰,以中书侍郎赵憬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义成节度使贾耽为右仆射,右丞卢迈守本官,并同平章事。

迈,翰之族子也。

憬疑陆贽恃恩,欲专大政,排己置之门下,多称疾不豫事,由是与贽有隙。

[7]五月,甲辰(二十七日),德宗任命中书侍郎赵憬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任命义成节度使贾耽为右仆射,又让右丞卢迈署理本官,与贾耽一起同平章事。

卢迈是卢翰的族侄。

赵憬怀疑陆贽仗恩恃一宠一,准备独揽朝廷大政,将自己排挤到门下省,于是往往托病不问朝政。

由此以后,他与陆贽便结下嫌隙。

[8]陆贽上奏论备边六失,以为:“措置乖方,课责亏度,财匮于兵众,力分于将多,怨生于不均,机失于遥制。

[8]陆贽进上奏疏,论说边疆防御的六种过失。

他认为:“处理办法违背方策,考核督责缺少法度,资财被众多的士兵所耗尽,兵力被繁多的将领所分散,怨恨由分配不均产生出来,战机因朝廷在远处控制而丧失。

关东戍卒,不习土风,身苦边荒,心畏戎虏。

国家资奉若骄子,姑息如倩人。

屈指计归,张颐待哺;或利王师之败,乘扰攘而东溃;或拔弃城镇,摇远近之心。

岂惟无益,实亦有损。

复有犯刑谪徙者,既是无良之类,且加怀土之情,思乱幸灾,又甚戍卒。

可谓措置乖方矣。

“来自关东的戍边士兵,不熟悉边疆固有的风俗习惯,身受边塞之困苦,心中畏惧戎虏。

朝廷像对骄生惯养的儿子那样拿出资财来奉养他们,像对女婿那样无原则地宽容他们。

他们屈指计算归期,张嘴等待喂饭。

有时在官军的失败中寻找方便,乘着混乱之机向东溃退;有时又舍弃城邑市镇,动摇远近各地的民心。

让他们戍守边防,不但没有益处,实际上还有损害。

戍边的士兵中更有触犯刑律流放而来的人,本来就是些不一良之辈,再加上怀念故土的情绪,他们希图变乱兴起,庆幸灾祸发生,就比戍边的士兵更严重了。

这些可以称作处理办法违背方策了。

自顷权移于下,一柄一失于朝,将之号令既鲜克行之于军,国之典常又不能施之于将,务相遵养,苟度岁时。

欲赏一有功,翻虑无功者反仄;欲罚一有罪,复虑同晋者忧虞。

罪以隐忍而不彰,功以嫌疑而不赏,姑息之道,乃至于斯。

故使忘身效节者获诮于等夷,率众先登者取怨于士卒,偾军蹙国者不怀于愧畏,缓救失期者自以为智能。

此义士所以痛心,勇夫所以解体。

可谓课责亏度矣。

“近来权力转移到下面,朝廷失去了权一柄一,将领发布的命令既很少能够在军队中执行,国家惯常的法规又不能够在将领中实施,上下务求相互姑息,苟且度日。

朝廷打算奖赏一个有功劳的人,反而顾虎没有功劳的人会因此动荡不安;准备惩罚一个犯下罪过的人,又要顾虑与他狼狈为一奸一的人会因此忧虑不安。

人们犯下的罪过,因克制忍耐而不能给以揭露;人们立下的功劳,因嫌猜疑惑而不能给与奖赏。

无原则的宽容态度,竟然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使忘记自身、竭尽忠诚的人在同辈中招致责备,使率领众人首先登上敌城的人在士兵中自取埋怨,使败坏军旅、一逼一十迫朝廷的人心中没有一点渐愧与畏惧,使故意不肯按期发兵援救的人认为自己机智能干。

这便是有节一操一的人痛楚悲伤,勇敢的人心灰意冷的原因。

这可以称作考核督责缺少法度了。

虏每入寇,将帅递相推倚,无敢谁何,虚张贼势上闻,则曰兵少不敌。

朝廷莫之省察,唯务征发益师,无裨备御之功,重增供亿之弊。

闾井日耗,征求日繁,以编户倾家、破产之资,兼有司榷盐、税酒之利,总其所入,岁以事边。

可谓财匮于兵众矣。

“每当异族前来侵犯时,将帅交相推委倚靠,没有人敢于查问,凭空张扬敌军的声势上报朝廷,就说是兵力太少,不能抵敌。

朝廷未能检查实情,只是致力于征调人马,增加兵力,结果没有增益防备的功效,反而使军需供一应更加疲困。

村落百姓日益消耗,官府索求日益繁多。

用在编人户倾家荡产才交纳上来的物资,加上有关部门专一卖食盐与征收酒税的钱财,将这些收入合在一起,每年拿来从事边备,这可以称作资财被众多的士兵所耗尽了。

吐蕃举国胜兵之徒,才当中国十数大郡而已,动则中国惧其众而不敢抗,静则中国惮其强而不敢侵,厥理何哉?良以中国之节制多门,蕃丑之统帅专一故也。

夫统帅专一,则人心不分,号令不贰,进退可齐,疾徐如意,机会一靡一愆,气势自壮。

斯乃以少为众,以弱为强者也。

开元、天宝之间,控御西北两番,唯朔方、河西、陇右三节度。

中兴以来,未遑外讨,抗两蕃者亦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而已。

自顷分朔方之地,建牙拥节者凡三使焉,其馀镇军,数目四十,皆承特诏委寄,各降中贵监临,人得抗衡,莫相禀属。

每俟边书告急,方令计会用兵,既无军法下临,惟以客礼相待。

夫兵,以气势为用者也;气聚则盛,散则消;势合则威,析则弱。

今之边备,势弱气消,可谓力分于将多矣。

“吐蕃全国可以拿起兵器当兵的人,只抵得上大唐十几个大郡的人数罢了。

一有战事发生,大唐便害怕他们人马众多,不敢抵抗他们,战事平息以后,大唐又忌惮他们强盛,不敢侵犯他们,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实在是由于大唐军队需要接受许多部门的指挥,而吐蕃军队却集中在一个将领的统帅之下的原故。

一般说来,如果军队的统帅是专一的,便会使人心不分散,号令不重复,军队的进退可以整齐划一,行军的快慢能够符合统帅的意愿,不会丧失战机,军队的气势自然壮一盛。

这便是变少成多,变弱为强的原因啊。

在开元、天宝年间,控制西北地区吐蕃、突厥两部番人,只有朔方、河西、陇右三处的节度使。

国家中兴以来,来不及对外讨伐,抵抗吐蕃、回纥两部番人的,也只有朔方、泾原、陇石、河东四处的节度使罢了。

不久前,朝廷划分朔方的地域,于是建立牙门、拥有旌节的便有三个节度使了,其余的镇军为数差不多还有四十个。

军队的主帅一概接受特别诏旨的委任,朝廷还要各自派显贵的宦官前来监督,他们可以与军中主帅相互对抗,两人互不从属。

每当边疆告急文书到来,朝廷这才命令他们盘算如何采取军事行动。

既然没有军法不达,他们只好用宾客的礼节相互对待。

大凡军事行动,是要讲究气势的。

士气凝聚便旺盛,士气离散便消沉;声势会合便威猛,声势离析便衰弱。

现在的边疆防御,声势衰微,士气消沉,这可以称作兵力被繁多的将领所分散了。

理戎之要,在于练核优劣之科以为衣食等级之制,使能者企及,否者息心,虽有厚薄之殊而无觖望之衅。

今穷边之地,长镇之兵,皆百战伤夷之馀,终年勤苦之剧,然衣粮所给,唯止当身,例为妻子所分,常有冻馁之色。

而关东戍卒,怯于应敌,懈于服劳,衣粮所颁,厚逾数等。

又有素非禁旅,本是边军,将校诡为媚词,因请遥隶神策,不离旧所,唯改旧名,其于廪赐之饶,遂有三倍之益。

夫事业未异而给养有殊,苟未忘怀,孰能无愠!可谓怨生于不均矣。

“治理军队的关键,在于一精一细地核查将士的优劣品类,据以制定有关军饷等级的制度,使有能力的人盼望得到较好的待遇,使没有能力的人消除非份之想,虽然有待遇丰厚与菲薄的区别,但不会产生怨恨不满的事端。

现在,在荒远的边境的土地上,长期镇守的士兵,都是身经百战,遍体创伤,又长年经受无以复加的劳苦与艰辛。

但是,供一应他们的衣服与口粮,只限于本人,而这些东西通常都是被他们的妻子儿女分去一部分,所以他们经常面有饥寒之色。

然而,在关东地区戍守的士兵,害怕与敌人应战,不愿意担承勤苦的劳作,但是颁发给他们的衣服与口粮,却高出好几个等级。

又有平素就不属于禁军,本来就是边防军队的,他们的将领编造逢迎之辞,乘机请求遥遥隶属于神策军,他们并不离开原来的驻地,只更改了原有的名称,便得到了丰饶的军饷颁赐,收到三倍的好处。

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不同,而颁发的给养却有区别,如果人们尚不能忘却利禄,有谁能够不恼怒呢?这可以称作怨恨由分配不均产生出来了。

凡欲选任将帅,必先考察行能,可者遣之,不可者退之,疑者不使,使者不疑,故将在军,君使有所不受。

自顷边军去就,裁断多出宸衷,选置戎臣,先求易制,多其部以分其力,轻其任以弱其心,遂令爽于军情亦听命,乖于事宜亦听命。

戎虏驰突,迅如风飙,书上闻,旬月方报。

守土者以兵寡不敢抗敌,分镇者以无诏不肯出师,贼既纵掠退归,此乃陈功告捷。

其败丧则减百而为一,其捃获则张百而成千。

将帅既幸于总制在朝,不忧罪累,陛下又以为大权由己,不究事情。

可谓机失于遥制矣。

“大凡打算选择任用将帅,必须事先考核验察他的品行与才能,对满意的人选,便派遣出去,对于不满意的人选,便退还回去。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近来,对边防军队的调动,由规划到决断,多数出于陛下的心意,选拔安排军中的将领,首先要求容易辖制。

增加部队的数目,借以分散他们的势力,减轻他们的职任,借以削弱他们的心志,于是使他们即便不符合军队的实情也要服从命令,即便违反事情的处理也要服从命令。

异族兵马奔驰冲突,像暴风一样迅速,而我军由驿站传递文书上报朝廷,却需要一整月的时间才能答复下来。

守卫疆土的将领因兵力微少而不敢抵抗敌军,分守军镇的将领因没有诏命而不肯出兵。

敌军纵兵掳掠以后便撤退了,这时将领们便陈述功劳,向朝廷报捷。

在兵败人亡时,他们便将损失减少到百分之一;在有所俘获时,他们便将所得由一百张扬成一千。

将帅既庆幸朝廷统揽全局,不用为朝廷加罪担忧,陛下又认为自己独一操一大权,不再追究事情的真伪。

这可以称战机因朝廷在远处控制而丧失了。

臣愚谓宜罢诸道将士防秋之制,令本道但供衣粮,募戍卒愿留及蕃、汉子弟以给之。

又多开屯田,官为收籴,寇至则人自为战,时至则家自力农,与夫倏来忽往者,岂可同等而论哉!又宜择文武能臣为陇右、朔方、河东三元帅,分统缘边诸节度使,有非要者,随所便近而并之。

然后减一奸一滥虚浮之费以丰财,定衣粮等级之制以和众,弘委任之道以宣其用,悬赏罚之典以考其成。

如是,则戎狄威怀,疆场宁谧矣!”上虽不能尽从,心甚重之。

“依我愚见,应当废止征调各道将士防御吐蕃的制度,命令各道只供一应衣服与口粮,召募愿意留下来的戍边士兵以及番族人、汉族人的子弟,将各道提一供的给养供一应他们。

还要大量开辟屯田,由官府收购屯田收获和粮食。

敌寇到来,屯田上的士兵每个人都要自行参加战斗,农忙之时,屯田上的士兵每一家都要自行努力务农,这与那种频繁调动士兵、来去匆忙的情况相比,难道能够同日而语吗!还应该选拔有能力的文武大臣出任陇右、朔方、河东三处的元帅,让他们分别统领分布在边境一带的各位节度使,对于不够重要的节镇,按照方便与就近加以合并。

此后,还要减少不正当和不切实的费用,以使资财充实起来;确定有关屯田将士的衣服、口粮的等级,以调整将士之间的关系;弘扬委托信任将帅的原则,以显示将帅的作用;公布奖赏与惩罚的典章,以考核屯田将士的成绩。

这样,异族便会畏服归附,国家的边境便会安宁了。”

虽然德宗未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在内心却对他非常推重。

[9]韦皋遣大将董等将兵出西山,破吐蕃之众,拔堡栅五十馀。

[9]韦皋派遣大将董等人领兵开出西山,打败吐蕃的兵马,攻克堡垒、栅栏五十多处。

[10]丙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董晋罢为礼部尚书。

[10]丙午(二十九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董晋被罢免为礼部尚书。

[11]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三分皋所与书为信,皆达成都。

异牟寻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皋帛书,自称唐云南王孙、吐蕃赞普义弟日东王。

皋遣其使者诣长安,并上表贺。

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

[11]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使者共三批,一批取道戎州,一批取道黔州,一批取道安南,各自携带着金矿石和砂前往韦皋处,金矿石用以表示心地坚定,砂用以表示心地真诚。

云南又将韦皋给他们写的书信分成三份作为凭信,全都带到成都。

异牟寻上表请求背弃吐蕃,归顺唐朝,并且给韦皋送去用丝织品写成的文书,称自己为唐云南王孙、吐蕃赞普义弟日东王。

韦皋打发云南使者前往长安,并且上表祝贺。

德宗向异牟寻颁赐了诏书,命令韦皋派遣使者慰问安一抚云南。

[12]贾耽、陆贽、赵憬、卢迈为相,百官白事,更让不言。

秋,七月,奏请依至德故事,宰相迭秉笔以处政事,旬日一易;诏从之。

其后日一易之。

[12]贾耽、陆贽、赵憬、卢迈四人担任宰相,对百官禀报的事情交互推让,不肯发言。

秋季,七月,他们上奏请求依据至德年间的惯例,由各位宰相轮流在政事堂执笔,以便处理行政事务,每十天一换人。

德宗颁诏同意此议。

后来,又改为一天一换人。

[13]剑南、西山诸羌女王汤立志、哥邻王董卧庭、白狗王罗陀、弱水王董辟和、南水王薛莫庭、悉董王汤悉赞、清远王苏唐磨、咄霸王董邈蓬及逋租王,先皆役属吐蕃,至是各帅众内附。

韦皋处之于维、保、霸州,给以耕牛种粮。

立志、陀、辟和入朝,皆拜官,厚赐而遣之。

[13]居住在剑南、西山一带的诸羌女王汤立志、哥邻王董卧庭、白狗王罗陀、弱水王董辟和、南水王薛莫庭、悉董王汤悉赞、清远王苏唐磨、咄霸王董邈蓬以及逋租王,原先都臣属于吐蕃,受其役使,至此,他们各自率领本部人众归附。

韦皋将他们安置在维州、保州和霸州,供给他们耕牛与粮种。

汤立志、罗陀、董辟和入京朝见,德宗一律授给官职,给他们优厚的赏赐,然后打发他们回去。

[14]癸卯,户部侍郎裴延龄奏:“自判度支以来,检责诸州欠负钱八百馀万缗,收诸州一抽一贯钱三百万缗,呈样物三十馀万缗,请别置欠负耗剩季库以掌之,染练物则别置月库以掌之。”

诏从之。

欠负皆贫人无可偿,徒存其数者,一抽一贯钱给用随尽,呈样、染练皆左藏正物。

延龄徙置别库,虚张名数以惑上。

上信之,以为能富国而一宠一之,于实无所增也,虚费吏人薄书而已。

[14]癸卯(二十七日),户部侍郎裴延龄上奏说:“我自从兼管度支事务以来,查收各州亏欠钱计有八百多万缗,收取镑州一抽一贯钱三百万缗,进呈上贡样品三十多万缗。

请将归还亏欠和消耗所剩的钱另外交给季库掌管,而将着色熟绢另外交给月库掌管。”

德宗颁诏同意此议。

亏欠官府钱的,都是一些贫穷的人,无法偿还,徒然存留着亏欠的数额,一抽一贯钱用来支付用度,随用随光,进呈上贡样品与着色熟绢本来都是应归左藏储存的物品。

裴延龄徒然将它们安放到别的仓库里,虚张名目与数额,以此迷惑德宗。

德宗信以为真,认为他能够使国家富裕起来,因而一宠一爱一他。

实际上他什么也没有增加,只是白白一浪一费吏人帐薄罢了。

京城西污湿地生芦苇数亩,延龄奏称长安、咸陽有陂泽数百顷,可牧厩马。

上使有司阅视,无之,亦不罪也。

京城西面有一片污秽潮一湿的地面,生长着几亩芦苇,裴延龄奏称在长安与咸陽一带有数百顷的坡地与水沼,可以放牧厩中的马匹。

德宗让有关部门前去核实观看,并没有坡地与水沼,也不归罪他。

左补阙权德舆上奏,以为:“延龄取常赋支用未尽者充羡馀以为己功。

县官先所市物,再给其直,用充别贮。

边军自今春以来并不支粮。

陛下必以延龄孤贞独立,时人丑正流言,何不遣信臣覆视,究其本末,明行赏罚。

今群情众口喧于朝市,岂京城士庶皆为朋一党一邪!陛下亦宜稍回圣虑而察之。”

上不从。

左补阙权德舆上奏认为:“裴延龄将支付使用而尚未用光的经常一性一的赋税,拿来充当正常赋税以外的收益,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县官先购买物品,再交付物品的价钱,以此充当另外的储存。

自从今年春天以来,边疆的军队都没有支付口粮。

如果陛下认为裴延龄独守节一操一,出类拔萃,而时下之人嫉害正直,散布谣言,为什么不派遣一位可信的臣下重行审察,推究事情的原委,公开实行奖赏或惩罚?现在,大家情绪愤激,议论纷纷,在朝廷与市肆喧闹不已,难道京城的士子与庶民都已经结成宗派私一党一了吗!陛下也应该稍微改变自己的考虑,调查他了。”

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15]八月,庚戌,太尉、中书令、西平忠武王李晟薨。

[15]八月,庚戌(初四),太尉、中书令、西平忠武王李晟去世。

[16]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

[16]冬季,十月,甲子(十八日),韦皋派遣他的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诏书前往云南,并且亲自用丝织品写成文书来答复云南王。

[17]十一月,乙酉,上祀圜丘,赦天下。

[17]十一月,乙酉(初十),德宗祭祀圜丘,大赦天下。

[18]刘士宁既为宣武节度使,诸将多不服。

士宁一婬一乱残忍,出畋辄数日不返,军中苦之。

都知兵马使李万荣得众心,士宁疑之,夺其兵权,令摄汴州事。

十二月,乙卯,士宁帅众二万畋于外野;万荣晨入使府,召所留亲兵千余人,诈之曰:“敕征大夫入朝,以吾掌留务,汝辈人赐钱三十缗。”

众皆拜。

又谕外营兵,皆听命。

乃分兵闭城门,使驰白士宁曰:“敕征大夫,宜速即路,少或迁延,当传首以献。”

士宁知众不为用,以五百骑逃归京师,比至东都,所馀仆妾而已。

至京师,敕归第行丧,禁其出入。

[18]刘士宁出任宣武节度使以后,将领们多数并不佩服他。

刘士宁纵一欲放一荡而生一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资治通鉴》史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唐纪五十唐德宗贞元八年(壬申,公元792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版·唐纪五十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贞元八年(壬申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