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孟子》小勇与大勇

孟子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孟子

孟子 - 小勇与大勇

孟子

小勇与大勇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⑷。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⑸。

’”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

“《诗》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笃周祜⑽,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一宠一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

⑴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

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⑶太一王事獯(xun)鬻(yu):太一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⑷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⑸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

周颂。

我将》。

⑹《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

大雅。

皇矣》。

⑺赫斯:发怒的样子。

⑻爰:语首助词,无义。

⑼遏:止;徂(cu):往,到。

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⑽笃:厚;祜:福。

⑾《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

周书。

泰誓》。

⑿厥:用法同“其”。

⒀衡行:即“横行”。

【译文】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一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

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

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

《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一毛一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

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

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这是周文王的勇。

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一爱一护老百姓。

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

这是周武王的勇。

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埃”

【读解】

本章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交策略;二是匹夫之勇与大勇的问题。

此前我们看到孟子的谈论,主要是内政问题,而这一次齐宣王开口便问:“交邻国有道乎?”

直端端地把问题引向了外交。

孟子于是作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阐述。

归结起来,就是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

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

做到了这两方面,那么,就会出现大国安定天下,小国安定国家的世界和平格局。

而做到这两方面的心理基础,便是大国以天命为乐,顺应“天地生万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负弱小,替天行道;小国敬畏天命,服从天命,不与大国为敌,以维护自己的生存。

这里的天命不一定作神秘化的理解,而就是历史、地理条件和时代形成的国际大趋势。

孟子在这里所阐述的外交策略并不深奥,其中大国、小国的做法,在后世乃至于今天也仍然是有参考意义的。

不过,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这一套却感到有点不得要领。

因为,作为战国时代的一位国君,齐宣王所眼见的和亲历的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多半都是靠战争来解决的,那可真有点“强权就是真理”的味道。

而现在照孟老夫子的一套说来,无论你是大国还是小国,似乎都不应该打仗,不该进行军事力量的较量了。

根据以前和孟子的多次谈话,他已经领教过了,知道孟子说话总是会有一连串的道理,所以也不好说孟子说得不对。

于是,他采用了一个自认为高明的以退为进的办法,一方面赞扬孟子的话高深,有道理;另一方面却自我批评说自己有一毛一病,恐怕难以接受孟子的高论。

孟子岂会不知道齐宣王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只需要把话锋轻轻一转,一下子就抓住了齐宣王,继续展开宏论。

齐宣王说自己的好勇,孟子便说好勇也没有关系,只要不是好小勇就行了。

于是便连带进行了关于大勇与小勇问题的阐述。

小勇就是我们常说的匹夫之勇。

这种匹夫之勇是一种血气之怒,动辄以一性一命相拼,而是以理义相斗。

从效果来说,小勇敌一人,大勇安天下。

从实例来说,莽张飞、黑李逵是小勇,刘皇叔、宋公明是大勇。

在一定意义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汉高祖却是大勇。

对我们来说,孟子关于小勇和大勇的论述的确是可以使我们耳目一新并有所启迪的。

比如说我们见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动辄提劲逞勇的人,包括那些车匪路霸,一副亡命徒的样子,其实不过是“小勇”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

只要我们以社会公理为武器,大家挺身而出,往往也就可以战胜那些人的“匹夫之勇”,保护我们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说到底,真正的勇不是斗力而是斗智,不是斗血气而是斗理义。

当然,在斗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牺牲,如果大家都怕牺牲,当然也就胜负难卜,甚至有让“小勇”逞强得势的时候了。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孟子》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孟子》小勇与大勇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