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
序
《宗主》
易道玄微。
至于无名无形。
易道广博。
包乎万物万事。
盖有天地以后。
无物不在易中。
未有天地以前。
一气即为易体。
故先后天之名。
首着于易。
天地鬼神之情。
尽备于易。
一性一命道德之言。
皆详于易。
生死变化之数。
均述于易。
以言天地。
则尽其神。
以言人物。
则概其道以言往。
则溯诸无始、而立其极。
以言来。
则推至无尽、而明其化。
以修、则道立而德成。
以行、则事理而物顺。
以其功言、则成王道之治、而无所为。
以其体言、则符仙佛之真、而大有得。
以用于寻常。
而不悖于情一性一。
以致其远大。
而能底于中和,是为道德之宗。
命数之本。
天人之所由一。
事物之所由平。
政治以成。
制作以君子着。
小人各尽其德。
圣愚贤否各适所成。
虽取舍万殊、而底于一道。
虽变化尽态、而归于至中。
盖本诸天道之常。
仿于大道之则。
宜于人物之情一性一。
辨于幽明之感通。
故在天地间。
生成者莫能外。
行止者莫能违。
允宜为万古之师。
万类所倚。
以为教化。
则包诸宗。
以为文章。
则造至极。
茍非至圣。
孰能为之。
故夫子备言其一精一。
诸儒各赞其言。
合五经以证其终结。
励众善以征其初成。
不可视为古书。
同诸旧史。
不可作为文艺。
比之诗词。
一精一益求一精一。
必实行而后得。
博而反约。
必贯通而有成。
是以讲演不厌其详。
研求尤须尽力。
珍闻而宝藏于心。
等诸拳拳之颜子。
集思而实行于事。
毋负循循之尼山。
庶易道获见重明。
后生不迷古训。
则世运亦将成大治。
万国尽化于斯文矣!是为。
《复圣例》
易者、古圣人作也。
传于庖羲。
绍述于神农轩辕。
继承于尧舜及夏后氏。
周文因而变化之。
以成今传之经。
盖庖牺时、因河图洛书之见也。
而明察天地之象。
概论人物之情。
上以穷生化之初。
下以辨变易之轨。
幽以探于神鬼。
明以合于日月。
远以征于四极。
近以求于一心。
而后知天地生成。
物类化育。
情一性一本于道。
气质成于神。
有其用必有其本。
有其后必有其先。
一陰一陽一必循环以为行。
水火必生制以为用。
物必有极。
事必有中。
见诸外者。
形质之消长。
而变化以成。
存于中者。
气神之营运。
而中极有立。
道者。
依体以用而不穷。
天者。
依道以行而不息。
是以有本则不失其。
有道则不尽于用。
以不二为德则生生不已。
以至中为体。
则循环无端。
皆顺乎自然。
适于至道。
无为而无不为。
无思而无不中。
无虑而无不得。
故明道之为道。
则天地人物。
莫外道以生成。
明天之为天。
则生长盈虚。
莫非气所运用。
明生之为生。
则吉凶寿夭。
不出数之进退。
明数之为数。
则行藏出处。
宜因时之推移。
时者属乎天。
位者隶于地。
天地者。
人物生存伤杀之宰。
时位者。
事物消长代谢之机。
由天地以后言。
则人物自天地出。
由天地以前言。
则天地自道成。
所谓形上为道。
形下为器。
道器之间。
一以贯之。
是谓之易。
故作易以明一切。
凡先天后天人物。
莫不归于易。
易者一也。
中也。
极也。
无始而有始。
无形而有形。
无名而有名。
易者。
自有以溯无也。
自无以推有也。
有无均齐于易。
故易作而有无以名。
天地既奠。
日月山河。
各有其纪。
飞潜木石各有其类。
世代递嬗。
岁时迁移。
各有其。
生长收藏。
盈绌美恶。
各有其名。
而一于不一。
同于不同。
各因所适所宜。
以始以终。
其所维系之道。
往来之途。
各因所合所制。
以成以败。
皆统于易。
以归中极。
而顺乎天道。
故易立而万类以定。
天地之间人为贵。
人之生也。
受天地之中气。
而有一性一命。
顺造化之推移。
而辨等名。
因生养老死之道。
而有人事。
因喜怒美恶之感。
而有人情。
而有以适之、全之、利之、导之。
以底于成德。
而有以教之、诲之、鉴之、临之。
以尽其原始要终之道。
是皆备于易。
故易立而人道以全。
夫圣人之于天道也。
通于神明。
见于隐微。
于人道也。
明于一性一情。
备于教政。
于物之宜。
事之利也。
详于本末。
昭于变化。
而后立易以告天下。
垂于有众。
使天下不迷所生化之道。
不失其修为之德。
不惑神鬼之灵。
不悖一性一命之则。
而皆生成安乐。
与物同寿。
与天地同德日月同明。
鬼神同其吉凶。
气运同其变化。
而后圣人成物之道尽。
成己之德宏。
而天下无不被其德。
悦其道。
此则圣人立易教民之功。
可并天地覆载。
其明诚修道之行。
即同于治平政刑之施。
故易之立也为教民。
而人之明易。
为率圣人之教。
以致于自明诚者也。
天下人类。
果皆率是教以立其诚。
则易之道成矣。
易者、有易之义。
言将易天下也。
有不易之义。
言示其体不易。
而后其用不尽也。
有简易之义。
言推始于太一。
而立本不二。
以成其无息之德。
达其用中之道也。
知斯三义。
而后明易。
易岂易言乎哉。
《宗主附注》
今先将讲易之法说明。
讲时采用一善本为准。
五经各本。
向多用朱本。
唯易经。
朱本有未善。
不及后世来氏本。
不过来氏所演图表过繁。
祇宜参考。
难为读本。
今奉夫子命,就来本。
节取必要图表。
附列经文之前。
去其繁而存其一精一。
以便初学。
因言易必用图表。
人均有传图。
为讲习之用。
汉时儒者失之。
乃传于道家及术数者流。
儒者祇重文字训诂。
虽有所得。
不以附经本。
使图表无传。
非易之不用图表也。
宋时以周邵之所习。
得于道家。
参于术数之书。
经程朱审择。
加于经本之前。
易于是有图书。
而不得其全。
不明其用。
乃无补于易。
来氏复增演之。
以广其旨。
固较详备矣。
而不明其统系。
不知其用之主宾。
义之先后。
犹难使习者一目了然。
今就所演。
加以审正。
为之讲明。
以见古人易教之全。
而竟易道之用。
庶于后世读者有所裨益。
至其错误或疑谬之处。
随时指正可也。
又曰言易本天道。
而习易则人事也。
言天道则重气数。
言人事则重象。
以气数言象。
是天道。
以象言气数。
是人事。
因气数难知。
象易见也。
先有气数而后生象。
此天道之自然。
先明象而后明气数。
此人事之次。
要皆本末之道也。
如见天灾时变。
而知天意。
即由象以知气数。
是由末达本也。
而象因气数所生成。
非有象而后气数至。
是由本及末之道也。
故明本不必求末。
而不及本者。
必自末始。
今之灾变多矣。
天之风雨旱潦不必论。
即物之为变亦伙矣。
蛆出道上,鸡生双首。
种种怪异。
非象之见耶。
至于蝗蝻之灾。
又其至明者。
皆气数所感化而然。
欲明气数。
但求之象,即知天变之不已矣。
故灾有天灾。
异有物异,而莫非气数为之。
亦莫非人心召之。
人之变异尤多矣。
怪产奇病。
且不必数。
即风尚之坏。
情一性一之乖。
或致逆伦悖理。
鲜耻败德。
皆自人心之非成之。
人心如斯。
欲气数之不变。
得乎?此古人重天变。
而必责于人事也。
气数虽自天定,而变为灾福。
则人所感召。
人祇知天灾之难堪。
不知人心之难善。
是重末忘本。
如浮舟海中。
欲其不动。
何可得也。
易者易也。
以人易天。
以天易数。
皆有必至之势。
固然之理。
一精一于易者。
唯求易其不善为善。
而可易其灾害为福。
是则圣人以易为教之本旨。
端在此乎。
《宗主例》
易经上下篇。
文王所制。
其卦象本伏羲以来。
所有卦辞爻象。
参古易。
而加入新义。
此今之经文也。
系辞上下传。
说卦传。
文言各类文章。
则夫子搜集古圣所传。
各易所用。
而与文王易有相发明者。
卦传则夫子就文王之卦。
而说明其义趣也。
杂卦传则夫子参合各易。
变通文王之而推衍其变化也。
故传皆成于夫子。
文王之经。
夫子之传。
乃为今易之本。
经文虽不尽作于文王。
而文王总其成。
以卦实文王所制也。
传文虽不尽成于夫子。
而夫子约其要。
以删订十翼、实夫子之功也。
此易经一书。
虽曰自伏羲始。
不过有其卦耳。
虽曰历神农、皇帝、唐、虞、夏、商各易之变。
不过间存其词。
见其义耳。
故名之周易。
实文王与夫子二圣之作。
微文王。
无周易。
微夫子。
周易之义不全。
以经文简。
而当时忧谗畏讥。
有不能尽诸文章者。
故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以此夫子必为补之。
补之不可杂于经。
故列为传。
传者。
明其有所传也。
系辞者。
明其系于经也。
凡系传文言之类。
皆为周易不可少之文章。
以周易之义。
待文而后尽。
若无之。
则周易犹残阙也。
而夫子十翼之功。
不在文王下。
且文王未言者。
亦得夫子为详其略。
而显其微。
此足见夫子宪章之功矣。
经文与传之有同异者。
则由传采自他易。
传于先贤。
有所授也。
或与传文参差互出者。
则由经文义有未尽。
得于言外而为补述也。
故传文中。
上下系传。
全为辅证经文不足者。
凡古人制作。
取义必专。
立旨必纯。
故成一家言。
有独重之义与旨。
而不杂他说。
即有摭拾者。
亦有言与其义旨同。
虽言不同而实同。
此不得视为合各家言。
文王之易亦如是也。
故所不录者。
唯宜补之于传。
而以系传名之。
明其义本经文应有。
以未得列入。
别立为传而系之于经云耳。
故系传上下。
含义最宏。
取例最多。
凡以前各易。
及涉及数象者。
无不采录。
虽言近杂纪。
义若旁搜。
而皆本易中固有之理。
与气数必明之道。
如河图洛书、二气五行、九宫甲子、五音六律、五运六气,以及天文地理、日星轨度、岁时节候之类。
凡属于气之所化。
形之所生。
数有推移。
象有升沉者。
皆易也。
皆易象固有者也。
故皆宜采之以证易。
而见易之广大神用。
此系传所摭拾。
非一家言。
大之一性一道之功。
小之术数之学。
明则日用起居之事。
玄则神天幽渺之说。
皆详载焉。
茍读经而不先读之。
则将不知易之用矣。
系传者。
由习易言。
较经尤要。
经限于体制。
故辞约义简。
传则无所限也。
而其辞赡。
其义宏。
上下古今巨细显隐。
无不及也。
故其言易。
有先天。
有后天。
有连归。
有本宫。
有岁象辟卦之类。
其言数象也。
有河图洛书。
有太极两仪。
有天地生成数。
有五运六气、甲子岁会之图。
其为古圣所发明者。
自伏羲卦象。
变为文字。
神农医药。
皇帝历数。
及诸制作。
文物器一具。
设立政教。
开天下之先者。
无不可由传中知之。
虽为一经之传。
实儗于上世之史。
其义则由于中国文化。
自易卦始。
易卦以前。
虽有难稽。
其可考者。
皆在易卦后也。
皆仿诸卦象者也。
故易卦实包天地、纳古今而弗遗。
言人道者。
必从之、以明为人之生。
言天道者。
必因之、以明天地之建。
故名曰易。
即太易。
亦太一也。
为万有之始。
以上无所有也。
故曰易。
言自此而后变易。
变易则无者为有。
一者为众矣。
此易道至广至高。
而系传之辞以繁。
义以博。
职是故也。
孔子《宣圣讲易》注
“易”自伏羲画卦,亦文亦画,本合图画文字为一,虽太极等图,系后人传出,源流自远。
讲“易”时应并及各图,以资参证。
“易”为圣人明天道以立极,立人道以制教。
本为明道而作,有关内修一性一命功甚多,故讲“易”应注意道功。
“易”既本天地之道为教,内中多阐神鬼之德、一陰一陽一之情,习“易”者,必有敬信之诚。
而讲“易”时,应注重人神因果之理。
“易”明神道,为明一性一命之源,吉凶祸福,均属“易”中固有之义,凡人生穷达寿夭,皆有定数,不可妄干,则习“易”者,必明行藏之所宜,得失之有定。
故讲“易”时,应注重吉凶悔吝之说,而求其毋悖于“数”也。
“易”者,包乎道德、一性一情、数象、各类而言者也。
言文必顾义,言数必征象,因名思义,因类辨物,因词审情,不可偏执,故讲“易”时,务求其贯通一切,而洞明圣人立教之旨。
“易”之言吉凶,重在数。
言数,重在象。
数见其气,象别其类,以征人事之所合。
即以测天道之所宜,而见象必因着龟,明数必候气运;天干地支,五运六气,皆易所重;故讲易时,应并及占筮之术,测验之方。
“易”之为教,原以授民全生之道,推之成一人成物,以至治国平天下,莫不贯通,而原始要终为第一义,人之习易,亦当求其先后,不可好为素隐行怪之谈。
故讲易,虽不能如王弼之扫象,亦不可如费氏之徒以灾异言也。
易道博大一精一深,无不包被,内则修己以一天人,外则成一人以一道德,而本末一以贯之,实时中也;。
习易者既谙斯义,必期实行,务求行动咸宜。
言思不悖,而能有德以为世则,有道以为人师,庶可使易教重明,圣道弥广。
易之为教,始于古圣,阐于道宗,成于儒者。
言既一精一微,旨尤玄妙。
固赅各教之义,集诸派之大成;习易者当以圣人天下为公之心,一本有教无类之旨;不可自存门户,有入主出奴之见,以自狭而圣人之教也。
易传至今,注说不一;汉宋各异派,儒道不同宗,遂致议论纷歧,争持龃龉,徒乱人意,何裨圣经?今兹讲易,务求阐明微言,表章至道;不执于宗派之习,不徒为同异之求;即令汉宋诸儒有所卓见,能探经旨,不睽经义,仍可互相引证,期其贯通;无问其人,祇征于是,则于圣人讲示之后,又可多得研究之助云尔。
以上各条,系为讲易之前,必知之事,以《易经》至深不易明,必先知其研习之道,方不为歧途所误,略指大概,以告读者,或亦极深研几之一助焉。
《孚佑帝君》
易道玄微,至于无名无形;易象广博,包乎万物万事。
盖有天地以后无物不在易中,未有天地以前,一气即为易体:故先后天之名,首着于易:天地鬼神之情,尽备于易;一性一命道德之言,皆详于易:生死变化之数,均述于易。
以言天地,则尽其神;以言人物,则概共逍。
以言往,则溯诸无始,而立其极;以言来,则推至无尽,而明其化。
以修,则道立而德成;以行,则事理而物顺。
以其功言,则成王道之治,而无所为;以其体言,则符仙佛之真,而大有得。
以用于寻常,而不悖于情一性一;以致其远大,而能底于中和;是为道德之宗,命数之本。
天人之所由一,事物之所由平,政治以成,制作以着,君子小人各尽其德,圣愚贤否各适所成,虽取舍万殊,而底于一道:虽变化尽态,而归于至中。
盖本诸天道之常,仿于大道之则,宜于人物之情一性一,辨于幽明之感通,故在天地间,生成者莫能外;从事物间,行止者莫能违。
允宜为万古之师,万类所倚,以为教化,则包诸宗;以为文章,则造至极,苟非至圣,孰能为之。
故夫子备言其一精一,诸儒各赞其要。
合五经以证其终始,励众善以征其初成。
不可视为古书,同诸旧史,不可作为文艺,比之诗词。
一精一益求一精一,必实行而后得,博而反约,必贯通而有成。
是以讲演不厌其详,研求尤须尽力,珍闻而宝藏于心,等诸拳拳之颜子,集思而实行于事,毋负循循之尼山,庶易道获见重明,后生不迷古训,则世运亦将成大治,万国尽化于斯文矣!是以为。
《孚佑帝君例》
易经上下篇,文王所制,其卦象本伏羲以来,所有卦辞爻象,参古易而加入新义,此今之经文也。
系辞上下传、说卦传、文言各类文章。
则夫子搜集古圣所传,各易所用,而与文王易有相发明者。
卦传则夫子就文王之卦,而说明其义趣也。
杂卦象则。
夫子参合各易,变通文王之而推衍其变化也;故传皆成于夫子。
文王之经,夫子之传,乃为今易之本;经文虽不尽作于文王,而文王总其成,以卦实文王所制也,传文虽不尽成于夫子,而夫子约其要,以删订十翼,实夫子之功也。
此易经一书,虽曰自伏羲始,不过有其卦耳;虽曰历神农、黄帝、唐、虞、夏、商、各易之变,不过间存其词,见其义耳。
故名之周易,实文王与夫子二圣之作。
微文王,无周易; 微夫子,周易之义不全,以经文简,而当时忧谗畏讥,有不能尽诸文章者; 故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此夫子必为补之,补之不可杂于经,故列为传。
传者,明有所传也,系辞者,明其系于经也,凡系、传、文言之类,皆为周易不可少之文章。
以周易之义,待文而后尽,若无之,则周易犹残阙也,而夫子十翼之功,不在文王下,且文王未言者,亦得夫子为详其略,而显其微,此足见夫子宪章之功矣。
经文与传之有同异者,则由传采自他易,传于先贤,有所授也,或与传文参差互出者,则由经文义有未尽,得于言外而为补述也。
故传文中上下系传。
全为辅证经文不足者,凡古人制作,取义必专,立旨必纯,故成一家言。
有独重之义与旨,而不杂他说,即有摭拾者,亦其言与其义旨同,虽言不同而实同,此不得视为合各家言,文王之易亦如是也。
故所不录者,唯宜补之于传,而以系传名之,明其义本经文应有,以未得列入,别立为傅而系之于经云耳。
故系传上下,含义最宏,取例最多,凡以前各易,及涉于数象者,无不采录;虽言近杂纪,义若旁搜,而皆本易中固有之理,与气数必明之道,如河图、洛书、二气五行、九宫甲子、五音六律、五运六气、以及天文地理、日星轨度、岁时节候之类,凡属于气之所化,形之所生:数有推移,象有升沉者,皆易也,皆易象固有者也; 故皆宜采之以证易,而见易之广大神用。
此系传所摭拾,非一家言,大之一性一道之功,小之术数之学,明则日用起居之事,玄则神天幽渺之说皆详载焉。
苟读经而不先读之,则将不知易之用矣!
系传者,由习易言,较经尤要;经限于体制,故辞约义简,傅则无所限也,而其辞赡,其义宏,上下古今钜细显隐,无不及也,故其言易,有先天、有后天、有连归、有本宫、有岁象、辟卦之类,其言数象也,有河图、洛书、有太极两仪、有天地生成数、有五运六气、甲子岁会之图。
其为古圣所发明者,自伏羲卦象,变为文字,神农医药,黄帝历数、及诸制作、文物器一具、设立教政、开天下先者,无不可由传中知之;虽为一经之传,实儗于上世之史,其义则由于中国文化,自易卦始,易卦以前,虽有难稽,其可考者,皆在易卦后也,皆仿诸卦象者也。
故易卦实包天地,纳古今而弗遗,言人道者,必从之,以明为人之生; 言天道者,必因之,以明天地之建。
故名曰易,既太易,亦太一也。
为万有之始,以上无所有也。
故曰易,言自此而后变易,变易则无者为有,一者为众矣 此易道至广至高,而系传之辞以繁,义以博,职是故也。
颜子《复圣例》
易者,古圣人作也。
传于庖牺,绍述于神农轩辕,继承于尧舜及夏后氏,周文王因而变化之,以成今传之经。
盖庖牺时,因河图、洛书之见也,而明察天地之象,概论人物之情,上以穷生化之初,下以辨变易之轨;幽以探于神鬼,明以合于日月;远以征于四极,近以求于一心,而后知天地生成,物类化育。
情一性一本于道,气质成于神,有其用必有其本,有其后必有其先,一陰一陽一必循环以为行,水火必生制以为用,物必有极,事必有中。
见诸外者,形质之消长,而变化以成。
存于中者,气神之营运,而中极有立。
道者,依体以用而不穷,天者,依道以行而不息。
是以有本则不失其,有道则不尽于用,以不二为德,则生生不已,以至中为体:则循环无端,皆顺乎自然,适于至道。
无为而无不为,无思而无不中,无虑而无不得。
故明道之为道,则天地人物,莫外道以生成;明天之为天,则生长盈虚,莫非气所运用;明生之为生,则吉凶寿夭,不出数之进退;明数之为数,则行藏出处,宜因时之推移。
时者属乎天,位者隶于地,天地者,人物生存伤杀之宰,时位者,事物消长代谢之机。
由天地以后言,则人物自天地出;由天地以前言,则天地自道成。
所谓形上为道,形下为器:道器之间,一以贯之,是谓之易。
故作易以明一切,凡先天后天人物,莫不归于易。
易者“一”也、“中”也、“极”也。
无始而有始,无形而有形,无名而有名。
易者,自有以溯无也,自无以推有也,有无均齐于易,故易作而有无以名。
天地既奠,日月山河,各有其纪;飞潜木石,各有其类;世代递嬗,岁时迁移,各有其;生长收藏,盈绌美恶,各有其名。
而一于不一,同于不同;各因所适所宜,以始以终。
其所维系之道;往来之途,各因所合所制,以成以败,皆统于易,以归中极,而顺于天道:故易立而万类以定。
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之生也,受天地之中气,而有一性一命;顺造化之推移,而辨等名。
因生养老死之道,而有人事:因喜怒美恶之感,而有人情,而有以适之、全之、利之、导之、以底于成德:而有以教之、诲之、鉴之、临之、以尽其原始要终之道。
是皆备于易,故易立而人道以全。
夫圣人之于天道也,通于神明,见于隐微:于人道也,明于一性一情,备于教政,于物之宜,事之利也,详于本末,昭于变化:而后立易以告于天下,垂于有众,使天下不迷所生化之道,不失其修为之德,不惑神鬼之灵,不悖一性一命之则,而皆生成安乐,与物同寿,与天地同德,日月同明,鬼神同其吉凶,气运同其变化,而后圣人成物之道尽,成己之德宏;而天下无不被其德,悦其道,此则圣人立易教民之功,可并天地覆载,其明诚修道之行,即同于治平政刑之施。
故易之立也为教民,而人之明易,为率圣人之教,以致于自明诚者也。
天下人类,果皆率是教以立其诚,则易之道成矣。
易者,有“变易”之义,言将易天下也;有“不易”之义,言示其体不易,而后其用不尽也。
有“简易”之义,言推始于太一,而立本不二:以成其无息之德,达其用中之道也;知斯三义,而后明易,易岂易言乎哉!
《孚佑帝君附注》
今先将讲易之法说明,讲时采用一善本为准,五经各本,向多用朱本;唯《易经》朱本有未善,不及后世来氏本,不过来氏所演图表过繁,祇宜参考,难为读本。
今奉夫子命,就来本,节取必要图表,附列经文之前,去其繁而存其一精一,以便初学。
因言易用图表,前人均有传图,为讲习之用;汉时儒者失之,乃传于道家、及术数者流;儒人祇重文字训诘,虽有所得,不以附经本,使图表无传,非传易之不用图表也。
宋时以周邵之所习,得于道家,参于术数之书,经程朱审择,加于经本之前,易于是有图说;而不得其全,不明其用,仍无补于易。
来氏复增演之,以广其旨,固较详备矣,而不明其统系,不知其用之主宾,义之先后,犹难使习者一目了然;;今就所演,加以审正,为之讲明,以见古人易教之全,而竟易道之用;庶于后世读者有所裨益,至其错误或疑谬之处,随时指正可也。
又曰言易本天道,而习易则人事也,言天道则重气数,言人事则重象;以气数言象,是天道,以象言气数,是人事。
因气数难知,象易见也;先有气数而后生象,此天道之自然,先明象而后明气数,此人事之次,要皆本末之道也。
如见天灾时变,而知天意;即由象以知气数,是由末达本者也。
而象因气数所生成,非有象而后气数至,是由本及末之道也。
故明本不必求末,而不及本者,必自末始。
今之灾变多矣。
天之风雨旱潦不必论,即物之为变亦伙矣,蛆出道上,鸡生双首;种种怪异,非象之见耶?至于蝗蝻之灾,又其至明者,皆气数所感化而然;欲明气数,但求之象;即知天变之不已矣!故灾有天灾,异有物异:而莫非气数为之,而亦非人心召之,人之变异尤多矣!怪产奇病,且不必数;即风尚之坏,情一性一之乖,或致逆伦悖理,鲜耻败德,皆自人心之非成之。
人心如斯,欲气数之不变,得乎?此古人重天变,而必责于人事也。
气数虽自天定,而变为灾福,则人所感召:人祇知天灾之难堪,不知人心之难善;是重末忘本,如浮舟海中,欲其不动,何可得也。
易者易也,以人易天,以天易数:皆有必至之势,固然之理。
一精一于易者,唯求易其不善为善,而可易其灾害为福,是则圣人以易为教之本旨,端在此乎。
《孚佑帝君例》
易经上下篇,文王所制,其卦象本伏羲以来,所有卦辞爻象,参古易而加入新义,此今之经文也。
其中《系辞》上下传、说卦传、文言各类文章,是夫子搜集古圣所传,各易所用,而与文王易有相发明者。
《卦传》则夫子就文王之卦,而说明其义趣也。
《杂卦象》则夫子参合各易,变通文王之而推衍其变化也。
故传皆成于夫子!文王之经,夫子之传,乃为今易之本。
经文虽不尽作于文王,而文王总其成,以卦实文王所制也。
传文虽不尽成于夫子,而夫子约其要,以删订十翼,实夫子之功也。
此《易经》一书,虽曰自伏羲始,不过有其卦耳;虽曰历神农、黄帝、唐、虞、夏、商、各易之变,不过间存其词,见其义耳。
故名之《周易》,实文王与夫子二圣之作。
微文王,无周易;微夫子,《周易》之义不全。
以经文简,而当时忧谗畏讥,有不能尽诸文章者;,故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此夫子必为补之,补之不可杂于经,故列为“传”。
传者,明有所传也,《系辞》者,明其系于经也,凡系、传、文言之类,皆为周易不可少之文章。
以周易之义,待文而后尽,若无之,则周易犹残阙也。
而夫子十翼之功,不在文王下,且文王未言者,亦得夫子为详其略,而显其微,此足见夫子宪章之功矣。
经文与传之有同异者,则由“传”采自他易,传于先贤,有所授也。
或与“传”文参差互出者,则由经文义有未尽,得于言外而为补述也。
故传文中上下系传,全为辅证经文不足者。
凡古人制作,取义必专,立旨必纯,故成一家言。
有独重之义与旨,而不杂他说,即有摭拾者,亦其言与其义旨同,虽言不同而实同,此不得视为合各家言,文王之易亦如是也。
故所不录者,唯宜补之于传,而以系传名之,明其义本经文应有,以未得列入,别立为傅而系之于经云耳。
故系传上下,含义最宏,取例最多,凡以前各易,及涉于数象者,无不采录;虽言近杂纪,义若旁搜,而皆本易中固有之理,与气数必明之道。
如河图、洛书、二气五行、九宫甲子、五音六律、五运六气、以及天文地理、日星轨度、岁时节候之类,凡属于气之所化,形之所生:数有推移,象有升沉者,皆易也,皆易象固有者也;故皆宜采之以证易,而见易之广大神用。
此系传所摭拾,非一家言,大之一性一道之功,小之术数之学,明则日用起居之事,玄则神天幽渺之说皆详载焉。
苟读经而不先读之,则将不知易之用矣!
系传者,由习易言,较经尤要;经限于体制,故辞约义简。
傅则无所限也,而其辞赡,其义宏,上下古今巨细显隐,无不及也。
故其言易,有先天、有后天、有连归、有本宫、有岁象、辟卦之类;其言数象也,有河图、洛书、有太极两仪、有天地生成数、有五运六气、甲子岁会之图。
其为古圣所发明者,自伏羲卦象,变为文字,神农医药,黄帝历数、及诸制作、文物器一具、设立教政、开天下先者,无不可由传中知之;虽为一经之传,实儗于上世之史,其义则由于中国文化,自易卦始,易卦以前,虽有难稽,其可考者,皆在易卦后也,皆仿诸卦象者也。
故易卦实包天地,纳古今而弗遗,言人道者,必从之,以明为人之生;言天道者,必因之,以明天地之建。
故名曰“易”,既太易,亦太一也。
为万有之始,以上无所有也。
故曰易,言自此而后变易,变易则无者为有,一者为众矣此易道至广至高,而系传之辞以繁,义以博,职是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