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墨子》十二  尚同中

墨子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墨子

墨子 - 十二  尚同中

墨子

十二  尚同中

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

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相交非也。

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

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劳;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余财,不以相分。

天下之乱也,至如禽一兽然。

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天子既以立矣,以为唯其耳目之请(1),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为天下博大,山林远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

是故一靡一分天下,设以为万诸侯国君,使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

国君既已立矣,又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一同其国之义,是故择其国之贤者,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以至乎乡里之长,与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

天子、诸侯之君、民之正长,既已定矣,天子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

己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

尚同义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

上得则赏之,万民闻则誉之。

意若闻见善,不以告其上;闻见不善,亦不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

已有善,不能傍荐之;上有过,不能规谏之。

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则诛罚之,万民闻则非毁之。”

故古者圣王之为刑政赏誉也,甚明察以审信。

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欲得上之赏誉而畏上之毁罚。

是故里长顺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义。

里长既同其里之义,率其里之万民以尚同乎乡长,曰:“凡里之万民,皆尚同乎乡长而不敢下比,乡长之所是,必亦是之;乡长之所非,必亦非之。

去而不善言(2),学乡长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

乡长固乡之贤者也。

举乡人以法乡长,夫乡何说而不治哉?察乡长之所以治乡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乡之义,是以乡治。

乡长治其乡而乡既已治矣,有率其乡万民(3),以尚同乎国君,曰:“凡乡之万民,皆上同乎国君而不敢下比。

国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国君之所非,必亦非之。

去而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

国君固国之贤者也,举国人以法国君,夫国何说而不治哉?察国君之所以治国而国治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

国君治其国而国既已治矣,有率其国之万民以尚同乎天子,曰:“凡国之万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

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

去而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

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也,举天下之万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说而不治哉?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

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4),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辟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害(5),是以率天下之万民,齐戒沐浴(6),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

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洁(7),牺牲不敢不腯肥,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春

秋祭祀不敢失时几,听狱不敢不中,分财不敢不均,居处不敢怠慢。

曰:其为正长若此,是故上者天、鬼有厚乎其为正长也,下者万民有便利乎其为政长也。

天、鬼之所深厚而能强从事焉,则天、鬼之福可得也。

万民之所便利而能强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也。

其为政若此,是以谋事得,举事成,入守固,出诛胜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为政者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时,天下之正长犹未废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乱者,何故之以也?”

子墨子曰:“方今之时之以正长,则本与古者异矣。

譬之若有苗之以五刑然。

昔者圣王制为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乱天下,则此岂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也。

是以先王之书《吕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练(8),折则刑,唯作五杀之刑,曰法。

’则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为五杀。

则此岂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故遂以为五杀。

是以先王之书《术令》之道曰:‘唯口出好兴戎。

’则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为谗贼寇戎,则此岂口不善哉?用口则不善也,故遂以为谗贼寇戎。”

故古者之置正长也,将以治民也。

譬之若丝缕之有纪,而网罟之有纲也。

将以运役天下一婬一暴而一同其义也。

是以先王之书、相年之道曰:“夫建国设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

轻大夫师长,否用佚也。

维辩使治天均(9)。”

则此语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10)。

将此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若此。

今王公大人之为刑政则反此:政以为便譬、宗於父兄故旧,以为左右,置以为正长。

民知上置正长之非正以治民也,是以皆比周隐匿,而莫肯尚同其上。

是故上下不同义。

若苟上下不同义,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

何以知其然也?

曰:上唯毋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正长,曰:“人可赏,吾将赏之。”

若苟上下不同义,上之所赏,则众之所非。

曰人众与处,于众得非,则是虽使得上之赏,未足以劝乎!上唯毋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正长,曰:“人可罚,吾将罚之。”

若苟上下不同义,上之所罚,则众之所誉。

曰人众与处,于众得誉,则是虽使得上之罚,未足以沮乎!若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正长,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沮暴,则是不与乡吾本言“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同乎(11)?若有正长与无正长之时同,则此非所以治民一众之道。

故古者圣王唯而审以尚同,以为正长,是故上下情请为通。

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

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

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一婬一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

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动作。”

助己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之思虑者众,则其谈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其举事速成矣。

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是以先王之书《周颂》之道之曰:“载来见辟王,聿求厥章。”

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

加,莫敢不宾。

当此之时,本无有敢纷天子之教者。

《诗》曰:“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又曰:“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即此语也。

古者国君诸侯之闻见善与不善也,皆驰驱以告天子。

是以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则此尚同之功也。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12),众其人民,治其刑狱,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

[注释]

(1)请:通“情”。

(2)而:通“尔”。

(3)有:通“又”。

(4)荐臻:联绵词,重沓之意。

(5)此句当为:“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6)齐:通“斋”。

(7)蠲:通“涓”。

(8)练:与“灵”、“命”一声之转。

(9)辩:通“辨”。

(10)错:通“措”。

(11)乡:通“向”。

(12)请:诚。

[白话]

墨子说:从现在回头考察古代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行政长官的时候,他们的说法是:“天下各人的意见不一样。”

所以一人有一种意见,十人有十种意见,百人有百种意见。

人数越多,意见也就越多。

所以每人都认为自己的意见对,而认为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

在家内父子兄弟相互怨恨,都有离散之心,不能和睦相处。

以致有余力的不愿意帮助别人;把好的道理隐藏起来,不愿意指教别人;让多余的财物腐烂,也不愿意分给别人,因此天下混乱,如同禽一兽一般,没有君臣上下长幼的区别,没有父子兄弟之间的礼节,因此天下大乱。

明白了没有行政长官来统一天下的意见,天下就会大乱,所以人们就选择天下贤良、聪明而口才好的人,推举他立为天子,使他从事于统一天下的意见。

天子已立,认为仅仅依靠自己耳闻目见的情况,不能独自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又选择考察天下贤良、聪明而口才好的人,推举他为三公,参与从事统一天下的意见。

天子、三公已经立定了,又因天下地域太广,远方山野的人民,不可能统一,所以划分天下,设立了数以万计的诸侯国君,让他们从事于统一他们各国的意见。

国君既已立定了,又因但靠他一人的耳目所及,尚不能统一一国的意见,所以又在他们国内选择一些贤人,立为国君左右的将军、大夫,以及远至乡里之长,让他们参加从事统一国内的意见。

天子、诸侯国君、人民的行政长官既已立定,天子就发布政令,说:“凡听到或看到善,必须报告给上面;凡听到或看到不善,也必须报告给上面。

上面认为是对的,必须也认为对;上面认为是错的,也必须认为错。

自己有好的计谋,就广泛地献给上面;上面有过失,就加以规谏。

与上面意见一致,而不要有与下面勾结的私心。

这样,上面得知就会赏赐他,万民听见了就会赞美他。

假如听到或看到善,而不报告给上面;凡听到或看到不善,也不报告给上面。

上面认为对的,不肯说对,上面认为错的,不肯说错。

自己有好的计谋,不能广泛地献给上面;上面有过失,也不能予以规谏。

与下面勾结而非毁上面。

凡此等人,上面得知就要诛罚他,万民听见了就要非议他。”

所以古时圣王制定刑法赏誉,都非常明察、可靠。

因此凡是天下的人民,都希望得到上面的赏赐赞扬,而害怕上面的非毁与惩罚。

所以里长顺从天子的政令,使他这一里内意见一致。

里内意见一致了,又率领里内的人民向上与乡长意见一致,说:“凡里内的人民,都应该上同于乡长,而不敢与下面勾结。

乡长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乡长认为错的,大家也都必须认为错。

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乡长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的好行为。”

乡长本是乡内的贤人。

如果全乡人

都能效法乡长,还能说乡内会治不好吗?考察之所以能把乡内治好,是什么缘故呢?回答说:只因为他能使全乡意见一致,所以乡内就治理好了。

乡长治理他的乡,而乡内已经治理好了,又率领他乡内的万民,以上同于国君,说:“凡是乡内的万民,都应上同于国君,而不可与下面勾结。

国君认为是对的,大家也必须认为对;国君认为错的,大家也必须认为错。

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国君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的好行为。”

国君本是一国之中的贤人,如果国中所有的人都能效法国君,那么还能说这一国会治不好吗?考察国君所以能把国内治好,是什么缘故呢?回答说:“只因为他能统一全国的意见,所以国内就治理好了。”

国君治理他本国,而国内已治理好了,又率领他国内的万民,以上同于天子,说:“凡是国内的万民,都应上同于天子,而不可与下面勾结。

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也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错的,大家也必须认为错。

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天子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

天子本是天下最仁一爱一的人,如果全天下的万民都能效法天子,那么还能说天下会治理不好吗?考察天子所以能把天下治理好,是什么缘故呢?回答说:“只因为他能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已经做到上同于天子,而还不能上同于天,那么天灾还会不止。

假如遇到气候的寒热不调,雪霜雨露降得不是时候,五谷不熟,六畜不蕃,疾疫流行,暴风久雨等等,一再来临,这就是上天降下的惩罚,用以惩诫那些不愿上同于天的世人。

所以古时的圣王知道天帝鬼神喜欢什么,从而能避免天帝鬼神所憎恶的东西,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所以率领天下的万民,斋戒沐浴,预备了洁净而丰盛的酒饭,用来祭祀天帝鬼神。

他们对鬼神的奉祀,酒饭不敢不洁净丰盛;牺牲不敢不肥壮硕一大;珪璧币帛不敢不合乎大小标准;春秋二季的祭祀,不敢错过时间;审理狱讼,不敢不公正;分配财物,不敢不均匀;待人处事不敢怠慢礼节。

这是说:他象这样当行政长官,在上的天帝鬼神优厚地看待他,在下的万民也便利他。

天帝鬼神优厚地看待他,而他能努力办事,那么他就可以得到天帝鬼神的福了;万民便利他,而他能努力办事,那么他就可以得到万民的一爱一戴了。

他以此治理政事,所以谋事得计,作事成功,守御坚固,出战胜利。

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说:只因为他在治理政事上能统一意见。

所以古代圣王治理政事是这样的。

现在天下的人说:“在今天,存在于普天之下的各种行政长官并未废除,而造成天下混乱的原因在哪里呢?”

墨子说:“现在天下的行政长官,根本就和古代不同,就好像有苗族制订五刑那样。

古代的圣王制定五刑,用来治理天下;等到有苗族制定五刑,却用来扰乱天下。

这难道就是刑法不好吗?是刑法使用得不好。

所以先王的书《吕刑》上这样记载:‘苗民不服从政令,就加之以刑。

他们作了五种意在杀戮的刑罚,也叫作法。

’这说的是善于用刑罚可以治理人民,不善用刑罚就变成五杀了。

这难道是刑法不好吗?是刑法使用得不好,所以就变成了五杀。

所以先王的书《术令》(即《说命》)记载说:‘人之口,可以产生好事,也可以产生战争。

’这说的就是善用口的,可以产生好事;不善用口的,就可以产生谗贼战争。

这难道是口不好吗?是由于不善用口,所以就变成谗贼战争。”

所以古时候设置行政长官,是用来治理人民的。

就好像丝线有纪(线头)、网罟有纲一样,他们是用来收服天下一婬一暴之徒,并使之与上面协同一致的。

所以先王的书、老年人的话说过:“建国设都,设立天子诸侯,不是让他骄奢一婬一佚的;而设卿大夫师长,也不是叫他们放纵逸乐的,乃是让他们分授职责,按公平之天道治理(人民)。”

这说的就是古时天帝鬼神建设国都,设置官长,并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爵位,增加他们的俸禄,使他过富贵一婬一佚的生活,而是让他给万民兴利除害,使贫者富,使民少者众,使危者安,使乱者治。

所以古代圣王的作为是这样的。

现在的王公大人行使政事却与此相反:将一宠一幸的弄臣、宗亲父兄或世交故旧,安置在左右,都置立为行政长官。

于是人民知道天子设立行政长官并不是为了治理人民,所以大家都结一党一营私,隐瞒良道,不肯与上面意见一致。

因此,上面与下面对于事理的看法发生偏差。

假如上面与下面意见不一致,那么赞赏不能勉励人向善,而刑罚也不能阻止暴行。

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回答说:假定处在上一位、管理着国家、作为人民行政长官的人说:“这个人可以赏,我将赏他。”

如果上面和下面意见不一致,上面所赏的人,正是大家所非议的人,说我们众人与他相处,众人都认为他不好。

那么,这人即使得到上面的赏,也就不能起劝勉作用了!假定处在上一位,管理着国家,作为人民行政长官的人说:“这个人可以罚,我将要罚他。”

如果上面和下面意见不一致,上面所罚的人,正是大家所赞誉的人,说我们众人与他相处,众人都赞誉他好。

那么,这人即使得到惩罚,也不能阻止不善了!假定处在上一位、管理着国家、作为人民行政长官的人赞赏不能劝善,而刑罚又不能止暴,那不是与我前面说过的“人民刚产生,没有长官之时”的情况一样了吗?如果有行政长官与没有行政长官的时候一样,那么这就不是用来治理人民、统一民众的办法。

所以古代的圣王,因为能够审慎地统一民众的意见,立为行政长官,所以上下之情就沟通了。

上面若有尚被隐蔽而遗置的利益,下面的人能够随时开发他,使他得到好处;下面若有蓄积的怨和害,上面也能够随时除掉他。

所以远在数千或数万里之外,如果有人做了好事,他的家人还未完全知道,他的乡人也未完全听到,天子就已知道并赏赐他;远在数千或数万里之外,如果有人做了坏事,他的家人还未完全知道,他的乡人也未完全听到,天子就已知道并惩罚了他。

所以所有天下的人,十分害怕和震动战栗,不敢做一婬一暴的事。

说:“天子的视听如神。”

先王说过这样的话:“不是神,只是能够使他人的耳目帮助自己视听;使他人的唇吻帮助自己言谈,使他人的心帮助自己思考,使他人的四肢帮助自己动作。”

帮助他视听的人多,那么他的所见所闻就广大了;帮助他言谈的人多,那么他的声音所安一抚范围就广阔了;帮助他思考的人多,那么计划很快就能实行了;帮助他动作的人多,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很快就能成功了。

所以古代的圣人能够把事情办成功、名垂后世,没有别的其他原因,只是能够以上同的原则来行使政事。

所以先王的书《周颂》上曾说过:“始来见君王,寻求(车服礼仪等)文章制度。”

这说的是古代的诸侯国君在每年的春秋二季,到天子的朝廷来朝聘,接受天子严厉的教令,然后回去治理他们的国家,因此政令所到之处,没有人敢不服。

当这个时候,根本没有人敢变乱天子的教令,《诗经》上说:“我的马是黑色鬃一毛一的白马,六条马缰绳柔美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在所到之处普遍地询访查问。”

又说:“我的马是青黑色一毛一片的,六条马缰绳象丝一般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在所到之处普遍地询问谋划。”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的国君诸侯听见或看到好与坏的事情,都跑去报告天子。

所以赏的正好是贤人,罚的正好是暴人,不杀害无辜,也不放过有罪,

这就是上同带来的功效。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如果真想使他们的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政治理,国家安定,就不可不考察上同,因为这是为政的根本。”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墨子》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墨子》十二  尚同中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