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纪五齐明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494)[1]春,正月,丁未,改《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txt·齐纪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

资治通鉴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txt·齐纪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

资治通鉴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txt·齐纪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

齐纪五齐明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494)

[1]春,正月,丁未,改元隆昌;大赦。

[1]春季,正月丁未(初一),郁林王萧昭业改年号为隆昌,大赦天下。

[2]雍州刺史晋安王子懋,以主幼时艰,密为自全之计,令作部造仗;征南大将军陈显达屯襄陽,子懋欲胁取以为将。

显达密启西昌侯鸾,鸾征显达为车骑大将军,徙子懋为江州刺史,仍令留部曲助镇襄陽,单将白直、侠毂自随。

显达过襄陽,子懋谓曰:“朝廷令身单身而返,身是天王,岂可过尔轻率!今犹欲将二三千人自随,公意何如?”

显达曰:殿下若不留部曲,乃是大违敕旨,其事不轻;且此间人亦可收用。”

子懋默然。

显达因辞出,即发去。

子懋计未立,乃之寻陽。

[2]雍州刺史晋安王萧子懋考虑到皇帝年幼,时局不稳定,就暗中筹措,以便发生不测之事时能自我保全。

他命令所辖兵器作坊打造兵器;又想胁迫当时驻扎在襄陽的征南大将陈显达担任自己的大将。

陈显达把情况密告西昌侯萧鸾,萧鸾任命陈显达为车骑大将军,而调萧子懋为江州刺史,并且命令他把部曲留下来帮助镇守襄陽,仅仅带周围随从、侍卫人员随行。

陈显达经过襄陽时,萧子懋对他说:“朝廷命令我单身而返,我身为皇室王爵,难道能过于轻率吗!现在我想要二三千人马随行,不知将军您意下如何呢?”

陈显达回答道:“殿下您如果不把部曲留下,就是完全违抗圣旨,这可是罪过不轻的事情呀!况且,这个地方的人也难以收用,您带上他们也未必能尽听指挥。”

萧子懋见目的难以达到,只好沉默不语了。

于是,陈显达告辞而出,很快就出发走了。

萧子懋因计谋未成,就去了寻陽。

[3]西昌侯鸾将谋废立,引前镇西谘议参军萧衍与同谋。

荆州刺史、随王子隆,一性一温和,有文才;鸾欲征之,恐其不从。

衍曰:“随王虽有美名,其实庸劣。

既无智谋之士,爪牙唯仗司马垣历生、武陵太守卞白龙耳。

二人唯利是从,若啖以显职,无有不来;随王止须折简耳。”

鸾从之。

征历生为太子左卫率,白龙为游击将军;二人并至。

续召子隆为侍中、抚军将军。

豫州刺史崔慧景,高、武旧将,鸾疑之,以萧衍为宁朔将军,戍寿陽。

慧景惧,白服出迎;衍抚安之。

[3]西昌侯鸾萧将要谋划废除郁林王,另立新皇帝,因此叫来原镇西谘议参军萧衍一起密谋。

担任荆州刺史的随王萧子隆一性一情温和,风雅而有文才,萧鸾想要调用他,但又担心他不听从。

萧衍说:“随王这个人虽然美名外传,其实非常平庸顽劣。

他身边没有一个智谋人物,手下武将中他只依靠司马垣历生和武陵太守卞白龙。

垣历生和卞白龙这两个家伙是唯利是从之徒,如果以显要的官职引一诱他们,没有不来的道理。

至于随王本人,仅用一封信即可请到。”

萧鸾听从了萧衍的计划。

于是,就征召垣历生为太子左卫率,卞白龙为游击将军,垣、卞两人一起来了。

接着,又征召萧子隆为侍中、抚军将军。

豫州刺史崔慧景是齐高帝萧道成、齐武帝萧赜的旧将,萧鸾对他有疑心,就派遣萧衍为宁朔将军,戍守寿陽。

崔慧景害怕了,穿着白色衣服出城迎接萧衍,萧衍对他大加安一抚。

[4]辛亥,郁林王祀南郊;戊午,拜崇安陵。

[4]辛亥(初五),郁林王在南郊祭天;戊午(十二日)拜谒其父文惠太子墓崇安陵。

[5]癸亥,魏主南巡;戊辰,过比干墓,祭以太牢,魏主自为祝文曰:“乌呼介士,胡不我臣!”

[5]癸亥(十七日),北魏孝文帝南下巡视;戊辰(二十二日),经过比干的坟墓时,用牛、羊、猪三一性一祭于墓前,孝文帝亲自撰写祭文,其中说道:“呜呼!如此耿直之士,为何不生于当今成为朕的大臣呢!”

[6]帝一宠一幸中书舍人綦毋珍之、朱隆之、直将军曹道刚、周奉叔、宦者徐龙驹等。

珍之所论荐,事无不允;内外要职,皆先论价,旬月之间,家累千金;擅取辟物及役作,不俟诏旨。

有司至相语云:“宁拒至尊敕,不可违舍人命。”

帝以龙驹为后舍人,常居含章殿,著黄纶帽,被貂裘,南面向案,代帝画敕;左右侍直,与帝不异。

[6]南齐郁林王一宠一幸偏一爱一中书舍人綦毋珍之、朱隆之、直将军曹道刚、周崐奉叔、宦官徐龙驹等人。

凡是綦毋珍之所论定、荐举的事情和人选,没有得不到信任、答应的。

因此,綦毋珍之把朝廷内外的重要官职统统划定价格,然后交钱任命,一月之间,他就富得家累千金。

他还擅自攫取朝中物品,占用差役人员供自己驱使,不等待朝廷的诏旨。

朝中的官员在一起言谈时说:“宁可抗拒皇上的圣旨,也不可以违背綦毋珍之的命令。”

明帝任徐龙驹为后舍人,徐龙驹经常住在含章殿中,戴着黄纶帽,披着貂皮大衣,面朝南坐在案前,代替皇帝批阅文告,左右侍奉,与皇帝没有什么两样。

帝自山陵之后,即与左右微服游走市里。

好于世宗崇安陵隧中掷涂、赌跳、作诸鄙戏,极意赏赐左右,动至百数十万。

每见钱,曰:“我昔思汝十枚不得,今日得用汝未?”

世祖聚钱上库五亿万,斋库亦出三亿万,金银布帛不可胜计;郁林王即位未期岁,所用垂尽。

入主衣库,令何后及一宠一姬以诸宝器相投击破碎之,用为笑乐。

蒸于世祖幸姬霍氏,更其姓曰徐。

朝事大小,皆决于西昌侯鸾。

鸾数谏争,帝多不从;心忌鸾,欲除之。

以尚书右仆射鄱陽王锵为世祖所厚,私谓锵曰:“公闻鸾于法身如何?”

锵素和谨,对曰:“臣鸾于宗戚最长,且受寄先帝;臣等皆年少,朝廷所赖,唯鸾一人,愿陛下无以为虑。”

帝退,谓徐龙驹曰:“我欲与公共计取鸾,公既不同,我不能独办,且复小听。”

郁林王自从登基之后,就与左右侍从们穿上民服在闹市中游走戏玩,还喜欢在文惠太子崇安陵的墓道中扔掷泥巴、比赛跳高,做种种粗鄙下流的游戏,使劲赏赐服从人员,动辄就是成千上万。

一见到钱,他就说:“过去我想得到你十个都不行,现在我还用得着你吗?”

武帝生前聚敛钱财,上库中存有五亿万之多,斋库中所存也多于三亿万,至于金银布帛更不可胜计,而郁林王即位还不满一年,就挥霍将尽。

他经常进入主衣库,让何皇后以及一宠一爱一的妃子们用各种宝贵器一具互相投击,直到把它们打破成碎片,以此玩笑取乐。

他还****,与父亲文惠太子的一宠一妾霍氏通一奸一,让她改姓徐。

朝廷中的大小事情,全部由西昌侯萧鸾来决定。

萧鸾数次劝谏,可是郁林王不但不听从,反而心生忌怨,想把萧鸾除掉。

由于尚书右仆射鄱陽王萧锵曾被齐武帝所厚一爱一优待,郁林王就私下里对萧锵说:“您听说萧鸾对待我如何呢?”

萧锵为人向来平和谨慎,就回答说:“萧鸾在皇室宗族中年岁最长,而且接受了先帝的托嘱,我们都年幼,朝廷中所可以依赖之人唯有萧鸾,盼愿陛下您不要以他为虑。”

郁林王回宫之后,对徐龙驹说:“我想与萧锵一起合计收拾掉萧鸾,萧锵不同意,而我独自一人又不能办到,那么只好让萧鸾继续专权一阵子了。”

卫尉萧谌,世祖之族子也,自世祖在郢州,谌已为腹心。

及即位,常典宿卫,机密之事,无不预闻。

征南谘议萧坦之,谌之族人也,尝为东宫直,为世宗所知。

帝以二人祖父旧人,甚亲信之。

谌每请急出宿,帝通夕不寐,谌还乃安。

坦之得出入后宫,帝亵狎宴游,坦之皆在侧。

帝醉后,常一裸一袒,坦之辄扶持谏谕。

西昌侯鸾欲有所谏,帝在后宫不出,唯遣谌、坦之径进,乃得闻达。

卫尉萧谌是武帝的本家侄子,从武帝在郢州时起,萧谌就成为他的心腹之人。

武帝登基即位之后,萧谌经常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凡是机密的事情,他无不参预知晓。

征南谘议萧坦之是萧谌的本家,曾经做过东宫直,为文惠太子所知遇。

郁林王因为萧谌、萧坦之两人曾是祖父和父亲的人,所以就特别亲近、信赖他们。

每当萧谌有急事请假不值宿,郁林王就通夜不寐,直到萧鸾回来才能安下心来。

萧坦之也可以出入于后宫,凡是郁林王亵狎宴游的场合,他都守在旁边侍奉。

郁林王酒醉之后,常常脱一光上衣,萧坦之经常扶持着他,并且谏言劝谕。

西昌侯萧鸾想要进谏,郁林王就躲在后宫中不出来,萧鸾只好派遣萧谌、萧坦之直接进到后宫,才能把要说的话转告于他。

何后亦一婬一,私于帝左右杨珉,与同寝处如伉俪;又与帝相一爱一狎,故帝自恣之。

迎后亲戚入宫,以耀灵殿处之。

斋阁通夜洞一开,内外淆杂,无复分别。

西昌侯鸾遣坦之入奏诛珉,何后流涕覆面,曰:“杨郎好年少,无罪,何可枉杀!”坦之附耳语帝曰:“外间并云杨珉与皇后有情,事彰遐迩,不可不诛。”

帝不得已许之;俄敕原之,已行刑矣。

鸾又启诛徐龙驹,帝亦不能违,而心忌鸾益甚。

萧谌、萧坦之见帝狂纵日甚,无复悛改,恐祸及已;乃更回意附鸾,劝其废立,陰为鸾耳目,帝不之觉也。

何皇后也非常一婬一十荡,私通于郁林王的随从杨珉,与他同枕共寝就像夫妻一般。

何后又对郁林王极尽狎昵亲一热之能事,所以郁林王很是一宠一纵她。

他还把何崐后的亲戚迎进宫中,安排住在耀灵殿里,门户彻夜洞一开,内外淆杂混处,没有任何分别。

西昌侯萧鸾派遣萧坦之进去宫奏请诛杀杨珉,何皇后哭得泪流满面,对郁林王说:“杨郎多么年轻、多么英俊啊!又没有什么罪,怎么可以无缘无故就杀掉呢?”

萧坦之见状赶紧向郁林王悄悄耳语道:“外面纷纷传说杨珉同皇后有苟且之情,事实确凿,远近皆知,不可以不杀掉呀。”

郁林王不得已,只好同意处死杨珉。

不一会儿,郁林王又后悔了,诏令赦免杨珉,可是已经行刑完毕了。

萧鸾又启奏郁林王,请求诛死徐龙驹,郁林王亦不得不违心同意,但是从此对萧鸾的忌恨之心更加强烈了。

萧谌、萧坦之见郁林王狂荡放纵一日甚于一日,已经到了无可悔改的地步,担心连累自己,祸害及身,就反过来一心依附萧鸾,劝说他把郁林王废掉,另立新皇帝。

从此,他们两人就成了萧鸾安排在郁林王身边的耳目,而郁林王却丝毫没有觉察。

周奉叔恃勇挟势,陵轹公卿。

常翼单刀二十口自随,出入禁闼,门卫不敢诃。

每语人曰:“周郎刀不识君!”鸾忌之,使萧谌、萧坦之说帝出奉叔为外援,已巳,以奉叔为青州刺史,曹道刚为中军司马。

奉叔就帝求千户侯;许之。

鸾以为不可,封曲江县男,食三百户。

奉叔大怒,于众中攘刀厉色;鸾说谕之,乃受。

奉叔辞毕,将之镇,部伍已出。

鸾与萧谌称敕,召奉叔于省中,殴杀之,启云:“奉叔慢朝廷。”

帝不获已,可其奏。

周奉叔倚仗自己的勇武和与皇帝亲近,有恃无恐,凌一辱欺侮朝中公卿百官,常常以二十口单刀分挂在身一体两侧,出入于皇宫禁门,门卫敢怒而不敢言。

他还经常对人讲:“我周某人的刀可是不认人啊!”萧鸾对他特别忌恨,指使萧谌和萧坦之去游说郁林王,让把周奉叔弄出朝廷,安排到外地去。

已巳(二十三日),下令周奉叔为青州刺史,曹道刚为中军司马。

周奉叔来见郁林王,请求封自己为千户侯,郁林王准许了。

萧鸾却不同意,只封他为曲江县男的爵位,食邑三百户。

周奉叔大怒,站在人群中挥刀喊叫,表示不满,萧鸾反复劝谕告说,他才接受了。

周奉叔辞谢完毕,将要去青州,部下人马已经出发了,萧鸾与萧谌称皇帝有令,把他召到官署中来,殴打他,直至丧命,并启奏皇帝说:“周奉叔傲慢朝廷,因此处死。”

郁林王不得已,只好认可他们的奏章。

溧陽令钱唐杜文谦,尝为南郡王侍读,前此说綦毋珍之曰:“天下事可知,灰尽粉灭,匪朝伊夕;不早为计,吾徒无类矣。”

珍之曰:“计将安出?”

文谦曰:“先帝旧人,多见摈斥,今召而使之,谁不慷慨!近闻王洪范与宿卫将万灵会等共语,皆攘袂捶一床一;君其密报周奉叔,使万灵会等杀萧谌,则宫内之兵皆我用也。

即勒兵入尚书,斩萧令,两都伯力耳。

今举大事亦死,不一举事亦死;二死等耳,死社稷可乎!若迟疑不断,复少日,录君称敕赐死,父母为殉,在眼中矣。”

珍之不能用。

及鸾杀奉叔,并收珍之、文谦,杀之。

溧陽令钱唐一人杜文谦,曾经在郁林王初封南郡王时,陪伴他读过书。

不久以前,杜文谦游说綦毋珍之,对他讲道:“天下之事至此已不难料知,朝廷危难将近,难以保全,这已是早晚之间的事情了。

所以如果不及早作好打算,我们这些人将遭灭族之灾了。

綦毋珍之问道:“有什么办法呢?”

杜文谦说:“先前皇帝的旧人,多数被排斥在一边,如今召他们回来加以重用,谁能不意气风发呢?近来听说王洪范与宿卫将万灵会等人在一起议论时,都气得攘袖一床一,急忿万分。

所以,您可密告周奉叔,让他派万灵会等人杀掉萧谌,这样的话,皇宫内的卫兵就可以掌握在我们手中。

然后,派兵进入尚书省,斩掉萧鸾,只需两个刽子手就可以办到的。

如今,这样干一场是一死,不干也是一死,同样是死,还是为朝廷而死吧!如果前瞻后顾,迟疑寡断,用不了许久,萧鸾就会以皇帝的名义赐我们死,父母也要受牵连而死,事情已经近在眼前了。”

綦毋珍之没有采纳杜文谦的意见。

等到萧鸾杀了周奉叔之后,就把綦毋珍之和杜文谦二人也抓了起来,一起杀掉了。

[7]乙亥,魏主如洛陽西宫。

中书侍郎韩显宗上书陈四事:其一,以为:“窃闻舆驾今夏不巡三齐,当幸中山。

往冬舆驾停邺,当农隙之时,犹比屋供奉,不胜劳费。

况今蚕麦方急,将何以堪命!且六军涉暑,恐生疠疫。

臣愿早还北京,以省诸州供张之苦,成洛都营缮之役。”

其二,以为:“洛陽宫殿故基,皆魏明帝所造,前世已讥其奢。

今兹营缮,宜加裁损。

又,顷来北都富室,竟以第舍相尚;宜因迁徙,为之制度。

及端广衢路,通利沟渠。”

其三,以为:“陛下之还洛陽,轻将从骑。

王者于闱闼之内犹施警跸,况涉履山河而不加三思乎!”其四,以为:“陛下耳听法音,目玩坟典,口对百辟,心虞万机,崐景昃而食,夜分而寝;加以孝思之至,随时而深;文章之业,日成篇卷;虽睿明所用,未足为烦,然非所以啬神养一性一,保无疆之祚也。

伏愿陛下垂拱司契而天下治矣。”

帝颇纳之,显宗,麒麟之子也。

乙亥(二十九日),北魏孝文帝到了洛陽西宫。

中书侍郎韩显宗向孝文帝上书讲陈了四件事情:其一,认为:“我听说陛下今年夏天舆驾出行,不是去巡视三齐,就是临幸中山。

往年冬天大驾停在邺城,虽然正当农闲之时,但仍使每家每户出资出力供奉,不胜辛劳破费。

何况现在正是蚕麦刚熟的农忙时节,您大驾所至,百姓将如何忍受得住呢?而且六军冒着酷暑护驾,恐怕要生疠疫。

臣希望早点回到北京平城,以便能节省镑州张罗供奉的费用,这样就能使营建修缮洛陽都城的工程早日完成。”

其二,认为:“洛陽宫殿的旧基,都是魏明帝所建造的,在那时人们就批评他太奢侈了。

如今我们的营建,应该缩减规模。

还有,近来北都平城的富室大户,竞相比逐宅舍房宇的高下,应该借这次迁都搬移的机会,在这方面定出一个制度。

同时,对于都城的道路交通要拓宽加直,水沟渠道也要加以疏通。

其三,认为:“陛下您往还洛陽,随从保卫的武器人员很少。

皇帝平时住在宫中,还要施行警戒保护措施,何况出外巡察山河呢?对此不可不加以三思。”

其四,认为:“陛下耳听雅乐,眼观圣人典籍,口对百官言谈,心虑万机,日头偏西方才吃饭,午夜时分才能入侵。

再加上自文明太后去世之后,陛下对她的孝思随着时日的推移而日日加深;陛下还撰写文章,每日都有篇章写成。

虽然陛下聪明睿智,这些都不足以成为烦若,但是终非修心养一性一、一爱一惜圣体,以保万寿无疆之良策。

所以,俯请陛下无为而治,只管重要之事,不必事事亲躬。”

孝文帝对上述建议颇有采纳。

韩显宗是韩麒麟的儿子。

显宗又上言,以为:“州郡贡察,徒有秀、孝之名而无秀、孝之实;朝廷但检其门望,不复弹坐。

如此,则可令别贡门望以叙士人,何假冒秀、孝之名也!夫门望者,乃其父祖之遗烈,亦何益于皇家!益于时者,贤才而已。

苟有其才,虽屠钓奴虏,圣王不耻以为臣;苟非其才,虽三后之胤,坠于皂隶矣。

议者或云,‘今世等无奇才,不若取士于门’,此亦失矣。

岂可以世无周、邵,遂废宰相邪!但当校其寸长铢重者先叙之,则贤才无遗矣。

韩显宗又上书上帝,指出:“各州郡举荐上贡的秀才、孝廉,徒有其名而无其实,朝廷只查他们的门第出身如何,而不弹劾其违实之罪。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以后可以命令下面另以门第资望为举荐标准,以此来品评、选拔读书人,何必又冒假秀才、孝廉之名呢?门第资望,是他们父、祖的功业,于朝廷皇家有何用处呢?有益于现时的是贤才。

如果真正有才能,即使如姜太公那样屠牛于朝歌,钓于渭滨;又如箕子那样身为奴隶,周文王、武王也都礼遇而用为臣子,不以此为耻。

如果没有才能,即便他是夏、商、周三代之王的后裔,也照样编入仆隶差役之列。

有人可能会议论说:‘当今世上实在没有奇才,所以不如以门第取士。

’这也是不对的。

难道可以因为世上没有周公、召公二人那样的相才,于是就废除掉宰相的位子吗?只要一个人比众人稍有一寸之长、一铢之重,就应当先选拔、录用他,这样就可以做到贤才没有遗漏。

又,刑罚之要,在于明当,不在于重。

苟不失有罪,虽捶挞之薄,人莫敢犯;若容可侥幸,虽参夷之严,不足惩禁。

今内外之官,欲邀当时之名,争以深刻为无私,迭相敦厉,遂成风俗。

陛下居九重之内,视人如赤子;百司分万务之任,遇下如仇。

是则尧、舜止一人,而桀、纣以千百;和气不至,盖由于此。

谓宜敕示百僚,以惠元元之命。

“还有,刑罚的关键,在于运用得当,而不在于专门求重。

如果执法严明,不使有罪者漏网,虽然捶挞的很轻,人们也不敢再犯;如果执法不严明,给留有侥幸逃脱的余地,虽然有夷杀三族的严厉刑法,也不足以完全惩禁住犯罪行为。

当今朝廷内外的官员,都想获得时下的名声,争着以严酷表示无私,于是互相比赛,不得不严上再严,遂成为一时之风气。

陛下您住在深宫之内,看待人民如赤子,而百官分担着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的职责,对待百姓则如仇敌。

如尧、舜者只有陛下一人,而如桀、纣者则以成百上千计,官民不和,原因正在于此。

所以,我认为陛下应该诏示内外官员注意,以有利于百姓的生息。

又,昔周居洛邑,犹存宗周;汉迁东都,京兆置尹。

察《春秋》之义,有崐宗庙曰都,无曰邑。

况代京,宗庙山陵所托,王业所基,其为神乡福地,实亦远矣,今便同之郡国,臣窃不安。

谓宜建畿置尹,一如故事,崇本重旧,光示万叶。

“还有,过去周成王居处洛陽,但仍保存丰镐为故都;东汉迁都洛陽,而在长安仍置京兆尹。

根据《春秋》大义,有宗庙的叫‘都’,没有宗庙叫‘邑’。

况且平城这个地方,是宗庙和先帝陵墓所在之地,是朝廷王业的根基所在,其作为一块神奇福地,意义是非常久远的,如今就把它等同于一般的州郡,我私下里非常不安。

所以,我认为应该如过去的惯例那样,在平城建置京兆尹,以示崇尚根本,重视过去,光昭万世。

又,古者四民异居,欲其业专志定也。

太祖道武皇帝创基拨乱,日不暇给,然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工伎屠沽,各有攸处;但不设科禁,久而混淆。

今闻洛邑居民之制,专以官位相从,不分族类。

夫官位无常,朝荣夕悴,则是衣冠、皂隶不日同处矣。

借使一里之内,或调习歌舞,或构肄诗书,纵群儿随其所之,则必不弃歌舞而从诗书矣。

然则使工伎之家习士人风礼,百年难成;士人之子效工伎容态,一朝而就。

是以仲尼称里仁之美,孟母勤三徙之训。

此乃风俗之原,不可不察。

朝廷每选人士,校其一婚一宦以为升降,何其密也!至于度地居民,则清浊连甍,何其略也!今因迁徙之初,皆是空地,分别工伎,在于一言,有何可疑而阙盛美!

“还有,古代士、农、工、商分别居处,不使杂混,以便他们能各专其业、各安其志。

太祖道武皇帝创基立国之始,拨乱反正,日夜一操一劳,无有闲暇之时,然而仍然不忘区别士族与庶族,不让他们杂混居处,工匠、技人、屠夫、商贩等各有所处,但没有制定禁止措施,时间久了就互相混淆而住了。

现在听说洛陽城居民居处制度专以官位来分划,而不以士族庶族分类。

官职并非是永久不变的,有时朝得之而夕失之,所以以官位来划分居处,则势必使衣冠之士和仆隶之徒不日而相杂混处。

假如同一里居之内,有的人家调一教演习歌舞,有的人家讲读《诗》、《书》,在此情况之下,即使让孩子们选择自己的一爱一好,则必定不能弃歌舞而接近《诗》、《书》。

但是,让工匠、伎艺人家学习士人的礼仪习俗,一百年也难以学成;让士人的子弟仿效工匠、伎艺们的举止言谈,一朝半夕就可以学成。

所以,孔子指出人选择居处,应居于仁者之里,如此就是美;孟母三次择邻而居,以便使孟子远下贱而近礼仪。

这乃是风俗礼仪的根本所在,不可不加以明察。

朝廷每次选拔人才,考察其婚姻和仕宦情况作为升降的标准,何其严密认真啊!可是,在安置民众居住事情上,却尊卑贵贱不辨,使他们杂混居住在一起,又是何等的疏略啊!如今正是迁徙初始之时,洛陽城中皆是空地,使工匠、伎艺等行当的人分别居住,甚为容易,一言之令即可以办到,有何疑难而不为,以致使如此盛美之事付之阙如呢?

又,南人昔有淮北之地,自比中华,侨置郡县。

自归附圣化,仍而不改,名实交错,文书难辨。

宜依地理旧名,一皆厘革,小者并合,大者分置,及中州郡县,昔以户少并省。

今民口既多,亦可复旧。

“还有,南朝过去占有淮北之地时,自己比作是中华,在那里设置了侨郡侨县。

但是,自从淮北归附本朝管辖之后,这一情况仍然沿而未改,以致名实交错,给文书方面带来诸多不便。

所以,现在应该依照地理上的旧名,一一核实,重新加以规定,小的合并,大的分开设置。

至于中原地区的郡县,过去我们因为户少人稀而合并撤消了一些,如今人口既然多起来了,就可以恢复旧有设置了。

又,君人者以天下为家,不可有所私。

仓库之储,以供军国之用,自非有功德者不可加赐。

在朝诸贵,受禄不轻;比来赐赉,动以千计。

若分以赐鳏寡孤独之民,所济实多;今直以与亲近之臣,殆非周急不继富之谓也。”

帝览奏,甚善之。

“还有,国君以天下为家,不应该有所偏私。

仓库之中的储藏,是供给军队和国家所用的,除非有大功大德者不可以随意加以赏赐。

朝廷中的诸位大臣,已经享受俸禄不轻了,但是近来对他们的赐予,动辄以千数计。

如果把这些钱物分别赏赐给那些鳏寡孤独的老百姓,就一定能救济许多人。

但是,现在只是一个劲地赏赐给那些亲近的大臣们,这种做法不正好与孔子所说的君子周济人以急需而不帮助富人使其更富背道而驰了吗?”

孝文帝看了韩显宗的奏章,非常称赞他的意见。

[8]二月,乙丑,魏主如河陰,规方泽。

[8]二月乙丑(疑误),北魏孝文帝驾临河陽,勘测划定筑建夏至日祭地时所用方泽的地址。

[9]辛卯,帝祀明堂。

[9]辛卯(十六日),南齐郁林王在明堂举行祭祀仪式。

[10]司徒参军刘等聘于魏。

[10]司徒参军刘等人出使北魏。

[11]丙申,魏徙河南王干为赵郡王,颍川王雍为高陽王。

[11]丙申(二十一日),北魏改任河南王拓跋干为赵郡王,颍川王拓跋雍为高陽王。

[12]壬寅,魏主北巡;癸卯,济河;三月壬申,至平城。

使群臣更论迁都利害,各言其志。

燕州刺史穆罴曰:“今四方未定,未宜迁都。

且征伐无马,将何以克?”

帝曰:“厩牧在代,何患无马!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

尚书于果曰:“臣非以代地为胜伊、洛之美也。

但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

平陽公丕曰:“迁都大事,当讯之卜筮。”

帝曰:“昔周、召圣贤,乃能卜宅。

今无其人,卜之何益!且‘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黄帝卜而龟焦,天老曰‘吉’,黄帝从之。

然则至人之知未然,审于龟矣。

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

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

昭成皇帝更营盛乐,道武皇帝迁于平城。

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群臣不敢复言。

罴,寿之孙;果,烈之弟也。

癸酉,魏主临朝堂,部分迁留。

[12]壬寅(二十七日),北魏孝文帝到北方巡视;癸卯(二十八日),渡过黄河;三月壬申(二十七日),到了平城。

孝文帝让诸大臣再次议论迁都的利害关系,各位臣子们都表述了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燕州刺史穆罴说:“如今天下四方没有安定,所以不宜于迁都。

况且到时军中缺少战马,这样如何能克敌取胜呢?”

孝文帝回答说:“养马的地方在平城地区,何愁没有马呢?如今的都城代京到处恒山的北边,九州之外,并不是理想的帝王之都。”

尚书于果接着说道:“我并不是认为代京这块地方就比洛陽好,但是自从道武皇帝以来,就一直居住在这里,老百姓已经安居于此,一旦让他们往南边搬迁,恐怕会产生不满情绪。”

平陽公拓跋丕说:“迁都是一件大事,应当通过卜筮来决定。”

孝文帝说:“古代的周公、召公是圣贤之人,所以才能卜问宅居。

如今没有他们这样的圣贤了,卜筮又有什么用处呢?况且古人曾言:‘卜筮为了决疑,没有犹疑,何必占卜?’过去,黄帝灼龟甲卜吉凶,龟甲烧焦了,黄帝的臣子天老说是‘吉’,黄帝听从了。

那么,至美至善的完人知晓未发生的事情,是通过龟兆而审悉的。

但是,统治天下做王称帝的人以四海为家,南北不定,哪有常常居留一地而不动的呢?朕的远祖,世世代代居住在北方荒凉之地,到平文皇帝之时方才建都于东木根山。

其后,昭成皇帝又营建了盛东而迁居。

道武皇帝之时,又迁都于平城。

朕很幸运遇上了能平定天下、施行教化的时运,为什么就不能迁都呢?”

群臣百僚们不敢再表示反对意见了。

穆罴是穆寿的孙子,于果是于烈的弟弟。

癸酉(二十八日),孝文帝驾临朝堂,主持部署了迁往新都洛陽和留在平城的人事、机构安排事项。

[13]夏,四月,庚辰,魏罢西郊祭天。

[13]夏季,四月庚辰(初六),北魏免去了西郊祭天仪式。

[14]辛巳,武陵昭王晔卒。

[14]辛巳(初七),南齐武陵昭王萧晔去世。

[15]戊子,竟陵文宣王子良以忧卒。

帝常忧子良为变,闻其卒,甚喜。

[15]戊子(十四日),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因忧郁成疾而去世。

郁林王常常担忧萧子良谋反,听到他死了,大喜过望。

臣光曰:孔子称“鄙夫不可与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王融乘危侥幸,谋易嗣君。

子良当时贤王,虽素以忠慎自居,不免忧死。

迹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贵而已。

轻躁之士,乌可近哉!

臣司马光曰:孔子说:“贪鄙的人不可以奉事君王,这种人对自己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当他没有得到之时,处心积虑于如何得到;一旦得到了,又惟恐失去。

如果担忧失去,就会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王融正是如此,他乘着危难之时,投机取巧,陰谋废君另立。

萧子良是当时的贤王,虽然素来以崐忠心谨慎而自居,但是仍然不免忧郁而死。

分析他之所以忧死的原因,正是由于王融急于贪求富贵所致。

轻薄躁急的人,岂可以接近呢?

[16]已亥,魏罢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飨祖考。

[16]已亥(二十五日),北魏免除五月五日、七月七日祭祀祖先的礼俗。

[17]魏录尚书事广陵王羽奏:“令文:每岁终,州镇列属官治状,及再考,则行黜陟。

去十五年京官尽经考为三等,今已三载。

臣辄准外考,以定京官治行。”

魏主曰:考绩事重,应关朕听,不可轻发;且俟至秋。”

[17]北魏录尚书事广陵王拓跋羽上奏说:“朝令规定:每年年终,各州镇要列出所属官员的政绩情况,经过考察核对之后,进行降免或提拔。

自太和十五年京官们全部经过考评列为三等之后,到如今已经整整满三年了。

所以,我欲参照考评州镇属官的办法来考核京官,以便评定他们的政绩等级。”

孝文帝说:“考评京官政绩事关重大,应该由朕来决定,不可轻率从事,且等到秋天再说吧。”

[18]闰月,丁卯,镇军将军鸾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

[18]闰四月丁卯(二十三日),南齐镇军将军萧鸾以这个名号,开府仪同三司。

[19]戊辰,以新安王昭文为扬州刺史。

[19]戊辰(二十四),新安王萧昭文任扬州刺史。

[20]五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20]五月甲戌(初一),发生日食。

[21]六月,己巳,魏遣兼员外散骑常侍卢昶、兼员外散骑侍郎王清石来聘。

昶,度世之子也。

清石世仕江南,魏主谓清石曰:“卿勿以南人自嫌。

彼有知识,欲见则见,欲言则言。

凡使人以和为贵,勿迭相矜夸,见于辞色,失将命之体也。”

[21]六月已巳(二十六日),北魏派遣兼员外散骑常侍卢昶、兼员外散骑侍郎王清石来访。

卢昶是卢度世的儿子。

王清石世代做官于江南,北魏孝文帝告诉他说:“你不要因为是南方人而有顾虑,他们之中如果有谁与你相识,想见面就见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做使节出访别国,要以和为贵,不要一味地矜持夸耀,尤其不能从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否则就失去了奉命出使的本体。”

[22]秋,七月,乙亥,魏以宋王刘昶为使持节、都督吴.越.楚诸军事、大将军,镇彭城。

魏主亲饯之。

以王肃为昶府长史。

昶至镇,不能抚接义故,卒无成功。

[22]秋季,七月乙亥(初三),北魏任命宋王刘昶为使持节、都督吴越楚诸军事、大将军、镇守彭城。

孝文帝亲自为他饯行。

又派遣王肃为刘昶府署的长史。

刘昶到了彭城之后,没有能安一抚接收过去受过他的恩义的部属,所以未能取得成功。

[23]壬午,魏安定靖王休卒。

自卒至殡,魏主三临其第,葬之如尉元之礼,送之出郊,恸哭而返。

[23]壬午(初十),北魏安定靖王拓跋休去世。

从去世到出殡,孝文帝三次驾临他的府上。

安葬时的礼仪与拓跋尉元的一样,孝文帝亲自送灵柩到郊外,然后失声恸哭返宫。

[24]壬戌,魏主北巡。

[24]壬戌,(疑误),北魏孝文帝在北方巡视。

[25]西昌侯鸾既诛徐龙驹、周奉叔,而尼媪外入者,颇传异语。

中书令何胤,以后之从叔,为帝所亲,使直殿省。

帝与胤谋诛鸾,令胤受事;胤不敢当,依违谏说,帝意复止。

乃谋出鸾于西州,中敕用事,不复关咨于鸾。

[25]南齐西昌侯萧鸾诛杀徐龙驹、周奉叔之后,一些进宫的尼姑妇女纷纷传言,说萧鸾等人密谋叛乱。

中书令何胤是何皇后的堂叔,郁林王非常亲近信任他,让他在殿省入值。

郁林王与何胤共同策划诛杀萧鸾,命令何胤承担这件事情,但是何胤不敢担当,不顾郁林王的意图而反复劝谏,郁林王只好作罢。

于是,又谋划使萧鸾离开台城到西州去,诏令及朝廷事务等,不再咨问于萧鸾。

是时,萧谌、萧坦之握兵权,左仆射王晏总尚书事。

谌密召诸王典签,约语之,不许诸王外接人物。

谌亲要日久,众皆惮而从之。

这时候,萧谌、萧坦之掌握着兵权,左仆射王晏总领尚书事。

萧谌秘密召见诸王的典签官,对他们打招呼,不许诸王与外人接触。

萧谌长时期以来一着崐受一宠一幸,所以大家都害怕他,没有不听从的。

鸾以其谋告王晏,晏闻之,响应;又告丹杨尹徐孝嗣,孝嗣亦从之。

骠骑录事南陽乐豫谓孝嗣曰“外传籍籍,似有伊、周之事。

君蒙武帝殊常之恩,荷托付之重,恐不得同人此举。

人笑褚公,至今齿冷。”

孝嗣心然之而不能从。

萧鸾把自己的计谋告诉王晏,王晏听了之后,立即赞同迎一合。

萧鸾又告诉了丹杨尹徐孝嗣说:“外界传言纷纷,说萧鸾要废掉郁林王,另立幼主,自己象伊尹、周公那样摄政,一操一持国事。

您承蒙武帝超乎寻常的恩待,在遗诏中被委以统管尚书省的事务,既然担负着如此重大的托付,恐怕就不应该再随同别人一起做这种举动了。

人们对于褚渊当年的所作所为,至今还嘲笑不已,这可是前车之鉴啊!”徐孝嗣心里完全同意乐豫说的,但是身不由己,不能听从。

帝谓萧坦之曰:“人言镇军与王晏、萧谌欲共废我,似非虚传。

卿所闻云何?”

坦之曰:“天下宁当有此,谁乐无事废天子邪!朝贵不容造此论,当是诸尼姥言耳,岂可信耶!辟若无事除此三人,谁敢自保!”直将军曹道刚疑外间有异,密有处分,谋未能发。

郁林王对萧坦之说:“人们都说镇军将军萧鸾同王晏、萧谌一起想把我废掉,似乎并不是虚传谣言。

你听到的是些什么呢?”

萧坦之回答道:“岂能有这样的事情呢?谁喜欢没事找事废除天子呢?朝廷中的大臣们是不可能制造这种谣言的,一定是那些瞎尼姑们说的,岂可以相信呢?陛下如果无故把他们三人除掉,谁还又能保全自身呢?”

直将军曹道刚怀疑外面有异变,秘密地有所布置,然而没有能够执行。

时始兴内史萧季敞、南陽太守萧颖基皆内迁,谌欲待二人至,藉其势力以举事。

鸾虑事变,以告坦之,坦之驰谓谌曰:“废天子,古来大事。

比闻曹道刚、朱隆之等转已猜疑,卫尉明日若不就事,无所复及。

弟有百岁母,岂能坐听祸败,正应作馀计耳!”谌惶遽从之。

当时,始兴内史萧季敞、南陽太守萧颖基都调迁朝中,萧谌想等待他们二人到后,凭借他们的势力而开始行动。

萧鸾担心事情有变故,就把自己的忧虑告诉了萧坦之,萧坦之又骑马去急告萧谌说:“废除天子,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大事。

最近听说曹道刚、朱隆之等人反而已经猜疑我们了,您如果明天还不行动,就要失去机会,无法加以弥补了。

我有百岁老母亲在堂,岂能坐视不动,眼看灾祸降临呢?所以不能不为以后想一想。”

萧谌听了,也觉得事情危急,心中非常不安,就匆忙地答应了。

壬辰,鸾使萧谌先入宫,遇曹道刚及中书舍人朱隆之,皆杀之。

直后徐僧亮盛怒,大言于众曰:“吾等荷恩,今日应死报!”又杀之。

鸾引兵自尚书入云龙门,戎服加朱衣于上,比入门,三失履。

王晏、徐孝嗣、萧坦之、陈显达、王广之、沈文季皆随其后。

帝在寿昌殿,闻外有变,犹密为手敕呼萧谌,又使闭内殿诸房阁。

俄而谌引兵入寿昌阁,帝走趋徐姬房,拔剑自刺,不入,以帛缠颈,舆接出廷德殿。

谌初入殿,宿卫将士皆一操一弓欲拒战,谌谓之曰:“所取自有人,卿等不须动!”宿卫素隶服于谌,皆信之;及见帝山,各欲自奋,帝竟无一言。

行至西弄,弑之。

舆一尸一出殡徐龙驹宅,葬以王礼。

徐姬及诸嬖幸皆伏诛,鸾既执帝,欲作太后令;徐孝嗣于袖中出而进之,鸾大悦。

癸巳,以太后令追废帝为郁林王,又废何后为王妃,迎立新安王昭文。

壬辰(二十日),萧鸾派萧谌先进入宫中,正遇上了曹道刚以及中书舍人朱隆之,就把二人一齐杀了。

负责郁林王车舆后面侍卫任务的宿卫官徐僧亮见此情形,怒气冲天,大声对众人喊道:“我们承受皇恩,今日应当以死相报!”言未毕,也被杀掉。

萧鸾带兵从尚书府进入云龙门,他在朝服外面又加穿了战服,武装披挂,但是心中难免恐惧紧张,才进入宫门,鞋子就掉了三次。

王晏、徐孝嗣、萧坦之、陈显达、王广之、沈文季等人都紧随在萧鸾之后。

这时,郁林王正在寿昌殿中,听得外面有变故,还秘密写诏令传唤萧谌前来相救,又让人把内殿的门窗全关闭了。

不一会儿,萧谌就领兵进入寿昌殿,郁林王见状,匆忙跑进徐姬的房一中,拔一出宝剑抹脖子自一杀,但所进不深,被萧谌制止,又用帛绸把他的脖子缠裹好,然后用轿把他抬出了延德殿。

萧谌刚进入殿内时,侍卫将士们都一操一起兵器准备和他搏战一场,萧谌对他们说:“我的目标是他人,与你们无关,请你们不要乱动!”这些侍卫们向来属萧谌所管,因此都听他的话,就不再准备抗拒了。

等到看见郁林王出来了,这些侍卫们又都想解救他,但是郁林王竟然连一句话也没说。

萧谌带郁林王到延德殿西边夹道,就把他杀了崐。

一尸一体运出宫中,灵柩停在徐龙驹的府中,用亲王的礼仪安葬。

徐姬和其他一宠一人统统被杀。

萧鸾抓住郁林王之后,想假造太后的手令,这时徐孝嗣马上从衣袖中取出已准备好的太后手令递过去,于是萧鸾异常高兴。

癸巳(二十一日),萧鸾以太后之令追封废帝萧昭业为郁林王,又废黜何皇后为王妃,另准备迎立新安王萧昭文为新皇帝。

吏部尚书谢瀹方与客围棋,左右闻有变,惊走报瀹。

瀹每下子,辄云“其当有意,”竟局,乃还斋卧,竟不问外事。

大匠卿虞窃叹曰:“王、徐遂缚裤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啸父之孙也。

朝臣被召入宫。

国子祭酒江至云龙门,托药发,吐车中而去。

西昌侯鸾欲引中散大夫孙谦为腹心,使兼卫尉给甲仗百人。

谦不欲与之同,辄散甲士;鸾亦不之罪也。

吏部尚书谢瀹正和客人下围棋,手下的人听说宫廷发生事变,惊慌地跑来报告。

然而,谢瀹就象没听见一般,继续下棋,每下一子,就说声:“恐怕里面含有深意”,一局终了,就回室中躺下休息,竟然没有问一下外面发生的事情。

大匠卿虞私下里叹息说:“王晏、徐孝嗣如此轻易地就把皇帝废黜了,天底下那有这样的道理呢?”

虞是虞啸父的孙子。

朝中大臣都被召进宫中,惟有国子祭酒江来到云龙门时,借口药一性一发作,在车中呕吐不已,因而返回去了。

西昌侯萧鸾想使中散大夫孙谦成为自己的心腹,就让他兼任卫尉,并且派给他披甲执兵的卫士一百人。

然而,孙谦却不想与萧鸾同一党一,就把那些卫士统统打发走了,可是萧鸾也不因之而怪罪孙谦。

丁酉,新安王即皇帝位,时年十五。

以西昌侯鸾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宣城郡公。

大赦,改元延兴。

丁酉(二十五日),新安王萧昭文即皇帝位,其时他年纪才十五岁。

任命西昌侯萧鸾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宣城郡公。

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延兴。

[26]辛丑,魏主至朔州。

[26]辛丑(二十九日),北魏孝文帝到达朔州。

[27]八月,甲辰,以司空王敬则为太尉,鄱陽王锵为司徒,车骑大将军陈显达为司空,尚书左仆射王晏为尚书令。

[27]八月甲辰(初二),南齐任命司空王敬则为太尉,鄱陽王箫锵为司徒,车骑大将军陈显达为司空,尚书左仆射王晏为尚书令。

[28]魏主至陰山。

[28]北魏孝文帝到达陰山。

[29]以始安王遥光为南郡太守,不之官。

遥光,鸾之兄子也。

鸾有异志,遥光赞成之,凡大诛赏,无不预谋。

戊申,以中书郎萧遥欣为兖州刺史。

遥欣,遥光之弟也。

鸾欲树置亲一党一,故用之。

[29]南齐又任命始安王萧遥光为南郡太守,但萧遥光没有去就任。

萧遥光是萧鸾哥哥的儿子。

萧鸾有了废立的意图,萧遥光十分赞同帮助他,凡是有关重大的诛杀或赏拔事情,萧遥光都参加了预谋。

戊申(初六),又任命中书郎萧遥欣为兖州刺史。

萧遥欣是萧遥光的弟弟。

萧鸾想树立亲信,广揽同一党一,所以重用他。

[30]癸丑,魏主如怀朔镇;己未,如武川镇;辛酉,如抚宜镇;甲子,如柔玄镇;乙丑,南还;辛未,至平城。

[30]癸丑(十一日),北魏孝文帝来到怀朔镇;己未(十七日),又到了抚宜镇;甲子(二十二日),到达柔玄镇;乙丑(二十三日),南下返回;辛未(二十九日),到了平城。

[31]九月,壬申朔,魏诏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可黜者不足为迟,可进者大成赊缓。

朕今三载一考,即行黜陟,欲令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拥于下位。

各令当曹考其优劣为三等,其上下二等仍分为三。

六品已下,尚书重问;五品已上,朕将亲与公卿论其善恶,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者守其本任。”

[31]九月壬申(初一),北魏孝文帝下诏令说:“每三年考评一次官员们的政绩,考评三次后根据情况对他们进行罢免或提升,这对于那些应该被罢免的人来说当然不会认为是太迟了,但是对于那些应该提升的人来说就大大地被拖欠了。

朕现在决定三年考评一次,考评完毕就实行罢黜或提升处理,目的是为了使那些低能者不要妨碍了忠贤者的上进,使有才能的不要总是处在低位。

崐分别命令负责考评的部门官员,把考评者分为优劣三等,其中上等和下等仍然再分为三等。

六品以下的官员,由尚书复核审查,五品以上的官员,朕将亲自与各位公卿一起评议其好坏,上上者提升使用,下下者罢免不用,中等的原任不变。”

魏主之北巡也,留任城王澄铨简旧臣。

自公侯已下,有官者以万数,澄品其优劣能否为三等,人无怨者。

北魏孝文帝北巡期间,留下任城王拓跋澄考评百官。

朝中从公侯以下,有官职的以万计数,拓跋澄评定他的优劣和才能高低,划为三个等级,结果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壬午,魏主临朝堂,黜陟百官,谓诸尚书曰:“尚书,枢机之任,非徒总庶务,行文书而已;朕之得失,尽在于此。

卿等居官,年垂再期,未尝献可替否,进一贤退一不肖,此最罪之大者。”

又谓录尚书事广陵王羽曰:“汝为朕弟,居机衡之右,无勤恪之一声,有阿一党一之迹,今黜汝录尚书、廷尉,但为特进、太子太保。”

又谓尚书令陆睿曰:“叔翻到省之初,甚有善称;比来偏颇懈怠,由卿不能相导以义。

虽无大责,宜有小罚;今夺卿禄一期。”

又谓左仆射拓跋赞曰:“叔翻受黜,卿应大辟;但以咎归一人,不复重责;今解卿少师,削禄一期。”

又谓左丞公孙良、右丞乞伏义受曰:“卿罪亦应大辟;可以白衣守本官,冠服禄恤尽从削夺。

若三年有成,还复本任;无成,永归南亩。”

又谓尚书任城王澄曰:“叔神志骄傲,可解少保。”

又谓长兼尚书于果曰:“卿不勤职事,数辞以疾,可解长兼,削禄一期。”

其余守尚书尉羽、卢渊等,并以不职,或解任,或黜官,或夺禄,皆面数其过而行之。

渊,昶之兄也。

壬午(十一日),北魏孝文帝亲临朝堂,宣布对众臣百官们的罢黜或提升情况,他对诸位尚书们说:“尚书是关键一性一的要害职位,并非仅仅是总管事务,处理一下文书而已。

朕的成败得失,完全关系于尚书。

你们担任这职务,已经有两年了,但是从来没有向朕建议过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行;没有推荐过一个贤才,撤换过一个不称职的人,这是罪过中之最大者。”

孝文帝又对录尚书事广陵王拓跋羽说:“你是朕的弟弟,处在执掌要害部门的位置上。

但是,你没有勤勉为政、恪守本职的声誉,却有结一党一营私的行迹。

现在,罢免去你的录尚书、廷尉之职,只担任特进、太子太保。”

又对尚书令陆睿说:“拓跋羽初到尚书省任职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相当高,可是近来偏听偏信,论事不公,而且松懈懒惰,这完全是由于你不能以道义引导相劝他的结果。

你虽然没有大的责任,但是也应该受到小小的罚处,因此减去你一年的俸禄。”

又对左仆射拓跋赞说:“拓跋羽被罢黜,你应处以死刑。

但是,事情既然归咎于拓跋羽一人了,就不再处分他人了,所以只解除你少师之职,削去一年的俸禄。”

接着又对左丞公孙良、右丞乞伏义受说:“你们的罪过也应该处以死刑,但是只对你们进行如下处罚;削去你们的官服和俸禄,以布衣身份继续留任本职,如果在三年之内有政绩,就官复原职;如果没有任何成就,那就永远削职为民,回去种地去。”

又接着对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叔叔你趾高气扬,骄傲自大,所以解除少保官职。”

还对长兼尚书于果说:“你不勤于职任之事,数次以疾病为借口,所以亦解除长兼,削去一年的俸禄。”

其余如守尚书尉羽、卢渊等人,均以不称职,或者被解除职务,或者被罢黜官位,或者被削去俸禄,孝文帝当面指责了他们的过失,所受处罚立即执行。

卢渊是卢昶的哥哥。

帝又谓陆睿曰:“北人每言‘北俗质鲁,何由知书!’朕闻之,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彼学与不学耳。

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

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对曰:“诚如圣言。

金日不入仕汉朝,何能七世知名。”

帝甚悦。

孝文帝又对陆睿说:“北方人常说:‘北方风俗朴质、粗犷,怎么会变得知书识礼、文质彬彬呢?’朕听了之后,感到异常失望。

现在好读书、有学识的人很多,难道他们都是圣人吗?完全在于好学与不好学。

朕整顿百官,大兴礼乐,全部心意在于移风易俗。

朕身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去中原地区居住呢?还不是为了使你们的子孙后代渐渐习染当地好的风俗习惯,能多闻多见,增加见识。

如果永远住在恒山之北,再遇上一个不喜欢诗书礼乐的国君的话,那就难免会变得孤陋寡闻。”

陆睿回答道:“确实如圣上所说。

金日如果不到汉朝去做官,怎么能够知名于世呢?”

孝文帝听了陆睿的话,心里十分喜悦。

[32]郁林王之废也,鄱陽王锵初不知谋。

及宣城公鸾权势益重,中外皆知其蓄不臣之志。

锵每诣鸾,鸾常屣履至车后迎之;语及家国,言泪俱发,锵以此信之。

宫台之内皆属意于锵,劝锵入宫发兵辅政。

制局监谢粲说锵及随王子隆曰:“二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夹辅号令;粲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东城人正共缚送萧令耳。”

子隆欲定计。

锵以上台兵力既悉度东府,且虑事不捷,意甚犹豫。

马队主刘巨,世祖时旧人,诣锵请间,叩头劝锵立事。

锵命驾将入,复还内,与母陆太妃别,日暮不成行。

典签知其谋,告之。

癸酉,鸾遣兵二千人围锵第,杀锵,遂杀子隆及谢粲等。

于时太祖诸子,子隆最壮大,有才能。

故鸾尤忌之。

[32]南齐鄱陽王箫锵最初并不知道萧鸾有废掉郁林王的陰谋。

后来,郁林王被废,宣城公萧鸾的权势日益增大,朝廷内外都知道他心里有凯觎皇位之意。

但是,萧锵每次去拜见他时,萧鸾常常匆忙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好就到车子后面去迎接,说到国家大事,萧鸾无不声泪俱下,表现的非常忠贞,因此萧锵还是很信任他。

朝中各方都倾向于萧锵,劝他入宫发兵,取代萧鸾,辅佐朝政。

制局监谢粲游说萧锵和随王萧子隆,对二人说:“二位王一爷只需乘着油壁车进入宫中,把皇帝带出来,挟持到朝堂之上,左右辅佐,发布号令,我和其他人关闭城门,带卫士前来声援,谁敢不听令呢?只怕东府里的人会乖乖地把萧鸾缚送过来呢。”

萧子隆想认真计谋一番,但是萧锵却因朝中兵力全控制在萧鸾手中,且考虑到事情不一定能成功,心中犹豫万分。

马队头目刘巨是武帝时的旧人,他来见萧锵,要求和萧锵单独说话,跪下磕头,力劝萧锵采取行动。

萧锵命令准备车马,将要进宫,但是又回到内室,与母亲陆太妃告别,结果天黑了还没有出发。

萧锵身边的典签知道了这一计划,就向萧鸾告发了他。

癸酉(初二),萧鸾派遣两千士兵围住萧锵的住处,把他杀了,接着又杀了萧子隆、谢粲等人。

在当时,武帝的儿子中数萧子隆强壮高大,且颇有才能,因此萧鸾尤其忌妒他。

江州刺史晋安王子懋闻鄱陽、随王死,欲起兵,谓防吴郡陆超之曰:“事成则宗庙获安,不成犹为义鬼。”

防丹陽董僧慧曰:“此州虽小,宋孝武常用之。

若举兵向阙以请郁林之罪,谁能御之!”子懋母阮氏在建康,密遣书迎之,阮氏报其同母兄于瑶之为计。

瑶之驰告宣城公鸾;乙亥,假鸾黄钺,内外纂严,遣中护军王玄邈讨子懋,又遣军主裴叔业与于瑶之先袭寻陽,声云为郢府司马。

子懋知之,遣三百人守湓城。

叔业溯流直上,至夜,回袭湓城,城局参军乐贲开门纳之。

子懋闻之,帅府州兵力据城自守。

子懋部曲多雍州人,皆勇跃愿奋。

叔业畏之,遣于瑶之说子懋曰:“今还都必无过忧,正当作散官,不失富贵也。”

子懋既不出兵攻叔业,众情稍沮。

中兵参军于琳之,瑶之兄也,说子懋重赂叔业,可以免祸。

子懋使琳之往,琳之因说叔业取子懋。

叔业遣军主徐玄庆将四百人随琳之入州城,僚佐皆奔散。

琳之从二百人,拔白刃入斋,子懋骂曰:“小人!何忍行此!”琳之以袖鄣面,使人杀之。

王玄邈执董僧慧,将杀之,僧慧曰:“晋安举义兵,仆实预其谋,得为主人死,不恨矣!愿至大敛毕,退就鼎镬。”

玄邈义之,具以白鸾,免死配东冶。

子懋子昭基,九岁,以方二寸绢为书,参其消息,并遗钱五百,行金得达,僧慧视之曰:“郎君书也!”悲恸而卒。

于琳之劝陆超之逃亡。

超之曰:“人皆有死,此不足惧!吾若逃亡,非唯孤晋安之眷,亦恐田横客笑人!”玄邈等欲囚以还都,超之端坐俟命。

超之门生谓杀超之当得赏,密自后斩之,头坠而身不僵。

玄邈厚加殡敛。

门生亦助举棺,棺坠,压其首,折颈而死。

江州刺史晋安王萧子懋闻知鄱陽王萧锵和随王萧子隆已被萧鸾杀死,准备起兵讨伐,他对防吴郡人陆超之说:“事情如果能成功则朝廷获得安宁,如果失败我们死而犹荣。”

防丹陽人董僧慧说:“江州虽然地域狭小,但是宋孝武帝就曾从这里起兵讨伐杀死宋文帝而自立的刘劭。

现在,我们如果发兵进朝,讨伐萧鸾杀害郁林王之罪,谁能够抵抗呢?”

萧子懋的母亲阮氏住在建康,萧子懋派人秘密传书把她接来,阮氏把情况告诉了自己的同母哥哥于瑶之,与他计谋,谁知于瑶之立即派快马报告了宣城公萧鸾。

乙亥(初四),授萧鸾黄钺,内外戒严,派遣中护军王玄邈讨伐萧子懋,另又派遣军主裴叔业与于瑶之先去袭击寻陽,声称是郢府司马。

萧子懋知道情况之后,派遣三百人守卫湓城。

裴叔业溯江而上,到了夜间,又回过头来奔袭湓城,城局参军乐贲打开城门,迎接裴叔业进入城中。

萧子懋知此情况后,率领府州的兵力据城自守。

萧子懋崐的部曲大多是雍州人,都自告奋勇,跃跃欲试。

裴叔业害怕了,派遣于瑶之去说服萧子懋,瑶之对子懋讲:“你现在如果能够主动放弃,回到京城去,一定不会有什么担心之处,正好可以做一个闲散之官,仍然不失富贵荣华呀。”

萧子懋既然不出兵攻打裴叔业,部下的情绪就渐渐有几分沮丧低落。

中兵参军于琳之是于瑶之的哥哥,他劝说萧子懋以重金贿赂裴叔业,可以免除灾祸。

萧子懋派于琳之前去,但是于琳之却又劝说裴叔业捉拿萧子懋。

裴叔业派军主徐玄庆带领四百兵士随于琳之进入江州城,萧子懋手下的官员们纷纷奔散逃命。

于琳之领着二百人,手执刀剑进入萧子懋的住处,萧子懋见此情形,大骂于琳之说:“无耻小人,怎么能忍心干出这样的事呢?”

于琳之用衣袖遮住自己的脸,让人杀死了萧子懋。

王玄邈抓住了董僧慧,将要杀他,董僧慧说:“晋安王萧子懋举义兵,讨逆贼,本人确实参与了策谋,现在能为主人而死,死而无怨!但是,希望能在晋安王的大敛之礼举行完毕之后,我便就身鼎镬,以求一死。”

王玄邈觉得董僧慧非常有义气,就把情况告诉了萧鸾,结果董僧慧免于处死,被发配到东治做苦工。

萧子懋的儿子萧昭基当时年龄才九岁,他以二寸见方的丝织写成一封书信,打问董僧慧的情况,并送去五百钱,用这些钱行一贿管制人员,信才被转交董僧惠。

董僧惠看到绢书之后,一眼就认出来了,说道:“这是小鲍子写的啊!”于是悲恸万分,气绝而死。

于琳之劝说陆超之逃跑,陆超之却不为所动,并且对他说:“人迟早都有一死,这丝毫也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我如果逃亡了,不但已经死去的晋安王的家眷孤单而无人照料,而且恐怕还要遭田横门客们的嘲笑。

王玄邈等人想把陆超之押送到京都,陆超之端坐不动,等待他们前来捕他。

陆超之的门生以为杀了陆超之一定能得到重赏,就偷偷地从背后把陆超之斩了,但是他的头虽然落地了,身一子却还不倒下去。

王玄邈以丰厚的物品装敛了陆超之,为他殡葬,那个门生也来帮忙举棺入葬,棺材突然坠下,压住了门生的脑袋,折颈而死。

萧遣平西将军王广之袭南兖州刺史安陆王子敬。

广之至欧陽,遣部将济陰陈伯之先驱。

伯之因城开,独入,斩子敬。

萧鸾派遣平西将军王广之去袭击南兖州刺史安陆王萧子敬。

王广之到欧陽后,就派部下将领济陰人陈伯之为先驱,前去袭击。

陈伯之到后,见城门大开,就率先而入,斩了萧子敬。

鸾又遣徐玄庆西上害诸王。

临海王昭秀为荆州刺史,西中郎长史何昌行州事。

玄庆至江陵,欲以便宜从事。

昌曰:“仆受朝廷意寄,翼辅外藩。

殿下未有愆失,君以一介之使来,何容即以相付邪!若朝廷必须殿下,当自启闻,更听后旨。”

昭秀由是得还建康。

昌,尚之之弟子也。

萧鸾又派遣徐玄庆去西边杀害诸位藩王。

临海王萧昭秀为荆州刺史,西中郎长史何昌主持州中事务,徐玄庆到了江陵之后,想不经奏报直接作出处置杀了临海王,何昌义正辞严地说道:“我受朝廷之委托,辅助临海王。

殿下并没有什么过失,你只不过是别人派来的一个使臣,如何就能让我把殿下交给你呢?如果圣上一定索要殿下,我自己会启奏陈述,等待圣上的答复。”

徐玄庆的目的没有实现。

于是,萧昭秀才得以回到建康。

何昌是何尚之弟弟之子。

鸾以吴兴太守孔之行郢州事,欲使之杀晋熙王。

之辞不许,遂不食而死。

之,靖之孙也。

萧鸾派吴兴太守孔之主管郢州事务,想让他杀害晋熙王萧。

孔之坚决辞而不干,但是萧鸾不答应,于是就绝食而亡。

孔之是孔靖的孙子。

裴叔业自寻陽仍进向湘州,欲杀湘州刺史南平王锐,防周伯玉大言于众曰:“此非天子意。

今斩叔业,举兵匡社稷,谁敢不从!”锐典签叱左右斩之。

乙酉,杀锐;又杀郢州刺史晋熙王,南豫州刺史宜都王铿。

裴叔业从寻陽出发,来到了湘州,想要杀掉湘州刺史南平王萧锐,南平王属下的防周伯玉对众人一大声说道:“这并不是天子的命令。

现在,我要斩掉裴叔业,举众发兵,匡扶社稷江山,哪个敢不听从呢?”

萧锐的典签喝退周围的人,斩了周伯玉。

乙酉(十四日),杀害了南平王萧锐,郢州刺史晋熙王萧、南豫州刺史宜都王萧铿亦同时被杀害。

丁亥,以庐陵冬王子卿为司徒,桂陽王铄为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丁亥(十六日),任命庐陵王萧子卿为司徒,桂陽王萧铄为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冬,十月,丁酉,解严。

冬季,十月丁酉(疑误),解除戒严。

[33]以宣城公鸾为太傅、领大将军、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加殊礼,进爵为王。

[33]任命宣城公萧鸾为太傅、领大将军、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加以特殊的礼仪,进爵位为王。

宣城王谋继大统,多引朝廷名士与参筹策。

侍中谢心不愿,乃求出为吴兴太守。

至郡,致酒数斛,遗其弟吏部尚书瀹,为书曰:“可力饮此,勿豫人事!”

宣城王萧鸾策划篡位当皇帝,因此广为招揽朝廷名士参与筹谋。

侍中谢心里不愿意,于是就请求出任吴兴太守。

他到任之后,给担任吏部尚书的弟弟谢瀹送去好几斛酒,并且附信一封,信上说:“可以尽量饮酒,不要参与人事。”

臣光曰:臣闻“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二谢兄弟,比肩贵近,安享荣禄,危不预知;为臣如此,可谓忠乎!

臣司马光曰:我听说:“穿了他人衣服的人替他人分忧,吃了他人东西的人要替他人的事情而死。”

谢、谢瀹弟兄二人,同时任皇帝身边的亲近大臣,但是他们只知道安享自己的荣华富贵,朝廷的危难竟然不参预不过问,如此做臣,可以说是忠良吗?

[34]宣城王虽专国政,人情犹未服。

王胛上有赤志,骠骑谘议参军考城江劝王出以示人。

王以示晋寿太守王洪范曰:“人言此是日月相,卿幸勿泄!”洪范曰:“公日月在躯,如何可隐,当转言之!”王母,之姑也。

[34]宣城王萧鸾虽然一手专权,独断国政,但是人们并不服气他。

他的肩胛处有一个红色的痣,骠骑谘议参军考城人江劝他出示给人看。

宣城王就出示给晋寿太守王洪范看,并说道:“人们说这个痣是日月之相,你一定不要往外泄露。”

王洪范回答:“大人您有日月在身上,怎么能隐而不宣呢?应该转告别人。”

宣城王萧鸾的母亲是江的姑姑。

[35]戊戌,杀桂陽王铄、衡陽王钧、江夏王锋、建安王子真、巴陵王子伦。

[35]戊戌(疑误),桂陽王萧铄、衡陽王萧钧、江夏王萧锋、建安王萧子真、巴陵王萧子伦同时被杀害。

铄与鄱陽王锵齐名;锵好文章,铄好名理,时人称为鄱、桂。

锵死,铄不自安,至东府见宣城王,还,谓左右曰:“向录公见接殷勤,流连不已,而面有惭色,此必欲杀我。”

是夕,遇害。

萧铄与鄱陽王萧锵名气相等,萧锵一爱一好并擅长文学,萧铄一爱一好并擅长玄理,当时人们称之为鄱、桂。

萧锵死后,萧锵即感到自危不安,他到东府去见宣城王萧鸾,回来之后,对手下的人说:“刚才萧鸾接见我时表现的十分殷勤周到,一付流连不舍的样子,但是面带愧色,这一定是想杀掉我。”

当天晚上,萧铄即被害。

宣城王每杀诸王,常夜遣兵围其第,斩关逾垣,呼噪而入,家赀皆封籍之。

江夏王锋,有才行,宣城王尝与之言:“遥光才力可委。”

锋曰:“遥光之于殿下,犹殿下之于高皇;卫宗庙,安社稷,实有攸寄。”

宣城王失色。

及杀诸王,锋遗宣城王书,诮责之;宣城王深惮之,不敢于第收锋,使兼祠官于太庙,夜,遣兵庙中收之。

锋出,登车,兵人欲上车,锋有力,手击数人皆仆地,然后死。

宣城王萧鸾每当杀害一个藩王,总是于夜间派兵包一皮围其住所,翻墙破门,喝喊而入,把他的家产全部一操一封没收。

江夏王萧锋,德才兼备,萧鸾曾经对他讲道:“始安王萧遥光极有才干,可以委以重任。”

萧锋回答道:“萧遥光之于殿下您,正如殿下之于高皇帝一样。

卫护宗庙,安定社稷,他确实可以寄于厚望。”

萧鸾听萧锋如此一说,被人点破了心事,不禁大惊失色。

等到萧鸾大杀诸位藩王之时,萧锋派人给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资治通鉴》史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齐纪五齐明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494)[1]春,正月,丁未,改《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txt·齐纪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