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原文】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一《课外文言文》《北史·崔浩传》原文及翻译

课外文言文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 《北史·崔浩传》原文及翻译

课外文言文

《北史·崔浩传》原文及翻译

北史

【原文】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一陰一陽一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一精一义理,时人莫及。

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

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

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

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

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欲溯河西上,求假道。

诏群臣议之。

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

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

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

浩曰:“此非上策也。

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

今兴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

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

蠕蠕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

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

所谓卞庄刺彪⑥,两得之势也。

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患;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

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

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

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据之。

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

帝恨不用浩言。

(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①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

②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

③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

④兴:姚泓的父亲姚兴。

⑤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

⑥卞庄刺彪: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

【译文】

崔浩字伯深,从小爱好学习 ,他广泛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对于天文、一陰一陽一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在一精一心研究各家宗旨和深刻含义方面,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

20岁时,(他)就担任了通直郎,不久升为著作郎,道武皇帝因为他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道武皇帝晚年,用法严峻,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以避免眼下的不测之祸。

只有崔浩慎守职事,努力不懈,有时还成天不回家。

道武皇帝知道后,就派人把自己用的饭食赏给他吃。

崔浩心胸坦荡,任凭时事变化,不因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自己。

泰常元年,东晋将领刘裕征伐姚泓,想要沿黄河逆河西上,就向北魏请求借路。

明元帝群臣议论是否可行。

外朝(指以宰相为首的一套办事机构)的公卿都说:“函谷关是天险之地,刘裕怎么可能破关西入?他声言征伐姚泓,真实意图还难以预料。

我们应该抢先发兵黄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让他西去。”

内廷(指由皇帝近侍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的官员和外廷大臣意见一致,明元帝打算采纳。

崔浩说:“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司马休等人侵扰刘裕镇守的荆州,刘裕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已有好久了。

现在姚兴已死,其子姚泓尚幼,趁着他们危急的时候攻打他们,我看刘裕的意图一定在于入关,强大而暴躁的人,是不会顾忌后果的。

我们现在如果阻截他们西进之路,刘裕一定会上岸向北进攻。

这样姚泓平安无事而我们要受到攻击了。

柔然是我国北方的敌人,他们的人和粮食又缺乏,(正需要补充)。

我们发兵到南边,那么北方的敌人就会(趁机)进攻我们;如果我们要救北方,那么南边又危险。

不如借水路给刘裕,放刘裕西去。

这就是所谓的卞庄刺虎,一举两得的局势埃如果刘裕取胜,一定感谢我们借道给他的恩惠;如果姚氏取胜,我们也不会丢掉救助邻国的名声。

即使刘裕取得关中,也会因太远而难守。

他们不能守,最终就会成为我们的。

现在不用兵马劳顿,坐观成败,使两虎相斗而我们获长远的利益,这才是最好的策略。”

议论的群臣还是说:“刘裕向西进入函谷关,就会进退两难,走投无路,腹背受敌;向北上岸,姚军一定不出关救助我们。

刘裕声言向西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在于北上,情况就是这样。”

明元帝于是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

两军在畔城一交一 战,北魏军队被晋将朱超打败。

明元帝对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悔恨不已。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课外文言文》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北史【原文】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一《课外文言文》《北史·崔浩传》原文及翻译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