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论药性,平和惟在。详细分析讨论中药《药性赋白话解》(四)平性

药性赋白话解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药性赋白话解

药性赋白话解 - (四)平性

药性赋白话解

(四)平性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

详细分析讨论中药的性能,除寒、热、温三性药物外,还有一部分不太寒凉,也不过于温热的平和药物。

本篇所列的这类药物,即以平性为主。

以硼砂而去积;用龙齿以安魂。

硼砂,性味甘、咸、平。

能清热化痰。

治肺热痰嗽、咯痰不利、久咳声嘶等症。

前人认为本品有祛痰消癖去积作用,所以用治噫膈积聚,外用又能解毒防腐,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为外科眼科常用药。

龙齿为古代多种大型动物如恐龙等的牙齿化石。

性味涩、平。

本品味色质重,长于安神镇惊,治疗心悸怔仲、神昏不宁或惊狂不寐之症,以其“重可镇怯”之功。

麻仁滋养补虚弱,通便润肺;芡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

麻仁,即大麻仁,又称“火麻仁”。

性味甘、平。

富含油脂,能滋养补虚,其质润滑利,能润肺燥,通利六腑,治津枯肠燥便秘,以及老人虚秘、产妇大便不通等,有较好的效果。

芡实,性味甘、涩、平。

善补脾肾而涩精止泻。

(健脾止泻、固肾涩精、止带)。

兼固真阳元气,治遗精白浊,小便不禁,大便泄泻等。

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

木贼草简称“木贼”。

性味甘、微苦,平。

善于疏风,退目翳,且能止血。

治风热治目赤肿痛、多泪、目翳遮睛,以及妇女崩漏带下等,有一点疗效。

花蕊石味酸、涩、性平。

即可止血,又能化瘀,可治内外出血诸症。

如治吐血 、咯血等内出血而有瘀滞者,及外伤出血等症。

《十药神书》里的花蕊石散(本品一味),则为著名止血剂,临床效用甚佳。

治外伤出血,以末掺之,也可很快止血,愈合快,且不化脓。

决明和肝气,治眼之剂;天麻主头眩,祛风之药。

决明即石决明的简称。

性味咸、平。

入肝经。

味咸质重,善能镇肝潜阳,平肝明目。

故用治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之眩晕、惊抽、目赤翳障、青盲雀目等症,均有疗效。

又本品水飞点眼,可消翳膜。

天麻味辛、甘、性平。

本品专入肝经,善于平肝熄风,定惊。

故主头晕目眩、痉挛抽搐,有偏行经脉,治风湿痰邪入于经络之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症。

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石斛(hu)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

甘草,性味甘、平。

为缓中调补之要药,能调和药性,又善解毒,应用颇广。

可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咽喉肿痛、痈疽疮疡、咳嗽气喘、腹中挛急疼痛等症。

古代成方用甘草者十有五六,前人说它“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热,入峻气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阴血,能调和诸药。

使之不争,所以有国老之称”。

石斛,性味甘、淡,微寒。

主要功能是养胃阴,清胃热,平胃气,对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舌光无苔,以及病后虚热等症,最为适宜;又能滋肾阴,治阴虚之腰脚酸软弱。

商陆治肿,覆盆益精。

商陆,味苦、辛、性平。

有毒。

为泻水峻剂,善能通利二便,峻泻水邪,消除水肿,故治水肿胀满实证;外用又可消肿,治实证疮肿,虚人水肿及孕妇,均应忌用。

覆盆即覆盆子的简称。

性味甘、酸、微温。

本品长于补肝肾,固涩、益精、缩小便,治阳痿遗精、肾虚尿频遗尿等,效果颇良。

所以赋中说它:“益精。”

此外,又能明目,治肝肾虚,视物不清等眼病。

琥珀安神而散血;朱砂镇心而有灵。

琥珀,性味甘、平,芳香。

入心、肝、膀胱经。

其性走窜而和肠,善化瘀滞。

入心经化心经之瘀以镇惊安神;化肝经之瘀,则通经止痛;化膀胱之瘀,则利尿行水。

前人多以定惊治癎,有名成方“琥珀抱龙丸”(琥珀、朱砂、牛黄、雄黄、天竺黄、胆星、钩藤、人参、茯苓、金箔、麝香)治小儿惊风抽搐,即以本品为主。

又有通淋化瘀之效,可治血淋症;同乳香、没药,名“琥珀散”,为产后瘀血腹痛良方。

朱砂味甘、性微寒。

质重镇降而清热。

入心经善能镇心安神,所以癫痫狂躁、多梦失眠、心悸怔仲,均可用之。

李东垣的“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生地、当归、甘草)治心火内盛,心血不足,心悸怔仲、惊痫不眠等,是以朱砂为药,临床应用,每有良好效果。

此外,又能解毒,治疗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

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龙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

牛膝味苦、酸,性平。

本品性善下行,通而能补,为补肝肾、通利关节、通经破瘀、引血下行的要药。

配苍术,黄柏名“三妙丸”,治小便不利、痿证、足膝肿痛,有良好效果。

配杜仲、续断、寄生等治肝肾亏虚的腰膝酸痛,亦见功效。

此外,对妇科血滞经闭、症瘕腹痛、胎衣不下及淋病尿血、尿道涩痛等,亦多应用。

龙骨味甘、涩、性平。

有较强的收涩之功。

因此遗精滑精、滑泄不止、多汗、出血、带下等症,本品均有较好疗效。

此外,又能潜阳镇惊,治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健忘耳鸣、惊悸癫痫、发狂等症。

甘松理风气而痛止;蒺藜疗风疮而目明。

甘松,性味甘、温。

芳香。

入脾、胃经。

本品甘温之性,既不燥热,亦不腻滞,芳香行散,善开脾郁,理气止痛,散风寒,通经络。

最宜于气滞胸闷,心腹胀痛,头痛之症。

蒺藜即“刺蒺藜”,又名“白蒺藜”。

性味辛、苦、平。

入肝经。

辛主散而祛风疏肝,苦主燥而胜湿,故以疏肝解郁、祛风湿为其主要功能。

对于皮肤风湿症之周身风痒、荨麻疹即肝郁化火炎目之目赤多泪、头晕目眩等症,最为适宜。

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蒲黄止崩治衄,消瘀调经。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

能大补元气而益血生津,为治虚证之主药。

故凡脾肺虚弱,气血不足,津液亏耗等症,如脾虚食少便溏,肺虚喘乏消渴及心悸怔仲,失眠健忘等。

均可用以治疗。

《本草辑要》认为:“人参能回阳气于垂危,劫虚邪于俄顷,以补五脏阳气之君药,开胃气之神品。”

所以赋中说它“润肺,宁心,开脾,助胃”但人参大补,只宜于虚证,对外感初起或内有积滞及体力不衰者,均不可滥用。

否则,会造成留邪不除,误补益疾,欲补反伤的不良后果。

是值得注意的。

蒲黄,性味甘、平。

生用性滑而利,行血消瘀,疗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及产后血瘀腹痛,疮疖诸痈,炒黑性涩,止一切出血,治崩漏、吐衄、血尿等症。

山药补脾,去痰嗽消渴之忧;三棱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

山药,性味甘、平,入脾、肺、肾经。

故能上补肺气而止咳止渴,主虚劳痰嗽、消渴;中健脾胃而止泻止带,主脾胃虚弱,小儿营养不良及脾虚白带过多,下补肾气而缩小便、止遗精,治遗精、尿频、消渴、腰膝酸痛。

不寒不燥,为“三焦平补药。”

三棱,性味苦、辛、平,入脾、肝经。

以削坚消积为功。

入肝经血分,以破血中之瘀结;入脾经走气分,以消气滞结聚,行气止痛。

故血瘀气滞、停痰停积而成症瘕结块,经闭腹痛,产后瘀滞,心腹硬痛诸症,均为要药。

没食主泄泻而神效;皂角治风痰而响应。

没食即没食子,又名“无石子”性味苦,微温。

入脾、肾经。

本品能益肾固精,健脾涩肠止泻。

善治肠虚冷痢、久泄脱肛,及遗精滑泻、白带过多等症。

皂角,性味辛、咸、温,有小毒。

本品能通关开窍,善搜风涌吐痰涎,为风痰壅闭证要药。

多被用治痰闭急症,《局方》“稀涎散”治卒中昏迷、牙关紧闭、口角流涎等,即本品与明矾等药配用。

此外,又可治痰喘肿满、咽喉肿痛等症;煎水外洗可散肿消痈,烧烟外熏治臁疮湿毒。

桑螵蛸疗遗精之泄;粉萆薢治湿浊之盛。

桑螵蛸味甘、咸、涩,性平。

本品为固精涩肾之品,善治遗精滑泄、遗尿、小便频数、白带过多。

多同龙骨、牡蛎等固涩药同用,没收良效。

粉萆薢即萆薢之一种,性味苦、平。

本品有利湿分别清浊的作用,善治下焦湿浊郁滞所致的膏淋、小便浑浊及妇女带下等症。

又能祛风湿,治风湿痹痛,湿疹疮疡。

所以前人称“萆薢 治湿最长,治风次之”。

蛤蚧治痨嗽,牛蒡子疏风壅之痰;全蝎主风瘫,酸枣仁去怔忡之病。

蛤蚧,性味咸,平。

有小毒。

本品功能补肺气、纳肾气、定喘嗽、益精血。

为治肺虚咳嗽、肾虚作喘的良药。

对肾虚阳痿、尿频等症,亦可应用。

牛蒡子简称“牛子”。

性味辛、微苦,凉。

本品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故既能外散风热,又能内解热毒。

善于疏风散热、宣肺祛痰,并能透疹解毒消肿。

对风热痰壅之咽喉肿痛、咳嗽、吐痰不利、麻疹不透及疮痈肿毒等有较好疗效。

全蝎又称“全虫”。

味甘、辛,性平。

有毒。

辛能散能行,入肝经,为驱风止痉之要药,古方“牵正散”用全蝎、白附子、僵蚕为末,治口眼歪斜甚验。

又陪蜈蚣、天南星、蝉蜕等,治破伤风、痉挛抽搐;配蜂房、海桐皮、当归、蜈蚣等,治风湿顽痹、关节挛痛,很有效验。

此外,又有解毒之功,治恶疮肿毒。

酸枣仁简称“枣仁”。

性味甘、酸,平。

归心、肝经。

本品有内补外敛之效,既能内部营血以安神,又能外敛营阴以止汗,故为宁心安神,催眠敛汗之要药。

善治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虚火妄动、营阴外泄之虚烦不眠、惊悸不安、心慌汗出等症。

《济生方》“归脾丸”以本品配伍滋补药,以治心脾不足、气血两损之惊悸怔忡、失眠出汗。

怔忡:指心跳剧烈的一种病证。

属心悸一类。

但有多为心悸或惊悸的进一步发展。

临证以虚者多见。

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鸡内金消食化积,亦止遗尿。

桑寄生,性味甘、苦,平。

能内补肝肾,外祛风湿,益血强筋。

善治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痛等症。

补肝肾、养血安胎,治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效果良好。

鸡内金,性味甘,平。

能健胃消诸种积滞,善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呕吐泻痢及小儿疳积发热等症。

兼可摄约膀胱而止遗尿,临床多用于治小儿遗尿症。

此外,近年来将本品用于治尿路结石,据谓有化石消坚功效。

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木通、猪苓尤为利水之多。

远志茎苗即为“小草”。

性味苦,辛,微温。

本品有祛痰利窍,益智安神之功效,能交通心肾,安神宁心,善治痰湿内阻之惊悸失眠、精神迷乱、健忘等症。

小草功能与远志相同,均有安神宁心的功效。

此外,能消痈肿,治痈肿疖毒、乳痈肿痛等。

木通,性味苦,微寒。

猪苓性味甘、淡,平。

木通与猪苓二者同有利水之效,均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之症。

赋文以表明二药在这方面应用之广泛。

此外,木通尚能下乳通经,用于乳汁不通,经闭等症。

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

莲肉即“莲子肉”。

性味甘、涩,平。

如脾、肾、心经。

本品既能补益,又有收涩之功,最益脾胃,素有“脾果”之称。

兼可养心益肾。

擅长于清心安神,健脾涩肠。

凡脾虚泄泻,肾亏之遗精、崩带及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虚烦消渴等症,均可应用。

没药,性味苦、辛,平。

气香走窜、善行血散瘀、利气通络、消肿生肌止痛。

所以凡痈疽疮痛、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疼痛剧烈等,均可应用。

此外,又可用于瘀血胃痛、闭经痛经、症瘕腹痛及风湿痹痛等症。

郁李仁润肠宣水,去浮肿之疾;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疴。

郁李仁,味辛、苦、甘,性平。

本品富含油脂,滋润滑利,能润便滑肠,治湿结便秘,排便不爽;又能通小肠有利水肿之功,对于水肿而有大小便不畅者,最为适宜。

茯神,性味甘、淡,平。

本品偏于宁心安神,是因其能健脾补中,补后天助生化,生气化血以养心神、使心神安宁,以愈惊悸失眠之症。

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

白茯苓简称“茯苓”。

性味甘、淡,平。

本品味甘能补,味淡能渗,既能补脾益心,又能利水渗湿。

所以临床多用于脾虚诸症水湿内停诸症。

如中虚胀满、水肿,食少便溏,心悸不眠、多梦等。

正因为善能补心脾,故治虚劳病多用茯苓。

赤茯苓简称“赤苓”。

其性味、归经同白茯苓。

本品色赤兼入血分,能破瘀血之结,专利小便泻膀胱之湿热。

但须说明:茯神、白茯苓、赤茯苓三者,均系取自寄生于松根腐朽部分的茯苓菌块,只是部位不同而已,所以三者的性味功能,基本相同。

然而,前人习惯上多将它们分别用于临床。

如用茯神专于宁心安神;白茯苓多用于健脾渗湿;赤茯苓则用于渗湿利尿。

这源于梁代陶弘景“白补赤泻”的说法。

白、赤茯苓的作用究竟有无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眚(音省):过也,灾也。

这里作病解。

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麦芽,性味甘,平。

入脾、胃经。

本品有开胃健脾消食之功,助米、面、乳食之消化,常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满或食欲不佳之症。

此外,又能回乳,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乳房胀痛等症。

小麦,性味甘,凉。

归心经。

本品善养心气,古人称为“心之谷”,所以能止汗养心除烦。

《金匮》“甘麦大枣汤”以本品配伍的甘草、大枣等,治脏躁症效果良好。

浮小麦止汗的功效更好,用于汗出过多。

香附子理血气之瘀滞;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

香附子简称“香附”。

味辛、微苦、甘,性平。

入肝经。

本品心散肝郁,苦降肝逆,甘缓肝急,善调和肝气、理气解郁。

肝为藏血之脏,气为血帅,故肝气调和则血行通畅,而自无瘀滞之患,所以香附为疏肝解郁之要药,调经止痛之良剂。

对胸胁疼痛、呕吐吞酸、月经不调、痛经等症,有较好疗效。

大腹皮性味辛,性微温。

为利气行水药,凡气机不畅、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胸腹积水、脚气水肿等症,均可应用。

其善消周身水气,如《和剂局方》“五皮饮”(大腹皮、茯苓皮、地骨皮、五加皮、生姜皮)治水肿甚效。

进来临床多用于肝硬变腹水、肾病水肿等。

椿根白皮主泻血;桑根白皮主喘息。

椿根皮简称“椿皮”。

性味苦、涩,寒。

本品味涩,善收涩固肠,苦寒清热燥湿,止泻止血,所以对肠风下血、便血血痢、痔漏出血以及妇女崩带等症,都可应用。

然而,必久病而滑,始为相宜;若新病早服,有留邪之弊,故泻痢初时不宜用。

桑根白皮简称“桑皮”。

性味甘、苦,寒。

本品善泻肺火而止咳定喘,钱仲阳“泻白散”(桑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治肺热咳嗽喘息,有良好疗效。

所以赋中说它“主喘息”又能泻肺行水,治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曲健脾胃,而进饮食。

桃仁,性味辛、苦,平。

为行血祛瘀的常用要药,对妇科瘀血证之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经闭症瘕、产后诸瘀诸痛,及外伤科瘀血肿痛等,均为主药。

腰痛若因血瘀者,亦可应用。

若属肾虚或其他原因者,则不宜用。

本品除行血外,又能润肠通便。

治瘀血兼有大便结秘者。

神曲,性味辛、甘,温。

入脾、胃经。

本品能消食健脾胃,为常用的消食导滞药物,治疗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可促进消化、增进饮食。

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

五加皮,性味辛、甘,温。

入肝、肾经。

本品能外散风湿之邪,内补肝肾阳气,风湿除,则痹痛自止,肝肾阳复,则筋骨自健,为祛风湿、疗痹痛、强筋骨,起痿弱之要药。

凡风湿侵袭、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拘挛肿痛及腰膝软弱、小儿迟行等症,均为主治。

柏子仁,性味甘、平。

质润。

能滋养真阴,养心宁神,润肠通便,可治血虚心神失养之惊悸怔忡不眠,阴血不足之大便燥坚。

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

安息香性味辛、苦,性平。

本品芳香,善辟恶开窍,行气活血,适用于猝然昏厥、中风痰厥、痰壅内闭、心腹暴痛等,以其辟秽恶,行气血、祛痰浊、开关窍、止疼痛。

冬瓜仁又名“冬瓜子”。

性味甘,微寒。

本品有健脾开胃的作用,炒后可作副食品。

又能化痰和胃,配谷芽、甘草、茯苓、陈皮等治热病后期胃纳不佳。

然而,冬瓜仁的主要医疗作用,则在于清热利湿消痈散肿。

《金匮》“大黄牡丹皮汤”(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治肠痈;“千金苇茎汤”(苇茎、薏苡仁、桃仁、冬瓜仁)治肺痈,都用本品,表明冬瓜仁消内痈确有特长。

僵蚕治诸风之喉闭;百合敛肺痨之嗽萎。

僵蚕味咸、辛,性平。

为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之药,配合天南星研末以姜汁调服,名为“如圣散”,治急喉风痹有卓效。

另治风热头痛、风疹作痒、风痰咳喘、中风惊痫抽搐等,效果亦良。

百合,性味甘,微寒。

入心、肺经。

本品具有养阴润肺止嗽的功效,善治肺劳肺虚久嗽、痰中带血,如“百合固金汤”以百合配玄参、生地、知母、桔梗等药,治阴虚火旺、肺伤咽痛、喘嗽痰血之症,每获良效。

此外,能清心安神,用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神思恍惚、烦躁失眠、莫名所苦之“百合病”。

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

赤小豆味甘、算,性平。

本品除有健脾利水消肿,治水肿脚气之功效外,还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例如以赤小豆研末,和蜜调敷,可治痄腮及发背溃烂。

以水调敷患处,治疮痈初起、红肿热痛。

此外,能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

枇杷叶,性味苦、平。

入肺、胃经。

本品善清降,能上清肺热,肃降肺气以化痰止咳;中清胃热,降胃逆而止呕哕。

故为治肺热痰火咳嗽,胃热气逆呕哕之主药。

连翘排疮脓与肿毒;石楠叶利筋骨与毛皮。

连翘,性味苦,微寒。

本品善于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排脓,为治疮肿要药。

配伍蒲公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治疗痈、疽、疔毒等症有良好疗效。

此外,连翘又能清心、肺之热,治疗上焦诸热,风热表征等。

石楠叶,性味辛、苦,平。

归肝、肾经。

本品善祛风邪,通经络,利筋骨,治风疹、痹痛、 腰背酸痛、肾虚脚弱。

谷芽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太子参补气,大枣和药性以开脾。

谷芽,性味甘、平。

入脾、胃经。

本品与麦芽一样,有消积健脾胃作用。

对食积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佳等症,有良好疗效。

习惯上健脾养胃多生用,开胃消食多用炒的。

所以赋中以“养脾”来概括它的作用。

另外,亦有用本品治疗脚气病,有一定作用。

阿魏味苦、辛,性微温。

入脾、胃经。

本品善消积杀虫除痞块,正如《本草经疏》所云:“阿魏,其气臭烈疏常,故善杀诸虫,专辟恶气。

辛则走而不守,温则通而能行,故能消积,利诸窍,除秽恶也。”

配三棱、莪术、砂仁等治痞块坚积;同大白可治虫积腹痛;与黄连、木香等同用,治下痢腹痛;配合它药外用,可消一切痞块。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

性味甘,平。

入脾、肺经。

以补气为主要功能。

又兼有生津养血之效,对脾气虚之胸痞、食欲不振、泄泻、呕吐、肺气虚之气喘、消渴、自汗怔忡、失眠等症,有较好疗效。

最宜于气阴两伤诸症。

大枣,性味甘,平。

入脾、胃经。

本品味甘主补,入脾胃为补脾良品,能补脾益胃、益气生津,并能调和营卫、缓和药性。

如“十枣汤”中的大枣,就是用来缓和大戟、甘遂、芫花的峻烈之性。

鳖甲治痨疟,兼破症瘕;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

劳疟:为疟疾之一。

指疟疾经久不愈,体虚内热,或生疟母(肝脾肿大及痞块)或遇劳即发。

鳖甲别称“上甲”。

性味咸,平。

本品味咸入肝脾血分,善于软坚化症,有散瘀破积作用,所以能治症瘕痞块,久疟疟母等症。

又能滋阴潜阳,对阴虚发热、骨蒸盗汗、阴虚风动等症,亦有较好疗效。

龟甲又名“龟板”,别称“下甲”。

性味甘、咸,平。

入肝、肾经。

善能补益肝肾,强健筋骨,又能养阴补血,所以可治筋骨瘘弱、小儿发育不良(牙齿不生、囟门不合)及崩漏、痔血等症。

因其能育阴潜阳,所以又用于肾阴不足、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及阴虚风动、痉挛抽搐等症。

乌梅主便血疟痢之用;虫草补虚劳喘咳之施。

乌梅微酸、涩,性平。

本品酸涩善能涩肠止泻,治久痢便血,如《证治准绳》“固肠丸”以本品配同肉豆蔻、诃子、米壳、木香、党参等,治久痢滑泻;《济生方》中单用乌梅烧存性,研末用醋糊丸,治大便下血不止。

至于治疟疾,只宜于久疟不止,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去痰,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提到了治疟。

但现今则不多用。

此外,尚能敛肺生津,安蛔,对肺虚久嗽、自汗喘息、虚热消渴、蛔虫腹痛等症,亦有较好疗效。

虫草即“冬虫夏草”的简称。

味甘性平。

有补益作用,既能补肺,又能益肾,兼可止咳化痰。

为补虚损、益肺肾、固精气、止喘嗽之上品。

所以对虚喘劳嗽、阳痿遗精、腰膝酸痛及病后虚损未复等,均可服之,能扶虚补弱、滋养强力。

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也。

以上所述六十八种大都是平性的药物。

注:以上平性药赋中的“原夫”、“观乎”、“岂不知”、“尝闻”、“因知”、“抑又闻”、“然而”等,均为虚词,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非为实际药性内容,故未做解释。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药性赋白话解》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详细分析讨论中药《药性赋白话解》(四)平性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