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药赋性,此类最寒。多种药物的天赋自然性能,此类最为寒凉。《药性赋白话解》(一)寒性

药性赋白话解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药性赋白话解

药性赋白话解 - (一)寒性

药性赋白话解

(一)寒性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多种药物的天赋自然性能,此类最为寒凉。

本篇所列药物,基本上都属于寒性,所以开始作一个总的说明,指出下列药物都属于寒性的一类。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犀角味苦咸而气寒,性属阴而清降。

主要入心经,清心热、凉血的作用最强,治温热病邪入心经血分所致的高热神昏诂语及发斑,吐衄等症,最为适宜。

羚羊即羚羊角。

其性咸寒清降,主入肝经(兼入肺),清肝火、熄风、镇痉的作用最强,治高热引起的惊厥、惊痫、抽搐等症,疗效最好。

又能清泻肺热,以治因肺热而引起的心烦发热等症。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既指出了这二味药作用上的特点,又说出了它们的区别。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泽泻味甘淡而气寒,淡能渗利,寒能清热,故能泻肾经之火,利膀胱之湿,通利小便。

对湿热内蕴、小便不通,热淋水肿之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所以赋曰“利水通淋”。

至于“补阴不足”这句话,不应把它当作“补阴”作用来理解,而可以作为清泻肾火来认识。

因肾火祛而真阴不受其耗,故曰“补阴不足”。

六味地黄丸方中用泽泻,其目的在于清泻肾火,而非补阴。

所以不应视为该药有补阴作用。

海藻味苦咸而性寒,咸可软坚、寒能清热,专于软坚消痰结。

为治痰凝气结而成的瘿瘤(俗称“大脖子”,属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的主药。

对于疝气和睾丸肿痛等症,也较常用。

此外,并有利水之功,用治脚气浮肿及水肿,亦有较好疗效。

反甘草,因而忌和甘草同用。

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菊花性凉而清散,善清上焦和肝经风热。

“肝开窍于目”,“厥阴之脉上行头目”,风热伤肝、多致目疾、头痛、头晕。

本品清散肝经风热,故为要药。

凡肝阳上升,或内有风热而引起的目赤肿痛、视物昏暗及迎风流泪;或头脑掣痛之“头风”头痛之症,最有良效。

射干性味苦寒,能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喉。

主治咽喉肿痛、喉痹不通、肺热咳嗽痰多等症。

对于喉闭(治咽喉肿痛、气阻、声闭)以及咳逆痰涎壅塞等症,最为适宜。

张仲景用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的“射干麻黄汤”即以本品为主,外敷治痈肿疮毒,有解毒消肿之效。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薏苡即薏苡仁(又称苡仁、苡米)。

性味甘淡微寒,为清补利湿之品,善能清热补脾利湿。

用治脚气、水肿、小便不利,湿痹拘挛等疾患,有较好疗效。

如《金匮》“麻杏苡甘汤”用本品与麻黄等药配合,治疗风湿拘挛,周身疼痛。

对水湿下注壅滞所引起的下肢(腿、足)浮肿之“脚气病”,本品更为要药。

此外,又具消痈功效,以用治肠痈和肺痈。

炒用则能健脾止泻,可治脾虚有湿的泄泻。

藕节味涩而性微寒,善收涩止血,兼能化瘀。

临床主要用于咯血、喷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及崩漏等多种出血症。

止血而无留瘀之弊。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瓜蒌即括蒌。

瓜蒌子即括蒌的种子,通称瓜蒌仁。

性味甘苦而寒,能上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宽中下气以开胸散结。

下润大肠之燥而通便秘,为肺燥咳嗽之良品,热痰喘满之妙剂。

瓜萎古时多用全部果实,后人才将瓜萎仁和瓜萎皮分别应用。

瓜萎仁偏于润肺下气,治咳嗽气喘,还能宽畅中焦,治胸闷胸痹等症。

车前子味甘性寒,降泻滑利之品,善能通利小便,利湿止泻,清肝明目。

所以,临床多用于治湿热泄泻、小便不利、水肿。

并治目赤肿痛及咳嗽等症。

本品之所以能止泻,是因为它具有泻湿热、利尿的功效,可以分清浊而使其各有所归,即所谓“利小肠、实大肠”的分利止泻法。

故赋中说它能“止泻利小便”。

此外,对肝火湿热所引起的目赤肿痛,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所以又称其“能明目”,为眼科良药。

兼能化痰止咳,用治肺热咳嗽,亦有良效。

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黄柏性味苦寒,为清下焦湿热,泻火解毒良药。

适用于湿热痢疾、黄疸、白带、足膝肿痛及淋浊等症。

用治疮肿毒,湿疮湿疹等属湿热火毒之症,本品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效果良好。

所以本赋中强调它的适应症为“疮用”,就是这个缘故。

兼有退虚热作用,常与知母同用,以治阴虚发热,骨蒸盗汗及遗精等症。

兜铃为马兜铃的简称。

味苦辛性微寒,善能清肺降气,止咳平喘,为清凉性的镇咳祛痰药,专主肺热所致的咳嗽、痰喘之症。

故赋曰:“嗽医”。

若风寒咳嗽以及痰饮咳喘,则不能应用, 是当注意。

又兼能清大肠之热,故又能治痔疮肿痛出血等症。

近世用于痰热性高血压,疗效也较好。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地骨皮甘寒,有补阴退虚热作用,所以善治骨蒸发热。

其所主治的骨蒸发热,不同于一般的发热,多于午后和夜间定时发作,而且发作时病人自觉骨间有如热蒸熏灼之感,所以称“骨蒸发热”。

《圣济方》“地骨皮汤”(地骨皮、鳖甲、知母、银柴胡、秦艽、贝母、当归)治虚劳骨蒸潮热,就以本品为主要。

阴虚盗汗用之亦验。

近世研究证明尚有抗结核和降血压作用,用于肺结核潮热盗汗、低热不退及高血压等症。

薄荷又称“苏薄荷”。

药力以叶为胜,故一般多用薄荷叶。

性味辛凉芳香,善宣上焦风热,清透作用较强,能散风热透疹、清利头目,消肿利咽喉。

配伍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等药,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上焦风热症,有较好疗效。

所以赋曰“宜消风清肿之施”。

另一方面,薄荷芳香辛散,又有良好的和中宣滞解郁作用,用于夏季伤暑头昏、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及肝郁气滞之胸闷胁痛等。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枳壳和枳实均为芸香科植物酸橙或香檬和枳的果实。

未成熟,小坚果的叫枳实;已成熟,大而空虚的叫枳壳,二者本为一物,其性味功能基本相同,皆为苦,微辛,寒,气香。

苦寒清降,辛香行散,行脾胃气分,功专降气,善能宽中下气止痛,消食导滞。

主治食积痰滞、胸腹痞满胀痛、食少便秘等症。

但枳实的功效较枳壳峻猛迅速,所以临床应用上,理气宽胸多用枳壳,散结破积,多用枳实。

也正如本赋所云“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用“缓”、“速”二字来区分二药功能。

此外,近代临床用大量枳壳(30克左右)煎汤内服与熏洗,治子宫下垂、脱肛之症。

干葛及葛根。

味辛甘,性凉。

主清散,善能解肌退热,发表透疹。

对外感表征发热无汗头痛、项背强痛,及麻疹初期之疹毒不透等症,有较好疗效。

柴胡性味苦辛性微寒,气味俱薄,性升散而疏泄,入少阳以和解退热,升阳解郁。

善治感冒发热和往来寒热,故赋中论其主要功能,亦括为“疗肌解表”。

此外,对少阳症胸胁苦满、口苦耳聋、肝郁胸胁胀痛,妇女月经不调及气虚下陷之气短、倦怠、脏器下垂等症,亦有较好疗效。

干葛与柴胡这两味药都能解肌退热,且能升举阳气。

但葛根是阳明经药,常用于治疗项背强痛等阳明经表证;柴胡为少阳经药,常用于治疗潮热往来的少阳经症。

它们的作用,在表里层次上有深浅之不同,中医治外感病一般应先阳明而后少阳,如果外感热病尚未见到少阳经主症(如口苦、胸胁胀满、往来寒热等),当先用葛根而不应当先用柴胡。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百部性味苦甘微寒,有毒。

苦寒清肺热泻肺火,甘寒养阴润肺燥,对新久诸般咳嗽,特别是肺热肺痨咳嗽有较好疗效。

所以赋中说它“治肺热,咳嗽可止”此外,并能杀虫治蛲虫、疥癣、头虱、阴虱等。

临床一般认为百部有良好的润肺止咳功效,能治肺热肺燥咳嗽,为治疗肺结核咳嗽痰血、百日咳的良药。

栀子味苦性寒,善能泻火除烦,凉血利湿。

对于热病心烦、胸中懊侬、躁扰不眠、吐血、衄血、黄疸、目赤肿痛、血淋尿血等症,均有良好疗效。

所以前人称其为“上泻心肺之火,中清胃府之热,下利肝肾之湿,导高分而下行,通泻三焦实火,乃清热凉血之良药”。

所以赋中说它“凉心肾”,最宜于鼻衄出血。

栀子同生地、黄连、黄芩并用,名“栀子芩连汤”,治肝火上犯之目赤肿痛、心烦易怒、吐血衄血等颇获良效。

配豆鼓名“栀子鼓汤”,治热病心中烦闷、懊侬不眠;陪黄柏、甘草等,为“栀子柏皮汤”治阳黄,功效均为卓著。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清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玄参又名“元参”。

味苦甘咸,性寒。

其质地滋润,既能清热泻火解毒,又能滋阴凉血,故对热毒实火或阴虚内热诸症均有较好疗效。

尤其对热毒斑疹、咽痛、痛毒等症,是为要药。

如消瘰丸(玄参、大贝、牡蛎,研末、蜜丸)治瘰疬;玄参解毒汤(玄参、栀子、黄芩、荆芥、桔梗、生地、葛根、甘草)治咽喉肿痛,均以本品为主药。

升麻性味辛甘微寒,气味淡薄,轻清上升,既有解毒功效,又有升透作用,疮肿初起表邪存在时,用之颇效。

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腻粉即轻粉,为水银、明矾、食盐等经烧炼而成的汞化合物。

性味辛寒,有毒。

外用,攻毒杀虫;内服,逐水腿肿通便。

主治疥癣、恶疮、梅毒;又治痰积、水肿、二便不通之实证。

因其能治痰水而制止肺气上逆,平痰喘:又有极强的杀虫作用,善治疳疮糜烂、肛门腐浊。

所以说它能“抑肺”、“敛肛门”。

但该药毒性很强,用之不能当引起口腔和齿龈蚀痛及中毒,故内服宜慎!

金箔性味辛平质重,无毒。

“重可镇怯”。

善能镇惊退热。

对心肝实热和惊恐所引起的神魂不安,有较好效果。

但,大都做丸剂包衣,多不单独使用。

古方中用金箔多把它配入清热镇惊的丸剂中为衣,用以治疗高热惊狂的疾患。

如金箔镇惊丸治小儿风痰惊狂,心神不宁等。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茵陈又称“茵陈蒿”。

性味苦,微寒。

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

疮痍;指疮疖而言。

痍“音夷”,创伤。

言皮肤因生疮而受伤也。

热淋:为一种小便不利,排便尿道热瑟刺痛的病症。

为五淋之一。

主治黄疸及淋病小便短赤等。

黄疸一症分阳黄“身目黄而鲜明,如熟晒橘子色”和阴黄“身目黄而晦暗,如烟熏橘子色”,均以茵陈为主治药物。

随症配伍,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近代临床证明,茵陈用以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效果良好。

并有利水作用。

瞿麦性味苦寒,主于清降,能清热利尿、利水通淋,并有清热凉血之功。

为热淋小便不利、尿血症的良药。

如系下元虚寒的淋病,则应禁用。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朴硝通称“皮硝”,为含有硫酸钠的矿物。

由于它含有许多杂质,应用时需要经精制,处方中出现的“芒硝”、“马牙硝”、“元明粉”等。

都是朴硝的提炼精制品。

其性味苦咸寒——苦寒能清热泄下,咸寒可软坚,所以善能泻下软坚、清热泻火,主治湿热积滞、大便燥结、腹满胀痛等症。

《伤寒论》里的“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治疗阳明实热、詀语腹满、有燥屎者,就应用芒硝,助大黄泻火通便,所以赋曰能“通大肠”。

有因其咸寒入血分能软坚,有通经脉、散恶血作用,对腹中痞块疮疡肿痛之症,也有较好作用,故言其“破血”。

《千金方》“指迷茯苓丸”(风化硝、茯苓、半夏、枳壳),治疗湿痰气郁凝结所致之结核痞块,臂痛肢麻,以及用芒硝内服治膀胱和胆结石等,尚有良效,表明本品能除痰饮消痰癖。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能内清肺胃之火,外解肌肤之热,清气分实热是其专长。

凡是肺胃燥热上攻,有头痛烦躁、汗出、口渴等症用为要药。

石膏能使热邪由里达表而清解,所以有解肌的作用。

因而赋曰“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但对外感之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表症,又当忌用。

不能因原文中有“解肌”二字,就误认为发汗解表之剂,须注意。

痰癖(pi)古病明,指水饮久停化痰,流移胁肋之间,以致不时胁痛的病症。

此外,又可治肺热咳嗽、热毒发斑:煅石膏外用治金疮、烫火伤、湿疹等,用途颇广。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前胡性味苦辛微寒,辛寒以宜宣肺经风热,苦寒以清泻肺火、降气化痰,为肺经专药。

既能治风热郁肺,肺气不降治痰稠喘满;又能治痰热郁结,气不通降指胸膈不利、胸痞呕逆。

尤其对外实热症之痰嗽,有较好的疗效。

滑石味甘淡性寒,质重滑利,善能渗湿利窍,清解暑热。

能导利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的湿热积滞,曲曲下行,从膀胱由小便排出,以利水通淋。

祖国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故滑石对六腑所造成的小便黄赤、淋涩热痛、湿热黄疸、暑湿泻痢,中暑烦渴及皮肤湿疮湿疹等,均有良好的功效。

如“六一散”(滑石、甘草)治疗暑热吐利泄泻、小便黄赤涩痛等,就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方剂。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心肝;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天门冬简称“天冬”。

性味甘苦大寒,不仅能清肺火润肺燥,并且能滋肾阴,润下焦,为火旺阴血不足、肺肾阴虚有热病之要药。

用于劳热咳嗽、咯血烦渴、气喘、消渴、肺痿等症。

麦门冬简称“麦冬”。

味甘微苦性微寒,味重于气,以甘为用,善能养阴益胃,润肺清心。

对温热病热传心营,或心阴不足,心失所养之心烦不眠,心悸怔重之症,能清热养心;对热伤胃阴之舌干口渴,心烦,本品可清中焦,养胃阴,除烦渴;对肺热阴伤之燥咳咯血者,又能清热养阴生津液。

天门冬与麦门冬的功用大致相同。

均能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治疗肺阴不足、邪热内盛之咳嗽咽干咳血之症。

但天门冬气大寒,兼润下焦,又治遗精盗汗;麦门冬寒轻甘重,兼清中焦,多用治口渴便秘。

血涸“he”:血枯的意思。

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竹茹又名“竹二清”。

味甘性微寒,善清胃中无形热邪,长与除频止呕哕,对于热病后期的呕哕烦闷,以及妊娠恶阻的呕哕心烦,颇为有效,如《金匮》“橘皮竹茹汤”治胃热呕哕,就以本品为主药。

此外,竹茹还能清热化痰,治疗痰热烦闷、咳痰黄稠之症。

大黄性味苦寒气味俱厚,苦寒降泻,力猛善走,药性峻烈,能直清下焦,即泻有形积滞,又泻无形热邪,有推陈致新之功,号称为“将军”,凡属实热之大便秘结,瘀血阻滞之经闭腹痛,产后瘀血、甚则壮热、詀语、吐血、衄血等症,都有较好疗效。

此外,对血热妄行之吐衄出血、目赤肿痛、湿热黄疸,及外伤瘀肿,疮痈肿痛、烫火伤等,功效亦良。

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夏枯草疗痰火瘰疬,且能明目而抑阳。

宣黄连,即黄连。

宣黄连之名系从苏颂“黄连以宣城九节坚重者为胜”而来,本品苦寒,气味俱厚,专清热燥湿,为治湿积热郁之痢疾泄泻之要药。

如同木香、黄芩、白头翁等,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配葛根、黄芩“葛根芩连汤”治下痢大湿兼表症者,所以赋中说它治“冷热之痢”、“止泻”。

同时,黄连能泻积滞调和肠胃,又兼苦味健胃,故有能称“厚肠胃”。

此外,其清热泻火作用颇强,治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詀语、心烦不眠、口舌生疮;泻火凉血治血热妄行之吐衄失血,又能清胃火,疗胃热呕哕吞算、痞胀等;清热解毒以治热度疮疡、目赤肿痛等症,均有良效。

夏枯草性味苦辛寒,辛散结、苦降泻、寒清热,入肝经善清肝火抑阳,散郁结治痰火瘰疬,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耳聋、高血压等症;肝开窍于目,又治肝火目赤肿痛、乌珠胀痛等,为肝经实热郁火之主药。

近代用治甲状腺肿瘤、纵膈肿瘤和淋巴肿瘤,有一定疗效。

茅根止血与吐衄;石苇通淋于小肠。

茅根即白茅根。

性味甘寒,善走血分,以清热凉血止血,对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有较好疗效,所以说它“止血与吐衄”。

此外,又能清热、生津、利尿,治热病烦热口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及热淋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衄血,有两个含义;1、指出鼻血;2、指非外伤所致的某些外部出血症,如“齿衄、眼衄、肌衄”等,都属于衄血。

石苇性味苦,微寒,攻专清热利湿,利尿通淋,主治淋病、小便短赤,所以赋中说它“通淋”;湿热淋病不离小肠有热,尤其血淋一症。

小肠为心之腑,心热移于小肠,则尿赤而淋痛。

所以赋中在“通淋”之下,写明“于小肠”三字,即为此意。

此外,尚有祛痰止咳之效,适用于肺热咳嗽。

软紫草凉血而疗斑疹;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紫草分软硬两种,软紫草即新疆紫草,是较好的一种。

性味甘寒,归心肝,专入血分而凉血解毒,常用于热毒内盛,波及营血、灼耗真阴之斑疹紫黑,又治麻疹色黯、欲出不畅。

此外,尚可用治痈肿疮疡毒盛便秘,熬膏外敷治湿疮溃烂,冻伤,烫伤等症。

生地黄简称生地,性味甘苦寒,苦寒以泻热,甘寒质润以养阴,本品偏于清热凉血,能凉血散血消瘀,治一切热性出血症;又眼疮多因血热壅滞,治宜清热凉血,生地黄可治眼部红肿热痛的疾患。

另外,还多用于温热病邪入于营血,或热伤阴液,以及血热妄行,月经因热而不调,五心烦热等症。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疼,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

赤芍药简称“赤芍”。

性味苦微寒,入厥阴肝经,走血分,凉血破瘀。

故凡血痹关节痛、痈毒疮肿、经闭痛经、坚积腹痛等,一切因瘀血引起的疼痛和烦热,都可应用。

白芍药简称“白芍”。

性味甘苦酸微寒,味甘能补血养阴,寒能清热,可养阴退热,祛瘀血生新血。

用于阴血不足证之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及自汗、盗汗、阴虚发热等症。

此外,又能平抑肝阳、柔肝止痛,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肝气不疏之胸肋疼痛、腹痛和手足拘挛疼痛。

芍药古时不分赤、白,自陶弘景始分赤芍药和白芍药。

临床应用又有“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的区别。

说明白芍药长于敛肝补血,赤芍药善于清热活血祛瘀。

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毒热杀虫于贯众。

牵牛即牵牛子的简称。

有黑、白两种,别称为黑、白丑“十二生肖中牛为丑”。

性味苦寒,有小毒。

本品攻专利大小便,泄水的力量峻猛,所以善治水肿腹胀实证等水气肿满疾病。

气虚及孕妇禁用。

此外,又能泻下去积、杀虫,治胃肠实热壅滞之大便秘结、脘腹胀满,及蛔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等,亦有较好效果。

贯众即贯仲。

性味苦、微寒,有小毒。

善能清湿热解毒杀虫,对疫毒传染病有较好的防治效能,用于预防和治疗流感、麻疹、流脑等传染病,及瘟疫壮热、湿热肿毒、腮腺炎等症效果显著。

又能杀灭肠道寄生虫,用治蛲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

此外,还可凉血,用于热病发斑、血热妄行之崩漏下血。

金铃子治疝气而理气痛;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金铃子即川楝子。

味苦气寒,苦以胜湿,寒以清热。

善能导利湿热之邪,对湿热下注之睾丸胀痛,湿热胃痛等有较好疗效。

本品炒焦香,有较好的理气疏肝作用,用于肝郁气滞之肝胃气痛、疝痈及胸肋胀痛等。

另外,川楝子又能杀虫,治疗虫疾腹痛。

研末或做软膏涂敷,可用治头癣。

萱草根味甘性凉,善祛湿利水,除热痛淋,解郁消肿,治淋病。

对乳结红肿硬痛、乳汁不通等有良效。

此外,还能凉血止血、治崩漏、便血及衄血等。

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益母草理血瘀妇人之用。

侧柏叶味苦涩,性微寒,炒炭用有较好的止血功效,是治疗崩漏出血的有效药物,对咯血、吐衄、便血、尿血等各种出血都可应用。

赋中所指“治血山崩漏之疾”,是妇女子宫异常出血的病症,急性大出血,象山崩一样势不可挡,叫做“崩”,也称“血崩”;慢性小出血像渗漏一样,点点滴滴淋漓不断,叫做漏,又称“漏下”,均属于子宫出血证,祖国医学称“崩漏”。

本品尚有清热、止咳、生发之功,用治肺热咳嗽、干咳痰稠及血热脱发之症。

益母草味辛苦而性微寒,辛散苦降行散之中,兼有降性,入厥阴走血分,长于活血祛瘀生新,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血滞腹痛等经产诸病,为妇科经产主要,故有益母草之名。

此外,尚有利尿解毒作用,用治肾炎水肿、疮疡肿毒、皮肤痒疹等症。

五淋:即石淋、劳淋、气淋、血淋、膏淋。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地肤子味苦辛性寒,本品清利而疏散,能外散皮肤之风。

内清膀胱湿热。

故风湿侵袭所形成的皮肤瘙痒、风疹、湿疹、荨麻疹、疥廯等,内服、外用均有较好疗效;湿热蓄积膀胱而致的小便不利、赤涩热痛等,亦为主药。

山豆根性味苦寒,清热解毒作用很强,善消阳性疮毒以清热解毒,泻肺火治咽喉痛,为喉症要药。

近代临床用于治疗肺癌、食管癌、胃癌等,有一定抗癌作用。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旱莲草滋阴治白发,而治血有功。

白藓皮味辛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善除湿祛风,治疗顽固性风湿痹痛、麻木不仁、筋弱拘挛症,疗效见卓。

旱莲草味甘酸性寒。

本品长于滋养肝肾之阴,凉血止血,治阴虚血热之须发早白、吐衄、便血、崩漏等失血诸症。

蔓荆子治风热头痛,疏风清头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蔓荆子性味苦辛微寒,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善于清散上焦风热、升发清阳、清利头目,为风湿邪热侵犯上焦头目之头痛头晕、目昏肿痛、耳聋耳鸣等症要药。

此外,对风热目赤肿痛,风火牙痛及风湿痹痛等症,亦有较好疗效。

瓜蒌根即天花粉。

微苦微甘性寒,本品主要作用是生津止渴,对津伤口渴,以及阴虚火炽的消渴症最为相宜。

又因其能清肺化痰、降膈上痰热,对于肺热咳嗽也很适应。

至于治黄疸,消用痈肿、均取其清热通滞之功。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地榆微苦酸性微寒,本品苦寒清降,性善下行,能凉血止血,长于治崩漏、便血、血痔、血痢等下部出血,所以治下焦血热的出血症最为常用。

另外,又有收敛解毒之功,对烧伤、烫伤、湿疹、皮肤溃烂等,亦有较好疗效。

昆布性味咸寒,质滑。

本品咸寒,善于清热泻火、消痰软坚,为治痰火凝结之瘿瘤瘰疬之专药。

近代临床表明,碘质缺乏是瘰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昆布含碘量较多,同海藻一样为治瘰疬之主药。

又因能软坚破积行水,故又可治水肿疝气等症。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淡竹叶甘淡性寒。

本品长于清心利尿,对于伤寒温热病、大热已去、余热未清、虚烦口渴之症,最为适宜。

因其能清热利尿,所以又可用于心经有热之口舌糜烂生疮、小便赤涩等症。

牡丹皮,简称丹皮。

性味苦辛微寒。

本品善清血分之伏火、散瘀血、消气血凝结,治惊痌邪气、无汗骨蒸。

又治跌扑损伤、瘀血作痛、吐衄等症。

牡丹皮有同淡竹叶一样的卓功。

另外,对热病发斑,血瘀经闭、症瘕等,亦有殊效。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知母味苦甘性寒。

质润,善能清热润燥,清泻三焦之火而润燥养阴。

清肺热,润肺燥,治肺热咳嗽;泻肾经之火而滋肾水,治骨蒸盗汗;尚能清胃热,生津止渴,治壮热烦渴,故赋言其呢止嗽退骨蒸。

牡蛎性味咸涩微寒。

善能收敛固涩,能涩精止汗,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尿频,及自汗、盗汗、虚汗不止等症。

此外,又能平肝潜阳、软坚散结,对阴虚阳亢之头痛、头晕、瘰疬痰咳等症,亦有良好效果。

瘿瘤(ying liu):病名。

瘿即大脖子,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地方性甲状腺肿。

瘤,又名瘤赘,瘿与瘤合称瘿瘤。

或单指瘿。

症多见颈前生长肿物。

蒂小而下垂,称瘿;根大顶小者;名瘤。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下气利胸膈而治咽喉。

贝母分川贝母和浙贝母两种。

川贝母味苦、甘、微寒。

浙贝母,辛、苦、寒。

本品为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常用药。

川贝多用于虚劳咳嗽、肺劳咯血者;浙贝多用于外感咳嗽,痈肿瘰疬。

前者多用于虚证,后者多用于实证。

二者都有清心润肺,清热化痰止嗽的功效。

桔梗味苦、辛、性寒。

本品善于泻肺火,宣肺气(宣泄上焦,开提肺气)。

凡肺气不舒而出现胸、膈、咽喉等上部疾患,如咳嗽痰多、咽痛失音等,用之最宜。

由于本品能开能通,所以又有祛痰排脓利咽的作用,对于肺痈胸痛、咳吐脓血、咽喉肿痛、喉痹诸疾,疗效亦良。

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黄芩性味苦、寒。

为常用的清热燥湿药。

主治一切湿热性的疾病。

前人认为黄芩“寒能胜热,折火之本”,表明它退热的力量很大,“五淋”指的是石淋、血淋,多为湿热实火,黄芩可主治。

至于气淋、膏淋、劳淋,多属虚证,又无湿热者,黄芩苦寒伤阴,就不宜应用了。

此外,本品还长于治肺火肺热咳嗽,又能止血安胎,治吐衄、崩漏、胎动不安等。

槐花味苦性微寒。

为凉血止血药,善治一切出血。

但以止下焦出血的作用较强。

特别是对于大肠出血的疾患,更为专长。

善治肠风便血,痔疮出血及赤白痢疾。

肠风:病名,即大便下血,血在粪前,色多鲜红。

多因外风侵袭或内风下乘大肠所致。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常山性味苦、辛、微寒,有小毒。

能涌吐痰涎、清热邪、截疟疾,为截疟要药。

祖国医学认为疟疾由痰而成,有“无痰不成疟”之说。

常山治疟是因其能涌吐痰涎之效。

现代证实它能杀灭疟原虫、并能退热,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

通过配伍,可治疗各种疟疾。

如配合柴胡、黄芩等治疗疟疾寒热;配合石膏、知母等清热药,治疗壮热烦渴的温疟等。

赋中所说“治温疟”,仅是常山所治疟疾的一种。

但本品生用有小毒,能引起剧烈呕吐,所以治疟疾必须经过酒炒,以免涌吐有伤正气。

葶苈子性味苦、辛、大寒。

能泻肺热行水消肿,特别对水饮在肺,而见咳嗽喘促,胸满气逆,肋痛,不能平卧等症状,用之效力卓著。

《金匮》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肺痈、支饮、胸满咳喘不得卧,一身面目浮肿等症,即为此例。

另外,对胸腹积水、小便不利、水肿等肺经有热者,亦有良好疗效。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以上六十六种药,都是属于寒性药物。

注:以上寒性药赋中的“闻之”“是以“尝闻“又闻”“若乃”“又况”“若夫”等均为虚词。

起乘上启下的连接作用,非为实际药性内容。

温疟:病名,疟疾之一种。

发作时先热后寒,热多寒少。

《素问•疟论》“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日温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药性赋白话解》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多种药物的天赋自然性能,此类最为寒凉。《药性赋白话解》(一)寒性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