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林广记白话文
僧道部
追度牒
【原文】
一乡官游寺,问和尚吃荤否。
曰:“不甚吃。
但逢饮酒时,略用些。”
曰:“然则汝又饮酒乎?”
曰:“不甚吃。
但逢家岳妻舅来,略陪些。”
乡官怒曰:“汝又有妻,全不像出家人的戒行。
明日当对县官说,追你度牒。”
僧曰:“不劳费心,三年前贼情事发,早已追去了。”
【译文】
有一个地方官到寺院游玩,见到一个和尚,问他吃不吃肉。
和尚说:“不怎么吃,只是在赴宴饮酒时,稍微吃一点。”
地方官说:“这么说来,你还喝酒呀?”
和尚又说:“也不怎么喝,只是在妻舅来的时候,陪他喝一点。”
地方官一听大怒,说:“你还有妻子呀,完全不像个出家人的样子,明天我就对县官说,把你的文书收回去。”
和尚说:“不劳您费心,三年前就因为做贼被发现,早就收回去了。”
掠缘簿
【原文】
和尚做功德回①,遇虎,惧甚,以铙钹②一片击之。
复至,再投一片,亦如之。
乃以经卷掠去,虎急走归穴。
穴中母虎问故。
答曰:“适遇一和尚无礼,只扰得他两片薄脆,就掠一本缘簿过来,不得不跑。”
【注释】
①德回:诵经念佛布施等。
②铙钹:乐器。
【译文】
有个和尚做功德回来,路上遇到老虎,十分害怕,用一片铙钹打虎,老虎躲闪,又扑过来;和尚又投一片,老虎躲开又回来。
于是和尚拿经卷向老虎扔去,老虎急忙跑回洞里。
洞里母老虎问它为什么慌乱跑回洞里,老虎回答说:“刚才遇到一个和尚好没有道理,只吃了他两片薄脆,他就丢一大本化缘簿过来,我不得不跑。”
发往邺都
【原文】
有素不信佛事者,死后坐罪甚重。
乃倾其冥资,延请僧鬼作功课,遍觅不得。
问人曰:“此间固无僧乎?”
曰:“来是来得多。
都发往邺都了。”
【译文】
有个人一向不信佛,死后阎王给他判了极重的罪。
这个鬼就拿出家中所有的资财,请鬼僧为他诵经念佛,以求有个超度,到处找不到鬼僧,就问一个鬼:“这里没有鬼僧吗?”
回答说:“来是来得多,都打入十八层地狱之下为阎王挖煤去了。”
追荐①
【原文】
一僧追荐亡人,需银三钱,包送西方。
有妇超度其夫者,送以低银。
僧遂念往东方,妇不悦。
以低银对,即算补之,改念西方。
妇哭曰:“我的天。
只为几分银子,累你跑到东又跑到西,好不苦呀!”
【注释】
①追荐:诵经礼忏,超度死者。
【译文】
一个和尚超度死亡的人,需要收银子三钱,包送到西天极乐世界。
有个妇女要求超度她的丈夫,给了二钱银子,和尚于是就念往东走,妇女不高兴,和尚怪他钱给少了。
妇女立刻赔着笑脸又补给他一钱银子,和尚又改念往西方走。
这个妇女哭喊着说:“我的天,只为这几分银子,累得你跑到东又跑到西,好苦呀!”
哭响屁
【原文】
一人以幼子命犯孤宿,乃送出家。
僧设酒款待,子偶撒一屁甚响,父不觉大恸①。
僧曰:“撒屁乃是常事,何以发悲?”
父曰:“我想小儿此后要撒这个响屁,再不能够了。”
【注释】
①大恸(tònɡ):大哭。
【译文】
一个人给儿子算命,说他命中注定要出家当和尚才能活长,于是就送儿子去当和尚。
和尚很高兴,设酒宴款待,小儿偶然放了一个响屁,父亲不由得大哭起来。
和尚说:“放屁乃是常事,你为何要哭呢?”
父亲说:“我想小儿从今以后要放这么响的屁,是万万不能的了。”
闻香袋
【原文】
一僧每进房,辄闭门口呼“亲肉心肝”不置。
众徒俟其出,启钥镉觑之,无他物,惟席下一香囊耳。
众疑此有来历,乃去香,实以鸡粪。
僧既归,仍闭门取香囊,且嗅且唤曰:“亲肉心肝呀,你怎么这等臭。
非撒了一屁么?”
【译文】
有个和尚每次走进卧室,总是关上门,口里“亲肉心肝”地叫个不停。
徒弟们乘他外出,想要捉弄他。
可是寻遍了他的卧室,也没发现任何可疑的东西,只有席子下有个香囊。
徒弟们觉得这个香囊必定有些古怪,就把里面的香粉拿走,塞进鸡粪。
和尚回来后,仍然关上门,取出香囊,一边闻一边呼唤道:“亲肉心肝呀,你怎么这样臭,难道是放了一屁吗?”
卖字
【原文】
一妇游虎丘,手持素扇。
山上有卖字者,每字索钱一文。
妇止带有十八文求写,卖字者题曰:“美貌一佳人,胭脂点嘴唇,好像观音样,少净瓶。”
子持扇,为馆师见之。
问:“此扇何来?”
子述以故。
师曰:“被他取笑了。”
因取十七文,看他如何写法。
卖者即书云:“聪明一秀才,文章滚出来,一日宗师到,直呆。”
生取扇,含怒下山。
途遇一僧,询知其故。
僧曰:“待小僧去难他。”
遂携十六文以往。
写者题曰:“伶俐一和尚,好像如来样。
睡到五更头,硬。”
僧曰:“尾韵不雅,补钱四文,求你换过。”
卖字曰:“既写,如何抹去?不若与你添上罢。”
援笔写曰:“硬到大天亮。”
【译文】
有个妇女拿一把白绢扇,在虎丘山游玩。
山上有个卖字的,每题一个字要一文钱。
妇女只带有十八文钱,让他题字,卖字的题字道:“美貌一佳人,胭脂点嘴唇,好像观音样,少净瓶。”
回家后,妇女的儿子拿着扇子,被教书先生看见了,询问此扇来历,妇女的儿子就把题字经过告诉了他。
教书先生说:“被他取笑了。”
先生就取了十七文钱,看卖字的如何题写。
卖字的马上写道:“聪明一秀才,文章滚出来,一日宗师到,直呆。”
教书先生拿着扇子生气地下山去了,途中遇到一个和尚,和尚询问后,知道了教书先生恼怒的缘故。
和尚说:“等小僧我去为难他一下。”
于是就带了十六文钱前往。
卖字的写道:“伶俐一和尚,好似如来样,睡到五更头,硬。”
和尚说:“尾韵不雅,补一交一 四文钱,求你更换一下。”
卖字的说:“已经写定了,怎好抹去,不如给你添上吧。”
随即操起笔来写道:“硬到大天亮。”
没骨头
【原文】
秀才、道士、和尚三人,同船过渡。
舟人解缆稍迟,众怒骂曰:“狗骨头,如何这等怠慢!”舟人忍气渡众,下船撑到河中。
停篙问曰:“你们适才骂我狗骨头,汝秀才是甚骨头,讲得有理,饶汝性命,不然推下水去!”士曰:“我读书人攀龙附凤①,自然是龙骨头。”
次问道士,乃曰:“我们出家人,仙风道骨,自然是神仙骨头。”
和尚无可说得,乃慌哀告曰:“乞求饶恕,我这秃子,从来是没骨头的。”
【注释】
①攀龙附凤: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译文】
秀才、道士、和尚三人同乘一船过河。
艄公解缆绳稍微慢了一点,三个人就骂道:“狗骨头,为什么这样慢?”
艄公听了十分生气,忍气摆渡。
撑到河中时,停船问道:“你们刚才骂我狗骨头,你秀才是什么骨头?说得有理,饶你性命,否则推下水去!”秀才说:“我们读书人攀龙附凤,自然是龙骨头。”
艄公又问道士,道士说:“我们出家人仙风道骨,自然是神仙骨头。”
和尚没有什么可说,便慌忙哀求道:“乞求饶恕,我这秃子,从来是没有骨头的。”
杜徐
【原文】
一僧赴宴而归。
人问坐第几席,答曰:“首席是姓杜的,次席是姓徐的,杜徐①之下,就是贫僧了。”
【注释】
①杜徐:音“肚脐”。
【译文】
有个和尚赴宴回来,别人问他坐第几席,和尚回答说:“首席是姓杜的,第二席是姓徐的,杜徐之下,就是贫僧了。”
天报
【原文】
老僧往后园出恭,误被笋尖搠入臀眼,乃唤疼不止。
小沙弥见之。
合掌云:“阿弥陀佛,天报。”
【译文】
有个老和尚到后竹园内拉屎,误被竹尖插入屁一眼,于是他不停地叫疼,小和尚见了合掌道:“阿弥陀佛,天报应。”
问秃
【原文】
一秀才问僧人曰:“秃字如何写?”
僧曰:“不过秀才的尾巴弯过来就是了。”
【译文】
有个秀才想取笑和尚,就问:“秃字怎么写?”
和尚回答道:“只不过是把秀才的屁一股翘上来就是了。”
当真取笑
【原文】
一和尚途行,一小厮叫曰:“和尚和尚,光头浪荡。”
僧怒云:“一个筋头翻在你娘肚上。”
妇怒曰:“我家小厮,不过作耍,为何出此粗言?”
僧曰:“娘娘,难道小僧当真,何须着急?”
【译文】
有个和尚在路上走,一个小孩喊道:“和尚和尚,光头浪荡。”
和尚听了生气道:“一个筋斗,翻到你娘肚皮上。”
小孩的母亲听了生气地说:“我家小孩,不过是开玩笑,你为什么说这样的粗话?”
和尚回答说:“娘子,我也不当真,着什么急嘛?”
道士狗养
【原文】
猪栏内忽产下一狗,事属甚奇。
邻里环聚议曰:“道是①狗养的,又是猪的种;道是猪养的,又是狗的种。”
【注释】
①是:同 “士”。
【译文】
母猪在猪栏内产下一只狗崽,大家感到很奇怪。
邻居们围在一起议论说:“道是狗养的,又是猪的种;道是猪养的,又是狗的种。”
跳墙
【原文】
一和尚偷妇人,为女夫追逐,既跳墙,复倒坠,见地上有光头痕,遂捏拳即指痕土上如冠子样,曰:“不怕道士不承认。”
【译文】
有个和尚偷戏一个妇女,被妇女的丈夫发现,追赶到墙下。
和尚翻墙而过,倒栽下去,在泥地上留下了光头的痕迹,于是和尚握着拳头在地上压出了一个帽子的形状,说:“不怕道士不承认。”
养汉尼
【原文】
有尼姑同一妓者,死见阎王。
王问妓曰:“汝前世做何生理?”
妓曰:“养汉接客。”
王判云:“养汉接人,方便孤身。
发还陽世,早去超生。”
问尼姑:“你是何人?”
答曰:“吃素念佛。”
王亦判云:“吃素念经,佛口蛇心。
一百竹片,打断脊筋。”
尼哀告曰:“不瞒大王说,小妇人虽是个尼姑,其实背地里养汉,做私窠子①的。”
【注释】
①私窠(kē)子:私娼。
【译文】
有一个尼姑与一个妓一女死后去见阎王。
阎王问妓一女道:“你生前是干什么的?”
妓一女回答说:“养汉接客。”
于是阎王判道:“养汉接客,方便光棍汉。
因此返还人间,早去超生。”
阎王又问尼姑:“你是什么人?”
尼姑回答说:“吃素念佛。”
阎王听后判道:“吃素念经,佛口蛇心。
打一百竹板,打断她的脊筋骨。”
尼姑哀求说:“不瞒大王说,小妇人我表面上虽说是个尼姑,其实背地里养汉,做暗娼。”
僧浴
【原文】
僧见道家洗浴,先请师太,次师公,后师父,挨次而行,毫不紊乱。
因感慨自叹曰:“独我僧家全无规矩。
老和尚不曾下去,小和尚先脱得一精一光了。”
【译文】
和尚见道家洗澡,先请师祖,次请师爷,再请师父,逐次进行,很有规矩,一点也不乱,于是感慨自叹道:“我们僧门人全都没有规矩,老和尚还没下去,小和尚却已经脱得一精一光了。”
(说明:是嘲笑小和尚,因它又是性器的俗称。
)
见和尚
【原文】
有三人同行,途遇穿一破裤者。
一友曰:“这好像猎户张三。”
一人曰:“不然。
还似渔翁撒网。”
又一人曰:“都不确。
依我看来,好像一座多年破庙。”
问:“为何?”
答曰:“前也看见和尚,后也看见和尚。”
【译文】
有三个人一同在路上走,遇到一个穿破裤子的人。
一人说:“这好像猎人张三。”
另一人说:“不对,是像渔翁撒网。”
又一个人说:“都不准确,依我看来,好像一座多年的破庙。”
二人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前面看见和尚,后面也看见了和尚。”
上下光
【原文】
师号光明,徒号明光。
客问:“贤师徒法号如何分别?”
徒答曰:“上头光是家师,下头光即是小僧。”
【译文】
师父法号光明,徒弟法号明光。
客人询问:“贤师、贤徒的名号怎么区别?”
徒弟回答说:“上头光是家师,下头光就是小僧。”
望烟囱
【原文】
富人才当饮啖,闲汉毕集。
因问曰:“我这里每到饭熟,列位便来,就一刻也不差,却是何故?”
诸闲汉曰:“遥望烟囱内烟出,即知做饭,熄则熟矣,如何得错。”
富人曰:“我明日买个行灶①来煮,且看你们望甚么?”
众曰:“你煨了行灶,我等也不来了。”
【注释】
①行灶:可以移动的灶。
【译文】
有个富人,每当刚要吃饭的时候,闲汉们就都来了。
因此,富人奇怪地问道:“我这里每到饭熟的时候,各位就来了,一刻也不相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众闲汉回答说:“远远地望见你家的烟囱内冒烟,就知道是在做饭,等烟灭了,就是饭熟了,怎么会弄错。”
富人说:“我明天去买个行灶来煮饭,看你们还望什么。”
众闲汉说:“你要是到了煨行灶的地步,我们也不会来了。”
忏悔
【原文】
孝子忏悔亡父,僧诵普庵咒。
至“南无佛佗耶”句,孝子喜曰:“正愁我爷难过奈何桥,多承佗过了。”
乃出金劳之。
僧曰:“若肯从重布施,连你娘等我也佗了去罢。”
【译文】
有个孝子向死去的父亲忏悔,请和尚念诵普庵咒以超生,念诵到“南无佛佗耶”句时,孝子高兴地说:“正愁我爹难过奈何桥,承蒙你给驮过去了。”
接着,孝子拿出钱慰劳和尚。
和尚说:“你如果肯献出更多的钱,连你娘等人我也驮过去。”
桩粪
【原文】
有买粪于寺者,道人索倍价,乡人讶之。
道人曰:“此粪与他处不同,尽是师父们桩实落的,泡开来一担便有两担。”
【译文】
有个乡民向寺庙买粪,道士索要双倍的价钱,乡民十分惊讶。
道士说:“此粪与其他地方的不同,都是师父们桩实落的,泡开来一担便是两担。”
倒挂
【原文】
一士问僧云:“你看我腹中是甚么?”
僧曰:“相公自然满腹文章在内。”
士曰:“非也。”
曰:“然则是五脏六腑乎?”
士曰:“亦非也。”
僧问何物,曰:“一肚皮和尚。
若不信,现有一光头挂在外面。”
【译文】
有一人问和尚:“你看我腹中是什么?”
和尚答:“相公您自然是满腹文章在内。”
那人说:“不对。”
和尚说:“那么是五脏六腑了?”
那人说:“也不对。”
和尚问那人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人回答说:“是一肚皮和尚,如果不信,现有一光头挂在外面。”
祭器
【原文】
僧临终嘱其徒曰:“享祀不须他物,只将你窟臀供座足矣。”
徒如命。
方在祭献,听见有人叩门。
忙应曰:“待我收拾了祭器就来。”
【译文】
有个和尚临终前嘱托徒弟说:“我死了以后,祭祀不必用其他东西,只要将你的屁一股供在供桌上,我就满足了。”
徒弟遵嘱。
正在祭祀,听见有人敲门,慌忙回答道:“等我收拾了祭器就来。”
头眼
【原文】
一僧与人对弈,因夺角不能成眼,躁甚头痒。
乃手摩头顶而沉吟曰:“这个所在,有得一个眼便好。”
【译文】
有个和尚与人下围棋,互相夺角做不成眼,和尚烦躁得脑袋发痒,于是手摸头顶沉吟说:“这个地方,如果做成一眼,那就太好了。”
驱蚊
【原文】
一道士自夸法术高强,撇得好驱蚊符,或请得以贴室中。
至夜蚊虫愈多。
往咎道士。
道士曰:“吾试往观之。”
见所贴符曰:“原来用得不如法耳。”
问:“如何用法?”
曰:“每夜赶好蚊虫,须贴在帐子里面。”
【译文】
有个道士自夸法术高明,强人一筹,做得一手好驱蚊符。
有人求他做了一驱蚊符,贴在卧室里。
到了晚上蚊虫更多,那人到道士那里责怪。
道士说:“待我去看看。”
道士见了那人所贴的驱蚊符说:“原来是用得不合方法的缘故。”
那人问:“那该怎么个用法?”
道士说:“每天晚上赶好蚊虫,必须将驱蚊符贴在蚊帐里面。”
谢符
【原文】
一道士过王府基,为鬼所迷,赖行人救之,扶以归。
道士曰:“感君相救,无物可酬,有避邪符一道,聊以奉谢。”
【译文】
有个道士碰到王府的墓地,被鬼所迷,凭借过路人相救,扶他回来。
道士说:“感谢你相救,没什么东西可以酬谢,只有避邪符一道送给你,略表谢意。”
鬼王撒尿
【原文】
大族出丧,路逢大雨。
女眷人等,避于路旁檐下。
和尚没处存身,暂躲在开路神腹内。
少顷,一僧从神腰里伸头探望,看雨住否。
诸女眷惊曰:“我们回避,开路神要撒尿哩。”
【译文】
有个大族人家出丧,路遇大雨。
女家眷等人,躲避在路旁庙檐下。
和尚没处存身,暂时躲藏在开路神腹内。
不一会,一个和尚从开路神腰里伸出头来探望,看雨停了没有。
众女家眷吃惊地说:“我们赶快回避,开路神要撒尿哩!”
【评析】
主要描述了和尚、道士、尼姑的生活言行,古时出家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寺庙中修身,一种是云游四海,游荡江湖。
无论哪种出家人,都应该是四大皆空,看破红尘,拥有很高的精神境界。
而所描写的这些和尚、道士展现出了作为俗世人群的一面,或虚伪,或愚俗,或平庸,当我们捧腹大笑时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