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第五讲 精神养生 02、调神养生法
历代养生家把调养一精一神作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一性一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一性一之末也”。
《素问·上古大真论》言:“一精一神内守,病安从来?”
说明“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
由于人的一精一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一精一神调摄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
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一、清静养神
清静,是指一精一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
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
我们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一习一。
(一)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
调神摄生,首在静养。
这种思想源于老庄道家学说,后世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所补充和发展。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
“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
心为人之主宰,亦为一精一气神之主宰。
炼一精一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
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故养生莫要于养心。
天玄子曰:“养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心正所以诚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静所以绝攀缘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养生学概要》)。
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有益健康。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养生防病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一精一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里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调摄的重要原则。
对外,顺应自然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谨守虚无,心神宁静,这样外御内守,真气从之,邪不能害。
可见,“恬淡虚无”之要旨是保持静养,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一精一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一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非常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波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
经测定,高水平的气功师的脑电波与一般人有明显的不同。
社会调查发现,凡经过重大一精一神挫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一精一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
社会实践证实,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多练气功,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二)清静养神的方法
1、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
老子《道德经》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内经》指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因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一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一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
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
如果能减少私心、欲一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而要做到少私寡欲,必须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明确私欲之害,以理收心。
如《医学入门·保养说》言:“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也”。
二是要正确对待个人利害得失。
《太上老君养生诀》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一性一命延驻百年。
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
六害不除,万物扰心,神岂能清静?去六害养心神,确为经验之谈。
2、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
《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
所谓凝神,即是心神集中专注一点,不散乱,不昏沉。
可见,这种凝神敛思的养神方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毫无一精一神寄托的闲散空虚。
因此,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是绝然不同的。
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
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
随着科学的发展,实验已证明,清静养神这种自我调节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一精一神因素干扰,使人一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
要想取得保养心神之良效。
必须具备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专的品德。
只有一精一神静谧,从容一温一和,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一习一和工作,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利于健康长寿。
二、立志养德
正确的一精一神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进行道德风貌的修养和一精一神调摄,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
(一)立志修养
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有为全人类服务的伟大志向,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
也就是说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一操一,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基石和一精一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一精一神保障,有了正确的志向,才会真正促使他们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寻找生活的真谛,追求知识,陶冶情一操一,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的延长生命活力的“增寿剂”,不畏老是健康长寿的一精一神支柱,产生不畏老一精一神的重要思想基础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
老年人应重视健身养体,心胸开阔,情绪稳定,热一爱一生活,为社会发挥“余热”,从而使内心感到无愧于一生的无限快乐的思想,这种思想又有益于健康。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战胜疾病的动力。
科学证明人的内在潜力很大,充满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是战胜疾病的极为重要的力量。
《灵枢·本脏篇》言:“志意者,所以御一精一神,收魂魄,适寒一温一,和喜怒者也”。
就是说意志具有统帅一精一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坚强与否与健康密切相关。
事实证明,信念、意志坚定的人,能较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一精一神状态。
生活实践也证实了不少病残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为社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综上所述,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养生保健的重要一环。
现代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研究证明,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一泌的变化,如白血球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故有益于健康长寿。
(二)道德修养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一项重要内容。
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
他在《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他认为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才能心旷神怡,体内安详舒泰得以高寿。
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医家等,也都把养一性一养德列为摄生首务,并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养生家。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一性一既自喜,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一性一之大经也”,明代的《寿世保元》说:“积善有功,常存一陰一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禄也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
由此可见,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养生和养德是密不可分的。
他们的养一性一,道德观,虽有其历史的局限一性一和认识上的片面一性一,但其积极的一面对道德修养、摄生延年还是颇有益处的。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一性一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一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一精一神饱满,形体健壮。
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一精一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现代养生实践证明,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巨大的一精一神满足,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开朗乐观
一性一格开朗,一精一神乐观是健身的要素、长寿的法宝,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一)一性一格开朗
一性一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已经一习一惯了的行为方式上。
一性一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一性一格虽然与人的基因和遗传因素直接相关,但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都有一个使自己的一性一格适应于自然、社会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务。
医学研究已证明,人的一性一格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
情绪的稳定,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一性一格开朗,活泼乐观,一精一神健康者,不易患一精一神病、重病和慢一性一病,即使患了病也较易治愈,容易康复。
不一良一性一格对人一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从各方面对人一体大脑、内脏及其他部位产生危害。
培养良好一性一格的基本原则是,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通过自己美好的行为,塑造开朗的一性一格。
首先要认识到不一良一性一格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看问题、处理问题要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宽以待人,大度处事,不斤斤计较,不钻牛角尖。
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一习一和业余生活,丰富生活内容,陶冶一性一情。
(二)情绪乐观
情绪乐观既是人一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孔子在《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可见,乐观的情绪是调养一精一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一精一神营养。
一精一神乐观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
正如《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调利”。
要想永保乐观的情绪,首先要培养开朗的一性一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一性一格是密切相关的。
心胸宽广,一精一神才能愉快。
其次,对于名利和享受,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
再次,培养幽默风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
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笑是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它可以调节人一体的心理活动,促进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环境,使人养成无忧无虑,开朗乐观的一性一格,让生命充满青春的活力。
四、保持心理平衡
当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竞争。
长期处在高节奏的竞争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心力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
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心理健康。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健康的体魄,就必须培养在竞争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一)培养竞争的意识和心理素质
所谓竞争意识,就是要有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表现于对知识的索取,对技艺的追求和对志趣的倾心。
因此,视野开阔,生活充实。
竞争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顽强的毅力,毅力是一种持久坚强的意志,它是一精一神健康的有力保证。
同时,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剧烈的竞争常会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做到胜不骄,败不**,不为琐事忧虑烦恼。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心地坦然的迎接新的挑战。
在竞争社会冢,有些人在竞争失败后,可产生自卑感,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兴趣和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从来不曾有过全能的“天才”。
因此,不必为一时一事的失利而苦恼,丧失信心。
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自卑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扬长避短,科学安排工作和学一习一,就会增加成功率。
竞争的社会更易产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对别人比自己优越,如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想排除别人优势而表现一种不甘心和怨恨的强烈情绪状态,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降低人一体生理功能而导致身心疾病。
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养正确的拼搏一精一神,即树立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有勇气超过别人的正确观念。
摆脱一切不一良情绪,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可能的范围内达到最佳水平。
社会的发展将会促进合理的竞争,培养竞争意识,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能在当代环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证旺盛的一精一力,健康的体魄,这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益的,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