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别集类六
△《于江集》·三十七卷、《年谱》·一卷、《外集》·三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宋李觏撰。
觏字泰伯,建昌南城人。
皇初以荐授太学助教。
终海门主簿、太学说书。
事迹具《宋史·儒林传》。
考觏年谱,称庆历三年癸未,集《退居类稿》十二卷。
又皇四年庚辰,集《皇续稿》八卷。
此集为明南城左赞所编。
凡诗文杂著三十七卷,前列年谱一卷,後以制诰、荐章之类为外集三卷。
盖非当日之旧。
宋人多称觏不喜《孟子》,余允文《尊孟辨》中载觏常语十七条。
而此集所载仅《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及《伊尹废太甲》、《周公封鲁》三条。
盖赞讳而删之。
集首载祖无择《退居类稿序》,特以孟子比觏。
又集中《答李观书》云:“孟氏、荀、扬醇疵之说不可复轻重。”
其他文中亦颇引及《孟子》,与宋人所记种种相反。
以所删常语推之,毋亦赞所窜乱欤?觏文格次於欧、曾,其论治体,悉可见於实用。
故朱子谓觏文实有得於经。
不喜《孟子》,特偶然偏见。
与欧阳修不喜《系辞》同,可以置而不论。
赞必欲委曲弥缝,务灭其迹,所见陋矣。
集中《平土书》、《明堂》、《五宗》皆别有图。
此本不载,则或久佚不传,未必赞所刊除也。
觏在宋不以诗名。
然王士祯《居易录》尝称其《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送僧还庐山》、《忆钱塘江》五绝句,以为风致似义山。
今观诸诗,惟《梁元帝》一首,不免伧父面目。
馀皆不愧所称,亦可谓渊明之赋闲情矣。
《湘山野录》载觏《望海亭席上作》一首,集中不载。
考是时蔡襄守福唐,於此亭邀觏与陈烈饮。
烈闻官妓唱歌,才一发声,即越墙攀树遁去。
讲学家以为美谈。
觏所谓“山鸟不知红粉乐,一声拍板便惊飞”者,正以嘲烈。
殆亦左赞病其轻薄,讳而删之欤?
△《金氏文集》·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金君卿撰。
君卿字正叔,浮梁人。
《江西通志》载:“君卿登庆历进士。
累官知临川,权江西提刑。
入为度支郎中。”
洪迈《夷坚志》载君卿读书浮梁山一条,称其策高科,历郡守,部使者,积伐至度支郎中。
与《通志》相合,然亦不详其事迹。
考曾巩《元丰类稿》有《卫尉寺丞致仕金君墓志铭》一篇,乃为君卿父温叟而作。
称温叟四子,君著、君佐、君卿、君佑,皆举进士。
君卿以皇二年官秘书丞,五年官太常博士,得以褒崇其亲。
其叙述颇详。
又称君卿方以材自起於贱贫,欲以其所为为天下,慨然有志。
则其人亦非碌碌者也。
《宋史·艺文志》载《金君卿集》十卷。
《江西通志》作十五卷。
考《永乐大典》载是集,有富临原序一篇,称临川江明仲求遗稿,编成十五卷,号《金氏文集》。
则《宋志》称十卷者误矣。
原本久佚。
今掇拾《永乐大典》所载,仅得十之一二。
然北宋文集,传者日稀,此本尤世所罕见。
残碎璧,弥少弥珍。
谨以类编次,分为上、下二卷。
集中所作,有文彦博、韩琦《生日诗》,《范仲淹移镇杭州次韵诗》,《和欧阳修颍州西湖》及《芍药》二诗。
是君卿所与游者,皆一代端人正士。
故诗文皆清醇雅饬,犹有古风。
陈灾事、贡举诸疏,剀切详明,尤为有裨世用。
又如《和介甫寄安丰张公仪》一首,即用《临川集》中安丰张令修《芍陂》之韵。
而据君卿诗知张宇为公仪,为李壁注所未引。
又《和曾子固直言谪官者》一首,检《元丰类稿》无其原唱,知此篇为巩所自删。
亦均可互资考证。
富临序称君卿长於《易》,尝著《易说》、《易笺》。
今并不存,独有《传易之家》一篇,具载传授本末,疑即《易说》前所载之叙录。
今既无可考,姑并附於集末焉。
△《公是集》·五十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刘敞撰。
敞有《春秋传》,已著录。
叶梦得《避暑录话》称敞集一百七十五卷。
据其弟所作集序,称《公是总集》七十五卷,叙为五种。
曰古诗二十卷、律诗十五卷、内集二十卷、外集十五卷、小集五卷。
《文献通考》亦作七十五卷。
则梦得所记为误矣。
原本不传。
今新喻所刻《三刘文集》,《公是集》仅四卷。
大约采自《宋文鉴》者居多,而又以刘《赵氏金石录序》、《泰山泰篆谱序》误入集中。
即所作《公是集序》,亦采自《文献通考》而未见其全。
故注云失名。
其编次疏舛可知。
又钱塘吴允嘉别编《公是集》六卷,亦殊阙略。
考史有之《序春秋意林》曰:“清江为二刘、三孔之乡,文献宜徵而足。
今《三孔集》故在,独二刘所著毁於兵。”
则其佚已久矣。
惟《永乐大典》所载颇富,今裒辑排次,为五十四卷。
疑当时重其兄弟之文,全部收入,故所存独多也。
敞之谈经,虽好与先儒立异,而淹通典籍,具由心得,究非南宋诸家游谈无根者比。
故其文湛深经术,具有本原。
序称其合众美为己用,超伦类而独得,瑰伟奇特,放肆自若。
又称其考百子之杂博,六经可以折衷。
极帝王之治功,今日可以案行。
学圣人而得其道,所以优出於前人。
友于之情,虽未免推扬太过。
然曾肇《曲阜集》有敞《赠特进制》曰:“经术文章,追古作者。”
朱子《晦集》有“《墨庄记》曰:‘学士舍人兄弟,皆以文章大显於时而名後世。
’”《语录》曰:“原父文才思极多,涌将出来。
每作文,多法古,绝相似。
有几件文字学《礼记》。
《春秋说》学《公》、《》。”
又曰:“刘侍读气平文缓,乃自经书中来。
比之苏公,有高古之趣”云云。
则其文词古雅,可以概见矣。
晁公武《读书志》谓欧阳修尝短其文於韩琦。
叶《习学记》言亦谓敞言经旨,间以谑语酬修,积不能平。
复忤韩琦。
遂不得为翰林学士。
盖祖公武之说。
今考修草敞知制诰诏曰:“议论宏博,词章烂然。”
又作其父立之墓志曰:“敞与皆贤而有文章。”
又作敞墓志曰:“於学博,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屠老庄之说,无所不通。
为文章尤敏赡。
尝直紫薇阁,一日追封皇子、公主九人,方将下直,止马却坐,一挥九制数千言。
文辞典雅,各得其体。”
其铭词曰:“惟其文章灿日星,虽欲有毁知莫能。”
则修亦雅重之。
晁氏、叶氏所言,殆非其实欤?
△《彭城集》·四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刘撰。
字贡父。
号公非。
与兄敞同登庆历六年进士第。
官至中书舍人。
事迹具《宋史》本传。
史称未冠通五经,博览群书。
沈作《寓简》亦曰:“国朝六经之学,自贾文元倡之,而原父兄弟为最高。”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自辟所属,极天下之选,而任《史记》、前後《汉书》者,也。
其知兖、亳二州,以不能奉行新法,黜监衡州盐仓。
哲宗初,起知襄州。
入为秘书少监。
钱勰草制,极称其词艺之富。
後以直龙图阁出知蔡州。
孙觉、胡宗愈、苏轼、范百禄交荐之,言博记能文章,政事侔古循吏,身兼数器,守道不回。
乃召拜中书舍人。
苏轼草制,称其能读典、坟、邱、索之书,习知汉、魏、晋、唐之故。
其没也,曾巩祭文有曰:“强学博敏,超绝一世。
肇自载籍,孔墨百氏。
太史所录,俚闻野记,延及荒外,阴阳鬼神,细大万殊,一载以身。
下至律令,老吏所疑,故事旧章,盈廷不知。
有问於子,归如得师。
直贯傍穿,水决矢飞。
一时书林,众俊并驰。
满堂贤豪,视子麈挥”云云。
盖一时廷评士论,莫不共推。
即朱子於元诸人,自洛党以外多所不满。
而《语录》云:“贡父文字,工於摹仿,学《公羊》、《仪礼》亦复称之。”
岂非学问博洽,词章奥雅,有不可遏抑者乎!史载所著诸书有《文集》五十卷、《五代春秋》十五卷、《内传国语》二十卷、《经史新议》七卷、《东汉刊误》四卷、《诗话》二卷,《汉官仪》三卷、《芍药谱》三卷。
今所存者自《诗话》以外,惟《东汉刊误》散附北监本《後汉书》中,近日始有刻本。
《芍药谱》亦仅而不亡。
《文集》则《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俱作六十卷。
明《文渊阁书目》有《彭城集》十五册,不列卷数。
今所传《三刘文集》,仅有《公非集》一卷,凡诗四首、文二十三篇。
盖掇拾於散佚之馀,多所阙漏。
即《宋文鉴》所选者且不尽载,其他可知。
至以刘颜之《辅弼召对序》误属之,舛谬尤属显然,殊不足据。
今检《永乐大典》所载,篇章尚富。
盖即据《彭城集》收入。
谨掇拾排比,厘为四十卷。
较之原书,所少不过十之一二。
与新编其兄敞《公是集》,钜制鸿裁,旧观几复。
在北宋诸家中,可谓超轶三孔,而凭陵两宋者矣。
△《邕州小集》·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陶弼撰。
弼字商翁,祁阳人。
庆历中,随杨畋讨湖南瑶,以功授阳朔县主簿。
历官知邕州。
四迁为东上ト门使、康州团练使。
《宋史》本传详叙其招纳诸蛮之迹,人称其能。
黄庭坚集有弼墓志铭,亦谓其聚晚学子弟讲授六经。
平生不治细故,独以文章自喜,尤号为能诗。
诗文书奏十有八卷,读其书,知非碌碌者。
今十八卷之本久佚,惟此集一卷尚存钞帙。
所载诗仅七十三首。
厉鹗《宋诗纪事》录弼诗,有《咏藕》、《咏ア》二首,见於《合璧事类》者,兹集不载。
又《湖广通志》称:“弼诗尤善言风土,《蜡茶诗》至五十韵,今亦不见集中。
盖是集皆在湖南所作,故以邕州为名。
其非湖南所作者,则不在此集也。
其中《辰州》一首、《园中》一首,皆阙首二句。
《五溪》一首,阙末二句。
无别本校补,今亦仍之焉。
△《都官集》·十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陈舜俞撰。
舜俞有《庐山记》,已著录。
其集乃舜俞殁後其婿周开祖所编。
凡三十卷。
蒋之奇为之序。
庆元中,其曾孙杞以徽猷阁待制知庆元府,复刊版四明,名之曰《都官集》。
楼钥为後序。
原本久佚。
惟《永乐大典》所载,篇什颇多。
检核排比,可得十之六七。
谨以类编次,益以厉鹗《宋诗纪事》、沈季友《李诗系》所录诗七首,为文十一卷、诗三卷。
舜俞少学於胡瑗,长师欧阳修,而友司马光、苏轼等。
毅然有经世志。
所进万言策,至自比於贾生。
及贬死後,轼为文哭之,称“其学术才能兼百人之器,慨然将以身任天下事。
而一斥不复,士大夫识与不识皆深悲之”。
今观其诗,大半为谪後所作,气格疏散,皆自抒胸臆之言。
文则论时政者居多。
大抵剀直敷陈,通达事体。
而《三上英宗书》及《谏青苗》一疏,指摘利弊,尤为深切著明。
虽不竟其用,而气节经济,均可於是见一斑矣。
案《宋史》舜俞传附於张问篇末,叙述官履甚略。
今考集中自言:“为天台从事,十五年中,再官天台、四明二州。”
其《上唐州知郡启》注云:“时宰南阳。”
又韩琦有《答陈舜俞推官》诗。
司马光赠诗亦云:“他日苍生望,非徒泽寿春。”
本集序云:“以光禄丞签书寿州判官。”
凡此皆传所未及。
又陈杞跋集後称“曾祖都官”。
陈振孙《书录解题》亦云“都官员外郎”。
集名实取於此,而本传乃云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
诸史之中,《宋史》最为纰漏,此亦一证也。
△《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年谱》·一卷、《附录》·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文同撰。
同字与可,梓潼人。
汉文翁之後,故人以石室先生称之。
皇元年进士。
解褐为邛州军事判官。
後历知陵州、洋州。
改湖州,未上而卒。
今画家称文湖州,从其终而言之也。
同事迹具《宋史·文苑传》。
遗文五十卷,其曾孙编为四十卷。
庆元中曲沃家诚之守邛州,以同尝三仕於邛,多遗迹,因取其集重加正,而卷帙则仍其旧。
所增《拾遗》二卷及卷首年谱,卷末附录司马光、苏轼等往来诗文,则诚之所辑也。
同未第时即以文章受知文彦博。
其诗如“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诸篇,亦盛为苏轼所推。
特以墨竹流传,遂为画掩,故世人不甚称之。
然驰骤於黄、陈、晁、张之间,未尝不颉颃上下也。
集中称苏轼为胡侯,或曰苏子平,见诚之跋中。
盖其家避忌蜀党而改之,今亦姑仍其旧云。
△《西溪集》·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沈遘撰。
遘字文通,钱塘人。
以荫为郊社斋郎。
皇元年举进士第一。
以已官者不应先多士,改第二。
历知杭州开封府,皆有能名。
终於翰林学士。
事迹具《宋史》本传。
是集十卷。
南宋初有从事郎处州司理参军高布者,与遘弟辽《巢集》、遘从叔括《长兴集》合刻於括苍。
名《吴兴三沈集》,以是编为首。
然史称遘通判江宁,还朝奏《本治论》十篇,为仁宗所嘉赏。
而集中竟未之载。
则亦非全帙矣。
遘以文学致身,而吏事精敏,一时推为轶材。
其知制诰时所撰词命,大都庄重温厚,有古人典质之风。
诗亦清俊流逸,不染俗韵。
第二卷末《题扬州山光寺》二诗,其一有夹注,称“为卢中甫和诗”。
其《高台已倾曲池平》一首,已见前而重出於此。
字句稍不同,诗下亦有夹注,称“传自山光寺壁,与集中异”云云。
疑皆高布校刊时所增入,非原集之旧。
亦足见其校勘之不苟也。
△《郧溪集》·三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郑獬撰。
獬字毅夫,安陆人。
皇五年进士第一。
通判陈州。
入直集贤院、知制诰。
英宗即位,数上疏论事,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
神宗初,召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
以不肯行新法忤王安石,出知杭州。
徙青州,又力言青苗之害,引疾提举鸿庆宫,卒。
事迹具《宋史》本传。
初,獬以进士较试於廷,舍人刘敞得獬卷,曰此文似皇甫。
獬尝与敞书,亦言“韩退之时用文章雄立一世者,独李翱、皇甫、张籍耳。
然翱之文尚质而少工。
之文务实而不肆。
张籍歌行,乃胜於诗。
至於他文不少见,计亦在歌诗下。
使之质而工,奇而肆,则退之作也”云云。
观其所言,知文章宗旨实源出韩门矣。
《宋志》载《郧溪集》五十卷,淳熙十三年秦育尝序而刊之。
今已久佚。
惟从《永乐大典》内裒辑编次,又以《宋文鉴》、《两宋名贤小集》诸书所载,分类补入,勒为三十卷。
王得臣《麈史》称:“郑内翰久游场屋,词藻振时。
唱名之日,同试进士皆欢曰:‘好状元!’仁宗为之慰悦。”
本传亦称其文章豪伟峭整,议论剀切,精练民事。
今以所存诸作核之,殆非虚美。
秦育序称:“於《论绥州》见其计深虑远,於《论毁誉》见其居宠思危,《辨杨绘救祖无择》则特立不诡随。”
今其文虽不尽传,然大概亦可想见矣。
△《钱塘集》·十四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韦骧撰。
骧字子骏,钱塘人。
皇五年进士。
除知袁州萍乡县。
历福建转运判官、主客郎中。
出为夔路提刑。
建中靖国初,除知明州。
丐宫祠,以左朝议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卒。
其事迹不见於《宋史》。
而集中所载表状祭文诸篇,署衔尚存,可以得其大概。
马端临《经籍考》有《钱唐韦先生集》十八卷。
《宋史·艺文志》卷数亦同。
是编原本十六卷,前有收藏家题识云:“宋版韦骧集,系明吴宽家藏本,原阙第一、第二卷,实止十四卷。”
检勘书中,凡“构”字皆空阙,而注其下云:“太上皇帝御名。”
当由孝宗时刊本抄传。
特所阙两卷,诸本皆同。
今已末由考补耳。
骧少以词赋知名,王安石最称其《借箸赋》,而集中未见。
考《宋史·艺文志》,骧别有赋二十卷。
当别在赋集之内,而今佚之矣。
其古体诗亦已不完,而梗概尚具。
观其气格,大抵不屑屑於规无唐人。
而密咏恬吟,颇有自然之趣。
杂文多安雅有法,而四六表启为尤工。
其精丽流逸,已开南宋一派。
虽未能接迹欧、梅,要亦一时才杰之士也。
谨改目次,即所存之本以第三卷为第一,定为一十四卷,著之於录。
屡经传写,脱落颇多。
世无别本,其可知者随文校正,其不可知者则姑从阙疑之义焉。
△《浮德集》·三十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吕陶撰。
陶字元钧,号净德,成都人。
皇中进士。
熙宁间复登制科。
历官给事中,改集贤院学士,知陈州。
绍圣末坐党籍贬。
徽宗初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
致仕卒。
事迹具《宋史》本传。
陶秉性抗直,遇事敢言,所陈论多切国家大计。
其初应制科时,值王安石方行新法。
陶对策言:“愿陛下不惑理财之说,不间老成之谋,不兴疆场之事。”
安石读卷,神色顿沮。
神宗使冯京竟读,称其有理。
而卒为安石所抑,仅得通判蜀州。
其知彭州。
力陈四川榷茶之害,为蒲宗闵所劾谪官。
其召用於元初,又极指蔡确、韩缜、章等之罪,请亟加罢斥。
其他建白至多,大抵於邪正是非之介,剖析最明。
而据理直陈,绝无洛、蜀诸人党同伐异之习。
严气正性,与刘安世略同。
至哲宗亲政之始,陶首言:“太皇太后垂帘九年,小人不无怨憾。
万一奸邪之人谓某人宜复用,某政宜复行,此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其後兴绍述之说,卒应其言。
其深识远虑,亦不在范祖禹下。
故其所上奏议,类皆畅达剀切,洞悉事机。
蒋堂以贾谊比之,良非虚誉。
其馀诗文,亦多典雅可观。
至《学论》二篇,力攻王氏《字说》,不遗馀力。
尤为毅然自立,不附合时局者矣。
《宋史·艺文志》载陶集六十卷,久无传本。
其得见於世者,仅《宋文鉴》所载《请罢黄隐》一疏。
今就《永乐大典》各韵内采掇裒辑,分类编次,为三十八卷。
虽以史传相较,其奏疏诸篇,或载或阙。
其《应制科策》一首,不可复考,未必尽还旧观。
然已什得其七八,所阙者固无几也。
△《冯安岳集》·十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宋冯山撰。
山字允南。
初名献能,安岳人。
嘉二年进士。
官至礼部郎中。
山诗文本三十卷,嘉定中泸州周锐与山子集合刊之。
前有刘光祖太师左丞合集序及何{直心}固《二冯先生文集序》。
此本集全佚。
山集目录虽具,而自十三卷以後悉佚不传。
所存者惟诗十二卷。
徐氏《传是楼书目》所阙亦同。
知散佚已久,世仅有此残本也。
山与梅尧臣、苏舜钦同时。
时已尽变杨、刘西昆之体,故其诗平正条达,无剪红刻翠之态。
其《上金陵王荆公》诗,有“更张汉法新”句,原序所谓当熙丰间不能苟合於新法者,於此可见。
盖亦介立之士。
其人足重,虽残编断简,要不害其可传。
至当靖康中奏罢李纲宣抚西河,又受张邦昌伪命,堕其家声。
其集与山并刻,实为薰莸同器。
其不传也,正亦不足惜矣。
△《元丰类稿》·五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曾巩撰。
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嘉二年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
事迹具《宋史》本传。
巩所作《元丰类稿》本五十卷,见於《郡斋读书志》。
韩维撰巩神道碑,又载有《续稿》四十卷、《外集》十卷。
《宋史》本传亦同。
至南渡後,《续稿》、《外集》已散佚不传。
开禧中,建昌郡守赵汝砺始得其本於巩族孙氵维,阙误颇多。
乃同郡丞陈东合《续稿》、《外集》校定之,而删其伪者,仍编定为四十卷,以符原数。
元季兵燹,其本又亡。
今所存者惟此五十卷而已。
吴曾《能改斋漫录》所载《怀友》一首,庄绰《鸡肋编》所载《厄台记》一首,高似孙《纬略》所载《实录院谢赐砚纸笔墨表》一首,及世所传《书魏郑公传後》诸佚文,见於《宋文鉴》、《宋文选》者,当即《外集》、《续稿》之文。
故今悉不见集中也。
今世所行凡有二本。
一为明成化六年南丰知县杨参所刊。
前有元丰八年王震序,後有大德甲辰东平丁思敬序。
又有年谱序二篇,无撰人姓名,而年谱已佚。
盖已非宋本之旧,其中舛谬尤多。
一为国朝康熙中长洲顾崧龄所刊。
以宋本参较,补入第七卷中《水西亭书事》诗一首、第四十七卷中《太子宾客陈公神道碑铭》中阙文四百六十八字,颇为清整。
然何焯《义门读书记》中有《校正元丰类稿》五卷。
其中有如《杂诗》五首之颠倒次序者,有如《会稽绝句》之妄增题目者,有如《寄郓州邵资政诗》诸篇之脱落原注者。
其他字句异同,不可殚举。
顾本尚未一一改正。
今以顾本著录,而以何本所点勘者补正其讹脱。
较诸明刻,差为完善焉。
△《龙学文集》·十六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祖无择撰。
无择字择之,上蔡人。
登进士第。
历官龙图阁学士、知通进银台司。
坐事谪忠正军节度副使,移知信阳军,卒。
事迹具《宋史》本传。
无择受经於孙复,而文章则传自穆修。
世传《穆参军集》,即所编次。
著作颇富,南渡後仅存十之二三。
绍熙三年其曾孙袁州军事判官行始裒为十卷。
取无择知陕府日,欧阳修《饯行》诗中“右掖文章焕星斗”语,名之曰《焕斗集》。
又采司马光、梅尧臣等与无择赠答之作,曰《名臣贤士诗文》,凡二卷。
又辑无择叔祖、叔起居舍人知制诰士衡、弟福建路提刑无颇等传记敕书,及其侄知普州德恭诗三首,曰《家集》,凡四卷。
皆附之於後。
见第十六卷行所作《龙学始末》中。
即此本也。
惟每卷标目,别题《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
盖无择分司西京时,与文彦博等九人为真率会,当时推为盛事。
故行特举之以为重。
然诸家书目,缘是并称《龙学文集》,而《焕斗集》之名遂隐矣。
集中诗一百二十三首、文四十二首。
诗下间注所作时地,颇为详审。
其中如《三教圆通堂》云:“龙学时知制诰。”
《蔡州壶仙观》云:“龙学四月八日游。”
《九老》诗云:“英宗即位,龙学充契丹国信使。”
皆不类无择自注。
其《咏震山岩彭徵君钓台》一首注中,有“绍兴己未雷轰石断”之语。
无择尤不及见,殆行编次之时,以所闻补入欤?又《上安抚张择端荐孙复、牛仲容书》注云:“初任齐州通判,居官十有一月,作此书。”
案《宋史》无择传,但纪其举进士後历知南康军,而不言尝判齐州。
与注不符,盖史偶阙漏也。
无择为文峭厉劲折,当风气初变之时,足与尹洙相上下。
虽流传者少,而掇拾散亡,菁华犹未尽佚。
至所附《家集》中如士衡之《西斋话》,记载宋初故事,多他书所未及,亦可以备考据焉。
△《宛陵集》·六十卷、《附录》·一卷(内府藏本)
宋梅尧臣撰。
尧臣字圣俞,宣城人。
官屯田都官员外郎。
事迹具《宋史》本传。
其诗初为谢景初所辑,仅十卷。
欧阳修得其遗稿增并之,亦止十五卷。
其增至五十九卷,又他文赋一卷者,未详何人所编。
陈振孙《书录解题》谓即景初旧本,修为作序者,未详考修序文也。
《通考》载正集六十卷,又有外集十卷。
此本为明姜奇芳所刊,卷数与《通考》合,惟无外集。
只有《补遗》三篇,及赠答诗文、墓志一卷,亦不知何人所附。
陈振孙谓外集多与正集复出,或後人删汰重复,故所录者止此耶。
宋初诗文,尚沿唐末五代之习。
柳开、穆修欲变文体,王禹欲变诗体,皆力有未逮。
欧阳修崛起为雄,力复古格。
於时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陈师道、黄庭坚等皆尚未显。
其佐修以变文体者,尹洙;佐修以变诗体者,则尧臣也。
曾敏行《独醒杂志》载:“王曙知河南日,尧臣为县主簿,袖所为诗文呈览。
曙谓其诗有晋、宋遗风,自杜子美没後二百馀年,不见此作。”
然尧臣诗旨趣古淡,知之者希。
陈善《扪虱新话》记苏舜钦称“平生作诗,不幸被人比梅尧臣”。
又记晏殊赏其“寒鱼犹著底,白鹭已飞前”二句,尧臣以为非我之极致者,则其孤僻寡和可知。
惟欧阳修深赏之。
邵博《闻见後录》乃载传闻之说,谓修忌尧臣出己上,每商榷其诗,多故删其最佳者,殊为诬谩。
无论修万不至此,即尧臣亦非不辨白黑者,岂得失不自知耶!陆游《渭南集》有《梅宛陵别集序》曰:“苏翰林多不可古人,惟次韵和渊明及先生二家诗而已。”
案苏轼和陶诗有传本,和梅诗则未闻。
然游非妄语者,必原有而今佚之。
是尧臣之诗,苏轼亦心折之矣。
△《忠肃集》·二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刘挚撰。
挚字莘老,东光人。
家於东平。
登嘉四年甲科。
神宗朝累迁礼部侍郎。
哲宗即位,历官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
以观文殿学士罢知郓州。
绍圣初,坐党籍累贬鼎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卒。
绍兴中,追赠少师,谥忠肃。
事迹具《宋史》本传。
其文集四十卷,见於《宋史·艺文志》,久无传本。
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裒辑编缀,共得文二百八十五首、诗四百四十三首。
以原书卷目相较,尚可存十之六七。
谨以类排纂,为二十卷,而仍以刘安世原序冠之於首。
挚忠亮骨鲠,於邪正是非之介,辨之甚严。
终以见愠群小,贬死荒裔。
其为御史时,论率钱助役之害,至王安石设难相诘。
而挚反覆条辨,侃侃不挠。
今其疏并在集中。
他若劾蔡确、章诸疏,见於《宋史》者,亦并存无阙。
其所谓修严宪法,辨别淄渑者,言论风采,犹可想见。
固不独文词畅达,能曲鬯情事已也。
至集中有《讼韩琦定策功疏》,颇论王同老攘功冒赏之罪。
而《道山清话》遂谓文彦博再入,挚於帘前言王同老子皆彦博教之,乞下史官改正。
宣仁不从。
彦博因力求退。
今考此事,史所不载。
而集中有《请彦博平章重事疏》,其推重之者甚至,尤足以证小说之诬。
盖当时党论交讧,好恶是非,率难凭据。
幸遗集具在,得以订正其是非。
於论世知人之学,亦不为无补矣。
△《无为集》·十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杨杰撰。
杰字次公,无为军人。
因自号无为子。
嘉四年进士。
元丰中历官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
除两江提点刑狱,卒於官。
原序称侍讲杨先生,盖其带职也。
杰事迹具《宋史·文苑传》。
杰及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游,故其诗虽兴象未深,而亦颇有规格。
其率易者近白居易。
其偶为奇崛如《送李辟疆》之类者,或偶近卢仝。
其大致则仍元体也。
又及与胡瑗游,故所学亦颇有根柢。
官太常时,议典礼因革,多所讨论。
集中如《补正三礼图》、《皇族服制图》诸序,以及《》、《明堂》、《乐律》诸奏,皆有关於典制。
但其文才地稍弱,边幅微狭耳。
集凡赋二卷、诗五卷、文八卷。
绍兴癸亥,知无为军赵士粲彡所编。
士粲彡序云:“删除芜类,取有补於教化者。
若释道二家诗文则见诸别集。”
今别集不传。
故张敦颐《六朝事迹》载其《雨花台》诗一首,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其《净居寺》诗一首,潜说友《咸淳临安志》载其《西湖参寥山房》诗一首,《铁网珊瑚》载其《佛日山别长老弼公》诗一首。
凡为僧作者,今皆不见於集中也。
然第五卷中有《宝山寺壁》一首,第七卷中有《题宝林院五松》一首、《东峰白院》一首、《野寺》一首,第十卷中有《圆同铭》一首、《圆寂铭》一首,未免自乱其例。
又如铭五首入杂文。
赞亦杂文,乃列诗中。
诗以古体、律体分编,而《和谢判官宴南楼》一首,本拗体七言律,而误入古诗,编次尤为无绪。
至於《魏诏君赞》“诏”字,盖避仁宗嫌名,而次卷仍称《魏徵君草堂》,校雠亦未尽善。
惟杰集自南渡以後湮没不传,士粲彡积两岁之力,搜求编次,使得复传至今。
其表章之功,固亦不可尽没耳。
△《王魏公集》·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安礼撰。
安礼字和甫,临川人。
安石之弟也。
登嘉六年进士第。
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尚书左丞。
迁资政殿学士,知太原府。
事迹具《宋史》本传。
安石兄弟三人,惟安国数以正议见绌。
其文集亦湮没不传。
安礼位稍通显,史称其以经济自任,而阔略细谨。
故其生平,一以知湖、润两州与倡女共饭论罢,一以贪论罢。
屡踬屡起,盖亦斥弛於法度之外者。
然其知制诰时,因彗星见,极言执政大臣不察上惠养元元之意,用力殚於沟瘠,取利究於园夫。
其语皆以讥刺新法,则於大体尚能持正,固未可以一节概贬之矣。
其集本二十卷,见於《宋史·艺文志》、陈振孙《书录解题》者并同。
明叶盛《べ竹堂书目》亦载有《王魏公集》六册,是明初尚有传本。
厥後诸家书目,皆不著录。
盖自明中叶以後,已佚不存。
今从《永乐大典》散见各韵者,裒辑汇编,为八卷。
其中内外制草,颇典重可观。
叙事之文,亦具有法度。
至若沈季良、元绛诸志铭,尤足补史传之阙。
以视安石,虽规模稍隘,而核其体格,固亦约略相似也。
安礼封魏公,史所不载。
惟田昼所撰《王和甫家传》有云:“累勋至上柱国,爵魏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五百户。”
盖宋世每遇郊恩,辄赐群臣勋封。
名号冗滥,故史不尽载。
观安礼所修《灵台秘苑》,今著录子部中者,书前有安礼署衔一条,题上骑都尉剧县开国男。
而本传亦未之及。
则其为史所略者,固已多矣。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宋范祖禹撰。
祖禹有《唐鉴》,已著录。
其文集世有两本。
一本仅十八卷,乃明程敏政从秘阁借阅,因为摘录刊行,非其完本。
此本五十五卷,与《宋史·艺文志》卷目相符,盖犹当时旧帙也。
祖禹平生论谏,不下数十万言。
其在迩英,守经据正,号讲官第一。
史称其开陈治道,区别邪正,辨释事宜,平易明白,洞见底蕴。
故本传载所上疏至十五六篇,而集中章奏尤多。
类皆湛深经术,练达事务,深有裨於献纳。
惟其中论合祭天地一事,祖禹谓分祭之礼,自汉以来不能举行。
又谓一年再郊,此必不能,且夏至之日,尤未易行。
同时苏轼等据《周礼》以分祭为是,而祖禹与顾临坚持之。
後卒从祖禹之议。
盖其君习於宴安,而议者遂为迁就之论,诚不免於贤者之过。
然其大端伉直,持论切当,要自无愧於醇儒,固不以一瑕掩也。
当时以贾谊、陆贽比之,良亦庶几云。
△《潞公集》·四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文彦博撰,彦博事迹具《宋史》本传。
是集凡赋颂二卷、诗六卷、论一卷、表启一卷、序一卷、碑记墓志一卷、杂文一卷,自十四卷以後,则皆奏议、子之文。
核其卷数,与陈振孙《书录解题》同。
惟尚阙补遗一卷。
考叶梦得序,称“兵兴以来,世家大族,多奔走迁徙,於是公之集藏於家者散亡无馀。
其少子维申(案维申乃文及甫之字。
)稍讨求追辑,犹得二百八十六篇,以类编次为略集二十卷。”
是叶氏所序者已非原本。
陈氏所著录者又非叶氏所序本。
今所传者又较陈氏之本佚其一卷也。
彦博不以诗名,而风格秀逸,情文相生。
王士祯称其婉丽浓妩,绝似西昆。
尝掇其佳句,载之《池北偶谈》。
其文章不事雕饰,而议论通达,卓然经济之言。
奏下多注年月,亦可与正史相参考。
叶梦得序称其“未尝有意於为文,而因事辄见,操笔立成。
简质重厚,经纬错出,譬之贲鼓镛钟,音节疏缓,杂然并奏於堂上,不害与ィィ箫韶,舞百兽而谐八风也。”
斯言允矣。
△《击壤集》·二十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宋邵子撰。
前有治平丙午自序,後有元辛卯邢恕序。
晁公武《读书志》云:“雍邃於《易》数,歌诗盖其馀事,亦颇切理。”
案自班固作《咏史》诗,始兆论宗;东方朔作《诫子》诗,始涉理路。
沿及北宋,鄙唐人之不知道,於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词为末,而诗格於是乎大变。
此集其尤著者也。
朱国桢《涌幢小品》曰:“佛语衍为寒山诗,儒语衍为《击壤集》,此圣人平易近人,觉世唤醒之妙用。”
是亦一说。
然北宋自嘉以前,厌五季佻薄之弊,事事反朴还淳。
其人品率以光明豁达为宗,其文章亦以平实坦易为主。
故一时作者,往往衍长庆馀风。
王禹诗所谓“本与乐天为後进,敢期杜甫是前身”者是也。
邵子之诗,其源亦出白居易。
而晚年绝意世事,不复以文字为长。
意所欲言,自抒胸臆,原脱然於诗法之外。
毁之者务以声律绳之,固所谓谬伤海鸟,横斥山木;誉之者以为风雅正传。
庄诸人,转相摹仿,如所谓“送我一壶陶靖节,还他两首邵尧夫”者,亦为刻画无盐,唐突西子,失邵子之所以为诗矣。
况邵子之诗,不过不苦吟以求工,亦非以工为厉禁。
如邵伯温《闻见前录》所载《安乐窝》诗曰:“半记不记梦觉後,似愁无愁情倦时。
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
此虽置之江西派中,有何不可?而明人乃惟以鄙俚相高,又乌知邵子哉!集为邵子所自编。
而杨时《龟山语录》所称“须信画前原有《易》,自从删後更无《诗》”一联,集中乃无之。
知其随手散佚,不复收拾。
真为寄意於诗,而非刻意於诗者矣。
又案邵子抱道自高,盖亦颜子陋巷之志。
而黄冠者流以其先天之学出於华山道士陈抟,又恬淡自怡,迹似黄、老,遂以是集编入《道藏太玄部》《贱字》、《礼字》二号中,殊为诞妄。
今并附辨於此,使异教无得牵附焉。
△《鄱阳集》·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彭汝砺撰。
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
治平二年举进士第一。
历官权吏部尚书,出知江州。
事迹具《宋史》本传。
《东都事略》载所著《易义》、《诗义》、奏议、诗文五十卷。
《宋史·艺文志》《鄱阳集》四十卷。
今《易义》、《诗义》已不传。
此本乃其诗集,亦止十二卷,非其完帙。
又编次错互,如古体中误入律诗一首,律诗中误入古体一首。
《武冈驿》一首,有录无书。
《寄佛印》一首,前後两见。
颇多复混。
殆其本集久佚,後人掇拾残,复为此编,故其淆杂如此欤?史称汝砺词命雅正,有古人风。
而诗笔亦谐婉可讽。
明瞿佑《归田诗话》尝极推其情致缠绵。
王士祯《居易录》亦引其《梅花》诗中“潇湘此日堪肠断,随处幽香著莫人”之句,以证朱淑真词、耶律楚材诗内“著莫”二字之所出。
在北宋诸人之中,固亦α然一作手矣。
张舜民《画墁录》载汝砺於临殁作偈,有“从今以後不打这鼓”之语。
盖其学实出於禅,故集中多与僧往还酬答之作。
然汝砺立朝侃直,风节凛然。
凡所论谏,皆关国是。
其晚耽禅悦,盖亦自行其所得。
故不必以一格绳人,遽为汝砺病也。
△《曲阜集》·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曾肇撰。
肇字子开,南丰人。
巩、布之弟也。
治平四年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龙图阁学士。
以元党籍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
崇宁中,复朝散郎,归润州而卒。
绍兴初,追谥文昭。
事迹具《宋史》本传。
肇行状载所著《曲阜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奏议》十二卷、《迩英进故事》一卷、《元外制集》十二卷、《庚辰外制集》三卷、《内制集》五卷、《尚书讲义》八卷、《曾氏谱图》一卷。
杨时所作神道碑、《曲阜集奏议》目次,并与行状同。
而《西掖集》十二卷、《内制》五十卷、《外制》三十卷,则与行状稍异。
明永乐十年,其裔孙刊行《奏议》,曾为序。
有“兹特《曲阜集》中一卷,尚当为刻全文”之语。
则明初原集尚存,其後乃渐就散佚,传本遂绝。
国朝康熙中,其裔孙俨等,取所存《奏议》,益以诏制、碑表诸逸篇,掇拾编次,别为此集。
前三卷皆诗文,後一卷则附录也。
肇立朝有守,属党论翻覆,以一身转侧其间,往往龃龉不合。
又尝力谏其兄布宜引用善类,而布不从。
所上奏议,如《乞复转对》、《宣仁皇后受册》、《百官上寿》、《救韩维》、《缴王觌外任》诸篇,皆为史所称述。
今并在集中,可以考见大概。
其制诰亦尔雅典则,得训词之体。
虽深厚不及其兄巩,而渊懿温纯,犹能不失家法。
惜其全本已亡,掇拾多有未尽。
如《进〈元丰九域志〉表》为肇所撰,见於王应麟《玉海》,而集中亦无之。
则其佳文之散失者,固不少矣。
△《周元公集》·九卷(编修朱筠家藏本)
宋周子撰。
周子之学以主静为宗。
平生精粹,尽於《太极图说》、《通书》之中。
词章非所留意,故当时未有文集。
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有文集七卷者,後人之所编辑,非其旧也。
故振孙称是集遗文才数篇为一卷,馀皆附录。
则在宋代已勉强缀合,为数无多矣。
此本亦不知何人所编。
凡遗书、杂著二卷,图谱二卷,其後五卷则皆诸儒议论及志传、祭文。
与宋本不甚相合,而大致亦不甚相远。
盖後人病其篇目寂寥,又取所著二书编之集内,以取盈卷帙耳。
明嘉靖间,漳浦王会曾为刊行。
国朝康熙初,其裔孙沈珂又校正重镌。
先儒著述,学者所宗,固不以其太少而废之。
原本後附《遗芳集》五卷,乃沈珂辑其先世文章事迹,自为一编。
与本集不相比附,今别入之总集类,不使相淆。
集中《爱莲说》一篇,江昱《潇湘听雨录》力攻其出於依托。
然昱说亦别无显证。
流传已久,今仍并录之焉。
△《南阳集》·三十卷、《附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韩维撰。
维字持国,颍昌人。
绛之弟也。
以荫入仕,英宗朝,累除知制诰。
神宗即位,为翰林学士。
元初,拜门下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
绍圣中,坐元党籍谪均州安置。
元符初,复官,卒。
尝封南阳郡公,故以名集。
事迹具《宋史》本传。
陈振孙《书录解题》作二十卷,称後有其外孙沈晦跋,前有鲜于绰所撰行状。
此本凡诗十四卷,《内制》一卷,《外制》三卷,《王邸记室》二卷,《奏议》五卷,表章、杂文、碑志各一卷,手简歌词共一卷、附录一卷,较陈氏所载多十卷。
疑陈氏讹三十为二十。
鲜于绰所撰行状,今与沈晦跋并列卷末,亦与陈氏所说不同。
然目录仍以行状列卷首,则传写者误移之也。
其第十九卷、二十卷称《王邸记室》,立名颇别。
考邵伯温《闻见前录》,称“神宗开颍邸,韩琦择官僚,用王陶、韩维、陈荐、孙国忠、孙思恭、邵亢”云云。
盖维於是时掌两宫笺奏所作耳。
其集刊版久佚,藏书家转相缮录,讹脱颇多。
第三十卷与附录一卷尤颠舛参差,几不可读。
盖沈晦作跋之时,已云文字舛驳,不可是正。
今流传又四五百载,其愈谬也固宜矣。
谨考定其可知者。
其原阙字句无可校补,则姑仍其旧焉。
△《节孝集》·三十卷、《附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徐积撰。
积有《节孝语录》,已著录。
积受业胡瑗之门,渊源笃实。
其事母以纯孝称。
立身亦坚苦卓绝。
盖古所谓独行之士。
然其文乃奇谲恣肆,不主故常。
故陈振孙《书录解题》引苏轼之言,称其诗文怪而放,如玉川子。
今观其集,往往纵逸自如,不可绳以格律。
轼所论者诚然。
然其文虽雅俗兼陈,利钝互见,颇有似於卢仝。
而大致醇正,依经立训,不失为儒者之言,则非仝之所及也。
惟其《复河说》一篇,欲求九河故道而穿之。
不究地形,不明水势,未免失於迂僻。
史称其双耳聩甚,画地为字,乃始通语。
终日面壁坐,不与人接,而四方事无不周知其详。
殆不然欤!旧本首载《事实》一卷,後附《语录》一卷。
景定甲子淮安州学教授翁蒙正合编刊行。
明嘉靖间淮安兵备副使刘又因翁本重刊。
今《语录》已别本孤行,不更复载。
惟附录其《事实》一卷,备考核焉。
△《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欧阳修撰。
修有《诗本义》,已著录。
案《宋史·艺文志》载修所著文集五十卷、别集二十卷、《六一集》七卷、奏议十八卷、内外制集十一卷、《从谏集》八卷。
诸集之中,惟《居士集》为修晚年所自编。
其馀皆出後人裒辑。
各自流传,如衢州刻奏议,韶州刻《从谏集》,浙西刻《四六集》之类。
又有庐陵本、京师旧本、绵州本、宣和吉本、苏州本、闽本诸名,分合不一。
陈振孙《书录解题》谓修集遍行海内,而无善本,盖以是也。
此本为周必大所编定。
自《居士集》至《书简集》,凡分十种。
前有必大所作序。
陈振孙以为益公解相印归,用诸本编校,刊之家塾。
其子纶又以所得欧阳氏传家本、欧阳所编次者,属益公旧客曾三异校正,益完善无遗恨。
然必大原序又称:“郡人孙谦益、承直郎丁朝佐遍搜旧本,与乡贡进士曾三异等互相编校,起绍熙辛亥,迄庆元庚辰。”
据此,则是书非三异独校,亦非必大自辑。
与振孙所言俱不合。
检书中旧存编校人姓名,有题绍熙三年十月丁朝佐编次,孙谦益校正者;有题绍熙五年十月孙谦益、王伯刍校正者;又有题郡人罗泌校正者。
亦无曾三异之名。
惟卷末考异中多有云“公家定本作某者”,似即周纶所得之欧阳氏本。
疑此书编次义例,本出必大。
特意存让善,故序中不自居其名。
而振孙所云纶得欧阳氏本付三异校正者,乃在朝佐等校定之後添入刊行,故序亦未之及欤!其书以诸本参校同异。
见於所纪者曰《文纂》、曰《薛齐谊编年庆历文粹》、曰《熙宁时文》、曰《文海》、曰《文薮》、曰《京本英辞类稿》、曰《缄启新范》、曰《仕途必用》、曰《京师名贤简启》,皆广为讨。
一字一句,必加考核。
又有两本重见而删其复出者,如《濮王典礼奏》之类。
有他本所无而旁采附入者,如《诗解》、《统序》之类。
有别本所载而据理不取者,如钱Α等传之类。
其鉴别亦最为详允。
观楼钥《攻鬼集》有濮议跋,称庐陵所刊《文忠集》,列於一百二十卷以後,首尾俱同。
又第四卷《子》注云:“是岁十月撰,不曾进呈。”
检勘所云,即指此本。
以钥之博洽,而必引以为据,则其编订精密,亦概可见矣。
△《欧阳文粹》·二十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宋陈亮编。
亮有《三国纪年》,已著录。
是编有亮乾道癸巳後叙,谓录公文凡一百三十篇。
案修著作浩繁,亮所选不及十之一二,似不足尽其所长。
然考周必大序,谓《居士集》经公决择,篇目素定,而参校众本,迥然不同。
如《正统论》、《吉州学记》、《泷冈阡表》皆是也。
今以此本校之,与必大之言正合。
是书卷首有《原正统论》、《明正统论》、《正统论上》、《正统论下》四篇。
《居士集》则但存《正统论》上、下二篇。
其《正统论上》乃以《原正统论》“学者疑焉”以上十馀行窜入。
而论内其可疑之际有四,其不同之说有三,以下半篇多删易之。
其《正统论下》复取《明正统论》“斯立正统矣”以上数行窜入。
而论内“昔周厉王之乱”以下亦大半删易之。
其他字句异同,不可枚举。
皆可以资参考,固不妨与原集并存也。
△《乐全集》·四十卷、《附录》·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张方平撰。
方平字安道,宋城人。
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
历官参知政事,卒赠司空。
谥文定。
事迹具《宋史》本传。
方平自号乐全居士,因以名集。
盖取《庄子》“乐全之谓得志”语,详所作《乐全堂》诗中。
其集见於《宋史·艺文志》者四十卷,与此本合。
然方平在翰林时代言之文,如《立太子》、《除种谔节度使》、《韩琦守司徒》、《吕公弼枢密使》、《李昭亮殿前副都指挥使》诸制,见於《宋文鉴》者,此集皆无之。
考王巩作方平行状,称别有《玉堂集》二十卷。
《东都事略》所载亦同。
盖制草别为一编,故集中不载耳。
集凡诗四卷、颂一卷、《刍荛论》十卷、杂论一卷、对策一卷、论事九卷、表状三卷、书一卷、笺启一卷、记序一卷、杂著一卷、祭文碑志六卷。
方平天资颖悟,於书一览不忘。
文思敏赡,下笔数千言立就。
才气本什伯於人,而其识又能灼见事理,断明决。
故集中论事诸文,无不豪爽畅达,洞如龟鉴。
不独史所载《平戎十策》、《论新法疏》为切中利弊。
苏轼作序,以孔融、诸葛亮比之。
虽推挹之词稍为溢量,然亦殆於近似矣。
其集流传甚少。
此本首尾颇完善,“慎”字下皆注“今上御名”四字。
盖从孝宗时刊本钞出。
惟不载苏轼原序,疑传写者偶遗之。
今并为录补冠於卷首,以存其旧焉。
△《忠宣文集》·二十卷、《奏议》·二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补编》·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范纯仁撰。
纯仁字尧夫,仲淹次子。
皇元年进士。
神宗时累擢天章阁待制。
哲宗时贬永州安置。
建中靖国初,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
卒谥忠宣。
事迹附见《宋史》仲淹传。
文集凡二十卷。
前五卷为诗,後十二卷皆杂文。
其末三卷为国史本传及李之仪所撰行状,皆其侄孙之柔刊集时所附入也。
前有嘉定五年楼钥序,後有之柔及知永州沈圻、廖视、永州教授陈宗道四跋。
又《奏议》二卷,自治平元年为殿中侍御史,至元八年再相前後所奏封事凡七十三首。
又《遗文》一卷,载纯仁文七首,附以其弟纯礼文二首、纯粹文十九首,乃其裔孙能据旧本重加删补。
又《附录》一卷,为诸贤论颂十三首。
《补遗》一卷,载纯仁尺牍一首,附以制词、题跋等十二首。
亦能所编订。
康熙丁亥其二十世孙时崇与仲淹集合刻行之。
《书录解题》载纯仁《言行录》二十卷。
在宋世已佚。
又有《弹事》五卷、《国论》五卷,今悉未见。
盖亦久不传矣。
△《嘉集》·十六卷、《附录》·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苏洵撰。
洵有《谥法》,已著录。
考曾巩作洵墓志,称有集二十卷。
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俱作十五卷。
盖宋时已有二本。
是本为徐乾学家传是楼所藏。
卷末题绍兴十七年四月晦日婺州州学雕。
纸墨颇为精好。
又有康熙间苏州邵仁泓所刊,亦称从宋本校正。
然二本并十六卷,均与宋人所记不同。
徐本名《嘉新集》。
邵本则名《老泉先生集》。
亦复互异,未喻其故。
或当时二本之外,更有此一本欤?今世俗所行又有二本。
一为明凌初所刊朱墨本,并为十三卷。
一为国朝蔡士英所刊任长庆所校本,凡十五卷。
与晁氏、陈氏所载合。
然较徐本阙《洪范图论》一卷,《史论》前少引一篇。
又以《史论中》为《史论下》,而阙其《史论下》一篇。
又阙《辨奸论》一篇、《题张仙画像》一篇、《送吴侯职方赴阙序》一篇、《谢欧阳枢密启》一篇、《谢相府启》一篇、《香诗》一篇。
朱彝尊《经义考》载洵《洪范图论》一卷,注曰未见。
疑所见洵集,当即此本。
中间阙漏如是,恐亦未必晁、陈著录之旧也。
今以徐本为主,以邵本互相参订,正其讹脱。
亦有此存而彼逸者,并为补入。
又《附录》二卷,为奏议郎充婺州学教授沈斐所辑。
较邵本少国史本传一篇,而多挽词十馀首。
亦并录以备考焉。
△《临川集》·一百卷(内府藏本)
宋王安石撰。
安石有《周礼新义》,已著录。
案《宋史·艺文志》载王安石集一百卷。
陈振孙《书录解题》亦同。
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一百三十卷。
焦《国史经籍志》亦作一百卷,而别出《後集》八十卷。
并与史志参错不合。
今世所行本实止一百卷,乃绍兴十年郡守桐庐詹大和校定重刻,而豫章黄次山为之序。
次山谓集原有闽、浙二本。
殆刊版不一,著录者各据所见,故卷数互异欤!案蔡绦《西清诗话》载:“安石尝云:‘李汉岂知韩退之,辑其文不择美恶,有不可以示子孙者,况垂世乎?’以此语门弟子,意有在焉。
而其文迄无善本。
如‘春残密叶花枝少’云云,皆王元之诗。
《金陵独酌寄刘原甫》,皆王君玉诗。
‘临津艳艳花千树’云云,皆王平甫诗。”
陈善《扪虱新话》所载,亦大略相同。
据二人所言,则安石诗文本出门弟子排比,非所自定。
故当时已议其舛错。
而叶梦得《石林诗话》又称:“蔡天启称荆公尝作诗,得‘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
自谓不减杜诗。
然不能举全篇。
薛肇明被旨编公集,遍求之,终莫之得。”
肇明为薛昂字,是昂亦曾奉诏编定其集。
顾蔡绦与昂同时,而并未言及。
次山序中亦只举闽、浙本而不称别有敕定之书,其殆为之而未成欤?又考吴曾《能改斋漫录》,称荆公尝题一绝句於夏文扇。
本集不载,见《湟川集》。
又称“荆公尝任鄞县令,昔见一士人,收公亲札诗文一卷,有两篇今世所刊文集无之。
其一《马上》,其一《书会别亭》”云云。
是当时遗篇逸句,未经搜辑者尚夥。
其编订之不审,有不仅如《西清诗话》所讥者。
然此百卷之内,菁华具在。
其波澜法度,实足自传不朽。
朱子《楚辞後语》谓安石致位宰相,流毒四海。
而其言与生平行事心术,略无毫肖。
夫子所以有於予改是之叹。
斯诚千古之定评矣。
△《王荆公诗注》·五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李壁撰。
考《宋史》及诸刊本,“壁”或从“玉”作“璧”。
然壁为李焘第三子。
其兄曰,曰塾。
其弟曰。
名皆从“土”。
则作“璧”误也。
壁字季章,号雁湖居士。
初以荫入官。
後登进士。
宁宗朝累迁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谥文懿。
事迹具《宋史》本传。
是书乃其谪居临川时所作。
刘克庄《後村诗话》尝讥其注“归肠一夜绕锺山”句,引《韩诗》不引《吴志》。
注“世论妄以虫疑冰”句,引《庄子》不引卢鸿一、唐彦谦语。
指为疏漏。
然大致捃摭采,具有根据。
疑则阙之,非穿凿附会者比。
原本流传绝少,故近代藏书家俱不著录。
海盐张宗松得元人椠本,始为校刊。
集中古今体诗,以世行《临川集》校之,增多七十二首。
其所佚者,附录卷末。
考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称“开禧初,韩平原欲兴兵,遣张嗣古觇敌。
张还,大拂韩旨。
复遣壁。
壁还,与张异词,阶是进政府”云云。
是壁附和权奸,以致丧师辱国,实堕其家声。
其人殊不足重。
而笺释之功,足裨後学,固与安石之诗均不以人废云。
△《广陵集》·三十卷、《拾遗》·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王令撰。
令,元城人。
幼随其叔祖乙居广陵,遂为广陵人。
初字钦美,後王萃字之曰逢原。
少不检。
既而折节力学,王安石以妻吴氏之妹妻之。
年二十八,卒。
遗腹一女,吴师礼。
生子曰说。
其集即说所编。
凡诗赋十八卷、文十二卷。
又拾遗一卷,墓志、事状及交游、投赠、追思之作皆附焉。
令才思奇轶,所为诗磅礴奥衍,大率以韩愈为宗,而出入於卢仝、李贺、孟郊之间。
虽得年不永,未能锻炼以老其材,或不免纵横太过。
而视局促剽窃者流,则固倜倜乎远矣。
刘克庄《後村诗话》尝称其《暑旱苦热》诗,骨力老苍,识度高远。
又称其《富公并门入相》、《答孙莘老》、《闻雁》诸篇。
明冯惟讷编《古诗纪》,以其《於忽操》三章误收入古逸诗中,以为庞德公作。
岂非其气格遒上,几与古人相乱,故惟讷不能辨欤!古文如《性说》等篇,亦自成一家之言。
王安石於人少许可,而最重令。
同时胜流如刘敞等,并推服之。
固非阿私所好矣。
其集久无刊本。
传写讹脱,几不可读,今於有可考校者,悉为正。
其必不可通者。
则姑仍旧本,庶不失阙疑之意焉。